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七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7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二七卷)
 
   请掀开经本,看初禅天的偈颂第七首:
 
  【无量法门皆自在。调伏众生遍十方。亦不于中起分别。此是普光之境界。】
 
  这是普光明梵王他的赞颂。在前面长行里面,我们见到他得的是「随一切众生品类差别皆现前调伏解脱门」,从这个法门修行证果的。这个法门,实在讲我们也应当学习,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法门,中国人有一句俗话讲「和事佬」,他修的就是这个法门;种种不同的意见,他能够帮它调和,这很难得很难得。如果一个团体当中,有这么一个人才,这个团体确实能够得到和睦,共存共荣。我们佛法里讲六和敬,真正做到六和敬,确实需要这样的人才。这种人才,在过去历史当中,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团体都非常重视,而这种人也会被大众所尊敬。在佛法里面,我们在此地看到,华藏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的教区,西方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乃至于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都是最好的和事佬,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到他那里都和睦相处,种种误会隔阂都消除,你想这个法门多么重要!赞颂里面,前面两句清凉大师在这里给我们注解,「随类调生,调法自在,故能随类广遍」,这个好。这两句是讲他修学的成就,他从这个法门里面明心见性,修行证果。
 
  第一句讲『无量法门皆自在』。此地讲的无量法门,没有限定佛法;如果你看到大乘法门、小乘法门、显教法门、密教法门,这个范围就很小。无量法门,包括虚空法界,换句话说,用现代话来讲,无量无边的世界,种种族群、种种思想、种种宗教、种种学术,都包括在这一句之中。不但他能够通达,他已经做到无障碍;无障碍才自在,有障碍就不自在。此地跟四弘誓愿第三句相应,「法门无量誓愿学」,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就是此地讲的无量法门。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法,点点滴滴你都要知道、都要明了,你才能帮助一切众生。
 
  帮助他什么?『调伏』两个字而已。「调」是调顺,「伏」是帮助他伏烦恼、伏习气。调伏这两个字,是从功夫上讲,是从教学成绩上讲的。你教得再好,学生烦恼习气不能调伏,你的教学就没有成绩可言。真正的教学,绝不是在纸上做文章,来考试;拿考卷来评定成绩,不是的,那是形式,那个不可靠。真正你觉悟了,真正你回头了,这叫调伏。一切事理真相明了,那叫觉悟,智慧开了;永远不犯过失,这真调伏。知道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正还是邪,是善还是恶,再说得明白一点,是福还是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呈现在眼前,这是佛家教学真正的成就。必须能调伏自己,然后才能帮助别人。
 
  所以在这首偈里面,真正得力之处是在第三句,『亦不于中起分别』。没有分别,给诸位说,就没有执着,也就没有妄想。妄想分别执着都断了,你才得自在,你才有能力学无量法门。所以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建立在「烦恼无尽誓愿断」的基础上,烦恼没有断,决定不能学很多的法门;学很多的法门,结果是增长邪见。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玄义里面说,经题里面讲,他说得很好,「有解无行」,你学得很多,你懂得很多,但是你做不到,无行就是你烦恼习气没断,「增长邪见」,大乘佛法也是增长邪见。「有行无解」,把经教舍弃掉了,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做其他的功夫也好,也很难成就,清凉说「增长无明」。所以,必须要解行并重。
 
