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大家好,又到学习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间了,首先在我们学习研讨之前,先做加行。(略)
南无古汝(白爾) 南无布达亚 南无达摩亚 南无僧(我阿)亚(三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听闻讲说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听闻讲说中破除一切内外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今天《广论》第三遍又开讲了,有如此殊胜的因缘来此学习《广论》是我们多生累世的福报所致,也是大家虔诚的心所感。前面《广论》第三遍我们仅仅讲了几节课,因为种种因缘我们停了很长时间了。
时逢新的一年来临,在佛历2548年正月18日的今天又继续开讲《广论》,记得在开讲第二遍的时候,魔障、违缘十分大。我们一是把广论原文给大家传授了一下;二是根据原文又盲人摸象似的给大家讲述了一遍,因为怕讲的太深大家不容易理解。这次第三遍讲《广论》我们采用了四种主要的方式来开讲,因此因缘殊胜难得。主要是以授予菩提道次第的口授传承为目的。前面两遍都是为了使大家生起净信简单的给大家讲解了一下,而第三遍就要系统的给大家讲解,目的是让我们不但从法相上能够理解明白,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受用与实修。
时逢今天在佛教四众弟子发心启请下又与大家见面了,第三遍《广论》终于又有殊胜因缘开讲了,希望能令听众在短期内能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这一教法、这一部论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它并不同于学术讲解,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开讲第三遍的用意和发心。
《广论》不但是初级佛学知识,更是我们迈进佛门第一步首要的必经之路,这里面的次第、学修经验需要大家了知。虽然这部论属于文言文,比较难懂,但是它讲述的却是佛教的基本知识,可以说是三世诸佛共同成就的康庄大道,所以我们才一遍、两遍、三遍的讲述,逐步引导大家。
今天我们以原文科判、大德开示、佛教公案、实修经验四种方式来讲述,我们在讲具体课题相关字眼的时候,会采用白话讲解,好让大家更好理解。但在浅显易懂的地方又严格遵照格鲁派的家风讲解。在讲解《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教授教诫和释疑当中,会用很普通的话来引导大家的,希望大家仔细听闻。
今天很多是初来的同修,很多人都没从头听,所以我今天再把前面所讲的总结一下,也就是说再细微地介绍一下,这样便于下一步讲解时大家容易理解。早在西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便将雪域西藏利乐之源佛陀的教法引入藏地,后由于藏王赤松得赞在位时,从印度邀请了许多菩萨、堪布、大善知识到西藏弘法,有些人就误认为《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西藏的,是宗喀巴大师讲的,就认为是密宗的,实际上他是显密共同修学的次第教法,是成佛的眼目。他有四个殊胜:
一 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三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四 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西藏的密教开祖莲花生大师和多位班智达、大译师驾临西藏,把三藏的经论、佛陀教授的显密教法圆满无余地从梵文译成藏文,随后诸大成就者和学者就以其自身的正法引导和加持雪域的众生,饶益了无量的西藏弟子,因此形成了佛法如日中天的黄金年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之心量也就随着拙劣衰微了,如理研究修习诸大经论的人一天比一天少,反过来,无知的人、邪知邪见的人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学经教而只愿意实修,还有的人只愿意实修而不愿意学经教,正如《广论》原文里面讲到的:今勤瑜伽多寡闻 广闻不善于修要 观视佛语多片眼 复乏理辩教义力。
