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0三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81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一0三卷)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西方离垢世界,苦灭圣谛第九句看起:
 
  【或名毕竟。】
 
  在灭谛里头,『毕竟』就是究竟的意思,这也是达到最高的果位,跟前面讲的「最上」意思是一样的。「最上」是从果位上说的,偏重在果位上;「毕竟」是偏重在证理上,回归自性,究竟圆满的回归自性,表这意思。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看到灭谛的十个名号,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特别是初学佛,或者是学佛有一段历程,但是方向目标还没有能确定,这个开示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也就是帮助我们确定目标方向。诸佛如来无一不是期盼我们早日成佛,这是真的。我们能够早一天成就,这就是满诸佛的本愿,畅佛本怀,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一点都不过分。理与事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究竟果位是我们向往的、希求的,从哪里做起,这个重要!
 
  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而为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所认知的、所赞叹的,乐意推荐介绍给我们的,无过于净土法门,无过于小本持名念佛,一心不乱,求生净土。在这两、三年之中,凡是有缘遇到这法门,信愿奉行,都往生了。《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所记载的,真叫挂一漏万,许许多多念佛真正往生的,没有人知道。尤其在古代,交通资讯都不发达,某人在那里往生了,谁知道?只有他邻近,大概是几里地之内的人知道,十里地之外的就很少人能知道,没有媒体传播。这才知道往生的人实际上有多少?没有法子计算。《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里面所记载的,是有人给他传播,大家知道的,所以修这法门成就的人太多太多。
 
  古大德跟我们讲的「万修万人去」,这话在古时候是正确的,哪一个修这种法门,没有不成就的。一生修学这法门而不能够往生的,不是没有,古时候就有,少;现在有,很多。这原因,我们在讲席里头讲得太多了,不要再重复,总的原因来讲就是放不下。这里头最难的,亲情放不下、恩怨放不下、财富放不下。放不下,带着走!带着什么?事相上你什么都带不去,业带去了。这业习记载在阿赖耶识里头,阿赖耶识是个大仓库,无始劫以来的业习烦恼统统记在里头,像个资料库一样,档案室一样。你自己有缘自己可以拿出来,所谓「因缘相会时,果报还自受」,那就是这档案调出来了。有能力的人,有定功的人,有特异功能的人,也能看到你资料里面的少分。这少分是什么?你前世、再前世能看得出来。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的能力能看到五百世;五百世之前的,阿罗汉不知道了。《法华经》里面,佛说了一个公案,「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那是久远劫之前,念了一声南无佛,这个阿罗汉不知道,阿罗汉看这人五百世没有种过善根,没有听过一句佛菩萨名号,更没有人念过。这人遇到释迦牟尼佛想学佛,怎么能成就?没有善根。佛告诉大家,他在久远劫之前,念了一声南无佛,阿罗汉的能力只能看五百世,不知道。
 
  从这些地方,我们就懂得,古今中外具有这种特异功能的人很多,不是没有。在中国,我们看到古人笔记小说里头所记载的;在外国,历代笔记里头记载的,甚至于有专门报告的,也相当丰富。世间人不知道究竟,遇到这些事情感到惊讶、感到神奇;读过佛经的人,深入经藏的人,清楚明了它是怎么回事情。在现代这社会,乱世,这些事情,你只要稍微一留意,常常遇到。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要有智慧去判断。可以做为参考,不能完全信他。我们不知道他真正的身分,所以合情合理可以参考。如果觉得与情理,或者与经典,佛教的经典、世道的经典(世间圣人所说的),要有抵触,要有违背,我们都不能接受。与伦理道德要是有违背的,那是邪法。
 
