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五卷
净空法师讲述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40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五卷

  净空法师讲述

  请掀开经本六十四面,‘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灭。一切魔军、夜刹、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那么这是讲到总明法行。诸位都有慈舟法师的亲闻记,翻开亲闻记六十五页,因为亲闻记在注解里面注得比较浅,容易懂,深入浅出。‘显余众行德有十种,第一书写,第二供养,第三转施,第四听闻,第五披读,第六受持,第七开示,第八讽诵,第九思惟,第十修习。’

  下面几句说得很明白,法行,总说法行,什么是法呢?‘法即十大行愿’,前面讲的十大愿王。‘行即书写乃至修习十行也’,十种都是修十大愿王。‘深信心者,信自信他。’佛法里面讲信心,这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都是一个意思,第一个要相信自己,‘信自,即理三宝为因也。信他,即事三宝为缘也。信此十大行愿之法宝,秉受于心执持不忘,乃至书写超略余行也。略说一偈,功德有如是之大。未修学此法门者,信心未生起,故难信及此教。’这个教就是华严经末后的教诲。‘有等不学教之人,但执佛法无多字,何用学教。妄说行持即得,此乃权实不俱,故偏于恶取空边。所谓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有方便慧解,无方便慧缚。恶取空,即无方便慧。或往劫已学,不假学,而所行与大愿符者无过。’那么这一段实在讲把意思说得很清楚,诸位要把这两种注解合起来看,意思就相当地圆满,有些地方谛闲法师说了,慈舟法师没有说到,慈舟法师所讲到的一部分,谛闲法师也省略掉了,所以两个本子合起来看意思非常地圆满。

  今天这是我们这次讲座最后的一堂课,讲到经文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关系我们修学成功与失败,你要是真正明白了,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没有不成就的,这个因缘实在是太殊胜了。可是我要把这段介绍给诸位,我还不依这两个注解,因为这两个注解你们看得懂,自己看就可以了,我要用大疏给你们介绍,大疏印给你们的是从六百五十二页开始的,我先跟诸位介绍这十种法行,第一种是书写,书写是写经。昨天也略略地跟诸位说过佛法一定要流通,流通佛法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现在人往往是为了一点小利,实在讲迷惑颠倒,为了得小利,把大利失掉了,你看经上常常给我们说的现在世间人看重钱,看得最重。就是讲书店吧!我们不说一般书店,一般书店其实也是一样,讲卖佛书,你要来卖了,后头还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为了保护自己的版权、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是世间人短浅的眼光,他真正是迷惑颠倒。

  你说那些人,他又懂佛法,你叫他讲吧!他又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一看到钱就钻到钱眼里面去了,就迷惑颠倒了,就不能出来了,实在可怜,他真正是不通啊!钱财之来是财布施得来的果报,那么印经这个布施是财布施、法布施,你要是能够真正流通,不但你财富源源不断地来、智慧也增长,一举两得,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印的经书,这经书是据为己有,版权据为己有,不准别人翻印,纵然你自己翻印,你得到这么多钱,你只有这么多,太小了;你要能给别人翻印流通,你的钱财不晓得从那来,源源不断不知道有多少,享用不尽的。其实为了保全版权,为了得到一点小小的钱财,把大的财源给失掉了,愚痴到了极处。从前经书流通要靠写,所以发心书写,功德非常之大,使法宝能够流传下去,现在我们方便了,不须要写了,我们印经流通。

  所以我常常劝大家你们要把钱财存起来,不要叫它贬值,而且源源不断地保存在那里,放在什么地方最好呢?印经最好。放在银行里会贬值,你做别的事情,你做买卖会倒闭,都靠不住,都不能够保持,最好保存方法是印经布施流通,不但你的财富将来源源不断而来,你的聪明智慧也增长。我告诉诸位你们如果看到我从前的照片,跟我现在完全不一样,我是一点福报都没有。所以以前看相算命,连甘珠活佛都给我说、那是以后给我说,从前他不好意思讲,他说我很聪明,没有福报,又短命。是在前些年,大概有八年前了,我们经国先生任第六任总统时候,我们在中国佛教会举行一次仁王法会时,我又碰到他,他就给我说这些,他说法师你现在这些年弘法,你的相貌、命都转过来了。

