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五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85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0五卷)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颂第七首看起:
 
  【如来所转妙*轮。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闻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见佛。】
 
  这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这是「听法行」,听法,「兼显*轮之体,初句教法,次句即教成行,无有一文一法非菩提因,岂止三十七品」,第三句「悟理,拣去随文」,最后一句「理无废兴,故常见佛果也」。经文只有四句,意思非常的圆满,我们要怎样来学习?第一句,这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这一句就说尽了,『如来所转妙*轮』,意思里头有*轮之体。「转」就是今天讲的传授,佛传给菩萨、传给祖师大德,代代相传,这就是转的意思。转,刚才说的是竖转;横转,就是在同一个时代我们把佛法传给别人、传给别的处所,我们今天讲把它传播到全世界,这是横面的;传给后代,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纵深,所谓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以这个转的意思非常好,辗转授受。
 
  「轮」,它代表圆满。佛所传的法,法法都圆满,圆满用轮来代表。你看轮的相有圆周、有圆心,从圆心到周有辐,这是一个很圆满的标志、很圆满的一个图形。这里面表法跟佛所讲的深理,轮里头能显示出来。如来所说之法不外乎体相用,你看我们《华严经》经题前面是「大方广」,大是讲的体,方是讲的相,广是讲的作用,就是讲体相用。大到宇宙,小到微尘,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它的体相作用。体是空的,相是有,体的作用能现相,相的作用能成全万法。我们知道现在科学家所说,物质现象是从无中而生的,无中生有。佛法讲性,性体是空寂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所说一切法离不开这个事实,这个事实叫诸法实相。所以世尊四十九年所说,说什么?无非是讲诸法实相而已。诸法实相,我们换句话说,宇宙万有的真相。宇宙万有,当然包括我们人在内,说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范围还小,说宇宙万有,这个才圆满。所以它是讲宇宙万有的真相,不能讲现相,现相那只讲宇宙万有之相,现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没有说到,宇宙万有的作用没有说到。所以我们讲真相,那就把宇宙万有的体相用全部都包括在里面,轮的意思。
 
  「如来所转妙法」是一切法,一切法里面分三大类,这里讲是教法,教化众生。「身教」,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的示现,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工作是讲经说法,是为人做一个很好的榜样,身教。他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把它记录下来,那就是戒律,生活规范他全做到了。佛能做到,我们做不到。我们错的,他做的是对的,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叫戒律。我们持戒就是学佛,学佛的身教。我们从经典里面,佛的说法,天天给我们上课、讲解,是佛的「言教」。从身教、从言教当中,我们明白了,我们觉悟了,我们把理懂得了,那是「意教」。所以身语意都在教众生,身语意都是妙法。我们把妙法落实在事相上,那就是我们现在祖师大德们所集结的经典,在中国称为《大藏经》。《大藏经》就是世间人讲的《百科全书》,佛门里面的全书。经典是佛说的,注疏是经的注解,经典里面无论是理论,修学的方法、境界,许许多多古大德研究讨论的这些文字,这称为论典。经律论三藏,这是把它分成这三大类。我们今天讲「如来所转妙*轮」,落实在事相上就是这些经典的著作。
 
  『一切皆是菩提分』。什么叫菩提分?「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字是觉悟,菩提翻作觉。清凉大师这个注解说得好,「无有一文一法非菩提因」,也就是说一文,文是讲字,一文是一个字,一法是他所说的方法,或是理论、或是方法、或是境界,都是教我们破迷开悟的因缘,所以说一文一法非菩提因。「岂止三十七品」,三十七品是把佛所讲的一切法归纳这三十七类,我们也称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诸位要知道,绝对不是小乘人所修的,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通显密教。你看看智者大师,这天台宗的,三十七道品第一科是「四念处」,我们看过智者大师的著作,他对四念处的讲解有藏教四念处、通教四念处、别教四念处、圆教四念处。这样我们才了解四念处是通藏通别圆,那就是通一切佛法。四念处如是,其他的六科,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都是藏通别圆。这就说明真的,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一文一法非菩提因。
 
