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一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26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二一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释文,我们从经文第一句看起:
 
  【佛子。心性是一。】
 
  这一句是立宗案定。
 
  【云何见有种种差别。】
 
  这就是来问难,『心性』既然『是一』,为什么会有『种种差别』?下面是举例:
 
  【所谓往善趣恶趣。】
 
  这一句是总说,前面都跟诸位介绍过了。
 
  【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
 
  下面是「结成前难」有十事五对,我们也把这个文念下去。
 
  【业不知心。心不知业。】
 
  这是第一对。
 
  【受不知报。报不知受。】
 
  这是第二对。
 
  【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这总共是五对十句。这个问题前面给同学们报告过了,真正是世间最尖锐的问题文殊菩萨提出来,说老实话别人问不出来的。下面要请十位菩萨来解答,这一问一答我们这些旁听的人开智慧。菩萨之所以作略之目的就在此,教化我们的。清凉大师这个疏文,前面这一段都说过了,末后这个结论因为时间的关系没讲,现在要把它补出来。
 
  「上之五对,前前皆具后后,后后必带前前,展转异同,成多差别,故云种种不同。心性是一,其义安在」。这个对我们来讲真的是一个很大的疑惑,这个问题问得好!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给我们说的两句话是非常重要,那就是「前前皆具后后,后后必带前前」。这两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那就是一切众生出生在这个世间,必定带着多生多劫的习气。这一桩事情我们学院同学学英语,我们的教材用凯西的报告,凯西也承认这个事实。他说这世间所有的众生,他讲这个众生是指人道,世界上所有一切人这一生当中决定没有突发的事情,决定没有偶然发生的事情,没有;无论大事、小事都与过去世的业与未来世都连在一起。换句话说,因因果果冤冤相报,后面是没完没了。凯西看到这个事实真相。这就是菩萨在此地要问的。这里面的理太深,事是太复杂,种种不同是复杂,可是心性确确实实是一。
 
  心性既然是一,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依正庄严?为什么这十法界里头有善道、有恶道?十法界不一样,这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相宗里面所说的引业、满业不相同。引是引导你到哪一道去受生,这在前面我们依大乘经教,佛给我们说的因缘无量。无量因缘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缘,这佛常说的,譬如十法界里佛道,佛道的业因,引导你这个业因是什么因?平等心。诸位同学要记住我们的心不平,看到这个人喜欢,看到那个人讨厌,看到这个事情很高兴,看那个事情不满意。无论是对人,无论是对事,无论是对物;物是一切万物,我们眼前人能够见得到的动物,我们眼前见不到的所谓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用科学家的话来说不同维次空间里面的生物,我们肉眼见不到,天道、鬼道、地狱道我们见不到;如何对待诸佛菩萨、一切凡圣到阿鼻地狱,我们的心都是平等的。
 
  什么叫平等?六根接触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就平等了。起心动念就不平等,分别执着就更不必说。然后我们想想六道里面的众生为什么成不了佛,这不就明白了吗?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确实不平等,这不能成佛。什么时候我们成佛?实在讲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不着问人。我们在讲席里头也讲了很多很多次,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成佛那个引业引导你到佛道里面去受生,这十法界里的佛法界受生!。
 
  讲业因,一切众生圆满具足,任何一个众生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种子有佛种子、有菩萨种子,十法界种子统统都有。你到哪一道去受生有一个业力引着你,引业,带着你去受生。菩萨道六度心,接触一切众生起什么心?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起这个心。起这个心菩萨道,到菩萨道受生。辟支佛因缘心,阿罗汉四谛心,这四圣法界。六凡,天道是上品十善还要加上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这个人生天,上品十善慈悲喜舍;人道是五戒心,中品十善;阿修罗道是下品十善,带着贡高我慢。实在说,天阿修罗也是上品十善,他没有慈悲喜舍,他有上品十善,所以有天之福,没有天之德,这我们要明了。然后我们自己在这一生日常生活当中,跟外头境界接触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将来我来生到哪一道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面三恶道,饿鬼道贪心,畜生道痴心,地狱道瞋恚;贪瞋痴是三毒的引业,引导你到三恶道去。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起什么念头?如果这个念头是贪瞋痴,那么我们这一生就是造三途的业因,来生这个引业引导你入三途,这不能不知道。
 
