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五二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八首。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清凉大师的注解,第一句我们在前一堂课学习了,现在我们继续看下面第二句。「了别即非真知,故非识所识」,这个还是偈颂里面第一句,『非识所能识』。为什么?《钞》里面说得很好,「了别」这两句,刚才我们念的这两句,「双会南北宗禅」,南宗是惠能大师传的,北宗是神秀大师传的,南北二宗所讲的大意。「以通经意,此句即遣南宗病也,谓识以了别为义,了见心性,亦非真知」。识是了别,不是分别,分别是第六意识,了是明了,别就是分别。所以八个识都有了别的意思,阿赖耶、末那、意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都有了别的意思,了是明了。
分别力量最强的是第六。我们眼睛睁开看一切东西明明了瞭,确确实实里面不起分别心,也没有执着心,就像镜子照外面境界一样。才有分别,就落在意识里面去了。眼见色,耳闻声,如果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落在意识,只是眼识的功能,了别。但是他一定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叫根本依。没有阿赖耶识,前面七识都不会生起,决定有阿赖耶。但是一有分别就统统都起作用,八识五十一心所都起作用。所以,了见不是真知,那是什么知?分别知,这里头讲得很微细,不是真知。
「净名云」,《维摩经》里面讲的,「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个地方「依智不依识」,他说得很好,「谓分别名识,无分别名智」。现在此地讲,「有了别之识,故非真知,真知唯无念方见」,不容易。无念还有一种不见的,不见真知的,那是什么境界?无想定。无想定专修无念,念虽然没有,他并不能了知,他没有智,堕在无明里头,那就修错了。这个事情难,愈是向上愈难。你说有知,有知是分别,错了;无知,无知是无明。无知,但又清清楚楚,明明了瞭,那叫真知。《般若经》上讲得好,「般若无知」,无知就是无分别智。你去问他,向他请教,他无所不知,那就是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没有人去碰他的时候,无知。
像释迦牟尼佛没有人问他的时候,真的,他自己心里头是一念不生。你问他,他起不起念头?他也不起念头,也是一念不生,随问随答,那叫真知。随问随答,绝对没有通过思惟,没有通过想象,我们今天讲思虑,没有。随问随答,真实智慧,叫后得智。这两句话你合起来念,你慢慢去体会,「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末后这一句说「真知唯无念方见」,南宗是以无念为宗,就是修行的宗旨,惠能大师。
所以真知,了别非真知;识,识是了知,所以了知也不能知。下面说「非识所识」,非识,识是意识心,八个识也没有办法知道。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真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说不出,也不能想,你一想就落在意识,意识跟它隔一层。意识功能很大,能够缘虚空法界,就是缘不到自性;真知就是自性,缘不到。一定要转识成智,它才能够证得,转识成智是相宗修学的宗旨,转八识成四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圆是圆满,镜是比喻,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大圆满的镜子;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不清楚,照得清清楚楚,明明了瞭,用这个来形容。是不是真的?给诸位说,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现在的科学家发现确实有这个道理,但是事实现在科学技术上做不到。科学家给我们提出,这是在推论上提出来一个现象,时间、空间不是真的。在某种条件之下,时间等于零,空间也等于零,零就是没有。如果时间没有了,过去、未来就没有了,我们讲过去无量劫,未来无量劫,你统统都看到,障碍没有了。大圆镜就是这样的,能看到过去,能看到未来。空间没有,十方就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几十个光年,几百个光年,几亿个光年,都在面前,没有距离了。诸位想想看,没有距离,没有先后,这个才叫大圆镜。
现在科学家怎么样去突破空间跟时间?知道这个东西不是真的,可以突破的,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突破。这个大乘教里头有,诸佛菩萨突破了,阿罗汉也突破了。这到底是一回什么事?科学家只知道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在说突破时空,古时候的婆罗门教也做到了,当然突破的时间有限,突破的空间也有限,他真突破了。譬如经上跟我们讲,阿罗汉能知五百世以前的事情,五百世以后的事情,就是他突破的时间是五百世。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这一段他没有障碍,五百世再往前面去他就不知道了,阿罗汉。