  我们受过,特别是在苦难的时候,受过别人的帮助,别人是有恩于我。古人教我们,「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如果这灵媒来劝你:你不要跟这人接近,你应当要远离他。这是不道德,这不能听,这是违背性德、违背圣贤教诲,这不是真的,这纵然是灵,这灵不是正神,这是邪魔。所以有能力辨别,我们的心正、行正、言论正,邪魔他赶快就离开了。这就是什么?谚语常讲的邪不胜正。我们自己要正,自己要不正,听他的诱惑,那你就堕入魔道。所以自己这一生当中,做人行事要有个标准,这标准总的来说,天理良心。谁知道天理良心?圣贤人知道。圣贤人的教诲都是从天理良心里头所流露出来的,他所讲的就是天理良心。
 
  在中国典籍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四书》。在中国流行差不多是一千年,家喻户晓,读书人没有不读《四书》的;只是到最近这半个世纪,念书人也把这东西丢掉了。这一丢掉,标准没有了,心行没有依靠了,造作罪业自己不知道,这真叫醉生梦死,佛经里面常常看到「可怜悯者」。所以我常讲,我们同学们有幸,能够在这一生遇到正法,在这乱世,我们还没有远离圣贤,还能够天天亲近佛菩萨,不容易!大家不要祖先了,也不要父母,我们有幸知道纪念祖先,报祖先之恩。想想我们身体从哪里来的?父母养育之恩,我们是父母养育的。你这样去想、这样去问,对于去我们久远祖先,敬爱之心、纪念的情自然就生出来了。我们学院,万姓先祖纪念堂,今天祖先的牌位全部都排列完毕了。明天我们上午讲经暂停,明天上午,我们要做一个安位的仪式,接着我们上大供。先祖纪念堂正式展开活动,这活动是念佛。我们知道世出世间无比殊胜的大法,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以这供养祖先,成就自己。所以我们的念佛堂明天正式开幕,我们的目标,希望念佛堂念佛的同修,以真诚心,坚定、清净的行愿,念佛求生净土。
 
  念佛的方法,我们采取谛闲老和尚的教诲,不分昼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到念佛堂念佛。现在学院还没有开幕,没有正式上课,所以绕佛可以在外面走廊绕,我们建这走廊就是绕佛用的。将来学院正式上课,因为念佛堂隔壁是教室,上课的时候,我们绕佛在念佛堂里面绕,把门都关上,在里面绕。念佛跟学经教的没有妨碍,这道场解行相应。学教的同学,我希望每天至少要抽两个小时到念佛堂去念佛。这两个小时是不能再少了,愈多愈好,看各人自己学习的状况。
 
  我早年在台中学教的时候,好象过去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那时候学讲经,有的时候遇到经文很困难,感觉到经文明明有很深很广的义理,但是注解里头往往都很简单,我们不晓得要怎么样讲才好。找参考资料,多看几种注疏,看了之后还得不到要领,这时候怎么办?不看了,把这些注解统统收起来,拜佛,心完全静下来,一切的念头统统放下来,不想了,一心去拜佛。拜上几百拜之后,忽然这句通了,那个意思真的出来了,止都止不住,赶紧来写,这现象常有。所以如果你们研教遇到这困难,不知道怎么讲好,你也可以把它放下,到念佛堂去念佛去,或者到念佛堂去拜佛去,决定有效,佛菩萨加持你。这念佛堂是祖宗纪念堂,祖宗加持你,我相信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解决。这就是什么?求感应。这方法是李老师教我的,我也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他老人家教我的,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念佛、礼佛,只要你心真诚就会有感应。这么多年来很有效果。
 
  老师传我的秘诀,我公开传给大家,希望每个人都成就。希望你们的成就都在我之上,我就没事做了,我就可以进念佛堂专心念佛,万缘放下了。我的工作有人接替,有人代我做;现在没法子,还没有人能接替,没有人代我做,只好再干。《华严经》如果有人讲,我每天给你顶礼三拜,那真的叫谢天谢地,不必这么辛苦。所以究竟的圆满,要知道从哪里开始?要怎样修法?再看最后这个名号:
 
