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56-57卷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646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五十六卷A面
  【“嗔恚,说诸恶称,亦如前说。”】
  还有呢,殑伽沙,这更厉害,前面这南瞻部洲,恒河沙数的这个诸佛塔庙,这不得了!现在我们随随便便坏掉一个塔,或一个庙,乃至于一个佛像,那个果报,就不可思议的厉害,这个罪过是不得了!我几次到印度去,看见很多乞丐,我也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个印度乞丐之多,这都是不得了。那年我在达隆沙拉,四月十五,他们那个法会,那个乞丐就来。那是非常偏僻的一个小镇,而且在山上面,海拔一千七百公尺,相当于我们的阿里山,那个小镇,那地方的人最多只有大概几百个人最多了,就这样。三分钟,就把那街就跑遍了,这么一个地方,那天来的乞丐有多少?有一千多个!你想想看,据说那真的要来,还不晓得多少。后来我听人家,人家朝圣,那个圣地,那乞丐真是以万计,你没看见过那乞丐可怕的样子,有很多手没有的,有很多那个眼睛瞎掉了,鼻子没有的,有很多那个的。我最深刻的,一个小孩子,那小孩子都是光著屁股,瘦瘦腿,身上晒得像黑炭一样,这样的可怜。到了冬天,冷得不得了,捡到了一个,不要说麻布袋捡不到,人家丢掉的那个纸裹在身上,就这样子,就这样子的可怕法。然后呢我看见一个小孩子,那个小孩子,一个女的,不晓得那个头上生了什么东西,那个整个额骨头上,像蜂窝一样,那个脓在流,我一看,我一生没有看见过这么可怕法的,从那个头发、发根上面这样的下来,就像蜂窝,每一个地方,这样。我老远看见了,我本来想送他一点东西,结果他们那个乞丐,还有一个坏毛病,他要来摸你,我看见他一方面是摸这个东西,一方面跑来摸你。我想向前面,我不晓得怎么跑过去,我先跑到那边,结果那个小孩子跟我到那边,我赶快,快步的逃走来不及,他看看追不上了,他在那儿。我心里一直跳,我说不送他,我是不忍心,送他我看见那样子真可怕。
  为什么要说那个乞丐故事呢?我就告诉你,当年印度那个时候有一个大成就著,那个事情已经发生了前很久很久了,他就说在公元一千年左右,那个回教势力入侵,入侵以后,把整个的圣物统统摧毁,就是看见庙就破坏,就这样。然后那个主犯,不谈,还在阿鼻地狱,不晓得哪出来。这个从犯,那个从犯就这样。然后呢受了这个恶果,出来了以后,他的余孽未尽,生生世世就在那地方。如果那时候,那个佛像额骨头上把他敲一下,就这个样子,烂!如果他一个脏东西丢在那个上面,就这个样。然后呢敲断了手,那个手就没有;敲坏了什么东西,手就没有,他什么时候出来,还不知道,你看那乞丐的可怕,那真是可怕。所以毁南阎浮堤塔庙的这个罪过,是可怕的不得了。但是这个罪过怎么样?反过来,对胜解大乘的菩萨,那个大乘菩萨是胜解心的,还没有登地,还没有真正见道的菩萨,还不是圣者,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只是如此而已;他是个凡夫,你只要起一个损恼心,然后呢嗔恚、讨厌他,这样,这个家伙;然后呢你还说他坏话,这个罪过比前面还要重。看看!这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对这个佛法上面,你随便一点点的,这个损或者是抑,不得了。刚才是说,对这个塔庙的损,这个地方不要害怕,我说一个高兴的公案,给你们听听。
  这个佛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公案,一个比丘叫象护,象是大象,护是保护,他的名子叫象护,他为什么叫象护?他从小家里出生的时候,他家里那个金银财库都满,这个库藏里边,有一个小的金象,这个金子的象,它自然来的,也不晓得那儿来的。然后呢那个小孩子长大,那个金象也长大,跟那个小孩一样长大。等到那个小孩子长大了可以玩的时候,那个象就老跑出来,那个小孩子跑到哪边,这个象就跟到哪里,然后呢,他骑上去跟他一起玩,一直等到长大了。在印度使用的东西,象是最好的,最好的这个骑乘。平常像我们马、牛,你最多一个人,那个象,我在印度看见,你骑在象上面,他可以弄一个非常好的一个住的东西,那个像一个轿子一样,摆在象的身上。像那个什么?像我们中国说那个轿子,有各式各样的东西,放在那里,装璜得非常好,那象的力量大嘛。结果呢那个小孩子,就是一生就跟著这样了。那么他是摩谒陀国,他父亲是摩谒陀国的大长子,非常有钱的人,凡是那个有钱的人,他们印度这个种族观念,是非常厉害的,所以有钱人都在有钱人一堆住。那个时候就说有五百长者子,那经常一起玩的,这个一起玩的当中,有一个就是国王的儿子-阿阇世王。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做国王,也跟那些人一起玩。他们每个人都有他的家世,或者天生来每个人都有他非常殊胜的这种感应。那么这个人就有这么一个好玩的事情,就这样他随时随地,他想到要骑那个象,那个象就来了,蹲在那里,让他爬上去,这样;告诉他,我不要了,你回去吧,那象就先回去了,就这样好。小孩子生的时候,通常他们要去问那个婆罗门,就卜一个卦,说小孩子吉祥不吉祥?起个什么名字?这婆罗门就问他,说这个小孩子出生的时候,你家里有没有什么象征?他说有!这么一件事情。对,这个小孩子是一个很好的好命,他的名字叫象护。那么后来他就这样长大了,长大了以后,那阿阇世王,我们晓得,就做了国王了,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大暴君,他自己的父亲都要杀了,所以他到处想办去收掳、收刮。当然这个阿阇世王之所以坏的话,还是受那个恶知识的影响,这我们这里不去谈它,受那个提婆达多的影响,不谈它。结果他就想,对呀!这个象护,这个象,我以前没办法,现在做了国王了,想办法把他弄得来。直到有一天,他就特别邀请那象护父子,说国王邀请他。当然,平常的时候国王邀请是非常光彩的事情,可是他们晓得,邀请他没有什么好事,然后呢邀请函当中还特别说,把那个象一起带来。那么这个父亲跟儿子商量,这次看这样子,这很糟糕;那这么好的象,他一带去的话,那就被他弄掉,被他要去了。那个象护说没关系,他要不去的,尽管去好了!结果父子二人就去了。去了以后,大家玩得蛮高兴,玩完了以后,阿阇世王就说,好了!好了!宴会结束了,你们可以回去了,那个象,就留在这里吧。那果然不错,他父亲心里嘀嘀咕咕,他儿子很放心,就回去了。等到他们刚离开那王宫,没多远的路,那个象自己在那个国王的庭院里边,就不见掉了,又跟在后头,又跟回家去,又把他们父子两个人载回去了,他就高高兴兴。那个父亲很高兴,他儿子晓得不对!不对!这个象他决定跟著你,你没旁的办法好想的,但是,那个阿阇世王,他身为国王,他不会放过我们的。想了半天想不著,所以只有唯一的办法,那只有求佛出家。大家也晓得这个佛,所以本来他那个父亲有这么好的儿子舍不得,碰见这事情也没办法了,那只好说,那大家去求佛吧。跑得去,佛就跟他说法;说法,法眼净,然后没多久,就证了阿罗汉,那好了,这个事情,就解决了。但是那个象还是跟在旁边,大家就说那已经用不著,证了阿罗汉,当然用不著这些东西,这个象还是不走,没办法,那么大家就去问那个佛了。这是什么因缘?怎么样才好?这个世尊就给那象护比丘说,就说你现在回去,跟那个金象说,“我今身份已尽,不再用汝”,你对他说三遍,说我现在身份、生死已经尽了,现在不要你了,不必你来伺候我了,说它三遍;说了三遍,那个象就隐没不见了,从此以后没有。
  什么因缘呢?原来这样。他在毗婆尸佛;毗婆尸佛就是我们说七佛之首,就是过去庄严劫的倒数第三尊佛;那个毗婆尸佛的时候,那个时候像法当中,佛已经涅槃了,那么造了很多塔庙。有一个庙里边,就是菩萨降生的时候,那个庙当中有各式各样的,比如说有的,平常的一般属佛说法的像,比如说我们这里佛说法的像,或者是出世的像,左手托钵,右手按地,说法像有说法印,或者定印,或者什么。那么有的时候纪念他的,比如说出生的时候,一手指地,一手指天,七步等等,有的涅槃像。那么这一个庙里边,属的那个菩萨,是从兜率天降生的时候,这个菩萨像骑著那个大白象下来的,这么一个像。结果那个年久了以后,那个不是佛菩萨本身,那个象身上面那个镀的金,有一点剥落了。有一个穷人他跑到庙里去拜佛,看见了那个象身上剥落了,心里是不忍,这个佛的地方,怎么剥落了?他根本穷得不得了,想尽办法是弄了一点点了,不晓得泥巴什么东西,跑的去把那个象身上就补了一下。就那补了一下,从此以后他就升天,就这样,那多生多劫有这个,一直到现在,那还是这个因缘。到现在呢,他这个跟法相应的善根成熟了,证了罗汉果。
  所以我这个地方说到毁得严重;反过来呢,你只要对他一点点作一点好的,我这地方反过来说,做一点的好事,有这么大的效果,毁坏的话,同样的,可以想像得到的有这么严重的恶果。但是这么大的恶果,而你对于一个起了胜解大乘的菩萨,有一念嗔心,乃至于你说一点批评他的话,这个恶报这么重。所以现在我们动不动随便批评别人,菩萨戒上面告诉我们,说四众过,固然你受了戒,除了这个性罪,还有遮罪,你不受这个戒,一样的,你只要一开口骂,你只要心里面起一个念头,就对我们有这么大的损害,但是你晓得他是菩萨吗?所以注意,现在我们修学佛法,的的确确要想积功德是千难万难,但是我们要毁坏的话,好容易,好容易。真正的观念不是他难跟容易,真正的难的地方,就是我们得不到正知见。所以这个正知见,不是说今天文字认识,正知见就是说你认识自己的心相,了解了以后,看心里很清楚,一念起来了,起来的不相应的恶念,你认得这个,这个叫正知见。然后呢,一念起来了赞叹,这个就对的,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要学的地方。继续,还有一个经
