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0九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8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三0九卷)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夜叉王偈颂第六首:
 
  【一切趣中演妙音,说法利益诸群生,其声所暨众苦灭,入此方便金刚眼。】
 
  这一首偈是金刚眼夜叉王的赞颂,他的学习报告。前面长行,他是「得种种方便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解脱门」。我们要特别留意他修学的法门,「种种方便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在现前社会应当要学习的,更应当很认真努力来学习。
 
  『一切趣中演妙音』,赞颂的第一句说明他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这个心量不能不大,诸位要晓得,这个大心量是我们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学得的,我们的真心心量就是遍虚空法界。我们今天在人间受种种痛苦,是将自己这个心量迷失了,佛常说众生迷了,迷什么?自己本来那么大的心量,现在变成这么小的心量,两个人相处还打架,都不能相容,那个苦难当然就来了。菩萨修行,他利乐帮助一切众生,范围多大,「一切趣中」。「趣」,用现在科学家的名词来说,就是一切不同维次空间。科学家这个说法,跟佛经里面意思完全相同。在佛法里面讲六道、讲十法界,实际就是不同维次空间,「一切趣中」是全部都包括了,没有一丝毫的差别。我们今天从现实环境里面来讲,超越了国家界限,不分国际、不分种族、不分文化、不分宗教信仰,我们都应当要热诚的去帮助他、去利益他。
 
  利益众生范围太广了,众生遭受种种不同的苦难,他们需要太多了,我们要全心全力的去协助他们。他们没有吃的,我们要送粮食给他;没有穿的,我们要送衣服给他。如果说是单单靠救济过日子,不能解决问题。中国古德常说,救济有一个标准,「济难不济贫」,他在遭受困难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救济,他在贫苦的时候,那要是长时期依赖救济过生活,这个人就变成懒散了,所以是救难不救贫。可是贫,必须要帮助他富起来,这是真正的救济,真实的利益。怎么能够把贫苦帮助他富起来?那要教育。所以此地说「演妙音」,「演妙音」就是教学。由此可知,所有一切帮助众生利益之中,教学是第一殊胜,教学是真实的利益,只要他能受教育,问题就解决了。
 
  新加坡的政府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看这个地区有一些少数民族,像马来人、印度人,这些少数民族,我听说他们上学,学费是国家给的,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国家给他的学费。国家为什么要这样作法?帮助解决他们贫穷的困苦,只要他接受好的教育,他将来在社会上不仅仅有谋生的能力,而且对社会有很多更大的贡献,能帮助社会,能帮助别人。由此可知,真正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贫困,除了教育,没有第二个方法。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他用什么?教学。所以佛家讲经说法是上课,我们这是大课堂。
 
  世尊当年在世,他讲经说法的道场,没有我们这么考究、这么舒适的讲堂,没有。我们在经上所看到的,今天到印度去朝圣,瞻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活动的一些古迹,知道释迦牟尼佛讲经在哪里?在大树底下,学生露天坐在地面上。人数也不少,也有一、两千人,这是我们经上常常看到的,他的常随学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参加这些居士里面身分差别不同,有国王、大臣,也有贩夫走卒。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的教学跟中国孔老夫子一样,所谓是「有教无类」,平等的教学,没有差别的教学,而且是义务的教学。诸佛菩萨天天讲经说法教学,没有听说收学费的。
 
  中国古代教学,老师都清高,决定不向学生收学费。但是学生对于老师有供养的义务,因为老师不从事于生产工作,所以老师的生活由学生家长照顾,有送米、送些吃的东西。送多少随意,决定没有课定一定要缴多少学费。不可能有这种老师,要有这个老师,在社会上被人讥笑,这个老师贪财。所以送的礼物随着自己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好多送一点,不好的少送一点。甚至于很贫苦的这些学生,自己家里面生活都有问题的,老师还要补贴学生,还要照顾学生家里生活,从前是这样的。
 