  可是我们在净宗里面,看到有很多老太婆、老阿公,经教确实不通,甚至于不认识字,念佛他能够站着往生,能够坐着往生,瑞相稀有。清凉讲的话就有问题了,人家是有行无解,他不增长无明,他往生了。于是我们就晓得,清凉大师讲这两句话的对象是谁?不是那些老太婆,她不在内。清凉讲的这个话,是除了上智、除了下愚,专门对当中这些人讲的。当中,我们讲半吊子,这种人最难度;说你没智慧,好象还挺有;说你有智慧,你确实也没有。所以我们要知道,清凉大师讲这个话对象是谁?对象是今天我们所谓知识分子,这很麻烦的人;妄想分别执着特别多,也特别严重,对这种人就是要解行并重。上根利智的人少,所谓是一闻千悟,他一接触就通达明了,好度。下愚也好度,他不需要知道,也不需要听经,也不需要那么多大道理,你教他一句「阿弥陀佛」,他就死心塌地念到底,他真的没有妄想、没有夹杂,所以他很容易成就。这两种人最容易成就,这两种人少,很难得,都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具足的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厚,这一生遇到缘他就没有疑惑,他就能够深信,他就能够发愿,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我们想想,我们不是这两种人,我们是当中这一部分的人,这一部分的人最麻烦。因此我们从哪里学?从断烦恼学起。烦恼断了之后,无量法门就自在了。这个自在就是佛家讲的开悟,大彻大悟,他才自在。怎么开悟的?障碍除掉了。觉悟,佛说是我们一切众生的本能,你本来就觉悟,所以觉叫本觉。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本来就通达,本来就没有障碍,过去、未来没有一样你不知道,佛说这是你的本能。我们现在本能迷失了,并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掉。怎么迷了?就是因为起了妄想、起了分别、起了执着。执着也叫做烦恼障,无明跟分别,就是妄想跟分别也叫做所知障,这两种障本来是没有的,可是现在有了。我们的性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就被这两样东西障碍住。佛告诉我们这些事实真相,只要我们自己把这些障碍排除,我们的本觉本能就恢复。大经上常讲,佛不度众生,众生得度是自己度的,佛对于我们只做一个增上缘而已。迷是自己迷的,所以觉还要自己觉;只要自己把自己那些障碍排除,觉就恢复了。马鸣菩萨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的迷执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现在有了,现在虽然有,决定可以除掉;本觉现在虽然迷失了,决定可以恢复。我们的信心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信佛,佛是谁?佛是自己,不是别人。所以佛法里所说的那些意思,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怎样才算信释迦牟尼佛?你要是相信三千年前在古印度出现的那个释迦牟尼佛,你就完全错了。那是什么?那叫迷信。迷信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你要信自己的释迦牟尼佛,你才能解决问题。什么是自己的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相信自己有仁慈的心处事待人接物,相信自己真心是清净平等的,这叫相信你自己的释迦牟尼佛。佛没有形相,佛也没有名字,一切形相、名字都是帮助我们自己觉悟,帮助我们回头的,佛家讲「表法」,你要懂得表法的意思。所以一切诸佛菩萨都是自性的性德,我们在佛法里才真正学到东西。
 
  我们相信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是我们自性的大圆满。毗卢遮那是梵语,它的意思是「遍一切处」。什么遍一切处?心量遍一切处,佛法里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就遍一切处,这是总说。然后再举例跟你别说,智慧遍一切处,慈悲遍一切处,爱心遍一切处,无条件的布施供养遍一切处,这叫毗卢遮那。我们真正能体会到,真正能觉悟到,真正能做到,就遍一切处。诸位同修住在新加坡的佛教居士林,居士林今天所作所为就是向这个教诲去落实。我们的布施供斋落实了,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三餐无条件的供斋,这遍一切处。人家来吃饭欢喜,不管你学不学佛,不管你信不信佛教,你信任何宗教,甚至于你骂佛、毁谤佛,到这里来吃饭都欢迎,我们欢迎你来吃饭,遍一切处。这是什么?毗卢遮那的精神,毗卢遮那的教诲,我们向他学习。我们做到这一点,还要进一步,进一步就建弥陀村,衣食住行乐育样样无条件的供养,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信仰,只要有缘,你欢喜接受,我们就平等的供养,学佛从这里学起。所以一切经教,无论是大乘、小乘,字字句句会归自性,这才是真正的落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什么意思?从字面上来讲,「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我们信阿弥陀佛就是信自性无量觉,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觉而不迷,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样样通达,这就是阿弥陀佛。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给我们讲信,第一个「信自」,这是主,其余的五条,他讲六个信,其余五条是陪衬,是信自的解释。佛教给我们,信心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所以佛法里面没有迷信,佛法有真实的受用,从这个信愿修学无量法门,哪有不自在的道理?我们现在社会上一般人讲触类贯通,能够做到触类贯通,那就皆自在;无论哪个法门,你一接触就贯通。你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这个能力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从哪里来的?是你在一切法里面断了分别。断了分别,就决定没有执着。诸位要知道,有执着的人决定有分别,有分别的人没有执着。有分别、有执着,诸位都知道,决定是六道轮回的众生;有分别,没有执着,超越六道,那是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四圣法界。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有分别,他没有执着。所以分别没有了,执着当然没有了;分别没有了,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所以这第三句给我们讲,他已经超越十法界,他是一真法界里面,《华严》上讲的法身大士,他怎么不自在?这些是证得清净法身。我们要努力,我们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也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不但一生当中要入这个境界,希望快速的入这个境界。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在你自己肯不肯放下你的分别执着,你如果说不肯放下你的分别执着,那就没法子。你哪一天放下,你哪一天入佛境界,你什么时候放下,你什么时候就是法身大士。换句话说,凡圣就在一念之间,转凡成圣要多久,这个没有一定,问题就在你肯不肯把念头转过来。
 
