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听闻轨理
日常法师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2518


道前基础 - 听闻轨理

P.15(7)

※﹝如何讲听二种殊胜相应法中分三:①听闻轨理,②讲说轨理,③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分成三部分:怎么听、怎么讲,这是同时的;还有讲完了、听完了以后,应该怎么做。「轨」是轨则,它有一定的方法;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有它的原因,这是「理」。我们现在学的时候采取因明的方法,把很多深刻的理论,很简单地提出它的宗,然后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比如我们现在要学某个东西,必须如何做,那就是方法──轨,然后说明为什么原因──理。通常还要有一个「喻」,实际上「喻」就是证明照着这样的方法去做,就得出这样的结果。「喻」是过来人的经验,对你来说这是个喻,如果你自己照着去做,就会得到这个果。对我们修学佛法而言,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 

如果你条件够了,一讲轨则,告诉你要这样做,你就毫无条件地接受去做,那是第一等人。其次则是要听听什么道理,觉得对了,就愿意跟着去做。再差一点的,是找一个榜样,跟着这个榜样去做。我们要懂得轨理的特征就是这样。因此,在佛法里边,特别是现在我们这个法是藏系传过来的,藏系的历代传承祖师都非常重视讲闻轨理。这个如果做不好的话,我们就变成前面所说的,尽管能说、能辩得头头是道,却都是戏论。

※﹝初中分三:①思惟闻法所有胜利,②于法法师发起承事,③正听轨理。今初﹞

这本《菩提道次第广论》,对我们学的人来说,第一件事情是听,听好了以后照着去做,做到了以后随分随力讲给别人听,听及说彼此之间一定是这样的关系,所以首先说明怎么听。并不是马上就去听,在听之前第一步,必须好好认真思惟听闻佛法有非常殊胜的好处──不是普通的好处,是非常殊胜的。简单来说,普通的好处是眼前有好处,将来不一定好;现在这个好处是将来一定好,眼前也一定好。眼前的好处叫现前增上生,将来的好处是究竟决定胜。这两个究竟圆满的时候,一个就是报身、一个就是法身,这个才是真正我们要的。那么从哪里开始呢?从听闻佛法开始,这个才是真实不虚的。  

为什么要先思惟闻法的胜利呢?假定我们能够认真思惟,就会产生推动我们去听闻的功效。因为我们除了有很多事情要做之外,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性,我欢喜这样、我要那样……。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推动力量,不可能将重心放在佛法上面。尤其是凡夫,每一个人都随顺着习气转。就拿我们来说,今天是假日,可是我们会觉得这个节庆没有什么太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学习佛法,假定内心没有什么推动力的话,谁愿意跑来坐在这里上课?所以说,要扭转我们的习气,以及在很多的选择当中,能够摒弃所有世俗的一切,而一心一意追随佛法,必需要的条件就是要晓得它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在未听闻之前,我们对这个一无所知,因为一无所知,所以很难放弃眼前的很多好处,而追求这个非常陌生的东西。虽然这道理非常简单,但是我们不一定能够体会得到;或者虽然理论上了解了,如果不去认真思惟的话,这个理论对我们还是不会产生真正的功效,所以之前先要好好地思惟。经过了这个思惟以后,会策发我们的内心,「对!这个就是我要的。」  

既然是我想要的,平常我们会马上就要去听了,但这里不是这样。第二个是于法跟法师要发起承事。为什么要侍候法师、侍候法?人可以侍候,那法要怎么侍候?实际上,就是要如实、如理地依所听到的法去做。可是我们现在还没听见法,这又是怎么讲呢?实际上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对于很好的而且必须做的事情,虽然我们有心想做,可是条件不够的话,还是做不到,所以要借着承事法师跟法来集聚资粮。资粮有两种: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详细的内涵后面会说。如果资粮不够的话,听了还是没有用。假定根本碰不到这么好的法,那本来都是戏论,有也好、没有也好,但是这么好的法,我们听见了不好好去做岂不可惜!何况还有更严重的事情,假定听见了这样的法而不好好去做,听久了以后慢慢地疲掉了,对我们反而有损害。所以我们真正要去做的话,一定要一鼓作气地努力,而这个时候承事法跟法师就非常重要。总之,透过了思惟听闻佛法的殊胜利益以后,心里很好乐,这时如果马上去听,因为资粮不够,或者听不懂、或者听了不相应,这样都是很可惜的。所以第一步要集聚资粮,然后再正式去听,才能够正确地听懂、做到。  

现在我们先看第一部分思惟闻法胜利。详细的内容,整个《广论》后面告诉我们的都是,现在所谈的是最简要的。即使我们现在没有很深广的认识,也应该从最浅近的这地方趣入,步步深入,自然会有相应之处。

【《听闻集》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听闻集》有这么一段话,分四个步骤,第一个是由于听闻才能够了解一切法。「法」是指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现在我们所讲的法,是宇宙间存在的一切的事物,我们总括起来称为法,从我自己的身心,到外面客观的一切。世间人觉得好像客观宇宙跟我们没关系,可是我们生活在这个里边,法就是我们面对着的这一切。本论一开头的时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里所讲的是「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就是要想成佛的所有的内涵,这就包括客观存在的一切跟你自己的身心。在没有听闻佛法之前,我们对于这个都不了解,必须听闻以后才能了解。也许有人会说:「怎么会不了解?实际上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认识。」假定我们安于作一个凡夫,那的确够了;假定要成佛,不但不够,而且绝对错了。我们都在无明黑暗当中,虽然晓得一些东西,触摸得到,感受得到,可是并不了解这些事情真正的内涵,所以一定要经过听闻。简单来说,我们所以要成佛是因为要离苦得乐,换句话说苦乐是我们最重要的问题,但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苦的事情出现、有乐的果报呈现,也不知道。对于苦乐我们不认识,苦乐的因也不认识,佛说的苦、集、灭、道,就是这个内涵。一定要透由圣者(从佛菩萨、祖师们乃至善知识)告诉我们,我们才了解。比如我们现在来到寺院,放弃了世间人以为好的东西,刚开始因为我们不知道,对世间所谓好的这一套东西乐此不疲,怎么舍也舍不掉;现在了解了,知道原来这些都是毒药,我们叫它鱼饵,看起来好像蛮好的,吞下去马上要命,痛彻心肺,眼前无比痛苦,将来更是永远受苦。所以依佛法来说,我们对世间的真相根本不了解,必须要透过听闻才知道。  

听闻了知道了以后,我们当然不愿意要苦,那从哪里开始下手呢?「遮诸恶」。恶就是苦的因,既然不愿意苦,那苦因要遮止,正确的方法就必须透过听闻,所以第二个是听闻佛法以后才能够遮止诸恶,就是不再去做我们不要的、不应该做的那些事。之所以要这样去做,是因为我们希望获得我们要的。恶遮止了以后,必须去做该做的事情。平常我们虽然做很多事情,可是没有真实的意义。所以恶遮止了以后,进一步凡是没有意义的事情,统统要断除。最后就能得到我们所要的真正的涅槃之果。涅槃就是寂灭,世间所有的苦因全部解决掉了,所以苦果自然也不见了。以上是文字解释。  

至于内涵,第一个是听闻了以后,晓得如理地取舍,这个才是我要的、这个是不要的,因此能够把一向以来由于迷惑而做错的事舍掉,走上我们该走的路,现在称这条路叫出家、出世。我们走上出家修行之路,要照着次第走,首先要把苦乐的因弄清楚;以前照着错误的方法去做的,现在要遮止,这个叫戒。遮止了以后,把全部的精神贯注在学定,有了定才能够生慧,有慧才能真正照破诸法的实相而见到二无我,证得涅槃之果,这四个是非常清楚明白的一定的次第。而正确的都要从闻开始,而且一直学下去都需要听闻。

【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

《听闻集》当中又举了一个比喻:就像进到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面,因为各式各样重重的障碍遮得很厚很牢,所以光线完全透不进去。在这个情况之下,这个房子里边有很多美妙的东西──众色,我虽然有眼睛,但是因为没有光明,所以还是看不见。就像这个比喻,我们现在得到了人身,虽然也有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但是在没有听到正确、如法的开示之前,我们并不晓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第一偈是比喻,第二偈说明我们的实际状况。第三偈是说,就像我们具足眼睛,也有光明,那么就能够看见这个屋里各式各样的东西;同样的道理,由于我们与生俱有的辨别是非的智慧能力,然后又透过听闻善知识的指导,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对的事情要做、不对的事情不要做,然后步步深入,才能够究竟地得到涅槃,解决生死轮回的痛苦。

【《本生论》亦云:「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

这里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来闻法。假定能够透过前面所说的这些道理,一层一层地深入,透过这样的方法正确地听闻(当然正确地听闻之前,还要依止善知识,还要积聚很多资粮,眼前我们只要照着《广论》去做就可以),听闻了以后会产生什么效应呢?发信意。发就是启发,我们遇境逢缘一定会策发内心当中的感受,心会动一下,这个叫发。可是大部分情况动一下就完了,这没有多大的意思;有很多情况是启发了这个心以后,使得我们能够跟着它走。现在要启发的叫「信意」。「信」有两个不同的解释方向:一个是以世间共通的来说,我相信你或不相信。佛法除了这种相信不相信以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内涵。佛法的法相上对信的说明,我简单解释一下。法相就是解释这个名词以及它所代表的内涵,透过这个对照看看我们相应到什么程度,是用来观照我们自己内心的。  

信在法相上的定义是:于四谛、三宝、业果等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世间都是虚妄的,只有佛开示我们的道理,或者说实、德、能的内涵,这个才是真实的、该信的;世间的一切因为是虚妄的,所以没有真实的功德,而三宝有功德、有能力。特别是指什么能力呢?就是能够转过患为功德,使我们能够由凡夫而成就佛道,这是很重要的。这些道理就是现在这里所讲的,听了以后我们对它会有正确的认识。平常我们听完了以后,心里会怀疑:到底对不对啊?好像对,但还有一点疑问。假定说我们听到一个道理,经过仔细观察,觉得它天衣无缝而且合情合理,真实指出问题真相,那我们对它就会确定地忍可。「忍可」就是完全接受,完全认同。现在要到什么程度?深忍。内心中深深地、绝对坚忍不动地完全接受。假定我们真正深忍的话,就会愿意追求它,觉得这个就是我要的。比如说别人告诉你这个东西很好,可是你还有些怀疑,在这种情况之下不管他怎么讲,我想你不会照着他的话去做。假定经过了仔细推敲观察以后,发觉他讲的是真的,这东西确实好,你完全了解而且真正打动你的心,那么你一定会想办法去获得,更何况这个好正是我们希望的。反过来,有好就一定有不好的那一面,而不好的那一面却是我们现在具足的,既然透过听闻了解了我们现在的不理想,而它这个才是我们要的,那我们会不会积极地跟着它去,希望能得到这个好的东西?所以如果真正能够深深地忍可这里所讲的法,一定会产生很强盛的好乐之心。那么这个法是讲什么道理呢?心净为性。它能够净化我们的内心,平常我们内心是在烦恼的状态,烦恼的行相这里不细讲。我们听了以后,对于实、德、能产生深忍乐欲,能够净化烦恼,这就是佛法讲的「信」。  

