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九二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3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九九二卷)
 
   诸位同学,请看李长者的《论》文:
 
  前面我们念到「若心外信有他佛得道,我是凡夫者,即世间人情量是」。我们读到这个地方,确确实实这是凡夫的情见。佛法里面讲情量跟情见是一个意思,见就是看法,世间人迷情的看法;说量,就是世间人迷情的度量、衡量,与事实真相相去很远。这不但是讲很远,很远是个方便话,实际上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背。但是这种说法,似乎太过分了一点,所以说得含蓄一点,相去甚远。
 
  人,不但是人,一切有情众生都有求知的欲望,世间人叫求知欲。但是求知是应该的,求知要变成欲望,他的知就有限度、有限量了,达不到他希求的目标。为什么?欲是障碍,欲是烦恼,这个东西要不得,佛要我们断欲,道理在此地。知要不要求?要求,决定不是欲望。知是我们的本能,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怎么能不知?
 
  诸佛如来他们全知全能,他达到圆满了,但是他在心里头绝对没有一个欲望,绝对没有个希求。我们这个求知,求就是欲望。确实求,他是永恒不断的在学习,但是那不是他的欲望。这一点也不好懂,但是不能不说。求知就像我们吃饭穿衣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面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分。孔老夫子讲:我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想想,干什么都不如求学。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佛门里面讲法喜充满,快乐无比,精神生活肯定超过物质生活,所以无求。无求又不间断,就好象吃饭穿衣一样,无求,天天吃饭,天天穿衣,天天学习。向谁学习?向圣人学习,然后向一切众生学习,这就圆满。圣人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里面学习,成就圆满的智慧。
 
  夫子求学三十而立,那就是说十五岁到三十岁这一段期间向圣人学习,三十以后那个境界,那是向一切众生学习,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善财童子的示现不就是这样的吗?开头跟文殊菩萨学习,文殊,圣人!把这些学习里面原理原则都搞清楚了,然后跟一切众生学习,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天天接触,接触在里头学习,这一生成就圆满菩提。这些道理很重要!我们如果学会了,我们这一生会有不思议的成就;如果不会,还是自己妄想分别执着做主宰,那真是三乘经里面所说的了,纵然学习无量劫还是凡夫,转不过来。所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此地所说的不是我们的境界,至少善财童子的境界。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里学习毕业了,是这个境界。三乘学人果然回心向一佛乘,也是这个境界。转不过来,那就是长者在此地很感叹的说了,「此乃不论信进修行,直是生死长流」。为什么?出不了生死轮回。这个地方信进修行,如果是念念利益众生,这是善心,果报在人天。如果迷得很深、迷得很重,念念都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享受,忽略了众生,所谓的是损人利己。损人利己包括的范围非常深广,你是有意无意都在造业,业习果报是在三途。
 
  哪些人堕三途?堕三途确确实实人间天上享尽福报,只顾自己忽略了众生,这些人堕三途。所以长者在此地感叹的说,这「直是生死长流,常随见网」。你看看这是常随自己邪知邪见,邪知邪见是太多太多,用网来做比喻。「何大苦哉」,感受是苦报,三途苦报。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下面长者告诉我们。
 
  「以此如今第二会,及初会明始成正觉」。初会一开端讲始成正觉,二会一开端也说始成正觉。这后面三十二品,诸位要知道,李长者他是说《华严经》的全本,这三十二品这一分里头。但是《华严》传到中国来少了一品,所以今天我们读的这个本子实际上三十一品,长者在前面交代得很清楚。佛在三禅天讲十一地这一品没有传到中国来,其他的各品都有传来,但是有很多不完整的,脱漏掉的很多。可是这一品,真的一个字我们也没看到,所以现在的《华严》这一分里头只有三十一品,全经三十九品,全经应该是四十品。
 
  「又着如来出现品,明始终信进修行者,与三世佛一时出现,明法界总一时故」。今天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看到这个经文,我们能够信受,我们能够不怀疑,知道这里面的道理,也懂得方法,我们功夫不到家,入不了这个境界。初会、二会以及「如来出现品」,「如来出现品」是第三十七品,是第二会最后一品。这一共三十一品经,四十一卷经文,说的是什么?始终信进修行。始是初住,我们这个地方讲还十信;这第二会是讲毗卢遮那佛正报因果以及十信法门,从这里建起信心;从第三会那就不断往上进步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此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你看看初发心修行的人,与三世诸佛一时出现,没有先后,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说明法界总一时故。
 
