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讲说听闻《广论》了,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研讨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研讨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我们已经进入总结、广讲三宝的殊胜功德和真实的含义,已经对三宝总的道理宣说了,也谈了佛的功德,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三个了,今天继续往下讲。
4.“大智慧”。是指佛的一切种如量智,也叫事智、权智、相对智。佛智的特点是不但能明见一切事物的法性,也能知一切事物的种类形象、性能和事物的时空位置等等。这后一种智慧就称“一切种如量智”。“如量”就是知道一切事物,佛的智慧和事物的总量相等之义。人的智慧对事物的覆盖面是非常有限的,见道以上菩萨智慧的覆盖面比人大得无比。但在未成佛前,有妨碍遍知的所知障,所以,不能覆盖所有事物。证得无上菩提,成佛以后障尽除,智慧圆满,佛的智慧就成为遍知的智慧,就是能知的智慧和所知的事物总量完全相等。“正等正觉”的真正含义,也是无所不知,智慧和客观事物等量(等觉),丝毫无差错(正觉)的意思。
佛法认为,这种遍知智慧是无数世、无量劫以来连续不断修定修慧的结果。动物经过训练会变得聪明,人的智力经过特殊培养,可以达到超过常人无数倍的程度。但这才是一生中的学习修炼的成绩,如果一世接一世地修下去的话,智力的增长、智慧覆盖面扩大的可能性完全是合乎逻辑的。这种智力的不断增长,达到极限就是佛智。
佛教是彻底的因果论者,一切事物有其果,便有其因。遍知一切智慧的因缘是重知识,重学习,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深度,不断提高智力层次。佛教“五明”包括知识面极广,所以弥勒菩萨说:“不学五明,虽是大菩萨也成不了遍知。”迷信宗教都反对科学,因为科学是迷信的死敌,它们不可能共存。但佛教不反对科学,它提倡研究一切事物,增长知识,提高智力,为成佛、为利益众生服务。科学发展越来越多地证明了佛经中许多观点的正确性。如佛经中的原子论、相对论都被现代科学证明;爱欲对心理的决定作用也被性爱心理学所证明;不可思议的“定力”和“智慧神通”也已引起人体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视。故而有人说现代科学对佛法提供了许多实证根据。
佛虽然全部成为无分别现观智,但是佛能知众生的有分别智境,所以,能够像镜中显影似的显示完全与众生的正智相符的智境。这是宗喀巴大师独到的见解。
佛的遍知一切的智慧,是心识的智能,所以它是有为法,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转化为识的特种功能。凡众的肉体和精神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肉体是物质,精神是无色无相、不受时空限制的一种能量,不是同类事物。五官之识也各司其职,眼观色、鼻闻香、舌识味,功能不一样。但成佛后佛的有色之身也是智慧的化现相,亿万化身都是一体的智慧,不但五官是全能,如眼能听声音,耳能观色,皮肤触觉有耳、目的作用之类,而且每一个毛孔都具五官的作用,具有全息性作用。所以,智慧作用就如《不可思议经》中所讲的:“佛智所及之处,就有佛身;佛身所到之处,就有佛光;佛光所照之处,就有佛声;佛声所及之处,就有佛心。”又说:“一刹那间,智遍一切。”还说:“谁想到佛,佛就在他身旁。”因为佛的智慧是遍智慧,智慧之光覆盖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东西不在佛智的照射之下。因佛的身体也是智慧身,所以佛智所到之处,就有佛身、佛光、佛声、佛心、佛能等等。这虽不可思议,但完全可以用合乎逻辑的推理得出上面的结论。
5.“大慈悲”。凡是佛教,都讲慈悲,小乘人不杀生、吃素等都是慈悲心的表现,但只有菩萨和佛才有“无相慈悲”或“无缘慈悲”。“相”和“缘”指的是原因和条件。世人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佛家的大慈大悲讲的就是无缘无故的爱和慈悲。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行为就体现了佛的大慈悲心。正是这种震撼人心的慈悲力量使佛变得无比伟大,赢得了无数信众的敬仰崇拜。只有这慈悲之力,才使众魔纷纷败退,使箭雨化为花雨(见《佛本生记》)。
一切恶魔都有很大的神通和邪智慧,在世间神通方面,有时魔的神通智慧超过佛,所以有很多众生被恶魔征服,拜倒在恶魔的威势之下。在人世间,邪恶的势力有时候大于正义的力量,便是鲜明的证据。但恶魔根本没有慈悲心,他最怕的是慈悲,对有慈悲心的人,恶魔就会一筹莫展。所以,佛说:战胜一切恶魔的最具威力的法宝就是慈悲心。《大般若经》中说:“若获得一法,就是获得一切法,这‘一法’就是大慈悲心。”
