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一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35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七一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大段第五段「释文」,释文中分两段,「先智首问,举德征因,后文殊答,标德显因」,这两句就把这一品的内容全部包括了。先我们学习第一段,「今初,亦先标问答之人,后陈所疑之问」。智首问分两个小段,第一段先把问答的人为我们介绍。我们看经文: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这把问答的两位尊者都介绍出来,『智首菩萨』实在讲是代我们发问,『文殊菩萨』是为我们解答。经文并不长,内容非常丰富。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此二菩萨,为显圆修,历事巧愿,必智为导故」。我们先看这一段。两位菩萨在大乘教里面都代表智慧,一位是代表根本智,我们通常叫实智,真实智慧;一位是代表权智,也称为后得智,就是真实智慧在事相上的应用。《般若经》上常说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就是它起作用,它起用的时候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无知。
 
  实在说定跟慧是一桩事情,世尊在大小乘经教里头常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唯有智慧才能够导行。引导菩萨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要靠智慧,定不行。定是枢纽,没有定哪来的智慧。所以定慧是一体,它互为体用,定是体,慧是作用;慧是体,定是作用,互为体用。你怎样才能得到智慧?持戒,无论是上中下根人,上上根人。在中国禅宗里面,我们看到六祖惠能大师,确实是上上根人,万万人当中难得找到一个。在中国(我的老师很慈悲,我初学佛的时候告诉我),惠能大师以前,没有见到有这样的人;惠能大师以后,这一千三、四百年,也没有看到一个,这是上上根人。我们对他要尊敬、要敬仰,没有办法学习,学不到!我们不是这个根机。
 
  上上根人,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跟戒律相应。二六时中,确实他不生一个妄念,妄念尚且没有,邪念就更没有。不起念则已,起念是正念,与性德圆满的相应。这是什么?这是定共戒、道共戒,最高的是道共戒,道里头自然圆圆满满具足众戒,不会违犯的。上上根人得道了!我们今天没得道,没得道怎么办?修道,他们是已经得道,我们得修道。修道从哪里开始?从戒律开始。
 
  给诸位说,这品经是属于戒律,大乘菩萨戒。我们今天在一起学习,很欢喜,做得到做不到?太难了。要从哪里做起?给诸位同学说,一定要从《弟子规》学起,慢慢提升才能契入净行的境界。所以我劝勉同学用一年的时间,无论世出世间法都讲求专,中国童蒙,教童蒙的《三字经》这课本上都有,「教之道,贵以专」,这教学。教学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一个「专」字,不可以学杂,不可以学多,学杂、学多不能成就。那怎么办?我们年轻的时候疏忽了,没有扎根,现在年岁大了,亡羊补牢还不算晚。要把这门功课当作我们在现前阶段主修的法门,这才行。期限一年,我这一年的时间,经可以听,佛可以念,不碍事;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行为,一定要用《弟子规》做自己的规范,认真的把它做到。所以,这个东西不是讲的,不是背诵的,是要字字句句落实。你真能做到,你就有了根,你就有了基础,像盖房子一样,你有了地基,从这个基础上学佛。
 
  学佛从哪里学?从《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弟子规》是儒家的根,是孝道的根。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为什么今天学佛,在家、出家,十善做不到?没有十善就没有三皈五戒,那都是假的。你看看「净业三福」,这是佛教导我们学佛最高的指导原则,决定不能违背。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第一条做到了,第二条就可以接着学习,第二条你看「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五戒是第二,是以《十善业道》做基础;《十善业道》是以《弟子规》做基础。《弟子规》讲什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个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的时候,你把《华严经》从头到尾念得滚瓜烂熟,倒过头来都能背,没用处,你入不了这个境界。
 
  所以学佛、学儒不能不重视戒律,有戒就有佛,有礼就有儒。没有礼,儒是假的,是儒学,不是学儒;没有戒,是佛学,不是学佛,不一样。这两位菩萨,这是一乘圆教,还在大乘之上,我们这一生有缘,能够接触到《华严》,这也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开经偈是武则天为《华严经》题的,《华严经》翻译成中文,翻译出来送给她看。她在封面上题了这四句话,「无上甚深为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题得太好了!「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讲的《华严经》,这两位菩萨是华严会上的。
 