宗喀巴大师的年代距今已经六、七百年了,那个时候讲修行的人多寡闻,不要懂得太多的道理,而多闻的人又不善巧修行。因此对佛理无法得到完整的认识,很片面地断章取义,缺乏理智的辨别完整佛法道理的能力。宗喀巴大师就是看到这种情况而著的《广论》,所以我们要知道《广论》的殊胜是为了利益正法久住,它是成佛的眼目,黑暗的明灯,所以我们必须生起虔诚恭敬的意乐之心去听闻。
为使佛陀的教法、圆满清净的法流代代传承下去,很多大善知识,不管是西藏的还是汉地的、在家的大菩萨等等,具我了知就有一、二十位在弘扬《广论》,我们在末法时期能听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殊胜的教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广论》不是那么容易讲的,没有一定的修证,没有学修五明,通达一些教理,则对宗喀巴大师所教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讲不出来的,而且魔障也会很大。
宗喀巴大师所教授的菩提道次第,对此法意有深切体悟,要能够熟悉了知。如过去嘎当派的大德一样要实修亲证,对现实的名闻利养等等都是淡泊的,对弟子将教授教诫次第显明的含摄在三士道里面去引导,以及入密的要点等等都把他集成颂子、文字,记载整理下来。依据《道次第炬论》而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妙意清晰,能够善巧明白,所以希望闻者见者都能信受并发出离心、菩提心、清净正见,对菩提道次第的心要有所领悟和契入。要听闻学修断烦恼,成就解脱利有情。仅以这个论的赞文,希望并期待佛陀的教诫遍照全世界,人类之间可以化暴力为慈爱,彼此和睦相处,尤愿殊胜的教法甘露遍洒汉地,利益诸同修道友、有志求解脱的正法学子,希望大家认真地发心听闻。这次我们为了讲好、讲清楚、讲明白《广论》也参考了不少资料。 今天我们祈求宗喀巴大师加持,讲解《菩提道次第广论》,我们口传第二遍《广论》时已经讲了,这部论是佛教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在这个科学先进的时代,我们不需要跋山涉水就能听闻到这个殊胜的教法。我本人所属的宗派就是格鲁派,今天我们以最清净的传承、实修的经验、祖师的教授教诫来讲述此论。
格鲁派的初祖宗喀巴大师,也就是这部论的著者,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净土圣地。大师西藏示现圆寂以后,也继续化现于五台山。早在格鲁派刚开始在西藏发展的时候,格鲁派的大慈法王,就来到五台山弘法,大慈法王是拉萨色拉寺的创寺祖师,今天我们参考的很多都是这里面了不起的大成就者的学修经验,我本人抽象地鹦鹉学舌地给大家讲解。
格鲁派的大师章嘉国师,与五台山也有极为密切因缘,在镇海寺有他的塔
我们为了弘扬《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教法,有这么殊胜的因缘听闻《广论》,有这么多人发心学修《广论》,这实在是稀有难得的事情。大家也都听说过在近代有很多了不起的大德高僧在弘扬《广论》,而本人以汉地大般若宗能海上师的承传法脉,依照定公上师、大吉活佛的教授以及其他一些大善知识的教诫在此开讲。
能海上师在五台山有不少道场,影响很大,去过五台山的同修都知道,能海上师传承的寺院也很多,他把圆满无误的大般若教授从西藏带到汉地,我们能够听到这个教法以及他老人家著的《菩提道次第显密修行次第科颂》、《菩提道次第心论》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著作,都是我们学修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翻译者,法尊法师也是在五台山广宗寺出家,他的舍利塔就修建在五台山广宗寺。
在这个时代,近代高僧能海上师、法尊法师等这样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他们曾到拉萨依止帕绷喀大师、康萨仁波切学法。帕绷喀大师是了不起的祖师,他著的《掌中解脱》(<http://www.seach.org/Book/Book_Show.asp?BookID=10346>;)在网上也有,是很了不起的著作,我们对《掌中解脱》一定要细细地体悟、学习、研讨。
