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爱
 
{返回 寂静之道·希阿荣博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69
  大乘小乘

  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行为的动机就是发心。在修行的时候,发心不仅决定了修行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见解和修行的过程。

  为了获得人天福报而修行,这是下士道人天乘的发心。发善心、做善事,自然会修得善果,下士道非常强调做人要正直善良,因为这是获得人天福报最关键的要素。为了自己能脱离六道轮回的痛苦而修行,是中士道声闻缘觉乘的发心。为了一切众生究竟解脱而立志成就佛果,是上士道大乘的发心,也称为菩提心。

  人天乘的出离心表现在厌离三恶道的痛苦,希求今生来世得善趣的安乐;声缘乘和大乘共称为解脱道,声缘乘的出离心表现在厌离轮回的痛苦,希求涅槃的安乐,而大乘则是进一步认识到轮回、涅槃皆为浮想,众生因为妄想、执著而痛苦,由此生起无伪大悲心,希求所有众生断尽无明、究竟解脱。

  皈依后是趋入大乘还是趋入小乘,最主要就是看有没有生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菩提心以出离心为基础,是对出离心的扩展和深化,不求个人独自解脱,而求众生解脱;不仅摆脱轮回的束缚,还要出离一切无明执著。因此,认为大乘不讲出离心、学大乘可以不修出离心是错误的,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无从谈起。

  大乘佛子不要因为自己发心更殊胜,遵循的见地更高,而看不起声缘乘、人天乘的修行人。一般世间有德行的人都值得恭敬,何况天人,他有他的善果。声缘乘修行人发愿不伤害众生,谨言慎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精密严格地持戒,而很多学大乘的人经常轻易就伤害他人,真的应该感到惭愧!

  法无大小,人心自有等差。众生的意乐根机不同,不要枉自分别“我是大乘、你是小乘、他是不求解脱的愚夫愚妇”。我们只是更有热情、更有勇气、兴趣更广,而且相信不仅是自己,所有众生都有成佛的潜力而已。时刻检视自己的心,确定自己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而修行就好。

  菩提心

  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精要,是成就佛果的因。要发大愿,发无伪的真心,为无量众生的解脱立誓成佛。

  关于菩提心,各教派的历代祖师都有很殊胜的教言,归纳起来就是一位修行人如果具足了菩提心,就具足了所有的佛法功德,所做的一切善法都将成为成就无上佛果之因。

  普贤菩萨曾发愿: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这正是对愿菩提心的具体阐释:其一,希望众生远离挫折、痛苦、磨难,经常感受快乐;其二,希望众生真正趣入正法,信受奉行,由此摆脱轮回的痛苦,并最终灭尽烦恼,成就无上正等觉。

  以悲心缘有情,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以智慧缘正等菩提,愿所有众生圆满佛果。只想自己圆满觉悟、不愿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不合理的假设。圆满觉悟,或者说成就佛果,意味着“智、悲、力”三者圆满。在因地修行时没有悲心,果地也不会有悲心,没有悲心就不叫圆满觉悟。

  闻思和修法前,首先检视自己的发心,看看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众生。如果是为了自己,一定要马上纠正。将希望所有众生得到安乐、最终获得佛果作为自己的发心,这才是大乘之道。

  在心里发愿为所有众生成佛而修持佛法,发了这个愿以后要不断地修持菩提心,训练自己。不仅仅是修法念诵时,平时心里也要记得常常这样发愿,能使功德不断增上。

  哪怕只在佛前供一支香、磕一个头,念一句佛号,绕一圈塔,也要发菩提心,这样我们所有的善根都会成为解脱与成佛之因,有很大的功德。

  相续当中一定要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样无论闻思还是进入实修,都会很快获得成就。不管做什么功德善业,修什么法门,都不要忘记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自己的相续。

  具备出离心,修行能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具备菩提心,修行能成就佛的果位,否则都只能获得世间福报。没有出离心,无法获得解脱;没有菩提心,即使再精进,哪怕一辈子在山洞里闭关修行,也不可能成佛。就像一个人,没有腿、没有交通工具,甭管想去哪,都实现不了。

  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多功德,却不是解脱和成佛的因,不是很可惜吗?