  「为显圆修」,这在修行里头是最高的,最殊胜。什么叫圆修?修一个法门一切法门都不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叫圆修。我们知道这桩事情很羡慕,很向往,慢慢来,如果我们真正能够依照佛菩萨的教诲,它有次第,有个十年、二十年功夫,我们就可以从别到圆,不是做不到。经的开端,清凉大师说得很好,《华严》有十种当机者,最后一种是凡夫。这凡夫有个条件,什么条件?叫大心凡夫。我们从最浅显的意思体会,心量要大!心量小不是《华严》当机者,心量要大,这是从最浅的地方体会。而《华严》的标准,大心是菩提心,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虽然是凡夫,他是《华严》当机者,他有这个条件。
 
  菩提心是什么?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一定跟这十个字相应,这个人就是《华严》的当机者;换句话说,他有资格学《华严》。这十个字五句非常重要,往生净土也要具备这个条件,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千万不能够疏忽。《无量寿经》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三辈往生」,中辈、上辈、下辈都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今天把发菩提心忘掉,只懂得一向专念,所以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
 
  往年我跟李老师学佛的时候,老师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三个」,为什么那么少?他没有菩提心。就是说他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没有,他只有一向专念,所以只是跟西方世界结个善缘,这一生不能往生。哪一天他这个心发了,确确实实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真诚心,没有一丝毫虚伪;都是清净心,没有染污;都是平等心,没有贡高我慢;都是智慧心,不迷惑颠倒;都是慈悲心,没有自私自利,这个人决定往生。大乘教里面,大乘菩萨都发了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具足了,但是他没有一向专念,所以他也不能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知道不能少,我写的这二十个字太重要了。这二十个字你都能做到的话,你这一生决定往生,那自己就真有把握。
 
  所以我们看到这两位菩萨,就要想到智慧重要。这里头有一句是智为导故,这句话太重要了,必定是智为先导,智在前面领导你。历事巧愿,这就是圆修,无论是什么境界,下面有一百四十一愿,有顺境、有逆境,有善缘、有恶缘。你看看菩萨遇到了,他怎么样把念头转过来,我们讲转境界!转境界才是真正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没有离开群众,没有离开社会,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起心动念跟智慧相应,他不跟烦恼相应。跟烦恼相应就错了,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他没有。决定不会跟十恶业相应,十恶业是「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瞋痴,决定没有。这些烦恼都是从迷惑里头产生的,智慧里头没有这些东西。
 
  「事近旨远,唯圆行故」,事就是日常生活,所以这很近,旨是宗旨,这意思太深太广!所以菩萨所表现的是圆行,念念圆满,行行圆满,圆满就是跟自性的性德完全相应。底下就给我们具体说明,「文殊则般若观空,智首则沤和涉事」,沤和就是揉和,跟揉和意思完全相同。文殊菩萨代表根本智,代表实智,般若观空,这很重要。真正有真实的智慧,他知道所有的现相,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是怎么回事情。《金刚经》上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后面四句偈就说得更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般若观空。有这样的智慧,涉猎这些境界,他会不会起心动念?不会。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当然没有分别,当然没有执着,这是什么人?法身菩萨。他不在六道,不在十法界,他在哪里?他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是。
 
  我们常常讨论这些问题,我用电视的萤光幕做比喻。电视萤光幕就是一真法界,永恒不变,绝不受染污。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就是电视里面的画面。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是善的,还是恶的,是邪的,还是正的,我们电视萤光幕上有没有沾染?没有。真不碍假相发挥,假相决定不染着真性。你从萤光幕上你就能体会到,文殊的慧就是知道事实真相,所以对于事实真相,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智首菩萨他就是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众生,就用什么方法,没有定法,没有一定的形相。沤和涉事。虽涉事不碍真,真妄不二,从哪里看?从萤光幕上看,萤光幕本身是真,现的相是妄,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妄不二,真妄不相妨碍。
 
  所以,文殊菩萨代表的是萤光幕,智首菩萨代表的是萤光幕里现的这些境界相,我们从这里头细心去体会,能够契入少分。菩萨涉事用心就是这个样子。凡夫怎么样?凡夫涉事用心就着了相,他把幻相当作真的,不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不知道;不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今天,科学技术可以说是相当发达,少数的尖端科学家他们发现了,发现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万象不是真的,这个发现很了不起。不但所有现相不是真的,时间不是真的,空间不是真的。所以科学家只承认,宇宙之间只有「场」存在是真的,所有一切现相是场变现的,这就跟佛法讲的很接近;佛法讲的万象从哪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想到科学家所讲的场应该是阿赖耶识,真正的自性,自性没有办法,还没有找到,识能变,性能现。
 