  【“能入定不定契印经说:‘若剜十方有情眼目,由慈心故令眼还生,及将前说一切有情,放出牢狱,悉皆安立转轮王乐或梵天乐。如次若于诸能胜解大乘菩萨,净信瞻视及由净信乐欲瞻视,称扬赞叹,较前生福极无数量。’”】
  刚才说坏的,现在好的,是你把十方一切有情的眼睛,都把它弄瞎掉;弄瞎了以后,现在你慈悲心,把他的眼睛重新恢复,这个功德不得了。你现在救一个人都不得了,你把十方一切有情的救起来,然后呢,前面所说的一切有情,关在监牢里,你把它放出来,不但放出来,而且给他种种快乐,快乐到什么样子?转轮王,那个世间最快乐的。还有呢,三世间最快乐的是梵天乐,这个功德是大得不得了,你现在随便布施人家一点点钱,那就很好。我前没多久听说,前两天,有这个什么如来素食餐厅,说他那个餐厅,凡是出家人去,他都免费的,结果生意越来越好,有太多这种典型的例子。最近那个慈济功德会,有很多委员,他拚命的救人,结果呢,越来生意越好。旁边呢,大家都同样的生意,人家都亏本,他就赚钱,这很简单,就是这个。所以作一点点好事,就有这么大的果报,他现在把十方一切有情这样的,那这个果报,大得不得了。但是你看,比起下面,对一个胜解行的大乘菩萨,那个不是登地的圣者,还是个凡夫菩萨,他就是发了菩提心的那个菩萨,胜解行的菩萨,你净信瞻视,你不要怎么样,你只要对他一个净信心,看见了以后非常欢喜,这个菩萨,你很欢喜的看他,净信欲乐瞻视,你这样非常欢喜的看他,乃至于称扬、赞叹,单单这样,生的福是无量无边。所以,我们现在谈说我们现在很穷,没有福德,正因为你没有福德,所以叫你供养三宝,所以叫你承事师长,结果偏偏舍不得。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得了,叫你做三宝的事情,大家总觉得好像吃了亏一样。叫你伺候那个尊长,大家又觉得这个又不好,我们这个福德,从哪里培养起?这地方说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你如果正确了解了,那时候,你就会了解,前面说为什么供养自己的尊重善知识,有这么大不可思议的果报,积聚自己的资粮福德,最好的就从这个地方,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大家要正确的了解的话,那个三宝一定信,为什么不信?大家只忙自己的,结果呢三宝既毁坏,
  我们也下地狱。现在你了解了以后,人人拼命,自己的事情,没关系的,丢在那边不管,你一定把那大殿,把那园庭,然后那个东西弄得好好的,人家看了也欢喜,我们自己也生生增上,佛法怎么不兴呢?这道理这么简单,这个地方,经、论、菩萨的典型的很多例子,都说得清清楚楚。下面。
  【“极善寂静决定神变经中亦说:‘较诸杀害南瞻部洲一切有情,或尽劫夺一切财产,若于菩萨所修善行,下至搏食施请旁生,而作障难,能生无量罪。’故于是处,极应防慎。”】
  下面又有一个比较,都是出于经上面的,你把南阎浮提的一切众生,统统杀掉了,这不得了!还有呢,把他的财产统统劫夺掉了,单单一个杀已经不得了,还要盗,这个罪好可怕,可是比起下面来的话,这个罪还算轻的。下面什么?说一个菩萨所修的善行,你并没有伤害那个菩萨,只是他修那个善行的时候,你去障碍他,那个菩萨去施一搏食,一点点东西,施送给旁生,说一粒糖给蚂蚁吃,你把他障碍掉了,这么一点,生的罪无量无边。也许到这个地方我们会怀疑,怎么可能?怎么不可能?绝对事实,我告诉你,真正造的业,下面详细说,这里我简单的说一下。造的业真正的有三方面,金刚经上三轮体空,那个是已经证得空性以上的菩萨,在我们凡夫位上的三轮,这我们要正确的认识,慢慢的相似的清净相,你去做,就对了。哪三轮呢?你是作者,就是你的心里面,然后呢你拿一样东西,这个是所用的物,送给对方,或是施一粒糖,这个是你施的东西,给这个蚂蚁,或者蟑螂吃,那是受你的东西,那是旁生。这个三样东西当中,任何一样东西,都会决定你的业的大小,但是所施的对象,这个是固定的,那个畜生就是畜生,佛就是佛,你没办法转变,对吧?所以这个虽然有绝大的差别,可是这个主,由不了我自己。你今天碰见一个佛,他就是佛,你碰见了蟑螂,你没办法把它看成佛那样。然后你施的东西,就拿我们普通凡夫来说,就算你王永庆,你最多只有一百亿的财产,你比起南阎浮提固然比不上,比起这个台湾省都比不上的。但有一样东西,注意!就是我们发的心,这个菩提心的特质是什么?它是跟法界相应的,就像那个算术当中,所以任何一数字乘那个无限大,乘出来的结果,都是无限大。哪怕一粒糖,哪怕施给一只蚂蚁,不管另外的二轮是什么,就是你的心是个无限大,结果是个无限大。他菩萨做任何一件事情,他以菩提心相应的,就是一个无限大。今天你把他障碍住了,请问,你赔得起吗?这是个南阎浮提,跟无限大怎么能比?这个南阎浮提,在太阳系当中,找出来小小的一点点,在银河系当中,找都找不到,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们真正修学佛法,要晓得这个大乘的真正精神,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这一点。这一点我们了解,这个业,它有特别大的大力量的。
  所以这地方我们现在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现在目前交通方便,所以南传北传,大家又开始经常来往,往往我们南北传之间,彼此有意见的不同,这一点我们应该采取个什么态度呢?我告诉你们,自己总觉得我现在很惭愧,我现在不了解,最好把二样东西,多了解了一点,那个时候才去开口。像我们通常很容易犯的大毛病,就说我们是大乘,他们是小乘,对不起,你说这一句话非堕落不可,这是根本。佛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量阿僧祗劫所集的教法,随便都不可以毁谤,何况这是根本?说大乘的根本,没有这个小乘,根本没有大乘。尤其是瑜伽戒本说得清清楚楚,不要说我们是大乘,反过来,同样的所谓小乘的;因为有一点,关于这个维护的完整的话,那他们比我们维护的好得太多太多。然后呢你看见这个好的形象,然后说“他们是,我们没有了”,那又完全错了。这个经上面告诉我们这一点,我就一个事实摆在这里。请问,像中国这样的战乱,当佛法最盛的时候,所谓唐,隋、唐,隋唐以后,不要说经过三五一宗,除了这个以外,然后呢经过这个所谓五代,然后两宋、元、明、清、这频年战乱是不晓得多么厉害,一切东西都破坏的这样厉害了,世界上很少有这样国家的经过这样的破坏,居然还能够保存。假定说没有一点真实的内容,请问,它凭什么保存?不但保存,而且每过一个时候,只要有个把人出来的话,马上佛法就很兴旺,凭什么?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所以大乘的基本特质,我们一定要了解,他的的确确实在是伟大极了。反过来说,我们不要说大乘的轻易毁谤,绝不可以,大乘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的话,根本没有大乘,你把你的根都挖掉了你还谈什么大乘,自己还要毁谤别人,不,这第一个不可以。第二个呢反过来,我们也要了解,不要看见,说只有现在,好像这个佛法,他们是;以他们来说看我们不对,这个我们能够原谅他的,绝对我们原谅他,因为他并不了解我们的这个大乘的内涵特质。平常我们看一件事情,总是表相上去看。表相,现在我们的确是支离破碎,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他以一个外行人的眼光来看,自然产生这个结果。可是我们生在这一个大乘地方,这是我们宿生的善业所感,那个时候你不了解,跟著他们说的话,这非常严重。
  其实不但是我们现在,所以我建议大家好好的学,你们不妨看看,不要看多的,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你去看看好了;然后呢,易经大师,凡是中国古代高僧,到过印度的,以及像阿底峡尊者传,那一个时候,印度本身就是这样的,有的时候大小共同。有的地方只弘大乘;有的地方只弘小乘,彼此间就有各式各样的意见,这意见的差池,你是无法想像的。上一次我就告诉过你们,这无垢友尊者,那这个小乘当中绝顶聪明的人,他因为毁谤大乘,马上身陷阿鼻地狱。玄奘大师去看的时候,还看见那个地方,还立个华表,说这就是某人,当年因为毁谤世亲而堕落的地方。所以这一点,碰到这种地方的话,我们从这一点呢,注意!我们不要在没有正确的认识之前的话,自己只有一个心,我们现在是很愚痴,痦{在要好好的学,这一点我们要了解,因为他这个依具,具有绝大的力,你随便一个念头动的话,就产生不得了严重的后果。那么在下面。
  【“由所依门故力大者。”】
  所依的门,这个什么呢?先举个例。
  【“谓如铁丸小亦沉水,即彼成器虽大上浮,”】
  说铁丸再小的一点点,丢在水里,蹼通!掉下去了。然后呢,这个铁再大,像大船几十万吨,不得了的,什么东西都没办法沉,结果摆在水上,它就浮在那里,为什么?