现在透过听闻佛法以后,内心发起正确的信心,在这个情况之下有什么效果呢?成妙欢喜获坚住。平常我们对世间很多东西也会欢喜,可是这个欢喜不妙,妙欢喜是真实无欺的。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鱼饵,鱼吞饵的时候蛮欢喜,一吞下去就不妙了。世间有太多的东西乍看之下觉得很好,实际上不然。佛法因为是正确的、深远的,而且是奥妙的,我们听闻以后启发信意,真实地欢喜,然后内心当中一步一步深入,就能够获坚住。如果是不好的话,我们后悔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坚住?因此听闻的时候千万不要单听文字,然后在口舌上面一直谈,那样绝对不可能由内心上净化我们的烦恼,所以也不可能成妙欢喜;既然不妙欢喜,怎么可能坚固地安住在我们身心上?这个很重要,这是听闻佛法的特点。  

佛法最重要的是启发智慧。我们之所以引发种种痛苦,无非是因为愚痴,而愚痴的正对治是智慧。愚痴跟智慧并不是如世间说的笨跟聪明。智慧指的是对于缘起因果的事理法则,对业果、三宝、四谛这些道理有正确的认识;简单来说,包含了缘起、性空(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面),以及跟它相关的整个的佛法。有了这个智慧以后,愚痴无明的大病就能够净除。所以说能够启发净信心然后照着去做的话,就能够获妙欢喜。法是非常难得的,我们要努力去寻求,乃至于拿自己身上的肉去换,所以论上说「用自肉买亦应理」。  

我们现在学法的人,往往不了解这个必需要的条件──就是前面说的,第一个,对法的是非、善恶不了解;第二个,对自己资粮够不够不了解。我们既然宿生有善根来出家了,特别要把握住这个特点。当年我的老师一再告诉我,当时我不太懂,现在经过了几十年才渐渐真实地体会到他一直说「资粮不够没有用」的意思。到底什么是资粮,我实在说不上来,可是吃了很多苦头以后,现在才真正了解集聚资粮非常重要。这件事情不仅仅是藏系三大寺他们非常强调,其实我们学佛法整个的过程都是如此。我们在常住,如果觉得自己是来修学佛法的,当大老爷,别人烧好了饭给我吃,吃好了饭有人讲法给我听,听好了让我去修行,这是极端的错误。我们来了以后应该集聚资粮,该是我扫厕所,我就去扫,要烧饭,我去烧,应该这样努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最近看到一则有关集聚资粮的故事。民国以来有几位了不起的大法师,其中一位是倓虚大师,他是东北人,是谛闲老法师的法子,非常精彩。在他的《影尘回忆录》里面讲到一位晒蜡烛的法师。为什么叫晒蜡烛的法师呢?我们平常供佛的时候要香、烛、花、灯,在大陆上不像这里天气暖和,而且现在种花的人很多,以前穷苦的民间,花不像现在这般普遍,但是用灯跟烛供佛是一定有的。现在我们用的这种蜡烛叫做洋蜡,是用石油提炼出来的,所以不太容易融化,以前的蜡好像是植物提炼出来的,比较容易融化,所以那种老式的蜡烛是不能放在太阳下晒的。现在这位法师,他把蜡烛放在太阳下面去晒。  

扬州的金山寺是大陆江浙一带最精彩的一个禅宗丛林,出了很多人才,在那寺里有一位法师脑筋很笨,大家平常都拿他开玩笑,他也不在乎,实际上他也不懂。江浙一带到了春天下过梅雨之后,很多东西发霉,需要晒。丛林里面有一个习惯,每年会晒藏经,晒了以后收起来。那一天大家都在晒,这位很笨的法师是香灯师,要关照大殿里的东西。大家都在晒,他想:我大殿里面没什么东西好晒的。人家说:欸!那个蜡烛发霉了,你也拿出来晒一晒。他说:对呀!就把蜡烛拿出来,一看真的上面已经发霉了,他就把蜡烛拿去晒。那个蜡烛是不能晒的,一晒就融掉了。以前那个老方法做的蜡烛,里边有硬硬的一根蜡蕊,结果晒了以后,蜡烛都融化凝结成一块一块的,里边的蜡烛蕊子一根根地露在外头。到了晚上他去收,咦!怎么蜡烛不见了呢?一看,只剩一根一根的蕊子,蜡烛油都流在地下。他自己也并不懂,他想大概晒完了应该这样,所以他就把一根根的蕊子收起来,再把那些融化的蜡烛油一块块挖起来,装在坛子里收好。到了晚上要点蜡烛了,蜡烛本来里边是蕊子,外面是红颜色的蜡,可是他拿出来的蜡烛,外面没有了,只剩里边那个蕊子,他拿来点了以后就上殿了,他也忘记了。维那看到就很惊讶地问:今天晚上的蜡烛是怎么一回事?他回答说:今天我把它晒了一下就变成这样。大家晓得他是个非常傻的傻瓜,平常要是出状况的话,一定会处罚他,可是大丛林里面的维那师都是有一点工夫的,即便没有真的工夫,当着大众很严肃的场面发脾气也不对,所以他就忍住了。转念一想:这个家伙!笨头笨脑,人家跟他开玩笑,上了当了也不知道,说他也没用。所以他就说:「某法师啊!像你这样聪明的人,留在我这里太可惜了。现在谛闲大法师在温州头陀寺开讲座,要最好、最聪明的人去。法师你这么了不起的人,应该去听经,留在我们这里是没用的。」晒蜡烛的法师听了很高兴,心想:「哦,我居然还这么好啊!对对对!像我这么聪明的人不应该在这里坐禅,我应该要去。」那位维那师就说:「既然这样,你就早点走吧!」人家都在暗暗地笑他,他居然好高兴,马上打包行李,请了假,就到谛闲大师那里去了。  

因为谛闲大师那里学教的人不太多,所以他就告诉客堂(客堂就是丛林里负责接待外人的地方):凡是外面有人来学教的,不论老少,我们总好好地接待他,给他机会。结果那位晒蜡烛的法师傻头傻脑地跑来,知客师一看这个人又憨又直又傻的,觉得很奇怪。以前大陆上坐禅的门庭跟讲教的,彼此各有各的概念,大家不大能够兼容,现在居然一个坐禅的道场叫他来,总有些原因。于是就问他:「你在那里好好的一个大丛林,为什么会来呢?」他答:「我的维那师父告诉我,像我这么聪明的人应该来学教……。」他居然把那个故事就搬出来了,知客师一听,这么一个大傻瓜跑来,但他一想到老法师说的,反正不管什么人来学教,总要好好地接待他,所以就替他安单了。来了以后当然会晋见谛闲大师,像那种大德,绝对不会像我们一般人从表面去看事情,就问他:你从哪里来啊?他答:我是从金山寺来的。大师一听,这金山寺是禅宗的道场,就问他:「你怎么会来的?」他就把事情的经过讲出来。大师一听晓得这个人资粮不够,就说:「好!好!你发心来,非常好,但是资粮很重要,要先在常住行苦行,现在你去扫厕所。」他就很认真地去扫厕所,反正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都做,在那里苦苦地做苦工,一做就做了十几年。刚开始的时候有人告诉他:「既然要来学教,就要听法啊!」他说:「老法师告诉我资粮不够,要在这里做。」他就有这种绝对的信心。后来老法师告诉他:「你现在可以稍微来听听看。」刚来的时候一个大字都不认识,就这样熬下去,后来竟成为头陀寺中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法师。  

谛闲大师因为是当时国内最了不起的一位教下的大师(这都是再来人噢!你们可以去看他的故事,非常感人),全国上下都请他去讲经。讲经的时候要请几个重要的人,万一老法师有事情,可以当副讲,这个人必须是弟子当中最精彩的人。当时那位晒蜡烛的法师已经变成了学生当中最精彩的,所以老法师就要他跟去。后来也到了金山寺去讲经,讲了一座以后,老法师身体不好,就叫晒蜡烛的法师来副讲,结果从头讲到尾。当初那位维那笑他,把他赶走的时候还跟他说:「你这个聪明人将来学好了以后回来讲,我来给你做维那(做维那就是侍候他)。」本来在大丛林里,要做到维那很不容易,经过了十几年,这位维那还在那里,于是真的就为那位晒蜡烛的法师做维那。  

近代虽然佛法衰颓了,可是这种类似的故事仍有许多,这都不是笑话,都是真实的,老一辈的人很多都曾看见过这种人。倓虚老法师与这位晒蜡蠋的法师在一起过,晓得这个人。我们现在总不会像晒蜡烛的法师那么笨吧!假定我们肯好好地再多集一点资粮,我想成就应该不只如此;反过来说,我们今天有了这么好的资粮,假如自己骄傲而不好好努力的话,绝赶不上那位晒蜡烛的法师。佛法很实在,一点都虚假不了。那位晒蜡烛的法师还没有真的用自肉买,可是他的确肯做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内涵。像这种地方,但愿我们不要把它当成文字看,否则脑筋最好的人,总觉得自己最了不起,实际上他一定跟法最不相应,听见了法,他就拿着法到处去观察、到处去辨别,只在文字上面转,而不能净化自己的身心。万一条件不够,要好好集聚资粮。

【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虽贫不变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

这是说由于听闻而能够净除愚痴。通常我们称愚痴为无明,就是黑暗,因为愚痴,所以事实的真相看不见。就像前面告诉我们的,听闻佛法是一盏明灯,能够让我们真实地认识真相。认识了以后,才能够真正去实践,实践了就有功德,所以下面说「盗等难携最胜财」。平常我们有很多东西,比如说有钱、有势、有各式各样的东西,这些都会被人家拿走的。你有钱的话,或者小偷、强盗来取,或被败家子散尽,然后天灾人祸、不安全等,所以说钱财是五家所共。佛法不是这样,如果我们了解了以后真实去做的话,没有人能够拿得走。佛法所看的是业,恶业没有人代你受,善业也同样的没有什么外缘能够抢走,这个才是真正最殊胜的。还有,「是摧愚怨器」,摧是摧毁、摧破,我们真正的怨敌就是愚痴无明。世间上要想摧毁怨家敌人,是用刀枪等武器,而现在对愚痴这个怨家,则是用「法」这个武器,所以说闻法是摧毁愚痴怨家最好的武器。「开示方便教授」是说能够指示我们,开启正确的方便(就是成佛的种种正确的方法、教授),那才是最殊胜的朋友。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朋友,有些是酒肉朋友,有些是道义之交,现在这个是最殊胜的法友。  