  无论在哪一道受生,你的身体六根是具足还是有欠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这些是满业。满业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实在说就是修善、造恶所感得的。这是凯西说,没有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是偶然的、是没有前面因的,没有。他非常肯定一切众生在这一生当中遭遇都有前因后果。我们明白这个事情,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一定要懂得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样念佛才能往生。
 
  佛是天天念,心行不善不能往生,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那么这一生我们修净土只是跟净土跟阿弥陀佛结了个缘,这个缘这一生当中不成熟,那你就不能往生;要想在这一生当中真正往生,你就把这个缘要抓住。这个缘里头最重要的是清净心,大乘经上常讲「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引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弥陀经》上讲得也很清楚,八个字「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八个字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引业,我们念佛一定要念到这样的功夫,这才行,到极乐世界品位不一样。再告诉同学们老实话,不止三辈九品,三辈九品是讲大的阶段,不止三辈九品;三辈里头还有三辈,九品里头还有九品。这是怎么回事情?这是我们念佛功夫的浅深,都有因果。
 
  我们念佛的功夫深,品位就高;念佛功夫浅,品位就低。不是说念佛多少,念佛功夫的浅深。那这什么意思?什么叫浅?什么叫深?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一心不乱里头有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功夫就深,事一心不乱功夫就浅,还有更浅的叫功夫成片。行,只要功夫成片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功夫成片;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乱,那就生方便有余土,念到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由此可知,功夫成片我们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成就。
 
  那大家要问什么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个什么样子?我用最浅显的话告诉大家,功夫成片就是一天到晚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就成片了。也就是觉明妙行菩萨教给我们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叫功夫成片,对西方极乐世界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对极乐世界不疑惑,对阿弥陀佛不疑惑,对三经一论不疑惑,对自己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不疑惑,这不怀疑。不夹杂?那就是万缘放下,不夹杂了,有一桩事情没有放下就夹杂,统统要放下。
 
  放下不是说事放下,心里头没有,事照做。所以我讲过多次世尊在中国应化,唐朝时候的智者大师,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他老人家在中国这个示现就是教给我们,我们只要学他这个样子,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他示现的不高,凡圣同居土。这个示现得好,让我们真正明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示现的出家人,寺庙里面的方丈住持要管事,万缘放下是心里面痕迹都不着,工作随缘或者叫随喜,他修的是圆教的五品位。五品第一个知见同佛。知见,他老人家一生讲《法华经》,《法华经》是佛门里头大乘经里面的一乘经,这是古来祖师大德肯定的。中国翻译的经典一乘经,一乘经就是佛知佛见,只有三部在大乘之上,这三部第一部是《华严》,第二部是《法华》,第三部是《梵网》。《梵网经》可惜没有能够完全翻成中文,只翻了一品,《梵网.菩萨心地戒品》,就翻了一品,但是在这一品当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经的全貌。这一乘经,佛知佛见,所以见解同佛,没有怀疑。往生条件里面不怀疑,那真的不是假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的方法,那智者给我们示现的第一个随喜,就是随缘;随缘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第二个读诵。每天读诵大乘,古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智者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他专攻《法华》。我们没有他那样的根性,也没有他那样的缘分、福报,所以我们选小部不要选大部,选《无量寿经》就好,或者选《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最好是选蕅益大师的《要解》,连经连《要解》一起读,文字不多。《要解》注得太好!印光大师对《要解》的赞叹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赞叹到极处了。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对蕅益大师这样的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在我们想象当中,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才能当得起大势至菩萨如此的赞叹,这我们要知道,决定不能够疏忽。这《要解》好。这是说我们修净宗在这个时代,我们选择读诵大乘这两样东西最好,两样选一样就可以。
 
  第三演说。这自利利他,菩萨要利他。智者大师天台讲席演说,一生讲经说法帮助别人。第四个修学的科目兼行六度。兼行六度是我们以六度法门劝化一切众生,劝人布施,劝人持戒,劝人修忍辱,劝人修禅定、修精进、修般若,兼行。最后一个科目是正行六度。正行六度是度自己,就是正行。用布施度自己的悭贪,把我们无始劫以来悭贪的烦恼用布施把它化解掉,用持戒化解我们的恶作,用忍辱化解我们的瞋恚,用精进化解我们的懒惰,用禅定化解我们的散乱,用般若化解我们的愚痴,这样保证你得生净土。这智者大师一生所示现的。
 