  我跟他认识很早,我是民国四十二年认识他的,刚刚学佛的时候认识他的,他住在新北投的普济寺,我也住在新北投,所以我们常常到他那里去,晚上跟他聊天,很熟。那个时候他有一个秘书唐老居士,那时候大概就有八、九十岁的样子,人很慈悲,他说他们常常在背后议论我,当面不好说。我说这个事情我早就知道,不用你们说,我晓得。他说你现在好了,你现在不但有福报,而且寿命很长,他说都是你自己这一生修的。

  那么我修是修什么呢?就是修第一个,就是印经,布施经书、善书,现在的福报的确我觉得是很大,你看有很多出家人到国外去总是要带钱到那里去买房子、去买地、去建道场,很辛苦啊!我现在到国外,口袋两袋空空,什么都没有,走到那个地方都有一些人,法师,你住在此地好不好?我们这里有房子、有地都可以送给你。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人要送房子、送地,我分身无术没法子,不敢接受。接受,一年顶多去一个月,一年去一个月要占人家一个道场,我觉得很不好意思,所以不需要。都是从布施得来的,印经是财、法两种布施都有了。所以我从到台北来讲经,民国五十六年回到台北来讲经,一直到现在我们所印经的钱没有详细统计,概略地估计总超过两千万以上,我们印的书一共差不多将近两百种,种类将近两百种,数量是决定超过一百万册,这也没有详细统计,因为我也不记这些东西,超过一百万册了,流通在全世界。

  我们晓得的有廿六个国家地区,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同修们转送的,我们就不晓得了。所以我劝大家一定要发心印经,把你们多余的钱通通印经来修法布施,你们的福慧增长,不要烦愁我将来没有钱用,不要想这个;到时候什么样都圆满,你想要什么东西,东西就来了,这个多自在呀!我这些年就有这感应,有求必应,心里动个念头要什么,这个东西马上就来,马上就实现,感应不可思议。书写今天就是印经的功德。第二供养,供养不单以香花供养三宝,这是讲住持三宝,更重要的是要以经法供养修学的人,无论是出家在家四众佛弟子,最殊胜的供养是法宝供养,我们以好的经书来供养。

  除此之外,后面有开示有这么一条,如果没有这一条,讲经说法也是供养,这一点诸位不能够疏忽。尤其是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送人经书,法供养;你讲给他听也是法供养,乃至于讲一句,金刚经上说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可见得法供养功德非常殊胜,大家要修要常常能提得起意念。朋友同学常常在一起聚会的时候,你就给他讲佛法,讲一句也行,讲四句也行;他不晓得,你自己明了我在这里修法供养,我在这里修无量无边的布施,比大千七宝布施他还要殊胜,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杂心闲话,那个时间用得太可惜了,太浪费了;你跟他讲佛法,他能听很好,他不能听,他总听进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强迫他听,不听也不行,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能够修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得要会呀。

  第三转施,肯把自己所收藏的经书,你所珍爱的,你能够割爱转赠给别人,这是转施。或者是我们自己读诵修学,将功德回向给他人,这也是转施。所以十大愿王末后普皆回向,回向就是转施,所以这十种行法里面修十大愿王,转施这一条是特别讲的回向。不仅是我们收藏的经书可以转施与人,而且应当转施与人。转施与人你明白这个行法以后,所以我们对于经本要爱惜,特别是缮本书,这我要在此地特别嘱咐诸位同学,缮本书你得到了之后,决定不能在书上加圈、加点、在上面写字,不可以,你要保持他的完整,为什么呢?你读了之后,还要传给后代;你在上面加上几句,他也加上几句,传到后来就一塌糊涂,所以一定要保持得干干净净、圆圆满满的。

