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生老病死都是福
 
{返回 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31
生老病死都是福

  假如从20岁就开始修行,到了80岁时,可能会直接进入来世的快乐生活。

生死事大,早做准备

  现在的人,对世间的一切事,无不斤斤计较、绞尽脑汁,对死亡大事却置之不理,仿佛死神已将自己忘却,这实在是掩耳盗铃的自欺之举。

  瑜伽士秋雍,是塔波仁波切的首座大弟子,也是藏地公认的大成就者。
  一位康巴的修行人,听闻其美名,特地前来拜见。他向尊者供养了布匹后,便乞求传法。尊者什么也没传。
  经过再三请求,尊者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并告诉他:“上师的教言没有别的,我发誓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窍诀了。”
  或许有人听了,不以为然:“这哪是什么大法?上师应该给我加持一下,给我灌个最高最高的顶,这才是真正的法。‘我也会死,你也会死’,这个我也懂。如果这是法的话,我可以给上师传。”
  然而,那个康巴人信心很足,觉得:“上师讲得确实有道理。上师总有一天会圆寂,我也总有一天会死,死的时候,连这个身体都带不走,更何况是其他东西了?所以,我一定要好好修无常,舍弃今生。”
  于是,他依此教言精进修持,最终获得了成就。
  作为修行人,理应时常忆念死亡。印光大师在他的佛堂里,挂着一个大大的“死”字,并时时告诫后人:“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可见这些大德对死亡的重视。
  前辈的大成就者们,为了脱生死,历尽千辛万苦,以坚固的信心,勇猛的精进,朝如斯、夕如斯,方得明心见性。
  只可惜现在的人,对世间的一切事,无不斤斤计较、绞尽脑汁,对死亡大事却置之不理,仿佛死神已将自己忘却,这实在是掩耳盗铃的自欺之举。
  我们无始以来,由于二取执著,迷失了本来面目,原有的自性光明被无明所覆,以致长久流转于生死苦海。这一生若不悟道,则难越生老病死关。如果想重见光明,永脱生死,必须下一番功夫。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放下一切,时刻忆念死亡,毫不懈怠地修行,方能嗅到本有的菩提芬芳。

学佛的老人不痴呆

  学佛是老人理想的归宿。很多老人学佛之后,精神上有了真实的寄托,对未来也有一种把握。所以,愿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择,以有意义的方式度过!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代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的慨叹,恰恰是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时下,许多老人的吃、喝、穿、用已不用犯愁,但精神生活却日益空虚。有些老人退休后,整天靠打麻将、下棋、玩扑克等度日;有些老人则靠带孙子、逛公园、忙家务、养宠物来消磨时光---英国有位百岁老人说:“无聊,是一个致命的杀手。”因无法面对无聊的生活,他就一直工作,不肯退休。
  强烈的孤独感和不知如何打发时间,是老人最大的心理障碍。许多子女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就是孝顺,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人到了垂暮之年,周身体力逐渐衰退,口中的两排牙齿所剩无几,再香的食品也消化不了;人也变得老眼昏花,看不到远处或细小的东西;无论别人说话声音多大,耳朵都听不清楚。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非常健忘,总是昏昏沉沉,而且身体老化、四大紊乱,致使百病缠身,饱受折磨。
  老人们有大量的世间,可以自由支配,却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再加上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平时除了电话问候以外,难得有人陪在身边嘘寒问暖。所以,他们整日里郁郁寡欢,脾气越来越古怪,心情越来越忧郁。
  在日本,每年约有万余老人轻生;在美国,老年人成了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每天近18名老人自杀身亡---
  在这种情况下,学佛对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老人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不容易被虚幻的欲望引诱,所以一旦接触佛法,比年轻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在藏地,人到了晚年,念观音心咒、饶塔、供灯---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很少有人觉得空虚难耐,反而常抱怨时间不够。
  俗话说:“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每位老人若能潜心学佛,在有限的时日里,为后世多积累善法资粮,那么,晚年不但不会空虚寂寞,还会开启智慧、获得解脱。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老人学佛应放下尘缘,做到“一心”,最好不要今天挂念孙子、明天惦记女儿,什么事情都想插手。明代张守约居士也说:“物外寄闲身,诸缘任运歇,不染半点尘,唯念一声佛。”
  《净土圣贤录》中有一则故事:
  嘉庆初年,杭州有位老太太到孝慈庵问道源和尚:“修什么法门,可以一生脱离苦海?”
  和尚告诉她:“任何法门无过于念佛。然而,念佛不难,难于持久;持久不难,难于一心。你若能做到专心持名、至诚发愿,临终时佛定来接引你脱离苦海!”老太太听后,欣然拜别。
  回家后,她将一切家事交给儿媳妇等人,自己设了一间净室,每天在里面念佛修行。
  几年后,老太太又去问和尚:“蒙您开示,弟子弃舍家务,专事念佛,自问可以做到持久不懈,但苦于无法达到一心,请师父慈悲指点。”
  和尚说:“你虽抛却家务,却没有斩断对儿孙的执著,爱根未拔,任何一心?”
  老太太叹道:“师言极是!我虽然管住了身体,却没有管住自己的心,从此以后,我真的要万缘放下。”
  回去以后,她时时提醒自己,摄心念佛,对什么事情都不管。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她为“百不管”。
  如是又过了几年,一日她到和尚面前说:“您确实没有欺骗我。弟子过几天就西行了。”数日后,老太太无疾而逝,异香满室,瑞相纷呈。
  可见,学佛是老人理想的归宿。很多老人学佛之后,精神上有了真实的寄托,对未来也有一种把握。所以,愿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择,以有意义的方式度过!