  【“说智不智所作罪恶,”】
  就在这里。
  【“而有轻重。”】
  这个就说明了什么呢?我们的智慧去辨别。下面。
  【“此因相者。”】
  这个原因。
  【“涅槃经说,诸愚痴者,如蝇黏涕不能脱离,虽于小罪不能脱离。”】
  这个经上面告诉我们,说愚痴的人、没有智慧的人,就像那
  个苍蝇沾到了那个涕,我们也看见的鼻涕,或者现在的这种胶纸,那苍蝇一沾上面,对不起,是逃不走了。实际上只是很小的一点点,我们愚痴的人,犯了一点小罪,就受大果、大果报。“由无悔心”第一个,“不能善行”,然后
  【“由覆藏过,虽先有善为恶染污。”】
  所以
  【“故应现受异熟之因,变为极重那落迦因。”】
  本来这种小小的,在现在稍微受一点点苦,就可以消掉的,结果变成功绝重的那落伽的因,这个是愚痴。刚才我特别把那个“腹诽”,诽写成什么?肚子里嘀咕,我们常常犯这个毛病。其实一点很小很小的事情,你就摆在这个地方,然后呢还摆在肚子里面,嘀嘀咕咕。所以我告诉你们,平常我们这地方立的很多法,假如你觉得不合适,你可以说这地方不合适,我换一个地方去,千万不要在自己肚子里嘀咕,嘀咕对你有绝大的害处。乃至于你到那个时候嘀咕了,还争取同情跟大家说,说了以想办法去使得这个事情不成功,那是更严重,更可怕!虽然这是破僧,但是这是破僧的因,这一点我们注意。不但这里,在任何一个情况之下,所以我们只有一个念头,说我现在愚痴,我怎么样才能够改善自己,不管跑到哪里去,就这样拿这佛法来照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又如少水投盐一掬,则难饮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钱,不能还偿,渐被逼缚受诸苦恼。”】
  就这样,这很少的水,一点点盐放进去就不行。反过来,很大一缸水,投进去,如果海水的话,投上十斤、八斤、一百斤、一千斤,那动也不动,就这样。那么同样的欠了钱,虽然很小,你不能还的话,很糟糕。世间的金钱,还起来很难,佛法,这东西很容易,你要追悔、忏悔的话,问题就解决了。但这个忏悔不是个形象,我们现在太多的人跑得去,今天就忏了悔,说忏悔就完了,心里面还在那儿,反正忏悔可以完的,你凭这个心的话,那个忏悔根本就是连它动都没动。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五十六卷B面
  那个忏悔根本就是连它动都没动。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又说五相,虽是当感现轻异熟,能令熟于那落迦中,”】
  下面这个五样东西,就是一点很轻微的,本来现生就可以受到,那最轻微的;就可以感得,感到那落迦有情地狱。这个不得了的可怕,那是不得了的可怕。哪几样呢?
  【“谓重愚痴,”】
  这第一个,所以真正的重愚痴,第一件事情正对治的就是什么呢?正知见。所以我们尽管没有得到正知见,当我自己觉得我是错的,你有这个的话,这个愚痴就绝对不会重。真的重愚痴的人,他自己总觉得自己对的,总为自己辩护;实际上这种心情,这个本身就是个愚痴的现象。他
  【“善根微薄,恶业尤重,不起追悔,先无善行。”】
  这个五样东西,很清楚很明白。对自己任何一点事情,要随时晓得错了,错了。所以本论一开始学的时候,就告诉我们断三器、具六想。六想第一个我们要了解,我们在长夜无明当中,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然后具善行等等,这个尤其对我们目前来说,真正的说到了这个地方还没有善行的话,真是如入宝山空手而回;尤其是末法的时候,在这种支离破碎的环境当中,更是你最容易积福积德的地方。所以当初我跑到来,别人一看那个支离破碎,觉得一蹋糊涂,有人告诉我:“某人哪,这个地方你怎么能去呀?”我以前也是一样,我一看的话,赶快走;我现在恰恰相反,一看,这么个大肥沃的田,像我这样差劲,一点用场都没有的人,只有跑到这个地方,我多多少少做一点,马上现出功效来了嘛!这是很千真万确的事实。实际上我在这里没做什么,都是你们做的,你们有没有发现?没多久,前后的一个月你去看看,这么好。所以的的确确的,说是跑到这个地方来居然还没有善行,那个东西真是好可惜。我们现在地方,说实在,你懂得了,要造恶倒不大容易;要造善,随时到处都是。这个五点我们了解。
  【“故说轻微是指智者,”】
  什么叫轻,就是有智慧的人
  【“能悔前失,”】
  第一个,我们凡夫一定有错的,但是做错了,马上懊悔、忏悔,我又错了。不要去保护它,保护它你就完了。然后呢
  【“防护后过,”】
  以后的千万注意不要再犯。
  【“不藏诸恶,”】
  对恶的事情拿出来发露。
  【“勤修善法,诸恶对治,”】
  就是这些事情。
  【“若不修此妄矜为智,由轻蔑门,知而故行,是为尤重。”】
  他现在不如此妄矜,矜是矜狂;还自己觉得我很懂,这个什么不懂?我都知道;不但是什么小乘的东西我都了解,大乘的唯识、中观我都懂。对不起,如果说你真的行相对了,那当然了不起。如果说只有嘴巴上面懂,像刚才这种心里的话,那就害了,这个情况是妄矜为智;还轻蔑门,知而故行是为尤重。所以在这个地方,不是看你有多少学问,讲得多少好听,真的看的,看你的行持。其实不但是我们,我还记得,我们中国一个孔老夫子门下的一个典型的公案;子张那是一个能说善道的人,脑筋很聪明。孔老夫子怎么讲?他说:“以前人家怎么讲我就相信他,现在人家怎么讲我不,先要看看他的行为。我为什么这样?予于改事。”予就是在于,就是子张;所以说:“我因为看见了子张以后,就改了。子张这个人讲起话来,讲得非常好听,脑筋非常聪明;可是你看他的行持,对不起,我看见了这个人以后,不,我不听他的话,先看看他的行为。”非常简单,这是别人来看你;我们自己修行,自己看自己,再清楚不过,非常清楚。所以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我们要晓得我们的愚痴努力改善,对。然后呢自己以为觉得我很懂,懂得很多佛法,你就错了;乃至于你觉得人家看不见,更错;这个就是说尤重,前面的已经够重了,这个地方是更重。
  【“宝蕴经亦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下面,引经上面,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统统入大乘;注意哦,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大乘这个行相是不可思议。因为任何一个人,他一旦属于大乘,入大乘的门是发菩提心,一发菩提心,他那个心跟法界相应的。不要说是登地的菩萨,就是发了这样的心;不要说发了真正,已经发了世俗的心。大家还记得那个沙弥跟这个罗汉的公案吧?一个小沙弥,一个证得罗汉。他只是说:我可是要学大乘。那个证得罗汉那个圣果,马上恭恭敬敬的把他那个,恭敬的拿下来,说:“你请前面走。”过了一下,那个小沙弥想:证菩萨真不简单,我还是跟我这个师父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来学。那个罗汉是有神通的,马上叫那个小沙弥:“来来来,来包裹你背,跟著我后头。”现在我们不要说证罗汉,乃至于连它这个戒相自己都摸不清楚。所以这个地方说三界一切大有情入大乘,还具轮王位;然后呢以什么?以灯烛如大海,炷如须弥,这都是世间最亮的,供养这个佛塔。这个福德之大,是不得了不得了的大。第一个,这个里边能供养的心,他是个大乘的,单单这个就不得了的大;所供养的物,所供养的东西,大海水,像须弥山;然后供养的对象,他不是供养一只蚂蚁,供养佛塔;三样东西,每一样东西都是这么个大,下面你看,其福不及出家菩萨。同样的,他还是个菩萨,是个大乘;换句话,这个心本身是一样的,但是呢不同的一个出家;他是什么?于小灯烛,小小的灯烛,一点油脂,拿的来供养这个佛塔,所供的对象是一样的。他那个福德,前面这个在家人比起这个出家人,百分之一。所以说到这地方,我们不要害怕;出家固然,你做错了非常可怕;可是做对了,那不得了,这不得了,以后会特别告诉我们的。所以这件衣服的殊胜,真殊胜。尽管现在说我做不到,我心里一直高兴,我还是觉得最高兴的披这件衣服;拼命要做好它,这个功德是不得了的。
  【“此中意乐,”】
  下面说
  【“谓菩提心及其福田俱无差别,然所供物,殊异极大,”】
  换句话,三轮当中,两轮是一样的,你发的心是一样的,所供的对象是一样的。但是物也没有差别,三轮完全一样的;就是什么,所依门,就是一个是出了家,一个在家人。
  【“是所依力极为明显。”】
  看见没有?那为什么这个出家有这么大的功德呢?这个也说一下:这件衣服是什么?三世诸佛清净幢相,对吧?记得吗?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这个是跟法界相应的量。就这样,所以前面那个菩萨,他是发了大乘;他是什么?他并没有证得佛果,他虽然大,是胜解心地的;但是这个清净幢相可是佛的果位上的东西,那这个真正宝贝的可贵的地方就是如此。所以同样你了解了这一点的话,是不管他小乘大乘;乃至于地藏经上面说:到末法的时候,破戒比丘,十恶不赦,做种种坏事;他这件衣服一穿,你把他看成佛,你就有这样的功德,这个本身这是个清净幢相嘛。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一点,然后,“说四众过”那个就很容易避免掉了,“自赞毁他”很容易避免掉了。你了解的什么?我要修学佛法。对,你要修学佛法要跟著佛;然后呢这个清净幢相,清净幢相你恭敬他,就是你的嘛;他自己乱来那是他的事情。假定说你真正是个大乘行者,你赶快努力,将来救他,这是你的事情;如果是你只管你自己的话,你赶快修持你自己,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他的好不好跟你有什么关系?这是很明白的道理嘛!这个正知见。所以你了解了,修行的的确确非常容易。继续下去。
  【“由是道理,则无律仪与有律仪,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时,显然后后,较于前前,进趣优胜。”】
  由于上面的我们了解了,你有没有律仪,跟没有律仪就差得很大。有律仪就是戒;可是这个律仪呢有七种,说近事、近住两种,一个就是五戒,一个是八关斋戒;然后呢出家一共有五类: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然后比丘,比丘尼。然后呢除了这个以外,根本的是什么?根本的是比丘,这个最主要的。比丘上头的话呢,比丘是别解脱,然后摄善法戒,然后饶益有情戒,这个三种。还有一个就是普通一般的是比丘,然后大乘,然后密乘三样。总是这个层次;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道的时候,越后这个效果越大;换句话说,你这个律仪越大,那么进去的时候越大。这是所以我告诉你们,现在对于这个南北传当中,你们千万不要妄加是非。
