[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一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0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四一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九,一道甚深,贤首菩萨偈颂最后一首看起:
 
  【一切诸世界。所应受化者。常见人中雄。诸佛法如是。】
 
  前面答问里面问到十法界依正庄严,既然佛是因同果亦同,为什么见不到?这前面给我们都说得很清楚,见不到怎么知道有?实在讲,世间人见不到的事情很多,不能说见不到就不存在。怎么知道有?有人见到。过去有人见到,现在也有人见到;东方人有见到的,西方人也有见到的,这些事情如果我们稍稍留意,你就能够在传媒上看到,报纸、杂志、广播常常有这些科学不能解释的现象。我看这个现象里面,大概就是横死的案件,被谋杀的,确确实实这个冤魂帮助刑警破案,所以刑警对这些事情他相信,你去问问他,确实有。
 
  另外还有一种人,长期在医院服务的医生、护士。我过去有个同学在荣民医院服务,他在那里服务不少年,告诉我这个事是真的,决不是假的。我说什么事情?无常大鬼,白无常、黑无常。我说怎么回事?他们见过,不是一个人见过,很多人见过。凡是这个病房门口如果看到有无常鬼站在那个地方,这里面的病人顶多不出三天他就走了,所以这是个预兆,三天前无常大鬼在病房门口出现。这些是说他们家里人不见得看到,可是医生、护士们看到。来跟我说不假,你们佛教、道教、民间传说确有其事。
 
  我们这部经里面是讲到诸佛菩萨的报身跟报土,这在前面跟诸位说过,这是不同维次的空间。所以经上讲『一切诸世界』,这个范围就大!无量无边诸佛剎土,我们在前面「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里面读过。世界没有边际,无法想象,真正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一切诸世界。特别是十法界,一真法界是净土,十法界是秽土;四圣法界是秽土里面的净土,但是要比一真法界,它是秽土,它不是净土。所以天台大师说他们的境界叫相似即,很有道理。它不是真的,它相似,那就很不容易!
 
  诸佛如来,这个诸佛如来两个意思,一个是广义,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指四十二个等级,这四十二称为诸。这四十二个等级都是用的真心不是用妄心,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都是见性的菩萨。凡是见性了,我们都称之为如来,都称之为佛。他虽然不是究竟圆满佛,他是分证位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一切诸世界含的意思是这么说法。
 
  『所应受化者』。这个「应」我们佛法讲有缘人,他应当接受诸佛如来的教化,也就是佛法里面常说的根熟众生。这种人根性熟了,当然绝对不是这一生才修的,没有这个道理,都是多生多劫在修,而这一生功夫成熟了,他有这个机缘见到。『常见人中雄』。人中雄就是诸佛菩萨,他能够见到。换句话说,我们每个同修都是多生多劫就在那里修学,如果不是多生多劫学佛,这一生当中你就遇不到这个机会,机会就是缘分,你遇不到大乘佛法,你遇不到净土法门。华严净土很不容易遇到!你能够遇到,能够在这个地方坐上两个小时,听这两个小时经,都是无量劫的因缘。可是无量劫的因缘并没有成熟,成熟你就见到佛的报身,见到佛的报土。
 
  念佛人当中有些功夫不错的、成熟的,他在往生几个月之前,一般是三个月最多,我们看到很多,三个月之前,他跟家里人说见到阿弥陀佛了,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这成熟,这就叫所应受化者,他这一生当中决定生净土。在生净土,往生之前见到了。有些功夫更好的人,我们通常讲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么样子,这我们不能不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心里面,不是讲外面的事相,外面这些事相不相干,心里面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就叫做功夫成片。自自然然念念都想到阿弥陀佛,就是经上讲的「忆佛念佛」,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是此地讲的所应受化者。他不是在往生之前几天、几个月,他在他一生念佛当中,可能见到一次、二次。
 
  像我们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他在往生的时候告诉道场的这些同修,说西方极乐世界现前,他见到了,见到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同时又告诉大家,他说这个境界在过去他曾经见过三次,他没有说。他说现在第四次现前的时候,我要走了。最后往生的时候,他才把这个事情说出来,之前三次见到,他都没有讲。这桩事情我们要学习。你为什么见不到?你的心不清净又没有定力,你现在也见到一点,到处宣传我见到阿弥陀佛了,我见到极乐世界了,那就胡造谣言。真正见到的人不说!这个佛在经教里头都讲过,不可以随便说。只有在临命终的时候可以告诉大家,说完他就走了,这是正确的。
 