慈悲心就是大威德,慈悲心不容易发,一时容易发,一世不容易发
生活事实证明,这慈悲爱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毒蛇猛兽施以爱心,它们也会变成朋友;把敌人当作亲人,敌人也会变为亲人。月称在《入中论》中说:“慈悲心与无二智、菩提心为佛子因。”就是说慈悲心和无二边中观智、利众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因素。又说:“慈悲心是佛田的种子,是雨露,是丰硕的果实。”就是说慈悲既是佛田的种籽,又是佛田茁壮成长的雨露,也是佛田成熟的丰硕果实。这说明如果没有慈悲心,就不会产生为了众生成佛的心愿;如果没有慈悲心,六度万行就缺乏动力和保证,福慧功德无法圆满;如果没有慈悲心,证菩提时就会堕入寂灭自乐的一边,不会从事济世度众的事业,若是那样,众生就不会有丰硕的佛田果食可享受。由此可见慈悲心对成佛的重要。
佛法济世的法宝最重要的只有两件,即慈悲和智慧。只有慈悲心和智慧相结合才能在济世利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若无大智慧,虽有慈悲心也难以实现利众的心愿;若无大慈悲,虽有智慧也很难用于利众之事。唯有慈悲心和智慧相结合才能在济世利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大乘佛法主张悲智双修,把佛的大智慧称作以慈悲为核心的智慧,视慈悲为“佛父”,“智慧”为佛母,只有父精母血相结合,才能孕育出佛子。当今学佛的人聪明智慧有余,慈悲爱心不足,所以,往往是“胎儿”发育不全,慧苗营养不足,因而,更需要在慈悲爱心方面多下功夫。
6.“大圣能”。圣能指佛的大慈心和大智慧的功德能量和神通作用。佛的圣能中最重要的是佛的智慧和慈悲遍及一切的作用和永不间断的永恒作用。属于佛的圣能范围的五眼、六通、八胜处、十遍处、十自在、十力等等,将在后面智慧法身一百四十六品中再介绍。“佛的定慧之力不可思议”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改变时空常态的自在功能。佛经中说“一劫一刹那”,“一粒尘空间可容纳三千大千世界”。已往对这种改变时空的自在功能是无法理解的,但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以后,它们已变成了人们可以理解的问题。时间的相对性和速度、体积的相对性的理论已证明了佛法中时空相对说的正确性。
7.“自事圆满”。是指三自在,包括前三条功德。
1、证得无为。是行为动作从意识的约束下解脱,获得自由运转、自然成功的行动自在。
2、证得自生。是从生灭的循环中超脱而获得不生不灭的自在。
3、证得见性真智。是从不可知的困境中解脱,获得了无著无碍的遍知自在。
要想让众生超脱生灭轮回,破除二障(所知障、烦恼障),获得彻悟自在,首先自己要超脱轮回,获得彻悟自在。因此,将佛的这种断悟功德称做“自事圆满”。
8.“他事圆满”。包括遍知一切的智慧和慈悲、圣能。没有遍知智慧和圣能就无法胜任济世度众的重任;没有慈悲爱心,就不会承担济世度众的大任。所以,智慧、慈悲、圣能都是济世度众所必备的条件。因此称佛的这类属性为“他事圆满”。佛的“他事圆满”还包括色体、报身、应化身和度众事业。
(二)佛的四身
佛身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几种。但佛身的本源是法身。法身的定义是:福慧双修圆满究竟结果。六度行中前三度布施、戒、忍属于福德资粮,后二度定、慧属于慧资粮,精进是福慧资粮圆满的共因。有形色身是慈悲善行的结果,无形法身是修持定慧的结果。龙树在《致国王书》中说:“福功德成就色身,慧功德成就法身。”也就是说有形色身是慈悲善行的结果,无形法身是修持定慧的结果。有情生命都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是有形的身体,受想行识是无形的灵识作用。无色界的生命虽然无可见色身,但作为生命,也有色身的潜在因素,否则下世转入色界、欲界就缺乏五蕴的同类前因。
显教经典中关于生命转世的因素,只提到灵识、五官之识和心识的总合识体,但如果没有色体的同类因素,五蕴中的色蕴就缺乏遗传前因。如果没有色蕴,灵识将无着落,依靠什么借以存在呢?这是显宗转世理论方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但在密宗中指出转世的因素不光是灵识,还有气体。这元气和元神是体与用的关系,无法截然分开。这一理论完全解决了显宗未能解决的问题,对色身的形成也得到了理合理的答案。又如,在显经典中也有十地菩萨得到诸佛的灌顶,获得说法自在的法王的资格,实际上这灌顶意味着进入密宗的最高层修持。根据无上密的原理,显宗道菩萨在最后成佛时,最后必须进入密宗,用密宗的修持方法,消除业气、净化元气才能成佛。既然气是体,识是用,就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它们是“金刚体”。成佛要消除意识中的二障,也需要消除“气体”的污染,否则识虽净而体不净,如何成就色身二身?五蕴转化为五智之说,如何解释?
