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五二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85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0五二卷)
 
   诸位同学,请看经文第六段,东南方饶益世界,如来名号第九句:
 
  【或名简言辞。】
 
  以释迦牟尼佛作例子,当年在我们世间出现,为一切众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是不是『简言辞』?是的。佛在《般若经》上说,如果有人以为释迦牟尼佛有法可说,那叫谤佛。佛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他出现在这世间没有说过一句话。没有说一句话,说了四十九年,这怎么讲法?正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就如同大夫给病人开处方,大夫可以说,他一生从来没有开过一张处方。这意思我们能懂吗?他确确实实没有一张处方。处方是怎么开出来的?是因那个人有病,给他开出来的,他要没有病,哪来的处方?处方是因病人而开的,不是医生自己要开一个处方给病人,不是!病人害的病不一样,这医生开的处方就不相同。
 
  从这比喻,我们就能体会到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有没有法可说?无法可说,这是真的。他所说的一切法也是众生有病,应病与药,药到病除。佛的言行就是众生心行的一个反应,正如同现在研究,从研究水结晶之后,我们看到一些讯息,有许多学校里面在做实验,让学生们一起来做实验,很有趣味。物体的反应自然的,它没有思惟,它没有想象,法身菩萨以上无不如是,佛经里面称作「法尔如是」,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自然的反应,没有加一点点意思在里头。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示现,为一切众生说法,无不如是,绝对没有通过思考。
 
  诸位要知道,思考是落在意识里头,法身菩萨已经转识成智,十法界里面还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圆教初住出了十法界,住一真法界,从此以后没有心意识了。他用的是什么?真心法性,法性自然的反应,所以说「简言辞」。确确实实是《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自自然然的应。如果加一点意思在里面,那就是有言辞了。像我们初学讲经,要做充分的准备,要搜集很多资料,这是有言辞,这是有说。佛给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有没有准备?没有。有没有想想怎么说?没有。所以叫自性流露,自性里头没有言说,没有思惟,灵活得不得了,什么样疑难杂症在心性里头没有。八识里头有,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心性里头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妙!
 
  所以前清青莲法师注解《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这本子流通得很广,诸位都看过。你看他在五重玄义,他虽然是用的天台五重玄义,但是把每一个名词上面都加一个不思议,「不思议性识」,经题、明宗、论用、辨体、判教都加上「不思议性识」,加得好!我在讲《地藏经》的时候,也采取他的《科注》,我看到加这几个字实在是非常佩服,我们一般讲经的法师没想到。从这地方能够看到他的境界,他对于经教的体会比一般人深。最后一个名号:
 
  【或名智慧海。】
 
  这名号好懂,就字面上来讲不难讲,但是意思很深。『海』形容广大,形容深,深广无际。『智慧海』就是性海,法性海,智慧海没有形相。《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那就是智慧海,就是性海。这「无知」是无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称之为无知,它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它会起作用,作用就是现相,现虚空法界依正庄严,这是它现的。就像我们一般人作梦一样,人人都作梦,哪个人没有做过梦?有没有人去研究这梦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作梦?很少。如果把这事情搞清楚,宇宙的真相你自自然然也就觉悟了。
 
  虚空法界剎土众生这是一个境界,这境界从哪来的?性海里头变现出来的。性海变的境界重重无尽,这大经上讲「不可思议」,末后普贤菩萨《行愿品》它的品题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本来就是这样子的。绝对不是说你修行,你修得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是的,原本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而是我们迷失了,迷失了自性,所以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都没有了。智慧德能相好,智慧是体,这体起用就是功能,现在人讲产生极大的能量,这能量就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能量会变现出境界,依正庄严是能量变现出来的。
 