  所以我们平常在大乘教里头常常听到、看到,有所谓始觉、本觉、究竟觉,大乘教里常讲三种觉。始觉到底在什么时候?永远都是始觉。我们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有没有体会到?是不是天天都有觉悟?天天有觉悟,你天天在开始觉悟,始觉哪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菩萨修行成佛了,成了等觉菩萨了,等觉菩萨证到究竟极果还是叫始觉。这个觉,就是什么叫觉悟?觉悟有一个标准,一定要跟本觉相应,天天在觉悟,时时在觉悟,从来没有中断过。诸佛如来如是,诸大菩萨如是,初发心的人勇猛精进亦如是。到如来果位称为究竟觉,始觉跟本觉圆满了,始本不二,始本是一,这成究竟觉。
 
  法界总一时,法界就是法性。从法性上来说,也是一时,决定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决定没有四维、四方、上下,这十方,没有。我们凡夫迷了,迷失自性,活在哪里?活在相对的空间。这个相对是我们妄想变现出来的不相应行法,现在社会上称之为抽象的概念,我们佛法里叫做妄想,不是真的。但是你这个妄想不除,好象是真的,你不知道它是假的;妄想除掉之后,你才知道这是假的。这个境界深广无际,长者怕我们不容易体会,下面举个比喻说。
 
  「如持宝镜普临众像,顿照显现,无前后时故」。这是很普通的一桩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经验,特别是现代人。现代人你看看出去旅行,每个人都带个照相机,这个照相机要是在古人手上那就是宝镜。我们把镜头对着外面的风景,外面这个风景有远近,但是这个快门一按,远近同时照进来,绝对不会有说近的先照进来,远的后照进来,更远的又后照进来,不是!同时照见,没有先后。用这个先后比作这个时的远近。如果我们用心像镜子一样,事实真相你就见到了。
 
  佛经,这个「经」字有镜的意思,照见我们自己的心行。经论是一面镜子,读经照见自己的心行,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随顺法性,这对自己;如果对外面一切人事物,跟经上所说的相应,那就是随顺法界。法界跟法性就是性德,随顺自性,正确。随顺久了,自自然然就见性了,总有那么一天豁然大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定在什么时候,不定是什么机缘,碰上了,豁然就开悟了。平常要不是在这里用功,不在这里练习,那这个机缘就没有了。
 
  常常照着这样做,这个里头自自然然生起像宗门所讲的疑情,就是我天天照做,但是这个里头的真理模模糊糊并不清楚,这是迷,这就是疑情。可是真照做,依教奉行,佛教我做的我认真去做,佛教我不做的我决不违犯,这样做下去,断恶修善。经论上常说「因戒得定」,为什么会得定?佛教我做我老实做,佛教我不做我决不违犯,规规矩矩,妄念没有了。
 
  我不随顺自己的妄念,这是修行成败关键的所在,我们自己会不会用功也在此地。世间人最难放下的就是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分别执着,最不容易放下了。放下财色名食睡这个五欲六尘简单,放下自己主观的成见非常非常不容易。但是佛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思想见解是错误的,如果不放下,对你明心见性决定产生障碍。你为什么见不了性,明不了心?就是你不肯放下自己的成见。我是怎么想法的,我怎么看法的,我以为怎样的,这个麻烦大了。你有这一套,那你永远做凡夫,永远在三乘,一佛乘的边都沾不上。你的观念里面当然有十方,当然有三世。
 
  佛在经典上随顺众生的知见,佛说法依二谛,随顺众生知见说有过去佛、有现在佛、有未来佛;如果随顺真谛,那就是如来自己的境界,讲他的境界,那就跟你讲了,没有三世,法界总一时故。所以佛经这个经文一开端,世尊教阿难集结经,前面放六种成就,「如是我闻一时」,这个一时是佛知佛见,要给你讲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众生知见。我们要懂得世尊说法的善巧,懂得一时里头微妙的义趣。
 