  也许同修要问:从哪里转起?这个话问得好,《楞严经》上讲的「最初方便」。从哪里转起?从自私自利的念头转起,这个念头一转,一切都转过来了。过去没有接触佛法,还不能透彻理解的时候,念念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我们学佛也是如此,第一个念头总想自己,这就迷了,这就是分别,这就是执着。转过来之后,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不是想自己。李会长是常常一夜睡不着觉,都是为众生着想,没有为自己想过,这回头了。他从前是凡夫,你听听他这些报告,以前念念是为自己想,受戒,受菩萨戒还要吃肉,还不肯吃长素。这几年他听经听得多了,慢慢的觉悟了,真正放下了。可见得入华严境界不难,难在自己能不能真正放下,为众生,不再为自己。念念为众生,行行为众生,智慧就开了,听话也能听得懂,看事也能看得明白,看人、看事都跟以往不一样了。以往有自私自利的念头,看人看不清楚,听话听不明白,为什么?有业障。这一转过来,看事、看经、听讲跟从前完全不相同;经卷一展开,字字句句无量义;听讲也能听得清楚,所谓是「愿解如来真实义」,他真能听懂,真有体会,他怎么会一样?
 
  自己明了之后,就能够帮助别人,「调伏众生遍十方」。虽然是眼前的少数一些人,有缘人,佛法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不度无缘之人,无缘他不肯接受,你想帮助他,他不要你帮助,这没法子;有缘就是说,我们帮助他,他肯接受,乐意接受,这有缘人。心量遍十方法界,我们所做的事情也是遍十方法界,这一点就很难懂了,这个要不是契入境界的人,他没有办法体会。一般人讲你的心遍十方也许可能,你的事遍十方不可能;实际上,事也遍十方,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遍十方。如果不遍十方,菩萨布施一文钱,为什么功德不可思量?凡夫布施十万、百万、千万、亿万,福报还是有限;为什么菩萨舍一文,功德遍十方法界?这个理太深了。佛菩萨做事,这里讲没有分别执着;没有分别执着,点点滴滴很小的福报都周遍法界,它没有界限,所以自然就大了,道理在此地。极其微细的那一点点小福小善,它与性相应,它称性,称性就周遍法界。所以小善变成大的果报,不可思议的果报,小福变成无量的福德。
 
  所以我们造恶、造善,都随着你自己心量在转变。世间人在事相上做得再多,福报不大,受他心量范围住了。他心量不大,他起心动念只想他自身,修再大的福报,那个福报只限于自身;如果他心量想到他的家族,他所修的福报不能超越家族这个界限。这些界限,这些框架,都是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极小之善都遍十方,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着是我们最大的障碍。尤其是执着,执着这个身是我,执着我们居住的环境是家,这个错了。佛的家在哪里?虚空法界是家,一切众生是自己。那是佛的境界,那是真的,是事实真相,那是完全觉悟了。我们迷惑颠倒,不知道虚空法界是自己家,不知道一切众生是自己。这个我在此地也不必细讲,前面都讲过,讲过好几遍了。我们要在这里面去体会、去认知、去肯定,把「大方广佛华严」落实在我们自己生活上,我们自己自然就契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就是《法华经》上讲「入佛知见」,就能够转凡成圣;能转凡成圣,那转迷为悟还有什么问题?
 
  所以这个法门,要真正落实是要觉悟,是要去做到才行。一切刚强难化的众生不是不能调伏,而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够,自己没有智慧,方法错误,所以才没有办法调伏。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许许多多地方冲突、战争,这么样的频繁,这么样的残酷,这是人为的灾害,不是自然的,没有人去调伏。我们今天觉悟了,今天明白了,这个调伏的工作就落在我们的双肩上。我们深深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我们深信一切众生都能够调伏根本的道理,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王阳明所讲的一切众生都有良心,「致良知」,都有良心。良心是被物欲蒙蔽了,蒙蔽得再厚,良心也会发现,你要用什么方法使他良心发现?那个调伏就有成就了。
 