  佛门里面还有菩萨、罗汉应化到这个世间来,决定不露身分,如果身分暴露立刻就走,这是真的,这是佛门的惯例,也是大慈大悲。如果说这个人是什么菩萨再来的,你说多少人去供养他,多少人去看他,每个人讲某人是什么佛菩萨再来的,把修行人的清净心扰乱了,不是好事。大乘教里常讲「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我们尊重人,尊重人家修行的功夫,清净不染。真正修行人,你说他什么佛再来,什么菩萨再来,他理也不理,真正修行。如果听到马上就很激动,一点功夫都没有,不要说定功了,功夫成片都没有,他心是浮,他激动。由此可知,你什么时候能够见到佛?我们念佛人见到极乐世界?你心清净了,如如不动了,见如不见,这个时候你就很可能见到。你见到一定也跟远公大师一样,你不会给人说,没有必要,你给人说这个干什么?有什么好处?一点好处都没有。
 
  我们要帮助人的,诸位同学必须要记住,帮助人最重要的是帮助他得清净心,这就对了。清净心生智慧,情绪激动生烦恼,不生智慧。佛菩萨决不叫人生烦恼,佛菩萨一定帮助人生智慧,这个原则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你自己要晓得,什么时候有这种感应,见到佛了,见到佛的净土,知道什么?知道自己至少烦恼伏住了。伏到相当程度,这是诸佛菩萨慈悲,给我们一个讯息,这个讯息是非常好的讯息,就是说明什么?说明所应受化者,你是个应受化者,你的功夫这一生当中接近成熟了,你就有这个感应。
 
  还有一种情形,根本就没有学过佛的,也见到佛菩萨,也见到佛菩萨的报土。像中国史书里面所记载的,有人,这不止一个人见到五台山的文殊菩萨道场,不止一个人;悟达国师见到迦诺迦尊者的道场,阿罗汉的道场,特殊因缘。那他们是佛门弟子,果然没有错,这一生当中都往生,都有成就,真的都是所应受化者。
 
  我在抗战期间在贵州念书,我们校长的夫人,我们称她周师母,抗战胜利时候回到南京,她见到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化身到她家里,向她化五斤香油。她不学佛,那时候不学佛,没给他。问这个和尚,你从哪里来的?他说他从九华山来的,没有给他。走了之后,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细细想想,愈想愈奇怪,为什么?她们家的院子很大,住的是大房子,大门很远。大门进来是院子,院子里面树木很多,再进二门,二门进来才是她住的房子。奇怪在哪里?门没有开,大门、二门都没有开,这个和尚怎么进来的?走了之后人不见了,门也没有开,他怎么出去的?所以愈想愈奇怪,百思莫解!
 
  这个事情大概到了将近十年之后,她在台中遇到李炳南老居士,夫妻两个都跟李老师学佛,就把这桩事情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告诉她,你所遇到那个就是地藏菩萨,她后悔莫及。你看地藏菩萨给她化缘,化五斤香油,没给。周师母果然不错,念佛往生的,往生之后火化留下三百多颗舍利。居士当中念佛往生,不容易!所应受化者。那是什么?那是给她增长信心,她这一生的善根一定成熟。在成熟跟未成熟之中,菩萨做这样的示现,让她接触佛法之后信心坚定,信心清净,果然真修,一般老修行不如她,她真干。
 
  所以凡是能见到的,这一生只要他肯认真去做,决定往生。往生的条件没有别的,真正放得下。所以佛菩萨做这种示现,这一生缘成熟了,这一生得度了。没有成熟的,佛总是帮助他种善根,像他见到佛像、听到佛号,都种善根。有些同修告诉我,他说我们这个道场可不可以也塑一个大佛像,放在露天,像大屿山宝莲寺,这大概是中国第一个造的露天佛像,现在听说有好个几个地方都有。这种佛像确确实实是给许许多多不信佛的人种了善根,为什么?他见到佛像,阿赖耶里面落下这个种子,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这一生不信,不定到来生后世,甚至于是一百劫、一千劫之后,他的善根才成熟。业障消尽,善根成熟,他能成就,所以这叫金刚种子。
 