  由此可知,众生虽然堕在妄想分别执着里头,虽然堕在六道三途,世尊还是常常以善巧方便来诱导,言语、现相时时有暗示。根利的人看到了、听到了,有所觉悟,觉悟虽然不明显,可是佛常常在这里诱导,你要是常常接触,总有一天豁然开悟了。这豁然开悟不是偶然的,平常有小悟处,看到了点点头,一会儿就忘掉了,这叫小悟。这种小悟多了,多了什么?阿赖耶里头种子产生力量,不定什么个因缘,这力量发起来了,大悟了,彻悟了。再看后面这段文。
 
  「明于法界根本佛智境界中顿现众法」。我们从这个文,这个文说实实在在的,我们完全不懂,不是我们境界,可是我们学了这么久,能听,听了之后我们不疑惑。我们听听明心见性的那些人,他们是个什么境界?在《华严》里面讲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这说的是他们境界。
 
  「于法界根本佛智境界中顿现众法」,这是什么?我们想想是不是「出现品」里面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句岂不是现在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科学家在探究宇宙的起源,不知道宇宙怎么来的。你看他们制作许许多多最先进的科学仪器,无线电的望远镜,天天观察宇宙、探索宇宙,看到宇宙当中的里面种种变幻,那个境界也不可思议。看了之后,大家再猜、再推测。推测的依据?过去科学家所讲的,结合以前科学家他们所说累积的这些智慧经验,加上现在新的科学仪器,对于天体运动看得会更清楚、更明了,在那里探讨,可是还是离不了时间跟空间。
 
  什么时候真正有能力突破了时空的维次,这个事情才真正看出来,那个现象是什么?现象是顿现众法,一切诸法的发生有没有先后?没有,有没有次序?没有。就如同我们今天用照相机照照片一样,特别是照风景的照片,你快门一按下去,在你的底片里顿现众法,没有先后,没有次第。所现众法?这就奇怪了,它一点都不乱,它很有秩序。
 
  其实现代科学我觉得它还忽略了一个问题,就在眼前的问题,母亲怀孕,胎儿在母体当中时间并不长,十个月他生下来的时候,他全身里面那些器官、那个构造,谁给他造的?为什么造得这么巧妙?这就跟机器一样,这机器谁造的?这一个机器里头所需要的各个器官他统统具足,不增不减。如果有多的、不需要的,那是病;如果需要,他少了一个,那也是病,我们称他为残障。为什么造得那么圆满?谁给他造的?我们相信那不是他母亲造的,他母亲没有这个能力造,在佛法里面讲:一时顿现。
 
  「不可将情量度量」,情量度量就是我们凡夫知见去猜想,不可以。「作前后解」,我们今天看法实在讲还是「作前后解」,观察胎儿的长成,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他产生变化了,前一个星期跟后一个星期就有前后了。佛、法身菩萨不是这个看法,有前后是凡情、是情量度量,佛菩萨所见的,一时,这是真的。你要看到一时,你就晓得一切诸法不生不灭,我们看到有前后,前后就是生灭法,那你看的是什么?你看的是一种相续法,那个法的相续相,你没有看到真相,真相不生不灭。这个底下一句。
 
  「一依弥勒楼阁中境界」。弥勒楼阁中境界是善财五十三参里面的,是我们《华严经》末后一品,末后一品经文很长有四十卷,弥勒楼阁在最后一部分。「初会中始成正觉佛是举果劝修佛」,初会里头始成正觉,「出现品中佛,是明诸菩萨进修五位因果行终佛」,这个里头意思很深。这个五位因果,五位是指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位每一位都有因、都有果,果统统称佛,天台大师讲分证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菩萨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十法界里面佛是相似佛,不是真佛;一真法界的是真佛,不是相似佛,这个要知道。
 
  一切法相,《华严经》上说的「唯心所现」。怎么现的?顿现众法,决定没有先后。《楞严经》佛也是这么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接着讲「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能现能生是心性,所现所生是万法,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无量无边这一切法,所现所变。怎么现的?顿现。这个境界,佛在这个经上说叫不思议境界。不思议境界很有趣味,不思议就是解脱境界,你看《四十华严》的品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一句你听懂了没有?你要真听懂了,豁然大悟。境界,一切性相、理事、因果本来不可思议,你偏偏要去思,不是糟糕了;偏偏要去讨论,再研究又讨论,好,你有思有议你永远不能解脱。
 