  尤其在现在的照相、影印方面,像这些缮本书都可以作为将来影印的底本用,决定不能在上面做记号。像现在这种印的书无所谓,你怎么样写都可以,所以就是原本可不能动,要珍惜,这是诸位要记住。像现在你看到线装本的书,决定不能把它糟塌掉了,你要在上面写字,在上面加注,那就是罪过了。这种书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珍藏,自己读诵,可以,读诵用这个本子来读诵,那读得很舒服,那是一种享受,的确是一种享受。那么将来有机缘,拿去影印作底本。影印往往印刷厂不懂,不晓得珍惜,我们很多的线装书,一次影印拿回来之后面目全非,看到都痛心。所以现在影印又方便了,好的影印我们先去照相影印,拿照相影印去做版,你的原书永远能够保存,所以一定要珍惜缮本书,这是转施。除此之外,我们道场也能转施衣物,没有一样不能转施,这是修大福报,是修真正的普贤行愿。

  你看古来的祖师大德有一生到处建道场,建好了之后就转施给别人;真正是有德有学能够弘化一方,但是他的福报不太大,所以大福报的人建了道场就请他做主持,转施给他,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愈转福报愈大。譬如说你命里头有一个道场,你的道场接受了马上转施掉,你命里头还是有一个道场,你到另一个地方必定又有一个道场去,这示现。如果你住一个道场,你命里不错就有一个道场,没错的,你这个道场给人了,你没有了,又一个道场来了,所以这样你要是肯转施,你的道场就是无穷无尽。诸位一定要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佛法教我们布施,布是舍,舍不尽的,愈舍愈多,财愈舍,财愈多;法愈舍,聪明智慧愈增长;道场愈舍,道场愈多。

  虚云老和尚,如果他老人家要不舍的话,他一生大概就是一个道场,我们看他老人家年谱,他一生所建所修的道场总是上百了,我没有统计,我只晓得太多太多了,他一接过来,或者自己建立,建好了之后,自己住不了几个月,他就去找人去了,就送给人了。道场衰微的时候,请他去做主持,他只要做主持,挂上个名,没有一两年道场就兴了,兴了之后他又找个人来接替,交给别人,自己又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诸位要记住一个原则,转施使福德智慧增长得最快,真正是无有穷尽,所以这一点要明了。

  第四听闻,就是听经,除非我们自己没有时间,或者忙著别的事情,那个地方有法师讲经一定要去听。但是我告诉诸位要听正法,那个一贯道讲经就可以不必去听,邪魔外道的,我们不听。讲正法要去听,尤其是你发心讲经,讲经一定要有法缘,如果你不肯听经,你不肯听别人的经,你讲经也没有人愿意听你的经,这是一定的道理,因果报应嘛!你种什么因有什么果,我们很乐意听别人讲经,那么我们自己讲经,人家也很乐意来听,必定是如此。我自己除非是我有讲经,时间冲突,否则的话我一定听经。星期二星期四祥云法师在那边讲经,我一定去听,我这里星期二、四不讲经,我就一定去听。我不讲经的时候,附近有别的法师讲经,我也去听,像从前南老法师讲经,我去听,所以是一定要发心听经。

  我在没有出家的时候,初学佛的时候,几乎台北市这几位法师讲经,我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南老讲金刚经从头到尾,我一天没缺;过去演培法师讲经、印顺法师讲经在善导寺,很少我会缺席的。所以听经与道场结法缘、与法师结法缘、与听众结法缘,这个功德非常地殊胜,不可以不与大众结法缘,去听经很重要。第五披读,披读就是读经,披览读经,读经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这一条也非常重要,接受佛菩萨的教导。这个读是精读,披读是精读,细心地去读,一字一句都不放过。读经,经文里面有许多不常见的字,读音一定要去查字典,好在现在字典也愈来愈进步了,像中文大字典收的就相当丰富,许多经典里面不常见的字,它都有,而且它有国音的拼音,所以应当要勤于查字典。