  他虽然发现了,试问问他还有没有起心动念?他还有没有分别?还有没有执着?有!还是有。那跟菩萨不一样,菩萨契入境界,真的没有执着,真的没有分别。所以,他再向上一着他能见性,他真能解决问题。科学家要靠工具,要靠机械,离开这些机械、工具的话他也一筹莫展;真正跟修行人不一样,修行人不用这些东西。我们今天探索太空要用望远镜,佛门里面不需要,佛门里有天眼通,不需要用望远镜。我们看微生物要用显微镜,这是工具;阿罗汉看微尘,用天眼,天眼能看远,也能看近,能看大,也能看小,不要用工具。
 
  天眼、天耳、他心、宿命,佛家常讲六种神通,佛说得好,这六种神通是我们的本能,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从外头来的。我们这个本能为什么丧失掉?不是真的丧失掉,现前有障碍,使你的能力没有办法发挥,你有障碍。障碍是什么?烦恼、习气,佛法把它分为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种烦恼加上习气,你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统统不能现前。佛法教人修行修什么?断烦恼而已。用什么方法帮助你断烦恼?戒律。一定要从这里开始,戒律是性德,本性里头处事待人接物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迷失自性之后,一切是烦恼做主,这就变了样子。你看看佛菩萨,他们的生活,他们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把它记录下来就是这样,那就是随顺性德,随顺自然。我们用这个做助缘规范自己,逐渐逐渐教自己定下来,心不再往外跑了。这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把心收回来,这就是学问。
 
  佛法讲定,定是什么?定就是把心收回来。《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相有没有?有!可不可以接近?可以,没妨碍。不取是什么?不要去执着它,不要去分别它,什么事也没有。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执着,你不能分别,这样的人就是觉悟的人。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的人,他在万象当中,在十法界依正庄严得大自在!《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得大自在。凡夫为什么这么痛苦?就是样样都分别,样样都执着,错了!理上没有分别执着,事上也没有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是从你的妄想里头生的,完全是虚妄,不是真实,你能够舍弃,就对了。
 
  所以,文殊教我们观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讲般若,讲般若就是讲宇宙人生真相,用了多少时间?二十二年。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讲般若,几乎占他老人家一生讲经教学一半的时间。你从这个地方就能够体会到,佛教人般若是他主要的一门功课。
 
  佛一生所说的,大分来讲有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五个大段落,我们今天讲大单元,五个大单元。《华严》是他成道,他三十岁成就,孔子说「三十而立」,他的道德、学问成就了。释迦牟尼佛三十岁为我们所示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把他亲证的、所明了的统统说出来,没人懂。所以《华严》是在定中讲的。现在南传小乘不承认,他说《华严经》是龙树菩萨造的,不是佛说的,他不承认。小乘完全是就事论事,你说在定中、在天上,他不相信。小乘人相信「阿含」,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之后,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收了五个学生,天天给他们上课,给他们说法。以后学生是愈来愈多,常随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经上都有记载的,小乘人相信这个事实。你说《华严》在龙宫里面讲的,听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不能接受。
 
  这些经传到中国,中国人能接受,中国人确实是大乘根性。中国人能悟入,能够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修行,真正契入境界;契入境界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文殊智太重要了!有文殊智,才有智首。智首是代表我们现实,无论是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圆满,圆行。沤和涉事,涉事不迷于理,涉事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在家学佛,你没有离开家庭,出家学佛,你没有离开僧团,这都是事。在家学佛,除了学佛之外,还有他的工作,他的事业;出家学佛,一定要把道德、学问做好,然后才能够担负起教化众生的使命。
 
  所以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不是宗教,这要搞清楚。用现在的话来说,它是社会教育,像中国过去孔子一样。教学的范围,学生的来源,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只要你来学,肯学,释迦牟尼佛都非常热心的教导。「涉事不迷于理」,就像我们在看电视,电视画面这是事,我们在欣赏画面,涉事。不迷于理是什么?这是空的,不是真有,幻有,妙有。妙有就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叫妙有;你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你说它有,错了,「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说它没有也错了,画面明明在面前。知道空有是一不是二,不迷于理,理是空。
 