  众生迷了,迷了在这里面,把自性变现的一真法界,它随着众生妄想分别执着就变种了,变得非常复杂。大别来说,佛在经上讲的十法界,这说大类,分为这十大类,十大类每一类里头又可以分十大类,这就一百大类;一百大类每一类里头又可以分十大类,十个一百就一千;一千个法界里头又可以分十大类,重重无尽,变幻莫测,变的速度非常快,随着众生的念起念灭。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凡夫境界里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佛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是佛他看得清楚,他给我们说明众生世间相如是而已。
 
  但是众生迷在这里面,完全不能觉察,不断的起惑造业,受许许多多的苦报,这苦自作自受的,不是佛给你的,没有人给你,都是自己造自己受,苦不堪言,所以在众生界里头不叫智慧海,叫苦海。法身菩萨以上转苦海为智慧海,了不起!怎么转的?心念转的。心想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些话佛在经上讲得很多,心生法,法生心,心灭法就灭了。心要灭什么?把烦恼的心灭掉,转变成智慧的心。实在讲这灭是个转变,烦恼转成智慧,我们就烦恼来说,它没有了,它灭了,其实烦恼已经变成智慧。迷的时候,就是把智海转变成苦海,不是别人转变的,是你自己转变的,与别人不相干。
 
  佛菩萨大慈大悲应化到这世间来点醒我们,许多人听了佛说的不相信,这是正常的。为什么?理太深了,事太微妙了。佛给你讲,你能相信,你能够随顺佛陀教诲,学着去转境界,这是善根深厚,聪明人、有智慧的人。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后面还有一个小结:
 
  【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这跟前面完全相同。现在请看第七段: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鲜少。如来于彼。或名牟尼主。或名具众宝。或名世解脱。或名遍知根。或名胜言辞。或名明了见。或名根自在。或名大仙师。或名开导业。或名金刚师子。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这世界名字叫『鲜少』,佛法里面的名号都是表法的,看到这名号知道这世界众生缺乏的很多,也就是缺少很多,大致上总不外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总是这两方面。这是说明这世界众生福慧都少,可是我们知道,这是讲的大多数。如同我们娑婆世界一样,娑婆世界的名字并不比它差多少,娑婆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堪忍,意思就讲这世间很苦,无论是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很苦,你能够忍受得了!它要用中文的意思翻过来,堪忍世界,真能忍受得了。所以这名字意思跟这「鲜少」差不多。
 
  我们在如来名号里面,能够看到他们少的是些什么,佛在此地教导的一定就是他们欠缺的。像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自私自利,对人没有慈悲心,所以佛的名号用释迦。「释迦」就是能以慈悲心待人,我们这世界绝大多数人没有,所以佛用这个来做教学的纲领。这世间的人自己妄想、分别、执着非常严重,烦恼习气重,所以佛的名号上用「牟尼」,这是教学的纲领。「牟尼」意思是清净,正规的翻译,翻作寂灭,或者翻作寂默,寂是寂静,灭就是灭妄想分别执着。教学的总纲领都在名号上显示出来了。
 
  『如来于彼』,我们看第一个名号『或名牟尼主』。我们看这名号就知道了,我们这世界,佛在这世界用的名号释迦牟尼,他也有牟尼,肯定多数人心不清净,佛用这名字。后面用个「主」,好!要是把它统统用中文字翻译出来,那就是寂灭主,或者翻作寂默主。寂默的样子就是很深的禅定,心里头一个妄念都不生,妄念灭了正念现前。正念什么?正念无念,正念就是智海,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就现前了。为什么称为根本智?能生一切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从这根生的。我们看到这名号偏重在自利,我们知道,自己要不得真实利益,没有能力利他,即使教学也不例外。佛菩萨教化众生,自己要没有成就,他没有成佛,他没有成菩萨,自己没有成就,怎么能教别人?佛在经上常说「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这道理。你要度众生,你先一定要度自己,度自己那你就不能没有「牟尼主」。
 