世间一般最亲近的就是亲戚,可是世间的亲人在很多情况之下还是会背叛我们,即使不背叛,到死的时候也各走各的。世间的背叛通常是因为你穷了,所以有一句话:「高头白马万两金,不自亲来强就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有一天马死了,黄金散尽了,以前来亲近你的人如今就像陌生人一样,实在亳无可以贪恋之处。现在是再贫再穷,它还是一样绝对不会离开你,所以闻法是我们真正可爱的亲友。还有,平常有了病要吃药,药就算是能治病,但吃下去很苦,而且总有它的副作用,现在这个能够治疗我们心中愁病的药对我们亳无损害。「大罪军」指的是惑业,能够摧破最最严重的这个罪业的军队,就是最殊胜的佛法。「亦是誉德最胜藏」,誉就是赞誉、称赞,是最好的赞美德行的方法。  

「遇诸善士为胜礼」,对于善士我们通常都非常尊重恭敬,要供养他最好的礼物,最好的礼物就是佛法。比如对做弟子的人来说,老师给我们的佛法对我们最有用,反过来,弟子对老师也是再没有比法供养更好的。老师当中最好的是佛,佛告诉我们最好的供养就是如法的供养。而如法的供养要从听闻开始,先听懂了道理,然后依法去实践。所以这个是供养一切真正的善士(也就是跟法相应的这些人)的最殊胜的礼物。「于大众中智者爱」,现在有各式各样的团体,有世俗的,或是出世间的。在世间你不管做什么,通常有人欢喜,有人不欢喜;而佛法在大众当中,会为智者所爱。真正有智慧的人(也就是佛菩萨)都会喜爱;那些没有智慧的人,他们不一定爱。像这种没有智慧的人,但愿他不要爱,他来爱你,你也爱他,你就完了,世间就是这样的状态。

【又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于其所说诸闻胜利,应当决心发起胜解。】

听闻了佛法以后,有两种可能:假定我们只是在文字上面听听,那也就算了,通常情况之下,听了以后不当一回事情;再不然,就是根本没有专心听,或者听的时候有自己的意见,或者听过了以后就忘记了,这一类都是实际上的问题。现在我们认真地听而没有前面的过失,能够真正照着去做,这非常重要。所以听要听懂,不能听错;听懂了以后要记得;下面还要一件事情,就是照着它做。第一个已经很难了,照着它做更难;但是反过来说,正因为这是非常殊胜又很难得的法,所以听到了不去做就太可惜了。假定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一定要想办法做到,不做到的话是白听,前面的努力是白白浪费;所以当我们正面、反面都能把握住了,一定会有一个力量推动我们认真去做。所以不但要听懂,要记住,而且要跟着它做。做些什么呢?「修心要」。修就是修行、修改。我们从无始以来都是随着无明,错误地造作。这一点说明一下,我们做任何事情,最常见的一种状态都是配自己胃口,不配自己胃口的实在没兴趣,如果勉强做,会做得很苦。现在必须要经过听闻随转去修改自己的习性,不要随顺自己,而是照着法反观我自已,发现不对的,就要去修改。在哪里修呢?在我们内心上面关键性的问题上去着力,依法从我们内心上面改善,其它外面的是辅助的。我们现在往往身口做得很好,内心不相应,这个很遗憾。不过假定一时做不到,至少身口做到了,内心一步一步地来,还是一个办法。所以我们要依自己的能力随分随力去做。  

这样去做有什么效应呢?我们不是要跳出生死轮回吗?生死轮回把我们重重围困,如果能够照着这样去听、去改善自己的话,不用太大的努力就能脱离轮回。我们想像当中修行很难,实际上不是,在宗大师的传记后面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一点,大师的弟子照着这样去做,产生很好的效应。看见别人做的成效,假定我们去做,我们自己就成为一个现实的证明,然后藉此鼓励别人,这个对我们是很重要的观念。这两句话是《本生论》上面说的,下面就是宗大师特别再叮嘱我们,对于听闻佛法的殊胜好处应当决心发起胜解。胜解就是对于一个道理不但了解,而且内心当中相应到不会被别的东西动摇,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不会被动摇,我们太多的东西不被动摇,而这些正是我们不要的;我们要对听闻的正确方法产生胜解,这个胜解的力量不被动摇,有了这个力量我们才能够真实地做到它。还没做到之前,要下决心说我一定要照着这样努力,产生这样的效应。这一段是讲听闻佛法的殊胜利益,我们努力去思惟,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决定。

【复次应如〈菩萨地〉说,须以五想听闻正法: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菩萨地〉当中也告诉我们,听闻佛法应该以五种方式去思惟而听:第一,作珍宝想。就是说佛出世非常难得难遇,也非常地珍贵。珍贵是就它对我们的好处来说,世间有很多宝贝,我们通常都很器重它、宝爱它,但是比起佛法来,世间的宝贝都不能称为真正贵重的,佛法才是。不但有这样殊胜的价值,而且非常难遇,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视它如珍宝,珍是非常地珍重,很难得,宝是非常宝贝。佛法的珍重和难得要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从佛成佛这一点来看,一个是从我们遇见佛这一点去看,这两个都是非常宝贝,而且极其难得。  

在座诸位有善根接触佛法,了解了是非、善恶,知道这个对,我应该做,这个不对,我不该做。现在理论上了解了,实际上我们去做的时候却感觉非常辛苦,很不容易做到,这一点,我想每一位同学都能体会到。然后单单眼前这样去做的话,我们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是不是这样就能够成佛了呢?不能,如果把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简单的,不该做的不做,该做的做到了,最多就是持好戒,得到的只是人身而已,而人身还在轮回当中。戒在佛法中属于浅近的部分,我们要做到它却是非常困难。在这个条件之下,要策发出离心,拿刚才这个标准去衡量,那更是千难万难。进一步来说,我不但要自己出离,还要帮助一切人解决生死问题,不单单是发这个心,还要实际做到。现在不妨想想,做任何事情,小小的利害当前,比如你很欢喜的好东西给了别人了,你心里就放不下,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讲这些话?假定不从实际上的状态一步一步深入去思惟的话,我们听过了也就听过了,觉得佛法很好,但心里面不可能产生什么效应,更谈不到如理去深入。现在并不是叫我们马上做到,但至少我们很认真这样去想一想的话,我想大家内心当中都会策发这种力量──对啊!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好难好难!我们能够以事实去衡准,然后这样一步一步地向上思惟观察,就能够多少体会得到佛极其难遇啊!因为他要成佛是何等地艰难!他成了佛以后,我们才有机会见到佛。成佛是非常难的,所以经论上面都说:佛出世像麟瑞花,这个花在世间要三千年才一现,而且刚刚开满它就谢了,有很多花是开了好几天还不会凋谢,而且是年年开的,还有一年开几次的,稀有的麟瑞花三千年才一现,而且它开了马上就凋谢,而我们人类的寿命只有几十年,所以从这个比喻勉强来说明佛的难遇。  

另外,现在总算娑婆世界上有佛出世了,虽然我们没见到,但至少佛的遗教还留在世间。我们大家都觉得佛法好,我想诸位多少都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体会到了这么好的佛法,你是不是也愿意把这个好的东西介绍给周围的人?你想尽种种方法对他们讲,他们听得进吗?根本听不进,或者根本不晓得有佛,即使听到了,也根本不晓得佛是什么内涵,乃至由于他自己的善根不够、业障深重,世间的坏东西他拼命追求,最好的好东西他却不接受。所以从我们自己的条件去看,自己还要具备这样特别的善根。佛出世、我们能值遇佛法,这两个任何一个都非常难遇,而且要两个碰在一块。如果我们常常这样去想,就会很珍惜。譬如你很想要一样东西,这个东西的确对你很有用,你花了几十年的心血得到了以后,会不会随便把它抛弃?绝对不会。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很认真地追寻。  

所以,我但愿来听法的同学,不要听过了以后,觉得听了一个小时很累,下了课马上就嘻嘻哈哈、轻轻松松,那样的话,是对不起我们自己的生命,浪费掉了。我们积了这么多的善根,总算感得今天遇见了佛法,所以第一个是珍宝想。当然也不是叫我们听到了以后,下课了还要孜孜不倦地用功,后面会告诉我们精进有它一定的次第,但至少应该把要做的事情的先后轻重放对,然后尽量把我们能够努力的时间,从思惟开始,然后如法地去实践,或者切磋琢磨,或者做前行预备工作。所以第一个,对于佛以及佛出世以后所讲的法,要了解这两者对我们极端重要,而且非常珍贵难得,很不容易碰到,这两点要把握得住。论中用比喻跟事实来说明佛出世及说法对我们的殊胜利益。  

第二个好处是「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俱生慧」是与生俱来的(跟着我们的生命一起带来的)智慧。凡夫都有烦恼,烦恼分成两种:俱生烦恼、分别烦恼。比如说我们一对境,自然而然内心当中就会生起烦恼:一看见某个东西,你不用想这个好不好,就会对它贪着;如果这个东西对你有害,或者你想要得到它而得不到,你就起瞋心;然后对这件事情的真相看不清楚──愚痴,所以平常总是在贪、瞋、痴当中。而真正重要的是我执,这个是俱生而起的,对事实真相看不清楚,所以我们又叫它俱生惑,或者俱生的烦恼。由于这个烦恼而造种种的恶业,轮回生死受种种苦。惑(烦恼)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害处,那么用什么方法去净除它、对治它呢?只有智慧是烦恼的正对治,也就是说针锋相对的,像光明跟黑暗一样,如果光明来了,黑暗自然就消失了。现在这个智慧叫俱生慧,这是宿生就带来的。那宿生怎么会有智慧?一定是前世已经听闻了佛法,能够如理去思惟,照着它去做,积累了福德和智能,其中的智能资粮带到这一生来,就叫做俱生慧。透过不断地积累,这一生我们如果继续努力,到下一世再来的时候,我们的智慧就比这一生更增长,然后一生一生不断地增长,这是非常重要的。  

智慧就像自己的眼睛一样,由于我们对事实的真相看不清楚而起迷惑、造恶业,现在有了智慧就可以看清楚了,所以俱生慧相当于我们的眼睛,能够把事理看清楚,没有眼睛看不清楚事情,就迷惑。那么,智慧是怎么来的呢?是由于听闻正法。当你听闻了正法以后,不断去思惟,然后透过所听闻、思惟的佛法去观察决择事情,才能把我们所面对的种种事情的是非、好恶辨别清楚,所以《听闻集》上告诉我们「由闻知诸法」,由于听闻才能够正确地了解一切诸法:这个法是对的,就去做、去取;这个是不对的,就应该舍。这样一方面努力去做,增长福德资粮,一方面使我们对事情辨别得清楚,增长智慧资粮,所以这里说由于听闻能够增长我们的俱生慧,就像有眼睛一样。现在停下来想一想:我们俱生带来的是什么?烦恼。我们平常任运而起的都是这个,碰到任何事情,都是以我为主,「哎呀,麻烦!不配我胃口,我欢喜那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烦恼,除了以佛法的智慧来正对治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方法了,所以第二个就告诉我们,听闻佛法可以时时增长俱生慧,就像有眼睛一样。  