  第六受持,受持是讲经里面的义理,义理明了之后,我们要接受,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掉。义理真正明了通达,常常孕育在心里面,常常要想著,还要去做,要把它做到,因为第十讲修习,第十条就是要照做,这一条著重在明理。第七开示,为别人演说,说法要有善巧方便,说法不是很呆板的,要看时节因缘,所以说法也相当不容易,能够叫大众欢喜信受,那你就成功了。所以你要看看对方是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程度,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给他讲,这里面是时、地统统都有关系;在什么时候说,什么处所说,除了对他说之外,旁边还有些什么人,你统统都要照顾到,使开示能够达到最大最深最圆满的效果。

  第八讽诵,就是背诵,全经不能背诵,经里面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能够背诵。因为你不能背诵,你就没有办法做到,忘掉了,你怎么去做呢?所以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背诵。第九思惟,就是常常想经里面的道理,也就是拿著经教来反省、来检点,这是真正的忏悔。那一些教诲我做到了,那些还没有做到,那些我做得圆满,那些我做得不够圆满,所以要常常反省改过自新,这是思惟,不但能消业障,而且能长智慧。第十修习,这就是实行。修是把我们心行,就是心里面的想法、看法与经典上讲的相违背的,我们要修正过来,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为里面,天天去做。习就是练习,要天天去做,天天实习。这十种就是修行的方法,这是总纲领,修行的总纲领,这十条我们一定要把它牢牢记住。在辨中边论里头有一首颂,颂就好记,就是讲十种法行。

  颂是书写及供养,诸位可以把它记下来,它是五言颂。‘书写及供养。施他听披读’,施就是施转,听就是听闻,施他听披读。‘受持及开演’,开演就是开示,演是演说。‘讽诵与思修’,讽诵、思惟、修习。这是五言颂,四句二十个字,把这十种行法统统都包括尽了,你只要把这首偈子能够念得很熟,十种修行的总纲领你就能够记得了。我再念一遍,书写及供养。施他,施是布施,施他听披读,听是听闻,十条里头第四个是听闻,第五条是披读,这都有听披读。受持及开演。讽诵与思修,思就是思惟,修就是修习。这十条一定要记住,你要是记不住的话,你修什么嘛?这十种行法跟诸位介绍出来了,你们现在看大疏从问答开始看起。

  ‘问云:众生修行,为要受持圣教耶?为要舍教耶?’这个文是唐朝人写的,它的意思也并不难懂。讲一个修行人要不要依经典?是须要依靠经典呢?还是不要经典?问这个意思。有很多人的确疏忽了,他说我修行就好了嘛!我何必要听教、听经呢?他不搞这个。还有一些误会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他不要去看经也不要去听讲,这都是误会。有些人执著在经教上,不修行,那也是错误。下面给我们解答这个问题,答有十类,十类里面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我们都要明了。这十类亲闻记里头有,但是文字写得比较简单,深入浅出,诸位可以做参考。

  我跟诸位讲大疏里面的,第一种人,‘自有众生无识,悬舍圣言,师自愚心,复随邪友,违教修行,巧伪诳惑,此为恶人也。’像这一类人真有,而且常常你能够见得到,我们自己要留心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这种人就是愚痴无知,他舍经教,现在人很多舍经教,因为经教太难了,文言文写的,看不懂,他宁愿不读经,看现在人的白话著作,他看这个,这就糟了。尤其现在还有人用白话文来翻经,怎么能翻得出来嘛!好!白话文翻经,你去依白话文的经教,舍去原本的经教就是属于这第一类的人,师自愚心,自己愚痴,以这个为主,就是自己有成见,自己想到怎么样,大概就如此。那么再随邪友,邪友就是同一类的,同一个见解的,同一个知见的,这些不得了,违背了正教,盲修瞎炼,拿这个东西巧伪诳惑众生。他也有一些巧妙的方法很能够吸引人,但是他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正法是邪法,看到好像是正的,其实是邪的,似是而非,迷惑众生,欺骗众生。现在这一类的人相当之多,这是恶人,你不能不辨别;你要不辨别,你跟他走了就上了当了。你是好心是不错,可是最后你不会有成就,而且你有过失,你虽然是无心,无心造的罪业还是有果报的。这是怪自己愚痴,没有慧眼,认错了人。

