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三节、四十种止业处
2007年6月讲于江西佛学院
{返回 玛欣德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455

第三节、四十种止业处

1.四遍净戒

大概地分析了三学与七清净的关系之后,接着再来讲一下戒、定、慧的修行次第。

如果说持戒,培育戒清净,《清净道论》主要依四种遍净戒来说。遍净,巴利语pàrisuddha。pàri是完全的意思,suddha是清净。哪四种遍净戒呢?它们是:

1. 巴帝摩卡律仪戒(Pàtimokkhasaüvara-sãla);

2. 根律仪戒(Indriyasaüvara-sãla);

3. 活命遍净戒(âjãvapàrisuddhi-sãla);

4. 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ãla)。

对于这四种遍净戒,我们在以后讲戒的时候再详细学习,这里略带过就可以了。

2.四十业处

接着是心清净。

《清净道论》如此定义心清净:

ßCittavisuddhi nàma sa-upacàrà aññha samàpattiyo.û

“称为“心清净”是指包括近行定的八种定。”(Vm.2.662)

这里的八定是指八种安止定(appanà):四种色界禅那和四种无色界定。近行定和八种安止定是依培育定力由浅到深的次第来说的。至于培育定力的方法,依所缘分别有四十种止业处(samatha kammaññhàna),分别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差别和一想。

3.十遍

十遍(dasa kasiõà)是指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虚空遍。这十种是取物质的质材和颜色为对象来修习的。

当知这里所说的地、水、火、风的遍相是概念法,不是修习四界差别的地、水、火、风,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地遍的“地”是指概念的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大地、土地。水是指平常看到的水,火是燃烧的火,风是吹来的风,它们都属于概念法(pa¤¤atti),不是究竟法(paramattha dhamma)。但是在修四界差别的时候,所取的对象就必须是究竟法,例如身体中的地,表现为硬、软等。遍业处中的地水火风和四界差别的地水火风虽然名字相同,但所缘涉及的范畴却不同。两者不可混淆。

接着是四种色遍,取青、黄、红、白四种颜色做遍相。这里的颜色也是概念法。青,巴利语nãla,古代翻译成青,相当于蓝色、绿色或深褐色。取青色为遍相来修习,也是可以证得禅那的。黄,巴利语pãta,即黄颜色;lohita,红色;odàta,白色。

光明遍:可以取平时所看见的光明为所缘,无论太阳光也好,蜡烛光也好,取光明为所缘可以证得禅那。

限定虚空遍:通过专注某一特定空间中的虚空,然后再把它扩大,从而证得禅那。

十遍的修法是:在取得遍相之后,还要把遍相不断扩大,扩大到十方、上下、一切处,然后专注于遍一切处的相,从而证得禅那。所以,遍的巴利语kasiõa也可以翻译为“一切处”。

4.白遍——眼门取相法

在这里,我们将举白遍(odàta kasiõa)为例子,简单地介绍修习白遍直至证得禅那的方法。

要修习白遍,先要取白色的遍相。有两种取遍相的方法:

1. 眼门取相法;

2. 意门取相法。

《清净道论》里面教导的是眼门取相法,即通过眼睛注视白颜色来取相的方法。如何取相呢?想要修习白遍的禅修者,先要制作遍相,巴利语叫maõóala,古代音译为曼陀罗,即圆、圆相的意思。他可以找一块白布或白纸,表面必须洁白无瑕、没有污点,也没有褶皱。将它裁剪成一个直径大约为一拃手量的正圆型,将之贴在黑色或深颜色的布上。这样,白色的遍相就做成了。

可以将白色的遍相挂在墙上,或者铺在一块斜放着的木板上。木板的倾斜度以45度角为佳。找一个安静、没有干扰的地方坐下来,面对着白色的圆相,微微地张开眼睛,注视着白色遍相,心中作意它为:“白、白、白……”或ßodàta, odàta, odàta……û不要注意纸本身,也不要注意纸的硬软,只是注意它的颜色就够了,而且颜色的范围正好是这个圆相。如此数数取相,直到闭上眼睛的时候,白色的圆相也可以在意门中现起,这叫做“取相”。

从制作白色的圆相到注视它为白、白、白……,该圆相叫“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如果闭上眼睛,意门能够出现白色的圆相,则称为“取相”(uggaha-nimitta)。

然而,没有定力的禅修者在刚开始修习白遍的时候,通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在取外在的白色遍相时,打开眼睛看遍相,它是一块白色;但是一闭上眼睛,前面那个白色的圆相就变成黑抹抹的一团东西,是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定力的关系。