今天在这样殊胜的因缘下,大家来听闻《广论》这么殊胜的教授教诫,与大家结个法缘,种一个圆满成佛的种子,积聚资粮,希望大家好好发心听闻此殊胜教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口传第二遍已经详细地讲说完了,能海上师的弟子也曾在五台山弘扬,南方智敏法师等也宣讲过此论,他老人家也有讲解此论的注解,大家可以参考;最有名的是在圆照寺的青海上师,讲到中士道以后就圆寂了,今天我们能够有听闻这第三遍的机会很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祈请,努力积聚资粮、忏悔罪障,在今天佛法弘扬的殊胜时代,我们来讲解《广论》,大家要发心把宗喀巴大师的论著弘扬下去,代代相传。
本人讲解也是为了报答根本上师大吉仁波切以及历代传承师长对我多年的培育和养育、教授之恩。我虽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出家人,但因以上所说的种种原因和因缘所致,所谓“法不孤起,仗缘方生。道不虚进,遇缘即应。”大家能够从这个殊胜的教授努力发心学修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在第三遍细细地讲授,希望大家提起精神,接受这个殊胜的讲解教授,好好听、好好学,更重要的是好好发心。听完学完,然后好好实修、发心弘扬这部对我们成就带来重大利益的论著。它总集了三藏十二部的精华,是成佛的眼目。遍摄龙树、无著二大轨道,要依照这个殊胜教授好好地发心学、听、讲、辩、著,要成就这八种殊胜功德。只要大家好好地听、努力地学,我相信大家将来都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成就者,无论在家人出家人都会成为未来的法王,希望大家成佛做祖,利益众生,努力学修。
以后我们在每周的二、四、六开讲,因为今天是第一期开讲,所以今天定在礼拜天开讲第一课,希望大家认真听闻。以后在座的各位要把这个教法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把传承、佛法的种子播洒下去。这样我讲这一遍,大家受用,大家学好了,也不枉费我们这一年多的辛苦,也算是为佛教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讲这部《广论》可是我毕生的心血,以后我们还要成立实修班,在每个礼拜天引导大家实修。也算对得起我们穿著的如来衣,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上师三宝的恩德。
第一遍框架和第二遍的原文口授传承,我们把原经文仔细地、一字不漏地诵了一遍,第二遍又系统地讲了,今天这第三遍采用四种方式讲,就不是念诵和口传了,更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讲了,而是依照科判,从框架展开,细微地研讨,大家听闻了以后想要得到最大的利益,还要参考一些其他的资料,如《掌中解脱》、《菩提道次第入门》、《纲要》、《略论释》等等,要好好的学、好好的发心、好好的听闻。
今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如何发心学习呢?就是要把自己的信心提起来。那么,信心如何提起来呢?就必须把道理弄明白,搞明白了信心自然也就提起来了,我们一段一段地听,细细地学,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认真学,不要落掉一课,有时间尽量来听闻。
我们依宗喀巴大师的传统,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有好几种形式:
一种是把菩提道次第的诸论或论释,如菩提道次第的“八大引导”即:《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等三部宗喀巴大师著作及其后之嘉旺索朗嘉错的《道次第?纯金》;第五世达赖喇嘛的《道次第?妙音口授》,此论可视为《纯金》的注解;班禅洛桑却坚的《乐道》;至尊洛桑耶协的《速道》,此论犹如《乐道》的注解。再加上达波?阿旺札巴的《善说精髓》等等,这八种合起来称为“道次第八大引导”。对其文字要详细讲解。