生老病死不过才一个轮回

  一对年轻姐妹在鲜花绚烂的花园中,遇见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小女孩看着发白面皱、齿落背伛的老妇人,问:“姐姐,我们会不会变成她那样呢?”“会的,一定会变成那样的!”

  衰老,是现代人的头号大敌,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变老,于是想方设法挽留逝去的青春。然而,“青山留不住”,看着皱纹一天天增多,谁也不能阻止无常的脚步。
  有一部影片中,曾有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一对年轻姐妹在鲜花绚烂的花园中,遇见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妇人。
  小女孩看着发白面皱、齿落背伛的老妇人,问:“姐姐,我们会不会变成她那样呢?”
  “会的,一定会变成那样的!”
  人老了以后,身上、脸上都是沟壑纵横,布满皱纹。又因体内的血肉减少,骨头和皮之间的肉慢慢干了,使得骨节暴露无遗,牙腮骨、关节头也全都凸出在外---
  看到这种情景,许多老人闷闷不乐,特别苦恼。其实没什么可苦恼的,就好比到了秋天,再怎么洒水、施肥,鲜花仍会慢慢枯萎,

不要临“死”抱佛脚

  假如从20岁就开始修行,到了80岁时,可能会直接进入来世的快乐生活。但这一生若迷迷糊糊就过了,临死却希望时光倒流、重新做人,那时已经没有力气了,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我曾看过一则小故事:
  有两兄弟,住在80层的高楼上。一次,他们半夜三更回家,发现电梯因为维修,已经停了。二人经过商量,觉得自己年轻力壮,干脆爬楼梯回家。
  他们先爬了20层,有点累了,哥哥说:“包太重了,把它先放在这里吧,明天再下来拿。”于是他们放下行李,轻装上阵。
  到了40层时,弟弟开始抱怨:“你之前明明看到了停电梯的通知,为什么不早点说?咱们可以提前回来。”哥哥说:“我不是忘了吗?那有什么办法。”他们开始互相争吵、指责。
  吵吵嚷嚷之下,两人爬到了60层。尽管他们彼此不满,但累得要命,争斗的力气也没有了。
  只休息了一会儿,他们又继续往上爬。
  终于到了80层,兄弟俩已是精疲力竭。他们缓了一口气,正准备开门,一摸口袋才发现---钥匙还留在20层楼的包里。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在门口睡下------
  这故事看似是个笑话,但用佛法来解释的话,正说明了我们人生的几个阶段:
  20岁时,不管是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基本上比较轻松,没有太大压力。
  40岁时,工作中、家庭中的恩怨层出不穷,满肚子都是各种牢骚。
  60岁时,尽管内心有诸多不满,但已经没有力气抱怨了。
  到了80岁接近死亡时,回顾整个人生经历,好像自己一无所得。尤其最关键的“来世”钥匙,在20岁时就忘记带上了。
  当然,假如从20岁就开始修行,到了80岁时,可能会直接进入来世的快乐生活。但这一生若迷迷糊糊就过了,临死却希望时光倒流、重新做人,那时已经没有力气了,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所以,大家应当以此来勉励自己。能从小行持善法是最好的,但若没有这种缘分,什么时候遇到佛法,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精进修行也不迟。这样,临死时才不会悔之晚矣!


{返回 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多做利他的事就不苦
下一篇:在说话中修禅
 北京大学哲学系问答
 在说话中修禅
 无从选择 关于爱心工程的一席对话
 放生护生 闻思修行
 “如来藏”思想——厦门大学演讲
 窍诀宝藏论释
 护持正法
 莲师金刚七句
 阿弥陀佛修法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六品 安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许愿的佛堂[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定解宝灯论》讲记(四十二)[栏目: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本团之宗旨与访缅之感想[栏目:太虚法师]
 论人间佛教的现代品格(邓子美)[栏目:人间佛教]
 明 宝华三昧寂光律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78.永安善静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行菩萨道的人,开始要以慈悲心为主,一切行事作为以不离慈悲心为原则。但在一个团体中,由于每个人的修为不..[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远方即非远方[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提倡人间佛教圆修世出世法[栏目:人间佛教]
 玄奘怎样变成唐僧(侯虹斌)[栏目:玄奘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