  「牟尼主」里头的意思是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智慧一定现前,智慧就是觉。在《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他老人家还有一个名字就叫「清净平等觉」,这诸位念《无量寿经》都看到的。释迦牟尼佛问阿难,你想不想见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阿难当然愿意见。世尊用他的神力,突破了空间维次,在如来境界里面没有远近,就像我们现在用电视一样,这画面立刻就现在面前。阿难与当时与会的大众统统都看到,也看到观音、势至,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像电视传真一样。在明心见性的菩萨,法身菩萨,不需要用任何仪器;凡夫真是逼不得已的时候,想出这么多方法,制造这些仪器。这些仪器算是不错了,远方景象能够搬到我们面前来,让我们看到,但是遗憾的只有一个窗口。换句话说,你的观察是有限制的,总不能像我们眼睛观察八方上下,没有限制,这始终有个限制,没有法身菩萨那么自在。其实这种天眼凡夫也有,稍稍有一点小定功,就能够证得了。
 
  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须陀洹六种神通里面他得了两个,天眼、天耳。不过他的能力有限,能力不大,说他的能力不大,比我们就大多了,几百里外、几千里外,他能看得清楚,如对面前。到二果斯陀含就有「宿命通」,宿命通是指他自己,宿命通;他心通,别人心里想什么事情他知道。换句话说,隐瞒,隐瞒凡夫,不能隐瞒圣人,圣人瞒不过!你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宿命是讲自己,自己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知道。到三果就了不起,他有神足通,神足就是他有变化,这小说里头孙悟空七十二变,三果圣人能变化,能分身。四果漏尽通,见思烦恼断尽了,这就能超越六道了。
 
  小乘如是,大乘,我们这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他断证的功夫等于须陀洹,他的果德、他的智慧比须陀洹还要超胜,须陀洹比不上他。由此可知,初信位的菩萨有天眼通、有天耳通,应该如是。经上祖师大德没给我们细说,但是讲七信位的菩萨,他的断证功夫等于阿罗汉,智慧超过阿罗汉。换句话说,七信位的菩萨肯定是超越六道轮回了,在哪里修行?在四圣法界。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到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超越十法界,入住,初住菩萨,圆教初住菩萨。所以这两个对起来看,七信菩萨,阿罗汉这六通肯定他也具足。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知道,为什么?如果你要不知道,自己以为自己是什么样的菩萨,这错了!自以为证得了,其实没证得,自以为证得。这他不是有意骗人,他是自己误会了,常常看经觉得:我也是这样的。
 
  我在初出家的时候,那时候大概是一、二年,初出家的时候一、二年,有一天去看我一个老朋友。他的太太学佛,跟我说她证得阿罗汉果,语气不是像讲假话。我仔细一观察,不像,但是怎么样跟她讲的时候她不信,她自己觉得她确确实实证得阿罗汉果了。最后我没法子,我说:那考一考看。她住的那个房子,外面是马路,我就问她:这外面马路上来来去去的车辆,这些过路的人,你有没有见到?她说:没有。我说:那你没有证阿罗汉,阿罗汉有天眼通,墙壁怎么能遮得住他?这样一说的时候,她自己想想看:是有问题。这在佛教里头叫增上慢,不是欺骗人,是自己误会,对于修行境界不清楚。
 
  你用功,好,跟阿罗汉功夫差不多,阿罗汉也是这种方法,你也是这种方法,但是阿罗汉已经入境界,你还没入境界!你们走的方向没错,你没有到达目的地,人家到达了。你才起步没走几步路,你就认为你跟阿罗汉一样,哪有这种道理?所以佛经上跟我们讲的理论、方法、境界,这三样都要清楚,都要明了。境界是勘验自己究竟功夫到什么程度,你很清楚、很明了。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境界不相同,初果,你只有天眼、天耳;到二果,那你就有宿命、有他心通,你有四个能力,那个天眼、天耳比初果范围就大得多;到三果,你就能变化,你就能分身。
 
