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七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15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0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最后一首偈,第十首:
 
  【譬如空中无量剎。无来无去遍十方。生成灭坏无所依。佛遍虚空亦如是。】
 
  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的是「后偈复转释云,虽遍十方,不可定取」,这句话是总说,意思很深。众生的病就是在取,诸位想想看,不要说有取的行为,就是「取」这个念头,你有这个念头,你就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就错了,于佛就远了。如果再有分别就更远了,再有执着远之远矣。你怎么能见到佛?要怎么样才能见到佛?前面第八首末后说「毕竟离着」,取就是着,取舍的念头都不可得,那你就跟佛靠近,你才能够证得。谁能够放下取舍、放下妄想、放下执着,才能够证得,才能够见到。
 
  经文上『譬如空中无量剎』,这句好懂,佛用这个来做比喻,比喻有四个意思,清凉在这里说得很好,第一个是「多剎满空」,宇宙之间,剎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球、星系,在太空当中布满了星系跟星球,无量无边。我们现在科学技术对这桩事情是非常非常的有限,实在讲知道的太少了,还以为科学已经很进步了。科学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实在说无能为力。你要问为什么?根本上错了。错在哪里?就这三首偈里头所说的,科学家所用的还是分别取相;分别取相,你没有办法见到事实真相。你要是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当下就是!哪用那么多仪器,不需要!真的是当下就是。
 
  如果你功夫真的是深,这个深就是看破放下到了有相当的程度,你把见惑放下、舍掉了,经教里头说的,你的能力恢复了,智慧恢复,恢复一点点,这一点点就把时空界限突破少许,佛法里面讲的天眼通、天耳通。这个天眼不大,大概在欲界这个范围没有问题,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个界限没有了,你能够亲眼看到。音声,不必用电话了,这澳洲土著所讲的,心灵的感应。他看到我们用手提电话,觉得很奇怪,你们跟远方人交谈还用这个东西?他们不用,他们完全用心灵感应,很远的距离,他在那里一坐,静下来就沟通了。不但这个意思彼此能够传达,而且两方面的这个形相也能看出,像我们现在传真一样,不需要机器!这是说明澳洲土著,他们烦恼轻,他们分别执着少,所以他有这个能力。我们看到都非常神奇,不可思议,在他们是正常的。他们叫我们现在都市里面人叫变种人,把自己的本能都丧失掉了,要用这么多的机械。
 
  所以佛说,初果,大乘佛法初信位,六通里头两种神通现前,天眼、天耳;二果,再升一级,思惑也破了一分,思惑是三界九地八十一品,证得二果,能力又恢复了一部分,有他心通、有宿命通。宿命通是什么?知道自己前生前世,宿命。他心是什么?知道别人在想些什么,别人心里面的事,起心动念,诸位想想看,你能瞒人吗?初果以下可以瞒得住,二果就瞒不住了,二果以上都有这个能力,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得这两种神通。三果得神足通,神足通能变化、能远行,到远地方去,不必要交通工具,随着念头想到哪里,身体就到了。神足通就像《西游记》里头孙悟空一样,七十二变,孙悟空那个神通太小太小了,三果圣人不止七十二变,能分身。这一个身能分无量身,同时能在不同的地区出现,神足,三果圣人。四果罗汉得漏尽通,烦恼断尽,能力都恢复了,那是本能,不是希奇事情。
 
  我们的本能丧失掉了,这个丧失不是真的失掉,是被烦恼障碍住了,你不起作用,你不能现前。如果烦恼去掉的话,就恢复了。所以这个神通现前是一点都不希奇,说明什么?说明你的障碍去掉了,你能力恢复了。再往上去,这六种能力愈来愈广大,到法身菩萨就有能力遍法界虚空界做为他生活的空间,你说那多快乐。那是我们本能,那是我们本人,现在我们堕落变成这个样子,就好象是什么?我们自己犯罪被关在监牢狱里头。六道是个监牢狱,在这里坐牢出不去,你的活动范围就这么大一块的空间。外面海阔天空!什么时候我们业障消除了,这罪受满了,把这些烦恼习气统统放下,丢掉了,你就出这个牢笼,你就恢复自性,自由自在,遍法界虚空界是你的生活活动的空间,像经上所说的「空中无量剎」,这个空中是多维次的空间。我们今天没有办法突破空间维次,你只看这一个频道,你不能同时看两个频道、三个频道;突破的人就有这个能力,功夫愈深,突破的层次愈多,这是事实真相。
 