  所以《般若经》上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古德常常告诉我们「一经通则一切经通」,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它都是菩提分,就是觉,觉悟的因缘。你这一部经入得愈深,你觉悟得愈深愈广,就是这个道理。深到一定的程度全就通了,确确实实就像一个圆一样。这是个圆,周边不同,无数的点,在这个点垂直做一条线一定到圆心,这一到圆心岂不全都通了吗?达到圆心就是明心见性。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相信、你就不会怀疑了,一经通一切经通。无论大部经、小部经,甚至于一句佛菩萨名号,你千万不要小看念佛人、持咒人,一个咒、一个名号,一心执持达到这个程度也是一切贯通。我们看到许多念佛人往生瑞相希有,他要不是达到那个程度,哪有这样殊胜的果报!
 
  经教的选择,各人爱好不一样,可以自由选择,总是选择你喜欢的,喜欢的学起来容易;不喜欢,学起来就麻烦,格格不入。佛说了这么多的经教,没有别的原因,无非是适合大家喜爱不相同。好象厨师,高明的厨师做出许许多多口味不相同的佳肴,你喜欢吃什么口味,他就对你的口味,如来说法亦复如是。经论里面确实法是平等的,没有话说的,我们众生不平,我们以不平的心、不平的妄想分别,看这个经典就不平。什么不平?头一个浅深不平,有的经很深,有的经很浅;难易不平,有的学起来很难,有的比较容易。这些从哪里来的?分别执着来的。离开分别执着,法法平等,有分别执着,实际上讲法法还是平等,并没有因你的执着,它就真的变了,是我们自己的心理变了,感觉到它有难有易、有深有浅,其实没有,全是法法一如。这个理很深也不容易体会到,那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信心,这比什么都重要。
 
  你修学能不能成就,你有多么大的成就,关键都在信心。所以大经,这《华严》里面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大道的根源,这个大道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道,根,根源、源头就是信。一般人学佛为什么那么困难?为什么学了很多年没有成就?说实实在在的话,他没有信心。他不相信自己,他也不相信佛法,也不相信老师,半信半疑,这样的心态一生都不能成就,一生都空过了,这个多可惜。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头一个就是要起信。
 
  善教的是好老师,善学的是好学生。前面第六偈是讲教,这首偈是讲学。能信、能解,我们常常讲这是善根;能行、能证,那是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决定成就。福德是在能行能证,善根是在能信能解,你才会有成就。信解行证的根在尊师重道,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桩事情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有很深刻的体验。老师给我们上课,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我们这个班上同学二十几个人,老师上课大家坐一起听,有的人得利益多,有的同学得利益少,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老师就一个人在说法,为什么我们听的人,所听进去的、所理解的、所得到的都不相同?这就是印祖所讲的,对老师的诚敬心不一样,对老师的信心不一样,关键在此地。
 
  对老师要真正有信心,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诚心诚意的跟他学习,他上课字字句句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意思都能够正确的理解而没有错误。功夫高的,把所听到消归自性,那就有大受用。消归自性就是这首偈第三句所说的,『闻已悟法性』,这是你真的听到了,你听了之后开悟、觉悟了。这样的人,在佛法里称为上根利智,中下根性人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自己想想,我们是哪一种根性?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够一听就开悟。那怎么?听了之后能有小悟,虽没有大悟有小悟,这也就不错。古德常讲累积,天天听,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成彻悟。那个彻悟不是短时间熏习成就的。你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才能够懂得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道理,我才肯干。
 
  为什么不悟?这把原因找出来,为什么这个人悟,那个人不悟?佛家常说「烦恼轻智慧长」,所以悟的人一定是烦恼轻,不悟的人一定是烦恼很重。对老师怀疑,这烦恼重;对老师没有恭敬心,烦恼重,所以再高明的老师天天那么样慈悲教导他,没用处,他就是不悟,那个烦恼障碍了他。烦恼轻的人对老师有信心,对老师会尊重,轻轻一点他就通了,那种教导不费力气,好教!由此可知,消除业障比什么都重要。普贤菩萨教我们「忏悔业障」,业障不能够忏悔,诸佛如来都帮不上忙,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业障要怎样忏悔?从前章嘉大师教我,忏悔业障不是天天在佛菩萨面前磕头祷告说:我错了,佛菩萨保佑、原谅我。不是这个,这没用处,这个完全搞形式。真正忏悔业障是后不再造,我今天错了,明天我一定改过来;儒家讲的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没有两次,这是佛家讲的真正忏悔。我知道过失,我一定改过来。
 