  可是对诸佛菩萨、圣人要有一分恭敬心,把佛菩萨的形像放在露天总不太好。有跟我这个想法的人不少,我们中国祖师大德没有这样做法的。外面塑造佛像行不行?行,但是至少要做一个亭子,遮蔽风雨,免得佛像露天雨淋日晒,我们愿意自己这样做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外面总希望有个凉亭,所以至少建一个亭子。当然更殊胜的是给它建一个殿,供养它,这就最好了。佛菩萨、罗汉像都不适合露天,即使护法神像,我们对它也要尊敬,至少也要建一个亭子。而且佛像要不要做那么大?不需要,建一个六尺,八、九尺,我们一个人这么高,或者比人高大一些,这样就好,不必那么样浪费。建一个很精致的亭子,好,这很如法。像我们过去在新加坡居士林,我们也是在阳台上建了一尊千手观音,做一个亭子,在屋顶的平台,很远都能看到,这就很如法,帮助人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人,帮助他善根增长。
 
  帮助一切众生善根增长,方法就是建道场。像现在许许多多地方建念佛堂,好,这都是帮助他善根增长。善根深厚的,他就念佛往生,那就是所应受化者;这一生不能往生,他可能在来生后世,因为他善根很厚了,这一生念了相当长时间的佛、学教。我们看到现前佛教里面的一些状况,我们四众同修修学的这些情形,佛菩萨教人无有定法,总是要契机、要契理。契理,我们现在没有问题,契机有问题,你要认识现在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机,对症下药。从前念佛堂不要讲经,念佛堂没有讲经的,只有讲开示,开示什么?提起大家的正念,勉励大家精进,看到他懈怠或者有妄想了,这个时候讲几句开示,时间短,不长,不打闲岔,帮助他、纠正他,目的在此地。
 
  禅堂、念佛堂都是讲开示,没讲经的。现在我劝人,念佛堂要听经,每天至少两个小时到四个小时。如果四个小时,早晨听两个小时,晚上听两个小时。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很多修行人没有佛法的基础,什么叫做佛法不懂!这个不懂,念佛念久了会懈怠、会懒散、会退心,为什么?有行无解。从前的人他有解后头有行,那没有问题,解行相应,这两样东西一定是相辅相成。你看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疏》里面就说到,他老人家说得很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都是生烦恼。无明是烦恼,邪见也是烦恼。所以佛法解跟行是一不是二,解行相应。因此现在念佛堂里面,我都希望大家每天能够听两个小时,至少要听两个小时。
 
  念佛堂听什么经?听《无量寿经》,听《阿弥陀经》,就很好。有人问我:法师,《华严经》可不可以听?可以听,为什么?《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莲池大师注《阿弥陀经》,完全用《华严》教义,这有道理。这些祖师大德都是了不起的人,印祖常常赞叹,这都是再来人,真人不露相,给我们做种种示范,我们要知道向他们学习就对了。所以这是讲见佛。这种状况,这桩事情,不只是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代有,『诸佛法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的,这叫方便法,正是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我们要知道。
 
  我们看这首偈,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这《疏》里头说,「末后一句总结」,这就是第十首,第十首总结。「一切诸佛,法皆如是」,没有两样,都是一样的,「随机隐显,真体常存,亦通结一段」。他前面讲末后一句,这个句应当是偈,末后这首偈,四句,末后一偈这是总结,「一切诸佛法」;或者说最后一句,就是讲「诸佛法如是」也行,也讲得通,那就讲这个末后一句,最后的这句。这是第九大段「一道甚深」的总结。随机隐显,机就是机感,众生有感,他就现;众生没有感,他就隐,这叫感应。众生没有障碍的时候就能现,众生有障碍的时候就没有办法现。隐现在众生不在佛菩萨,佛菩萨真体常存。好象我们现在看电视频道一样,电磁波遍满了这个地球的表面,我们需要什么条件才看到?我们需要有个电视接收器,我们知道它是什么频道,按上这个频道画面就现了。我们没有这个机器,收不到;有这个机器,不会按频道,也收不到。
 
  就好象是我们众生跟诸佛菩萨的感应,诸佛菩萨的感应真体常存,无时无处而不在。所谓是有缘的人,「所应受化者」,这是有缘的人,他就见到了,见到佛菩萨的身相,见到佛菩萨的报土。还有一种情形,几个人同时都见到,各人见到的不一样。我记得一九八二年,圣一法师跟几位同参道友去朝普陀山,在梵音洞。这个梵音洞,观音菩萨常常在那边示现。他们三个人在洞口礼拜,拜观世音菩萨,拜了半个小时菩萨出现了,三个人都见到,欢喜!再礼拜。那个时候还有管制,他们在那里时间太久了,当地服务的人员请他们离开,他们这就走了。
 