  我们在《高僧传》,我看到有个故事,名字我忘掉了,《高僧传》上有,《神僧传》上也有。这是印度的一个法师在中国弘法,这时候他要回国去,他的法缘很殊胜,信众很多。听说法师要回国了,许多人都邀请法师,给法师饯行,请法师吃饭,法师答应了。第二天他出发了,大家送他,送到十里长亭,每个人都很欢喜。「法师瞧得起我,昨天在我家应供」。那个人听到:「不对,法师昨天明明在我家,怎么会在你家?」这一传开的时候,知道法师有分身术。昨天中午他分五百个身,同时在五百家应供。今天他走了,送他上路,才知道他有分身术,这是属于神足通。换句话说,最低限度他是三果阿那含。
 
  这是李老师以前跟我讲,印度来到中国的这些高僧,参加译场翻译的,译经,李老师说至少都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中国人有福,所以这经翻得这么好。不是现在,现在许多国家翻经的是凡夫,不是圣人。老师跟我们说这话,使我们对于翻经的法师起尊敬心,对所译的经典生清净信,不再怀疑了。不是普通人翻的,翻经的法师差不多都显的有神迹,佛法里面讲显神通。他显神通的时候,大家知道了,他走了,他离开此地,或者他往生了;这个没往生,这个回国了。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中国到印度不是简单事情,也不会有人去找他,露一手就走了。神通都是从禅定当中生的,很深的禅定,自己的心要清净,要能做主。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第七鲜少世界如来名号第二句:
 
  【或名具众宝。】
 
  佛法里面凡是说到『宝』都是讲的法宝。世间物质里面的宝物,如同经上常常讲的七宝,也都有表法的意思,它以法为重。为什么?「宝」在世间它有很高的价值,拥有众多珍宝可以富裕他的物质生活。众生多数贪图物质的享受,所以念念不忘去寻宝,但是这些物质上的宝再多,不能帮助你开智慧,不能帮助你了生死,不能帮助你出三界。何况世间人都知道,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世间人迷惑,用尽了心机,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时间都用在寻宝赚钱这桩事情,搞这个,吃尽了千辛万苦。得到之后,你又能享受几天?所以,你要是仔细去想想,真的是得不偿失!中国古人常说「人生在世,平安即是福」。
 
  在古时候,读圣贤书的人多,圣贤教化很普遍,就是一般民间甚至于乡村,提起圣贤大家都能肃然起敬,所以贪瞋痴有,并不很强烈,不像现在。现在是圣贤书拋弃了,认为这东西是落伍,这东西是属于消极,不能够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富乐。现在迷信科学,科学是万能的,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不相信圣人的。但是我们如果冷静的思惟,细心观察,圣贤人讲的这些道理,科学家种种发明发现,还是不能相比。圣贤之大道,确确实实是宝,法宝,能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得到安乐,不一定是富有,富有未必安乐,圣贤的大道确确实实能得到安乐。
 
  不争,我们常讲,对一切人事物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竞争的念头,安了,身心安稳。在一切生活里头知足,特别是物质上的生活知足,知足就常乐,放下就安稳,这圣贤大道。然后用我们的精力、用我们的时间学道,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个科学没有法子相比,成就完全在信心、在愿心。净宗修学的三个条件:信、愿、行。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诸位同学有人亲见耳闻最近的事情,念佛往生,真的往生。这世间什么样的珍宝也没法子,你也买不到。
 
  我们在新加坡居士林,前年的事情,二00一年,还是二000年?应该是二00一年,陈光别居士往生,住在新加坡的同学你们亲眼所见,那不是假的。他在往生前,我替他做三皈依,以后我到香港讲经,在这时候他走了。我们培训班的同学,四个人一班轮流给他助念,在他病危的时候,一直到他往生。就在他走后的两三天,居士林念佛堂有一个女居士,年纪很轻,我看她只有二十多岁的样子,身体很弱,被鬼附身,就在念佛堂。附身之后说话,说的不是她的声音,这是灵鬼附在她身上,跟大家说,他是老林长冤亲债主,而且说什么?很多,不是一个。好多个陈光别居士的冤亲债主,他们在老林长家里,但是看到老林长念佛往生了,他们也没有为难,也没有障碍,看得很欢喜,也很赞叹,他念佛往生了。这是从鬼附身透出的讯息,给我们证明陈光别居士确确实实是念佛往生。
 