  「故虽愿而无取」,菩萨都有愿,你看看四弘誓愿,愿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有愿,虽有愿而无取这就对了。愿是什么?涉事;无取是什么?观空。要知道这一切法无所得,《般若心经》上说得很好,世尊二十二年所说的般若,在中文翻译的经典里面是最大部头的,六百卷,《大般若经》。我看了一遍之后,最后我得一个结论,「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不但世间法如此,佛法也如此,这才叫事实真相。你以为有得,错了,你迷了,你不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一切都空的,「那我什么也都不要做,愿也不要发了」,你错了,你堕落在空这边。凡夫堕落在有,认为东西真有,他要取,「爱取有」;二乘人听到这一切法皆空,他什么都不干,堕在空里头;堕空、堕有都是错误的。所以菩萨行中道,空有二边都不沾,有愿不空,无取不有,不空、不有。
 
  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你看他老人家成就之后,没有一天休息。那么样热心的去教人,哪里有请他就去哪里,徒众是愈来愈多。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有成就的,就像孔老夫子七十二贤人,有成就的,没有成就的学生那不知道有多少。有成就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些人都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每天吃饭沿门托钵,到四周围村庄、城市里面去托钵。托钵有规矩、有礼节,所以受人尊敬。生活所需的,最低限度,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一片慈悲。所以要有愿,有愿又不能有取,有取就错。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的《疏钞》,「沤和涉事」,清凉大师有注解。在注解里面讲,「沤和涉事者,此云方便善巧,即肇公宗本论文」,肇公是僧肇大师,这是鸠摩罗什大师的四大弟子之一。他说「沤和般若者,大慧之称也」,这是真正的大智慧。大智慧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面对着森罗万象,显示出真实智慧的妙用。「诸法实相,谓之般若,能不形证,沤和功也」,诸法实相,证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有没有?有。如果他不涉事,不愿意涉事他就走了,他就离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里去了。可是绝大多数的菩萨,达到这个境界,他离不离开十法界?他不离开,这就是沤和之功,他能够和光同尘。为什么?在他境界里头已经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住一真、住十法界,无二无别,也就是教下所讲,真正的入不二法门。于是他的大愿兑现了,度众生的愿。
 
  度众生的愿,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为一切众生服务,度就是服务的意思,协助的意思,帮忙的意思。帮众生什么忙?众生根性不齐,所以你一定要有真实智慧,善巧方便。对于理、事迷得重的人,也就是说分别执着心特重的人,用什么方法帮助他?用理、用事、用因、用果帮助他断恶修善,这就是帮助他离苦得乐。教他!用理事因果的方法教他,不堕恶道,来生、生生世世享受人天福报,这是对下根人。对中根人,他程度比较高,这也要用理事因果,理用得多;对下根人,因果要用得多,他才会相信,修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果报。绝对不是用不正常的手段巧取豪夺,那是错误的,你所得到的统统都是你命里有的,命里没有得不到,都是命里有的。命有,因为你的思想、言论、行为不善,所以命里头有的福报亏折,打折扣了。你还自己以为很得意,「我用这些巧妙手段,我得到这么多东西」,其实错了。你如果用正当的手段,你所得到的比你现在得到的多,多得太多了!
 
  人决定不能造罪业,决定不可以损人利己,那是大错特错;自己如果能够损己利人,你后来的福报会不断向上提升。这个道理讲清楚之后,讲明白了,世间没有贪官,贪官污吏没有了,经商商人也本本分分的。为什么?他真正能得到利益,把他命里的利益天天在增长,不至于亏折。无论哪个行业一定讲道德,讲伦理、讲道德,这个事业才能长久,利润不断会往上升。凡是念头差错了,以为我不骗人,我不坑人,我就赚不到钱,错了,全错了,大错特错!对下根人讲这些,对中根人帮助他破迷开悟,对上根人帮助他转凡成圣。所以对于下根人,因果教育最恰当;对中根人儒家教育,佛法里小乘教育,很适当;对上根人,一乘法、大乘法、上上乘法有用,帮助他真正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
 