  我这个地方想到一个公案;阿底峡尊者,这个是大家所了解,他在印度当年的时候,那真是不得了,十八部奉为宗主。任何一部,换句话说,在任何一部,不管大乘也好,小乘也好,性宗也好,相宗也好,有部也好,说一切有部也好,大众部也好;真正的论,理论,他最清楚;真正的修持他最高明,所以他后来到了西藏去了,但是其他大乘的人去请教他;小乘的人,尤其是有两个比丘。这两个比丘持那个十二头陀行,持得非常圆满;小乘而持头陀行持得圆满的话,这个戒律的严明,可想而知。那么,那次去请教那阿底峡尊者,还是有问题,那么请教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跟他说,他说得非常欢喜,这问题解决了。最后说完了以后,阿底峡尊者把大乘的道理跟他说,跟他说了以后,他就不愿意听,说:“阿底峡尊者,尊者啊尊者!(“阿底峡”就是最尊贵的称呼。)这个话你不要说,我听了我觉得害怕,这个话我听不进。”这样阿底峡尊者怎么?后来走了以后就说:“可惜呀,像这么两个人,他持戒能够持得这么圆满,稀有难能可贵,但是单单凭这个无其所致。”他说了,你们自己看那阿底峡这个尊者传,说得很清楚:他单单这个东西没有用,这个“没有用”,我们不要误解哦,这个“没有用”是照证果那一点上来说。像这样的人,他完了以后一定生天;然后呢生天一定是一再,一而再生不晓得多少次;然后呢这个福完了以后下来,遇见下一个佛,证罗汉果,这种典型的例子。阿底峡尊者说的“无其所致”,他上面说得很清楚的,他本来叫你出家的真正意义要你解脱;所以如果说你不了解这个佛法的特质的话,尽管你做得这么好,对不起,这一生你不能解脱,我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一下,以后你们处处碰见这个地方,要注意。总之,我们第一件事情最重要的要想办法对这个圆满的教法有正确的认识,然后到那个时候才有机会如理行持,现在这个地方就处处地方告诉我们这些。我们从正面、反面;反面来说策励我们不要做坏事;正面来说策励我们,策发好乐心;不要怕,好好的努力去做。所以经上面告诉我们,尤其是末法的时候,如果你能够认真,哪怕持一个学处的话,这功德无量无边,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为什么呢?所谓功德,是什么叫做功德?就是你做了这件事情,留下来对大家有善的、好的果报的影响,这个叫做功德。所以这个布施得到的功德是怎么样的?原则上面说,比如说你送一个铜钱送给别人;然后呢他那个钱摆在那里的话,这个功德不一定得到;他拿到这钱,然后呢买了吃饱,吃饱了肚子,那个时候你的功德就得到,这样的。现在你做了一件事情,如果做了一件事情,你这影响力量,在世间产生了影响力量,那功德就得到。假定我们现在很认真的去做,在正法的时候,像我们这样去做的话,你做得再好,对不起,都是这个佛菩萨;再不然的话,都是这个罗汉圣者,你跑去做对了有什么用?还跟在后面都跟不上呢。现在呢?那个时候像法已经没有了,大家都支离破碎;尽管你是个凡夫,你稍为认真做一点的话,大家觉得原来这个佛法是这个样子的,那个留下来世间的影响是不可思议。所以经上说得千真万确,所以你末法的时候,你只要认真做一点点,就有这么大的大功德在;所以我们把握住这一点的话,我们不要怕,只要心里面怀著惭愧,不要怕而说:然后我做对了。那个心里面就已经错了,这心里面怀著惭愧,然后认真去做:我能做到多少就算多少。你做到一点点,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所以这一点说到这地方特别对我们的一种最好的策励。继续下去。
  【“如诸在家修施等时,受持斋戒律仪而修,与无律仪所修善根,势力大小,亦极明显。”】
  你不要说出家,同样在家人,你受了戒跟不受戒就不一样。所以现在有的人说:“你只要做好事嘛就好了,你何必去举行那个仪式?”好像皈依也不要,那个受戒也不要。说得清清楚楚,皈依跟不皈依,同样做一个善事,就差得天差地远;然后呢,你同样的持那个戒,你受了这个戒去持跟不受戒就差得天差地远,就这样,这个道理就在这个地方,后面还会详细的说明。
  【“制罚犯戒经说,较诸世人,具十不善,经百岁中,恒无间缺所集众恶。若有比丘毁犯尸罗,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极多,亦是由其所依门中,罪恶力大。”】
  前面讲的是好的,好的固然好的不得了;现在下面这个经上面告诉我们是坏的。说现在做一个比较,说世间人具十不善;换句话说十恶,我们常常说:“你这个人十恶不赦。”那可想是这种人坏到极点;换句话说,这个坏到极点的人,他经过一百年,那个时间长得不得了;而且恒无间缺,一百年当中从来没停过;现在我们再坏的坏事有的时候还做做好事呢。他现在这个人十恶不赦,一百年当中从来没停过,做这么大的坏事情,这个罪不晓得多大;但是另外一方面,是个出家人,毁坏尸罗,犯了戒,“仙幢覆身”,就是披的这件衣服,你只要一天一夜,你没做坏事,没做这么大坏事,就是你犯了一点点戒,“受用信施,不善极多”,就是施主来的,你跑到去吃,然后呢这个罪不晓得大多少。所以对这一点我自己常常深深的警惕;以前犯了个大毛病,总觉得出了家,那个信施,当然我出了家,他该供养你的,那里有这种事情?该供养是他的事情,你出了家该做什么?该如法行持,这个是出了家该做的事情。说出了家,穿了这件衣服看看,我该什麻?该持戒,战战竞竞;他送来那他的事情,这个我们要弄得很清楚。然后呢我自己是不是跟它相应,然后吃的时候,道宣律祖告我们的:对事心治;一面吃一面想,吃一口想一口:我跟这个相应吗?这样才对,这个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分辨阿笈摩亦云:”】
  这个就是戒经上面说。
  【“‘宁吞热铁丸,猛焰极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国人食。’”】
  就算吞热铁丸,不要犯戒吃人家的东西;因为吞热铁丸最多你把这一身毁掉了,死掉了就死掉了;如果你犯了戒去吃的话,那眼前受用蛮快乐的,将来到地狱里边,烊铜热铁,那岂只一趟的热铁丸,现在吃了一趟热铁丸你就吃死了,到这个地狱里边,这个热铁丸一直在那里,你拼命还不死。你愿意受哪一个?我当然愿意现在这个热铁丸,死掉了就算了,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通说犯戒及缓学处。敦巴仁波卿云:‘较依正法所起罪恶,十种不善,是极少恶。’现见实尔。”】
  总之一句话来说,就是这个意思指什么呢?前面说就是犯戒,还有个缓学处。注意哦,现在我们常常有这个说,叫乘戒,有一种叫俱戒,有一种叫乘急戒缓,有一种叫做乘缓戒急,有一种呢乘戒俱缓;这个道理简单的说一下。戒,就是戒,我们说的戒;不过我们这个戒也要有一个了解,这个戒不是说单单戒相,戒的内容一定法体行相。你了解这个戒为什么这样制;然后呢你受戒的时候应当怎么样才跟戒相应得到戒体;得到了戒体当中,内心当中应该有什么正确的意念,所以自净其意;然后自然心里面的行为跟他相应;心里行为相应了以后,然后这个戒相流露于外。可是我们刚初学的时候,的的确确不可能完完全全学会;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的,绝对不是你完全学会了来做,你一面做,一面在学。那么我们学戒也是如此,所以正规的学戒,现在你了解一点,然后你有好乐心;然后你去出家,出了家以后呢,第一件事情,在相上面,因为这个容易学,所以一定要有前人指导,所以一定要五年依止那个善知识。那个时候这个善知识前面告诉你:这个不可以,你就不要做。心里想:对呀,我现在不懂得。这个该做,虽然你不愿意去做,相先弄好,然后靠著这个环境的保护,一方面净化自己的罪障,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力量;进一步的去了解这个戒法的内容;然后呢圆满这个所受的法体;然后再依法起行,那个时候的戒相圆满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学的时候要了解这个。正学的时候的确,先从内心上面策发你的内心的好乐;然后呢进去了以后,那时候对法体已经有一个依稀仿佛的概念,有一个强烈的好乐心;说正学的时候在戒相上面最重要,可是并不是单单戒相;然后呢在这个里边,一步一步真正学的时候,法体,然后由体而了解如何去行,那个时候这个行相圆满了,那时圆满的时候,这个才是真正的戒。这是为什么以道宣律祖这么了不起的人,他听那个戒一听听了二十遍;然后我们看阿底峡尊者传,他这么了不起一个人,他听那个大毗婆沙一听听了十二年,所以他够开遮持犯完全了解。我们现在学一点东西,人家讲了半天都不懂,居然说随便剃了一个头就说:我就是。这个就是我们太差,愚痴相。所以我提这种事情,无非提醒你说,想到这里说:好啊!我们赶快要努力!这个是戒。
  什么叫乘呢?通常人家乘的话,说这些人讲道理,或者人这是这些在那个地方学禅,这是不是?是,真正的内涵是什么?那我们要说明的这样。真正学禅的人,比如说近代像来果老和尚,他在任何情况之下要看,说这什么是你本来面目?念佛的是谁?他一定要找到那个东西,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个里头。所以他跑到了那个高昊寺以后,住了三个月,人家问他:“某人哪,我们大殿上面供的是三尊,是什么东西?”“对呀,大殿上供的这三尊是什么?”他不知道。你说,要我们想想,这不是荒唐吗?他天天上早晚殿做了三个月,大殿上供的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典型的乘急的样子。他心里面全部精神贯注在“我这个本来面目”,换句话说,本性是什么?一定要找到他;吃饭也是,睡觉也是,打坐也是,任何时候,然后呢做早晚殿拼命的念,念完了以后他脑筋里是。我们现在有吗?不要说三圣殿,十万八千里之外一点动,早就晓得了;那个地方,人和马路上面什么消息一动,那里什么?什么事情都被我们了解;我们的消息远比新闻记者还要来的灵,这个就算乘急了吗?这个是我们要了解。所以古来的人他的确,不管是乘,那一个急,他有成就的。以我们现在这样的话,你拼命去急连他两个,一个都急不起来,这是我特别把那个重要的内涵说明一下。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有一个好处;然后我们心里面起惭愧,说:对呀,至少我现在有幸,宿生的善根,我要努力向上。你能够这样去做,看看的勉强可以爬得上去。下面就引那个大祖师告诉我们这个话,说依著正法起的罪,这个算十恶,那算起来很少很少一点点。眼前的确是如此。这个第二,所依的门有大力量。第三:
  【“由事物门故力大者。”】
  下面说
  【“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养佛中正行供养,较诸财施财物供养,最为超胜,此是一例,余皆应知。”】