  【或名破印。】
 
  这是灭谛里面所说的。『破印』,清凉大师有注解,我们看看大师说的。「灭名破印者,世之阴苦,若腊印印泥,印坏文成,此阴纔灭,彼阴续生,今云破印,永不生也」,清凉大师给我们这提示很好。原来这「印」是什么?我们讲印模,古时候用腊做的,腊容易雕。做个模塑,把它跟泥和在一起去烧,这一烧,当然腊就溶化掉,腊变成了燃料,但是这印印上去了。最明显的,瓦当,「瓦当」跟现在人讲,现在人不懂什么叫瓦当?砖瓦大家知道是窑里面烧的,它要经过窑烧。我们看看古时候,砖,砖上有文字、有图画。大型的是好多个砖拼起来的,拼图,拼出来的;小的是单独的,一个砖上一幅图案。瓦,靠近屋檐那一片瓦有图案。此地所说的就是讲这事情。「印坏文成」,腊印烧坏了,没有了,烧掉了,文印在砖瓦上,印在那上面。并不是从砖瓦上刻的,砖瓦刻很不好刻,那个工程很大了。所以它是用模子,用腊,腊好刻,刻成模子和在泥上烧成的。破印,佛用这做比喻,比喻什么?「世之阴苦」。世间,阴是五阴,八苦里面有一条叫「五阴炽盛」,《般若心经》有「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那就是此地印破的意思。他这比喻,比喻世间五阴之苦就像腊印、印泥一样,「印坏文成」。
 
  「此阴纔灭,彼阴续生」,这是讲的相续相。前面那个阴灭掉的时候,就像印、就像腊印;后面这阴续成的时候,就像文成,用这做比喻。换句话说,把前面的相比喻做印,后面生的比喻做文成。我们今天所体会到的现象,都是相续相,这现象剎那生灭,不是真的,所以《金刚经》上说「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与大菩萨,他们对这事实真相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知道这现象确确实实如梦幻泡影。因此,他不会起心动念,他不会有分别执着,他对于这事实真相很清楚很明白,知道一切相「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里用印破,印破是什么意思?「永不再生」。这是什么境界?就是破最后的生相无明,这是这名词所表的意思。破印就是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等觉菩萨功德圆满,破一品生相无明,证到妙觉位,究竟圆满的佛果,叫破印。所以这意思很好,意思真的是很深,我们要是得不到清凉大师开导、指引,这两个字不太好想象。怎么个讲法?讲到是苦灭圣谛,苦灭圣谛是出世间的果报,义理深广无际。清凉大师给我们这一指点,我们就明白了,知道这名词是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的比喻。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离垢世界中,或名坚固物,或名方便分,或名解脱本,或名本性实,或名不可毁訾,或名最清净,或名诸有边,或名受寄全,或名作究竟,或名净分别。】
 
  到这地方是一段。这也是名号无量无边,略举十个。第一个名字叫『坚固物』,也是从比喻上说的。苦灭道,这道能断苦、能证灭,当然它不是一物,但是用这一物来做比喻。「坚固物」是什么?我们看到这名词就会想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题里面的「金刚」就是坚固物,比喻般若这法门,金刚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金刚,所以金刚称为「坚固物」。如果我们用这意思来看,「坚固物」就是般若智慧,这是真的。大乘佛法的修学,始终不离智慧。
 
  禅宗,诸位一定要晓得,不是修禅,是修般若波罗蜜多,这决定不能误会。可是误会的人真不少,他真的去学禅定去了,于是怎么样?不能开悟。学得好的,得禅定;学得不好的,禅定都得不到。早年倓虚老法师在香港讲经,我们是后学,年轻,没有机缘见到老法师。但是我在香港讲经多年,住在老法师他的道场,中华佛教图书馆。我住的时间很长,我看到老人的著作,也听到老人讲开示的录音带,那个时候只有录音带,没有录相。他常说,在他一生当中,遇到许多参禅的人,参禅得禅定的他见过。参禅得禅定,功夫不错了。为什么?来生生色界天,不是欲界,这真正得禅定的。没有得禅定,但是确实他有一点定功,我们佛门叫未到定,他修禅定修的还不到家。换句话说,达不到初禅的标准,就是初禅要一百分,他只有六、七十分,达不到这标准,这叫未到定。未到定生到哪里去?也不错,生欲界上面四层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这四层天是未到定。如果真的达到初禅标准,就超越欲界。欲界下面两层天,四王天、忉利天不需要修定。那是什么?善福,修善修福就能够生到这两层天,这我们要懂。
 