  所以忏悔是修行真实的功夫。八万四千法门,也可以说是八万四千忏悔法门,普贤菩萨这是教导法身菩萨修学的纲领,十条,一般人讲十大愿王,是法身菩萨修学的纲领,不是对我们说的。可是我们能不能学?能学,我们学的不是法身菩萨修的,法身菩萨心量广大,境界是遍法界虚空界,这我们做不到,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心量,我们可以随顺着学,依他这个纲领随顺学。
 
  第一个「礼敬诸佛」,就是印光大师讲的诚敬,从这里入门,你没有诚、没有敬,入不了。诚敬绝对不是老师要求的,决不是佛菩萨「哦,你诚敬,我喜欢你」,不是,那佛菩萨还感情用事。诚敬是表示什么?表示你有能力接受。世出世间的老师,佛门里面讲善知识观机授法,他观察众生的根机,从哪里观?观你的诚敬。你有几分诚敬,知道你能够接受几分,没有诚敬你就不能接受,所以老师也就不跟你讲,为什么?讲了也白讲,没用处。印祖在《文钞》这句话讲得很多,重复了几十遍。不但是印光大师,我们看古圣先贤文字里面都常常看到,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都是从恭敬当中学来的。怎么可以不诚、怎么可以不敬?尤其是对老师,佛法里面讲对一切众生,对恶道众生都要有诚敬的心,你才能够得道。对于眼前造作恶业的,无恶不作的,还是对他恭敬。恭敬他什么?他有佛性。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我要对他尊敬。又何况佛在《华严》里面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怎么能不敬!
 
  所以佛成佛了,佛是平等心。诸位要知道,一真法界里面,初住菩萨就是平等心,所以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我们自己修行要晓得,如果对一切人事物还有分别、还有执着,有没有证得圆初住?没有。圆初住菩萨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清净平等觉现前,所以他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心。四圣法界里面,菩萨六度心,辟支佛因缘心,阿罗汉四谛心,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都是平等心,这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切经教都是「菩提分」,都是帮助我们觉悟的。可是觉悟你一定要记住,离开诚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诚敬的学习,《弟子规》。诚敬怎么落实?怎么表现?《弟子规》。从前人不说这个,根本不提,为什么?从小都学过了,都有这个基础。你看他一生做人,即使对待凶恶之人、卑下之人都知道尊敬,不敢轻慢,这个要晓得。所以这是修养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灵性,现在人讲的道德修养。人有道德,天下归心,谁不尊敬你?谁不仰慕你?谁不愿意跟你学习?道德,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们的学习,《弟子规》虽然不是佛说的,但是字字句句是古圣先贤(包括诸佛菩萨)教诲里面的结晶、精华。
 
  我们学佛最高的指导原则是什么?我们在图文巴办净宗学院,净宗学院的修学依据是什么?我们是依据「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我们学习的总纲领。我们选课程列进度,教学的原理、原则、方式都要依净业三福为准绳。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四句,我就落实在《弟子规》、《十善业道经》。《弟子规》就是讲孝亲尊师,慈心不杀,培养慈悲心。佛法有人问,古时候人问: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课程标准有依据,从哪里学起。三福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是把这一条落实在《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再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做为辅助,这是经典,经典之外的用《感应篇汇编》、用《安士全书》做为选修的科目。
 
  三福前面两条都是基础教育,最后一段那是正式教育,「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一条范围就大了,博大精深!我们在法海里面择取妙法,我用妙法这一句,前面我说过,对症下药,我们取的妙法是什么?净宗。只有净宗,我们这一生能得度。净宗的经论要熟读、要精研,要认真努力学习,把经典的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诲都变成我们生活行为。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经典合而为一,你说不悟也不行!果然合而为一,那就算悟了,悟入了决定往生。功夫好的,这个功夫从哪里讲?从烦恼习气。功夫好的烦恼习气少,愈少功夫愈好;功夫差的烦恼习气还相当严重。果然能伏得住,这个伏要戒、要定、要慧。戒就是要守法,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教诲都是法,你要遵守,你要不能遵守,没有戒,定慧就不要谈了。
 