  菩萨到这个境界,不证般涅槃,在大乘教来说,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样的人(上根人)他所证得的,佛法有个名词叫无住涅槃。真的他在般涅槃的境界里头,他不证,涅槃、生死二边都不着,所以说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不是凡夫,不住涅槃,不是如来,他就是菩萨的身分,游化在十法界。哪个地方有感,他哪里就有应,没有一定的色相,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身。观察众生的根机,应该给他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这叫善巧方便,这叫沤和般若。这真正是大智慧,大般若。
 
  下面解释很好,「适化众生,谓之沤和」,适是非常适合,就是我们讲的契机契理。众生根性不一样,你的教学方法不相同,但是决定教他现前得利益,将来得利益,这条很重要。现前得利益,将来不得利益,这是错的。譬如教你很多不正当的方法,你获得了大利,获得了财富,获得了地位,都用的是不正常的手段;现前得利益,死了以后堕地狱,这个不是利益。现前利益的时间短,你堕地狱的苦报可不得了,那个时间太长,所以那是错误的。佛法教人,现前不得利益,将来得利益,这是正确的;现前得利益,将来也得利益,当然更好,哪个人不希望!决定不能叫来世不得利益,那就坏了,那就错了。
 
  沤和是般若的名词,他能够善巧方便,教化众生。今天这个世界,我们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定要肯定。为什么变成不善?教坏了!所以佛菩萨是教出来的,圣贤也是教出来的,恶人也是教出来,妖魔鬼怪还是教出来。看你教的是什么?圣贤教人以正道,不教邪道,教人以正道。与自性相应,与性德相应,与大自然运行的法则相应,这叫圣道,这是真实智慧。
 
  底下说「不染尘累,般若力也」,这句话很重要。菩萨在世间,菩萨诸位要知道,不是神仙,佛门里面称佛、称菩萨,跟神仙都不相干。这个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说了很多次,菩萨、佛、阿罗汉,在佛教里面是学位的名称,就像现在大学里面的学位一样。最高的博士,在佛法里称佛陀,佛陀就是博士,菩萨是硕士,阿罗汉是学士,这就是有学位的。其余无论在家、出家,你没有得到学位。得到学位,学位的标准是什么?断惑证真,惑是迷惑、烦恼。三大类的烦恼,见思烦恼断了,你就称阿罗汉;尘沙烦恼断了,你就称菩萨;无明烦恼断了,你就称佛陀。
 
  佛门里面,佛、菩萨、罗汉太多太多了。他跟宗教不一样,宗教里神只有一个,不能有两个,上帝只有一个,不可以有很多。佛教里头佛太多了,他是学位的名称,他不代表权力,他没有权力;他代表智慧,他代表德行,德行与智慧,所以它是教育。教化众生,当然跟众生在一起,但是不染尘累。你说我们凡夫在这个世间烦恼多,累赘多,所谓是牵挂、顾虑,身心都有压力。可是菩萨住在这个世间,他没有尘累,没有压力。为什么?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虽然很努力的工作,不累。为什么?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不累。做事情也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是什么?众生有福,不居功。心清净,绝对不以为我为众生做多少多少好事,没有,念头都没有;事情做不成功,众生没福,我没有过失,不染尘累。这是什么?这是般若智慧。
 
  没有般若智慧,他每天在工作当中斤斤计较,付出多少一定要有代价,不像菩萨。用凡夫的话来说,菩萨只有付出,绝对没有念头回收,没这个念头。如果是位次比较高一点的菩萨,每天勤苦工作,连勤苦工作的念头都没有,这就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所以他不累,心开意解。太阳遍照大地,太阳居不居功?我对你们有这么大的恩德,天天照顾你们,天天把能源送给你们。没有,没有居功,自然的。诸佛菩萨、阿罗汉以上他们应化在世间,为一切众生服务,绝对没有居功这个念头。为什么要做?为落实本愿,初学佛的时候发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有这个德能,有这个能力,有这个道德,有这种学术,你要不肯为众生服务,你那一愿不叫白发?说话不算数,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说自自然然要兑现。
 
  证得阿罗汉,证得菩萨,证得佛的果位,要不要持戒?要,实在讲他的戒行圆满了,要做样子给别人看。要不做出这个好榜样,教别人持戒,自己不持戒,人家不相信。自己要做样子给人看,大家看了没话说,相信了。所以,持戒为别人,这是教学,身教,以身作则;先有身教,后有言教,大家才相信,才接受。所以要断烦恼,要学法门,其实他哪个法门不具足?还是很认真由浅而深,由小部慢慢学到大部,没有一样不是做给别人看的。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上给我们讲了真话,我们才知道他老人家久远劫已经成佛,这一次到地球上来,表演这一套,他说这次是第八千次。每次来都跟唱戏一样,都是从头来起,做样子给人看。
 