第二种不对文字上面做太学术上性的讲解,而由讲者依自己的体验,以及各大德所著的参考资料,来抽象的讲解,直接引导弟子契入本论的中心。另一种是“经验引导”,弟子必须住在上师附近的山洞或者茅棚里面闭关,由上师为弟子开示一段,然后弟子便回到自己修行的山洞或闭关房内参悟、思维、学修,有了觉受再回到上师跟前,上师认可弟子的领纳和觉受,觉得你差不多了,已经吃透了,才会讲授下一个章题,然后依照内容禅参,学修。
如果大家日后有缘,应该争取接受所有的“八大引导”的各种传承,而且也要接受上面讲述的这几种教授方式,但是现在这个年代,要得到这样的机会恐怕是不容易的,我们应当庆幸,能得到《广论》的第三遍听闻,简略的讲说、细微的引导、白话的讲解,这在末法时期也是很好的机缘了,师徒皆应心生欢喜。另外,讲者听者都要有规矩,这是十分重要的,在座的各位法师、大德、同修道友,以后都会为别人说法,现在我们说说讲经的规矩,这样做有两种意义:
一个是令在座的诸位每座见到师父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起码知道这个出家师父到底是在干什么;
第二是日后大家在给别人讲法的时候,如果也能以这个古老而如法的传统、仪式、规矩去做,对佛教正确的流传,对讲者自己、对听者都会有益。我在这不但是给大家讲,更重要的是我也是在学,也是在修。
在法师上座之前,应该早穿上整洁的法衣,搭上袈裟。来到法座前的时候,心中应该观想:法座上空有历代传承祖师,这些祖师由上而下地排列,排列次序就像我们的皈依境传承一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最高、最顶的地方,他的下面是历代传承祖师,在最接近法座上空的位置,是讲经者自己的师父等等,讲者应作这样的观想,然后恭敬地对空的法座顶礼三拜,这表示恭敬法及恭敬师父。
上法座以后,讲者观想法座上方最顶的释迦牟尼佛,下降融入下一位祖师,这个祖师又下降融入再对下的一位祖师……最后讲者头顶上中余自己的师父,这师父代表了是从释迦牟尼佛所有历代传承祖师,这样代代承传下来,然后师父也下降融入讲者自己的身中,讲者要心想自己代表着佛教中历代传承所有先辈来讲述佛法,不是说我来讲,我是代表三宝来说法。
然后,讲者应该诵《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同时还要弹指一下。应该发心这样做,这样做比较系统、完整,这样做也比较如法,自己也能受用。这是讲者发心的一个基本仪式,(在我们电脑上发出的图,就是传承的皈依境)。这样做是为了提醒自己,现在自己虽然坐在高座上,下面虽然有许多的弟子、听众、法师、大德,但这只不过是一刹那的事,这一切不外乎是空性,我自己千万不可执着,以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高座上面说法的目的是为了弘扬正法,而不是为了吸引弟子,不是为了名闻利养等等。坐在高高的法座上,为的是师徒双方尊重佛陀的尊贵正法,所以才坐在法座上讲,而并非我自己有值得感恩和尊贵的特点,千万不要生起我慢心。然后讲者及听者同诵去除讲法障碍的咒语,如刚才念的“心经”、“皈敬颂”、“菩提道次第加持颂”、“四无量心”、“发菩提心”、“四皈依”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去除讲法中的障碍,所以要去除外障和不利于听者摄受吸收正法的内障等等。接下来就是听法者应依加行法,为表示恭敬法而对讲者献曼茶,所以刚才我们念了曼茶供养法,诵求法的偈子等等,做求法供养。然后讲法的人恭敬地把将要说的经论,捧在额头上,轻轻地顶一下,表示恭敬法,这样做以后,师徒就开始一起诵皈依发心的偈子,然后共同诵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念诵的偈文:“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要这样发心。讲法者就诵“讲法”诸资粮,听法者就诵“闻法”诸资粮,都是发心为了利益有情而成佛。听法者依听法的规矩发心,说法者依说法的规矩发心,然后讲经者作说法手印,并在心中允许来闻法的天界众生坐在虚空中听法。我们在讲经的时候或许会有天界的众生前来听法,天界的众生生性极有洁癖,他们忍受不了与污秽的人类同坐在地上,但是一般来说坐在虚空中听法却又是不太符合规矩,不恭敬。所以我们不知是否有天界众生来临听法,我本人也没有这种“天眼”、“神眼”,能看见天界的众生,但依这种传统的方式、规矩,我们假设他们会来,所以我们依照传统在心中开许他们在虚空中听法。