  你看看经典一开端,就把戒的总纲领给我们拈出来,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佛慈,真的是大慈大悲到了极处。一开端就教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身语意三业,佛在经上讲得很多,都是身语意这个次第。《无量寿经》上不是这个次第,先是口业,再是身跟意,它是口身意,你想想看这个味道。口业是最容易犯的,善心但是习气,有的习气还不是这一生的,过去生中的,谁能够懂得?谁能够谅解?言语不谨慎,有意无意当中得罪多少人,跟多少人结了冤仇,自己都不晓得。特别是在自己有权有势的时候,为什么?别人不敢不低头,心不服。到你权势失掉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得日子不好过了。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真心对你,没有一个人肯来照顾你,都在旁边看你笑话。不侮辱你,不报复你,已经就对你不错了。佛把这个放在第一,特别提醒我们,这是慈悲到极处。第二条才说「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你看看一开端就把修学的总纲领给我们说出来,这是持戒。
 
  然后叫你念佛,念佛是修定,定到一定的深度,智慧现前,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了,慧有浅深,这我们讲得很多,大家都晓得,不可以得少为足,那你就错了。小定功有小受用,特别是在六道里面,可是你要晓得小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小定可以得一点人天福报。我们的目的不在人天福报,我们的目的最低限度,我们要超越三界六道、我们要往生净土。往生净土要记住,净土,什么是真正往生的条件?经上说得很好,「心净则佛土净」,那个地方叫净土。为什么叫净土?清净心现出来的。我们的心不清净,哪来的净土?诸佛如来的净土我们见不到,必须我们自己的净土跟如来的净土合而为一,你才能生净土。
 
  所以念佛,我们讲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伏烦恼,烦恼没断。我讲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五欲六尘是没有断,但是伏住了。这一句佛号得力,或者这一部经教得力;佛号是用定把它伏住的,经教定慧都有,伏住,明理了,伏住没有断,它不起作用,决定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是断了,断了就是什么?分别执着真的没有了,于一切法当中真的不分别、不执着,生方便有余土。为什么?无明没破,就是说你还没有悟法性;如果悟法性,那是无明破了,生实报庄严土,不一样。这些真正是现前的妙*轮。
 
  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随缘绝不攀缘。随缘是什么?什么都好,我跟你们大家住在一起,你们喜欢怎么办都行,只要不太过分我都能接受,我都愿意接受。什么叫不太过分?你还欢喜听闻佛法,你还喜欢念佛,那就叫不过分;如果你佛法不喜欢听,佛也不想念,那就太过分。太过分怎么样?太过分我们就走路。在佛法戒律上,我们就不共住,不跟你在一起,咱们各人搞各人的。我离开我也绝不说你、也不批评你,离开之后就是心里头痕迹都不着,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内心的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相应,这是我们现在的妙*轮。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学习第七首颂,听法。
 
  前面我们讲过不少听法必须具备的条件,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培养,培养信心。对于佛要相信,如果不信佛,对法当然不会尊重,所以对佛要相信。信佛,首先对佛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佛,当然经论的分量太大,古大德已经为我们做好准备,从经论里头记载佛陀一生的行谊编成一本书,在《大藏经》里面就是《释迦方志》、《释迦谱》。这两本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传记。我们从这两本书里面认识释迦牟尼佛,很重要!你对佛不认识,你对佛的尊敬生不起来。
 
  儿童初上学,亲近老师,对老师也不认识,对老师也不了解,那个尊敬老师的心怎么能生得起来?这怎么办?父母要教。父母讲很难,父母要做出来对老师尊敬,在儿女面前做出样子来,儿女看到了,他就明了。像我们现在都是成年人,不是小孩了,我们对于佛菩萨的尊敬、信仰一定要有理论跟事实的基础,信心才能生得起来。信仰佛教,这是一句话而已,这句话要能落实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一定要对世尊有相当的认识,你要读他的传记,对他充分的了解,了解得愈多你的敬意愈深,这是真正成正比例;你对他了解不深,敬意生不出来,完全都是形式没有内容。
 