  我们看这句经文,只能够想象到什么?现前这个空间,科学家用仪器来探讨,不同维次空间那就没有法子,科学仪器用不上力。也就像什么?我们看电视不同的频道,没法子突破,你只能在这个频道之内。可是这个频道也非常非常广大,没有边际。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这个地球属于太阳系,围着太阳转的,太阳系围着银河转的,银河系围着什么转,还没发现。真的,不是假的,银河系也在转圈圈,在我们佛法里面讲小千世界;这个小千世界也是围着更大的一个世界在转,中千世界;中千世界还是围一个大的轴心在转,大千世界;大千世界还是在围大圈圈转,华藏世界。
 
  我们在前面「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里头读过,宇宙是动态的,不是静态,大说到宇宙,小讲到微尘,大小不二,小微尘跟外面大世界无二无别。以前我们对这句话很难体会,体会到什么?这是大小,其实不然,微尘里面有世界,微尘里面世界跟外面世界一样大,微尘没放大,世界没缩小,这不思议的境界。微尘里头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又有世界,世界里头还有微尘,微尘里还有世界,重重无尽,妙不可言,这叫不思议解脱境界。
 
  谁能够遍入?一点障碍都没有,微尘微尘里面的世界都能够去观光、旅游、拜佛、闻法、普供众生,《华严经》上说普贤菩萨能入。普贤菩萨真的神通广大!孙悟空不行,孙悟空能力太小了,仅仅有一点神足通而已,烦恼还一大堆,妄想分别执着没断,他那个通是修得的。神话小说里头也有道理,我们要明其理,了解事实真相,增长我们的智慧、信心、愿心。我们知道我们的本能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自性本具无量智慧,本具无量德能,这真的无量,不是没有数量的,无量相好。展现在哪里?展现在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剎土,剎土里面无量无边无数的众生,这说的现相。
 
  底下一句说『无来无去遍十方』,这句意思深了,「体无来去」,这个体是法性。这个意思很不好体会,我们不得已,如佛经上常常用梦来做比喻,我们细细思惟梦中的境界。梦里面有人、有我,决定有自己,不可能说作梦没有自己,有山河大地,也有日月星辰,就好象现实环境一样,梦境,在梦中并不知道自己是在作梦。梦中之体就好象梦中的境界一样,梦起来的时候,这个境界就出现,醒过来的时候,梦中境界就消灭了。我们再问问,这个梦境有没有生灭?有没有来去?没有来去。如果有来有去,有生有灭,那真的,那就不叫梦境。用这个比喻,梦中的境界跟现实我们这个环境,确实是「无来无去」。
 
  「遍十方」就很难懂,怎么难懂?我们现在没有能力突破空间维次,所以很不好懂。如果突破空间维次,这就明了了。空间没有了,远近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先后没有了。「无来无去」,时空维次突破了,真的是「遍十方」,十方诸佛剎土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读了《华严经》这才晓得,这个佛剎无量微尘,一一微尘里面都有「无来无去遍十方」的诸佛剎土,重重无尽。这个体是法性,法性法尔如是。
 
  『生成灭坏』,就是我们常讲的成住坏空,在动物,习惯上讲生老病死;植物,我们叫它做生住异灭;世界、矿物,我们叫它做成住坏空,这是现象,这个现象「不妨成坏」,现相有,体没有,相有性空,事有理无,这是事实真相。事相是幻化的,剎那生灭,这个前面讲得很多,也讲得很详细,决定不是真实的,剎那生灭的。
 