  佛教给我们用什么?真诚、清净平等觉,我们在佛经里归纳出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没有不能调伏的,地狱众生也能调伏。不能调伏,我们的真诚、平等、慈悲做得不够。诸佛菩萨在这个苦难的世间,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哪些是诸佛菩萨?我们自己要觉悟,我们就是。我们学佛的人舍弃佛菩萨的教诲,等待着有佛菩萨从天上掉下来,哪有这回事情!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菩提心,老老实实说,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心、慈悲心,你发这个心,你就是佛菩萨。你再能真正看破放下,那就是「亦不于中起分别」,就是看破放下了。你自己转迷成悟,转凡成圣,叫自度;你帮助别人,叫度他。你自己没有自度,你决定没有能力帮助别人。
 
  佛在这些经典上,无论是从理从事、从因从果,都讲得透彻、讲得明白,教我们怎么过日子,过佛菩萨的日子,怎么样工作,做佛菩萨的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那就是怎样调伏众生,这是落实「佛华严」。佛法通常讲普度众生,普度就是此地讲「调伏众生遍十方」,这句话就是普度众生。无条件的利益众生,如果起分别就是有条件,有条件就落在情识里。诸位要晓得,情识是假的,我们世间人常讲虚情假意,这是我们要觉悟的。你看看世间,在社会上常常看到、常常听到,世间人男女相爱是情执,假的不是真的,没到几天听说他离婚、分手了,那假的,哪里是真的?所以情爱不是真的,是假的。能够结合久而不分离的,在我们中国古时候是道义的结合,不是感情的;道义的结合就不容易分手,纵遇到挫折、遇到困难,彼此都能忍让。现在人没有接受过道德的教育,不懂什么叫道义,所以虚情假意,我们就看得比过去要明显太多,全是虚妄的,全是彼此欺骗,所谓是自欺欺人。
 
  我们想想,我们学佛了,是不是每天也在干自欺欺人的勾当,为什么?我们干这些事情自己不知道,自己还认为自己是在修行、在证行,哪里晓得将来堕落?正因为如此,经不可不读,不能不听,天天要读,天天要听。为什么?怕自己不知不觉堕落了,还以为自己在修行,还以为自己修得不错,哪里知道全是干的自欺欺人,完全为了自己的利益。讲经弘法为什么?为名闻利养。你也很精进、也很努力,天天在发愤,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将来取得高的知名度,有很多人皈依,很多人供养,将来盖大庙,过皇帝的生活。这个生活是可以过得到的,但是死了之后阿鼻地狱去了,你能过几天好日子?你要是不觉悟、不小心,你就堕落了。你要提高到你自己有声望、有地位,有许多人来供养你,至少你要花二十年的时间。你很努力装模作样,装得很像,才能骗这些人。二十年之后,你这个福报现前,你能享受几年?你现在已经三十岁了,二十年后五十岁,顶多再享二十年,二十年享福就要堕阿鼻地狱,你算算这个帐。所以聪明人要冷静的去思惟、去盘算,不值得!我这个时间,可以能够超越六道轮回,那得的是真乐。为什么贪图世间名利,贪图五欲六尘,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拿着佛法去欺骗众生,这还得了吗?
 
  我明白这个道理,我觉悟这个道理,所以我决定不建道场。这个地方建个弥陀村,缘成熟了,我们看到这个念佛堂有这么多人念佛,念得这么殊胜,我们才努力来建。我自己修学搭个小茅蓬就够了,如果我建个庙,这些人跟着我在一块修学,我要是死了之后,争庙产、争名夺利,个个钩心斗角,心不在道上。什么都没有,大家都是菩萨,心还有点道心;盖一个大庙,道心就没有了,靠不住。所以我主张建小茅蓬,在山上砍几棵树,建个小茅蓬就地取材,那个地方没人要的,人家不会起贪心。所以你才晓得,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他们真的聪明、真的明了,不会让周边的人起贪瞋痴,这是真实智慧,真实的教诲。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然后才不会做错事情。
 