  你要不用思也不用议了,你马上就解脱了。解脱就是什么?事实真相完全明白,这一句话真正的意思!你要晓得你不思不议,这是什么境界?禅定的境界。你有思有议是什么境界?是妄想分别执着的境界。妄想分别执着,你怎么能了解宇宙真相?到入甚深禅定,极其微细的念头都断了、都不起了,不思议有那么样的深度,这个宇宙真相大白了,清清楚楚明明了瞭都在你面前,这个时候确实没有远近。就是说你的心,心是什么?见闻觉知,这《楞严经》上讲的。
 
  真心,见闻觉知,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的见闻觉知,自他是一不是二。我们眼能见,耳能听,身体有觉,鼻有嗅觉,舌有味觉,意有知。实际上佛给我们讲六根互用,每一根都能见、能听、能觉、能知;再跟诸位说,每一个细胞都能见、能听,能觉、能知。佛说了大的是世界,小的是微尘,因心成体。微尘能见、能听、能觉、能知,没想到被现在日本的科学家在水里面证明了,因心成体!所以在甚深禅定当中,你才能见到事实真相,不能用情量度量,那你永远见不到事实真相。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要接着看李长者的论文:
 
  前面我们读到「初会中始成正觉佛是举果劝修佛,出现品中佛,是明诸菩萨进修五位因果行终佛,与信位中不动智佛相对故」,到这儿是一小段。佛菩萨出现,我们一般也说他做示现,示现跟出现的意思很接近,他有作用的。所以在初会里面始成正觉,示现果报给我们看,其目的是希望我们看到了能有个很好的反应,见贤思齐。看到,你看他成佛了,他以前跟我差不多,他能成佛,我也能成佛;他现在成佛了,我也应该要成佛。
 
  我们常常说「人生在世」,佛出现在这个世间,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出现在这个世间?佛在九法界示现,我们哪一个众生不是在示现?佛示现的是什么?我们示现的是什么?这里头不一样,我们有没有看到佛的出现,看到佛的示现,豁然省悟过来,想一想他做的示现有意义,值得赞叹,我这个示现毫无意义。我们如果有这个念头兴起来,那就是佛经里面讲到,你是根熟众生,在这一生当中,你得度的机缘成熟了,你会想到这一点。佛菩萨在这个世间为一切众生示现,可以说是常常不断的,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做暗示;只是众生业障太重,迷得太深太久,居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这就没法子了。
 
  可是佛菩萨慈悲,从来没有舍弃众生,真的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不管你见不见,不管你听不听,不管你觉不觉,诸佛菩萨的示现永远没有中断。这个示现我们想想,岂不是长时熏修!长时间在这里示现,在这里暗示,久久这个暗示的印象在阿赖耶识里头起作用,有一天看出来了。在《金刚经》上,我讲《金刚经》的时候跟诸位说过,须菩提尊者看出释迦牟尼佛的示现,赞叹说「希有世尊」,从内心里面生出感恩的话,「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巧方便护念一切诸佛菩萨,不断的在暗示。
 
  我就这一桩事情跟同学们在一起讨论,须菩提尊者跟释迦牟尼佛多久了?我们知道世尊最初示现成道,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这个僧团正式成立了,以后度三迦叶,度目连、舍利弗;目连徒众一百人,舍利弗徒众也是一百人,三迦叶徒众合起来一千人,须菩提尊者也在其中。他们跟佛学了多久了?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年,《般若经》讲的是二十二年,《金刚般若》是在后期讲的;换句话说,二十二年前面十一年是前半期,后面十一年是后半期,《金刚般若》是在后半期讲的。所以这样我们想一想,须菩提尊者在释迦牟尼佛会下至少有三十年。释迦牟尼佛每天都出去托钵,托钵完了回来洗脚,再吃饭,敷座而坐,不是天天都这么做吗?,须菩提尊者看了三十年才看出门道出来。这就是天天给你暗示,看了三十年恍然大悟,这一天明白了:希有世尊。
 