时间如是,空间也如是,世尊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天眼能见一个小千世界。佛家讲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小千世界多大?一个单位世界,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现在科学家发现的银河系,银河系是个单位世界。一千个银河系叫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然后再以小千世界为单位,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一千再乘一千个银河系,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再乘一千。阿罗汉最大的能力只能见到一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再远的距离他见不到,阿罗汉的能力。
普通阿罗汉只能见小千世界,换句话说,他的能力能见一千个银河系。一千个银河系里面,无论是哪个世界,哪个星球,他看就在面前。经上讲「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就好象手掌上拿个水果,那当然看得很仔细。他看一千个银河系,就像看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空间无有边际,再往前推见不到了。所以,时空不是真的。
时空从哪里来的?科学家就不知道了。空间的维次,科学家证实确实存在,不同维次的空间。古印度是宗教之国,比佛教早很多,佛教到现在,中国人的记载三千年,外国人的记载是二千四百九十九年,明年是二千五百年。中国人中国书籍里记载的,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相差五百多年。这个我们不去管它,所说都有根据,都不是随便说的。但是,这个现象怎么产生的?一真法界里头没有这个现象。古印度的我们今天讲高级的宗教,都修禅定,所以六道轮回不是佛教说的,是他们讲的。到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六道所以然,佛说出来了。
六道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佛把十法界,十法界的业因当然非常复杂,无量因缘,无量因缘里头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因是什么?佛把这个给我们说出来。讲十法界,十法界的佛法界里头,第一个因是平等,平等心,这个我们要记住,要牢牢的记住,平等心是佛法界。六度心是菩萨法界,六度是慈悲心,菩萨法界。因缘心是缘觉法界,十二因缘心。四谛心是声闻法界、阿罗汉法界,我们称为四圣。再下面就是六道,天道是十善、四无量心的法界,天人修十善业,我们要记住。你要想生天,天人没有瞋恚,如果还发脾气,见到人面色还很难看,你决定不能生天,天人没有发脾气的。瞋恚完全伏住,不起作用了,色界天以上,初禅以上没有了。欲界天里面,夜摩天以上,夜摩、兜率、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愈往上去,瞋恚的念头愈薄,不起作用。看得到有一点点起作用的,已经很微少,是忉利天,四王天就严重一点,愈往下愈严重,愈往上愈淡薄。
瞋恚这个烦恼严重,瞋恚心重是地狱法界。常常发脾气,见这个不高兴,那个不高兴,不是好事情。你看天,十善、四无量心,上品十善,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天道!人道是五戒心,就是十善五戒,你真正是这个心,存这个心,不杀生、不偷盗。不杀生就是绝对没有伤害别人的念头,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决不是无缘无故去伤害它。佛在戒经里面告诉出家学生,「清净比丘不踏生草」,你爱它,这就是慈悲心。草长得很茂盛,你从它上面走过,你怎么对得起它?所以有路一定要在路上走,不可以在草地上走。除非一定要通过,没有路,行,叫开缘,那是不得已走过的。这是对于植物的爱护,对动物更不必说了。
不偷盗,决定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前天有个同学来给我说:新加坡准备开赌场。赌博就是占人家便宜!这是在佛法里头决定禁止的,不可以赌,赌博的念头是盗心,用这种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别人的财物,盗心。不邪淫,淫欲心;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条叫性戒,你不受戒犯了也有罪过,你受戒之后犯,两重罪过,有个破戒的罪。但是不饮酒这一条叫遮罪,饮酒本身没有过失,为什么佛要制定这条戒?酒醉乱性。所以酒这一条戒是预防,怕你犯前面四条。酒醉之后,往往你迷失本性,造杀盗淫妄,所以它是属于预防的。这是佛制定五戒。五戒十善心,中品十善,人道!