  这我们了解,你所做的事情,譬如说,我们供养也好,布施也好。然后你布施什么最好,正法布施最好;然后供养中,正行供养,这是对我们出家同修来说最好的。所以我们现在常常觉得,我们现在要造大庙,在家人这个非常了不起,出家人不必忙这个事情。不要说你弄的很多钱,这件事情人家送上来,这个好,这是你宿生的福报;你现在到处去动脑筋,这件事情千万办不得,千万做不得,这个心里面远远拿掉,千真万确最重要的。没钱没关系,这时候你干什么?你可是身贫道不贫;那时候你正行供养,这是最大的供养,后面还说得清清楚楚的。如果说你求这个钱不相应的话,你再大的三千大千世界被你求来了以后,你只有下地狱的份,对不起。所以我们真正供养当中,是正行供养,如法修行供养,这是最重要的,这是最大。此是一例,你依此类推,我们就了解了。意乐,那就是我们三轮当中的前面这个,一个事是对象,意乐就是我们的内心。
  【“由意乐门故力大者。宝蕴经说,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
  先看看这个经上的,这是经上的说明了这件事情;这正确性,千真万确。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五十七卷A面
  【“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
  先看看这个经上的,这是经上的说明了这件事情,这正确性,千真万确。说比较一下,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不是一个人,所有的人,不得了。他讲一切有情不单单是人,蚂蚁等等都算进去,人很少,只有四十亿最多五十亿,如果这一切有情算起来那是一个天文数字,不晓得多多少少。所有的人都各建佛塔,造那个塔像须弥一样大,然后呢这些塔去供养他,经微尘沙数劫,实在是不得了,供的东西呢?所有的东西,那个不得了的大,这个福报比其于。
  【“若诸菩萨不离一切智心,仅散一华,其福极多。”】
  这个是大乘的不可思议的威德,不离一切智心,换句话说,他的意乐,以这种心情去散,一切智心是什么?这个那的确就是修相应的慧,任运的,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是这种心,那就是八地菩萨,初地菩萨刚刚跟这个相应。所以说八地菩萨他随便选一个花,随便做任何一件事情这个功德,比他以前所有的功德积起来还要大,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现在做不到,可是我们要了解,假定说你肯发一个心,那个心就大。譬如我们常常记得那个沙弥这个公案,说我一定要做,你就这一念心的话,这个心力就有不可思议,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平常的时候千万不要,我很差!处处地方顾全到自己,处处地方想到我一定要学佛,一定要怎么样,你平常的时候只要肯内心当中这样打这个气,你就会很精彩。我们在座的同修当中有一位同修他常常非常好的好心,做起事情来非常鲁莽,常常这样,但是我对他非常欢喜。为什么呢?就这个,这个人的心理就有这样,他总要学最好的。对我来说,不但欢喜,我觉得非常赞叹,这是值得我们赞叹的。不过我不说赞叹这个人鲁莽,注意啊!你要想把那个心真正做到的话,他一定要智慧相应的。所以说明了这个大乘的特质在什么地方?这个就是我们的意乐、我们的内心。所以事情还没有做,先不要先打退堂鼓,我差!我身体不行,头又痛,这个也不行,叫人家做了一点又损失,不要这样做。要发那个大心,我一定要去做到他,就是这样,这个心情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继续下去。
  【“由如是由其攀缘所得,若有胜劣,及缘自他利益事等意乐差别。”】
  那就是,这个他比较了,比较你得到的时候,你得到用什么心情去得到的,从最开始一直到跟一切智心相应,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只要内心观察一下,你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看看你现在行的什么心理,尽管你穷得一样都没有,不要去攀缘,说我现在什么都没有,我就拿这个供养三宝。我告诉你们一个典型的故事,这个奔公甲,那是个大强盗。以前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大了,人家就说了,奔公甲来了,他一吓马上就吓死掉了,你看这个人多么个厉害,一个强盗。结果他后来出了家了,出了家了以后,他这个人真努力,他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不是我们说一天拜多少佛,现在我们常常说,他自己好像认真的拜佛,常住的事情都不愿意,自己用功,没有这种事情。他不是,他不是做这个,他检查自己的内心起心动念。起了一念恶念,他就要打他,你又犯罪,这左手表示那个,他右手代表好事,他起了一念善念,他就高兴,把那个手举起来,跳、高兴!然后呢,那个墙上面画一个白圈圈;做了一念坏事了,他就墙上面画了一个黑圈圈,就这样。他的老师过了几个月跑去看他,问他,告诉你的修了,修了些什么?你最近做些什么?他说我就做了这些。他的老师一看,什么?我教你讲了个半天你不做,这墙上面画得一塌糊涂,就把他痛呵一顿,呵完了以后,他就说我为什么这样画,原来这样。他老师听见了就向他嗑头。他老师是谁?敦巴尊者!换句话说,他老师这个地位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六袓大师,看见那个真正修行的典型的例子。不是说我们到处外面攀缘,我造了个大庙,不是这个意思。有一次,有一个很虔诚的供养他的一个施主,一直供养他的;有一趟那个施主要来,他想今天某人要来了平常一天到晚努力,今天那个佛台上把他弄弄干净,就这样,他弄好了。弄好了他又想,平常我不大注意,为什么今天弄的干干净净?一想,我不是为了供养佛,我是为了讨好那个施主,这个是修行吗?不对不对,他马上跑到灶里面拿了一把灰,把那个佛台上统统撒上,就是这样。好了,然后那个施主来,看到这副样子,当然,人家问他了;他自己就说了,这个下流胚子,他又不肯讲,后来晓得了。晓得了以后,当时另外一个大善知识就说:“在我们全西藏供养佛,供养得最好的,你晓得是什么?奔公甲那把灰。”懂得这个典型的公案吗?千真万确!奔公甲那把灰,拿把灰把佛台上弄得那么脏,就是全西藏最好的供养。那个时候有这么多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在,正行供养,换句话这个是意乐,注意!所以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佛在戒经上面告诉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太多这种典型的公案。我们现在继续下去。他上面说“如是由其攀缘所得,若有胜劣”,这个胜劣是看你什么?主要就是看你的心!“及缘自他利益等意乐”,你这个意乐是靠什么?你是为别人还是为了自己?假定是为了自己,你遮盖的再好,说得再漂亮,没有用!你真正为了别人的话,就算人家看起来你做错了,没有关系。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十全十美做不到的,一定的。并不是说你这个表面做的不好也是对,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凡夫,通常走上去那个的本末应该分得很清楚,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此复由其强盛,微弱恒促等门,应当了知,”】
  意乐本身这个量,下面讲量,前面讲的质,质就是这样,然后呢,这个质的强盛,就是力量的强大,那表示量了,也就微弱恒促。微弱恒促呢,心里面软趴趴的,你虽然想做,但做的时候就不灵了。有一种呢想做,我一定要做到他,就这样,心里面你能够保持多少时候,你就是保持这个心情,这个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前几天我们讲的,记得不记得这个金猫因缘,他只是送三个铜板然后得到三坛金子,然后他一路跑回去一路高兴,想的愈想愈高兴,跑了五里路,五里路就得到这么大的果报。什么?就是意乐,然后这个意乐的时间的恒常。他只是个樵夫,一点知识都没有的,他只是说做了一点好事情,对于这件好事情的随喜。所以这个正行供养的不得了,但是这个正行供养不是说我的心好就好了,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懂,不去管他,你真的心好了吗?你真的心好了,坐在那里懒瘫瘫的,然后呢坐在那里只想著,我坐在那里,有人叫你扫一个地又不愿意,抹一个灰说我心好,这个心好吗?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凡是这种观念,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有人去忙了,我自己偷偷的坐在后面,干什么?我心好就好了,你说这个心好不好?这个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所以凡是这种地方的话,真正重要就是我们一定要认真如法检察我们自己的内心,这个“应当了知”,这是我们应当了知的。
  【“又于恶行,若烦恼心,猛利恒长,其力则大,其中复以嗔力为大。”】
  反过来呢,善是这样,恶的话呢?那是这样,烦恼心,烦恼心也是一样,烦恼心当中三毒贪嗔痴,嗔是最大,下面告诉我们。
  【“入行论云:‘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
  你集了一千劫所集的那样供养,供养的是善逝,所以供养的福田是最大最大的,亲自供养那个佛,阿育王供养那个佛一点沙,就得到这么大的果报。你现在一千劫供养这个佛,你发一次嗔心的话就摧毁掉了,这么严重。
  【“此复若嗔同梵行者,及嗔菩萨较前尤重。”】
  这是普通的嗔心,他并没有说。如果说嗔同梵行者,就说我们同修当中,如果你那个嗔心那更严重,还有呢对嗔恚菩萨,是尤其严重。所以现在我们有的人跑得去说看见别人看不顺眼,他自己还觉得,他这个错了,他自己振振有词,那就是对同梵行者生起嗔心,这点我们要注意。
  【“三摩地王经云:‘若互相嗔恚,非戒闻能救,非定非兰若,施供佛能救。’”】
  如果互相嗔恚的话,没有一样能救得了你,持戒、多闻,然后学定,然后学兰若,说这个人一点兰若供养佛,没有用。
  【“入行论中亦云:”】
  经上面这么说,论上面也说。