  他们到居士林来,居士林有护法神,这鬼神进不来的,他们跟法师一起进来的,这些法师到陈老居士家里去助念的,他们换班回来了,这冤亲债主跟着这些法师回来,到居士林来了,他说居士林的护法神没有拦阻他。他们来没有恶意,决不是来作怪的,而是来求皈依,求听经的。居士林同学打电话到香港,我在香港讲经,问我怎么办?我就告诉他:你们立刻代我替他们做皈依,做三皈依之后,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们要求听经。他们看到老林长听经听了三、四年,除了听经之外就念佛,他成功了,他们要听经。当时居士林的同修告诉他,五楼的讲堂天天讲经,我不在的时候,有培训班的学生轮流讲经,天天讲,他们在那个地方练讲《无量寿经》,他说:你们可以去听。结果他说:五楼《无量寿经》的光太强了,他们受不了。听什么?他们喜欢听《地藏经》。我说:行,我们就利用二楼跟一楼装上电视,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播放《地藏经》的录相带。他们同意了,所以那一阵子有很多人不知道:二楼一楼没有人,电视为什么开着在讲《地藏经》?供养鬼神的。
 
  我们从他的讯息里头知道,鬼神最喜欢的《地藏经》跟《十善业道经》,最契他们的机,是他们迫切需要的,满他的愿。法宝能解决问题,世间财宝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财宝多了没有不造罪业的。换句话说,给你带来的是麻烦,不是好事情。真正好事情,法宝,我们物质生活清苦一点好,健康长寿。人这一生,什么样生活是最好的?我常常讲,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得失、没有烦恼,身心自在,每天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人叫真正有福。身心没有外在的压力,你说你多自在。
 
  今天在社会上有地位,做高官做到总统、做到首相,忧虑多、牵挂多、烦恼多,内外压力很重。发大财的、亿万财富的亦复如是。他怎么会自在?他怎么会自由?出门要好多个保镳,怕人害他,吃东西怕人下毒,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这日子不好过。所以,你在世间具有的、拥有的地位,拥有的权势,拥有的财富,你想想看你付出多少代价?你要真正想通了,想明白了,这些权势、地位、财富送给你,我相信你也摇摇头没兴趣,我不愿意付出这么重的代价。一生平平淡淡的做一个自在人,快乐!跟佛菩萨做朋友,跟道德之士交往,身心清净,来生不是往下堕落,是向上提升,这要法宝。
 
  所以,我们要真正能够理解,佛在经上常讲、所讲的都是实话,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大富长者有这能力,他的功德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千万不要以为贫道、贫僧不能修福,那你就错了;贫道、贫僧修的福报,世间人不能跟他相比。世间人,哪一个人有大千世界七宝?那在佛法里面除了是转轮圣王、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他们也许有这能力,但是不如贫僧、贫道为人说四句偈。四句偈能帮助人觉悟过来,世间七宝、名闻利养只是教人迷惑,它不教人觉悟,佛法里头四句偈能帮人觉悟。如果他真的听懂了,真的相信了依教奉行,没有不得度的。你不要看他眼前好象很苦,那是什么?别人看他。他那个乐别人看不到!我们读《论语》,孔夫子赞叹颜回,颜回之乐别人看不出来,孔老夫子看出来,他真乐。他乐的什么?他乐的道。物质生活他是真穷,箪食瓢饮,箪是用竹子编一个篓,用这盛饭,吃饭他没有饭碗,喝水他没有杯子。在中国大陆,我小的时候住在农村,农村里面用瓢。瓢是用什么做的?葫芦,叫葫芦瓢。这葫芦一般都是做种子的,它长得很大让它长,长得很老,那个子就可以来年再种,外面壳很坚硬,一劈劈开把它当中挖掉,两个瓢,用这舀水,这是颜回用瓢饮水,没有碗没有杯子,箪食瓢饮。这种生活夫子讲了,要是在别人,别人忧虑感到苦,但是颜回没有在意,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苦,他一天到晚快乐得不得了。他乐的什么?道。那就是孔子在《论语》里面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夫子得到了,颜回得到了,所以夫子对颜回很赞叹!颜回短命,早死,孔老夫子也非常悲伤,真正最得意的学生就是这一个,不幸早死。
 