  如《仁王经》上所讲的,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我们照佛这个说法,弹指,我们用很快的速度去弹,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刚刚好是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能够觉察得到吗?我们看电影,银幕放映的幻灯片,一秒钟二十四张,就以为那个电影上都是真的。入了迷,不知道里面是假的,一秒钟二十四张,现在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张,你怎么会知道它是假的?佛这个说法,我在讲席里面跟诸位报告多次,这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我们在想象当中,那总是亿万分之一秒,不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不是!亿万分之一秒,跟你说真实的。
 
  所以一切诸法都不存在,《般若经》上斩钉截铁的,那么样肯定的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是了解生灭的这个状况,你就懂得,佛讲这句话是真实话,实话,确确实实不存在。不妨生成坏灭,这个意思是什么?这是相续相里面,你所看到的幻相。你不能说这个幻相没有,你也不能说这个幻相有,为什么?『无所依』。这是把现相的真相给你说出来了。
 
  末后一句,『佛遍虚空亦如是』。「佛身遍空」也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顿遍多剎」,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顿,没有次第,像什么?真的像幻灯片一样。幻灯片镜头一开,打上这个银幕,银幕里面所有境界相同时现前,没有先后。不是先有天空,再有山河大地,再有树木花草,再有人物,不是这样的。所以人不懂得,以为宇宙之间是进化;佛告诉我们不是的,宇宙一切现相顿现,不是进化。它怎么会现?众生有感,佛就有现,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有现。说实实在在的话,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剎土里面的众生,统统都有感,所以佛是顿现,顿现遍多剎。佛顿现,我怎么没看到?是的,你看不到,你永远看不到,为什么看不到?你有烦恼习气盖了你的眼,不但你的佛眼,法眼、慧眼、天眼统统都障碍住了,连你的肉眼也障碍住。诸佛如来五眼圆明,菩萨五眼开了,没有佛那么样的圆明,遍法界虚空界无所不见,无所不闻。
 
  我们要责怪自己,为什么生起障碍,障碍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这个要知道,真的叫自作自受。佛菩萨慈悲,把这一切障碍为我们说破,让我们恍然大悟。说破之后,你要觉悟!觉悟就要把障碍除掉,你的能力就恢复了。你在法界虚空界里,也像诸佛一样顿遍多剎。有没有来去?没有,「恒不去来」,恒是永恒,确确实实没有去来,《中观论》上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一不异」。生灭、来去、一异、垢净,幻相,不是真相,迷了的时候才出这些幻相,觉悟了完全没有。这个不能不懂。
 
  所以佛是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有缘的众生就见到了,无缘的众生见不到。他的示现不管你有缘、没缘,不管你能见或者不能见,从来没有间断的示现。有缘人当中看到怎么样?看到好象有生灭、有来去,那是什么?感应,众生有感他应,你感没有了的时候,应就没有了。「应有出没」,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没有了,是感应。众生有感,出现了,感要是没有了,念头转过来感没有了,没有的时候,这个应就没有了。这句就是佛门当中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想就有,心不想就没有。
 
  香港过去有一位慧忍法师,大概过世也有好几年了,早年跟我是老朋友,我们是老同参。他从小出家,抗战末年,他被人家抓兵,小和尚抓去当兵。出家人都会剃头,所以抓兵之后,他会剃头,所以就当个剃头兵,很好,不要拿枪杆子,在军队里头替大众服务。后来还是老是想着出家,出家年纪轻轻的没有理由,军队不放你走,他装心脏病。装病装了两年,真的得心脏病了,在医院检查的时候是真的,就叫他退下来,退下之后他又出家。他把这个事情告诉我,心脏病真的得了之后,再也不能够恢复了。你看那个时候天天想心脏病,他就把病想来了,现在想怎么样能把这个病除掉,他就没有办法。其实是能除掉的,不想就除掉了。得了病常常要想,常常找医生吃药来治疗,这麻烦大了,你天天还养这个病;根本不理它,养也不要养它,那个病自然就没有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佛讲的话没有错。你真正懂佛的话,你真正信佛的话,这个好难,好不容易。
 