想要修习白遍的人不要灰心,他应当数数取相,一直到成功为止。如果闭上眼睛,刚才看着的白色遍相已经可以呈现在意门了,他就应当继续闭着眼睛作意:“白、白、白……”如果白色的遍相消失,则再张开眼睛注视面前的白色遍相,作意它为“白、白、白……”然后再闭上眼睛。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取相成功。

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直到白色的遍相可以维持整座不消失。这时,他会发现白色的遍相已经超越原先用眼睛所看到的那个白色外相。相形之下,外在的白相已显得很粗糙了。

呈现于意门的白相就好像在秋天月圆日夜里的明月那么明亮,甚至会发现它比十五或十六的月亮还要皎洁、洁白。继续专注这个白相,随着定力的提升,它会变得越来越纯洁,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清澈,这个阶段称为“似相”(pañibhàga-nimitta)。

当似相稳定之后,应当尝试将它扩大。刚开始扩大的时候,范围不要一下子扩到太大,要一点一点慢慢地扩。虽然如此,但也有可能因为定力不稳的缘故,遍相会变得暗淡或变形,甚至消失。这时他不应当继续扩大,先停下来专注遍相,作意它为“白、白、白……”。等到遍相再度变得洁白明亮而且稳固不晃时,再继续扩大。扩大的范围可以从自己座位周围开始,慢慢扩大到整个禅堂,再到整个寺院,寺院所在的村子,整个乡镇,整个县,整个省,整个国家,整个亚洲,乃至整个轮围世界、无边宇宙。这时,你会发现整个世界,前后左右上下都是一片明净纯洁的白色。

这时,将心念只安置在你面前的那一片白色,持续地专注它为“白、白、白……”或ßodàta, odàta, odàta……û直到可以专注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这时很有可能证得初禅。

这是白遍的修习方法。

《清净道论》在教导十遍业处时举的是地遍的修法,讲得非常详尽,大家可以去阅读。我们在这里举的是白遍的例子。然而,在此讲的只是粗略的修习方法,而且是针对没有定力的初学者。

5.白遍——意门取相法

下面接着讲用意门取相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是对已经拥有禅那的人来说的。

对于拥有禅那的禅修者来说,修习白遍就不用那么辛苦了。他可以在一座当中,甚至不用一座,只用半个小时,就可以从取相直到进入禅那。

禅修者可以先修习入出息念,依次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他可以先观照自己的三十二身分,再观照外在的三十二身分,然后他取坐在自己前面的禅修者的骨相,这时他可以很清晰看到一副白骨坐在前面。

他不去注意除了头骨之外的其他骨相,只取头盖骨的圆相,于是在他的意门里将呈现出一个白色的圆相。他不应当注意它为“骨”,也不应当注意骨的硬等,只应注意骨的白色,不断地作意:“白、白、白……”或ßodàta, odàta, odàta……û这时,他所取到的白色遍相将很快变得清澈、洁白且明亮。

他应当决意:“把这个白色的遍相扩大。”然后慢慢地扩大,扩大到整个禅堂、整个寺院……乃至整个轮围世界。因为禅修者已经有第四禅的定力为基础,所以想要取白相、把遍相扩大都很容易。

这时他可以把心只专注在前面的那一块白色,犹如看一扇洁白的墙上挂着的一个白色帽子一样。他可以决意:“让我进入白遍初禅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然后他的心就能很稳固地投进白色的似相中,并且随他的意愿想要进入禅那多久就多久。

这是通过意门取相的方法。意门取相法虽然很容易,但是对基础的要求却很高,必须以第四禅为基础。

另外,还有一种不用禅那为基础修习白遍的方法。我们可以先修习四界差别观,修习四大可以达到近行定。借助近行定所产生的智慧之光来取骨相。取到骨相之后再修白遍,通过白遍次第达到第四禅。这几种修习白遍的方法在帕奥禅林都有教导。

第一种取相法是通过两门来修习的。为什么呢?因为先通过眼门来取相,然后才在意门当中生起白色的遍相,所以说是两门修习法,中间还有个转换的过程。第二种取相法则是直接用意门取相。

以上是简略地介绍白遍的修习方法。其余诸遍的修法则大同小异。如果大家有兴趣想要亲身体验的话,应当在一位有经验的业处导师的指导下逐个逐个地修习。十种遍业处在帕奥禅林是非常普遍的修行方法。

6.十不净

接着再讲十不净(dasa asubhà)。十不净是指一个人死后尸体由开始肿胀一直到腐烂成白骨的十个过程。它们依次是:肿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