  清凉这个注,注得很简单,非常扼要,「随类调生,调法自在」,这个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族群。菩萨有这个能力,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分别、不同的执着,他都有办法调和。「调法自在」,这是使用的方法,善巧方便,能够叫大家都能接受,还不破坏族群,也不破坏宗教。佛家常讲「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这个道理要懂。我们现在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甚至于一些老法师,常常存着什么观念?我们佛法是正法,其他宗教都是邪法,你们要有慈悲心,把那些宗教徒都度来学佛,叫他们舍弃他的宗教。这个老和尚迷,没有开悟,错了!这不是调伏众生,这是什么?分化众生,制造斗争,你是正、他是邪,殊不知道自己是邪,他那边正不正不知道,自己这个观念就是个邪见。这种邪知见不能调伏众生,跟众生对立了,《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上,所有族类、所有宗教都平等,都第一,都彼此互相赞叹,绝不破坏对方,这才调伏。所以我们应该有个观念,他是基督教徒,我们要帮助他做一个最好的基督教徒,模范的基督教徒,将来决定升天堂。他的愿望,他愿望升天,我们帮助他,将来决定升天,这就对了。这就是调伏众生,他乐意接受了。
 
  佛法是智慧,绝不能破坏,你舍弃你这个教,来信我的教,宗教就会有冲突、就会有战争,这个结永远解不开。我们彼此和睦相处多好,个个都第一。所以我们要赞美他,不但不破坏,要赞叹他、爱护他、帮助他。不同的族群,并没有破坏,不同的族群能够和睦相处,不同的宗教也能和睦相处,互相赞叹,互相协助,社会才会安定,世界才有和平。我们于其中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爱心是真诚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有条件,一定要信我,我才帮助你,不信我的我不帮助你,有条件的不行,这个目的做不到。那就是虚妄,那是邪知邪见,你所作所为都错了,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调法自在,故能随类广遍」。第三句,「显明前义,无思成事故」。你这里头有分别、有执着,前面这个事业就不能成就,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大事业才能成就。「分别」这两个字,就是包含了妄想分别执着,也就是佛经上常讲,无明、见思、尘沙这三类的烦恼。烦恼永远离开了,心地真正恢复到清净平等觉,这才行。我们看底下一首;这首是普光明梵王他所契入的境界。下面第八首:
 
  【佛身如空不可尽。无相无碍遍十方。所有应现皆如化。变化音王悟斯道。】
 
  这是变化音梵王他所修学契入的法门,在长行文里面我们看到,他是「得住一切法清净相寂灭行境界」。这些法门,我们虽然没有专修,可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学到几分,我们的受用就很大了。清凉在注解里面,前面两句是说明佛的体性,体性就是清净寂灭。「不可尽下」,就是底下这一句,「显四义如空」,四义就是「相、碍、遍、应现」这四个意思。佛身不能看作是释迦牟尼佛的身、阿弥陀佛的身、一切诸佛的身,看作他们的身,跟我们就不相干,我们哪里得受用?佛身如是,我们的身也如是,生佛不二,性相一如,然后才晓得佛身就是我自己的身,我自己的身『如空不可尽』,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自己的法身如空不可尽,学佛的人听到这个话会点头,不会提出反对。再跟诸位说,我们的色身也如空不可尽,这个你就不懂了。色身怎么如空不可尽?实在讲,现在用科学的方法可以证明。实在讲,这个身相了不可得,《金刚经》上讲「三心不可得」,身相也不可得。我们在前面,曾经用过很长的时间,跟诸位同学分析过。身相是什么?身相,实在讲所有一切的色相都是波动的现象,佛家讲剎那生灭。《仁王经》上讲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色相怎么可得?色心都不可得,色心都遍法界,这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无相,无相不是没有相,没有相说无相这个毫无意义。「相即无相,无相即相」,有跟无是同时的,有跟无是一体的,这个难懂。我们把有跟无看作两桩事情,把空有也放在两桩事情,没有晓得佛法里面所讲的空有是同时的,是一桩事情。《心经》上讲得很好,大家都念得很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桩事情,万法一如。所以它的真相,真相是无相,无相当然就无碍;我们执着有相,所以就产生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华严》里面所讲的四无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觉悟人的境界。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亦不于中起分别」。这个中是什么?中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你都不会起心动念,你都没有分别执着,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永远不会生起,你就能入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的法界就佛华严的法界,你才得佛华严的受用。
 
  『无相无碍遍十方』,「十方」是讲自性,圆满的称性了。在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在教下讲大开圆解,在我们净土宗讲,你得理一心不乱。契入这个境界之后,我们要问有没有十法界?有。十法界依正庄严,依然展现在我们现前,这是一回什么事?「所有应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应现。应现里面意思很深,没有觉悟的人是业因果报的应现,这种人很多,不少,所谓是六道凡夫。十法界有情众生是业因果报的应现,诸佛菩萨也在其中,从来没有间断过,他也在这里头应现。他怎么应现?他是乘愿而应现的;因地里面曾经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现在已经成佛,已经见性,你必定要以你的行为去兑现,你不能说话不算话。所以诸佛菩萨也应现在这个世间,也应现在各行各业之中。
 