  我跟诸位同学说过,我出家两年才去受戒。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两年受戒,那学佛就九年了,一出家就教佛学院讲经,也讲了两年才受戒。受了戒到台中去看李老师,老师看到我来了,还没进门,在门外很远就指着我:你要信佛!他声音很大很宏亮,我听得很清楚,指着我叫我要信佛。我走到他面前,他叫我坐下,我说:老师,你讲这话,不懂!我要不信佛,我怎么会学佛?我要不信佛,我怎么会去出家?我要不信佛,我怎么会去受戒?他摇摇头,他说:你不懂!接着说了一句,有许多出家人到老到死都不信佛。这个把我说楞住了,那我得洗耳恭听,什么叫信佛?依教奉行叫做信佛。佛给你讲的,你没做到,你不相信;你要相信,哪有不做的道理?这个标准,那真的,有很多确确实实到老到死都不信佛,没做到。
 
  所以我们回头一反省就明白了。不要说别的,你进入佛门,第一天求受三皈,三皈没做到。皈依佛是觉而不迷,你一生迷而不觉,这不信佛。皈依法,正而不邪,正知正见,绝不堕邪见;可是这一生邪知邪见,没有正知正见,不信佛。皈依僧,僧是清净不染的意思,净而不染;我们的心从早到晚,从初一到腊月三十,昼夜不断的在染污,什么时候清净过?三皈依没做到。你没有皈、你没有依,你哪里有信佛?基本的教诲,五戒十善做到没有?我们这才完全相信老师那个信佛的标准,那个信标准高。
 
  《戒经》里面告诉我们,真正受持三皈有实质,真的不是假的,就是真正是念念能够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三十六尊护法神保护你,他们尊敬你、保护你。你持五戒,每条戒有五尊护戒神,五戒统统都能持,二十五位护戒神昼夜保护你,你不会遇到灾难,真正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如果你是假的,假的是什么?阳奉阴违,表面做个样子,实际上心口不相应。这样情形,不但没有护法神、护戒神保佑你,《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所讲的「恶鬼屯门」,什么在你周边?妖魔鬼怪。妖魔鬼怪瞧不起你,妖魔鬼怪欺负你,妖魔鬼怪戏弄你,逃不出魔掌,几个人懂这个道理。
 
  我们自己实在讲,没有这么高的警觉,也没有这么高的智慧,还需要老师来提醒,不提醒是蒙在鼓里头,很不容易觉悟到,这一提醒明白了。然后才想到祖师大德,你看判这个经,信、解、行、证,这有道理了。「信为道元功德母」,你不信,你怎么能解?正信才有正解,才有正行。没有正信、正解,你从哪里行起?所以古人常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话说得有道理。不移就是什么?信心不动摇。上智没有问题,他明了了,下愚也没有问题,他能听话,百分之百的服从,你教他怎么样,他就那样子,他不会拐弯的,他不会改变的,这人能成就。
 
  像谛闲法师所说的,那个锅漏匠的徒弟,哈尔滨极乐寺修无师,你看他们念佛往生,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下愚,愚不可及,老实,什么都不会,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他成功了。眼前还有个例子,你们都知道,百国兴隆寺的常慧师,我跟她没有见过面,她的录相带我看过,她也没念过书,也什么都不懂,老实,一句佛号念到底,成功了。这句佛号念到底,功夫深了,自自然成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浅的,功夫浅的,观行位;功夫深的,相似位;再深的,分证位。浅的,智者大师为我们示现的,圆五品位,深一层的事一心不乱,再深一层的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决定往生。
 
  决定往生,换句话说,不是娑婆世界的人,极乐世界护照拿到了,公民身分拿到了,什么时候想回家,什么时候就去,一丝毫障碍都没有。功夫成片没有拿到,就是说极乐世界公民身分没拿到,签证没有拿到,你能不能去是个问号,心里面想去,那是一厢情愿,条件不具足。条件没有别的,信愿行,就要像李老师讲的那个信,你才能够拿得到公民资格,才能拿到护照。蕅益大师的条件,说得详细、说得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学习最后一首偈:
 