畜生道第一个业因是愚痴,就是是非善恶颠倒,把善的看作是恶的,恶的看作是善的,邪的以为是正,正以为是邪;真假、是非、善恶、邪正搞不清楚,迷惑颠倒,畜生道。饿鬼道第一个业因是悭贪;地狱道第一个业因是瞋恚,嫉妒、瞋恚,堕到地狱去了。无量因缘,佛给我们说最重要的一个因缘,那我们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心一起来是什么心;如果是贪瞋痴就是三恶道,如果是十善、四无量心,那你是人天。在中国,起心动念都是伦理道德,人天。上品的伦理道德生欲界天,中下品的不失人身,来生还能得人道。
六道轮回就这么回事情,佛把它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六道,科学家讲的不同维次的空间,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着是能变,能现、能变。于是我们就明了,如果把妄想分别执着舍掉,空间维次就没有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也就是说执着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他还有分别。虽然没有执着,他有分别,于是分别变现出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个阶级都有分别,愈往上去分别的念头愈薄,愈淡薄。到佛法界的时候几乎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是大彻大悟的边缘。他功夫再往上进一步,分别断掉,无明破一品,十法界就没有了,他就到一真法界去,就是华藏,到华藏世界去了。
华藏世界里面完全用的是真心,就是此地讲的真正到无念,无念就是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叫无念,自性里头的般若智慧现前,真知。他这个地方是问,「如何是佛境界知」,问这个问题,这答复出来了,真知。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没有真知,超越十法界,真知现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里头本来具有的般若、解脱统统现前,法身、般若、解脱叫三德秘藏,这三德都现前了。
法身是一切现相的理体;般若是智慧,一切悉了知,这是自性般若,没有不知道的,全都明白,决定没有一样是错误的,正确的明了;解脱是大自在,烦恼断尽了,得大自在,法身菩萨。四圣法界里面有相似的解脱,佛门里常讲,阿罗汉证得半个解脱,法身没有,般若没有。我们读这首偈就明白了,也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修法。修行在哪里?不是在佛堂里面对着佛菩萨形像,敲着木鱼念经,不是,那是做样子。也不是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挂在嘴里,也不是天天去磕大头。
但是一天到晚把佛号挂在口边,是八万四千法门里头一种方法,关键是你会不会?人家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你也跟着念一句;人家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个罪都灭不掉。什么原因?不会,不会用心;人家念的会用心,我们念的不会用心。什么叫会用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分别执着念掉,那叫会念。不会念的,念阿弥陀佛里头有分别、有执着,不会念;不会念的没有功德,会念的有功德。会的程度又不整齐,不一样,所以功德大小不相等。几个念佛人懂这个道理?
真正功夫用功之处是在生活,是在工作,是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时代,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冲突发生,有不少同学来问我,这种冲突怎么化解?那你就想,冲突怎么发生的?你把原因找到,然后把原因消除,冲突不就化解了吗?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冲突真正的起因在对立,那我们想想,我们自己冷静去思惟、去观察,我跟人有没有对立?我、你、他,就对立了;我不是你,我不是他,一对立,烦恼起来了。起什么烦恼?贪瞋痴慢起来了,我总比别人高一等,别人总不如我。
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经的时候,举比喻说,说得好。李老师说傲慢哪个没有?在古时候,街上讨饭的叫化子都傲慢。你仔细去观察,他虽然是坐在那边托个饭碗在那里讨饭。富贵人从他面前经过,他看一看,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你看他说话多傲慢!他没有瞧在眼里。李老师给我们提起,我们想想小时候在家乡有要饭的,真的是这样的。所以《礼记.曲礼》里面讲「傲不可长」,儒家是讲人道,不是讲出世,出世这个傲不可以有。没有讲出世的,都知道有傲慢,希望傲慢不要再增长,这就很好,傲慢再增长就不好了。所以它不断烦恼,它伏烦恼。佛法是断烦恼,不仅是伏,要断,不断不能成就,一定要断烦恼。
这个地方你就知道佛跟儒不一样,儒家能伏住,克服住,就很满意了,就是君子,就是圣贤。佛法不行,佛法你说不断见思(贪瞋痴慢都属于见思烦恼)你就不能够超越六道,你就不能证得阿罗汉果,一定要断烦恼。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掉了,也就是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执着没有了,这就超越六道。超越六道,这是四圣法界,四圣要断分别,尘沙烦恼,分别要断!不是伏。