单单有了眼睛,没有光明还是不行。所以下面说:「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闻法不但给我们眼睛,而且给我们光明。有了眼睛、有了光明,我们对于所对的境界,就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有了智慧眼之后要能够看清楚,还要一个条件──光明。那要看清楚什么呢?就是我们所面对的一切事情。我们总执着以为有一个我,以为这件事情是这样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所对的一切事情,真正就佛法来说,它的本质只有两点: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所有性」用比较容易了解的话来说,就是空性,或者叫真如。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二执──人我执、法我执。比如我拿的这个东西,实际上没有我们所以为的这样的东西;又我们执着这个我,实际上「我」是在五蕴体上面假立的。因为我们愚痴,没有智慧,所以犯了这个错误。透过佛告诉我们以后,我们才能够了解,不但有眼睛而且有光明,看见所见的一切原来它的本性都是空的──真如。后面会详细说明这个内涵,这里只告诉我们有这样的好处。  

空跟空性不一样,空性是指一切法都是由种种因缘和合所形成的。这些因缘,总的来说,不外乎对境能观察的心跟所对的境,当心、境相对的时候,就产生世间种种现象,这一切现象不外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重重缘起相应所现出来的如幻如化的幻象,这一部分就叫「尽所有性」。所以简单地来说,世间所见的一切就是性空缘起。由于佛出世,告诉我们正确的方法,我们才能够如理地了知,就好像有眼睛又有光明,才能够正确见到我们所对的境;在没有遇见佛、听闻正法之前,我们对这个是茫然无所知的。  

第四个,「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听闻了佛法以后照着它去做,到最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状况呢?涅槃、菩提果。「涅槃」翻为寂灭,就是所有的烦恼以及恶业统统消失了,所有这些不相应的、不要的垢秽彻底净化了,这种状态叫做涅槃或者菩提──觉悟。为什么以前不能产生?因为以前并不了解世间的真相、不觉悟,因为不觉悟而造种种的恶业,造了种种的恶业以后,感得的果永远在轮回之中。菩提就是觉,现在觉悟了,然后照着正确的方法去做,净化了烦恼、恶业,到最后这些东西彻底地消失、净化了,得到的果就是寂灭。这个是真正殊胜的利益,而且是最究竟的,所以叫「大胜利」,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大、更殊胜的利益了。  

涅槃、菩提是将来最后的果,那眼前呢?「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果是将来的,而果的因在眼前。所以我们必须依靠着佛,从佛那里听闻正确的方法,照着去做。这个时候因为对事情的真相认识清楚了,我们不会再随着境界起迷惑而造种种恶业,所以真正重要的是止与观。修学佛法应该先听闻,就是前面《听闻集》所说的,由听闻了解了事实的真相,然后持戒断除诸恶,持了戒以后学定慧,最后究竟的结果都是由定、慧而来。虽然定慧是将来菩提、涅槃果的因,可是因为它本身是正确的,眼前就让我们不会造恶业,造了恶业会感苦果,不造恶业当然就不会感苦果,所以作「无罪想」。实际上,止、观本身也是一种乐,不过若拿菩提、涅槃的这个究竟乐来比较,那也算不了什么,所以以佛法来说,只能说「无罪想」。可是拿我们世间来说,止、观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乐,世间的人因为没有福,往往为一点小小的事情就觉得好开心、好快乐,实际上真正得到止、观之乐的话,那世间的乐一点味道都没有,这就是世间最可怜的地方,所以说我们福德太浅,才会耽着这些下劣的乐受。  

现在总结起来,〈菩萨地〉所说的,听闻正法之前应该具足这五个条件。第一个是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思惟佛、法对我们无比的利益(实际上是法的利益,可是法是佛说的),有这样无比的利益,所以说非常地珍贵,又非常地难遇。那么它给我们什么样的好处?为什么是珍贵的呢?因为最后能够给我们菩提、涅槃的果,眼前也能够得到这个因,使我们对所做的事情能够真实地判断是非、好恶,就像给我们眼睛以及光明一样,由于里边具有眼睛,外面具有光明,晓得是非、好恶,所以我们在因地当中能够如法地去恶从善,依戒定慧一步一步深入,最后得到菩提、涅槃之果。这是〈菩萨地〉所说听闻正法的五种想法。这样思惟就是思惟闻法的胜利。我们这样去想的话,才晓得闻法真正的好处。  

我们知道闻法有这样的好处,跟不知道有什么差别呢?可以想一想,在生活当中,我们有时会很高兴地想做某一件事情,因为我们习惯性地觉得这样很好玩。大人有大人的好玩,小孩也有小孩的好玩,有的是调皮去摸摸人家,好像觉得好玩,实际上这种行为,你现在是好玩,将来的果报,好一点的是堕落畜生。你们看看马路上那些狗,牠们没事就摇摇尾巴、舔舔人家、抓抓人家;想想看,我们得到了这个人身,如果不好好地去做,东去摸一摸,西去碰一碰,你跟那些狗有什么差别?各位,尤其是你们年纪比较小一点的,有的时候跟人家开开玩笑,你想想是不是这样?这都是在浪费生命。  

听闻佛法有这么殊胜的好处,虽然如此,若你不去思惟它,不会引发你想追求的心;当你静下心来想:原来它对我有这么大的好处,你越认真去想,就越能够策励自己不再做那些无意义的事情,努力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比如我们所欢喜的东西,如果人家送来了,放在西教室,我们虽然坐在这个地方,心里面一定会老去想这个东西,因此等不到下课,就一个劲地去了;同样地,假定我们也能够思惟法的胜利,那我们心心念念就会缘着法,当我们这样照着去思惟观察的时候,内心当中就不断地提升,这是为什么在听闻佛法之前要让我们去思惟的原因。所以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听闻佛法思惟了之后,会改变我们平常的习气,使我们从平常的习气当中能够振奋,策发恭敬、精进来趋向于法,努力照着法去做,这样听的法就有用;不至于听过了以后,只觉得也听了一些东西,然后随便讲讲说说,过两天就忘记了,这就没什么意思,所以要思惟闻法胜利。  

思惟了听闻佛法对我们的殊胜利益,就会策励我们更努力去听闻,那么我们是不是马上去听闻呢?不是,还要一个条件。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者,如《地藏经》云:「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应视如佛,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

要承事法和法师。我们要听法,这个法怎么来的?是讲法的法师讲的,我们要努力地去承事他。至于怎么承事,后面会详细告诉我们,这里只是简单地说。实际上对我们真正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些,或者说最好的净罪集资莫过于此。那应该怎么样对法跟法师发起承事呢?先解释《地藏经》说的。现在流通的《地藏经》有三种版本,这里说的是《地藏十轮经》里边的一个偈颂。「专」是专一;「信」是净信;「恭」是谦恭;「敬」是恭敬;这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有特别的意义。平常我们听法的时候不太容易专心,浮浮散散的,精神好的时候胡思乱想,不专一,精神差一点的时候打瞌睡;不是扬、就是沉,要全部精神贯注才是专一。「信」是净信心,要对法及法师有清净的信心,净信和不信的行相后面会讲。「恭」特别是指谦下,自己要放低,至心恭敬;或者恭敬连在一块说也可以。以这样的态度,把内心当中跟佛法不相应的拿掉,而且必须要把与听法相应的这种条件提起来去听闻,不可以对所听的法心生毁谤。在前面「甲二」特别谈到,我们往往以自己的知见任意评判是非、好坏,说「这个大乘、这个小乘」等等,这是最严重的一个过失。  

对说法师除了不毁谤以外,还要去供养。到什么程度呢?要把说法师看成佛。实际上说法师是不是佛,我们可以先不去管,他可能是佛、可能不是佛。因为佛是千百亿化身,现各式各样的身,所以到底是不是,我们不知道。不过有一点,我知道我不是佛,这可以肯定。在听法的时候,我宁愿把说法师看成佛,这是有原因的。的确,他现在不一定是佛,可是他讲的法是不是佛讲的?我们是不是从法师身上才听到佛讲的法?所以我常举一个比喻,譬如说:你要喝甘露,甘露是最好的药,但要用碗装,这个碗的价值是什么?没有这个碗就没办法把甘露拿给你,既然你要受用甘露,珍重这个甘露,你舍不舍得把碗弄破?能不能不要它?所以你捧这个碗战战兢兢,惟恐把它打破,因为碗一破甘露就没有了。当我们真正对说法的法师生起恭敬心的时候,你不知不觉当中对他讲的法也容易接受,在这种状态当中,听的法对我们才会有受用。所以对说法的人起恭敬心实际上是对自己最最受用的,下面会详细说明这一点。《地藏十轮经》这样讲,这是佛说的。下面宗大师再告诉我们「应视如佛」,应该把说法师看成像佛一样。那么怎么去承事供养呢?「以狮座等」,「等」字代表不仅是狮座,只是以狮座为例,就是说不但他坐的地方是最好的,样样东西都是以最好的来供养。要「断不尊敬」,这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们心里倒不一定会很轻慢,看不起他,可是我们很不容易提起恭敬心来,总是马马虎虎,真正想学佛,这一点要尽量努力改善。

【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离轻蔑杂染者,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

那么应该怎么样做呢?应照着〈菩萨地〉所说的正确的方法──不要杂染、不应该作意法师五处(就是不应该从五个角度去想这位法师)。「杂染」就是不对的、染污的,我们要清净、纯净的。杂染又分两部分,一个是把自己高举,也就是自己觉得了不起。我们平常不一定感觉我很了不起,但这里边有一个特点,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最大的困扰就在我执,执着这个我,我执只要存在一天,它本身就有几个特点:我痴、我慢、我爱、我见。慢,就是个高举相,只要有这个「我」在,它自然而然会这样。所以听法的时候会产生两个毛病:第一个把「我」抬得高高的,第二个轻视法师跟法,这两个都是错误的。  

第一个「离高举」,要拿掉自己内心的高举,不要自己觉得很了不起,所以要「应时听闻」,要在上师高兴且有空的时候求法,如果只顾自己的方便而安排时间,狂妄自大,这样是不对的。听的时候发起恭敬,不但恭敬而且承事。「不应忿恚」,我们为什么无缘无故会忿恚呢?这是有它的道理的,当然忿恚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有一点,因为法的特征是对治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烦恼主要的根本是我执,而讲的法是要把「我」拿掉,你舍不舍得啊?舍不得。烦恼所现的行相是贪、瞋、痴,这个东西我要的就贪;叫你不要贪,障碍你的时候就会瞋;痴则始终都有。所以真正讲法,一定针对着我们的毛病,这叫对治悉檀,这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犯忿恚的过失。就世间来说也是一样,古人有一句话:最好的朋友叫诤友,他看见你的缺点会告诉你:「某人你这个地方错了。」如果修养比较好的人会很感谢,因为我看不见自己的错误,谢谢你看见了告诉我,让我改过来。所以当人家指出我们的错误时,我不但接受,而且感谢、恭敬。现在的人,如果人家告诉你:「某人你错了。」你会说:「我错,你就不错啊?」我们会不会犯这个毛病?连世间要做一个好人,都需要周围的人指出我们的错误,现在我们要求无上菩提,对治三毒,假定不能认识正确的方法去调伏自己的话是不行的。所以这里告诉我们要恭敬、不要忿恚等等,这样才可以随顺正行,佛告诉我们的这个正确的方法,我们也才愿意去做。  