  【譬如空中无量剎。无来无去遍十方。生成灭坏无所依。佛遍虚空亦如是。】
 
  这首偈前面三句是比喻,『譬如』,最后一句法说,说明为什么佛不可以用妄想分别执着来见,说明这个道理。无量无边佛剎一时顿现、生灭同时,『无所依』。我们讲到佛身遍满虚空,四个意思里头,讲到第三「应有出没」,感应,这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蕅益大师讲信,在《弥陀经要解》里讲了六句,第一个要信自己,信自己是自己心性所现所变,就是你要相信「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都是自己,这信自。
 
  第二信他,他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是我们心现识变的,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你信他。他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我们依教奉行,临命终时他一定来接引。要信《无量寿经》上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他造的,他造了一个极乐世界,我们读《无量寿经》,我们的心也现一个极乐世界,我们心现跟他造的是一不二,「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信他。又教我们信理、信事、信因、信果,蕅益大师这个信讲六个,这样你才真正懂得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有感,菩萨有应,众生有感,万物有应,众生有感,妖魔鬼怪也有应,看你用什么心?你用什么样的业就会现什么境界,感应遍法界虚空界,不能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
 
  末后「体用无依,是故佛身,亦不可以遍空而取」,前面讲有,分别取相是有,有见不到佛,空也见不到佛,这是什么?两边,空有是两边,你想想为什么?还是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执着空,是妄想分别执着,执着有,也是妄想分别执着,空有两边都不执着,还是执着妄想分别执着。你还执着空有两边都不执着,那要怎样?这念头打掉,你就见佛。所以第八首偈子说得好,「毕竟离着乃能见」。这是教下常讲的「四句百非」,都不是正知正见,「四句」,简单的讲,空是一句,有是一句,亦空亦有是一句,非空非有是一句,演变成为一百句,叫「四句百非」,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
 
  因此,听经、学教,你要有本事能听言外之音。你读经,你要看字理行间之外的义趣,你就恍然大悟;只要有一丝毫分别执着在里面,你就见不到!所以我常常劝同学们要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什么?不起心、不动念,最高的。做不到?做不到的时候求其次,不分别,也做不到,再求其次,不执着。能不执着,你就出三界,证阿罗汉果;能不分别,你就证四圣法界果;能不起心动念,那你就是一真法界法身大士。佛给我们讲的这个原理、原则一定要懂,要明了,要诚信,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这是佛知佛见。
 
  这个知见虽然不能断烦恼,能伏烦恼,何以能伏烦恼?能随缘了。你看看五品位第一个就是随缘,能够恒顺众生与一切众生交往,不会起心动念,不会分别执着,欢欢喜喜,你做得好,很好,你做得不好,也好,决定没有罣碍。换句话说,在这个里头你得清净心,不能得圆满,也能得少分,少分就能往生,心净则佛土净。何况这个净土法门很不可思议,你能得少分,阿弥陀佛来接引的时候,佛光注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一级。譬如,你是功夫成片的,这一提升,你就是事一心不乱,得事一心不乱的,佛光注照的时候,他就得理一心不乱。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理事一心,诚然是难,这不是假的,但是功夫成片我们做得到。尤其日常生活就是练功,顺境、善缘不生贪恋,练这个;逆境、恶缘不生瞋恚,一切时一切处不说人过、不说是非,在这里下真功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贪恋,完了,自己要知道,不能往生;逆境、恶缘生瞋恚心,还会不高兴,这事小,不能往生。经教我们可以在一起,这是课堂,我们这空中课堂在一起学习,功夫在生活当中锻炼。功夫不在课堂里面,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功夫得力心平气和,无论对待什么样的人,一团欢喜。你的诚敬、你的信义是自然流露出来,自自然然能感动人。不是装模作样,装模作样是假的,稍稍有点学问的人,一眼就把你看穿了,一文不值;真诚、真实功夫自然感动人,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彻底放下。
 