  第二种,‘又有众生,亦背圣教,以质直心,谓为出要,勤修苦行,进无所益。’这比上面稍微好一点,但是这是盲修瞎炼,没有结果,也是浪费了自己一生的精力,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光阴。他已是背教,违背圣教,心是个好心,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好人指点,也是属于盲修瞎炼一类的人。自己以为我这样修行,尤其是很多修苦行的,到深山里面甚至于住山闭关,他不与外面接触,我这老实一生或者是参禅,或者是念佛。他为什么不能成就呢?诸位要记住刚才我讲的十种行,我们念亲闻记最后,‘往劫已学不假学,而所行与大愿符者无过。’这个可以,你必须有这个条件才行,虽然是你一个人,你不听经也不看经,你自己参禅也好,念佛也好,但是自自然然与十大愿王,与十种行法相应,那这可以,这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没有学自然相应,这没有过失。

  如果不学,自己与十条行法,与十大愿王完全不相应,那就不能成就了,那就大过失了。所以也有人一生可以不听经的,不看经的,你要晓得他有他的条件啊!我们不能看他是这样的,我要跟他这样做法,你不行!你没有这个条件。人家不读经,你看六祖大师不认识字,他不读经,他的心行没有一条不与十大愿王相应,没有一条不与十种行法相应,他自然相应。他前生前世修的,他这一生可以不要修,这是我们不能跟人家比的。所以不可以看他是这样地,我这样修就行了,很容易吃亏,很容易迷失了道路,这是要注意的,不能得利益。此上二人,就是这两类人是背舍圣教,不依义理,他不肯依教奉行,教就是佛经里面所讲的理。祖师是给我们讲解、给我们开示,提供我们作参考的,依法不依人,一定要依经为主,注解是帮助我们的,是提供我们作参考的,我们不一定要全依靠它,我们要依经。

  他所讲的与经相应,与经旨,我们愈想愈相应,我们可以依他。如果他讲的与经里面的道理不太相应,我们有怀疑,我们就不取他的,只要有怀疑就不采取,采取我们毫无怀疑的,觉得他所讲的跟经里头意思是相通的。更因为如此我劝诸位念古人的注解,为什么呢?古人是有修有证而后才敢注,不像现在人,现在人年纪轻轻,他没有修没有证,他写了好多书,怎么写的呢?东抄一点,西抄一点,凑起来的时候他的著作出来了,知名度增高了,他搞名闻利养,不是自己修证从心性里真正体会到的心得提出来给我们作参考的。

  他写的那一套都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大家要晓得,他是看的多、记的多,不晓得的到处去问,回来就写了一大篇一大篇这些东西。古人不是的,古人是自己依教修行,真正有心得,真正有悟处,把这个东要写出来留给后人作参考。不一样,真正不一样,所以你们要读注解一定要看古人的注解,今人的注解决定不能够随便看。实在讲我们光阴有限,那有那么多时间看今人注解呢?没那么多时间。而且学东西要专,选经要专,选注也要专,注子选几种,里头还要有一种为主,主参考的,再选一两种是帮助,这样子才好。

  譬如将来你们要是真正读普贤行愿品,应当以大疏为主,像我们现在用的注解可以作参考,一定要用大疏为主,这就不一样了,这是主修的教科书。再看第三种人,‘唯诵圣言,不解义意,依傍圣教,求名求利,违自所诵,亦名恶人。’这样的人也有,打著佛教的招牌去求自己的名闻利养。甚至于他也讲经说法,你听听也讲的没错,其实他解不解义呢?不解义。不解义怎么能说得出来呢?依照别人注解说的,自己是真正没有能够懂得。为什么?自己要是真懂得了,他绝对不求名求利。所以看破、放下是一不是二,看破是学问,放下是功夫。你说我看破了,放不下。假的,看破没有放不下的,没有放下就是没看破;名闻利养没有放下,对于教义就是没有通达,就是不解。真正通达教义的,会求世间名闻利养,会染五欲六尘,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要提高警觉,我们自己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没有放下,自己要觉悟我这个经虽然天天在读,意思没有读透,没有真懂得,这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警觉。