因此说显法和密法是佛法的有机的整体,从理论和修持上显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显宗是佛法的基础,密宗是佛法的精华,密法的修持必须具备显法的相应基础,显法的最终成佛必须借助密法。因此,学佛的人,只懂显法而不懂密法,或者只懂密法而不懂显法,如同“一只眼”,不能算“精通佛法”。
经过福慧双修,众生的色体转化为佛的色体,众生的官识和心识转化为佛的智体,这是粗略的分法。细分,色身有报身和化身,法身有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共为四身。色身如太阳的本体,自性身如太阳的能源,智法身如阳光。有光就有发光体,色身是发光体,法身是光。理谛和事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失去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就无法存在。佛的色体、智慧和慈悲、利众作用等属于“有为法”的功德属性,都属于事谛,自性和法性的共性属于理谛。这两方面的高度统一就是理事无碍的法性佛。不分色体、法体,总称“法身”是指佛的“共性”,“自性身”是指佛的空性。在佛法中只有共性和空性是永恒不变的,其余一切存在都属于有为法,都有运动变化的特性,所以佛的理智共相法身和自性身是永恒不变的。智慧法身本质是智,是有为法;报身是连续性的不间断的存在;化身是应化续流不断的存在。当所有众生解脱成佛之时,就是佛的度众事业告终之时,那时佛的化身也将失去存在意义而最终消失。但实际上众生成佛是有限的,永远不可能没有众生,因此也就永远不会没有佛的化身和佛法,所以佛经中说:“佛陀永不入寂,佛法永不熄灭”。
1. 佛的报身的定义和特性
报身的定义是无量慈善功德福报结成的圆满果实,或者享用大乘道圆满法乐之有形身。报身也叫受用身、享用身,有五恒定和五特性。
五恒定是:身有三十二相,八十好,永恒不变为身恒定;常住色界无上天为地恒定;身边听法之众只有登地菩萨圣众,为引渡对象恒定;所说之法全是大乘之法,为法恒定;住世直到一切众生超脱轮回为住世恒定。
五特性是:身显相好常说法;声具六十四音说大乘法;心怀大慈悲,利益众生之事永不停止;无意识活动生自然效应;依众生的心意,应化无穷。(见《宝性论》)
2. 佛的应化身的分类和特点
应化身是从报身化出的接引渡化众生的变化身,分为殊胜化身、技艺化身和普通化身三种。
殊胜化身,也称应身,是身具三十二种伟人相和八十种随形好标志,以教主身份设教、转*轮、引渡众生的殊胜化身,殊胜化身如佛祖释迦牟尼。小乘派认为佛祖是此身成佛,三十五岁成佛前为菩萨身,成佛后为佛身。但大乘教认为印度的释迦牟尼是色界无上天成佛的释迦牟尼报身佛的应化之身,他的厌世出家、修行、证果、传法、斗法破魔、示寂等行为是引渡众生的一种方便现身说法行为,显现涅槃是为了说明诸行无常的道理。实际上释迦牟尼早已成佛,根本不需要坚持苦行,进行修习。释迦牟尼佛来这个大千世界已经八千次了。
殊胜化身和报身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简述如下:
三十二相是:1、手足心中呈现出千辐轮纹;
2、足心平;
3、手足指间薄膜相连;
4、手足皮肤柔软白嫩;
5、双手背、两足背、双肩、背部等七处肌肉丰满;
6、手指细长;
7、足跟宽平;
8、身体魁梧端直;
9、足踝不外露;
10、身毛向上向右旋;
11、小腿肌圆而丰满如鹿;
12、双手过膝而美观;
13、男根内藏不露;
14、肤色金黄有光泽;
15、皮肤细嫩;
16、身毛右旋;
17、眉间右旋白毫放光;
18、胸宽背阔如雄狮;
19、肩头圆满;
20、双臂丰满;
21、口中津液能使食物变得香甜;
22、伸双臂与身高相等;
23、身体上下比例相等;
24、头顶有肉髻,高四指;
25、舌柔软宽长,伸出可覆盖面部;
26、声音洪亮清晰;