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认真去练习,练不执着、不分别,什么都好,菩萨教我们随缘、随喜。你看「普贤十愿」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在这个里面成就定慧。你看一切众生的造作,造善也好,造恶也好,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这是慧;见到,听到,接触到,心里如如不动,那是定。他造的恶,他造的善,他有什么果报,他有什么,清楚,没有一样不清楚,如如不动,这叫功夫。我们一般人没有这种功夫,看到他就要起心动念,看到他就要讲话,看到人做好了他会欢喜,看到人不好的时候他要批评,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所以他的反应是喜怒哀乐。不像有修行、有功夫的人,他的反应是如如不动,清清楚楚,明明了瞭,如如不动,那怎么会一样?如如不动的往上升,起心动念往下坠,差别就大了。真知、真心,意识缘不到。
下面,底下这一句,「瞥起亦非真知,故非心境界」。这是讲,他小注里头有,这是解释第二句「遣北宗」,北宗是神秀大师这一宗。「北宗以不起心为玄妙故,以集起名心,起心看心,是即妄想,故非真知,是以真知,必忘心遗照,言思道断」。这是讲「言」是言语,「思」是思惟,佛门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思道断就是心行处灭,言道断就是言语道断,他这四个字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心就显现了。
北宗用的功夫是教人看心,你看着你的念头,看念头的起灭,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他用这个功夫。也很难得,不是容易事情,一天到晚照顾你的念头,这个心是念头。不管是善念、是恶念,不要去管这个,念头一起就要把这个念头化解掉。他们用的是什么?观心的方法,参究的方法。还有禅宗用念佛的方法,他不是像我们这样持名念佛,他是用念佛的方法把念头打掉。念头才一起,譬如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无论善念、恶念,只要念头一起来,第一念起来,第二念就觉悟了,「阿弥陀佛」,把念头打掉。让你心里头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其他的念头,善念、恶念都不起,这个功夫叫成片。念佛人念到这种功夫,这个功夫不难,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你只花个二、三年的时间,一定可以达到。到这个功夫,往生极乐世界你就有把握,就真去得了。
一般念佛的人,你自己想想,你起的是什么心,动的是什么念?如果你起心动念是贪瞋痴,是自私自利,是损人利己,你必定是三途,人身得不到,这才是事实真相。如果起心动念都是伦理道德,不是损人利己,这个念头是人天念头,你来世在人间得大福报。福报再大的,超过人间,你就到天上享福报去了。你不为自己,你能够舍己为人,天人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你是普度众生的心,起心动念是六度、四摄、四无量心,菩萨,你在那里修菩萨道。如果你起心动念是平等的,佛道,这叫真正会用功!
你往哪里去,看你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要养成习惯。养不成习惯,你念头太复杂,太杂太乱,自己也不晓得起什么念头,大概多半都是畜生道去了,愚痴!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仔细去观察我们周边一些亲戚朋友,你仔细看看他们将来到哪一道?大概多数都是三途,现在这个社会。从前社会风俗好,多多少少都还受一点伦理道德的教诲,人天道的人不少;现在伦理道德没有了,这个没有,人天道的人少了,三恶道的多了,都是搞贪瞋痴慢,对于圣教怀疑。贪瞋痴慢后头就是疑,这个疑是对圣贤教诲不能信受,所以果报都在三途。
没有偶然的,连二次大战中叶的时代,美国有个预言家凯西,很有名,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他。我看过他的报告,他曾经说了一句话,我很同意。他说全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生当中所遭遇的,决定没有一桩是没有因而突发的。这句话说得好,统统都有因果!我们走在马路上,完全是个陌生人,观光旅游到一个地方去玩,从来没去过。走到马路上有个人对你笑一笑,跟你打个招呼,不认识的,马上走过了。不是偶然的,都有前世的因果。他对我们笑笑,前世我们也曾对他笑笑,这一世遇到,他对我们笑笑。还有也常见的,素昧生平,不认识,看到你很不满意你,那个表态是讨厌你。也没有什么,马上就过去了。没有一桩事情没有前因后果,所以佛家才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果报现前,害怕了,害怕没有用;菩萨不怕果报,菩萨怕造因。所以菩萨真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非常小心谨慎,尽可能避免过失,将来就没有恶报,这是应当要学的。
所以偶尔起心动念,偶尔这是假设,「瞥起」就是偶尔,没有作意,我们讲没有想到,偶然的。这种情形都不是真知,不是心的境界。这一段后面注得很多,意思还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看清凉大师的《钞》,接着看。下面他引用《胜天王般若经》里面的一段话,我们把它念一念。「故胜天王般若问云,云何菩萨修学甚深般若,通达法界」,这是胜天王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他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看世尊怎么答?这一问一答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佛告胜天王言,大王,即是如实」,这个话胜天王没听懂,我们也听不懂。胜天王又问,「世尊,云何如实」,什么叫如实?其实「如实」这两个字意思很深,他不懂,我们也不懂。再看下面,「大王,即不变异」。什么是如实?如实就是不变异。「世尊,云何不变异?大王,所谓如如。世尊,云何如如?」你看问的人,世尊给他解答,都不懂,我们也不懂。