  对佛的敬意生起来之后,你要是再往深的契入,他必定发扬光大,光大怎么说?光大到敬爱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你才真正体会到,善人,我跟他学善行,我亲近他,他有很好的思想、有很好的见解,我要学他,他有善言善行,我要学他;不善的人,他的思想不善、见解不善、言语不善、行为不善,那也是我的老师。我看了之后,想想我有没有。老师一个从正面,一个从反面,都是大恩大德在教我。他为我做示现,让我看到、听到、接触到有所觉悟,这就是这经上讲的「一文一法非菩提因」,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不怕没有善教的,怕你不会善学。果然善学,哪里没有老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显示这个事实给我们看。五十三位善知识在哪里?就是我们从早到晚你所接触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是这个。他每个行业就拈一个代表,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有是善行也有恶行,善恶都是善知识。善财对他们不同的地方,我们在经文里头看到,对于善的这方面,我们刚才讲思想善、言语善、行为善,当然很好,这三条有一条善的也行。他的思想善,我就学他的思想;他言语善,我就学他言语;他行为善,我就学他行为。不善的地方不学,善的地方向他学,哪个不是老师?不善的地方,我们反省我们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善财童子成就究竟圆满的后得智,是这样学成的。
 
  你可不能说善财的命好,他遇到是文殊菩萨教他,又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不行,我的命不好,我一生没遇到。那你完全不懂得佛说法的真实义。佛用善财做一个代表修学大乘的人,我发心学大乘,善财就代表我,就是我的榜样,五十三位善知识是现前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统统都要礼敬。但是赞叹那就不一定,赞叹是什么?正面的赞叹,负面的不赞叹。礼敬供养平等的,正面负面都要礼敬供养,那个真诚心是一不是二,只有赞叹、不赞叹这个差别。
 
  不赞叹不是不恭敬,这个道理要懂。不赞叹不是不供养,为什么?他是负面的,我得利益,我不能赞叹;赞叹,怕别人跟他学。你赞叹他,他大概不错,跟他学那就坏了。所以那种人,正是夫子所说的「敬而远之」,远不是说离他远远的,不是的,远是不跟他学,不能学他。会学的人没有问题,会学的人他是一面镜子,拿这面镜子照自己,自己很多过失毛病不知道,看他,回想自己有没有,容易觉悟。有同样的过失赶快改,没有,勉励自己不犯这个过失,所以统统是善知识。对自己来讲,忏悔业障,正面的教学帮助我忏悔业障,负面的教学也帮助我忏悔业障。善知识实在不容易,可遇不可求。
 
  早年我读《禅林宝训》,看到那个善友对待学生确实是毒辣的千锤,消学生的业障,成就他的德行。但是这种教学古时候行,现在不行,现在是侵犯人权,法律不许可你。在从前有体罚,有打、有骂,甚至于侮辱你,那个老师是教什么?教忍辱波罗蜜,看你能不能忍受。在一般人讲是忍无可忍,这个老师怎么会用这种态度,旁边人看都不服气,都在批评老师,你这个人做人太过分了。可是到最后一招是什么?老师传法就传这个人。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看重这个人。看重这个人怎么样?要折磨他,看他能不能受得了,能不能担这个大任。小小的事情都不能忍,还能成就什么?那就算了。可是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时代不相同,现在我们要用这种手段,人家到警察局告状,你要坐牢,那真叫自取其辱,不可以,彼一时此一时,我们要了解。
 
  在今天,那就要学李老师,李老师对于可教的,真的还是有打、有骂;对于阳奉阴违的,李老师很客气,他做得不如法,一字不提。这是我们从前在台中跟老师十年,看他老人家教学,看他老人家处事待人接物,真做给我们看。这个东西不是课堂作业,不是想象编课本,不是!事实。这十年当中我常常在身边,接见许许多多各个阶层不同样子的这些人物,你在旁边观察,你看他怎么接待,怎么样跟他谈话,在这里我们就学会了。问题就是你得要用心,你不用心,你什么也没学到;你要用心,你要会看,你要会听,你要会体会。会的人天天烦恼轻智慧长。不会的人呢?不会的人恰相反,每天烦恼长智慧轻,那就错了,天天生烦恼,这不善学,没法子教。没法子教,不教了,就舍弃了。堕落没有法子,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谁也不能代替谁,佛菩萨都不能代替我们,确实自己要负责任。佛门谚语说得好:各人吃饭各人饱,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谁也没有办法帮助谁,总得要觉悟。所以第三句就说得好:
 