  在佛门里面,情形比较特殊。孔老夫子在家人,他有家,他有妻子儿女。释迦牟尼佛出家,没有家累,所以就方便了。出家人的生活,每天出门去托钵,因此学生连对老师送一份礼物都不需要。老师什么都没有,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过最简单的生活。最简单的生活,这是佛表演给我们看,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最清净的生活、最快乐的生活,他的身心都没有忧虑、没有牵挂。现在人常讲生活有压力,佛菩萨的生活决定没有压力,所以经文上讲清净、快乐。尤其是教学,教学是最快乐的,帮助人学好,帮助人改过,帮助人回头,帮助人行善,看到世间的善人天天多起来了,恶人少了。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恶人变成善人,不是恶人要惩罚他,我们开除他、不要他,没有这个道理!要把恶人变成善人,把坏人变成好人,这个是教育。
 
  不但是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要做出榜样决定去感化他。能不能感化?决定能!为什么?人都有良知,没有人教的时候,他的良知被物欲蒙蔽,不能现前,不是他没有良知,遇到真正的好老师、好同学,他的良知会发现。儒跟佛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从前小朋友五、六岁的时候,刚刚上学念书,念《三字经》,《三字经》一开端就把这个大道理说出来了,小朋友虽然不懂,让他念熟,他一生都不会忘记,以后慢慢的他就会懂了。它讲「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真性本来是善的。善为什么会变成不善?它讲「性相近,习相远」,真性大家都差不多、都一样,由于习惯不相同,所以就产生了变化,这样每个人的心、每个人的行为就有了差距。这个差距不是本性,是习性,我们常讲习惯成自然,习性,你有不好的习惯,不好的习惯养成之后就跟本性一样。所以从前的教育,从小一定要帮助儿童养成一个好习惯。
 
  儒家教学的目的是教人作君子、作贤人、作圣人,儒家教学有这三个目标,这也是三个学位。圣人,最高的学位,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博士;贤人是第二个学位,像硕士;君子,这是最低的学位,像我们现在讲的学士;儒家这三个名词是三个学位的名称。佛家亦复如是,佛家最高的学位是佛陀,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应当作佛;换句话说,希望你们统统都拿到这个学位,这是学位的名称;其次的学位是菩萨,最低的学位是阿罗汉。所以佛家的「佛、菩萨、罗汉」,学位的名称,要搞清楚,跟儒家讲的圣贤、君子完全相同,所以他是平等的。他跟宗教里面讲的上帝不一样,上帝只能有一个,不可以人人都作上帝。佛家这个是学位,像博士学位,每个人都可以拿这个学位。你在社会上从事于任何行业都可以,你的学位是平等的。
 
  所以诸佛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他们在这个社会上示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做一个家庭主妇,你拿到最高的学位,你是佛陀。我们习惯佛家的术语,习惯这么说,佛陀示现作家庭主妇,套《普门品》里头一句话,「应以家庭主妇而得度者,佛就现家庭主妇而度化之」,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平等法。我们看世界上其他的宗教,也在「一切趣中」,平等平等。应以基督教而得度者,佛就现基督身而为说法;应以阿訇身得度者,佛就现阿訇身而为说法。所以我们心目当中看所有宗教里面的神圣、所有宗教里面的使者,他们的领导人、传教师都是佛菩萨化身。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的恭敬心自然就生起来了,不会在那里分别执着,知道全是佛菩萨的化身。我说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们能够把《华严经》参透,你就了解,你也会肯定。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那就叫「种种方便」,种种是说多,不是一个;「方」是方法,「便」是什么意思?「便」是适合。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文化不相同、嗜好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所以不能用一个方法,哪一个方法最适合他修学就用哪个方法,所以佛教化众生没有定法,他活活泼泼。对甲用一种方法,对乙可能是另一种方法,他不相同。但是他的根本相同,他的方向目标相同,只是教学的方法手段不相同。
 
  我们今天在新加坡跟九大宗教密切的合作,我今天想了几个字,我说要写出来送给他们,每一个宗教都送。我们要在理论上找到根据,合作的根据,和睦的根据,世间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爱」,我们这个根找到了,我们相同的。所有宗教的目的都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相信这个根本跟这个目的没有人反对,那我们就可以合作了。我们从一个根本,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用种种方便。这就是我们的方法可以不相同,我们的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的,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苦的根是什么?根是迷惑,愚痴、迷惑。乐的根本是什么?乐的根本是开悟,是对于一切法通达明了,明了就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我们所有宗教教学的原则,原理原则。至于用什么方法,应当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方法决定不是固定的,活活泼泼。所以这叫「妙音」,妙就没有一定,一定就不妙了。虽没有一定,但是决定帮助人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这才妙。通常这个名词,是形容诸佛菩萨讲经说法的代表词。
 