我们再看底下世尊怎么答复,「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说,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是谓菩萨修行甚深般若,了达甚深法界」,这段话我们听起来好象能体会到一些。你体会得一些,你就晓得经典上常讲的「如如」是什么意思?「如实」是什么意思?「不变异」是什么意思?你逐渐逐渐就能体会了。我们看世尊这段答复。「此可智知」,实在讲这句话意思很深,真实智慧通达明了。我们今天说的「真实智慧通达明了」,跟他的意思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今天这个真实智慧通达明了,是从分别执着里头说出来的。他那个境界里头,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都没有,这个境界我们就无法体会。
佛跟菩萨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听,好象是懂得了,其实一窍不通。这个境界能不能体会到几分?少分,百分之一、二分。能够体会到百分之一二,不错了,很难得了。再要往深入的话,那就「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说唯证方知,你自己不入这个境界,讲不出来的。什么人能讲?彼此都有这个境界,他们谈就好谈。而实在讲,彼此都入这个境界,有没有言说?没有!佛与诸佛在一起,个个都入定,宗门里有句话形容,「口挂墙壁」,墙壁钉个钉子,口挂在那个地方,没话说!佛跟菩萨在一起有话说,因为菩萨有问,佛就有答;佛跟佛在一起,没有话说,佛佛道同,都是契入那个境界。
再跟诸位说,《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江味农居士的注解,这个「诸佛」,诸是指四十一,四十一种不同的佛叫诸佛。佛怎么有四十一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上面妙觉,总共四十二,这四十二尊佛在一起都没有话说。为什么?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你还有什么话好讲!不但没有话说,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心行处灭,这个境界里面还有四十二个等级,这怪事!这四十二个等级从哪来的?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分成四十二个阶级。习气怎么断?随着时间慢慢断,没有方法,一用方法,错了,你一有方法马上堕落。为什么?一用方法决定就起心动念。
所以这个境界,一真法界的境界里头,他们用的什么功?大乘教里叫「无功用道」,又说「此处用不得力」,一用力错了,完全错了。那怎么办?任运,随其自然,很难体会!李老师给我讲这个境界,他用撑船来做比喻。我们年轻时候,抗战期间逃难,就见得太多了,我们自己也去撑过船。都是坐小的风帆,一个帆,小帆船,在长江、在洞庭湖,小船。快要靠岸的时候,帆扯下来,摇橹,现在人很少人看见过,没有看到这个的,香港已经没有了。距离岸边大概几丈远的时候,在我们现在一般讲差不多是十公尺,十公尺这个距离,我们撑的竿也要放下。船快靠岸了,竿也放下,船自自然然的往前面渐渐靠岸;如果你这个时候再一撑,它就冲到岸上去了。距离十公尺的时候就不能用力,让它自己靠岸,这一段期间就叫做无功用道。
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慢慢慢慢的,无明习气慢慢断,再慢慢的往上提升,就像这个境界,用不得力。用什么方法?没有方法,自自然然的。需要多少时间把四十一品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佛跟我们讲三大阿僧祇劫。我们相信佛不是妄语,你想想看,习气多难断!无明习气难断,尘沙习气、见思习气,都难断。所以我们见到有很多人习气不好,性情不好,你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不好断。见思、尘沙习气靠什么断?好学,这个就是有方法,无明习气没方法,宗门的话「向上一着」,没有方法。
虽然说没有方法,还是有方法,方法就是「此处用不得力」。如果给你说穿了,就是普贤菩萨的两句话,「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为什么?这四十一位诸佛如来没有不教化众生的,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教化众生,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换句话说,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应化在十法界,破四十二品无明习气。我们要不学《华严》,怎么会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今天跟一切人事物相处就能做到什么?见怪不怪!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能保持着心平气和;心不平、气不和,是见思、尘沙烦恼习气在作祟,就这么回事情。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全是无明习气在扰乱,所以让你的心不平,让你的气不和。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一定要知道遵守佛菩萨的指导,对我们决定有好处,好学。