  走了在路上三个人问,你看到了吗?看到了,三个说你看到是什么样子的?圣一法师看到的观音菩萨戴毗卢帽,全身是金色的,毗卢帽就像地藏菩萨戴的帽子一样,他看到是这个相,全身是金色的。另外一位法师见到了,他见到就是我们一般所看到白衣观音,白衣大士,看到这个相。第三位法师见到的是比丘相,是个出家人。见到的时候,三个人你看同时见到的,同处见到的,三个人见的三个相是完全不相同,随机应现。各人的缘不一样,不是菩萨有意做这种种示现,自然的。所以我们看他三个人说出来的,三个人当中,还是圣一法师功夫比较好一点,感应殊胜。这是说明身相、报土都是随机应现。关于这些报导很多,自古以来这些古人文字里面非常多,就是《印光大师文钞》里面也有不少这些感应的事情,都给我们做了证明。虽然我们自己没有见到,给我们作证明,真有!不是假的。希望我们看到了、听到了,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这比什么都重要。
 
  真有信心,你就真正肯放下万缘,诸位要晓得,放下万缘你就自在!你今天为什么活得这么辛苦?对于一切人事物过分的执着,虚妄分别,分别执着劳累你的身心,这是你苦痛的根源。你为什么活得这么苦?怎么样自在?放下就自在了。放下,诸位要记住不是把事放下,事放下,那你连做人都不够;不是事放下,心里头放下,心里头不能有这些东西存在,事怎样?事照做。做事就是修行,做事不碍念佛,同时你如果深入经藏之后你就会了解,念佛有广义的念佛,不必是口里头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一定。
 
  广义的念佛怎么念法?心是佛心,念是佛念,言是佛言,行是佛行,你们想想这是不是念佛?吉祥云比丘教善财童子二十一种念佛,这《华严经》上看到的,我们执持名号是其中的一种。念佛的方法很多,心是佛心,佛是什么心?大乘教里头说得很多,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辟支佛是因缘心,阿罗汉是四谛心,所以慈悲平等是佛心,一切慈悲。今天无论对什么样的人,佛决定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所以离这三种,那个心就是佛心。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轮回心。轮回心念佛,只能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不能往生。往生至少你把执着这个念头断掉了,于一切人事物都不执着了,这与佛心相应了。这个心是阿罗汉的心,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在我们《华严经》里面,这就是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初信到七信不执着了;八信、九信、十信,不但不执着,分别都没有了。我们一定要学,对一切人事物平等看待,如果有分别、有执着就不平等,这真功夫!能够把分别执着放下,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那你就是所应受化者,这句就有你的分了。如果我们对于一切人事物,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这就不行,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我们的功夫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佛心。那我们现在说得很具体,佛心就是菩提心,我们这个讲台上这幅对联写的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佛心,我们要学着用这个心待人接物。不但对一切人我们用这种心,对待一切畜生统统用这个心,对待天地鬼神也是用这个心,没有二心,这就是佛心。佛的行,佛行是什么?佛的行是戒律,所以诸位千万不要疏忽,《弟子规》是佛行。你们想想,哪尊佛、哪尊菩萨、哪个阿罗汉没有把《弟子规》去做到?《弟子规》里头每一条他们都落实了,所以这是根本的戒律。
 
  我们今天为什么五戒十善做不到?就是没有根本的戒律,根本的戒律就是《弟子规》,在佛法里面讲是小乘戒。我们中国人学佛,现在都不学小乘戒了,学什么?儒道为基础,这很好。用孔孟、老庄作为基础,那么你五戒十善没有问题,很容易做到。《弟子规》就是儒家的教学基础,用它来代替小乘。小乘经很多,而且小乘经的翻译不如大乘,有很多经翻译的是外国的文法,我们看起来看得很不顺,所以这是小乘在中国不流行也有它的道理。
 