  佛为什么这样强调彻底放下,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把虚妄的放在心上,你的心就变成妄心,就这么个道理。极乐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是一真法界,带一丝毫虚妄去不了,跟极乐世界格格不入;要把一切虚妄统统放下,你才能够进入极乐世界,就这么个道理。那个地方是一真,那个地方是清净。所以我们勉励同学们,起心动念想一想,要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言语造作一定要与五戒十善相应,不可以违背。还有妄语、两舌、恶口,怎么能往生?不但不能往生,肯定堕三恶道。你说为什么?你破坏佛教形象,破坏佛教形象是什么罪?等于破和合僧的罪,五逆罪。你的形象让别人什么?这出家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就是这样的,把释迦牟尼佛的人丢尽了,你这罪多重。
 
  这些现象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习气、毛病养成了,所以要痛改前非。真正有效的方法,印光法师说得好,读经那来不及了,读因果!读因果,中国人无过于《感应篇》、《阴骘文》,你每天去读这些东西,拿这些东西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个标准,检讨你一天到晚思想、言语、行为。果然能依这个标准改过自新,你还有救;不依这个标准改过自新,没救了,这说实话。每天诵经念佛是福报,不能往生。这不能往生就是你的习气太重,你心不清净,三业不清净不能往生;往生的人三业清净,往生的人一点火气都没有了,火旺不行。
 
  「体用无依」,这个意思前面讲得很多,真正明了法性、法界,你就晓得体用无依。无依之体就是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理体。「是故佛身,亦不可以遍空而取」,不能用妄想分别执着,也不能够用偏空。这个意思很深,一下体会不到,不要紧,底下还会说到,下一品经还会谈到。
 
  这一卷末后有李长者的《论》,他老人家所说的,也非常精彩,我们把它念念,「已上文殊师利说此十颂,叹佛十德,令起信心者,发信进修行故」。这一卷经讲是如来的意业,「名号品」身业,「四谛品」语业,「光明觉」意业,如来身语意。说法的目的是诱导我们初学,希望我们读到这个经文,向佛菩萨学习。「此光明觉品,举佛果法」,这上面三品经都是属于果法。「令信心者,正自入信,信同诸佛果法,不移法身不动智,菩萨行遍周一体」,所以不动智佛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清净法身佛。文殊师利菩萨是自性的妙慧。「菩萨行遍周一体,自古及今,更无他法」,这是道,大道。
 
  「凡圣一性,同无性味」,不但凡圣,虚空法界剎土众生皆同一性,这个性是法性,所以佛经上面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同无性味」,一性无性,无性是一性,佛说的话,我们要懂得他的义趣,那就是说决定不能执着在言语文字,一着就错了。所以读经要求你怎么读?恭恭敬敬的读,诚诚恳恳的读,决定不可以分别,决定不能执着,决定不能够打妄想,想这句什么意思,不可以,没有意思。这个话我过去讲得很多,圣教没有意思,没有意思,字字句句才有无量义;有意思是死的,有意思就不能有第二个意思。
 
  所以现在世间这个文字,报纸、杂志它有意思,你就不能说第二个说法。佛法圆融,长说、短说、深说、浅说、正面说、反面说,怎么说都有道理,什么原因?没有意思。我们长说也好,短说、深说、浅说、正说、偏说,统统没有意思,教你在这个里面觉悟!是在启发你的悟性。人为什么学佛都着了相?都认为它有意思,我听懂了,听懂就错了,听不懂也错了,怎样才不错?觉悟就不错了,那就对了,这是佛法之妙处。不但佛法妙,古圣先贤真正有证的人,有修有证的人,他的东西都有味道,其味无穷。
 