怎么学法?读经、改过,天天要发现自己的过失,看到别人的过失,回头想想我有没有?一想果然有,有赶快要改。别人那是一面镜子,他是我的善知识,他要不这样的表现,我自己不知道反省,自己有过不知道。看到别人形象有好处,想想我有没有?有,这是好事情,要努力,更精进,多做好事。所以,外面境界全都转过来了,都帮助自己向上提升,这个人叫会修行,真的会了,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是善知识。契入这个境界,我们提出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你才会懂。为什么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生活在感恩世界,就是江本胜博士对水实验里头最美好的结晶,这是性德的流露,这不是烦恼。所以他只能以智知,非言能说,言语说不出的。
天王,你看看,问了多少次,佛怎么个答法?答不出来。问到最后,什么叫如如?佛才说出来,不是言语能说得出的。如是什么?第一个如,就是真如本性,第一个如是能现、能变;第二个如是法界,所现、所变。所现所变跟能现能变是一不是二,如如。这个比喻还是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能体会到。如就是指自性,一切万事万物,哪一物不是自性?你不省悟,不懂,不知道他说些什么;真正契入之后,你会点头,明白了。这个明白就是智,不是识,识不行,『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这是讲到真如理体。
「离相无相」,这句话也不好懂。相在不在?相在,就像我们现在萤幕上的画面,这是相;离是不执着,决定不能够执着这个东西是有还是没有,有是执着,没有也是执着。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放下执着,你才能见到真相。不是说我现在不执着这个相,你执着「不执着」,你还是执着,你还是见不到事实真相。必须二边都要放下,二边不着。二边不着不有个中道吗?二边跟中道又对立,真心本性里头没有对立的,所以祖师不得已才说「中道不存」。你想想看,他这些话什么意思?没有别的,把你对立的念头打掉;心里头没有对立,真相就现前。离相是离有相、离无相,有无统统都要离,然后相即无相,无相即相。离即同时,有无不碍,或是有无不二,这才真正体会到诸法实相。
后面两句,「远离思量」,这一句对凡夫说的。凡夫总是起心动念,总是有思,量就是分别,总没有办法离开分别执着,这是凡夫,六道凡夫没有办法离开思量。过是超过,超过觉观的境界,觉观是四圣法界,有觉有观。我们在前面跟诸位提到过的,宗门功夫的三个阶段,观照(这个观就是观照)、照住、照见,这三个阶段,超过了。如果不能超过,还是有觉有观,《心经》里面讲,「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他还有照有见,是不是如来智慧?不是,菩萨智慧,观自在菩萨,不是佛,不是如来,如来超过了。你就从这里想想这个味道。
实在讲,这观自在菩萨是哪一位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多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他是哪个阶级的观自在菩萨?初信位、二信位、三信位、四信位、五信位、六信位、七信位,观照;七信以上,七信、八信、九信、十信,照住;圆教初住以上,照见。照见就是真佛了,给诸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圆教初住就照见。照见这个话是对我们说的,菩萨自己有没有念头?没有,如果他还有照见,他是十法界里头的菩萨,在我们《华严经》来讲,七信位以下的,这个地位不高。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有参访观世音菩萨,那个观世音菩萨是什么阶段?经上说得很清楚,第七回向位。《楞严经》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个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地位?初住菩萨,比十信位再高一层。都是观音菩萨,不一样。怎么会观音菩萨不一样?观音菩萨是个普通名词,譬如我们说学生,菩萨是学生,观世音好比我们说哲学系,哲学系的学生。菩萨是学生,观世音好比哲学系的学生,有一年级的、有二年级的、有三年级的、有四年级,有研究所的,有硕士班的,有博士班的。你就明白了,原来观世音菩萨是个普通名词,不是专有的,谁修学这个法门谁就是观世音菩萨,他代表一个科系。这个科系里面主修的就是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专门修这个,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地藏菩萨亦复如是,那是另外一个科系,用我们现在的话,好比是伦理科系。因为他主修的科目是孝亲尊师,就是我们今天讲孝悌忠信,他主修这个,我们称为地藏菩萨。虽然学科里面决定有联系、有共同的,偏重不一样。入门,入门要从地藏入门,孝悌忠信,从这儿入门。然后再提升就是大慈大悲,仁慈博爱,观音菩萨代表这个。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都不是专指一个人。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搞错了,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的、是女的?这都是妄想分别执着。你说念这个科系的人,这里头的学生到底是男的、是女的?哲学系的学生是男的、是女的,是老的、是少的?男女老少统统都有,甚至于各行各业里头也都有,不是一个身,不是一个人。像佛教的这些基本的常识,现在都模糊了,一般人都不懂。到庙里面去烧香,去许愿,求升官发财,能求得到吗?求不到!那叫迷信。可是我的老师教导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当时听到这个话,我说是真的吗?老师说真的,怎么是真的?他就说了,有求的理论,有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不应的道理?