  【“‘如此胜子施主所,设若有发暴恶心,能仁说如恶心数,当住地狱经尔劫。’”】
  像上面这些胜子,胜子就是菩萨,这些地方,那如果说有发一念暴恶之心,你这一个念头发一个,就像你所发的恶心那样,就要经过这么长的劫数住在地狱里边。这个概念我们常常想,念头、一个念头就这么大的果报,所以眼前我们不要为了小小的一点点事情,就对自己大损害;眼前受一点苦,很快就过去了。其实你眼前譬如说,譬如我们回想昨天,你住在那里一天,躺在那里一天,跟忙一天,今天回想起来一样的,对不对?一样的,所以我们这个懒惰,真是白白的浪费了自己,勤苦也就是白白的讨了便宜,就是这个样,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多想的话自然容易。那么为什么我们偏偏又做不到呢?那就是我们宿生的习气,宿生已经习气这样了,如果你再不努力的话,你不晓得到什么时候,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这个是关于业,抉择这个业的内容,以及他的轻重什么等等,我们了解了。现在了解了以后,我们就晓得,我们真正应该怎么做。下面呢又告诉我们这个业是什么个果,这个果分三部分。
  【“第三其果分三。异熟果者。”】
  三样东西:异熟、等流以及增上果,这文字很容易懂,这个内涵是绝端重要,所以现在文字我简单的说一下。你懂得了这个内涵,平常我们的修行,初步修行的认识都有了,异熟换句话说就是异熟因果,你宿生造了这个,这一世感得这个果报,把他念一下就行。
  【“谓十业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说,此中上品杀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饿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经说,中下二果与此相违。”】
  就是说这个十业道,如果说恶业的话,以上品三毒的,那么就感到地狱;如果是中品的,感到饿鬼;下品的感到畜牲,这个是瑜伽师地论上说的。十地经中说的,上品的还是一样,中下的那么两个调一调,他这个道理、这个文字很容易懂。换句话说你造了恶业,如果是以猛利三毒造的话,十恶业的话到地狱里面去,中品的是饿鬼,下品的是旁生,所谓异熟果。为什么叫异熟呢?因为他造的时候,这个业是或者善性、或者恶性,是的,譬如说你造的坏事,这是恶业,将来你感得那个果报体,那个果报的体本身无所谓善恶,对不对?像我们得到那个身体,那个身体什么叫善恶呢?所以这个性,异性。还有呢时间,你造业的时间是那个时候,感果的时候是另外一个时候,异时。地方呢?造的时候是那个地方,感果的时候跑到那里来,所以这个叫异熟果。从因到果除了这个异熟以外,还有两样东西,第二个叫等流果,先把这个三样东西说一下,然后那个内涵说一下。说了那个内涵,我们就马上了解了,我现在造了,将来到哪里去;我现在所以这样,以前从哪里来的,你就清楚了。你了解了这个东西以后,那个修行你就开始正式可以了解从哪里下手了。现在说一下那个等流。
  【“等流果者。谓出恶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贪嗔痴三,上品猛利。谛者品及十地经中,于其一一说二二果。”】
  那么等流果呢?什么叫等流,就是说跟这个因行相等的、同等的,由于这个跟因相等的继续而流,流是向前面过来,就是当因地当中造这样的,果地当中跟这个因相应的又来了。所以说,那个时候如果你杀生,使得人家寿命不能圆满的话,你这一生也感得寿命不圆满,所以如其次第,杀生嘛寿命得短促,你要偷了别人,那么缺少了,这一生你也资财缺乏,如果说你奸淫别人的妻女的话,你这一次你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你毁谤了别人,这一次也毁谤你,下面,这一样一样东西。贪嗔痴的话呢?以前你这个贪嗔痴,现在呢也是贪嗔痴猛利,这个异熟是因跟果不一样的。等流呢?相等的,就是同样的他继续的流得来,那么这个是谛者品,十地经当中呢?说有感两种,哪两种呢?
  【“谓‘设生人中,寿量短促多诸疾病,’”】
  除了前面已经说的寿量短,还要多病。第二个偷盗的话呢?除了
  【“资财匮乏,”】
  还要
  【“与他共财,”】
  就是说你的财富,对不起,你自已没办法保有的。第三呢
  【“眷属不调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多遭诽谤受他欺诳,眷属不和眷属鄙恶,”】
  那个就是离间,你离间别人,到那时候你的眷属也不但是彼此间不和,而且你的家庭当中就这么乱七八糟,就是这样,总归是家庭不和睦。还有呢你常常说骂别人的话、恶口的话呢
  【“闻违意声语成斗端,语不尊严,”】
  如果你绮语的话,语不尊严。
  【“或非堪受无定辩才,”】
  下面是
  【“贪欲重大不知喜足,”】
  贪欲大,不知喜足,两样。
  【“寻求无利或不求利,”】
  这个嗔,
  【“损害于他或遭他害,见解恶鄙谄诳为性。’”】
  这个就是贪嗔痴,这个容易懂。然后呢这个等流果的内涵我要解释一下,文字虽然我不解释,有一点困难,你们只要努力的看一下,很容易懂,但是关于等流果的特质,我一定要说明一下,那个时候你们才认识,有这个认识那个时候才谈得到修行,最后两句话先说一下。
  【“诸先尊长说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说者,是领受等流果。”】
  前面很多善知识说,这个等流果,说除了这个异熟果你造了以后要下地狱以外,然后生到人当中的话,你杀生的话,你到那个时候又欢喜杀生。这个欢喜的杀生这个心情,跟他的因地当中一样,那个时候你好欢喜杀,你这次又来了,这个等流叫做造作等流。另外还有因为你杀生的关系,所以你的寿量短促,多诸疾病,这个叫领受等流,这两个不一样的。等流有三种等流,有叫真等流,有一种叫假等流,还有一个分位等流,分位等流不去讲他。什么叫真等流?就是这个造作等流,就是你杀的时候这个因是什么因,前面你就是杀这个心,当因地当中你存了这个的话,然后呢果地当中,这个心又现起了,就这个样,所以这个是的的确确的,真实的跟你的因相应。然后呢领受等流的话,这个叫假等流,因为你杀的时候把别人的寿命弄短了,所以你这一生你的感得的寿命也弄短了,因为你杀了别人使人家痛苦了,所以这一次你就得到疾病的痛苦,这是跟那个因相似的。这个地方真正重要的,主要的就是这个真等流,你平常的时候,如果说你眼前,我们常常说要想看宿生什么因,就看看我现在受的果,现在的做的因将来就晓得什么果,一个是异熟一个是等流。而这个真正重要的就是什么?现在这个等流。
  平常我们心里面,有很多人做起事来,他心里面这个劲道很大,有很多人就是提不起来,为什么?有很多人脑筋很聪明,有很多人脑筋就很迟钝,有很多人欢喜这个,有很多人欢喜那个,为什么?真等流,很清楚很明白,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这个。所以这个因最主要的,平常我们只是讲异熟,实际上修行人真正应该体会到、了解得到的这个,这个是个重要的概念。平常你坐在这里起心动念的时候,你不观察他,就是这个样;一观察你就晓得了。平常你坐在那儿痴痴呆呆,那个就是你眼前的造作等流相,宿生就是这个样子来的,如果你真的想修行的话,就从这个地方努力起。如果你住在这个地方,平常的时候很欢喜管人家闲事,你宿生就是这个样子,如果那个时候你看见了什么,内心当中起了反应,就是这个状态,了解吗?所以你真正了解了以后,千真万确的,这个业,不要等到说临终的时候不晓得到哪里去,你起心动念的时候很清楚,现在造了什么业。同样你也了解,宿生是什么因这一生会感得现在的果,异熟是这个样,等流是这个样;异熟是外面看得见的那个行相,等流就是你内心,自己检察得清楚明白的,这个指正报而言,依报在下头。同样的我们现在的依报,这个世间什么等等,这个叫主上果,或者叫增上果,我看我们这个增上果讲得完讲不完?其实增上果这个里边,有一段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这最后两句话,还是把他念一遍吧。
  【“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谓由杀生,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及药果等,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难于消变,生长疾病。”】
  就这样,这个叫增上果,主上果,有时叫士用果,就换句话说,你忙了半天,譬如说我们忙了半天,那么有收获,现在我们忙了半天,这个正报情况,前面是异熟跟那个等流,那么外面剩下来的依报就是这个东西。因为你杀生,所以感得外面的东西就少光泽、少势力等等,吃的东西难于消化,容易生疾病。
  【“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而便中夭。”】
  这个是杀。不与取者,我又把他念一遍,重要的地方我再讲。
  【“不与取者,谓众果□少,”】
  这是□,众果□少,
  【“果不滋长,果多变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雨多淋涝,果多干枯及全无果。”】
  这个就是不与取,就是现在这个时候。有的地方下雨下得成灾,有的地方旱得个不得了,那都是这种原因,再下面的欲邪行。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三十五页。上一次已经把抉择业果的道理,头上面几个原则说了一下。第一个我们首先了解的,世间任何事情都由业来决定,所谓业就是前面所造的因,你造的什么业的因,那么将来一定感得什么果,这个因果之间,一点都不错。其次呢这个业会增长广大,这两点是我们整个修学佛法的重心,这我们必须要知道的。然后呢不做的碰不到,造了一定逃不掉,如果我们对这个概念不清楚的话,修学佛法始终在门外。前面是归依,我们了解是了解世间的苦,所以呢要找一个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的,于是最后找到说在这种情况之下唯一能够帮助我们的这一个人,具足这个条件的是佛陀。于是这样,然后呢怎么一步一步推上来,追根究底,最后找到。归依了以后,所以能够解决问题的问题在哪里?在这里,那个时候我们要找到这个业。假定说我们对这个概念不清楚的话,尽管你信佛没有用,信佛的目的是什么?解决你的痛苦,解决一切问题,而这个痛苦的根本你把握不住的话,你虽然学了半天,没有什么用场。譬如现在我们平常看见很多学了佛的人,他还始终知见上面跟著佛法完全不相应,他自己觉得好像懂得很多道理,尽管懂得道理,讲的时候有的,用的时候没有。那么真正信了佛应该了解,一切法无非是空缘起,而不是天生如此的,他也不是不顺的因,不是说自在天,不自什么。所以前面曾经特别说过了,现在我们很多学佛的人,虽然学了佛了,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照著佛告诉我们的话来说,佛告诉我们这个因不要造,这个因应该造,我们不一定听他的。倒是世间一个算命先生告诉我们的,乃至于现在各式各样都是世间的概念。现在我们讲科学,各式各样的说这个科学上怎么讲的,这样,稍微碰到一点皮毛,大家固执得要命,总是觉得这个有,好像很对的样子,这我们要了解。修学佛法第一件事情应该要认得,什么?我们以前那种概念的错误。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五十七卷B面