  我到日本去访问,日本人对智者大师非常尊敬,许许多多寺庙里面都供养着智者大师的法像。所以我就劝导日本人我们要学智者大师,他们很高兴。智者大师是这样修成的,这是烦恼并没有断,只是烦恼伏住了,因为他有佛知佛见。这就是有力量把烦恼伏住,但是在事上还要用六波罗蜜,尽一切的可能把自己的烦恼化解。这里面化解功夫有浅深不同,所以在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有三辈九品不一样。这是我们讲到往生极乐世界种种不同。
 
  我们自己要晓得修行要认真、要努力,不能够懈怠,不能够疏忽。净宗的好处我们依据经论少、不多容易修。抓住这个纲领,根本的纲领是净业三福,这个诸位不可以不晓得,你要没有净业三福,你就不能成就。而净业三福那个根是在《弟子规》,从前人不说这个话,为什么?从小都学过,哪里还需要讲这个。但是现在人不能不提一提,为什么?你从小没学过,所以你净业三福做不到。净业三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你看末后一句话,佛说的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话说得重。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诸佛都是依净业三福为基础,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建立在净业三福的基础上,你没有怎么行!
 
  我们今天净业三福为什么建不起来?总得要找原因,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净业三福一条都没做到。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一句都做不到,后头就不要说了。第二条是建立在第一条的基础上,就好象三层楼一样,二楼是建立在第一层上面,三楼是建立在二楼的上面,你没有第一层哪有第二、第三?所以第二才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对于净业三福讲过多少遍,讲得很详细。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从小没有学过《弟子规》,没有学过童蒙养正,所以接触大乘,大乘基础的基础我们也不能够接受。这是我为什么这些年来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要认真落实《弟子规》。
 
  《弟子规》不是叫你背的,不是叫你讲的,是字字句句要做到!《弟子规》不难记,它一句三个字,总共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比《太上感应篇》还短;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当然你要学习首先要背诵,然后了解其意思怎样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东西要是一落实,你就有圣贤的基础,换句话说,你就有学佛的基础。我们今天要从头来起,从零点开始,这个《弟子规》是零点,从零开始。净业三福那就不是从零,那差不多是六十、七十开始,高很多。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下面第三段。
 
  「第三结成前难」,这段的文意比较麻烦,确确实实有相当的深度,这段文就是十句五对,『业不知心,心不知业』。我们把十事五对,先看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注解当中他说,首先「略为二解」,二种解释。一种是「依古德作遮救重难,如前第二问意中辨」,前面已经说过了。再看第二个意思。「二直结成前难」。前面所问的这个难,『所谓往善趣恶趣』,这一段也是五句。「且依此释文,有二,一先明大意」。先明大意里头「自有三意,由前难意亦有三故」。这底下第一个是「直问所以,故今结云,非但本性是一,我细推现事」。细细的来推想眼前的事,现事是我们眼前事事物物,「各不相知」。
 
  「既有种种,何缘不相知;既不相知,谁教种种。若谓业令种种,业不知心;若谓心令种种,心不知业,一一观察,未知种种之所由也」。我们普通一般说,这个说的意思浅不是很深,大家好懂。像相宗里面讲的引业、满业,这个我们很容易接受、很容易理解;像现在哲学里面所讨论的本体、现象、作用,大乘经上常说体、相、用。心性是能现能变是一,种种是所现所变。佛在这个经后面「出现品」都有讲,也就是说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识能变,识是什么?识就是念头、心想,所以大乘经上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心想生就是从心想变现的,那个生跟现的意思是一样的,心现识变,所以从心想。为什么彼此互相不相知?因为它没有自性,心无自性,能现能变的性识无自性,所变所现的森罗万象也没有自性。后面清凉的注解以及菩萨的解答说得很妙、说得很清楚,所以这一段经文所问的,跟这个问答说明宇宙万有的真相,这个真相你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佛知佛见。
 
  你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不必劝你放下你自自然然放下。为什么?你心里头会想不肯放下的都是傻子,你现在不愿当傻子,你会放下。以前为什么放不下?以前不了解真相,把假相当作真的。现在知道真相就像《般若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般若经》讲的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再也不执着了。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彻底放下是绝对正确。诸佛如来如是,诸大菩萨亦如是,乃至于声闻缘觉亦如是,我们还有什么怀疑?
 