我们还有一个毛病,听了法以后会说:「你讲的都很有道理,你自己做到了没有?」我们会找人家的过失。千万不要找别人的过失,听了法反照自己是最最重要的。假定我们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这位说法师不是佛你也受用,因为他尽管可能不是佛,可是他讲的法你受用了,那就对;反之如果你不受用,就是佛来也没有用。这两点了解了以后,我们就晓得应该怎么办。所以真正听闻的时候,应该具备这六种条件。以上是离高举,把自己的高傲拿掉。还有离轻蔑,轻视、不尊重法跟法师,应该怎么做这里不细说了,只提出正对治──要以最恭敬的心恭敬法跟法师。离高举、离轻蔑这两个,就是离杂染的内涵。下面是不应作意法师五处:

【不应作意五处所者,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

我们听闻佛法的时候可能会有几种毛病。法师跟世间的老师不一样,他是以佛法来指引我们的,我们称他为法师,世间的我们称他为老师或者师。整个佛法在行持方面来说不外乎戒、定、慧,所以我们衡准法师是以这个为标准的。我们去听他说法的时候,心里想:「这位法师不灵光,他连戒都没持好,定、慧就不谈了。」像这种念头很容易犯,所以第一个谓「戒穿缺」。受了戒以后,破戒是最严重的,根本完全失去了。最严重的叫破,在戒没有破之前,有的时候只缺了一点。比如一个大水桶,如果整个裂开了,那当然不能用了;若只破一个小洞还可以用,可是这个桶并不完整了。「穿缺」是有一个小洞,凡是有缺、有穿,那个戒就是不完整的。我们不应该对法师起这样的作意(作意就是脑筋当中去想,还没有形之于身口,身口固然绝对不可以,脑筋当中也不应该这样想):「这位法师戒都没有持好,还谈什么别的!」这是从他如法行持的德行上面去讲的。  

下面四点是从外表上面去讲的,「种性下劣」是说这位法师出身不好。比如我们常说某人出身很好,像阿底峡尊者,他的家庭背景很好,表示这个人的前世因缘很好;而现在这位法师出身背景不好,种性就是指出身背景。然后又长得很丑,讲起法来又是文辞鄙恶,不文雅,声音又很怪、很粗!实际上这些跟法的内涵没有直接关系,就以我刚才举的比喻盛甘露的碗来说,我们现在要饮用的是甘露,不是碗;假定要吃碗,那当然这个碗要好,现在我要吃碗里的甘露,这个碗的好坏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常犯的毛病──不听法师讲的法,却在外表上面批评他,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误。由于我们之前有了不好的概念,所以直觉地只去注意他的缺点,而不去注意听他所说的法,这是最大的损失。举一个比喻来说,你病得非常厉害,这个药是一定能够把你的病治好的,结果你一看装药的碗不好你就不吃了,对你的结果就是一条死路。又如这个屋子里一片漆黑,里边有很多有毒的、害人的东西,只要点一盏灯,你看见了就能避开了。当然现在是用电灯,以前用灯笼,也许那是个破灯笼,看起来一无是处,你会不会因为破灯笼而不要这个光明?不管我们用什么比喻来思惟观察这件事情,主要的关键就在这上头。了解了这一点,对我们障碍的,使我们不能跟法相应的毛病就去掉了。仅仅去掉障碍够不够?不够,还要具足下面的条件。

【如《本生》中亦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我们要非常谦恭,处在非常低下的位置,这个「低劣」是用有形的东西说明我们内心中的谦恭。譬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到现在也还有),老一辈的法师都知道这个礼节,现在年轻的人不懂得了,很可惜!无论任何人来说法,法座一定要很高;还有,如果我们去听闻,一定要比他坐得低。在藏系,凡是正法所在之处,哪怕正法没有了,是像法,只要法没有毁掉,就一定还会尊重这些仪轨,尊重这个法。所以外表上面自己坐得很低下,内心当中更是非常地谦恭。外表处在低劣坐,内心发起调伏德,听了法拿这个法来调伏自己的烦恼,这个才是真正的功德,才是我们要的。所以这样一来不管内心、外表我们都做对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告诉你:「这个事情不对,你不要贪;这个事情不对,你不要瞋。」平常这个话我们会听不进去而发瞋恚,现在不是,「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心里好高兴,「对!把我这个烦恼病指出来!把我调伏了。」所以心里面非常欢喜、非常高兴,用这种欢喜的笑容来看法师,就好像我们饮了甘露一样。甘露是民间传说的不死之药,服用之后能把我们最严重的痛苦去掉。现在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修学佛法就像饮甘露,由此而调伏烦恼,让我们去除生死轮回之苦,所以应当「敬专至诚」,恭敬、专心、至诚,内心一点杂染都没有,是善净的。平常我们说要造善业,这里不但是善而且清净,是丝毫没有杂染的。所以就像病人听医生的话,听了以后我们去承事,照着法告诉我们的去做。之前要思惟闻法胜利跟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这两个准备好了,下面才正式听闻。

※﹝正闻轨理分二:①断器三过,②依六种想。今初﹞

下面是正听轨理。正确的听闻方法分两方面:断器三过、具六种想。正听的时候要把自己错误的地方改正。器是器具,就是我们平常用来装东西的。听法时我们就是个法器,我们平常装的都是烦恼,现在把它弄干净,这样才可以装佛法,使得我们成为装佛法的法器。人家说「这个人是一个法器」,就表示他是宿生有善根的,也就是说他以前已经净化了,已经慢慢地装了佛法了。欲成为法器有三种严重的过失必须拿掉,其次再把应该具足的六种条件加进去。

【若器倒覆,及纵向上然不净洁,并虽净洁若底穿漏;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或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如是虽住说法之场,然不属耳;或虽属耳然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等;虽无上说彼等众过,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

这三种,第一是器具倒过来,这不行;第二种虽然不倒过来,是向上的,但里面是脏的,也不行;第三种虽然向上,里边也干净不脏,可是有个洞,那也不行,会漏掉的。在这些情况之下,如果器具是倒过来的话,虽然下雨,根本装不进去;把容器放正了,但是里边不干净,虽然雨水可以进去,但是进去以后变得又黑、又脏,还是不能用;第三种情况容易了解。以上是比喻,以下就分别说明。  

当我们在说法的地方,第一个要竖起耳朵全心全意去听,这个也就相当于把器具放好;如果人坐在这里,心里面却胡思乱想、打瞌睡,法就听不见,所以第一件事要「属耳」,把全部精神贯注在闻法里头。第二种是虽然听了可是有邪执或等起心的过失。邪执是什么?我说一个实例,《新世纪饮食》这本书上说,现在大家以为最好、最有营养的是肉、奶、蛋,可是,实际上这些都是对我们有害的。这本书的作者在美国是很有名的人,而且他拿出来的证据得到世界科学家一致的证明,所以这是非常权威的一本书。有一次我拿这本书去劝一个人:「你看看这本书,现在不谈佛法,就以健康来说,吃这东西不好。」他嘴巴说:「是!是!是。」把书拿过去之后,我听见他对旁边的人说:「这个人我才不听他!」结果他还是要吃肉。这种心理是什么?他有他的执着,而这种执着是错误的,我们很多人犯这个毛病。他倒不是先对你有什么成见,可是对你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很心平气和地依理决择,而以他错误的执着来否定你,这是一种邪执。什么是等起心有过失呢?就是说我们来听闻佛法,须以什么样的心来听闻呢?应该发起为了要救一切众生求无上菩提的心。为了要做这件事情,所以要知道正确的方法;为了要知道正确的方法,所以来听闻,这样的动机才是纯正的。再不然的话,至少是为了跳出生死轮回,我没有方法,所以我来听法。如果心平气和地想一想,实际上我们现在来听的动机已经有了问题了,只是想听听他到底讲些什么,然后去挑剔他,这个就是等起心的过失,相当于器具里不干净。  

此外,即使没有上面两种状况,但是听完了以后,对于「所受文义不能坚持」,所听受的文字跟文字所讲的内涵不能认真地坚持,听过就忘掉了,对所听的法还是没有正确的受用,这就像漏器一样。我们应该离开上面这三种错误。

【此三对治,经说三语,谓善谛听闻,意思念之。此亦犹如〈菩萨地〉说:「希于遍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听闻。」】

下面就引经论来说明。这三种过失是听闻佛法最大的错误,所以佛经正对着这三样而对治,经论上面都有这几句话,汉文经典写的是「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好好地认真地听,听完了以后,再努力去思惟、忆念。〈菩萨地〉上面也这么说:「希于遍知」是第一个,因为希于遍知,所以听的时候一定很认真地善听──就是说我之所以来听闻,是为了求无上菩提;要得到无上菩提,就应该遍知一切,真正地能够彻底了解一切法。「善」跟「希于遍知」乃是对治器具不干净(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第二个是「专注属耳」,这对应于前面的「谛听闻」,很认真全神贯注地听,这是对治器过当中的器覆;最后「意善敬住」,就是不要忘失,对治器过的第三个,以全部的精神认真地去思惟所闻的法义。  

把我们自己这个听法的法器弄干净了以后,还要具足一些条件,这些条件一共分六项,很多经论上面都有说明,比如《华严经》里面特别讲这六项当中前面的四个,本论再加上后面的两样。我们现在一样一样很认真地看:看看我们器过有没有?如果有,要想办法断掉;断掉了以后应该具足的条件是否具备?如果不具备,应该努力。平常我们说「净罪」的那个罪,就是这里所说的器垢,把器具里面的脏东西弄干净;「集资」就是我们欠缺的地方,要把它努力地补足,这是非常重要的。前面谈到听闻了佛法能够增长俱生慧,当俱生慧增长的时候,俱生的烦恼就净化了。我们也有俱生带来的东西,我们的本性跟佛性是无二无别的,可惜为烦恼所覆,要透过这样来转化。现在看六想中的第一想:

【依六想中,于自安住如病想者。如《入行》云:「若遭常病逼,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于长时中,而痛恼故,于彼应须了知是病。迦摩巴云:「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然遭三毒,极大干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

我们应以什么态度去听闻佛法?就是要把自己看成一个病人。《入行论》上面说:假定我们受到平常的病苦所逼迫,尚且要照着医生的话来治疗,何况我们长时(无始以来)犯了「贪等百过病」,那是非常严重的贪瞋痴三毒病,又由于贪等三毒的根本而引发了其它各式各样的病!延长是指时间漫长,长到什么程度?无始以来,这个时间之长我们根本无法计算;而此病非常难治,并且会引发极大的痛苦。那是什么病呢?就是三毒等烦恼病,它恒常持续地使我们身、心痛恼。「痛」是指身体上面的,「恼」是指心理上面的,实际上这两样是互为因果的增长,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了解自己是有病的。我们总算还不错能得到人身,脑筋很好,最可惜的是脑筋都用错了,得到最好的脑筋,该知道的不知道、该想的不想,有这么大的病却不管,管的都不是该管的,而所有忙的事情却都是增长我们的病,这是世间的颠倒,也是最可怜的地方。下面引一位祖师的话,「若非实事,作实事修」,如果我们弄错了去修,这是颠倒的;不过虽然颠倒,至少晓得要修,只是修错了。我们无始以来遭到三毒这种非常严重的病所逼,而且病得很厉害,居然连自己生病都不知道,这是最严重、最可怕的。这一点告诉我们,应该要晓得自己在病当中。  