  我们对于其他宗教,千万不要用轻视的眼光去看,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说不定基督教的牧师是佛来应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牧师身得度,佛菩萨现牧师身分;应以神父身得度,他就现神父身分;应以修女身得度,他就现修女身,佛菩萨。我们真正修学大乘的人、学佛的人,看到这些人都是诸佛菩萨,你就不会有过失,你要把他想成是诸佛菩萨示现的。我们自己性德里面,那一分恭敬心才能现前,性德现前。普贤十愿里面讲「礼敬诸佛」,我们的礼敬之心、真诚之心,真诚的礼敬,你跟他们接触,他们很欢喜,愿意接受,中国古人所说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一次延续陪我到北京,我们去访问澳大利亚驻北京的大使馆,文化参事来接见我。我们过去不认识,可是一见面交谈之下,他就讲他非常喜欢我,很有缘分,第一次见面。什么原因?真诚,没有一丝毫的虚伪。我们所谈的,在澳大利亚我们帮助那个地区,帮助那个国家,我们自己一无所求,这种真诚交往,他怎么会不接受,怎么会不欢喜?我在那里做些什么工作,我要些什么报酬,要些什么附带条件,那人家要考虑愿不愿意接受。我没有条件,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一无所求,这就是菩提心,这就是菩萨行。所以佛菩萨在十法界里,没有行不通的事,没有不圆满的事,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所有应现』,圣哲的应现我们清楚,凡夫的应现我们也清楚。『皆如化』,皆如化就是《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用智慧去观察,用智慧去处理,就不会落在分别情执里面。凡夫为什么会堕落在情识而造作罪业?他不晓得这是梦幻泡影,他把它当真,当真就生烦恼。什么是烦恼?情执就是烦恼,你在这里面生起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中国人讲七情五欲。七情五欲从哪里生的?妄想里头生的,没有根,是假的。但是你要是执着它,你会受它的害,这个害就是什么?应现;应现三途、应现地狱。饿鬼、畜生、地狱也是梦幻泡影,可是你在那里面,你因为有执着,你要受罪,你要受苦。就好比一个人做恶梦一样,梦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在梦中有执着,你在梦里受苦,你在里头受罪。梦到一头老虎要吃你,吓得一身冷汗叫起来,不好受。堕落在三途是做恶梦,天天做恶梦,恶梦醒不过来。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在这里学习。
 
  清凉注子里面讲,前面这两句就是佛的体性,就是前面所讲的「清净寂灭」。清净心是没有污染,怎么样没有污染?用现在的话来说,决定不受一切外境的诱惑,你的心就清净。世间法我们不受它诱惑,佛法也不受它诱惑,这个难!有许多学佛的人,功夫不错了,世间东西他不动心,佛法里头还是被诱惑。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非法是讲世间法,佛法也不能执着。所以世出世间法都不可以分别、都不可以执着,你才能够契入真实。为什么佛法不能执着?佛法是因缘生,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世法、佛法都不可以执着,我们可以用它,不能执着它。我常常用比喻来讲,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于一切法我们有使用权,我们不可以有所有权。所有权是什么?你有执着,这有大害。使用权,充其量有分别,没有执着,你会用得很自在。决定不执着,知道一切无所有。世间人为什么自己所有的不肯布施?坚固执着以为这是自己所有的,叫我所。明白人知道,「我」尚且没有,哪来的「我所」?布施就很痛快了,不会有考虑,不会去想它了。看到别人有需求的,我们自己有的或者是有多余的,那更没话说了,立刻就会帮助别人;甚至于自己没有多余的,人家有迫切需要,我现在有需要但是不是很迫切,我也能舍。这个就是,是不是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叫看破,了解事实真相没有不能放下的,你会很自在、很自然的放下。你的生活自在随缘,随缘而不攀缘,你得大自在。变化梵音王他从这个地方开悟,从这个地方契入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八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0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82经 世间之问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我对上师的信心[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金刚经》的中道观(心愚)[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上(181-200)[栏目:冯学成居士]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三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栏目:静波法师]
 抑郁的企鹅[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第三部 僧团之父 马哈咖沙巴 第五章 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栏目:佛陀的圣弟子传]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九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初玄初要[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