我们这才明了,你要求观世音菩萨到哪里求?经典里头求。观音有三部经,这三部经都不是独立的,都是附属于大经里面,要按次序来跟你讲。第一个是《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是第一部,讲观世音菩萨是怎么样修成的,第一部。第二部里面,观世音菩萨怎样自行化他,《华严经》上的「第七回向菩萨」。第三部是《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专讲观世音菩萨怎么样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救苦救难。你要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修学,那就有求必应。你要不懂得这个道理,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修学,你存侥幸的心理,想升官发财,「我升官发财回来再还愿,你保佑我发一百万的财,我会拿一万来供养你」,这是贿赂!跟佛菩萨谈条件,把佛菩萨也当作贪官污吏,有罪!没有好处。你这个心态去拜佛、去许愿,侮辱佛菩萨,你怎么会有好报?哪有这个道理!
我们要依照佛菩萨的教诲,依照佛菩萨的指导,那真的是有求必应。老师教给我,我用了五十四年,五十四年当中确确实实有求必应。可是要记住,没有一桩事情是为自私自利求的,为自私自利不会有感应。为正法久住,为众生福祉,佛法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有求必应。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求过,我也没有做过这个试验,没有必要。众生有福,我就有福;众生觉悟,我当然也觉悟了,何必为自己?
所以,学佛有没有成就,关键在老师。佛法是师道,你没有一个好老师指导,你怎么会有成就?《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一桩事,释迦牟尼佛给阿难讲,实在说就是给我们大家讲,学佛第一个要求明师;明不是名气很大,明是光明的明。你要有明师指导,头一个条件!所以佛法是师道。你要找个好老师,这个老师有修有证,他指导你决定不会走错路。可是在末法时期,有修有证的人没有了,这怎么办?再不得已而求其次,有证的人没有,找到什么?有修,真正有修的人,也不至于有重大的错误,真正有修的人跟他不会走错路。再有一种,这是更不得已的,修也没有,他能解,就是讲有解无行。真修的人是有解有行,好老师。有解无行,他解得不错,为什么?他跟的老师是有解有修的,所以他所学的东西、教的东西没有违背老师。我们怎么知道他讲得不错?经典来印证,他所讲的确实佛在经上讲过;佛没有讲过的,他胡说八道,那是造谣生事,那就不是真的。那种老师不能跟,你要跟,他会把你带错路。所以跟老师要小心谨慎。
有疑惑一定要问清楚。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只有一次老师讲的东西我有疑惑,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你讲的这个东西,还是你自己意思,还是有经典做根据?有经典做根据,叫我去看经,这个对!我们做学生的态度也正确,不是随便问。老师讲的有疑惑,我们自己要求经典来印证。经典太多,我们初学,读的太少,有时候真的找不到,这才向老师请教。真正好学,真正求学,老师清楚,不会怪你,不是故意刁难,是真正想求明了通达。师资之道从这个地方建立。
这是讲菩萨修行甚深般若,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做。务必要放下成见,现在人讲成见,成见是什么?就是分别执着。希望都能随顺众生,只要不是太大的过错,小毛病随顺他,没有大妨碍。为什么?他欢喜,我们对他很尊重。样样都不能随顺,都要坚持自己的意思,一定要照我这样做,你的事情做不成功。为什么?别人不服。你的意见再好,他将来以后什么意见都没有了,你叫我做,我就做;你要我不做,我就不做。你不推,他就不动,那你多累,你多辛苦!真正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他所带的人自动自发,你的事业会成功,你会做得非常愉快。
我们看看前清开国的帝王,很少开会,天天上课,高明到极处。礼请儒释道三教的学者专家,到宫廷里面来讲经说法,皇帝带后妃、文武百官,天天听课。诸佛菩萨、圣贤人教我们怎么生活,教我们怎么工作,教我们怎么处事,高明到极处!这是我们应当学的。三天不上课,毛病就出来了,特别讲现代这个时代,三天不上课是古人讲的,「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现代人一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烦恼习气全出来了。
我们道场在此地建立,我们的同学,道场里面所有工作人员,什么最重要?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经教最重要。下课之后再处理一切事务,这个正确,这是无比的利益。我们所求的是什么?真实智慧,我想这种殊胜的利益其他道场没有。别的道场是以利益,是以名利,为追求的对象;我们这个道场是以破迷开悟,提升自己的德行、境界为追求的对象,不一样!