  八万四千法门最精髓的都在慈悲心和菩提心里。要成就佛果, 没有差错的道路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功德几天也讲不完。寂天菩萨说:我们生起菩提心,就像是乞丐在垃圾堆里找到稀世珍宝,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喜悦,满足我们所有的希求。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恶罪”。生生世世,我们因为无明和烦恼,造过的恶业数也数不清,不生起菩提心,即使很精进地修法,也难以清净全部业障。然而,当我们内心真正生起菩提心的时候,一般的业障会彻底消灭。造过大业的人,比如杀父母等五无间罪,恶业果报成熟堕入地狱一瞬间就能脱离地狱。

  如果一个人具有菩提心,不管他是上师还是普通人,我们都应当向他顶礼。

  发心有大小而无优劣,每个人可以随自己的因缘发菩提心,只要诚实并且是真心为了众生的解脱,发心无论大小都值得赞叹。

  刚入佛门的人立即就生起菩提心可能很困难,但一步步修持,相续中最终一定会生起菩提心。久而久之,造作的发心也能激发真正的菩提心。

  根据大乘佛教的教义,菩提心与空性智慧在根本上无二无别。证悟空性和修持菩提心是无法分割的,如果相续中没有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也不会产生证悟空性的智慧。

  在实修当中,树立无我的见解可以帮助激发、巩固菩提心,修持菩提心反过来也是体悟空性最便捷有效的途径。

  初学佛者不具备无我的见解也可以先修菩提心,到一定程度时对空性自然就会有所了悟。出家人、在家人,都要修菩提心。

  爱自己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口、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对自己友善并不是放纵自己,因为放纵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让我们内心安乐。友善意味着以温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带着幽默感去观察自己的傲慢、无知、冷酷、僵硬。

  自卑与自负一样,遮蔽了我们的当下,使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同时也阻碍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因为缺乏交流,我们感觉孤单、孤立。

  当处于情绪的低谷又孤立、封闭时,我们很容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都更悲惨。但是,情况肯定比想象的要好。不要相信有个叫“命运”的家伙在专门跟你作对、故意要整垮你。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失意、无助、没有安全感。你的感受是众生普遍的感受,你并没有被遗弃。

  在遇到痛苦挫折时,放掉对自己的担心、怜悯、评断,不再只是在“我对我错、我行我不行”的圈子里打转,放松下来,单纯地去感知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且去与外界沟通,欣赏一下花草和晨风,也许痛苦依然强烈,却不会让你窒息、让你绝望到走投无路,因为此时你的心打开了。

  自以为是有时也表现为自卑。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

  在开放的心中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

  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并因此走上大乘菩萨道。

  你我他

  菩提心的训练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我们看到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事实。

  耗费一生精力企图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砌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而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让我们很不快乐。

  我们的信念、理想、价值观什么的往往被利用来强化自我、排斥他人,不信就看看吵架的、冲突的、战争的各方,没有一个不认为自己有理的。

  自以为是不仅割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别人。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足够诚实和专注,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自己和他人。

  我们排斥他人什么,实际上正反映出我们排斥自己什么。如果你认为别人不会理解你,说明你根本不想去理解别人;如果你讨厌别人贫穷,说明你害怕自己贫穷;如果你排斥别人的浅薄、狭隘、冷漠,说明你不想面对自己身上的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能接受自己。

  每个人都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只要内心还有执著,就不能避免对人对己的伤害,嫌恶那些无明习气更重的人,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

  正是因为全社会都极力推崇分别心,人与人之间才会这样疏离,世界才会这样四分五裂。分别心使我们用孤立、分离的眼光看待事物,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结便在我们眼中消失了,所以我们很难以包容的心面对世界,而且相信自私就是利己。

  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以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依靠佛法的正知正见,我们调整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从狭隘、僵硬、矛盾重重到宽阔、温柔、和谐圆融,从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到帮助、利乐一切众生,从痛苦到安乐,从轮回到解脱。

  有人不知道怎样印证自己的修行是否有偏差,方法其实很简单:看看你的“自我”是否依然强大,你与他人、与世界之间的界分感是否依旧强烈。

  亲密的人之间往往有太多执著,心里会有许多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欣赏、领受、符合我们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痛苦。 对亲近的人,我们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宽容和放松。

  既是有缘做一家人,就彼此珍惜、尊重,不要试图用贪爱去束缚对方,由爱生怨、由怨生恨,枉自荒废珍宝人生。


{返回 寂静之道·希阿荣博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愿菩提心
下一篇: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别解脱
 寂静之道 附录 一 新年寄语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爱
 寂静之道 第一部 四法印 精神之道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金刚乘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别解脱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行菩提心
 寂静之道 第三部 六度万行 放生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愿菩提心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出离
 寂静之道 第三部 六度万行 公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僧食不公分戒第二十六[栏目: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净空法师谈烦恼习气[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饮酒之害[栏目:持戒]
 四十华严 第一卷 第5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请问入般涅槃和普通人往生,外观上有什么不一样?能断定他入般涅槃?[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贩卖佛法的问答[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让生命在佛法中升华[栏目:传喜法师]
 远离疾病与障碍[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
 0292 度世品经(西晋 竺法护)[栏目:04 其它华严经典]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经的解释[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