  它这三个意思,第二「怀疑重难,故结云,既不相知,为是一性,为是种种」。有这个怀疑的人很多很多。「三作相违难,结云,一性随于种种,即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即失俗谛」。这是一般学大乘教的这个疑惑很不容易断除,这是我们一般人讲这是矛盾,这个东西摆在我们面前。心性是一,这是真谛,永恒不变;森罗万象变幻无常,那是俗谛。你说心性要随这个万象,万象是剎那生灭,那心性是不是也剎那生灭?心性要随万象剎那生灭,那真谛不就没有了,不生不灭的真性到底在哪里?如果是一切现象随于心性,那心性是一,永恒不变,那这一切万物也应该永恒不变,永恒不变俗谛就没有了。可是现在看到这个现象,「今见种种,又不相知,此二互乖,云何并立」。这个问题谁能解答?这先把问题提出来了,下面正释。
 
  「二正释本文,亦有十事五对,略为二解,一通,二别」。先说通。「初通,谓总观前来总别二报」。这是通的意思,叫我们观察总别二报。「一业不下」。这三个字我们要把文念出来,「业不知心,心不知业」,这就是指这一句。这一句是「就先业因,约能所依以难」。能依跟所依来问难,这里头有两个意思。「一约本识」。本识是阿赖耶识。「谓业是能依,心是所依,离所无能,故云业不知心,离能无所,故云心不知业,以各无体用,不能相成。既各不相知,谁生种种」。「下并准之」是下面文同这个道理。这把问题提出来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再接着读下面的疏文。
 
 
 
  请接着看下面第二。
 
  「二约第六识,业是所造,心是能造,并皆速灭,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何能有体而得相生,成种种耶」。这个说法也说得很好,这个意思讲得粗显,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离不开第七识,七识是执着,真的造业就是这两个识。你看看相宗讲的修行纲领「转识成智」,从哪里转起?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那你就晓得修行从哪里下手?从第六、从第七。第七不执着,第六不分别,不执着就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执着就不平等了,不执着平等智就现前;第六是分别,不分别就是妙观察智现前,这两个是因上转。这两个一转,第五、第八,第八就是本识就跟着就转,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就所作无量无边功德,这就是大圆满。所以修行的功夫在哪里用?还不就是用在第六、第七。
 
  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导同学,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你们想想这是转什么?转第六识;再进一步,一定要放下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转第七识,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了。没有占有的念头也没有控制的念头,你的心清净了。第六识清净了,第七意根清净了,这两个清净你的阿赖耶清净了,你前五识也清净了。相宗讲的是理论,通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念佛也不能不用这个功夫,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用意在哪里?目标在哪里?《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心不乱」,我们用执持名号修一心不乱。诸位想想看,你要不能把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放下,你的一心不乱得不到。你还有占有的念头、还有控制的念头,不但一心不乱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这一生当中就不能往生,你看这个害多大。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尤其是闻净土法门,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在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遇到是因为我们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没有放下,这坏了,这一生又空过了。所以要放下,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能放得下。
 
  今天我们在图文巴建的这个净宗学院,谁问我要,我马上就给他,为什么?我要求生净土,我绝对不会为这个累赘自己,我绝对不会把道场看作这是我的。我的就糟了,你在图文巴就生根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没分了。不可以有这个念头,要怎样去想?这个地方是旅馆、是饭店,我今天到这住一天在这休息一天,住两天休息两天,随时可以离开。离开之后念头都没有,你这样才干净俐落,这不是不负责任。没有人来接收这个道场,我要负责任。智者大师随喜、随缘,还是在管事,可是心里面痕迹都不着,真放下,没有罣碍了。哪个人来接收接管,好,我都非常欢喜,管得如法不如法于我不相干,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你的心才清净。你要怕他管的不如法,你的心就不清净,你还是没放下。所以说你真的有没有放下?从这个地方看你是不是真的放下了。宗门里面常讲的一丝不挂,形容彻底放下,这对于修行人无论修哪个法门,你能不能开悟、能不能证果、能不能往生,关键之所在。
 