  我们要不从《弟子规》,那就不得其门而入;要不从《弟子规》,就是《弟子规》要不能完全做到的话,念佛不能往生,你的缘没成熟。你看经上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弟子规》统统落实,这个人是「善男子,善女人」,小善,凡圣同居土的善人;能够断见思烦恼,那就是中善;能破一品无明,大善。大善生实报庄严土,中善生方便有余土,小善生凡圣同居土,那没有《弟子规》怎么行?所以《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是必修的课程,无论你学哪个法门,念佛法门不能例外,这保证往生。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这一段,李长者的《合论》。长者也有很多精采的开示,对我们修学都很有帮助,我们先把这个文念一段。「第九尔时已下,是文殊问贤首,一切诸佛,一道而得出离,云何今见种种不同」。这是长者把文殊菩萨所问的做一个简单介绍。下面「所谓已下,有十问,下有十行颂」,一行就是一首;「是贤首答,于中三门如前」,就是三个段落。第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初两行」,就是前面第一首跟第二首。「叹法王唯一法,一身,一智,已下八行颂,于中大意有四」。我们先看这一段。前面两首完全是说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确确实实是一法,这就是科题里面讲的「一道」,一道甚深。这个一法是法性,只有这个东西是真的。
 
  佛法里面讲真,它的定义是永恒不变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中观论》上讲的「八不」,就是说的这一法,这一法是法性。一身是法身,一智是般若,都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德。也很像《大学》里面所讲的「明德」。明德是不是此地说的法性、法身、般若?不是,但是什么?它跟这个是一个方向,一条路。佛是走这条路走到底,达到目的地了;儒家也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但是没有达到终极的目的地,差别在这个地方。
 
  这前面也跟诸位都做了介绍,法、身、智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一切众生统统都有!十法界每个众生统具足,而且都是一,这是很不可思议境界。我们跟诸佛如来、跟十法界的众生,同一个法性,同一个法身,同一个般若智慧,这不可思议!所以法界是平等的,众生是平等的。你看大经上佛常讲「生佛平等」。生是九法界众生,跟佛平等,为什么?同一个心,同一个法身,同一个智慧,乃至于力无畏亦然,没有差别。差别怎么生的?这问了,为什么现种种不同,差别怎么生的?差别是迷失了自性。换句话说,对自性、对法身、对般若全迷了,一迷一切迷,迷有浅深程度上的不一样。迷得浅的,在十法界里头就变成上面的,四圣法界,迷得深的就变成六道,迷得最深的就变成三途。
 
  所以众生跟诸佛只有迷悟的差别,除了迷跟悟之外,什么差别都没有。这《华严经》上讲得透彻,我们要觉悟。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对于一切众生那个尊敬的心,普贤菩萨讲「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这种心就油然而生,你才能生得起,才能够用平等心对一切众生。平等心这个心是因,果报就是和谐。现在社会提倡和谐,和谐是希求果报,因是平等心。如果我们对待一切人事物没有平等心,和谐只是一个希望,能不能实现?不能,为什么?和谐的因是平等,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因果它才相应。没有平等心,你要想求平等的果(和谐是平等的果),这因果不相应,决定达不到的。这个事实真相,如果不是学佛,很难很难理解。
 
  所以世间,真的佛常讲,只有言说,不能落实。譬如世间人讲真善美,也有人加个慧,真善美慧,这个在世间只有言说没有事实,可是在佛法里面,确确有事实,确有真善美慧。极乐世界有、华藏世界有,诸佛菩萨的报土有,六道凡夫没有。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大乘经里面佛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怎么想,外面境界就跟着变,这平等性现前,自然就和谐,道理在此地。
 
  下面八首颂,这是释疑,解释前面种种不同差别的疑问,这下面八首偈。「于中大意有四」,这是长者为我们做了一个综合的说明,说得很好。第一「叹差别佛土,因本回向心所成,为明回向心,就根益物,身土教仪,悉皆就根」。他老人家这个开示为我们提出来回向心,回向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你看《观无量寿佛经》佛给我们讲三种菩提心,第一是至诚心,第二是深心,第三是回向发愿心。你看看,差别佛土是回向发愿心所成的。这个地方我们要略微解释一下,你说你没有回向心怎么行?没有回向心就没有慈悲心,回向心就是慈悲心。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跟我们讲菩提心,他讲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把经论一合起来看就清楚了,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回向也能拓开自己的心量,凡夫心量小,自私自利,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没有的,希望赶快得到,得到之后不会放手,这是烦恼、这是习气。怎么样把这个烦恼习气断掉?回向发愿心能够把这个烦恼断掉。回向是回己向大,自己所修学的一切功德不要了,给别人,有福大家享,个人不享。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你看他生长在富贵家庭,王位不要了,荣华富贵拋弃了,去做苦行僧,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每天就是托钵,搞这个,他的福报给一切众生享,自己不享。这是做到了极处,做给我们看,让我们后人在这个地方看到他老人家这种示现有所觉悟,明白了,做人应该要像这样。
 