27、说话吐词清楚、音调动听、逻辑严密、韵味深长、扣心心弦等五种特点;
28、双颊丰满如狮面;
29、齿洁,平整细密;
30、上下各有二十颗牙齿;
31、双目漆黑明亮;
32、睫毛稠密匀称。
八十种随形好:
1、指甲红润;
2、指甲有光泽;
3、指甲丰满,中间高起;
4、诸指圆润;
5、诸指秀长;
6、指肌丰满;
7、脉深不露;
8、筋脉无结;
9、足踝不突出;
10、手足平直;
11、行走时前胸肌突起如雄狮;
12、行走稳健如大象;
13、行走轻盈如天鹅;
14、行走有力如牛中之王;
15、行走时向右顾视;
16、行步姿态端庄优美;
17、行走身不摇摆俯仰;
18、身体柔软灵便;
19、皮肤润泽清净;
20、五官、身躯比例协调;
21、肌肤洁白透出红色;
22、肌肉细腻柔软;
23、身清秀;
24、呈现一切伟人相;
25、身体宽阔匀称;
26、行走步子很整齐;
27、体貌常如少年;
28、肌肉无扁平下陷状;
29、身躯丰满;
30、身体健壮有力;
31、肢节匀称;
32、目清秀;
33、腰圆;
34、腹部平整;
35、不伸手伸腰;
36、腹肌丰满下垂;
37、脐纹右旋;
38、脐眼深;
39、体形优美;
40、行为庄重;
41、身无痣斑;(身上没有痣、斑、痦子,等等)
42、双手柔软如棉;
43、手纹有光泽;
44、手纹深而清晰;
45、手纹不断;
46、面非狭长形;
47、面相略呈圆形;
48、舌平整;
49、舌薄而柔软;
50、舌红润;
51、声音洪亮如象鸣,深沉如轻轻的雷声;
52、声韵优美、语气柔和;
53、齿形圆;
54、齿锋利:
55、齿洁白光滑;
56、;齿匀称整齐;
57、犬齿尖细;
58、鼻梁高而端正;
59、鼻孔清洁;
60、眼球清洁;
61、眼睛大而眼角细长;
62、眉厚浓;
63、眼球黑白分明,如初开莲瓣,白里透红;
64、双眉弯长;
65、眉毛柔软;
66、眉毛生长整齐;
67、眉毛漆黑有光泽;
68、双耳肥厚垂长;
69、耳轮平正端直;
70、听觉灵敏;
71、额部宽广;
72、额部平正丰满;
73、头颅圆形饱满;
74、头发漆黑有光泽;
75、发厚浓;
76、发绵软;
77、发稠密;
78、头发细润;
79、发有自然香气;
80、手足有万字状等吉祥纹路。
技艺化身,是诸佛为济世利众,化生为具有特殊工艺技巧的艺术师、乐师、医师、建筑师等各种能工巧匠,施以种种方便智慧,济度、开化众生,创造文明,造福众生的化身,如天工布肖格玛和度化乾达婆王的琴师等。佛法认为在一切造福众生、利乐有情的事业中都有佛的参与或者佛的感应。很难说那些造福人类的科学家中,没有佛菩萨的化身,这从佛法理论上讲完全有可能的。认为佛菩萨只在佛教徒中的看法是对佛教理论所知甚少的表现。
普通化身。普通化身有情种化身和非有情化身。前一种如《法华经》中所说佛的应化三十二相,其中有化为声闻、缘觉、菩萨的;有化为僧、尼、居士的;有化为帝释天、自在天、天王、天神的;有化为帝王、王后、大臣、将军的;有化为长者、贤哲、才士、美女的;有化为一般人的和各类动物的。应化动物的事例,《佛本生记》中有很多。众生因缘各异,一种佛菩萨的形象未必能度化一切众生,因此,诸佛以慈悲和无碍智慧,洞察一切众生的心理和因缘,因时、因地、因众生机缘应化济度众生,这就是佛的智慧方便利众法门。这种不以佛菩萨的公开身份出现的各种佛菩萨化身,除了从他们的利益众生的大善大德行为和造福众生的事业进行判断而外,无法确认,但他们自己从不暴露大贤大德、佛菩萨的身份。这和当今社会那些自称佛菩萨,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人有本质上的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非有情化身是应化众生所需生活条件,如衣食房屋、五谷、清泉、车船桥梁、钱财药物、山川草木等等。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万物有灵”的观点,不是佛教的观点。诸佛可以化现山水草木,但草木绝非有情识的生命,纯属无情识的自然物,既无转世的生命,也非六道众生。所谓“万物有灵”的观点,不是佛教的观点,佛家是从来反对“万物有灵”论的,早就被佛教众多因明学家驳得一无是处。读过《因明释量论》的人都知道这种说法的荒唐之处。