  了解修学佛法第一件事情,应该认得什么?我们以前那种概念的错误。我们应该认得一切是由这个业感果的,那么业四个行相我们了解了,了解了以后更进一步就是说什么样的业是善的、感得善果,什么样是恶的感得恶果,我们也了解了。然后呢,下面有特别的说明有几种业他具有特别的力量,我们了解了。最后晓得由这样的业感得那个果,那个果分三部分,异熟、等流以及增上果,这个等流果前面己经简单的说了一下。今天要特别解释一下的这个黑板上写的,黑板上写的说,“造作等流”,它又叫真等流,这什么意思呢?是说你因地当中是有善心相应的,到果位当中它还是这个。是平常我们起心动念,前一个心念是善的,后一个念头继续的下去,继续向前面的不断的流延,继续不断的向前面推延,是前念后念辗转相生,而这个辗转相生的前后它特质相同的,那叫等流因果。我们刹那刹那的延续,一直不会断绝,从前一世到这一生,从这一生到后一生,就这样。所以我们平常一切的情况,譬如说前面说异熟,当那个果报现起的时候,当我们对了这个境以后,我们内心当中就有一种知见感受跟他相应的升起的,那个时候的那种知见、那种感受怎么来的呢?是说我们晓得以前我们这种习气,当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由于这样的一种心情去做,所以当这个果报现起的时候,它相应的这个心情又现起来了,前面这个叫做异熟的因果,那么当那个时候跟他相应的心里面现起的这种状态,就是等流因果。对这个认识对我们是绝端的重要的,所以修行就从这个地方修行起。
  这个话怎么讲?譬如说现在前面有一个境界现起,以前你曾经伤害过他,所以这个境界碰到你身上的话,你同样的是被伤害,那么这个叫做领受等流,你被伤害的那个感受。但是除了这个身体相续上的领受以外,心里上面你会起一种反应,被伤害了那我要以牙还牙去报复他,这个时候我们心里一定会升起这种心情来,或者他对你好的、你也对他好的,总是我们心里面有种种的这一种以世间上面的,平常我们常常好欢喜跟人家论辩见解什么东西,这个毛病都在这个上头,所以修行就从这里。所以我们真正要认识,认识什么?就是认识这个。假定这个不认识的话,那个就谈不到修行,这一点我们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他会辗转相续的。这是为什么我们自己做不了主的原因就是这样,你说作不了主吗?好像作得了主,前面一个境界现起了以后,你还觉得很有道理,他来害你,我当然要报复;他骂你,他说得没有理由,我当然要跟他辩论,就是这样。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觉得是可以做得了主,实际上你为什么心理会生起这种反应来?你为什么对这件事情这样想?这就是我们不知道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为无明所覆盖的,现在修学佛法真正要认识就是要认识这个,大家懂不懂这个?现在这里不一定完全清楚,到后面的时候才说明了,那么认识些什么呢?认识就说现在我们不管你起了什么念头,说对于坏的境界你去报复,对于好的境界你去欢喜或者感激什么等等,这个无非是或嗔、或贪、或痴,不管你怎么做总归在三界生死当中轮回,坏的堕落三恶道,好的就是保持人天也是暂时的,到最后还是在这个地方跳不出去,因为什么?这个是有漏的,无明相应的,是真正的整个的转化就从这个地方转化起,你当下认得他不对这个错的。到现在为止,错对的内涵我们还没有深一层的去谈他,但从这个地方要了解这一点,前面我们曾经讲过修行,什么叫修行?就是对我们善所缘的数数忆持,然后呢不要让他忘失,把无始以来所缘的恶的,把改变过来,这个基本的概念。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一直缘这个恶的,所以这个恶的不是一定做坏事,就是说凡是有漏的这种事情,我们整个的都要把他净化,那么这个基本概念当时这一个道理,现在这个地方我们回忆一下。
  下面告诉我们四种资粮,这个四种资粮当中,现在请你们翻开四十七页,我们马上可以用的,如果说你们好好的善巧的话,这个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四十七页上面告诉我们这个四种资粮,第一种叫做密护根门,这个密护根门当中分成功五个项目,就是说根门是我们晓得的六根门头,为什么要护他呢?因为我们一切有漏的善恶业,都是从这个六根对著六尘然后生起六识造种种善恶之业,由于这个业,所以就感得种种生死果报,现在修行就从这个地方修起。第一个叫以何防护,那么你现在修行就是修这个,所以修习防护,那么怎样修习法呢?叫做以正念,这个正念要怎么办呢?对正确的认识,心念保持这个正确的认识,经常的而且很认真的保持,哪一念错了,你马上不要放纵它;哪一念对了,就安住在这个上头。是,对错的真正的内涵,我们不一定很清楚;但是在座有很多修行人,譬如说他学禅的人那么当然,以前的禅我们不谈,现在目前禅所流行的就是参一个说念佛的是谁,看那个谁,然后呢或者你参一个是曹州说这狗子有佛性也无?参一个无,你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个上头,总归要把那个根由找出来。念佛的人呢?一个念、一个心念一直在那句阿弥陀佛上头,为什么?这因为当你平常起心动念,不管是善不管是恶,这个本身都是染污的,那么这个念头我们拿世俗的标准来说容或是有善恶,可是这个世间善恶的标准,结果是什么?在三界之内的升沉,跳不出生死轮回,最后必定是在生死轮回当中,这是绝端的痛苦。
  这个正念是正法相应的,但是呢因为无始以来他一直在散乱当中,所以要很努力的、经常的保持。那么那个念头保持什么呢,第二个保护六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那么从什么地方去防起呢?就是说这个六根所对的境界就是防那个六尘,这个是你欢喜的升起贪,这个你不欢喜的升起嗔,其他的你无所谓的升起痴,就是这个样。那么怎么防法呢?那就是这样,有二种。一个呢你晓得这个根对了境以后一定跟著外面去转,所以不要让那个根去对那个境。譬如说我们为什么刚出家的时候一定要住在山林里边,乃至于我们为什么平常的时候不准出去,我们晓得一跑出去,对不起!你这个就乱掉了,所以我们一天到晚在这个寺院里边,眼睛所对的不是佛菩萨就是经藏、师长、同学都是三宝,就是这样,然后使得你的意念这样,这是一种防护的方法,所以你不纵那个根。还有呢?这个实际上是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做得到的,难免有的时候你需要这样去做,有的是无意这样去,那怎么办呢?当那个根对了境以后的话,你心里想觉得,根对了境了,对于所对的这个境不取行相、不去取随好。什么叫做不取行相?你看见了这个好看,你不去看他晓得这个不对的,这个好听不去听他,这样的不看不听是离开贪。反过来说这个不好的,然后呢你不去管他是离开嗔,这个是行相,就是当下的这个心相状。什么叫做不取随好呢?事情过去了,你刚才看过了你心里想刚才这东西也不错,这样;或者刚才这东西很糟糕你心里就嘀嘀咕咕弄了个半天,这个就是不取随好。那么最后他为什么要防?防些什么?就是在这个时候使得我们的意根,不要受著这一个尘境而升起染污的意识,这个染污的意识,就是我们的烦恼、生死的根本,他真正的防就是防这个。所以当我们心相续、前后相续的时候,一定在这个异熟的因果当中,所以我们无法离开我们这个异熟的报体,这个是正报,我们一定在那个增上因果当中,我们无法离开我们外面所对的境界,这个无法可想的,我们也不必去想他。真正重要的就是等流因果,当我们心里面相应的起来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晓得前面这样来是为什么。
  以前不了解正确的佛法,无明长夜以来,这个长夜是无始以来都在这个里面转,现在了解了以后晓得到此为止,切断。所以一开头为什么说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要的几个条件,第一个晓得自己的过错。这个道理说起来是容易极了,做起来是难极了,尽管现在大家都在那听、都在那讲,碰见问题都在自己说我的对,不晓得有多少道理。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人家跟我讲道理我还是听他的也原谅他,他本来不懂嘛,结果发现我们很多同修们修学了那么半天,他还是讲那个莫名奇妙的道理。所以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最主要的我们应该了解我们在无明当中,你那个道理是愈讲愈错,不晓得错到哪里去,这是我们必定应该知道的,所以过错应该拿掉。然后正确的第一件因应该认识什么?应该认识我们在无明大病当中,所以我们那个起心动念都是错的,不是贪就是嗔就是痴,最粗的、细的根本谈不到,那个时候你才肯一心一意的怎么去改善。那么改善从哪里开始?就从这里。现在概念有没有?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平常我们必须把那个整个所讲的次第,把它归纳起来,现在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了。当你这个基本的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了,那个时候你就晓得修行,为什么修行第一步要叫忏悔?忏悔如何忏法?都从这个上头。所以今天讲的那个东西特别重要,如果说你们把握得住的话,如法能够真正去忏悔的话,那个时候你要修学佛法都成功,如果这个概念把握不住的话,那是种种善根总归好的,可是你要想得到这个相应的结果的话,没有这个可能,而且“绝无可能”四个字。一直等到有一天,等到你又转过来又跟这个法相应,还是这些,然后呢那时候你成功了。所以记住!我们不要让我们转了半天,那个说半天是形容词,那个半天可能无量阿僧祇劫,在地狱里面去转。所以这个地方我特别说一下,这个等流对我们这么的重要。平常我们起心动念,在任何情况之下就是这个东西,等流的心识,念念的向前相续,所以说修行修行就从这个地方。把前面这个东西到此为止,后面这个东西引发,所以我们在这听、拜、干什么?就是薰习新的、跟法相应的、随顺正法,跳出生死轮回的这个认识把他薰习进去,然后时时刻刻把这个增长,而不是把以前染污生死之业跟著他转,不是,这一点我们在这个地方要认识的。下面再看。