  「同大愿大慈大悲大智」,一切众生与诸佛如来同,「文殊妙慧普贤万行之味,总为动寂一体用故」,你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现在这个世间芸芸众生,即使在六道里面,又何尝不是动寂一体作用?不过说六道里面众生作用是什么?是带着迷,起这个作用。四圣、一真法界,觉的作用,迷的作用,不管觉跟迷总是一体,这要知道。你知道它是一体,恶道众生,你自然就生怜悯心,你会生度脱心,我怎样去帮助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运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你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两样。这就是什么?五品里面的六度心。六度落实在四摄,四摄是手段,不用这个手段,六度不能落实。
 
  「如是信修,从初发心,一时并进」。长者讲的这个初发心是双关语,浅深不同,深说初发心,位位都是初发心,一般是指圆教初住;浅说,十信位里面的初信位,要是给你细说,位位都是初发心,四十一个菩萨阶位,位位都是初发心。「一时并进」,就是《华严》上所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圆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行布,循序渐进,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往上提升。「以此十信位内,置一百四十大愿,成大悲行」,我们这个十信位,后面还有三品经,看看我们在这里的学习,能不能成就大悲,大悲是对一切众生,尤其是苦难众生,生起怜悯心。
 
  「法身慧身智身,一时俱进故」,法身是理体,慧身就是报身,智身跟慧身都是属于报身。如果把它拣别,慧身是般若波罗蜜,智身是方便、愿、力、智,权智,慧身就是佛的报身,智身是佛的应化身。如来三身一时俱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理可顿悟,事须渐除,修学的时候,淘汰烦恼习气这个东西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有说断就断掉的,实在讲他还是渐修成功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学,到这一生成就了,他一下就断掉了,不是这一生才修的,这一生不可能。
 
  你看看,佛在经上讲的,凡夫修成佛真的是无量劫,无量劫才入佛门,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进进退退,进得少、退得多。这条路确实如此,进一步退十步,你怎么成功?所以非常困难。踏进佛门不退转了,三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才叫不退。三种都不退了,圆教初住菩萨,从这一天开始到圆满菩提,这大经常讲三大阿僧祇劫,有期限;没有入门之前,没有期限。哪一尊佛不是这样修成的?我们怎么能例外?所以成佛有先后,各人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虽然善导大师讲:总在遇缘不同。那个遇缘跟善根福德有密切关系,殊胜的机缘,哪有那么容易遇到的,不容易!
 
  所以这个成就,我们再看下去,「法身者,即十色世界是」,前面我们读到的金色世界。「智身者,即十智佛是,慧身者,即文殊师利是,大悲者,即一百四十大愿成之是。如是已上诸法,皆是此光明觉品,悉皆信入」。所以大乘佛法里面,你要不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就不得其门而入。你读这个经也不会有兴趣,甚至于你觉得这个东西是无聊,这个里面所讲的东西,这文字、章法结构不合逻辑,你肯定是这样批评。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就听过台湾大学一位教授,还是很有名的教授,他就是这个批评。我听了笑笑,他年龄大我十几二十岁,名教授,我们不好跟他讲话,我们讲话他也不服,听了笑笑而已。要懂表法的意思,那你看起来就真有味道了。
 
  「十色世界」是什么?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在十色世界之内,不在外,就是。法身不生不灭,又不碍成住坏空,妙了!不来不去,也不碍有来有去,这是什么?不二法门。你懂得不二吗?懂得不二就是佛知佛见。二是凡夫见解,不二是佛知佛见。
 
  下面说「如问明品即是已入信中,问答法则,成其信力修行故」,底下「问曰,何故成十信门,皆文殊师利说法」,这个问的意思很明显,《华严经》的内容是说什么?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华严》内容。说完之后,「离世间品」讲修行的原理、原则,你看原理、原则的品题,离世间,就是第八首末后一句,「毕竟离着乃能见」,「离世间品」里面简简单单给我们介绍了两千个法门。最后「入法界品」,那是表演,把前面你所信的、你所解的、你所行的,一一在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做出来给你看。所以从前方东美先生讲,《华严经》是世间最好的哲学概论,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这在世界上像这种教科书找不到的,这么完美!做出来给你看,方便你学习,你知道怎么个学法了。
 