  「演」,不但是说,而且还要表演,表演就是要做出来,你能够说到还得要做到,做出来给大家做榜样。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在世间,刚才说过了,不论他是什么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一定在他自己本位上做一个好榜样,确确实实能给社会大众,给世间同样身分的人、同样行业的人,做最好的模范,这个人就是佛菩萨。如果我们要能够留意,细心观察,我们的周边佛菩萨不少,不是没有;如果没有,我们这个世间就不能安住了。人人都作恶,这个社会不是大乱了吗?确实有不少佛菩萨掺杂在其中,众生作恶,他们行善,众生不守规矩,他们守法,缓和社会秩序。所以这个世间我们还能安居,得力于这些大慈大悲的示现。
 
  第二句,『说法利益诸群生』,这是讲他说法的内容。前面讲「一切趣中」,不同维次的空间,佛家讲的六道、十界,无处不现身。这一句讲「诸群生」,这个意思比较窄小。我们现在生在人道,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跟我们现前环境最亲密的,菩萨示现在这里面,要帮助这些众生,要让他们达到真实的利益。什么是真实利益?这也是太广太深,说不尽。可是我们讲到眼前利益,这个话就好说了。眼前我们的病害在哪里?我们病根,实在是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有几个人曾经自己问过自己:我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有没有问过?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如果你常常有这个疑问,你就会觉悟了。这个念头没有,那就是世法里头常讲的「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糊里糊涂去,一生造了糊涂业,不知道干些什么,这是最可怜的。佛经上常常感叹着,「可怜悯者」,是指这一类人。这一类的人,人数相当多。
 
  佛菩萨,他有智慧,他有能力善于观机,他一看晓得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根性不是在一生培养的,关系到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所以佛菩萨说法契机,大家喜欢听,能听得懂,能体会得到说法的义趣,这就才能得利益。所以头一桩事情要破迷开悟,要认识自己,要肯定自己,来这个世间是干什么的。大多数的人到这个世间来,佛给我们讲「随业流转」,是你过去生中造的业,你这一生中感得的果报。造业,业很多,但是可以分为两大类,这些名词在此地我就不必再多解释了。一种叫引业,你所造的业,这个业在儒家讲「五常」,佛法里面讲「五戒」,你过去生中曾经修行这些法门,这个法引导你到人间来投胎,我们能够得个人身是引业引导你来的。可是虽然得人身,我们每一个人相貌不相同,体质不相同,有人身体很健康、有人身体多病,有人生活环境很富裕、有人生活环境很贫困,有人有智慧、有人没有智慧,这些差别是什么?这些差别叫满业。我们同样都得人身是引业相同,我们这一生的遭遇不相同是满业不相同,这些如果不是佛教导我们,我们哪里会知道!
 
  引业多半是与持戒、行善有密切的关系,而满业最重要的关键是布施,这佛常讲。为什么世间有一些大富大贵之人,他得这么好的果报?财布施多;为什么世间有很多聪明才智的人?法布施多;有健康长寿之人,无畏布施多。所以能修六波罗蜜,这是满业。我们过去生中,每一个人修的不一样,所以我们虽得人身,生活环境不相同。但是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过去生中虽然是有欠缺,这一生当中努力去修学可以弥补。
 
  下个月,香港亚洲电视台记者要到新加坡来采访。他采访有三个目标:第一个采访,我们十八号有个「义走」,我们九大宗教替回教筹款,他们觉得是新闻;因为从来没有听说,哪个宗教帮哪个宗教的,新加坡宗教还互相真正帮助筹款,这个不容易,他们要来采访。第二个要采访李木源居士,听说李木源居士十年前得癌症,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内脏,医生给他讲寿命只有三个月,所以他一切都放下,到居士林来作义工,在这里等着往生,等死,等了这么多年他也没死,所以这是奇迹,他们要来访问。第三个目标,访问这边的许哲居士,这是一百零一岁,她为什么这么健康长寿?为什么生活得这么快乐?他来访问这三桩事情。
 