  【若能闻已悟法性。】
 
  这就讲悟入。「悟」有两种,一种是解悟,一种是证悟,「悟法性」两种都有。如果是解悟,烦恼没有断,就是天台家所讲的五品位。五品位是解悟,他悟的这个法性跟法身菩萨所悟没有两样,但是烦恼习气没断。烦恼习气虽然没有断,绝对伏住,为什么?那个悟有这个能力,所以他决定往生。烦恼习气真没有断,决定控制得住,也就是说在顺境里面决定不生贪恋,逆境里面决定不生瞋恚,确确实实他的心清净平等一如,烦恼习气没断。五品位,圆五品位,智者大师为我们做出的榜样,这个我们每个人努力一点都能做到。所以祖师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永明延寿大师讲的,这是我们能做得到的。如果说是见惑断掉了,那就不一样,见惑断掉了,你已经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
 
  诸位要晓得五品位,初信还没有拿到,五十一个菩萨阶级,一个阶级都没拿到。因为圆五品他悟法性跟法身菩萨没有两样,所以称之为大心凡夫,心量确实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一点不假。我们常讲「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真的,不是假的,见惑没断。如果见惑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断了,他就正式入位,是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在方便有余土,不在凡圣同居土。
 
  解悟法性,实在讲,就是宇宙万有的真相真的明白、真的通达明了,它有浅深不同。这个浅深不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里面的三辈九品。所以你悟得愈深,心量愈大,凡圣同居土上辈往生。怎么能悟入?这个一定要知道,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这两句话重要。你要是看不破、放不下,一点办法都没有,就是解悟你都做不到,烦恼习气是大障碍。烦恼习气里面头一个我见、身见,总是这个身放不下,时时刻刻都要为这个身,为这个身的享受,你不能够克服它。
 
  有同学们从长春百国兴隆寺回来告诉我,常慧法师精进念佛,四百天没有睡觉。他说前面三百天,第三百天还有勉强,还要支持、撑着,三百天之后正常了,睡眠没有了,睡眠是可以断掉的。佛在经上常讲,财、色、名、食、睡叫五盖,这五种东西障碍见性,障碍开悟,你必须要舍。财可以舍,要彻底放下,那需要用钱怎么办?需要用钱自然来了,你要不相信,你不信佛。不需要的时候什么都没有,需要时候就来,来的时候恰好,也不会多,也不会少,你说你这个多自在,财放下。色可以放下,名可以放下,睡眠你愿不愿意放下?真愿意放下,真干,人家这里做了个榜样给我们看。
 
  打精进佛七的人,尤其我们在澳洲,澳洲我们一年是打四次佛七,每个佛七都是十个佛七连着的,七十天。七十天当中有很多人他一个星期、二个星期不睡觉,日夜精进念佛,我们都随缘,念佛堂二十四小时开放。我的方法就是学谛闲老和尚的教诲,教锅漏匠的,我学这个方法。就是你一心在念佛堂念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到念佛堂接着念。因此,念佛堂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念佛。可是有几位很用功的人他就不睡觉,告诉我:头两天很困难,第三天是最难过的一天,到第四天就好了,第五天就觉得没有什么,慢慢就习惯了。最难的是前面的三天,怎么样突破?他怎么会突破的?信心、毅力、勇气,只要具足这三个条件他能突破。你没有信心不行,没有毅力、没有勇气,你没法子突破。还要有个纯正的引导,纯正的引导是什么?求生净土。愿在引导你,这样才信愿行三个条件具足。
 