  先教我们放下。我学佛,头一天跟章嘉大师见面,这是出家人,我这一生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他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以后我们深入经藏,看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他真的是看破、放下。他是王子,王位不要了,舍弃,荣华富贵舍弃了,妻子儿女舍弃了,出家修道,过苦行僧的生活。为什么要这样做?做给我们看的。我们心里头,念念追求荣华富贵,追求地位,追求权力,追求五欲六尘,他老人家给我们表演全部放下。让我们看到这一招,认真仔细去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做?就是告诉你,你所希求的,你所牵挂的,你所想得到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人生在世,什么最重要?真的最重要,假的不重要。假的我们前面讲过,是眼前的利益;真的是什么?生生世世以后的利益,那个时间长。
 
  真实的利益是灵性的提升,说得更具体一点,戒定慧三学的提升。戒则不贪,定则不瞋,慧则不痴,戒定慧的反面就是贪瞋痴。释迦牟尼佛的示现,把贪瞋痴放下,浮现出来的戒定慧,这个东西你带得走的。我们要带戒定慧走,不能带贪瞋痴,带贪瞋痴是走三恶道,带戒定慧是人天大法。戒定慧如果不断向上提升,你就超越六道轮回,就成声闻、觉缘、菩萨;再往上提升,超越十法界,你就入了诸佛如来的俱乐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到达这个境界,不要说到达一真法界,只要你能够到达四圣法界,阿罗汉果,佛门的学位,最低的学位你真的拿到了,你就有能力到六道里面来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阿罗汉可以做到。
 
  阿罗汉里头有小乘、有大乘,大乘阿罗汉是菩萨,我们《华严经》里面的十信菩萨。我们在前面说得很多,说得很清楚。初信位等于须洹陀,小乘须洹陀。七信位等于小乘阿罗汉,八信位等于辟支佛,九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十信菩萨!再往上去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是法身如来。《华严》里面统称为法身大士,《金刚经》里面讲的诸佛如来,圆教初住就是诸佛如来的一个位次。这是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不但你不会干坏事,你那个不善、恶的念头都没有。为什么?起一个恶念,对自己德行有很大的伤害。害人,人家受的伤害不多,自己伤害太严重。你起心动念害个人,人家得的伤害顶多三分,自己得七分,谁愿意干这个事情,没人愿意干。
 
  今天我们看到现前这个社会,你才晓得,佛陀的教育多么重要,孔孟教育多么重要,因果教育多么重要。舍弃这三种教育,要想世界恢复安定,恢复和平,那就从前李老师常说的,诸佛菩萨、神仙都做不到。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习圣贤教育,从哪里学起?从我自己本身学起,你可不要指望别人。你指望别人错了,从本身做起,本身学起,我自己学得象样子了,自然会影响我周边的人。我学得愈像,影响就愈大,影响的时间也会愈长,真干,不能假干!佛经里头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得人身,闻佛法,这个机缘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既然遇到了,这一生决定不可以空过,决定要有成就。
 
  成就的大小,在乎自己努力,真正努力,精勤不懈,你就有很大的成就;懈怠懒散,那成就就有限。在这个社会,外面诱惑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自己如果不是深入经藏,你怎么能保护自己?你怎么能不受诱惑、不受干扰?不容易。这些统统都是沤和般若之功,不染尘累,这真的是般若之力。般若一定是从定来的,定一定是从戒来的,所以我们要想有这样的智慧,能够不受外面干扰。功夫更深的,我们还能够感化别人,还能够移风易俗,能够改变环境,都要靠自己真修实干。
 
  下面说「然则般若之门观空,沤和之门涉有,涉有未始迷虚,故常处有而不染,不厌有而观空,故观空而不证,是为一念之力,权慧具矣」。这几句话很重要。般若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观空是真相。这个空很不好懂,为什么?空不等于无,我们一般人讲空,空就是无,什么都没有了叫空,这是错误的。佛法里头讲空,它有,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萤光幕,它里头有色相出来,可是这个色相你得不到,所以当体即空。《般若经》上总结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九个字我们初学最好就在电视里头学。面对着电视,你常常用这三句话提醒,「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每天看,每天提示,我想有个三年五载,你就豁然大悟。悟了之后,我们眼前森罗万象跟电视没有两样。
 