以上说完了讲法的规矩。这部分原应该在讲解“广论”说到讲者及听着规矩的时候才说,现在我们提前讲,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反复说过,听法的时候要“断器三过”“依六种想”,讲者按说法的轨理来讲,听者按听法的轨理来听,这种发心就对了。所以我们提前把这里简单地叙说一下。
以上这些,在座的僧众已经听了很多了,日后在给别人讲述“广论”以及任何佛陀的教法时,不光是讲广论,讲任何一部经一部论的时候,都要依这个规矩。若能依这样的传统方式讲法听法,将会是很有利益的一件事情,这并不是密宗或者格鲁派发明的规矩,这本身就是佛教的仪式、规矩,是佛教的优良传统,现在只不过是我们在讲“广论”的时候,按这个规矩,依照祖师开示,给大家宣说一下。
现在我们略说一下听法的规矩:出家众听法应该披上祖衣、七衣、五衣,要搭上衣,穿着整洁干净的衣服。在对讲法的上师恭敬顶礼三拜后,要端正庄严地坐好,不要没有威仪,没有规矩,那样对法不恭敬。并在心中生起正确及清净纯正的听法发心:“为具足能力令所有的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我必须成佛!所以我要发心学《广论》;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我们现在必须提起精神,专注的吸收佛陀宣说的妙法”!,这样就是大乘的发心。要详细说发心,说七天七夜也说不完,但以上的几句内容,如果能认真的生起动机,就会很有利益,对闻法的帮助也很大。反过来说,如果你发心不清净,即使说法者是佛陀,说的法是最殊胜最好的法,你听法的人听闻以后仍然不会得到太多的利益。
现在我们先讲讲有关《广论》传承的资料和内容,大家或许也知道在西藏主要有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嘎举派这四大主派,因为格鲁派继承了阿底峡尊者所立的嘎当派的宗风,所以格鲁派也叫新嘎当派。这一派不同于其他派,但这都是佛陀的教法,这一点我们不能有怀疑。今天我们要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我们格鲁派的宝贝,是我们成佛的眼目,是开启宝藏的钥匙,是解脱不可缺少的护身之宝,也是使正法久住,振兴西藏的教法,使西藏的教法如日中天至今不衰的顶梁柱。
想修学或者听闻一个法门的人,首先要弄清楚他的名字和传承来源。如果是学一部论,有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弄清--这是谁著的论?传承依据是什么?是否继承印度诸宗大师之思想与传承?抑或是著者自己的“创作”?如果传承及依据不能确定清净及可靠,则所学到的不一定是佛法!若依之修持,所得之“证悟”极可能是连佛教本师释迦牟尼也没听过的“证悟”。
要依清净的传承听闻,有步骤地学、按次第走。
本师释迦牟尼由初发心,后经净罪及积聚功德等资粮,最后便成就了佛境。在成佛后,佛陀作了许多开示,其开示分为两个传承:一为广行派,另一为深观派这两大派,两大传承。
在我们讲解《广论》到时候,也给大家讲过这两大传承:文殊菩萨、弥勒菩萨是深广两派的祖师,是他们继承发扬下来的两派传承。
广行派主要是侧重方便种种的教法;深观派则主要是有关智慧种种的教法;这两支传承,都是切断烦恼轮回及成佛之道。佛陀把广行派传承托付予弥勒菩萨(Maitreya),而把深观派传承付托予文殊菩萨(Manjusri)。弥勒菩萨把广行传承及其《大乘经庄严论》及《现观庄严论》等五论授予无著祖师(Asanga),无著祖师又著《瑜伽师地论》,自此广行派便辗转流传下去至金洲祖师(Suvarmadvipi)。深观派则由文殊菩萨传予龙树祖师(Nagarjuna),再经月称祖师(Chandrakirti)等历代传至小智鹃祖师(Vidyakokila)。阿底峡祖师(Atisha,982-1054)师承小智鹃祖师而得深观派传承,又依金洲祖师学得广行派传承,自此二支传承合流。阿底峡尊者把这一切佛法浓缩其精华,依修学之正确先后次序排列,著成了只有短短数页之《菩提道灯论》。这部短论是一部成佛的手册,读者依着它所说的次序,便可一步一步地走向佛境。在此论以前,虽并无“菩提道次第”之名,但广义上的菩提道次第便是深观及广行等佛法,亦即包含全部三藏佛法,如上述之弥勒的五论、无著的《瑜伽师地论》、龙树的《中观根本论》等等三藏佛法,全为令成佛之道,全都是菩提道次第的内容。