  我们现在学了佛知道,他所修积的德行,他享天福去了。这是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不是个普通人。在这世间教化,个人因缘不同,夫子的缘成熟,颜回在这世间的缘不成熟;不成熟,自己功夫成就了,走了。我们今天知道,每一个人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在这世间,这世间大,这《华严经》上讲的无量无边诸佛剎海,你的过去生生世世在哪里?不一定在这世界。夫子在《易经》里头讲「游魂为变,精气为物」,他这八个字也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讲得好!所有这些物质从哪里来的?他不是讲心现识变,那个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他讲「精气为物」,这物质世界是精气变现出来的,精气为物。这六道里面这些人物?「游魂为变」。他懂得,它不叫灵魂,它叫游魂。
 
  游魂很有道理,为什么?人死了之后,佛法讲神识,我们中国社会一般讲灵魂,它真的不灵,要说迷魂倒还像,它确实是迷惑颠倒。但是它的速度非常大,它的速度超过光速,光不能跟它相比,哪个地方有缘,它就到哪里去了,真的是游魂为变。夫子对于宇宙之间的一些奥秘,他不是不知道,他不讲。为什么不讲?没有人懂。如果教人错会了意思,那变成迷信,对社会没好处。所以当说的要说,不当说的不说,圣人教化众生没有不遵守这个原则的。佛在经上讲「应所知量」,他能知道多少跟他讲多少,不能接受的不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叫观机。
 
  真正懂得一切众生的根性程度,他的需要你能够满足他,这叫善教。这些做学生的人皆大欢喜,满足自己的愿望。所以,佛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从经典里面来看,这经典确实有浅深广狭不同。我们从这些地方就能体会到,世尊当年在世,他所接触这些学生程度不齐,真的是应以什么法得度,他就说什么法,就传授什么法,一点都不会错,这是真正叫具足众宝。这宝是性德,具足众宝,明心见性的人他得到了。没有见性,你自己虽然本具,自性本具,不起作用,等于什么都没有。由此可知,佛教导我们学佛第一个目标、真实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连我们念佛法门求生净土都不例外。
 
  我记得我早年在台中求学,刚刚出家之后不久,我到台中去看老师去,遇到那些老同学们,同学很多,同学看到我出家了,都来看我。看我就告诉我,他说:你到底在老师这里得了些什么东西,你一定要告诉我。我说:没有,老师没有特别教我,教学的时候,我们大家不都在一起吗?都摇头,老师说了,他说:你们跟我十年了,什么也没学会,学会的人走了。老师虽然没有指出名字,明明就说的是你!我听了这话,我说:我是学了一点东西。我说:明天来,我给你们做个心得报告。
 
  我画了三个图表,当中有一个图表,我把这学佛终极的目标分作两个,一个是一般的法门,目标是明心见性,一个是念佛法门,往生净土。我先送给老师看,然后再跟他们大家讲。老师看了之后点点头:拿笔来。拿一支笔给他,他把那个往生极乐画一条线,画一个箭头到明心见性,告诉我:往生西方极乐还是要明心见性。我的三个表,老师都肯定了,就是这地方加了一个箭头,这箭头他加的。不要忘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明心见性。我这才明了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干什么?这地方见性见不了,障缘太多,魔障太多,求阿弥陀佛加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去干什么?到那里跟阿弥陀佛学,还是明心见性,一见性就具足众宝了,自行化他了,真正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再看第三个名号:
 