  这种修行修成功了,实在讲含义很深,自行化他,你自己修行就是教别人。这样教化众生,需不需要讲经说法?不需要。印光法师讲的,这个道场绝不攀缘,不要去化缘,不要做法会,不要做经忏佛事,也不传戒,也不讲经,也不传法,一句佛号念到底,日常功课跟佛七完全一样,我们学这个方法,这个道场成就很多很多人。
 
  佛法,没有讲经说法的,佛法不能普度众生、不能长久住世;要想正法久住,讲经说法不能中断。你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是讲经说法起家的,历代祖祖相传,哪个祖师不讲经?哪个祖师没有著作留下来?你这才晓得这种承传是教育、是教学。念佛堂这种修持,身教;讲席里面有身教、有言教,才能够久住世间。但是讲经弘法的人才不容易找,到哪里去找去?人人都想学,真的,一万人当中难得挑选到一个。
 
  有些人问我:法师,这个挑选的条件是不是要学历很高?在中国讲文化水平很高?那倒不见得。那挑选的标准是什么?没有别的,诚敬,印光大师讲的诚敬。没有诚敬。这个诚敬是对佛法、对世尊、对祖师大德、对现前的老师,你细心观察他有没有?他有个一分、二分,都是挑选的对象。从一分、二分慢慢可以培养他到八分、九分、十分,为什么?愈往这个经里面契入,那个诚敬心跟着就往上提升。所以不能说他的诚敬心只有二、三分,算了!那人才就失掉了。没有诚敬心的人,文化水平再高没有用处。所以在这方面你注意,处事待人接物,他有没有傲慢的态度?有没有傲慢的习气?傲慢、放逸、懈怠,那就不行,那这不是法器,这样的人佛菩萨也没有法子培养。所以难,不容易。我常常说的最基本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瞋痴慢要放下,你只看这个,这十六个字有一个字放不下就不能悟入,这个悟入是解悟不是证悟。
 
  我们今天证悟不能提了,往后都不可能了,我们现在只求解悟,换句话说,我们最高的标准就是圆五品。圆五品也是由诚敬当中得到。圆五品位里面,天台大师所说的第一个随喜,真正修随喜功德;第二个读诵,读诵要勤,天天亲近佛菩萨;第三个讲演,讲演是教学,教学相长;第四个兼行六度,第五个正行六度。换句话说,六度四摄是自行化他的标准,这五门课每天都不舍弃,天天照做,能够悟入。
 
  刚才说过,这个悟入就是戒定慧三学有了力量,我们一般讲功夫得力。这得力是什么样子?烦恼完全伏住。我们刚才讲的十六个字决不起作用,有没有断?没有断,烦恼习气决定不起作用。如果一断,他就转凡成圣,入相似位;没有断,能伏住,观行位,净土法门里面讲功夫成片,就是这个境界。虽然这个位次不高,自己真正得受用,方老师以前常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真得到。再往上提升,那真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证入,圆教十信位是相似位,到十住是分证位,那是法身菩萨。相似位等于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所以要是念佛求生净土,不在同居土,他在方便土。所以这个悟有两种,这是我们要清楚,因为你讲证悟,太难了,很多人看到证悟就退心,做不到,算了,不做了、不学了。解悟不是证悟,解悟有些人也许还能做得到,认真努力向这个方向去。
 
  【如是之人常见佛。】
 
  清凉大师在这个注解里面讲的,他是讲证悟不是讲解悟,我们讲的解悟是就我们现前的程度。清凉这一句说,「悟理,拣去随文」,拣去随文入这个理,这是教理。清凉《钞》里头说「不随文故无闻,悟理故无得」,这个境界高!无闻无得就是《心经》里面讲的「无智亦无得」,那是如来的境界,把它讲到最低那是法身菩萨境界,他是这个境界。我们今天降一等,我们能做到的,他这个境界我们这一生实在没有法子做到。
 