  你要问为什么?一切众生一身、一性、一心、一智慧,一切众生跟自己是同体,这个体是什么?体是法性,法性所现的相,法身。你看看大乘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讲十方三世佛,把十法界的众生都包括了,为什么?十法界众生是未来佛,我们都是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那这个回向就是应该的,回向众生才是真正成就自己。因为有回向心,所以才有示现,才有应。众生有感,佛菩萨为什么有应?他有回向心,所以他有应,回向心是性德。我们今天回向心没有了,所以天天要回向,天天回向,这修德,用这个修德把我们的性德引发出来。
 
  江本博士做那个水实验,水没有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为什么我们有个善念,它就有个好的回应,我们对它恶念,它那个回应就很难看?那也是应,我们有感,它就有应,那个应是回向心所成。我们对于一切众生也有这个现象,人家以善意对待我们,我们会对他微笑,这个人从来不认识,也不知道是什么,他对我们很有善意,我们看到很欢喜,也微笑报答他;他看到我们很不顺眼,我们赶快离开,赶快避开,这是自然的反应,并没有起心动念。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只要细心去观察,微密观照能发现。不过我们迷的时候太多,迷的时候太长,觉的时候很短,也很少,古人比喻说「石火电光」。石火大家现在不知道,从前取火用打火石,现在没有了。打火石我小时候用过。我们住在农村,农村连火柴都没有,火柴那个时候是有钱人家用的,用火柴,贫穷人家依旧是用打火石。用一块铁片,找石头打出那个火星,用那个来起火,所以叫石火;电光是闪电,都是讲短暂、快速,不是长久的。我们烦恼习气可是长久的,那个智慧剎那之间会现前,不是没有,每个人都有,只是你不能够觉察。
 
  所以说明差别的佛土,就是佛在十法界的应化,这是回向发愿所成的,也就是四弘誓愿里面头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现在在哪一道,或者我们就现代科学家所讲的,他在某一个空间维次有感,佛菩萨在同样空间维次就应,自自然然的应,为什么?法性、法身遍虚空法界。整个宇宙是一体,迷了才有空间、才有时间,彻悟,时空都没了;迷了之后才出现无量无边的空间维次,觉悟之后,这空间维次统统没有了,所以他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就根益物」,「就」是随的意思,根是众生,随着众生的根器,益是利益,物就是众生。你看我们常讲「人物」,如果我们讲人,只能在十法界里头人道;如果讲物,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统统包括,物的范围比人大,人在物的范围当中,所以用物不用人,物就是我们通常讲十法界众生。就众生的根性来利益一切众生,这才叫「众生无边誓愿度」。示现的身、示现的土不一样,要跟众生现同类身,你才能帮助他;要跟众生住同居土,众生住在哪里,他示现的也在那里,这很重要,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个众生在哪一个处所居住,你一定现身在这个处所,他才能够接触你,才能够跟你学习。
 
  教是教化,仪是方式,悉皆就根。他是什么样的根性,是上根利智,还是中根,还是下根,你教学的方法不一样,教学的仪式也不相同。上根的人还要看他宿世的因缘,过去生中参禅的,他对禅很熟悉,过去生中修过,这一生当中再用这个方法来接引他,他成就很快;过去生中学教的,就用教接引他;过去生中念佛的,就用念佛法门接引他,都要看他宿世的根性,容易教化,容易成就。所以凡夫、九法界众生要是遇到佛,遇到法身菩萨,成就快!他知道你过去生生世世所修的、所学的,给你教的一定契机,就是跟你过去宿世所修的一定能接上,现在讲接轨,真能接上,你很容易成就;遇不到这样的善知识,没有这个缘分,遇不到,那就难了。凡夫善知识没有这个观机的能力,换句话说,他没有办法帮助你跟过去宿世所修的接轨,他没有这个能力。
 