  所以永嘉《证道歌》上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是什么?迷,迷的时候好象真有,觉悟了之后它是幻有,它是妙有,它不是真有。有不碍空,空不碍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心经》上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是一不是二,这是你真正明白了,空有无碍!所以般若观空。沤和之门涉有,涉有未始迷虚,虚是什么?虚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涉有不迷,知道它是虚妄。知道它是虚妄,你对于一切有、一切的现象,你不会执着,你不会分别,当然你更不会去占有。你要想去得到它,占有它,那你迷了,你不知道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菩萨、阿罗汉以上他就有这个能力,涉有不迷,知道诸法实相是一回什么事情。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我讲经的时候常说,决定不会起一个念头,占有的念头,不会。我们凡夫起心动念总想据为己有,这个错了,自己的身也是虚妄的,也是了不可得。所以不会起这种念头,不会占有,不会迷失自性,知道是心现识变,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我们有控制、有占有,错了,那是凡夫,对于事实真相一无所知。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交往,统统没有占有的念头,这个要懂!没有控制的念头,这就是真正自己在修行。真正在学什么?放下。看到别人做错了,劝导,善巧方便诱导他改邪归正;看到他做对了,善巧方便勉励他。无论是勉励,无论是劝导,都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完全对了。跟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没有两样,这讲真正的学,菩萨学处。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事、对人、对物要知道起心动念磨炼自己的境界。这个地方一百四十一愿,就是教我们在境界里头,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怎么样磨炼,把自己烦恼习气统统把它磨尽,智慧现前。就跟经上菩萨讲的一样,善巧方便,涉事不染尘累,涉有未始迷空,虚是空,不迷。常处有而不染,不厌有而观空,故观空而不证,观空要证,麻烦就出来了,就变成小乘。世尊在大乘教里常讲「堕无为坑」,小乘人功夫不到家,涉有难。尤其是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你对他是一片真诚,一片慈悲,他反过来对你是恶意,你能受得了受不了?受不了,算了,这种人没有良心,不知好歹,算了,不管他了,这小乘。
 
  大乘人的观念不如此,大乘人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无论你以什么态度对我,毁谤也好,侮辱也好,陷害也好,如如不动。看到你有苦难,还是在帮助你,你能接受,显加,明显的帮助你;你不能接受,冥加,暗中保佑你,暗中祝福你。这个精神不可思议,为什么?世间没有恶人,一切众生本性本善。他之所以有恶作,是他迷失了自性,觉悟的人不能够责怪他,责怪他你就错了。怎么你又起了分别执着?觉悟的人只有善巧方便帮助他回头。这一生他不接受,缘不足,我们跟他的缘不能断,念念是在帮助他。我们诵经,我们修持,修积一些功德回向给他,祝福他,这就是关系永远不断。这一生迷惑了,来生可能会觉悟,他就回头了;来生不觉悟,后世觉悟,行,菩萨有耐心。即使是无量劫之后回头,都愿意等待,这种精神,世法里头讲不可思议。
 
  清凉大师在此地讲,「故观空而不证,是为一念之力,权慧具矣,一念之力权慧具矣,好思,历然可解」。好思就是你好好的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不难解。所以念力不可思议,尤其是大乘教里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念力不可思议。善念,不好的风水都变成好的;恶念,好风水就变成坏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们为什么不想善,为什么想恶?从今往后,一定要下个决心,念念都与善相应,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是真正佛弟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二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一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二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三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一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二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五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二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九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五七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77 待客之道[栏目:石头路滑]
 破瓦法的传承与开示(达真堪布)[栏目:颇瓦法[往生法]]
 无常的观点和空性的观点有什么区别?[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3)[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密宗法义精要 三、观六道众生的痛苦 3、畜生[栏目:密宗法义精要]
 继承优秀传统 繁荣佛教艺术—— 在首届中国当代佛教艺术展开幕式上的致辞[栏目:学诚法师]
 圣者言教 第十一课(九)依靠三乘教法调伏烦恼[栏目:圣者言教]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难遇难信难解的药师法门(普光)[栏目:药师佛·文集]
 佛学问答(第三辑)[栏目:如本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