  我们竞走这个事情,筹款咱们不谈。我们讲到李木源居士跟许哲,如何能够把命运转过来?他不是前生的事情,这一生的修学。李木源居士学佛之后真的回头了,他理明白了,遇到这个病他自己清楚,从得这个病,医生跟他讲只有三个月寿命,他就彻底回头了。放下自私自利,不放下也不行,寿命到了,你不能不放下,他真的放下了,全心全力替居士林服务,不拿一分钱,他作义工;只是有时候在那边吃饭,作义工。这一个转变,他的福报就转过来了;换句话说,他自己的福报,他寿命到了的时候就告一个段落,终了,没有了。这十年来的福报是什么?是佛法的福报,是一切众生的福报,他要为大家服务,大家需要有这么一个义工来做事情,所以这不是他自己的福,是佛菩萨的福报,是一切众生的福报。这个福报就大了,这个福报没有边际,所以他的病就好了,就没有事了,再去检查什么病都没有了。不但没有病,他的身体、体质改变了,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跟他自己从前体质也不相同。最明显的,他自己现在没有冷热这种感触,他告诉我,他带团到中国去旅游的时候,冬天别人穿了很厚的棉衣、羽毛大衣,他只穿一件T恤,他不冷,冷热没有感觉。他如是,许哲居士也如是。许哲居士也不懂冷热,无论什么状况的天气,再冷、再热,她就是一件衣服。
 
  他怎么转过来的?我们要知道。他怎么过日子?每天都积极的在修三种布施。他到居士林来,我们居士林发起供斋。居士林发起供斋是很多年了,但是我来的时候一看,这个供斋不够标准。为什么?这个饭菜很简单,是可以吃,不好吃。我教他,我说:这个不行,我们要把供斋的水平向上提升,多去看看新加坡一些斋菜馆,我们去吃吃看,我们的斋菜至少要跟他这个水平相等,不能输给他,要让到这边来吃的人还想来吃,我们才成功,不可以说到这边来吃了,下一次不想来,那我们就失败了。李居士听了很欢喜,所以现在厨房每一个星期都在检讨、都在改进,而且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都不缺,每天供斋。
 
  供斋的情形你们大家都知道,三餐饭,两道点心,上午有一道点心,下午大概三点钟的时候也有一道点心。夜晚二楼你们去看,热的面包、馒头、包子、咖啡、牛奶、茶,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居士林修大布施!这个心一发,所以有很多人到这边来吃饭,尤其是其他的宗教。上一次有五十多位天主教的修女,来自十四个国家地区到居士林来访问,我们在二楼接待她。她们很惊讶、很赞叹,听说我们这边每天有一千多人吃饭,她说:你们的钱从哪里来?怎么会有这么多?李居士答复得很好:我们后台有大老板,有大福报的大老板。她们就打听:是谁?李居士告诉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福报无量无边。
 
  其实到最后我们把事实告诉她,我们平均每天一千多人吃饭,星期假日、法会节日差不多是三、四千人吃饭,从来没有买过米、没有买过油,什么都没买过,吃的东西源源不断而来,天天有人送来,送来的你决定吃不完。你们到下面看,面粉堆积如山,吃不完。但是这个东西不能放,放了要坏的,所以我们每一个星期总有一、两次,我们用小卡车,把这些东西分开送给各个宗教所办的老人院跟孤儿院。每一个星期都送,家家都送到。他们没有,我们这儿太多了,什么原因?我们这里布施,他那里没有布施。你才晓得愈施愈多,你不要怕布施,怕布施就没有了,你肯布施愈布施愈多。
 
  个人如是,团体也如是。你要想你家里面财用不缺乏,你要尽量帮助穷苦的人家,你的邻居、你的街坊、你的亲戚朋友统统要照顾,无条件的照顾,不要希求果报的照顾,这是真的照顾。不可以说这个人我喜欢他就照顾,那个人我很讨厌他就不照顾,这个不可以。那你是有分别心,你的心不平,你的心不慈悲,平等照顾。不管他对我有恩也好、有怨也好,他曾经侮辱我、毁谤我、陷害我,他有苦难的时候照样去照顾他,决定没有这些前嫌,你就有福了。
 