  我们这一生当中所修的跟过去世不一样,会感觉得很辛苦、很困难。这桩事情,实在说我们自己心里头有数,自己要知道自己,那就是在所有法门里面,你接触之后,你对哪个法门特别喜欢。你特别喜欢,说明你过去生中曾经学过它,你不学过它你怎么会生欢喜心?而且学起来真的很容易。这个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体会到,有些人对持咒很有兴趣,学咒语也学得很快,那我们就很清楚这个人过去生中肯定学过密,他那么容易接触;你叫他来学教,格格不入,他听了没兴趣,听讲经、读诵经典他会打瞌睡,他精神提不起来,根性从这个地方能够看得出来。过去生中学教的,这一生要遇到经教他就生欢喜心,他就非常爱好。李老师那个时候开班,把我们这些年轻人找去,教我们学讲经,我们也很投缘,一个个都很热心。他老人家常常说,他说我们这些讲经的法师、在家的居士大德,都不是这一生当中学的,都是过去生中学过,这一生当中才有这么大的兴趣、爱好;上台讲得不错,跟听众也有缘,统是过去生中业因,这一生才现这个果相,很有道理。
 
  世出世间法哪个行业都如此,你从事这个行业,很内行、很精明,过去生中也搞这个行业。隔行如隔山,过去生中要没有,你现在做起来,真是门路都找不到,所以这不是这一生从头学起的。即使改行,这一生从头做起,也能做得很成功,过去生中干过;过去生中不干过,你叫他做,绝对不可能。诸佛菩萨示现亦复如是,这就是《楞严经》上讲的「随心应量」,身土教仪随心应量。
 
  第二「明诸佛自报之境,非是行因所见」。这是讲诸佛。诸佛,我们可以说法身菩萨以上都是诸佛,他们不在十法界,他们在一真法界。他们自己感得的报身、报土那个境界,不是十法界里面修因的人(修行人)他们见不到,只有在偶尔特殊的因缘,诸佛如来加持之下,偶然能够见到;都是佛力加持,没有佛力加持你就见不到。前面跟诸位也报告得很多,得佛力加持的人多,也不少,确实有很多人,绝对不是打妄语。我想每位同学你在这一生当中也会见到很多,听到很多,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境界有,我们见不到也能相信,因为确确实实有人见到,不是一个人见到。
 
  第三「明众差别之事,皆由众生之心行异故,随自心见别,非佛之异」。佛住一真,没有差别,众生所见的这个差别相、差别的事,那是众生差别心里头变现出来的,这是经里头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那这个差别可就大了,就是差别的事太多太多了。甚至于我们今天讲最明显的指纹,你看现在这个世界上对指纹很重视,为什么?全世界七十多亿人,没有相同的指纹,这差异,没相同的;相貌有相似的,指纹连相似的都没有。相貌虽然相似,细细观察还是不同。双胞胎也不一样,他的父母能辨别,长得很像,我们一般人见面不太容易分别出来,他父母知道。
 
  那个差别的事太多了,无量无边。佛给我们讲这烦恼习气,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从哪来的?法门是由一切众生差别事上建立的。所以诸位要晓得,法门不是真的,全是方便法。所以佛在《金刚经》里头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是真的。一切诸法,到底哪一法是真的?通途而论,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是真的。妄想是起心动念,也就是说你的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佛说这是认真的。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如来境界,一真法界。这一起心一动念,一真法界就产生变化,这个现象就产生扭曲了,随着你的念头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变现出十法界。
 
  所以十法界是从一真法界里头变现的,有没有离开一真?没有,每个众生起心动念变现的那个法界都不相同。我们看山河大地,看这一切万物,有没有相同的?没有相同的,一个人看是一个境界,不可能是相同的。同看一座山,每个人看到的感受不一样,它怎么会相同?不但两个人看不同,一个人看它也不同,前念跟后念不同。万事万法,佛经上讲「无常」。这个话可是真的不是假的,无常!无常的因是什么?念头无常,你的前念跟后念不一样,那个念太微细了,剎那不住,那是因。因无常,变现的果哪里会是真常的?
 
  到什么时候你才见到真常?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了,这境界就真常,不会起变化,那个境界叫一真法界。只要你还会起心动念,一真法界就不见了,隐了;不是它不在,它并没有消灭,它没有生灭,只是什么?你看不到它,看不到它的真相,看到它的幻相,幻相是随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在变,在变化。这个道理很深,我们凡夫细心去体会也非常有兴趣,了解事实真相,十法界里面事实真相是什么?总而言之,佛在《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点都不假。
 
  《般若经》上我们总结起来,「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十法界,这是真的。所以你真正是通达明了,体会到了,肯定了,你才会真正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当然这个东西不是说放下就统统放下了,没有那么简单;但是怎么样?你总能放下一分、二分,我们说它这个一百分,你可以放下一分、放下二分,这一、二分就很有受用,在六道境界里头很得受用。如果放下个五分、十分,就超越六道,念佛就能带业往生。真的放了,放的虽然不多,虽然不多,是自己现前境界放下了,再往上提升就再放下,没有别的,一直到究竟佛果,干了什么?放下而已。到等觉菩萨,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放下,就成究竟圆满佛了。
 