3. 佛的自性身定义和它的分类
自性身也称理法身,因其性质纯属空理,故称“理佛”。万物自性本空,法性平等,没有空有的差别,因此,佛性也就自然是空的。《宝性论》中所说的“佛性本空”,就是指佛的自性身、理法身。
自性身的定义是:具有二净德性的终极理性为自性身。这定义说明:第一,佛的自性身是“二净”的境界;第二,自性身是性空理体,是寂灭无为的境界。自性身有两种,即自性净分终极理性身和离染净分终极理性身。
五种功德是:无量功德、无数功德、不可思议功德、无比功德、二障及其习气尽断功德。
五种特性是:非缘生而属无为法;与悟性功德融为一体、远离常断二边、断除贪著、阻碍、低趣三障;自性清净光明
4. 智慧法身的定义及其分类
智慧法身是佛的智慧和神通、慈悲、圣能的总合属性,因以智慧为主,或者说神通、圣能的本质是智慧,大慈大悲的理性也属于智慧范围,所以通称“智法身”。
如理如量所见,一切无上真智慧是智慧法身的定义。从智慧法身的本质上分,只有两种,即如理智和如量智。
“如理智”是遍及一切事物的终极理性的真智慧,所见和事物的理性完全一致,所以是真智和实智。这个“实”是“真实无假”之义,并非所见“实有”。诸法性空,“性空”的“空”是“实有”的否定概念,与“实有”对立。所谓“实智”就是说这种智慧所见的空相是正确的,并不是说实智所见为“实物”,因此,《般若经》中说“空亦空”。世俗智所理解的“空理”,只是抽象概念的理解,而不是无分别直觉现观。菩萨和声闻罗汉之类的见性圣众,能观事物的理性,但不能无分别地现观所有事物的理性,因为尚未破除所知障。只有佛才对一切事物的法性终极之理了若指掌,并且在一刹那间同时观一切事物无滞无碍,这就是如理遍及智。
“如量智”是指遍知一切事物的现象、状态、因缘、性能、种类、差别、联系、数量等情况的智慧。对佛的这种遍知一切智的神奇性,佛经中举例说:“若把南瞻部洲的所有树木烧成炭,投入大海进行搅拌后,再捞起来,佛也能准确辨认每个炭块属于何地、何山、哪棵树的哪个部位,一一可以复原。”这种“如量智”也称事智、权智。因这种智慧所见属于与理谛相对的世俗谛,故称事智。因为这种智慧的作用完全是为了度脱众生,正确标准是按众生的所见标准确定的,众生所见受众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呈现虚妄相,故称俗智所见为假象。凡人都是以假当真,习以为常,不知是假。但对以假当真的凡人只能显示假象,以符合凡人习惯的世俗知见,开导引领度化,才能见效。因此,将佛的这种适应众生心理习惯的一切形象和智慧方便法门,统统称作俗谛事相。因这种智慧是方便智慧、权宜之计,也称“权智”;与绝对真理如理智相对,也称相对智。其真理性是相对的,与世俗的假见相对而言是“真”,与终极真理相对而言是“假”,因此,它是相对真理。
按佛的智慧的不同作用分类,可以分为五种,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唯识持八识转五智之说。中观派和金刚乘一致认为,由五蕴转为五智、五佛,不承认唯识的八识之说。
大圆镜智是五蕴中的色蕴转化成智的。人体的五官识的五根属于色体(物质),触觉遍于全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体识的基础眼根(视神经)。耳根(听觉神经)、鼻根(嗅觉神经)、舌根(味觉神经)、身根(触觉神经)属于细微色体。
五官之识觉的功能完全是直觉,没有思维活动。成佛时这种细微色体五根和与五根不可分离的五官识,经过修习净化,转化为智能。因这种智能是无分别现观,如镜现形,故称“圆镜智”。圆镜智的人格化的佛,在密宗中称大日如来、遍照金刚。