  【或名世解脱。】
 
  『世』是世间,世间很复杂,六道是世间,十法界是世间,这是讲大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世间,我们生在这世间,重重烦恼系缚住,这系缚就像绳索,一重一重把我们绑起来,绑得死死的,动弹不得。古人比喻说名缰利锁,这是讲名利。缰是套在马头上的绳索,这马就听指挥了,骑马的人你要马从哪边转弯,你这缰绳一拉它就知道了。你拉右面的,它往这边转,拉这边绳子它往这边转;叫它走慢一点,松,绳子松下来,它就缓慢的走;你要叫它跑,把这两个缰绳拉紧,把它头拉起来,它就开始跑,它懂得。
 
  名就像缰绳一样,你要好名,你就被名所控制。利,财宝,那是什么?枷锁!那就更严重了。披枷带锁,锁是手镣脚铐,刑具!你懂得这意思,然后你就晓得这『解脱』的意思。怎么样把它解开脱离枷锁?这枷锁虽然不是有形的,比有形的还厉害,因为有形的,你总是想办法把它脱掉,解脱掉。这无形的!你迷在里头,生生世世迷在里头,从来没有一个念头要解脱,这事情就麻烦了,愈陷愈深,愈久愈严重,到死都不觉悟,太多太多了。如果他有缘遇到佛菩萨,遇到修道之人,看看修行人的生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无忧无虑。
 
  所以在中国古代做大官的,发大财的,都曾经读过圣贤书,都有智慧能明理。他们交朋友绝对不会少过所谓说方外高人,一生当中总有几个出家的朋友,修道的朋友,道士。时常得空闲的时候访问他们,听听他们说经讲道,这历史上几乎大家都知道的,苏东坡跟佛印禅师,好朋友,知交。我们看看中国历代的文人,你看他们的文章,他们的诗词,文做得好,诗词做得好,里头都有禅意。从哪儿来的?都是跟这些出家人,跟这些老道常常做朋友,从那儿得到的灵感。他们的书画、文学作品里面都有禅意,所以它能流传千古。他们懂得这个,懂得解脱,羡慕修道人的生活。
 
  有不少到晚年退休之后,在家很认真的修行,甚至于把自己的产业捐赠给道场。如果产业多的、财力大的建寺院,供养修行人;这财力少一点的,多半是置田地山林,供养道场,给道场做为道粮,所以他们不是捐钱给寺庙,不是的。他买地,他买山,把这山跟地捐给寺庙,寺庙将这山地给这些农夫去耕种,收租。他每年有收获,收获里头拿一部分来供养道场,所以道场的经济收入它有固定的,这是从前佛教寺院庵堂的经济来源。它不是靠化缘,不是靠信徒零星的供养,不是的。寺院不化缘,即使做法会也不收钱,供养是随意的,绝对没有限制。他的生活有固定收入,收租这制度好。
 
  但是在现在,现代行不通了,现在寺院里头没有恒产,收入什么?收入要靠信徒的供养,要靠法会,要靠经忏佛事。于是出家人道心没有了,他天天要忙着生活,他的心不清净。什么是道?清净心是道。心不清净跟一般凡人有什么两样?真正修道人跟出家人不一样的,就是修行人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家宗派不同,法门不同,这五条里头重点不一样。禅宗、性宗他们重点在正觉,净土的重点在清净心,但是无论是哪个法门,无论是哪个宗派,总的纲领就是真诚,真诚是总纲领。菩提心之心体是真诚,这一定要知道,然后才能谈得上解脱,在世间法里面所有一切缠缚解开了,脱离了,脱离一切苦,脱离轮回,脱离三界。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五三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五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二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五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五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0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0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三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七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一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二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三三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