这一段话非常容易讲,也很容易听懂,但是听过了以后我们是不是能够用在身心上面观察自己,而且能正确地看见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际的问题。如果能够多少看到一点,那我们就有一点希望。整本《广论》无非都是告诉我们,希望我们看见自己的病。我觉得很惭愧,我自己犯这个毛病,今天在这里讲《广论》,我只能说跟着大家切磋琢磨。同样地,我看见周围的同学都有类似的情况,自己很严重的病都看不见,别人一点点小毛病却看得很清楚;当我们看别人的时候,自己的病不但看不见,而且还不断地加重,这是我们最严重的问题。我们都有很好的脑筋,总算没像畜生、像狗那样愚痴,但这好脑筋反而增长我们的烦恼,这是最可惜的。  

有了病怎么办呢?要找医生,那么谁是医生呢?生病找普通的医生,现在是烦恼病,那一定要找法师。医心病要依佛法,而法师能够开示佛法,就像医生一样。

【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者。如遭极重风胆等病,便求善医,若得会遇发大欢喜,随教听受恭敬承事。如是于宣说法善知识所,亦应如是寻求,既会遇已,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依教奉行,恭敬承事。】

这里分成两段,前面一段是比喻,后面一段就是比喻所指的我们所要学的佛法。就像我们患了风病、胆病(这个是藏地、印度对疾病的分类,这是非常严重的大病),生这种病极端地痛苦,一定会去找最好的医生。当我们遇到了好医生,一定会非常欢喜,愿意听医生告诉我们的,而且很认真地去奉守它,这是比喻。我们可以想像自己或者周围的人,当很痛苦的时候,一心想要解决这个痛苦,所以赶快找医生,听说有位好医生,心里好欢喜,赶快去找他,医生告诉我们怎么做,乃至于要花很多代价,我们都很乐意听他的。  

这个比喻所要表达的是说,对说法的善知识,也应该这样子去寻求。我们身病之所以现起,还是因为心病,有了贪瞋痴的烦恼的话,身心俱病;单单身病尚且要去找医生,何况是身、心两者俱病?所以我们对于真正善巧说法的善知识也应该这样很认真地去找,因为他是真正能够治好我们的病的人。假定找到了,「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这两句话很平淡,但是涵义非常深远。平常如果有人赞叹你,你就很欢喜,轻飘飘地;假定说你不好,你这个品性应该改善,或者指出你的错误,那你心里面就很不高兴。这地方就告诉我们,善知识真正的目的,是指出我们的烦恼病,要我们改善,那时我们会感觉到这是压力,负担很重。我们既然来修学佛法,千万不要把它看成负担,这个是真正最好的庄严,这才是我们真正要的东西。只有听善知识的教诫,把毛病改掉了以后,那个时候不需要人家称赞,自然而然就有最好的东西;现在就是人家称赞,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那都是骗我们的,最后的结果是让我们堕落。所以「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这两句话,我但愿跟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共同好好地策励,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够把善知识给我们的教诫、逆耳的忠言,当作是我们的庄严,而不会一听到心里就烦?那么,应该怎么办?「依教奉行、恭敬承事」,我们常常谈到子路闻过则喜,在孔老夫子门下,子路是夫子最欢喜的人,他就是有这种精神,别人欢喜听好话,他不是,告诉他过失,他不但欢喜地听,而且勇于改过。《论语》上面说,子路听见别人告诉他了以后,在还没有改过之前,他不想再听,唯恐来不及改。现在我们恰恰相反,改不改过没关系,只是不断地听。

【《摄德宝》中作是说故,「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

要求最胜无上菩提的这种勇士,才是真正勇猛精进而且有智慧的人,那他应该做的是什么?摧我慢。为什么前面告诉我们「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这地方告诉我们「摧我慢」?要晓得我们所有毛病的根本原因都在「我」上面。你说我不好,我就不高兴;你捧了我,我就欢喜。实际上这个「我」正是烦恼的根本,只要我在,内心一定就是高举,认为自己了不起,所以我们应该要把它戳破。不过这有一定的方法,《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详细地说明最究竟正确的方法。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办呢?要像病人为了治病一般而亲近善知识,这件事情不要懈怠,要很认真地去做。这是第二点,将说法师、善知识看成医生。

【于所教诫起药品想者。如诸病者,于其医师所配药品,起大珍爱。于说法师,所说教授,及其教诫,见重要已,应多励力,珍爱执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门,而致损坏。】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就像病人找了医生,当然对医生给的药非常珍惜、爱重,所以我们也应该对于说法的法师所告诉我们的教授跟教诫非常珍重。教授跟教诫不同,「教授」是佛法的精要,第一次开示我们的叫作教授;「教诫」是以前讲过了,不断地拿来再策励我们。如果是最好的人,听了一次就可以了,不过这种人千古以来是绝对少数。孔老夫子门下的弟子号称有三千,只有颜渊一个人能不贰过,所以后来称他为复圣,说他是圣人再来。至于我们普通人,听了一次不够,所以师长会继续地再告诉我们:「已经告诉你了,你做不到,要继续努力啊!」这就是教诫。我但愿各位同学彼此切磋琢磨,这个是我们该听的,千万不要听了第二次,就说我已经听过了,你老啰嗦。奇怪的是,我们不应该听的话,听一百遍也不厌的;该听的话,听了第二遍就厌了,那就是我们的致命伤。所以在这里告诉我们对于这点要努力。  

怎么样才能够不排斥呢?要了解它对我们的重要性,那怎么样才能了解呢?要多去思惟、观察,还有不断地皈依、祈求,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用种种方法去努力,使我们内心当中真正珍惜、真正爱护的是师长的教授、教诫。不要把烦恼执着在心里面,应该把我们该学的教授、教诫放在心里。不要听不进,听到了以后也不要忘掉它,如果忘掉了,结果还是跟没听一样。所以前面从自己晓得有病,然后就找医生,医生也给了药,给了药就要吃。对我们修行人来说,就是自己晓得有烦恼病,然后找善知识,善知识给我们教授、教诫之后,要照着去修。

【于殷重修起疗病想者。犹如病者,见若不服医所配药,病则不瘥,即便饮服。于说法师所垂教授,若不修习,亦见不能摧伏贪等,则应殷重而起修习。不应无修,唯爱多积异类文辞,而为究竟。】

这是第四点,这一点特别重要,所以也讲得特别仔细。前半段也是比喻,后半段讲这个喻所指的法。就像病人一样,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虽然找到医生,医生也给了药,如果不去吃的话,病仍然不会好。同样的道理,我们学法的人,对于说法的法师给我们的教授,如果不照着去做的话,同样地也不能降伏这个心病的根本(烦恼),所以我们应该殷重地修,非常殷切、非常慎重,不是马马虎虎的。以上是从正面告诉我们应该做的,「不应无修」以下则是我们很容易犯的毛病,应该要避免的。我们应该去修,不应该不修,前面策励我们要多听闻,可是我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听是要听的,可是听了以后不照着去修,单单欢喜搜集很多各式各样的文辞,讲道理讲得头头是道,比谁都行,以为这样就是懂了,这就是我们非常严重的错误。通常修学佛法会有两种偏失,一开头《广论》就告诉我们,有一类人要修行却弃舍听闻;现在这地方讲的就是另一类,听闻了,懂得很多道理却不去做,这是不应该的。

【是亦犹如害重癞疾,手足脱落,若仅习近一二次药,全无所济。我等自从无始,而遭烦恼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义,仅一二次,非为完足,故于圆具一切道分,应勤励力,如瀑流水,以观察慧,而正思惟。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赞悔》中云:「此中心亦恒愚昧,长时习近重病疴,如具癞者断手足,依少服药有何益。」】

「癞」就是麻疯病,现在患麻疯病的人很少,大概你们也没看见过。我曾经看见过麻疯病,非常可怕,刚开始的时候看不太出来,也不会有很大的痛苦,但是痒得要命,皮肤上会有一点红肿,等到真正痒的时候,病人会一直抓,越抓越痒,恨不得把肉挖掉,抓得都是血,它还是痒。至于麻疯病厉害的程度,我曾经看过有人到后来手脚都萎缩了,眼睛也会瞎,乃至脚等整只肢体去掉。以前在没有癌症之前,麻疯病是最可怕的病,治也治不好,现在遍地癌症,麻疯病就很少听见了。就像这么严重的病,拿了药,只吃一趟、两趟就好了吗?毫不济事!透过这个比喻,说明我们从无始以来遭到这么严重的烦恼病,找到了如法的教授以后,不修固然不可以,如果修的时候也是象征性地碰一碰,那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对于「圆具一切道分」,不但要听闻,而且要数数思惟。对整个修行的内涵,道的整体或支分,不但要了解而且要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呢?像瀑流水这样。流水有几种,有一种是慢慢地流;有一种像瀑布,水不但不停止,而且很猛利、快速地流,要像这样去修。  

以我们现在来讲,不修固然是一个毛病,还有另一种毛病,就是才听到一点点就自己觉得很了不起,都懂了。不要说你只听到一点点,就算听得很多,是不是真正圆满具足都是问题,听到了圆满具足的法,你还要很认真地修行验证才行。在《密勒日巴尊者传》上面,密勒日巴尊者跟着他的老师这么多年,后来老师才告诉他,叫他去修。密勒日巴有这样的条件,老师还说:你要弄清楚,看看修得对不对哦!我们现在很容易只听见一点皮毛、碰到一点影子,就自己觉得好像都懂了。通常情况之下,修行时每一地方都不断地会产生毛病,所以修行时一层一层深入都需要过来人的引导。宗大师再三地教诫我们,总希望我们能够拿法不断地在内心当中认真去思惟、观察、决择,他还举一位祖师的话来策励我们。

【由是于自作病者想,极为切要。如有此想,余想皆起。此若仅是空言,则亦不为除烦恼故修教授义,唯乐多闻,犹如病者,求医师已,而不服药,若唯爱着所配药品,病终无脱。】

把自己看成真的有病,这是最最重要的,病想是六想当中的重心,乃至于前面的断器过,重心还在这个上头。所以这里从正反两面不断告诉我们,如果病想真正能够生起来了,那其它自然会生起来;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真的知道自己病了以后,一定会找医生。平日身体稍微有一点病,会赶快去找医生;现在有这么严重的大病,我们居然不找,反而觉得很高兴、很轻松,这个就是我们最严重的大病。问题是要用什么方法,不管是自己个人,或者我们互相切磋琢磨来净化,这是很实在的一个问题。进一步来说,以我个人的经验,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佛法,可惜的是到了末法以后,一般人对于佛法到底讲些什么不太知道。当初我以为出了家就叫修行,实际上不一定,出了家若只是剃个头换件衣服,人家称你为法师,如此而已,那这样的话,随便哪一个人只要剃了头,不就是法师了吗?进一步有人以为去学法器怎么敲怎么弄,就是法师了,这都是错误的。  