  佛的示现,这个地方讲出现了,始成正觉了,天天都是成正觉。再跟诸位说念念都是始成正觉,这个话你能懂吗?受过《华严经》的学习应该可以懂了,唯心所现,顿现法界,顿现众生。他所现的时间有多长?我们就以《仁王经》上这个话来说,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身体强壮的人弹指有力又快,我们一秒钟,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就以这个标准来说,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二十一万六千次一秒钟,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换句话说,顿现众法在一秒钟顿现多少次?二十一万六千次。次次都是顿现,次次都是始成,这个经上讲始成正觉,我们如果讲法界,始成法界,始成虚空,始成剎土,始成众生。一成一切成,决定没有先后,真相!
 
  什么时候你能看见?你能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大乘经上说八地菩萨。你自己好好修,修到八地这个现象你就看出来了,没有到八地,你还是用情量度量,你决定不能够明了事实真相。初住菩萨这禅定功夫相当深,能破一品无明,能证一分法身,比十法界的功夫高明多了,他对于这个事实真相,他能够了解体会得少分,他不怀疑。逐渐逐渐把自己的定功加深,这四十一个位次,一个位次比一个位次深,到第八地了,四十一品无明快要断尽了,这还差三品,这时候见到事实真相了。
 
  所以这个现象,佛在经上有时候也说不生不灭。为什么讲不生不灭?果然没有生灭,你讲个不生不灭,不叫废话吗?它真有生灭,生灭为什么叫不生灭?生灭几乎是同时的,同时你就没有办法看到生灭,生灭同时,生灭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看的相是什么?相续相,不知道这个相续相念念都是始成。我们说前一个生灭跟后一个生灭不是一样的,就跟科学家在实验看雪花的结晶,现在看水的结晶,看了这么多年,没有看到这个结晶的图案相同的。从来没有看过相同的,这是什么道理?就是每一个生灭始成的那个境界相都不相同,所以有相似的,没有完全相同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凡夫不了解这个境界,完全凭着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在那里猜测,这怎么行?
 
  所以我在讲席当中也曾经说过多次,佛经没有意思,没有意思你去研究,研究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才叫真实义。为什么?他是自性,法尔自然流露出来的,哪有意思?你要加一点点意思在里面,你就迷了。所以自己不认真的断烦恼,那怎么行?不修清净心那不行。记住八万四千法门,念佛法门也不在外,修什么?统统都是修禅定。
 
  佛在《大集经》上讲得很好,讲这个念佛法门,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深妙禅,这话是佛说的。念佛不是修禅,那你搞错了,不是修禅就不是佛法,就不是修觉悟的方法。你要求觉悟,一定要从禅定当中来求,念佛是禅定。念佛要怎么个念法?我们念头才起,「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下去,让心定下来。这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你这个修行功夫完全破掉了,你不得力。佛号是个手段、是个方法,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打掉,所以叫念佛三昧。
 
  离妄想分别执着,你离一分,一分智慧现前,离十分,十分智慧现前。这个智慧是什么?不就是这个经上所讲的不动智佛吗?总而言之这么一句话,这是「信位中不动智佛」。心在境缘当中,要看得破,要放得下。世尊教导我们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落实了,你做到了,这个时候你展开经文,经文是什么?是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释迦牟尼佛从他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一展开,把我自己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也引出来了,光光相照!这个经的字字句句无量义,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浅讲、深讲、长讲、短讲没有不自在。
 
  是不是随着自己意思讲?不是,随着自己意思讲,你又加一点意思在里头。那怎么讲?随顺众生,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华严经》里面,前面李长者跟我们讲的,讲这个佛号的因缘,第四条里面说的,「明如来以一切众生随根所乐」,你们就想到,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所以说法不能随自己,随众生的根机。这一点包括现前连初学的同学,我也常常告诉他,现在众生他想的是什么,他看的是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我们要观机;他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错在哪里?我们要知道。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怎么样帮助众生?就是看他现在错在哪里,把他这个错误帮助他纠正过来,这叫佛法。
 