  这一段大师里头一句话非常重要,就是「业是所造,心是能造,并皆速灭」。你要懂得这一句「并皆速灭」,能造的心,所造的业,并皆速灭。速灭是什么?剎那不住,你才晓得它为什么不相知;相知,来不及,你说生已经灭了。这是我们在这个经前面讲过多次,我们也多次举《仁王经》这个例子,《仁王经》上讲「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我说得很清楚,这是如来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如来这种方便说你要是真正懂了,你就悟了。如果说是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我们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生灭,并皆速灭。速灭是什么意思?就是《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明白了吗?速灭。这个现象在哪?就在面前,就在当下。
 
  去年钟茂森居士在这里给我们做的报告,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最新的发现。第一个发现是时间跟空间是假象不是真的,在某一种条件之下时间空间等于零。第二个发现物质无中生有,就是此地讲的并皆速灭,无中生有。无中生有这个有就是物质,但是它生出来马上就灭掉了,我们今天看到所谓物相是什么?物相是相续相,你不是看到生的这个物相还存在、还能够停个几秒钟?没有,剎那不住,根本就不存在。《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它生灭的速度太快了,给你说真话,真话大概它存在的时间亿万分之一秒。《仁王经》上说的那个太粗了,那个只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说实在话还没有光的速度快。科学家证明光的速度一秒钟三十万公里,也就是说明光走的速度,三十万分之一秒它走一公里,三十万分之一秒,那再加一个零,三百万分之一秒它走一百公尺,三千万分之一秒它走十公尺。所以真正给你讲生灭的速度,速灭的速度亿万分之一秒,你还能起念头吗?你这念头才一起,不知道多少个亿万个生灭过去了,所以它不能相知道理就在此地,它没有自性。
 
  《中观论》里头讲得好,讲得太好了,「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这真话,一般人听不懂。诸法就是你眼前所见的一切法,你见到跟你见不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说真相,所以真相搞清楚了你还会执着吗?不会了。凡是执着,有执着、有分别,事实真相你迷了、你不知道,你以为这个东西都存在,其实怎样?梦幻泡影。你不能说它无,你也不能说它有,你说它无它有相,你说它有这相假的,根本不存在,这速度太快了。我们今天六根都没有办法接触得到,就是说你连想象都想不出来,它那个速度那么快,所以佛经上用的一句话用得真是好到极处,我们读了之后五体投地,叫不可思议。思是动念头,你一动念头就错,那个生灭早就不在了;你一开口那更错,念头比开口快,怎么样都赶不上。所以跟你讲真话、讲实话,「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实话!你在这里头还起一个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这叫妄想,这叫无明。无明怎么起来的、无明几时起来你就明白了,无明就这么起来的,哪有这回事!
 
  所以今天我们常常看电视萤光幕或者是电脑的萤光幕容易觉悟,宇宙真相就像这萤光幕现的相一样,但是萤光幕现的相时间长,差不多跟《仁王经》上讲的速度很接近。因为电磁波的速度跟光波的速度差不多,而实际上这心性里面色相的生灭那个速度绝对不是光波、电磁波能够相比的,无法比,所以佛用四个字「不可思议」。唯证乃知!用什么方法证?禅定,很深很深的禅定你见到了。深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看到经上讲的八地菩萨,八地菩萨看到阿赖耶识里面那个现象。阿赖耶识里头什么现象?就是三细相。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业相就是动,动的现象,它不是静止的是动的现象,第二个看到见相,第三个看到境界相。见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境界相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物质,唯识里面也叫见分、相分。那这是什么?这最原始的,六根、六尘、六识最原始的真相你看到了。最原始的真相是什么?就在现前。我们迷了我们看不到,八地菩萨看到了,看到什么?全是假的,根本不存在。生灭确实是同时,它怎么会有相知!
 
  再说宗门里面,《坛经》里面说的话很妙,说得好,我们用《坛经》的话解释这个,那很容易懂。「业不知心,心不知业」,业跟心二法,知跟不知也是二法,六祖说得好,「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们想想《坛经》这两句话,这两句话要是都懂得,文殊菩萨问这个问题你全明白,自自然然你就解决了,不是二法。真正要是入了门之后,整个宇宙是一法,哪来的二法?这一法就是不可思议。所以大乘经上常常有一句话,每个同学都知道,虽然知道,真正内容一无所知,那是什么?「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整个宇宙是一不是二,这里头找不到二,所以叫佛法,佛法叫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这个地方「并皆速灭」这个意思深。
 