我曾经遇见过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国内有一种传统的习惯,大法师们会将一串很大的念珠挂在脖子上面。我出家后不久,老师告诉我,其实将念珠挂在脖子上面是有缘由的。古人觉得念珠是非常重要的,像中国有位最了不起的大祖师清凉澄观国师,他的念力已经很好了,为了要策励自己,他就手不离圆明之珠,心里面一直念。比如说我们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或者持咒,心里不断地念。有的时候碰见重要的事情要做了,念珠往头上一套,那是一个方便。有一次有一位居士到庙里非常虔诚地礼佛,礼佛的时候,他的念珠怎么办呢?他也把念珠往头上一套,因为他曾经听见这个方便,结果那个庙里的大居士马上把他呵斥一顿:「你怎么一回事情!你到底信不信佛?」他想:我这么虔诚地来礼佛,好端端地,为什么人家要呵斥我?那位居士告诉他:「你这样做不对,你要做了大和尚、大法师,才可以将念珠挂在脖子上。」他就这么告诉他,你要这样,要那样。那位居士本来是一番高兴跑到寺院里瞻仰三宝,却碰到这个人跟他这么说,他后来问我,他讲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当时听了以后,觉得自己以前也很容易犯那个毛病。事相上的习惯是有辅助的作用,不是一定不对,我们不要否定掉。但是佛法中有主副之分,真正的中心是认识烦恼、对治烦恼,要把握住这点。至于平常寺院的仪轨、很多的规矩,乃至于各式各样的唱念,这些种种配合是需要的,但是弄到后来对于佛法真正的根本中心认识烦恼、对治烦恼,我们反而不知道。现在比较好一点是去打坐,一盘腿可以盘一个钟头、可以坐多少时候,以为这个就叫做功夫,这些现象都是不了解佛法的根本而造成的。  

我也曾经遇见过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一位在家居士学佛学了几十年,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读过很多经论、看过很多大德。他告诉我:「法师!我有一次参加佛七,某一支香坐得真好。」我问他好在什么地方,他仔细说给我听后,我真是啼笑皆非,末法时代就有这样奇怪的现象。本论告诉我们,你如果一开始走错了,以后都没有用。真的得定尚且不一定是正确的,更何况他是处在昏沈状态当中,一小时打的是细昏沉不是粗昏沉,粗昏沉的话我们的头会磕下去,细昏沉是糊里糊涂地。一支香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以为自己得了定了,好高兴地告诉我,他学了几十年,没学得那么好过。其实我初学佛法时也犯这个毛病,所以今天看到在座的诸位,实在是非常欢喜、赞叹,真是宿生的大善根,但愿诸位千万不要浪费这个机会,不要以为自己有大善根而增长慢心,不好好地努力,那比起他们是好不了多少,这是我们眼前要小心的。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我们所听见的不是空话,如果我们不拿听到的法来对治烦恼,而「唯乐多闻」,听得很多然后到处去讲给别人听,俨然是大法师的样子,那有什么利益!就像生了病去找医生,找到好医生也开了药,但只是很欢喜这个好药,然后告诉别人我有一帖好药,把这个药拿在手上给别人看,自己没吃,这样病是治不好的。我自己深深感觉就是犯了这个大毛病,现在一直为这件事情很后悔,也很惭愧,但愿在座的各位同学,将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净除自己的毛病。

【《三摩地王经》云:「诸人病已身遭苦,无数年中未暂离,彼因重病久恼故,为疗病故亦求医。彼若数数勤访求,获遇黠慧明了医,医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药。受其珍贵众良药,若不服用疗病药,非医致使非药过,唯是病者自过失。如是于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静虑已,若于修行不精进,不勤现证岂涅槃。」】

此处是引经来说明上述的内涵,文字很容易懂,黠慧就是很精彩的意思。就像我们得到了药而不服用,这不是医生的问题,也不是药的过失。我们现在出了家,对我们应该了解的力、根──就是修道的三十七道品,这些无非是修学佛法的内涵,照着层层次第,其内容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总结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了解了以后照着这个次第,精进地修行。假定我不努力去现证,那是得不到涅槃之果的(涅槃是把我们所有的问题彻底地解除)。

【又云:「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入行论》亦云:「此等应身行,唯言说何益,若唯诵药方,岂益诸病者。」故于殷重修,应当发起疗病之想。】

「我」是指佛、世尊,他亲口说了最圆满的善巧方法,假定你听了不照着去做,那就像病人把药背在身上,不照着医生所开的方子去服药,病是治不好的。《入行论》上也说:这个是要去做的,不是单单嘴巴上面讲讲就可以。假定只是嘴巴念念药方,病是治不好的,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所以对于所闻的法,不但要修而且要殷重修,应该了解这些教诫是治我的病。

【言殷重者,谓于善知识教授,诸取舍处,如实行持。此复行持,须先了知,知则须闻,闻已了知,所有须要,即是行持。故于闻义,应随力能,而起行持,是极扼要。】

所谓殷重,就是对于善知识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个道理不外乎应取、应舍这两样,就是我们错误的地方应该舍掉,我们要做而不足的地方,应该去取),应该照着他开示我们的如实去做,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要修行,必定要先了解怎么修;为了要了解,所以才去听闻。既然如此,那么听闻了以后,我们就应该把所了解的照着去做。所以对于所听闻的道理我们应随分随力去做,能做多少就算多少。我们常觉得这个道理是蛮好,但是我自己条件不够,我做不到。我想普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我当年就是这样。以前不太懂,现在渐渐地了解,实际上只要我们肯去做,没有做不到的。《论语》上面孔老夫子曾经说:如果你说你自己做不到,那是你限制了自己。世间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自己限制自己,所以平常就应该策励自己:我一定要努力,我只要肯去做,没有不能克服的道理。如果还没有做就觉得我不行,那心理上面已经排拒了,一旦心理上排拒的话,就算你有能力,也做不到。如果我们一步一步如法照着去做,哪有做不到的?这一点可以从自己内心当中去观察,比如说我们到了寺院,从背书、写字开始一步一步地学,刚开始的时候对于不会、不认识的总觉得很难,可是过了一段时候,不知不觉当中也都克服了。所以只要我们真正照着去做的话,没有一样不能克服的。因此,最重要的是内心当中应该策励自己:我一定做得到!只要我肯去做,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十次!所以《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再愚一定也有了解的一天,再弱一定也有成功的一天,反过来就算你聪明,但觉得自己做不到,那就到此为止了。这个特点,是所有世间、出世间圣人共通的特点。

【如是亦如《听闻集》云:「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由戒故呵彼,其闻非圆满。设虽闻寡少,能善护尸罗,由戒故赞彼,其闻为圆满。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圆。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

前面告诉我们:我们要去行持,要行持先要了解,要了解先要听闻。我们听见了以后要照着去做,所以分两方面:听懂,然后去实践。这总共有四种情形:第一个,虽然听得很多但是不做,这不行的;第二个,虽然听得不多但是去做,这就对了,这两点恰恰相反;第三个,听得也不多,做也不做,那最糟糕;第四个,又听得多又做得多,认真去做,这种最好。听又多、做又多,这个必须要有宿生的善根,万一善根不够的话,那听完了以后,能够听多少,要随分随力做多少。就算听得少,但是我一定要做到它,这个可以。反过来说,你虽然懂得很多,讲得头头是道,做得不灵光,那个不行。当然最差的是自己条件不够,听也听不懂,做也不去做,那就不用谈了。这四种我们要辨别得出来,两种好、两种差。好当中有一种宿生条件又好,现在也努力,另一种是宿生条件虽然差,比如说听的条件不够,可是我努力去行,这个也可以,而且我们现在相应的,正应该从这一阶不断地增上、提升。反过来说,尽管我条件很好,而且懂得很多,一听就懂,但不去做,那错了,那是浪费了自己、耽搁了自己。最后一种自己条件又差,还不去努力,那请问你要到什么时候才行?这是我们最最应该警策的。千万不要说我差,我一直感觉正因为我差,我更要努力啊!这样我们就有希望。

【又云:「虽闻善说知心藏,修诸三昧知坚实,若行放逸令粗暴,其闻及知无大义。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

这两偈正好相反,虽然听见了很善巧正确的道理,也晓得所讲的内涵,而且晓得修行的诀窍,但是听见了以后行为很放逸,不照着去做,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听闻以及他所了解的,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是我们要避免的。反过来说,假定我们真正好乐、欢喜佛或者善知识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且听懂了以后,身语照着去做,这样的话,我们就是「具忍友伴喜」。这个「忍」就是对所听闻的道理思惟了以后,忍可于心,然后层层深入;「友伴」就是修行所依的善知识;大家都很欢喜。这样就能够保护自己的根门,真正地一步一步从生死的此岸,跳出生死轮回,到达涅槃的彼岸。

【《劝发增上意乐》亦云:「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未获根底极苦恼,此是爱着言说失。」又云:「如有处居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己失坏殷重修,此是爱着言说失。」又云:「甘蔗之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故非能,获得甘蔗精美味;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故应远离言说着,常不放逸思惟义。」】

这一段一段都是祖师所著的论或语录上面的教诫。假定我有机会实修而不去修行,到临终的时候就会忧悔了,因为生前有机会的时候,没有好好把握根本。我们修学佛法,最精要的是听闻了如法去修行,而不是停在文字上面,这是最最重要的。假定生前不好好做,到临终的时候就会忧悔、苦恼,那是因为「爱着言说失」,在文字上空转。这里举个比喻,就像去看戏,戏台上面演得好起劲,我们也能够品头论足,但是对自己没有用处;假定我们在文字上面空转,就等于像这样一样。又像吃甘蔗,甘蔗皮是不能吃的,它是没味道的,真正的味道在里头。假定我们吃甘蔗皮,那真是颠倒!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像前面的比喻所说的,我们要吃的是甘蔗里面的糖,千万不要吃甘蔗皮。现在以甘蔗皮比喻语言文字,我们应该把听闻到的道理仔细去思惟,体会它的内涵,这才是最重要的。假定我们吃甘蔗,竟然把皮吃进去了,那不是笑话吗?而我们听闻佛法居然停在文字上面,那岂不等于吃甘蔗皮一样!但就像吃甘蔗一定先要把皮削掉才能吃到肉,修行也一定要先从文字语言的听闻才能进一步思惟而深入其内涵,但是绝不能着在文字里,所以真正最重要的是听懂了道理以后要很认真去修行。