  大乘禅宗,它不是修禅定。你们展开六祖大师的《坛经》,实在讲,那是六祖大师的语录,后人尊重他的成就,把他的语录称之为经,这是对他特别尊重。《坛经》一展开,第一句话是什么话?六祖说的,「大众,总修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把他修学的宗旨说出来,他是修「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说禅?禅是方法,这要懂。用禅的方法要达到般若智慧,这就是佛门常讲「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修禅定不是目的,目的是开智慧,禅定是手段;持戒,持戒是手段的手段。用持戒得定,用定开慧,开慧才是目的,慧开了之后,这叫坚固物。换句话说,般若智慧开了,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这通达就好象「坏」,般若金刚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金刚;般若智慧能通世出世间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比不上般若智慧,不就这意思吗?禅宗重视智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其他法门呢?我们在初学,总认为其他法门大概在这一点比较差一些,那是我们想错了。
 
  我在台中,没有出家之前在台中学习,以后出家了,台中同学们找我,问我:你在台中老师会下到底学了些什么?我做了一个报告,给大家做参考,我这报告是用图表画的,是画了三张还是四张,先送给老师看。老师一看,我的目标是订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订在明心见性。老师说:错了,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明心见性。换句话说,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是以智慧为终极的目标,那你就对了。不管哪个法门,只要是大乘法,方法手段不一样,方向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我才真正懂得《金刚经》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差别,我才懂得这一句话,都是以明心见性为目标。这坚固物就是明心见性。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苦灭道圣谛第二句:
 
  【或名方便分。】
 
  一切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无论是现身、无论是说法,都称之为「方便」,方便无量无边。如果称某一个法,某一个法门,那就是『方便分』。我们念佛法门,无量无边善巧方便当中的一分;宗门参究也好、观心也好,也是无量无边方便法里面的一分,这意思好懂。但是这里头还有一个很深的意思在里头,那是什么?就是一个方便法通达,一切法都通了,奇妙,不可思议!确实这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这一般人常讲「隔行如隔山」。好比我们在学校里头学的这些课程,不同院系的彼此完全不能够理解。譬如学土木工程的,他不懂得文学,他不懂得医学;学医学的,他也不懂得土木工程,真的隔行如隔山。
 
  佛法不一样,佛法宗派很多就像大学里头不同的科系,但是它很奇怪,你没有学通的时候,好象也是隔行如隔山。真正通达了,各宗各门派的全都通达了,《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这是佛法。你要问这什么原因?为什么会有这现象?真实智慧。所以佛法要真正通了,那我们要问,世间法他有没有通?奇怪,他也通。你说这话拿证据来,有,释迦牟尼佛就是证据。你们查查《大藏经》,《大藏经》里头有不少,分量不大,小部经。那些小部经在当时实在讲,许许多多人想去考考释迦牟尼佛,很多讲世间东西,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接触过,从来没有学过。我来问你,看你懂不懂?结果一问,全都懂,没有一样他是外行,变成世出世间法统统是内行人,大家就服了。什么原因?实在讲,佛在大乘经告诉我们,那个根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把心识通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心现识变的,你哪有不通达的道理!
 