  你布施财,你就得财物。可是财物得到之后不能够积,佛在经上常常教我们「积财伤道」,财物不可以积的;有了之后,赶快再布施。佛家讲「舍得」,「舍得」是双重意思,就是说舍是布施,你舍的愈多,你得的就愈多;但是你所得到的还要舍,要把你的得也舍掉。这样子愈舍愈多,愈多愈舍,福报永远没有止境。
 
  能够舍法,法布施,你得聪明智慧。现在世间虽然有一些聪明人,那个聪明有限,来生就愚痴了,不是生生世世聪明。为什么?他的聪明里头有个大糊涂,大糊涂是什么?智慧财产权,完了!这是大糊涂。印的些书后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就大糊涂,智慧就没有了。所出品的这些,我们通常看到光牒、录像带,都印上「版权所有」。所以他没有智慧,他的智慧不高,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舍掉,这是根本的障碍。佛教给我们一切为众生,如果对众生有好处的,何必要版权?我这一生最讨厌版权。人家送书给我,我第一要看后头版权,凡是印到「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个书我不看。为什么?他一定没有什么高明的东西,心量太小,自私自利,他能够写出什么好文章来?所以这个书不要浪费我的时间,也不要浪费我的眼力。我喜欢看的书,后面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这个书我一定看,他心量很大,这个人有智慧。聪明智慧是这么来的。
 
  什么叫无畏布施?多关心苦难的人、老人、病人、残障人士,特别多关心他们,多帮助他们,这属于无畏布施。我们在饮食选择的素食是无畏布施,绝不杀生,爱护生物,我们的果报得健康长寿。这是说明什么?说明叫满业。佛教给我们,这是利益,真实利益。我们一生当中,在财用只要不缺乏就好了,不必要多,多没有好处,多了是累赘。一切都不缺乏,这多自在、多快乐。有多的赶紧去布施,多做好事,多帮助世间苦难的人,你的前途一片光明。
 
  「说法利益诸群生」,晓得帮助一切苦难众生,里面最重要的是说法,就是教学。帮助他觉悟,帮助他理解人与人的关系,最好能够帮助他真正的体会到,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息息相关,这样的慈悲、仁爱自然就能生出来了,真正能够爱护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关怀、爱护、帮助一切众生。所以在帮助众生之中,教学是占第一位,诸佛菩萨、世间大圣大贤都选择这个行业。在中国孔老夫子选择这个行业,在印度释迦牟尼佛也选择这个行业,而且都是尽义务,不求报酬,所以称之为神圣。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今天全世界的人对他们还是非常尊敬。由此可知,他所修的福、他所积的德之大之广,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第三句,『其声所暨众苦灭』,这是讲效果。「声」是讲声教,他教学;「所暨」是所达到的目的,确实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众生之苦,佛在经上把它说为八大类。前面四种属于我们本身的,有生苦、有老苦、有病苦、有死苦,生、老、病、死,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避免的;而离苦得乐,也是以这个为根本。佛法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事实,不是玄学。学佛的同学,你们在新加坡看到,在中国现在这些例子也不在少数,我也常常听到有人跟我说,所以我也常在讲席当中向诸位同学报告,佛法真正修学到终极的目标:不老、不病、不死,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它有理论、有方法,依照这个理论方法修学,你一定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你要说是人这一生不衰老、不生病,已经就不容易了,哪一个人没有死?释迦牟尼佛也死了。生死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没有人搞清楚,所以人贪生怕死。你要真搞清楚了,你才晓得根本没有生死。生死这个事情像什么?像我们换衣服一样。衣服穿脏了,你会脱掉,换一件新的;脱掉就好比死,再换一件新的就好比生。实在讲我们人在六道、在十法界,轮回、舍身受身就等于脱换衣服一样,世间人不知道,不晓得事实真相,衣服穿脏了脱下来,非常舍不得。那什么人?愚人,小孩。小孩衣服脏了,父母亲要把他脱下来,又哭又闹,就是不肯脱。那就好比迷于生死当中,他不了解,他不知道脱掉脏的,换一件新的更好的,到他穿上新衣,他就高兴了,他又笑起来了。众生就是这种情形,不了解生死的真相。了解事实真相,那我们换衣服也得要讲究,总得愈换愈好,不能愈换愈差。六道里面得人身,来生得人身,或者来生得天人之身,那你换的衣服就愈换愈好;如果来生变成畜生、变成饿鬼、变成地狱,你换的衣服就愈换愈差,还不如现在这个身体,这是我们要明了的、要懂得的。所以我们会常常想到,来生我们要换一个什么样的身?当然最殊胜的是佛菩萨的身,所有身相里面第一殊胜。佛让我们明理,了解事实真相,于是生老病死确实可以解决。
 