【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随念世尊是说法师,发起恭敬。】

第五点,对如来作善士想,就是把说法的人看成世尊。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了要发起恭敬心。如果我们把说法的人看成世尊,我们内心当中一定恭敬。实际上,恭敬对自己有好处,不管他是不是佛,他所说的法是佛讲的,我们要的是这个法,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把说法的法师看成是佛,内心生起恭敬,因为修学佛法真正最重要的就是敬信。

【于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闻如是法,令胜者教,久住于世。】

第六点,我们都希望正法久住于世间,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应该这样想:我怎么样透过听闻,而使世尊的教法能够久住在世间。真正要想令正法久住,最重要的是我们如法行持;假定我们如法行持,法就留在世间,因为法本来是教我们去行持的。如果我们听闻之后不去做,专讲给别人听,我听到了讲给你听,你听到了讲给他听,他听到了再讲给其他的人听,所有的人都听到了,但佛法真正的内涵却失去了,留在世间的就只有甘蔗皮,我们都做这种颠倒的事,把甘蔗肉丢掉,甘蔗皮吞下去。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努力,最后这两点非常重要。  

现在再简单地将断三过、依六想的内涵总结一下:如前面所说,要把障碍我们成为法器的所有问题拿掉,然后对于不具足的要努力,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真正相应的都是烦恼,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三过如果不断,听闻佛法没什么效果。法听了以后要去受用,自己受用了,内心净化后,再帮助别人,而这些凭借的都是正确的法。但如果器过不断的话,或者根本听不进去,或者听了以后染污了,那个法已不是原来的法,再不然就是漏掉了。若是没漏掉可是染污了,你用这个法,不但不能净化自己、帮助别人,反而伤害自、他,所以断器过非常重要。紧跟着是依六想。听法是要拿来净化自己的,这一点特别重要。六想当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病想,第一个有了其它的都能生起来,因为晓得自己病了,所以要找医生,找到了医生请他开药,他开了药我们就认真服用。其中第一个和第四个最重要,就是晓得自己有病又愿意认真去治疗,其它的是相关的,我们对这个主、副要了解。这一点极其重要,所以宗大师一再地叮嘱我们,如果听闻时不善巧,听了以后不但没有增长资粮、断器过,反而会增长我们的器过,一直觉得自己懂得更多了,增长傲慢,以这个法增长「我」,使「我」越来越大,这是我们一定要很清楚明白的。  

文字的理解并不表示自己做到了,理解文字到做到还有一段距离,文字的认识是最容易的部分。实际上以整个佛法来说,文字的认识也好难,光要碰见佛法就要许多资粮,以整体来看,一般人根本连碰见这个法的机会都没有。我们现在很幸运地碰到了,如果不能好好地珍惜、受用,把自己以前积集的资粮浪费掉了,最大的损失莫过于此。但愿在座的同学从现在开始一点一点去听闻,听闻以后大家再讨论,同时在身心上随分随力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复次于法若讲若听,将自相续若置余处,另说余法,是则任其讲何法事,不关至要。故须正为,决择自身而听闻之。】

这么圆满的法,在一场法会当中不管是讲或听,最主要的是将这个法在自他互相切磋琢磨当中净化我们的身心。「相续」就是指我们的身心,为什么不用「身心」而用「相续」呢?以法理来说,实际上我们的身心是重重无尽的缘起相续,所以本论很多地方说到自己的身心都用「相续」。这里的意思就是听了法是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去用的。如果不用在自己的身心上,心不与法合,则无论说法者讲什么,我们都无法获益。怎么用呢?「须正为决择自身而听闻之」,必须拿法在自己的身心上去观察、决择,看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以法来衡准自己,错的要拿掉它,对的要增长它。为了要这样做才来听法。这是大师提出来最中心的教授,非常重要,我们要谨记在心。

【譬如欲知面上有无黑污等垢,照镜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为有诸过失,由闻正法现于法镜,尔时意中便生热恼,谓我相续何乃至此。次乃除过,修习功德,是故须应随法修学。】

譬如要看看我们脸上有没有脏垢,就拿镜子来照,看清楚了以后,就把脸上的脏垢擦干净。在大众中如果面上又黑又脏,不是教人家一看就讨厌吗?我们的身心也是如此,烦恼本身就是又黑又臭又脏的东西,怎么办呢?拿法来反照自己、净化自己,前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很不幸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很重,被习气所覆,听不到别人要告诉我们的内涵,刚开始时即使听到了,也很容易又增长烦恼,这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一般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种种错误,你仔细观察一下,就很容易发现这个事实,可是平常我们都不大会认真去看这件事情;我说容易,实际上是在僧团中比较有机会看到。如果很快就能发现自己看不见自己的错,那已是高人一等,很了不起的。很坦白地说,我自己也看不见,我还是因为教了大家,看见别人有这个问题,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才发现自己原来犯同样的毛病。譬如我讲话常常太利了,不知不觉让同学听了不太好受,有一次一位同学很严厉地指责我:「你这种话你可以说别人,要是我的话,根本理都不理你。」当时我听了心里愣了一下,可是我还是心平气和地听下来。照理说,我听了应该仔细地去观察自己的内心,但我没有,我只是想:「会这样吗?」后来想想,是,我可能有,再仔细反省果然有,但是我并没有听了这个话之后努力改善自己。后来想想,改变习气真是不容易。不过很有趣的,因为这位同学说了我,我就会注意观察他,结果发现当他自己有了一点地位时,他训斥别人也是非常利,我在旁边也听不下去。从这件事情我学会了,原来我们一般人都有这种类似的情况──看不见自己的毛病。唯一的机会是我们在修行的团体中,大家能够真正了解这个团体的好处,彼此间不断地切磋琢磨,才有机会提升。  

我讲这段故事是希望你们从这里边慢慢观察自己。平常我们的确看不见自己的毛病,所以需要用法镜来照自己。条件最好的人,学到了法就能看见自己的错,实际上还要一个条件──「友」,所以我们皈依三宝是佛、法、僧。佛,对我们而言可以说就是师;法就是我们学的《广论》;友就是团体中的同学。真正的同学是要以法来互相切磋琢磨,不断地增上。儒家也很重视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或者说「诤友」,当我们有错时,周围的人会告诉你:「某人!你错了。」而且会很实在地说。有的时候这种话我们听不进去,这是事实,但这种话对我们真的有好处。  

「由闻正法现于法镜,尔时意中便生热恼」,由于听闻正法而看见了自己,内心会产生热恼,这里的热恼是由于惭愧,这很重要。平常别人纠正我们的错误时,我们也会生起热恼,心想:「好家伙!你来说我啊!你自己呢?」这样的热恼是瞋恼对方,这就错了。碰见这个情况我们应该内心生起惭愧说:「我的身心怎么这么差呢!」  

所以第一个是认识自己,其次认识了以后还要除过,要想除掉它还要修习功德,并不是知道了就能做到,不那么容易。现在这个时代很容易犯一个毛病,总觉得听懂以后马上就要做到,就算不是马上做到,三天、五天、三个月、五个月应该做到了,所以我们称这个时代叫作「即冲咖啡时代」。不妨以喝茶来说吧!喝茶要先烧开水,然后把茶叶放进去,过一会儿,再慢慢地喝,可是现在这样太慢了。西方人怎么做呢?把咖啡经过提炼做成粉末,开水一冲马上可以喝。我们样样向西方看齐,修行本来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受即冲咖啡时代的影响,希望修行也那么快:「你赶快告诉我,这样我就知道了。」好像知道了就成佛了,这在佛法当中是绝无可能。知道已经不容易,知道了还非要对境去历练不可,而对境历练还要有很多条件。如果没有知道道理、对境练心这两个条件,修行不可能;如果可能的话,那以前那些佛都错了,所有的佛菩萨无一例外,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这是我们要深深体会到的。另外有一种是知道了以后,不一定要去对境练心的,「二乘」即如此,知道了以后,急着赶快解决自己的问题。问题是会解决的,可是到法华会上就会后悔了,所以我们务必要对这条菩提道的整体有所认识。这里讲的「随法修学」是很广义的,从听闻开始就要从相应的地方随分随力地去做。

【《本生论》云:「我鄙恶行影,明见于法镜,意极起痛恼,我当趣正法。」是如苏达萨子,请月王子宣说法时,菩萨了知彼之意乐,成闻法器而为说法。】

这里引《本生论》的话:自己这种错误的行为,透过佛法的法镜照出来了,内心觉得很惭愧、很痛恼(这个痛恼是对自己的反省来说的),策励自己要「趣正法」,努力改善。平常我们也有痛恼,但往往是随顺烦恼;好不容易宿生积了一点善根而遇见佛法,结果由于听见人家的规劝而起了瞋心,毁掉了前面的基础,这不是《本生论》要告诉我们的意趣,我们要弄清楚。文中的公案就不细说了。

【总之应作是念发心,谓我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成佛故,现见应须修学其因,因须先知,知须听法,是故应当听闻正法,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

最后总结起来说,我们内心当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意乐来闻法呢?应该是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而要真正利益一切有情,我们凡夫做不到,只有成佛才能够真正地利益一切有情,所以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必须成佛;成佛要很多条件,也就是必须修成佛的因;这个因必须先了解;要了解必须听法。所以从我们现时发的这个愿开始,为了满这个愿,一步一步照它正确的因推上去,最后找到必须听闻正法。 

听闻正法,首先要思惟闻法的殊胜利益,能够认真思惟才会策励我们认真去听法。否则平常我们做别的事情都很起劲,对听闻佛法最没劲。我自己的经验也是这样,叫我讲给别人听很起劲,听别人讲实在很容易打瞌睡,什么原因呢?我就欠缺在对闻法的殊胜利益没有真正努力去思惟。讲给别人听,讲一千遍不会厌烦;听别人讲大概最多听一遍,听第二遍就会觉得自己已经知道了,很容易生起这种念头。实际上我有时候是错的、有时候是对的,经过不断地试验以后,才发现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如法去做的话,会有一种有趣的改变,你对听闻佛法会渐渐地提升兴趣,关键在后面会讲到。最主要的还是要随分随力照着去思惟观察,那效果一定会产生,否则弄来弄去总在习气上面转。有了这个之后,还要发勇悍心,这个非常重要,没有勇悍心的话,即使听到了法,要想断器过还是很难,因为这必须在自己的身心上「开刀」,这是最难的事情,但这样才是正确的。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说法轨理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教授殊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布施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三恶趣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学菩萨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仪轨受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四摄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希求解脱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解脱正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十二缘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悲咒句偈 15.阿逝孕 E SHI YUN[栏目:大悲咒句偈·宣化上人Great Compassion Mantra Verses]
 八十七年度传授如来三坛大戒戒会上堂法语 八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栏目:惟觉法语]
 佛法概论 第二十章 正觉与解脱[栏目:佛法概论]
 2010年9月章华寺禅修空海法师解答学员提问(七)[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置之死地而后生[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大师的净土思想[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一章)[栏目:南怀瑾居士]
 坎坷的上网路[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大集[栏目:长老尼偈]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一三六二)[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