  在「入法界品」一开头,文殊菩萨,表十信,善财童子是代表一个修行的人,修学大乘的,那就叫善财。善是善根,财是有福德,是取这个意思。所以善财,有善根有福德的人,这个人就叫善财。千万不要误会,想到善财童子就想到观世音菩萨旁边的一个小孩,那就错了,表法的。男女老少只要有善根、有福德,能信、能解、能行,这个人就叫善财,不论男女老少。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社会大众的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具足了信解行,你遇到任何人,遇到任何境界,都成就你智慧,就是成就你戒定慧三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得利益,不受其害,具足正信、正解、正行。
 
  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不被染污的,这一染污就变成邪知邪见,迷而不觉,受其害不得其利。外面境界中立的,法界,法身法界,为什么有人成就戒定慧?有人成就贪瞋痴?没有别的,就是觉跟迷。迷邪染,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成贪瞋痴;觉正净,那你接触六尘境界就成戒定慧。同样是一个境界,各人得的利害不一样,并没有换一个境界,这正是宗门大德常讲「你会么」?你会,就成就戒定慧,你不会,那你就成就贪瞋痴。那个问问得好!
 
  那我们今天不是宗门根器,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常常检点,我在现前环境里头应该怎样学。环境没有优劣,它是法身,它是法界,无论是人事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对于一个会修的人总是有利,顺境成就了他,逆境也成就了他。对于一个迷惑颠倒的人,顺境他堕落,逆境他也堕落,顺境他贡高我慢,贪婪无厌,逆境他怨天尤人,害己害人,都造罪业。晓得这个现象,你才知道古人为什么要发心教别人,这就是讲的大悲心,大慈大悲教人。教人最重要的没有别的,要教人破迷开悟,要教人回头是岸,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回头依觉,从邪回头依正,从染回头依清净。总的就是从迷邪染回头依觉正净,这是佛法,这是大乘。
 
  我们再看这里答,问的时候十信门,十信门为什么文殊菩萨说法。「答曰,为明文殊是十方诸佛妙慧,善简择正邪」,这句话很重要,文殊代表自性里面的妙慧,只有妙慧,你才能够分别邪正、是非、善恶,你不开慧怎么行?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正邪既定,方以行修,行即普贤行也」。所以你先要有能力辨别正邪,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什么是觉?什么是染?你总得搞清楚、搞明白。行,行就是普贤行,《华严》里面行是普贤行,净土里面行也是普贤行,你看看《无量寿经》经文一开端在第二品,第二品序品,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魏默深把《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成为净土四经,没错!祖师大德都赞叹,这说明净土跟《华严》的关系是一不是二。
 
  「次第合然,故明文殊师利是童子菩萨,以因创发启蒙,入信之首故,因行成名也」,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妙吉祥,也翻作德首,妙吉祥是妙慧,这最吉祥的。所以文殊称为童子,称童子意思是什么?启蒙,菩萨这一门学问的启蒙,文殊启蒙。特别是在「入法界品」里面,我们看到了,善财童子启蒙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从文殊菩萨这里起信,成就根本智。成就根本智之后,老师是文殊菩萨,教他出去参学,这后面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成就后得智。五十三参是什么?清凉大师说得好,「历事炼心」,让你去磨炼,你接触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去磨炼,炼什么?看看你的心还动不动。还会不会起心动念,还有没有分别执着,要炼!炼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功德圆满了,你见佛了,你成佛了,见佛就是成佛。「光明觉品」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八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五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四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智悲 Wisdom and Compassion[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为什么说信心是一切功德的来源?[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一心一意的力量能超越困境[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在修止禅业处时,必须修四念处,可以吗?会影响修入出息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3)[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69.投子大同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灭苦之道 出版序(法遵)[栏目:法遵尼师]
 假期见闻体会[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修净土念佛法门可以打禅七吗?如何供养才算如法?[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卖馒头的小桂施主[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