  世间做学问的人为什么不通?他没有通到根本。就像一棵树一样,世间学问,他只研究到某一个枝、某一个干,在这枝干范围他能通达,另外一个枝干他就不知道,他就不通达了。这事实就像这比喻一样,佛是通到真正的根本,所以他一切贯通。佛法,大乘佛法,无论是哪个法门,到最究竟处是同一个根本。明心见性,这是到了干,还没有到根;到破尽无明,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破了,那是根挖出来了。宇宙之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全通了,就是这么个道理,这是「方便分」里面深义。
 
  如果你要懂得这道理,懂得这意思,你在大乘法里面,你去选择一门,这一门怎么选择法?选择的方法,不是看别人,完全看自己,自己的程度。如果选的这法门超过自己的程度,你没有办法学。在从前还指望一个好老师,现在好老师也找不到,只能找古大德的那些注解,古大德注解也注得很深,这就难了。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根性,自己学起来很容易,不感觉得吃力,不感觉得困难。学习经教的同学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你才能学得成功;好高鹜远,最后决定失败,这我曾经讲过例子。
 
  早年我在台中学教,我认识一位法师,他大我五岁,跟韩馆长同年,人很聪明。他是做经忏佛事的,我劝他把那个放下,我说:你人相貌长得很端正,像一个大法师的样子,有那个威仪。我说:你要讲经教,讲的是好手,一把手。他也有兴趣,我说:我介绍你,我认识台中李老师,我介绍你,我在那里学,我们两个一起学。这样子,我就带他到台中去了,在台中住了十个月。他的性子太急,因为李老师一个星期只上两天课,一天讲经,星期三听他老人家讲经,星期五听他老人家讲古文,我们一个星期两堂课。他说:这要到哪一年才能学得成?他着急,我当时给他讲,我说:我现在的程度,一个星期接受老师讲两堂课,我是轻而易举的消化掉,学得很轻松、很快乐。我说:如果老师一个星期教四堂课,我就不会这么自在,那我就得要很认真努力来学习,我才能消化得了;如果老师一个星期上六堂课,我就会跟不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说上课听听就算了,那个不行!你要能把它消化掉,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你才会有受用。否则的话,听了之后,纵然记得很清楚,覆讲讲得一点不错,还是别人的,与自己不相干,那得不到利益。
 
  他是个急性子,而且又嫌着什么?我是劝他从小部经学起,在这地方他对我产生误会了。因为那一年我到台中,我学《楞严》,我跟他讲:我学《楞严》前面有三十部经基础,我在老师那里学了三十部大大小小的经,我才学《楞严》。他什么小部经基础都没有,一开头就要学《楞严》。我说:当然我们世出世法里头都有天才,那是一般人比不上的。他不愿意从小部经学起,我说:好吧,那你就试试看。他真努力、真发愤,每天晚上都搞到两、三点钟,看注解,查资料。到第十个月,业障现前了。有一天突然之间,眼睛睁开看到经本一片漆黑,他告诉我这不得了!那个时候大概有两、三天都不行,看经本是一片糊涂,就没有办法,回到台北再去做经忏佛事去了。慧忍法师,前年过世了,很可惜。但是他后来非常后悔,知道我跟他讲的是好意,他说:当时我要听你的话学小部经就好了。人在那个时候不服气,贡高我慢,好象「你学《楞严》,叫我学小部经,你这么瞧不起我」,有这味道在。我有什么法子,没法子,想帮忙帮不上。这就是选择法门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程度,要知道自己现前生活环境,都能适应,没有妨碍,这学起来方便。
 
  这几年我还遇到一些年轻同学,他们问我《华严经》能不能学?我要是老实告诉他,决定不能学。上台讲经,像我这讲法决定不能学,一定要按部就班,不能够躐等。我在讲台上讲了四十五年,你能够一下就讲到我这样子,希有!我不能说是没有,我只可以说希有,那不是普通人。我们是普通人、是凡夫,经过长时期磨炼出来的,除非你是再来人,那没有话说,天才,一闻千悟。所以选择法门是要依照自己的根性,自己的程度,自己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方方面面都要想到,你一定成功。大的成就,那是你一生,你的方向目标不改变,锲而不舍,再艰难、再困苦,也要咬紧牙根突破,你会成就。我这一生实在讲,可以给一般的年轻同学们做个样子。我一生就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锲而不舍,遭遇的困难很多,不是一帆风顺,但是能坚持。这也是得三宝加持,所有一切障难,我还都能顺利突破,还都能够忍受得过。如果你不能忍受,或者是你受不了外面名闻利养的诱惑,那就毁了。
 