  钟居士给我们报告说科学家发现第三个就是宇宙的原点,这些都是从数学里头推算出来的。因为许多科学家都承认宇宙的现象是大爆炸。现在宇宙在望远镜里面观察,还是不断的在膨胀,膨胀的现象就是爆炸的现象,到底是什么东西爆炸?现在把原点算出来了,原点太小了显微镜都看不到,它有个公式,计算的公式,我记不得这个公式了,但是他有个比喻,这比喻我记得。他比喻我们人的头发,这一根头发,把它竖起来一根头发,把头发切断,切断这头发的平面,竖的这个平面,平面的直径上面可以排这个原点排多少?一百万后面是亿亿亿,三个亿,一百万亿亿亿,这宇宙的原点,就是这个原点爆炸出来的。
 
  佛法里头没有这个说法,但是他讲的这个物质,这个色法这么样的小,跟佛经上说的相同。佛经上讲的物质,微尘。微尘叫极微之微,大概一根头发确实直径上可以摆上一百万亿亿亿个极微之微,这个很接近。但是这生了就灭,灭了又生,生了又灭,生灭的速度太快了,所以大乘经上常讲「不生不灭」。如果没有生灭,说不生不灭这个话是毫无意义。为什么说它不生不灭?速度太快,你说生,它已经灭了,你说灭,它又生了;不但你的言语赶不上它的速度,你的思想赶不上它的速度,它太快了。而且宇宙的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这经上讲的顿现,不是次第的,没有次第,顿现,剎那顿现。就像我们现在用幻灯片打在银幕上,照到银幕上,以整个银幕上的现相同时现的没有先后,不是说这个相在前,那个相在后有次第的,没有,同时。
 
  这个一时顿现,现在科学家也渐渐肯定了,确实是这个现象没有先后。佛法比科学讲得透彻,讲得明了。所以非常可惜这些科学家没有读佛经。这些人心思敏锐、心念专一,专一就是禅定,他不会杂乱,一杂乱他智慧就没有了,专注。所以他的研究是专攻一门、专想一桩事情,都是属于禅定,唯有专注他才能发现。这个发现明了这也是智慧,跟佛法上所用的方法不一样,佛法这个方法正确,先求根本智然后开后得智,西方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的发现在佛法上是比量不是现量,比量是用数理推测出来的,现量是亲眼看见的。八地菩萨亲眼看见,不是用东西来推算,所以清凉这一句话说得真好,并皆速灭。
 
  「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何能有体而得相生,成种种耶」。无自性,能生的性识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所生的一切森罗万象,连时间跟空间也没有自体,无自性。无自性的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前面讲的心性是一,无性之性就是心性是一,所以它不对立了,永远没有对立。由此可知,诸法真相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我们今天要是与一切万事万物有对立、有矛盾、有冲突,我们跟性德就完全相违背,这是什么原因?迷了。
 
  为什么诸佛菩萨能相应?也就是诸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万事万法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永远是和谐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互助的。我在讲席里头常常用身体做比喻,我把这个身体比喻作法身,我们身体里面每个细胞比喻作我们的报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全身每个细胞共同一个身体,这个身体是我们的法身。那我们身上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器官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互助合作,这个人身体健康长寿。什么叫生病?你里面的细胞、器官不合作就生病了,就这个道理。这叫做道、大道。
 
  大道要是通达明了了,随顺事实真相,随顺事实真相那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在内心里面决定没有对立,跟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人事物没有对立、没有误会、没有冲突、互助合作,这就是大德。随顺大道就叫做大德。宇宙是和谐的,我们整个身体是和谐的,整个身体每个细胞、每个器官决定没有对立,决定没有误会,决定没有冲突,决定是互助合作。我们在平常还要再加几句,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其实全都有,自自然然的,自然上统统都具足,没有说一句话,没有动一个念头。我们身体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
 
  所以佛法你懂得了,你才懂得养生之道,你才能在这一生过最幸福美满的生活。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的决不是假话,你求成佛、成菩萨都做到,求世间东西哪有求不到,世间东西全部鸡毛蒜皮。这些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的。我的好处对老师相信,老师教导我的东西,我一定依教奉行,得真正利益是我自己。我今天想供养老师,老师已经不在了。老师把这些法传给我,他一无所求,无条件的,只是希望我好、希望我入门,那他就很快乐了。与宇宙真相相应,与大道大德相应。再看下面第二段「受不下」。我们也要把原文念出来。
 