  有些人自己以为懂得了,而事实上他放不下,那是假的懂得,不是真的懂得,真正的懂得没有放不下的。就正如这些教理,佛说的这些八万四千法门,你要对于净土是真正懂得了,对于整个佛法真正懂得了,你要不取净土才怪了,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你识货了,真正识货了当然取最殊胜的,这一定的道理,没有话说的。你自己一定依最殊胜的法门修,你传授给别人也一定是以最殊胜的法门送给别人,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我们自己要警惕。

  第四种,‘唯逐文句,不知义理,但以直心读诵,虽无巧伪,亦无所益。’这比上面人稍微好一点,他也是不能透彻义理,可是他并没有求名求利的心,心是个直心,是个很老实的人,没有名闻利养的心,不求这些东西。可是没有益处,这一生当中得不到真正的利益,佛经里面所讲的益,是讲殊胜的利益。尤其是此经,此经讲的益最低限度是往生净土,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你要能够得到了这才是益。无益就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都没有份,这是讲无益。可是要讲到究竟处呢?也不是无益,总是恶心去读经,他阿赖耶识里还是落一个种子,不晓得那一生那一劫才成熟就是了,这一生是没有法子,得不到殊胜的利益,我们要求的是要在这一生得殊胜利益。这两种人俱不舍教,不像前面两种,前面两种人不读经,甚至于读现在一些人写的白话的东西,他用这个就可以了,他不去看经,这是错误。这两种人读经,虽读经不解义,这是得不到利益的。

  如果有求名求利的心,那罪过就很重了,罪过极重。如果在求名求利的时候,求到了增长贪心,求不到增长嗔恚心,再以嗔恚、嫉妒障碍大法,那果报是在地狱。所以名利心是大害,眼前得的名利是刀头舔蜜,得不偿失,眼前能得几何?能享受几天?祸患无穷!我们一定要觉悟。所以真正发道心的人、发菩提心的人是见人家有一点小小的善都要随喜,经上前面跟诸位讲得很清楚,都要随喜、都要恒顺,都要帮助他、成就他,决定不能障碍阻挠,那个罪业是阿鼻地狱的果报,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上面这四种都不可以,有这四类的情形马上要改过。后面这六种是教给我们要依靠的。

  ‘五者。读诵圣言,分知解行,多读文句,少有修行。’这个他能够得一点利益,这就是偏重在解上,对行就稍微疏忽了一点,疏忽了行了。他不是不行,行得少,为什么会行得少?他解是解,解得不彻底,解得不圆满,他是分知,分是少分,不是圆满的解。这是好的,这在修学里面算是勉强及格,前面那四种是全不及格,这是勉强及格了。

  第六种,‘广寻圣教,遍知解行,渐略圣言,取意专修。’这比前面那种要好了,他虽然是读得多,他也解得多,遍知解行。那么他最大的长处,诸位要晓得就是后头两句,他能够在许多理论法门当中,他知道取舍,他专修一种,那他当然有成就。渐略圣言就是从广里头慢慢地略,广里头慢慢地约;先是多闻,多闻之后他才晓得取那样东西,他真正明了了,他有所取舍,应当舍的统统舍掉;应该取的,牢牢地把握到,取意专修。那么说到这个地方。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六卷
下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四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六卷
 大方广圆觉经 第三集
 修学中遇到神奇现象怎么办?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二卷)
 大方广圆觉经 第七集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真实功德 第三十一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二卷
 印光大师开示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发大誓愿 第六
 三归依的真实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一、识食能持身命即第八识[栏目:韩镜清教授]
 念佛为宗[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梦中梦因果问答 77 我父亲为什么会在佛日哀叫,而且病情特别严重?...[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我信奉佛教,但是先生很爱钓鱼,有什么方法可以感化他?[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无死的金刚心 引言:神秘的伏藏[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三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刚波巴四法[栏目:嘉察仁波切]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栏目:妙心法师]
 附录五 六妙门与须弥桩[栏目:白话六妙门]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四十二章 达世知幻[栏目:自立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