  对身外之苦有三类:第一个是「怨憎会」。会是聚会,冤家对头常常聚会,你很不痛快,不喜欢的人天天见面,不喜欢的事常常遇到,这一类叫怨憎会。再一类:「爱别离」,你喜欢的人常常离别,喜欢的事常常遇不到。这两大类所包含的事相,也非常复杂,非常之多。第三类叫「求不得」,你有很多的愿、有很多的祈求,求不到,不能满愿。佛将我们所有这些痛苦,归纳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的苦人人都有,六道众生没有一个没有,到天上做了天王他也有。佛了解这里面业因果报,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冤家对头?为什么你喜欢些人物常常跟你别离?你有很多善愿、希求不能够满愿?都有业因,佛家讲业障,你过去造的种种业,尤其种种不善业。不善业会障碍你,善业也会障碍你,所以善业跟不善业全都造成了障碍。我们在这个世间,古人常讲,人在世间一生当中,「不如意事常八九」;称心如意的事情,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现在这个世间,称心如意能够有百分之一、二,已经就很难得了,不如意的事太多太多。这些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唯有佛法能讲得清楚、能讲得明白。这里面的业因,你要是都清楚、都明白了,这三大类的苦你就可以解决了。
 
  「怨憎会」,这一些冤家对头,你懂得,你就能够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结,你有智慧、你有能力消除业障,化解怨怼,化敌为友,这个问题解决了。「爱别离」,你所喜爱的,你也知道何以有别离的因素,把这个因素找到,再把这个因素消除,你就能满愿。觉悟之后,这个爱转变成高度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情爱不能解决问题,情爱是迷。所以世间,诸位如果说是,现在是太明显了,不必要很高的智慧,只要留意常常看看报纸、看看杂志,甚至于看看电影、连续剧,你应当会觉悟,爱是假的,不是真的。男女两个人相爱很好结婚了,没有几天打架离婚了,这是假的,虚情假意,我们在这里一看就看穿了。所以人家告诉你,他很爱你,假的不是真的;他说他恨你,你也晓得也是假的,不是真的;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都不要把它当真。一定要有智慧,要把情爱转变成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永恒不变。佛菩萨、真正觉悟的人,他那个爱是永恒不变的。基督教、天主教《圣经》里面所讲的「神爱世人」,那个爱是真的;人不爱神,神也就不爱人,那神的爱是假的,不是真的,那还是靠不住的。人怎样悖逆神、侮辱神、去害神,神还是爱他,决定没有改变,这个爱是真的。所以佛家讲真正的爱,就不用这个字,叫慈悲。慈悲是永恒不变,真正的爱。世间人讲的爱,佛菩萨很清楚,全是假的。
 
  所以不接受佛的教育,不能够入佛的境界,我们一生当中对任何人全是虚情假意,没有一桩事情是真实的,那你以后还有什么好果报?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真正讲到离苦得乐,在圣贤教学之中才能够得到。圣贤的教学有的时候我们初接触,好象很难接受,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在迷惑当中过的日子太久了,所谓是积非成是,我们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甚至于没有能力辨别善恶、没有能力辨别是非,把假的当作真的,把真的当作假的。所以现在社会上很多很多的人,年轻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乃至于博士,我见得太多了,听骗不听劝。我们善言善语去劝他,他不相信,别人骗他,很容易就上当,到真正吃亏上当,觉悟,已经后悔莫及了。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什么原因?没有受过圣贤的教育。
 