  所以我常讲,现在社会大众在这一个世纪,特别是最近的这半个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一般人迷信科技,把圣贤的教诲拋弃掉了,以为这是迷信。而不知道圣贤人所证得的是心性,圣贤人的言语思想造作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不知道这个。这一拋弃掉了,圣贤教育没有了,现在社会变成什么?大乱!人,没有伦常道德。今天讲伦常道德他们都会笑话你,说你是个老古董,你的思想落伍,这怎么得了!我们不能讲,讲了人家不能接受,还要笑话、还要反驳,那怎么办?做出来给他看,你看看这样做好不好?让他自己去看。孝顺父母好不好?尊敬老师好不好?友爱兄弟姐妹好不好?把这个友爱扩大,友爱天下一切众生好不好?让他自己去看。
 
  所以今天弘法,说,难!他也会说,他那个口比你还伶俐,说不过他;做出来给他看,让他慢慢去反省。《弟子规》,这是圣人教诲,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图文巴当地的这些朋友们,也有来参与的。他们听到了、看到了,我听同修跟我们讲,跟我说:他们的反应很好,认为做人应该要这样。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反应?真理。当然我们这个城市,小城,居民只有八万人,除了学生之外,大多数都是退休的老人。所以这个城就是退休村,比退休村大,退休的城市。我们想建弥陀村,到这个地方来不需要了。这个地方是退休的城市,本国的人、外国的人退休都喜欢到这个地方来养老,这个地方安静,适合于老年人居住。
 
  我们想了这么多年,想一个弥陀村,没有想到到这个地方来,现成的弥陀城。尤其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大乘佛法在这个地方学习,居然得到当地朋友们的欢喜接受。我们说得很清楚,这是教育,这是智慧的教育,是幸福美满的教育,它不是宗教,与宗教决定没有冲突,我们绝对不会劝他改变宗教信仰,那是罪过。我们尊重宗教信仰,我们欢喜接受各个不同宗教的信仰,我都信,我哪个教都信。难得澳洲这个国家提倡多元文化,共存共荣。
 
  这个一切,那是章嘉大师以前讲的「佛菩萨安排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有这个求愿,佛菩萨就这样妥善安排。所以我们要想在学习当中得到真实的利益,一定要知道清净心感应的重要,所以这两三年来特别提倡纯净纯善,做为我们修学中心的目标。我们修什么?修心地纯净,行为纯善。从哪里下手?还是一句老话,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放下自己的妄想成见,一切随顺经论教诲,要从这里下手。
 
  佛经是佛家的教科书,每一部经一定具足教、理、行、果,这是佛家教科书的特色。「教」是教材、是方法、是手段;「理」,这个教材里头含着有道理在;不但有道理,还有修行的方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把自己的烦恼习气修正过来,这叫「行」;「果」是果报,果是离苦得乐。你看看这个教材多好!「理」教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行」,真的它帮助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破迷开悟;「果」,得到真正幸福美满,离苦得乐的生活。哪一个人不需要?哪一个人能不学?
 
  他不学,实在讲对于佛法不了解,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学了有什么用处?他如果知道学了能够帮助自己这一生过最幸福美满的生活,方东美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怎么会不来!我们今天讲给人听,人家不相信,为什么?说你在传教,你在拉信徒,你在想骗我去皈依。我真正做到了,这个教学我学了,「教」我学了,「理」我明白了,「行」我做到了,「果」我真的享受到了,所以我们这个身体形相是什么东西?活的经教。
 
  佛经在哪里?我这个身体就是,全部落实,这是示相。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应以什么身,标准在哪里?现前社会的需要。这是我常常说,我们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四众弟子一定要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什么?佛菩萨的榜样。我们要把佛菩萨这个样子做出来给大家看,这是真学佛,这不是假的。
 
  佛菩萨没有虚伪,佛菩萨没有染污,佛菩萨没有贡高我慢,佛菩萨不迷惑,佛菩萨不自私,佛菩萨「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做到才行,自己没有做到就是自己不学教别人学,哪有这种道理?人家不会听的,人家说你是假的,你是来骗我的。这些道理跟事实,我们的生活跟教学都要结成一体,才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佛的示现不一样,都是始成,剎那剎那都是始,真的没有先后。相续相里头,尤其要清楚、要明了,我们才真正有那么一点觉悟,我们的修学才称得上上轨道了。再看下面的论文。
 