“受蕴”是人体身心的感觉功能。从性质上分,有身心感觉舒服愉快的“乐受”,感觉不舒服、不愉快的“苦受”和感觉不苦不乐、不喜不憎的“中性感受”三种。受蕴经过净化,成佛时转化为平等性智。因为一切苦乐感觉起源于虚妄心识,断除二障,已无妄心,苦乐的幻觉消失,诸种感受完全变得相同,诸法平等,人世的荣辱、得失、爱憎、苦乐、生死等对身心引起的不同感受完全消失,这种境界便是佛的平等性智。平等性智人格化的佛称为“宝生佛”众生的苦是一种苦的感受,无苦的感受就是乐。生命最宝贵的是快乐,这种智慧境中,苦乐平等,无乐无苦,故称平等智为宝生佛。
“想蕴”是一种能分辨事物具体形象、标志,判断事物性质的认识功能。众生的想蕴将各种事物分成可爱的、可恨的和中性的,然后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无端生爱恨,由爱恨引起各种造业行为。众生的这种分辨功能,受众多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客观事物真相的妄想妄执占主要地位。如果没有妄想妄执,就不会产生爱恨烦恼。克服烦恼,首先要断除妄心妄执,其根源就在这里。经过净化,在成佛时,这种想蕴就化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的人格化的佛是阿弥陀佛,义译为“无量光”。无量光佛所代表的妙观察智,实质上就是遍知一切的事相智。无量光就代表遍及十方万物的妙智慧。
“行蕴”是色、受、想、识四蕴范围以外一切心理活动的总称。行蕴有与心识有关的相应性行蕴和与心识无关的不相应行蕴(详见《俱舍论》)。行蕴经过净化,到成佛时转化为“成所作智”或者叫“作事智”,其人格化的佛为诸事成就佛或不空成就佛。因行蕴直接与行为动作有关,所以其转化之智能称作“作事智”
“识蕴”是诸识的综合体。识蕴也包括五官之识,但五官之识与色体转化为圆镜智,所以这里所说的“识蕴”是指第六识心识。心识的心并不是五脏中的心脏,心识的根也不是肉团心。眼识从眼根生,耳识从耳根生等等,前五识的物质载体是各自的“根”,第六识心识无固定的物质载体“根”,是“依前五种识而生”(《俱舍论》),就是关于色的心识依眼识而生,关于声的心识依耳识而生等等,依此类推。心识对色声香味触的认识,要靠眼识、耳识等等为媒介,不能直接感受外境。心识有直觉和思维两种功能。平常的心识直觉往往与思维混在一起,很难辩认。唯有内向直觉和定境直觉比较好辨认。比如眼见一熟人,眼识只能反映其人的体形、相貌、服饰,没有识别判断的功能。想起名称,辨认出是谁,那是心识的作用。心识是诸识的源泉、核心、主体,所以,此“心”字应解作“中心”之义。心识经过净化,到成佛时转化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实际上就是如理智、见性智。法界体性就是空性。法界体性智的人格化的佛是阿趋佛,即不动金刚。
此五智是分别由五蕴(色、受、想、行、识)转化而成的。
五智中的圆镜智可以包括佛的色身(因为佛的色身非真色,是智慧所化色),法界体性智可以包括无为自性身。因此,可以说“五智”包括佛的色、法二身和如理、如量两种根本智慧。佛的智慧法身按照弥勒菩萨《般若现观壮严论》,共分二十一组,一百四十六条,现依次分述如下:
1. 三十七道品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念住”就是意念集中在所观之对象上,久久观想所得的一种智见境界。四念住观想的意境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法念住”的“法”指的是身心和感受以外的一切思想感情活动,观想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世俗对于身心等方面的常乐我净的错误观念。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