  早年,我到中国大陆去了几次,都是去看黄念祖老居士,到北京主要去看他;另外就是看赵朴初老居士,这个老人对我非常好,同乡,这乡亲。现在这两位老人都不在了。黄念老告诉我,从今往后参禅的没有开悟的了,学密的没有相应的了。他告诉我,在中国大陆半个世纪里面,半个世纪五十年,靠学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你看看学密有多少?成就只有六个。所以说太难了。禅宗,你看倓虚老和尚说,他活了九十多岁,在香港往生的。禅宗开悟明心见性的,他一生不要说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而得禅定的倒是听说过,这也见过几位,像虚云老和尚得禅定的,不是明心见性。得禅定就不错了,得禅定的人将来是生四禅天、四空天,超越欲界了。中国这些得禅定的大德们,他们多半选择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这他们真的都做到了,跟着弥勒菩萨,等待龙华三会。弥勒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他们是佛的弟子,就像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他们是像阿难、舍利弗、目犍连这一流的,追随弥勒菩萨去了,就是这点功夫相当不容易,这得禅定的。几个人能有这个功夫?
 
  但是,这样的功夫如果不是念佛求生净土,出不了三界。聪明的,他跟弥勒菩萨,行,因为欲界第四天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外院是天人,内院是弥勒菩萨道场,就在欲界第四天。外院天人不知道有弥勒菩萨在,弥勒菩萨也不见他们,除非有特别因缘示现。这就是说,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凡圣并不在一起,虽然同在一起它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不同维次的空间;好象我们电视一样,虽然同在一个萤幕上,频道不一样。弥勒菩萨能知道外院的事情,外院的这些天人不知道内院,层次高低不相同。
 
  这个偈子里头最重要的意思,是教我们学佛闻法之后要能够悟入,不能证悟,至少你要能解悟。解悟,这个戒定慧三学的力量能伏烦恼,能生智慧,大智慧不能生,能生小智慧。小智慧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足够用了,可是在这个境界里面,不断向上提升。智者大师为我们示现有这个含义在里头,他说他是因为管事、领众,他是寺院的方丈不能不管事,对他自己修行有障碍,所以只是五品位往生;如果不领众、不管事,他就会实报庄严土去了。
 
  管理大众、管事是修福,这是什么精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舍己为人。换句话说,牺牲自己高品位,帮助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天台宗的祖师差不多临命终时,统统都求生净土,都是往生,智者大师带头的。你看近代倓虚法师念佛往生的,倓虚大师的老师谛闲老和尚也是念佛往生的,倓虚大师的师兄弟宝静法师,这都是谛闲老和尚的传人,也是念佛往生的,这都有师承。
 
  『见佛』,《大势至圆通章》说得很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见佛,「当来」是往生,往生见佛是当来。佛来接引你的时候,你的神识还没离开身体,为什么?你会告诉人,我看到佛,佛来接引我了,这是现前见佛。那就看缘分,有缘分的人见到了,同时见到;没有缘分的人,他见到,别人见不到。可是还有一种异相,儿童能见到,二、三岁的小朋友他见到了,为什么?心清净。我们大人为什么见不到?烦恼习气很重,妄想分别执着很多,障碍你见佛。这个念佛人何以他临终见佛?你就晓得他心清净,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的。
 
  所以念佛什么最重要?清净心最重要,那你想心地清净,你放下最重要,千经万论没有别的,都是劝我们看破、放下。最基本的教诫,三皈五戒十善是不是教你放下?三皈,觉而不迷,放下迷你就觉悟了,放下邪你就正了,放下染污你就清净了,看破、放下。五戒、十善也一样的,把杀生放下,不杀生了,偷盗放下,不偷盗了,淫欲放下,不邪淫了,妄语放下,不妄语了,都是这样的。你不放下怎么行!种种恶业,种种不善,从今天起统统放下就行了。心正、行正,心行皆正,心行皆净,净土就现前了。这是我们今天听法、学教、修行,我们能做得到的。我们在这一生自己有信心、有把握可以成就,太高的我们做不到,我们这个就很满意了。向上提升到极乐世界亲近本师阿弥陀佛,决定在一生当中证得圆满的佛果。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六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0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无量寿经 第十九课[栏目:无量寿经广释]
 明证法师·开示问答[栏目:明证法师]
 我们究竟要忏悔什么[栏目:达真堪布]
 80.茶陵郁山主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摄类学 第十七章 境与有境[栏目:摄类学·善慧法师]
 《法华经》讲座 二[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六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答姚际虞问(二则)[栏目:太虚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五五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内观基础 五、智慧与解脱[栏目:内观基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