  我早年在外面讲经的时候,韩馆长护持,可是也常常到国外、到外地去讲经,也遇到有不少同修劝我:法师,你不必回台北,你就在我这里好了。可是我坚持,我还是回到台北,还是跟韩馆长合作,为什么?我一个非常单纯的想法,受人之恩容易,报恩不容易。这一个人我跟他相处,觉得这人很可靠,我就受这一个人之恩,我报恩容易。这是什么?这是从小在阎王殿里面学的,知恩报恩。所以今天我们的摄影棚,我们的教室,我只供养三个老师,一个护法。我一生的成就,就这四个人,我的成就就是他们的成就,他们把我教出来了。韩馆长对我三十年的护持,我的成绩是报答她,我要是没有成绩,那我对不起她,我对不起老师。除非有强大力量阻碍,没有办法再接受她护持,不得已,万不得已才离开;还有一线可以继续合作的,我绝对不会离开,这是我一生做人的基本原则。
 
  世出世间法最可贵的守一,你守住一门,教,守住一门;修学的场所,守是一个地,不要动,哪里请讲经,没有关系去讲,讲完之后回来。道场决定不能多,多了,你分心,你就有烦恼。你起烦恼,你的定慧肯定受到障碍,严重的障碍,完全没有了,那个损失就大了,这事情万万做不得的。所以走佛陀这道路,你要认清楚,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道场,一生依靠护法。道场是护法的,这我常讲,这也是我们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学来的。道场有主人,释迦牟尼佛他有使用权,他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人家主人的,这真的出家,没有家了。像诸位熟知的,经里面常讲的祇树给孤独园,那个产权所有是给孤独长者,祇陀太子那是硬插一脚,没有法子,他也称一分。为什么?祇陀太子说:我这土地卖给你了,但是这园子里头,我种了很多树木花草,我树木花草没有卖给你,我只把土地卖给你了,你要不算我一分,我把树木花草统统砍光。所以才把他也拿一分,算两个主人;真正主人是给孤独长者须达多。
 
  释迦牟尼佛住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使用权,像我们现在讲的借用,这是正确的。这概念,我一生都没有转变过。所以当年在台北,这道场虽然是十方供养的,产权登记是韩馆长的名字,我是坚决不要用我的名字。我说:暂时用你的名字,将来组织一个法人团体,组织一个董事会来管理,不要有个人。而且董事会,我的主张、想法,最好统统在家居士,不要出家人,你们发大心供养出家人。这出家人修行很如法,你们就永远长时间的照顾他;他修行不如法就迁单,请他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子好,出家人心里头没有负担,什么事情可以不闻不问,专心在道业上。出家人再管这些琐碎事情,很苦,妨碍他的道业。
 
  今天确实也有出家人发心,担负起这份工作,这份工作是护法的工作。所以现在这社会,佛门道场,出家人有两种人:一种弘法,一种护法。护法担任常住执事。弘法,一个是学经教,讲经;一个是念佛堂或是禅堂里面的清众,挂单的清众,他们真正用功办道,一切事物不闻不问,能成就。我们这道场,我们也希望能够走到这样如法的一个制度,在末法时期给佛门、给宗教界做一个好榜样。这里面最重要的,护法的人要懂佛法就不会做错事,他没有自私自利,他完全为护持正法,护持四众修行办道,这功德不可思议。那个大慈菩萨偈,我们斋堂(韩瑛堂)挂了一个匾额,茗山老和尚写的大慈菩萨偈就讲得很清楚。你能劝两个人修行,就胜过你自己,这两个人要修行有成就,超过你自己修行;你要能护持十几个人,你的福报不得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真正懂得佛法,真正没有私心,全心全力来照顾大众,使我们能够信得过,能够委托的,我们相信这是正法道场。只要我们四众同学有这意愿祈求,我相信会有佛菩萨来。佛菩萨来示现在家居士,来护持道场,来照顾大众、成就大众,这样变成一个非常如法的佛教道场,这真正如法。
 