我们现在想要依照《清净道论》中的教导来修习十不净会比较困难。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人死后多数是火葬或土葬,但是在古代的印度跟斯里兰卡是林葬。林葬就是把尸体抬到树林里的坟场,任其腐烂,任其被鸟、兽吃。因此,想要修习不净的比库可以到坟墓里面去取不净相。

即使现在在坟场里真的有死尸可以看的话,那也是比较危险的。因为要去看尸体取不净相时,假如比库的戒不清净的话,有可能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者由于恐惧、惊吓使其心搅动而无法平静、专注。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教导修习不净,而且还是作为四种护卫业处的其中一种。现在修习不净一般是用意门取相法,但是这种修习法还是要以禅那为基础,对于没有禅那的禅修者就比较困难。因此,建议想要修习不净的禅修者,可以先通过修习其他业处,在证得禅那之后,再取不净相就非常容易。一名有禅那的禅修者可以只看尸体一眼就取到相,然后再通过所取的相来证得禅那。他甚至有能力回忆很多年前曾经见过的尸体,取其为不净相,然后进入初禅。十种不净只能够达到初禅。

7.十随念

接着是十随念(dasa anussatiyo)。十随念依次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 、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入出息念以及寂止随念。

1. 佛随念(Buddhànussati):Buddha是佛陀,anussati,直译为随念,即时时地忆念。佛随念属于一切处业处,即护卫业处的一种,是每一位禅修者都必须修习的方法。

想修习佛随念的禅修者应先记熟佛陀的九种功德:

“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全自觉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

然后选择其中一项自己最喜欢的功德号,如“阿拉汉,阿拉汉……”了解这些德号所包含的意思,时时忆念思惟。必须注意的是:佛随念的所缘是佛陀的功德,不要变成只是在念诵名号。修习佛随念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证得安止。

2. 法随念(Dhammànussati)是忆念佛法的六种特质:1.法乃世尊所善说,2.是自见的,3.无时的,4.来见的,5.导向[涅槃]的,6.智者们可各自证知的。

3. 僧随念(Saïghànussati)是忆念僧宝的九项功德:“世尊的声闻 僧团是善行道者,世尊的声闻僧团是正直行道者,世尊的声闻僧团是如理行道者,世尊的声闻僧团是正当行道者。也即是四双八辈,此乃世尊的声闻僧团,应受供养,应受供奉,应受布施,应受合掌,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4. 戒随念(Sãlànussati)是忆念自己的戒清净、戒的无垢、戒的不破、戒的不穿、戒的无染、没有斑点。通过忆念自己的戒清净来培育定力称为戒随念。

5. 舍随念(Càgànussati)是忆念自己布施的品德、乐善好施的行为:“以远离悭吝之垢的心住在家中,是施舍者,净手者,喜欢舍与者,有求必应者,喜欢布施分与者。”

6. 天随念(Devatànussati)并不是思惟天界的殊胜、天界的欲乐,而是取天人所拥有的功德来跟自己对比。因为天人具足了信(对三宝的信心)、戒(他们持五戒)、闻(多闻)、舍(布施)、慧(具足智慧),因为他们具足这些功德,所以能够投生天界,我也同样具足这些功德。通过天人所具足的功德跟自己对比来培育定力,称为天随念。

7. 死随念(Maraõànussati)是思惟死的必然性。这也是上座部佛教传统四种护卫业处的其中一种。

8. 身至念(Kàyagatàsati)又称为三十二身分,是思惟身体三十二个部分的厌恶与不净的业处。

身至念跟十不净一样,都称为“不净业处”。其中,身至念叫做“有意识的不净业处”(savi¤¤àõaka- asubhakammaññhàna),因为所缘是有生命的身体。十不净叫做“无意识的不净业处”(avi¤¤àõaka-asubha- kammaññhàna),因为所缘是无生命的尸体。

9. 入出息念(ânàpànassati),即专注呼吸培育定力的方法。

10. 寂止随念(Upasamànussati)。upasama是寂止、寂静、寂灭的意思,为涅槃的异名。寂止随念是忆念涅槃的寂静、寂止:ßEtam santaü, etam paõãtaü.û“这是寂静,这是殊胜”。

在这十种随念当中,有八种随念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得安止,连初禅都不得,它们分别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以及寂止随念。身至念可以证得初禅,入出息念可以证得第四禅。