  “主上果或增上果”,这个主就是主要的,主要的上面它还有增上。这个意思就是平常我们,唯识上面举一个比喻,它说就好像农夫你种了谷子以后到了收割一样,换句话说你做了什么事情以后,你一定跟你相关的它有回报。所以我们在这世间做了很多事情以后,那个正报,前面的异熟等流,然后呢?外面这其他的回报,这个就是我们的叫做士用果或者增上果,士用的话,士就是你作者,用就是你所受用的那些,那个主要就是指外面的器世间,我们的依报,那个文字很容易懂我们把它念一遍。
  【“谓由杀生,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及药果等,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难于消变,生长疾病。”】
  所以现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感觉得这些东西不好,大家千万不要说营养不好,不要这个;营养要的,所以我们既然感得了这个身体以后,我们不能不注意。但是假定说你的概念都摆在这个上头的话,你学佛完全学错了,完全学错了,不必来学佛。我们必定要了解最主要的是什么?还是我们的业这个最重要。我以前听人家讲过一个话,当时我还觉得笑话,现在想想千真万确。有一个人很胖,大家觉得胖不好,他就说我这一点办法都没有,他喝水他也胖,这是千真万确的。譬如我们这里在座的有一位同学,他现在只吃二餐,我鼓励他吃二餐,他一向吃一餐,他也吃得很少,但是来的胖,精力来的个好。别的人,就像我来说吧,不晓得多少营养,美国的标准,怎么个弄来弄去就瘦了个半天,这个非常明白。现在世间人当然讲那个,学佛的人还讲那些,我还是觉得完全颠倒。我们不是说忽视,他前面说得很清楚的,凡是世间的任何一样东西,用来做为我们的助伴,我们必须要的;可是学了佛以后居然不拿佛法来衡量,还拿世间来衡量的话,错了,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为什么?就是我们宿生造了这个业,这是为什么,譬如说经论上面乃至戒经上面,梵网上面告诉我们,你遭到种种苦难的时候,你赶快跑来读诵、讲说、书写这个经律。那个时候我不懂,病的时候呢,戒上面告诉我们病的时候你该休息,他为什么跑过来读诵讲说,很简单!因为你以前不懂,然后你造了不相应的染污,现在既然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唯的一办法从因地上把它净化,那时要因地上净化怎么办?如法嘛!很简单,就釜底抽薪这是唯一的办法。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晓得现在所以痛苦是为什么,以前造了恶业,现在要赶快晓得,怎么样的恶的业因感得恶果,什么样的善因感得善果,从这个地方改善才可以。凡是现在,不管是异熟以及主上或增上果,当我们感到的时候,我们立刻应该感受到,不必说现在这个地方这个不理想,那个不理想,责备人家,错了,完全错了。世间法是对的,佛法不是责备人家,责备自己,所以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这个现在你们懂了吗?假定说你们在这个地方体会不到的话,那就是冤枉了你们自己。不是说我们现在马上做到,就是说我们这个概念必须要认识,然后认识了努力去做。那么刚开始的时候做不到它有一个原因的,那个后面会告诉我们的,在忏悔里边以及为什么要忏悔,后面都在讲。这里关于到这一点,你们这二天心里可以认真的思惟、观察一下,讲忏悔的时候详细讲,如果还有不了解的,那个时候在这里再提出来,我也会告诉你们,这是我们三乘的共法,下脚第一步的修行的重要。继续看。
  【“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而便中夭。”】
  那么这个还是杀生的这个增上果,就是这样。我们现在看见眼前那个世间就是这样,不管你科学多发达,病的人比以前特别多,这个实在是千真万确的。我还记得我小的时候,那离开现在五十年以前,到乡下去,因为那个时候的民风很纯厚,而且世代安居,通常一住在那里几百年,多则千年计,所以方方几十里路之内都很熟,很少听见人家说有什么病,最多伤风感冒,伤风感冒也不必去看医生,拿一点生姜,煮一点红糖喝一喝好了,流两天鼻涕就好了,很少有。现在你跑到什么地方去,到处都是病,因为自己本人来说我一身得过各式各样的病,胃病、肝病、肺病,动过几次手术,然后周围的人也都是这个样,这是基本的原因都是什么?都是这个,在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第二
  【“不与取者,谓种果□少,果不滋长,果多变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雨多淋涝,果多干枯及全无果。”】
  就是因为你不与取,因为你不与取所以你感得的那个果报的话,就是这样的果报,你在世间的财物上面损害了别人,那么现在的世间就是这样的状态。现在的人真可怜,大家忙著物质上的,他用种种地方、用种种欺骗,是愈骗愈没有,大家都是颠倒。现在我们往往愈是没有愈是大家要保存起来,结果你愈保存,因为那个贪心增上的结果,最后这种东西是愈来愈少。反过来你能够布施的话,这个东西慢慢的多。我们不必说看很多因果的故事,就是眼前你看有很多很有意思。最近常常有这种报导,因为花莲慈济功德会,那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萨,所以有很多人起而相应,相应的结果你们常常可以看见这种,结果他愈发心愈送,这个钱愈来愈多。
  那前几天还来个素食店的老板,他来了以后,一方面素食一方面供养,结果生意做的愈来愈好。我那次到台中来也是一样,忘记了那个什么地方,有两个店,一个素食店一个肉食店,那个素食店里面挤得、排著队,我看看里面小小个地方,总有七、八十个人;然后呢另外旁边那个普通的餐馆,进去找的话找不到十个人,桌子都空在那个地方,就这样。然后我吃完了,出家的法师他一定要供养,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们平常,我们要多看因果概念的书,你理论了解了以后,知见上面虽然具足了,可是习性上面还是受平常的习性所支配,你一定要多看,换句话说这个就是眼前的故事摆在那里,就跟你很大的警惕,你就看见它了,他做了善事就得到这个善果,做了恶事就得了恶果,这么一来,就把你原来所了解的这个道理,就很清楚强烈的活生生的现在你眼前,那个时候就变成功很有力的推动你的力量,这样时候你就变成功一个真正如法的修行人。要不然讲讲道理是对的,讲完了以后,仍旧是懒瘫瘫坐在那个地方只会讲道理,也就是如此而已。这种情况有没有果报?有,有二种可能,这个果报。如果你真正认真的这样的去做的话,那么这一种,“修慧不修福,是罗汉应供薄”,将来你生生世世会修行的,但是始终饭也吃不饱,证了果了,你还讨不到饭,这是一种。还有一类,尽管你文字上面做得很好,讲起道理来很好,实际上法理根本没有进入你的心目当中,这种人变成了什么?世智聪辩,或讲起来聪明的很,讲起来能说善道,道理比谁都强,但是对不起跟佛法不相应,下一世连他这个佛法都不接受,这是种典型的例子,这个我们要认识的,这个地方,随便提一下。那么再下面。
  【“欲邪行者,谓多便秽,泥粪不净,臭恶迫迮,不可爱乐。”】
  下面。
  【“虚妄语者,谓农作行船,事业边际,不甚滋息,不相谐偶,多相欺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离间语者,谓其地处丘坑间隔险阻难行,饶诸怖畏恐惧因缘。粗恶语者,谓其地所多诸株杌,刺石砾瓦,枯槁无润,无有池沼,河流泉涌,干地卤田,丘陵坑险,饶诸怖畏恐惧因缘。诸绮语者,谓诸果树不结果实,非时结实,时不结实,未熟似熟,根不坚牢,势不久停,园林池沼,可乐极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58-59卷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54-55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6-17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36-37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32-3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0-141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18-119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86-87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52-5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15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92-9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16-117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七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一○九 粉果子本生谭[栏目:第一篇]
 印祖故事 96、德化盗匪和强人,迁单毒蜂和臭蚁[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超越与回归的“平常心”——论道一对禅超二元对立思维的实践[栏目:麻天祥教授]
 慈悲忍辱,天官赐福[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生活即禅修 八 第七日法谈 总结、生活运用、禅修课程[栏目:隆波通禅师]
 见光死[栏目:成功的理念·迷悟之间 ]
 面临着很多压力,有家庭的、社会的。怎样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The Man Born Blind[栏目:The Gospel Of Buddha]
 一个基于事实的假设推理框架(庄朝晖)[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