  出家人只管出家的事,所以将来学院,道场这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庶务,一个是法务。法务,出家人可以管理;庶务,现在一般讲总务,出家人不管。将来这个院,院可以设个院长,院长出家人可以做。为什么?不管事,就像澳洲学校的校长一样,校长不管事。什么人管事?真正管事是副校长。他有几个副校长,我知道第一个副校长,实际上他是真正的校长,他管事。这要以真诚心祈求三宝,菩萨来示现。道场总要做一个好样子,所有道场里面最好的样子,这功德太殊胜。
 
  这方便分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功德。那破坏就是一念私心,一念私心能破坏。能破坏,有破坏的缘,是这时代、这地区众生没有福报,不能感应佛菩萨应化。众生有福,佛菩萨应化来;众生没有福,佛菩萨不来。什么人来?妖魔鬼怪来,那就把道场破坏了。无论道场是成就还是毁坏,真正修道人不动于衷,信心坚固,自己决定成就。我们念佛到时候一定是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这是肯定的,所以连道场兴衰都不放在心上。这真的不能放,放在这里是什么?将来连往生都成了问题。这是所谓是各有因缘,各人有各人的业因果报。一个家庭,一个团体,有他的家运,有这团体的命运,社会、国家、世界亦复如是。世界有世运,运怎么造成的?共业所感。佛经上常说共业,共业里头有不共业,叫别业。我们对于共业、别业都要清楚明了,在这里头努力修我们自己的别业,别业影响共业。别业是自度,影响共业就是度他,所以自他不二,这是「方便分」的一层深义。再看底下一句:
 
  【或名解脱本。】
 
  我们在这里要着重『本』这字。『解脱』是三德之一,在三德里面比较容易得到的。在经教里头佛给我们说,四果罗汉他有解脱,但是不圆满,他没有证得法身,他也没有般若智慧。他这解脱从哪来的?我们讲怎么修成的?解脱是从戒定里面得来的,所以《戒经》里头常讲「戒为无上菩提本」、「戒名解脱」。持戒得定,解脱就是自在,真的你就得自在了。阿罗汉果地上得到六神通,那是解脱,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这是解脱。没开智慧,那是什么?他的定功还不够。定功只能够把见思烦恼灭了,所以他的定,阿罗汉证的定叫灭尽定。灭什么东西?烦恼,见思烦恼永远不会再起现行。但是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没有断,所以三德里面他只有解脱,他没有证法身,他没有般若智慧。要证法身,要得般若智慧,还要努力,还有遥远的路要走,那就是要断尘沙烦恼、要破无明,至少破一品。
 
  尘沙烦恼断尽,无明破一品了,超越十法界,这时候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法身证得了。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三样才证得。虽然三样都证得,不深,他所证得的,少分。古人的比喻说得很好,古人用月亮做比喻,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法身、般若、解脱,像十五满月,中国农历十五月圆,满月,这是如来果地上;等觉菩萨,像十四的月亮,欠一点,非常接近圆满,但是还不是真的圆满。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像什么?大概像初二、初三只有一个月牙,虽然是个月牙,那个月光是真的月光,可不是假的。所以初二、三的月牙放的光,跟十五月亮放的光是一样的,真正的月光,不是假的,只是大小不相同。他是真的,真的是佛,真的是如来。大乘经上常讲的诸佛如来,就是说这境界。
 