我们在庐江办的师资培训班,昨天开学。杨老师给我打个电话,有三十位学员,各个都是发的真实心,来求道,来学圣学贤,所以这几位老师听到都感动得流泪,打电话告诉我,我非常欢喜。看到传统文化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批人如果是不变初心,初发心,永远不会变,能坚持下去,我们的传统文化肯定会复兴。不但我们国家民族千年万世屹立在这个世界上,不会被淘汰,不会消失,也能够给全世界带来和谐,安定和平。因为这是爱的文化,仁慈博爱的教育,我们应当全心全力去做,这一生到人间来,没有白来,你说多有意义!
那些人发心,告诉杨老师,来当学员,在受训的半年期间没有待遇,没有一个不欢喜。我们不是为金钱待遇而来的,我们是为伦理道德,是为求学问而来的。这是在现前社会里面,很不容易找到的。在佛法里面讲,这是开始觉悟的人,始觉。保持始觉,我们要求学员,进入到我的中心来学习,十年不能离开。我们没有寒暑假,没有假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要学。逢年过节,不可以回家,十年不可以离开中心。我们有附带条件,你的家人可以到中心来看你,所以我们有招待所。你的父母、兄弟到这个地方来住个一个月、半个月,我们都欢迎,我们招待,希望他们来的时候跟你们一起学,你不可以回家。这是我们考试录取学生头一个条件。
诸位要知道,现代这个社会,人心是浮动的,能够十年在一个地方不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他心定了。《大学》里头「知止」,止于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止于那个地方。「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得「明明德」,得「止于至善」。那么你十年当中自行化他,你自己修学,你自己教学;往后各阶段招的学生,就是由这批老师来教。老师不出门,教的学生可以出门,全世界哪个地方想学这套东西,派学生去,我们基本的老师不出门。「只闻来学,未闻往教」,继绝学,开太平,除这个方法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
今天在中国能够做成功,无比殊胜。我们这种殊胜,比韩国的电视剧那是高得太多了,我们是真干,真落实。发心一定要作孔子,一定要作释迦牟尼佛,我们要作圣人,超凡入圣,我们要做贤人,我们要做君子。所以这种教学,脱胎换骨,人数不要多,三十个人足够了,这是我们中心基本的老师,有这批人,我们才能发展传统教育。今天办学校不难,师资太难,到哪里去找老师?我们打妄想想了这么多年,不敢说这个会成为事实,居然现在看到事实了,真正是法喜充满。国家有福,民族有福,再扩大讲,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福。
韩国的电视剧有这么好的效果,看到一个迹象,人性本善。所以人家把韩国,我还没看过,一片也没看过,他们把这个事情告诉我。我说从这里可以真正看得出,《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一点都没错,「人之初,性本善」。后面是「性相近,习相远」,教育的兴起就是从这个地方兴起的,如何把一切众生的习性再回归到本性,这就是教育。在佛法里面讲破迷开悟,破迷开悟后面的果报就是离苦得乐。所以,很多我们同学家长都欢喜,「十年,十年你不要回家」,很难得!儿子出去十年不要回家。回去之后,就是圣人,就是圣贤。
这都是甚深般若,了达甚深法界;有甚深般若才能够了达甚深法界。甚深法界在哪里?给诸位说,就在现前!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在现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