但是,在阿底峡著成《菩提道灯论》以前,并无“菩提道次第”之名,亦未曾有一部涵摄一切法要、依次第排列的方式所著之论作也没有。故此,我们应知道一切佛法经论皆为菩提道次第,阿底峡尊者是把它们依次第排列的始创者,亦即菩提道次第著作狭义上的始祖,但他并非发明了什么佛法,而是完全依据深观及广行二派佛法而著论的,所以说这是一部很不容易听闻和了知的论著。《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所著的,一部有关佛教显宗修习见地方面的论点,该论点全面细致地讲述了藏传佛教中的修持理论,层次分明、次第分明、理论透彻、广征博引,汪洋致意,成为藏传佛教的经典之作。这部论不仅对十五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兴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当时宗喀巴大师宗教整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使格鲁派发展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广的教派,而且由法尊法师翻译成汉文,为近代佛教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当代汉传佛教中影响力最大,能够阐述成佛修行次第的一部藏传佛教经典。
本文主要是依据法尊法师的汉译本,对照部分的藏文原点,在听闻研究的基础上,讲一部有关该论著的佛学思想和意义,这样就需要大家好好的共同发心,学习研讨,这样才能进步。
那么,首先我们知道《菩提道次第广论》,在阿底峡尊者著《菩提道灯论》后,传承传至仲顿巴祖师(Dromtonpa,1005-1064),此后因其传承有广、中、略三种,而分为三支流。到后来,宗喀巴祖师依虚空幢(Namkha Gyaltsen,1326-1401)学得三支流派之二,又依法依怙贤(Choekyab Zangpo)学得第三支,三流又复合汇一支。宗喀巴祖师依《菩提道灯论》之模式,著成《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普善德根本论》及《道之三主要论》等等,从此格鲁派便算成形,辗转流传至近代的一代一代祖师,弘扬广论最有价值最了不起的推数帕绷喀大师(Pabongkha Dechen Nyingpo,1878-1941),再由大师传予格鲁派第九十七任甘丹座主铃仁波切(Kyabje Ling Rinpoche,1903-1983),及赤江仁波切(Kyabje Trijang Rinpoche,1900-1981)等大师。包括《略论释》的作者昂旺朗吉堪布,都是了不起的乘传祖师,他们一生当中弘扬讲述《广论》,从这里我们听受了许多道次第的教授。
广论口传也讲了,听也听了,关键在于自己实修,实修的方法,就是要系统的研究此中道理,然后作为实修引导。使耳传相续,历代不断。很多人以为自己看看经文就行,其实传承是十分重要的,传承之加持亦是十分重要的。以上简单地说了《广论》的传承,它的前身由本师释迦传下来之情况、历史背景,亦叙述了《广论》成形后代代相传的情况,本人也是经过很多大善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渊源,讲述第三遍。
以上就把广论的传承在说给大家听听,必须保持不要令此传承变质、歪曲或受到污染。把这个传承讲好,听好。这传承由本师释迦牟尼佛经历代传承传到今天,其间从无间断,在座的各位听闻到了,这是十分殊胜而珍贵的。从现在开始就要无间断的学修。
今天我们有幸听闻广论第三遍,亦即可说是相当于得到了深观及广行二派一切法要之传承,对诸位日后修道上都会有很大帮助。若诸位日后有缘,不妨亦努力求取《略论》等其余之“八大引导”,乃至整套《甘珠尔》及《丹珠尔》的传承。希望大家要系统的学修。
下面我们讲第一点:三士道的修证体系《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下简称《广论》,《广论》当中的次第是指按照下士、中士、上士三个修道的层次依次第进行。就像我们上楼一样,如果你住在五楼,你要一楼、二楼、三楼这样一步一步的上去,不能说从一楼直接到五楼了,这是不行的。三士道的思维构建成为全论的理论框架,全论就是在三士道中普摄一切经论的密意和殊解,作为一个补特伽罗成佛的助缘,从而道体圆满,因此三士道的修证体系是此论重要佛学思想之一,下面给大家简要的说一下。