  经教里常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诸佛如来,这是法身、般若、解脱统统都证得了。因此在这境界里面,我们统称他们叫法身菩萨,称法身菩萨拣别他们没有圆满。到等觉还是法身菩萨;到妙觉就不称法身菩萨,称诸佛如来,称如来、称妙觉,究竟佛果,无上菩提。无上菩提通常讲,也是有狭义、有广义。狭义的无上菩提,那就是妙觉位。广义的无上菩提,圆教初住就证得,圆初住到等觉菩萨,这四十一个位次都叫无上菩提。所以它有广义,它有狭义。经论上,你要看它用在什么地方,看上下经文,你就懂得它是指哪一个地位的。
 
  在此地是《华严经》,《华严经》是一乘圆教,讲『解脱本』这是妙觉位上的,这不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的指妙觉位。但是这一句在此地,它是属于道谛,它不是在灭谛。如果在灭谛里面,那确实是讲到妙觉位;在道谛里面,那就是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广义的说法。我们看到这名词,我们很想!为什么?解脱里头内容是什么?就是今天讲的特异功能,就是佛法讲的六神通。不论学不学佛,不论修不修行,在现前的社会,无论在中国在外国,或者是在现在,或者是讲古人,或者是讲未来,人们对于神通都好奇、都喜欢。看到别人有这能力非常羡慕,把他当作神人看待。其实这事情很平常,佛说一切众生各个本具,你本来具足!你的神通道力、智慧德能跟究竟果位无二无别,这还得了吗?这话不是假话,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能力,相是福报,相好。
 
  我们今天所讲的智慧、技能、福报,你看一切众生不就是求这东西?自性里头统统具足,所以只要你修到明心见性,你的智慧、技能、福报统统现前,那不是修得的,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这是真实的。真实的,那就是我们常常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明心见性,你的福报、智慧、能力是修来的,修来的是用得尽的;不是自性的,修来不是真的,相似的,不是真实的,是用得尽,所以福会享尽。如果你明心见性,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福,享不尽,这世间无论什么样的灾难,纵然这世界毁灭,你的福报还是享不尽。你要把这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知道佛不能不学,非学不可,才知道世出世间这才是好东西,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你才能把世间一切法舍弃,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国王不要了,荣华富贵不要了,五欲六尘享受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取无上究竟真实圆满法,这人聪明绝顶。
 
  我们在佛法里头,熏陶了这么多年,这才恍然大悟,我们的根性跟释迦牟尼佛比,不如他!人家十九岁就觉悟,我们搞成六十九岁还不觉悟。他十九岁就觉悟,三十岁他就证得了,就成功、成就了。他的成就,究竟圆满的成就。在中国,惠能大师给我们做的示现,二十四岁成就,他的成就,法身菩萨,肯定不是究竟圆满的成就,是法身菩萨的成就。法身菩萨,四十一个阶位,他是哪个阶位,我们就不得而知。这人是再来人,不是凡夫,换句话说,他是无量劫修成的,在这一世开花结果,绝对不是这一世才修成的,不是的。
 
  释迦牟尼佛,当然《梵网经》上讲,这一次到世间来是第八千次。但是他的示现跟能大师的示现不一样,释迦牟尼佛示现就是说我们这世间人的根性,依照这根性来示现的。换句话说,我们这种根性,如果十九岁觉悟了,把世间名闻利养、荣华富贵统统拋弃,认真像他那样修行,三十岁可以成道。纵然不能成无上道,到初住菩萨这地位,这是决定没有问题,这示现含着有这一层密意在里头,我们要懂。你真正懂,你才知道怎么样学,怎么样能够学成功,有效的学成功。我们读《华严》受的利益,断疑生信,信能成就无上道。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0四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0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四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七六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一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五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九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九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0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九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七二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九0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平时在走路或没有特别做什么事时,念应在何处?[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0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功德·南传法语精选[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
 凡事要有自知之明[栏目:看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