  「自此如来名号品已去,直至如来出现品」。这总共有三十一品经,他这里讲三十二品,这三十二品有一品没来,我们现在读的三十一品经。「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进修因果」。进是进步,像在学校念书,升级。十信是小学,十住、十行是中学,十回向是大学,十地、十一地是研究所。前面说过,这里头一百一十重因果,进修因果。底下几句话重要。「以初即后,以后即初,不二之位故」。这几句话重要,初是十信位,后是十地、十一地。怎么说初后是一不是二?前面我也曾经跟诸位说过,他们学习的科目,自始至终都是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
 
  初信位的菩萨以布施波罗蜜为主修,其余的九波罗蜜是助修。我们要知道布施里头圆圆满满包含其他的九个波罗蜜,少一个你的布施不圆满,所以布施里头有持戒,布施里头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不但具足《华严》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统统具足,而且布施里面还具足普贤菩萨十大愿。布施里面有礼敬、有称赞、有供养、有忏悔,乃至于普皆回向,统统具足。从这些地方看,我们今天修布施,那哪里能跟《华严》相比?我们修这个布施法,真的,一百分里面要给你打分数,大概只能打个三分、四分,差太多了,别人修是圆满的。
 
  二信位的菩萨是以持戒波罗蜜为主修,同样具足一切法,具足十波罗蜜、十大愿王,这就是初即后,后即初。你要还不清楚的话,我再给你说说,十住初住跟十信位的初信一样,以布施波罗蜜为主,十行初行也是以布施波罗蜜为主,十地初地菩萨还是以布施波罗蜜为主。你只看这个都是十,初信、初住、初行、初回向、初地主修的都是布施,这样我们才完全明了「初即后,后即初,不二之位」。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古德常常讲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从初信位到十一地长时熏修,无量无边的法门,总的纲领就是十波罗蜜跟十大愿王。菩萨修的,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么?就修这个。我们在这里看到这主修,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属于助修,初后不二,正助不二。下面他举个比喻。
 
  「如大王路,其法常尔,非故新也」。这个大王路是古时候帝王出巡的驰道,叫大道,不是临时开的路,早就有了,像我们现在这个公路、铁路,不是现在临时需要才有,早就铺好了。这是说什么?一切菩萨成佛都是这个路。这个又有古佛、今佛了,三乘里面说的,法尔如是。在《华严》里面讲的?这是自性性德本来就是这样的,一点都不乱。为什么不乱?法尔如是,它本来就如是。这里头不能用情量度量。可是凡夫?凡夫的麻烦就是感情用事,这感情总是要问为什么?这愈问愈糟糕,愈问愈迷惑。
 
  大圣人,他们用的方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两句话不是教别人的,是他自己契入境界的方法。他来教导我们,做样子给我们看,他怎么样入法界性。这个《华严经》到最后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怎么入的?就是不思议,就这一句。不思议你就能入,思议就不能入。这个境界是不思议境界,你必须用不思议因果相应,你就入不思议境界;这个境界是思议的境界,你用思议能入,用不思议,用不思议也能入。所以不思议很高明,能入思议的境界,能入不思议的境界,不思议有这么大的用处。思议,能用在思议的境界能入,不思议境界它不能入,法界性不思议。
 
  后面引用文殊菩萨一首颂做结论,「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十力是如来果地上十种不思议的能力,他成就了。长者的论我们就读到此地,下面这是读到「如来名号品」的经文了。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九三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九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四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二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七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六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六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九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八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二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0三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轴心时代[栏目:宽见法师]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栏目:济群法师]
 《弟子规》与佛法两者之间如何理解[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曼达供[栏目:卡卢仁波切]
 得力聋盲[栏目: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师生恋[栏目:法鼓钟声]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三二、圆觉经的答问[栏目:慈航法师]
 曾经在没学佛的时候对电影里饰演佛陀的演员说过些不敬的话,是否构成谤佛罪?[栏目:阿松仁波切·利乐问答]
 超越常识[栏目:禅是一枝花]
 相应11经 道经[栏目:相应部 43.无为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