三士道的思想由来
宗喀巴大师在广论开篇中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菩提道炬论》的造者就是此论的造者,广论的思想体系是来自于阿底峡尊者所著的《菩提道炬论》,阿底峡是印度佛教后期非常著名的佛学大德,他应当时藏区阿里王的虔诚邀请来藏地弘法,时至藏传佛教今天后弘期,刚刚兴起,显密杂乱,修风不正,因此就造了《菩提道炬论》以正教法。
《菩提道炬论》明确提出了,修习菩提道的三种根性士夫的不同求道层次,具体是这样定位的:“若以何方便 唯于生死乐 但求自利益 知为下士夫 背弃三有乐 遮止诸恶业 但求自寂灭 彼名为中士 若以自身苦 比他一切苦 欲求永尽者 彼是上士夫”,这是依上、中、下三士不同的修道层次而划分为下、中、上三士,下士追求自我的利益,中士追求自身获得涅槃寂静,上士追求的境界最高,以大众的永远解脱为目的。这样化分了不同的修道层次,又体现了修道的阶梯递进关系的判教方法,在宗大师的《广论》中直接继承,并广泛论述发扬三士道的修证体系。
第二点:下士道的修习思维
宗喀巴大师言:殊胜的下士者,是于现实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积集能往善趣因故。对于具有下士根器的人,是以佛教的三善趣“人、天、阿修罗”,三恶趣“地狱、恶鬼、畜生”的划分,来抓住普通人趣善避恶的基本心理,来引导人们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具体在下士道的修习中分四个部分进行,这个我们在后面会细细的讲述。
下面我们先说第一点:菩提道次第教法的殊胜
著《广论》者,虽明显地是宗喀巴祖师,但其实是文殊菩萨。宗喀巴大师的一生与文殊就如师徒或父子之关系,其实大师本人也就是文殊大士之化身。在著《广论》时,其实就等于是大智文殊大士亲自在造论。由于以菩提道次第之浓缩及依修学先后次序排列来造论之模式乃由阿底峡祖师所创始的《道炬论》为依据,所以本论之造者又可以说是阿底峡尊者。如果再进一步延伸出去,又因一切佛法无非道次第教授,并非由阿底峡凭空创造,故本论之造者又可说是本师释迦牟尼。所以有人说大乘佛法不是释迦牟尼佛说说的这个是不对的。 由于上述原因,宗喀巴大师之《广论》一开首,便礼敬文殊菩萨及释迦牟尼之身、语、意三者。在皈敬颂里面也讲过了,论前皈敬为什么要礼敬文殊菩萨呢?三藏分经、律、论,论是讲智慧的,能够深别名相,了解以后启发智慧,而这个在佛法里面是以文殊菩萨为代表,所以要在论前皈敬文殊菩萨,皈敬文殊菩萨除了代表智慧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消除造论当中一切违缘障碍,防护不利的因素,顺利完成著作,所以要皈敬。论藏重智慧,故首先礼敬文殊菩萨,论就是解释智慧,了解名相,启发智慧,所以皈依文殊菩萨。也可以看论的特质,皈敬其他的尊者,如弥勒菩萨等。文殊菩萨是宗喀巴大师多世本尊,恒常摄持大师,大师这一世还亲见文殊菩萨的尊容。对上中下不同根性的众生,宣说暂时和究竟的妙法
释迦牟尼之身、语、意的功德,就是为了让大家了知佛陀的功德,在原文上面翻译不同,而在我们常见的《上师供》里面就是:“具足百千妙善所生身,能满无边众生愿与语,如实而观遍知无尽意,于是释迦主尊经己老。”这就是赞叹释迦牟尼佛的身语意,身轮功德,是由修习圆满俱衹不可计妙善功德所成,佛的语轮功德,能满一切根基不同有情之所希愿,而应机为之说法。佛的意轮功德,能对一切法如实而观,遍知其尽所有性及如所有性,无所不了。于具足这三轮功德之主尊释迦牟尼佛前恭敬顶礼。
在礼敬句中,亦包含了说明传承乃来自龙树、无著及阿底峡祖师等历代传承祖师。从一开始广论的皈敬颂开始,从颂子当中把传承体系说明了一下。所以礼敬了诸大传承祖师文殊菩萨、弥勒菩萨、无著菩萨、龙树菩萨、月称、阿底峡尊者等等,顺着这两大车轨传下来的深广两派,道心精要,显密教授宝藏,承传于阿底峡尊者,又一代一代辗转承传于今天。有些人误以为,大乘佛法并非由佛所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释迦牟尼佛当年,曾多次宣说大乘法。在佛入灭后,上座部信众十分抗拒大乘法,主流便变成上座部派别,但这并非说大乘法不存在,它只是式微了而已,其修行者都隐于山林中,无法公开弘扬大乘法门。有些“学者”认为当时无大乘法,没有大乘法可依可学,就误以为大乘法是人造的,就像现在的人还以为密法不是佛说的,他是婆罗们教或者说是外道,实际上这都是对法的一种亵渎,都是有十分过失的,所以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了,故此断定说佛并无开示大乘,这是不正确的。至后来,有一婆罗门种姓的女人,对大乘法之式微十分叹息痛心,便发愿:“愿我生子以弘大乘佛法!”后来她分别与两个男人生下了无著及世亲,此二人便是我们的无著祖师及世亲祖师,他们是弘扬广行派的先锋。至于深观派,则以龙树祖师为先锋。依以上原因,《广论》之首便礼赞龙树及无著菩萨这二大祖师。这个轨道是深广两派乘传下来的。