  【受不知报。报不知受。】
 
  这两句是「约得报果时,难能所受,谓受是报因,即名言种,为业所引,受所受报,离报无受,故云受不知报。离受无报,故云报不知受。以并无体故,准前应知」。准前就是前面所说的你懂得了,这个地方你也懂,前面所讲的原理原则一直贯下去的。前面所说的能所皆无自性,并皆速灭,这个道理一定要记住。如果你能够常常用佛陀这个教诲来看这个世间,你就能看破世间;换句话说,你会开悟。过去我讲《金刚经》、讲《心经》,也常常提醒大家要用里面这些经句常常帮助我们起观照的作用。譬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常常想着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知道根、尘、识都是虚幻而不可得,都是没有自性,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能常作如是观,自然就放下,彻底放下,这一放下智慧就开了。
 
  这个地方『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受是因,报是果,受跟报是二法,知跟不知又是二法。六祖说得好「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像这些重要的开示、重要的经句,我们都要常常能提得起来,这提得起来叫什么?提起观照。《般若心经》上「照见五蕴皆空」,怎么照见的?就是这种照法,常常提起来。六根、六尘、六识再加上七大,《楞严经》上说的,把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统统包括在其中,一个也不漏,二十五条。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加上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二十五。这把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分成这二十五类,一个都不漏,皆无自性。无自性是没有自体,它是一不是二,一时顿现,并皆速灭,这叫做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大白了,人才真叫痛快淋漓,我们讲万缘放下,不但是身心世界,森罗万象一尘不染。禅宗里面有个比喻「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就这个境界,你真的得到解脱了。我们再看下面第三段,「三心不下」,也把全文念一念。
 
  【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就是这两句。这两句是「约名言因,就能所依难」。能依所依来问难。「谓前能受报因,依心无体,故无相知,余义同前」。『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前面这个意思懂得了,后面就不难,一个公式,一个原理原则。那么细说将来在偈颂里面,菩萨答复文殊菩萨我们就看到了,这个地方只是把文殊菩萨提出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他问的这些内容,掌握到原理原则这就不难了。再看下面第四「因不下」。这也把文念出来:
 
  【因不知缘。缘不知因。】
 
  是这两句一对。「约因缘亲疏相假难。谓所引名言为因,能引业为缘,相待相夺,各无自性,如不自生等」。这个不生是《中观论》里头所说的。《中观论》里头有一首偈,因为它讲因缘。《论》里头偈子说「诸法不自生」,一切万事万法没有自己生自己的,没这个道理。「亦不从他生」,也不是他生的,为什么?他从哪来的?他要是自生的话,那我也可以自生,既然自己不能生自己,你就不会是从他生,也不是自他共生,自他都不能成立,哪里来的共生,也不能说无因生。所以这首偈子讲「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不是共生也不是无因生,最后的结论,「是故说无生」。这是说明佛讲一切法不生的这个意思。
 
  《中观论》上这个说法我们还是不好懂,确实它是对上根利智人说的,我们中下根性的人不行,听不懂。你说不自生,好象我们还能体会到一点,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怎么会无因?什么因?这个因就是佛家讲的因缘生法。佛在《华严经》一开头讲得很好,诸法所生无量因缘,不是单纯的,无量因缘。可是在此地告诉我们无量因缘都无自性,你要懂这个道理,都没有自性。能生所生都没有自性,显示出心性是一,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明白这些道理,我们的心定下来了,妄念虽然不能断除,这个妄念可以把它减少,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妄念要减少,这真的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利益。许多现在人讲的真理都在这一部经上,只要好好的去学,对我们断烦恼习气、培养戒定慧功夫会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二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八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一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0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第七章﹕亲仁 Chapter Seven ..[栏目: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信用与名誉[栏目:真理的价值·迷悟之间]
 受了五戒后破戒能忏悔得掉吗?[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解脱就是战胜自己[栏目:邹相美文]
 修行人应细致取舍因果和严净戒行[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心上无痕话安忍(达真堪布)[栏目:忍辱]
 21世纪的「四大皆空」和「六根清净」[栏目:法忍法师]
 我的生活观[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温暖的爱[栏目:佛陀教你不生气]
 The Three Essentials In Practising the Teaching of..[栏目:Teachings in Chinese Buddhism]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