  像我们现在念的这个经文,这是第九信位,九信位的菩萨把它放下了,他就到十信;十信再放下,他就到初住;初住放下了,他就到二住。就像我们上楼一样,第一层放下了,我就到第二层;第二层放下,我就到第三层;第三层放下,我就到第四层了,这个诸位好懂。菩萨修行成究竟果位,放下而已。这个秘诀,这个道理,章嘉大师传给我的。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怎样能够契入佛境界?他就告诉我「看破、放下」。先从放下下手,放下一分就看破一分,放下二分,你就看破二分。看破是明了的意思,放下什么?放下烦恼。你看看,执着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烦恼无量无边,世尊把它归纳这三大类,没有别的,断烦恼而已,从初发心到等觉不断的放下。可是这个东西愈往上面愈难,可是初学也不容易,初学不容易原因在哪里?习气太深了,无量劫来就受烦恼习气的熏陶,已经变成习惯了,一下改习惯可不是那么好改的。真正明白觉悟了,他才肯改,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改,这个决心一下,路子就走正了,再不会步入邪途了。
 
  初学一定要依靠经典,好象我们走路,经典是地图,有这个我们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天天要读经,天天要学教。「学教」这两个字很重要,教是教诲,教是教训,要认真学习。佛在经里头这些教诲教训要真干。不是讲我求解,我都理解它,我都懂了,我也讲得很好了,没用处,你没做到。经讲得再好,你烦恼习气没断,那有什么用?讲得再多,讲得天花乱坠,你还有妄想执着,没入境界,真正入境界的人烦恼轻智慧长。刚刚入门,刚刚入门是什么境界?五戒十善做到了、《弟子规》做到了,刚刚入门;再更深入,那就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起心动念一定是跟六波罗蜜相应,《华严经》是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愿,一定相应。
 
  契入佛境界的,一定是平等心看众生,「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绝对不会有一念轻慢众生。这一念轻慢众生,凡夫!孔老夫子都知道。你看《论语》里头孔老夫子说了个比喻,假设这个人他的德行、才华像周公一样,这夫子最佩服的一位当时的圣人,那也还不是当时,在他之前,周公在他之前,大圣人,这是夫子最佩服的,「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他说看到他有两个毛病,一个傲慢,瞧不起人;一个吝啬。如果说他还有傲慢、他还有吝啬,就是对人还要保留一点,这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对人尊敬谦虚,绝对没有傲慢的态度,欢喜布施,决定没有吝啬。自己只有一碗饭,宁可自己饿一餐,他也愿意供养别人,这菩萨!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具足真实的智慧慈悲。
 
  你这细心一观察,是真的、是假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么能骗人?这世间无量无边差别的事相,全是众生心现的,心现识变。众生心是妄心,随自心见别,与佛不相干,佛没有。佛是确确实实没有等差、没有差别,佛确实是平等的,这我们不能不知道。要说佛菩萨不平等、有差别,你罪过可大了,为什么?冤枉佛菩萨。不但佛菩萨清净平等,阿罗汉都平等了。再告诉你,须陀洹,须陀洹在学习平等,也有相当成绩可观。我们要说他不平等,这冤枉他,他真的平等,他什么?八十八品见惑他断了,我们没有断,怎么能跟他相比?他决定不造恶业。换句话说,《弟子规》跟《十善业道》他统统做到了,再跟诸位说,《沙弥律仪》他做到了。这个要做不到,怎么能证须陀洹果?统统做到了,百分之百的落实,怎么可以小看他?初果,《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刚刚入门。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二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二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0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六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九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一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一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九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八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吾人每以百数之中,自有一二乃金刚大持所化现者,凡所遇诸师,宁即金刚大持所化现么?[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皈命念佛的功德[栏目:仁焕法师]
 宗镜录卷第七十[栏目:永明延寿大师]
 供灯的方法[栏目:供灯]
 怎样发心修行 2[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带你进宝山[栏目:传喜法师]
 量子力学(1)[栏目:量子佛学]
 止息妄念[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普贤行愿品》讲记(一)[栏目:《普贤行愿品》讲记·达真堪布]
 修行人[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