佛教之论著都把皈依句放在首位,是表达敬师及敬重传承之意义。在现今末法年代,很多人都不关心传承,亦不敬师,殊不知一切成就皆端赖于历代之传承祖师的加持。
在《广论》中,在论首也略述了菩提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在末法年代,大部分人并不愿听闻佛法,愿听闻佛法者又未必真的愿修持,欲修者又因五部大论等浩如烟海,很多、很深、很广、而望而却步,不知从何处入手。在末法年代,不少人把佛教的理论和学问与佛教的修持视为两码子事,不懂把二者合一。《广论》之著作的目的,便是教授如何把学与修合二为一,把深观派、广行派等一切佛法的见解呈现于读者面前,并教授如何把它们变为修持。此论涵摄一切佛法义理在内,不论大乘、小乘、无著、龙树、阿底峡等之法理,无不包括在内。对修行人来说,这是相当于八万四千法门、三藏一切法要的精华呈现于面前,故此它是一条完整无误的成佛之道,所以我们常说它是三世诸佛共同成就的康庄大道。
所以,我们要知道末法时期的毛病,在颂子里面都说了,造论的宗旨:看到很多人理论和实修分开,"能见轮涅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且能破诸所执境,彼入佛陀所喜道。" 然后劝大家修学,使那些具有善根的人能够专一,努力修学,成就解脱,所以它是三世诸佛共同成佛的康庄大道。本论的重要,如广论原文所说: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一切种智地位就是佛地,在《现观庄严论》以三智把它摄诠经八品之义。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声闻缘觉的智慧,第二个道种智,就是菩萨的智慧,第三个就是一切种智,就是佛智,一切智与道种智全摄了。云何一切种智?论云:为种种一切众生,内心刻印,悉皆具足,大觉正等戒身(戒)具足,瑜伽也就是定具足,自在之主就是慧,诸行对治之**能做(解脱),种种一切无尽无余一切能做动转者也(解脱知见),《现观庄严论?文句颂解》173页里面做的详细解说。趣佛地理,要明白,它是完整包涵了三藏十二部,正确无误地开示了成佛的道理。
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入开示。大家可能都迷于《广论》后面的深妙章题,一看这本书这么厚,讲了一年多还讲不完,还讲第三遍真是难学呀,就吓坏了,但试问前面之觉受未生,你不努力的学,成佛哪有那么简单?不经寒风彻骨,怎得梅香扑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佛没有便宜事,要有付出才行,所以后面的修持哪有可能得到呢?故此,希望大家努力。重讲前面的部分,等未来大家得到了前部的觉受后,有机会才详说止观等后面章节,一步一步的深入下去。
在佛教传统上,开大座说法时,有一定的规矩。这种规矩有两种主流,一出自印度那兰陀佛教大学,另一个是印度超戒寺传统,这两种说论规矩都是正确的。今天,我们依超戒寺传统来讲论。
超戒寺说法的规矩,是要在说正题前,先说造论者之权威性、所说的教法本身之特点及讲演说法与闻法者该依的规矩。前二者是为了令听众知道将说之法的来源清净、有依据,而且令听众生出敬信心。
我们反复强调讲说就是这个道理。不是让大家马马虎虎听过去就算了,因为这部论要不是细嚼慢咽是不会理解的,不是说听十遍八遍就能搞明白的,那是很难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深思熟虑地听闻学修。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寒冬恭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