  今天社会的动乱,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东、西方预言所讲的「世界末日」,世界有大灾难。我们听了这些话,怎样来对待?这些话究竟是真、是假不要去问它,灾难什么时候来临也不必去问它,最重要的它给了我们一个警惕、给了我们一个警告,让我们不能不细心观察世间,我们自己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灾难?如果世间人心都不善、行为都不善,每一个人都自私自利,都追求名闻利养,都增长贪瞋痴慢,这个社会有问题,会有灾难来。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要以为现在这些地震、飓风、水灾、火灾,认为这是自然灾害,没有错,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我们的念头有密切关联。新加坡还有不少人相信风水的,我看到路上有些招牌挂的看风水、看相、算命的招牌,我看到不少,大概此地有不少人相信。看风水的人有一句话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个地方常常有一些自然灾害,这个地方没有福,住在这个地方的人不是有福的人;有福的人住在这个地方,地方怎么会有灾害?这个话有道理。什么人有福?人肯修福,心地善良、言语善良、行为善良,肯修福,这个地方人有福,不会有自然灾害。可见得我们的心行与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关系,那自然灾害与我们起心动念就毫不相关了,「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就讲不通了。他们这些话在佛经里面讲得很透彻,尤其是这部《华严经》,佛给我们说,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才能体会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起一个善念与别人、与环境没关系,起个恶念也没有关系,那你完全搞错了。我们的起心动念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密切的关系,这是现代科学里面讲的「思想波」,这个波动跟他们都有关联,也就是说都有影响。
 
  圣贤的教诲,最低的水平教我们积德修善。《十善业道经》里面,佛教给我们:常念善法,你的心善;思惟善法,你的思想善;观察善法,你的行为善。这三种善法要昼夜不断,念念相续,你是善人;佛又告诉我们,绝不容许有一分一毫不善夹杂在其中,那你就是真正的菩萨。真正菩萨是世间纯善之人,我们应当学,何必要造恶?「断恶修善」,佛这几句话讲的是真究竟,彻底圆满。善行、善心标准是什么?就是十善业道。身,不杀生,不杀生里面这个含义引伸,绝不伤害任何一个众生;不偷盗,不偷盗引伸的意义,决定不占任何人的一点便宜,要守住;第三不邪淫,十善业道多半是对在家同修说的。
 
  所以身做到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语,绝不欺骗人;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佛一再教给我们,对人言语要和颜悦色。我们的容貌要欢喜相,言语要柔和,别人听了欢喜,愿意接受。粗暴的言语,命令的句子,你是他的长官,他不得不服从,内心不服,不是真正的悦服,那你不是有成就的人,也不是一个有福报的人。所以要懂得修福,要懂得积德,要和颜爱语。不恶口,不绮语,这刚才讲的是不恶口。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说的话很好听,目的是欺骗人,这是口的四种善业。意,这是内心,起心动念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佛给我们说了十个标准,叫「十善业道」。心里头常常想着,常常念着,常常要做到。看别人,对人、对事、对物,看人家的善,不要记别人的恶,我们的心才能纯善。如果看别人的过失,我们也把它记在心上,那就是佛讲的,你有分毫不善夹杂在你的善心里头、善行里头,你就错了,把我们纯善的心、行破坏了,你说这多可惜!我们要学菩萨、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这是如来真实教诲,我们不能够粗心大意,一定要认真努力来学习。
 
  佛菩萨确实是慈悲到了极处,他对我们的教导,丝毫没有隐瞒,决定没有吝法,他是怎么修成功的,他把这个秘诀教给我们。这个秘诀就是心地善、思想善、行为善,一切人事物里头,所有的不善绝不放在心上,只可以记别人的善,不可以记别人的不善,对自己才是真实利益。你心里头还有别人丝毫不善,把自己的纯善破坏掉了,这才真的可惜。这里头有大道理、大学问,我们要细细去参究。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0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六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七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七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九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二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0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七六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懂得生活的艰难[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得与失[栏目: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
 知识与修养[栏目:白云禅师]
 如何能活在当下,不去担忧还未发生的,不去回忆、忏悔已经发生的?[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