8.四梵住

接着是四梵住(cattàro-brahmavihàrà)。为什么称为梵住呢?《清净道论》中说:“当知以最胜处及以无过失性而称为梵住。以对诸有情正确地行道故住于最胜。又如梵天以无过失之心而住,如此与这些相应的禅修者相当于梵天而住。故以最胜处及以无过失性而称为梵住。”(Vm.1.268)

四梵住又作四无量(catasso-appama¤¤àyo)。无量就是心的无量、无边,没有界限、没有边际。由于修习慈心等所取的对象无量,无量的有情是其对象,以所缘无量故为“无量”。

四梵住分别是慈(mettà)、悲(karuõà)、喜(mudità)、舍(upekkhà)这四种无量。

古代把修习四梵住翻译成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舍心观,但这是不准确的翻译,也许跟北方说一切有部所传的“五停心观”有关系。“五停心观”意谓五种停止心之惑障的观法,即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

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承,修习入出息念、修习不净,修习慈心、悲心、喜心、舍心都不属于观。为什么呢?因为修观是不能证得禅那的,唯有修止才可以证得禅那。所以在上座部佛教的传承里面,止和观的分际非常清楚、非常明确。因此,请大家不要再继续把修习不净讹称为不净观,把修习慈心讹称为慈心观等。

第一种梵住叫做慈心修习(mettàbhàvanà)。mettà是慈、慈心、慈爱的意思;bhàvanà的原意为培育,通常也译作禅修、修行。因此修习慈心也可称为修慈或培育慈爱。

慈梵住的所缘是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界限。不是说我只对这个人修慈,不对那个人修慈;只对我喜爱的人、我的朋友、认识的人修慈,对我讨厌的人就不修慈。假如是这样的话,这种慈是有限的,不是无量的。因为众生无量,慈心也应当无量,如果还有限量、还有分别、还有界限,那就不叫无量心,这种心是有量的、有限的、狭窄的、狭隘的。

当一个人证得慈心禅那的时候,他能够对一切众生平等无余地散播慈爱,这种慈爱就好像大海之水充满大地一样,遍满一切众生,一切的众生都是他散播慈爱的对象。众生无边,他的慈爱也是广大无边的。

我们通常会依照《无碍解道》(Pañisambhidà- magga)里面的教导来培育慈心,教导禅修者以528种方式证得慈心禅那,而且要用每一种方式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如此,禅修者可以平等无余地获得慈心解脱。

接着是修悲(karuõà)。我们平时常说慈悲、慈悲,但慈和悲的所缘略有不同。修慈的对象是众生的福乐、有情的幸福安乐;修悲的对象是众生的痛苦。修慈是与乐,祝愿一切有情快乐、安稳;修悲是愿一切众生解脱痛苦、拔除痛苦,是不忍见到众生受苦。

喜(mudità),这里的喜不是欢喜的喜,而是随喜的喜。随喜是对一切众生的成就感到欢喜。

舍(upekkhà),这里的舍不是施舍的意思,而是中舍,内心保持平等、不偏不倚的状态。舍心的基础是业果智,清楚众生的苦、乐是由于他们的业所造成的,他们只是在承受自己所造之业的结果而已,故此不会因为众生的苦乐而紧张,其心处于中舍的状态,这称为舍。

修习慈、悲、喜、舍四梵住所证得的禅那也不同。修习慈、悲、喜能够证得第三禅,而修习舍直接证得第四禅,没有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如果一位禅修者培育了慈心禅那、悲心禅那、喜心禅那、舍心禅那,他就成就了四无量心,具足了慈、悲、喜、舍四种功德。

9.四无色

接着是四无色(cattàro àruppà)。四无色即四种无色界定,它们分别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要修习这四种无色界定必须先具足色界的四种禅那,达到色界第四禅。修习入出息念等业处达到第四禅并不能直接修四无色。四无色定的基础禅那是遍业处。禅修者可以先以地遍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在地遍第四禅的基础上再修习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出定后再修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禅修者也可以通过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来修四无色定,然而不能以限定虚空遍来修,因为限定虚空遍的所缘跟空无边处定的所缘是非常相似的,所以不用限定虚空遍为基础来修习无色定。

接着是一想——食厌恶想(àhàre pañikålasa¤¤à)。食厌恶想是通过思维食物的厌恶来修习。

10.四界差别

最后是一差别——四界差别(catudhàtu- vavatthàna)。四界是地界(pathavãdhàtu)、水界(àpodhàtu)、火界(tejodhàtu)、风界(vàyodhàtu)。这里的四界并非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水、火、风。这里所说的地、水、火、风是指究竟法,它们跟前面提到的遍业处里的地、水、火、风是有区别的。

这里的四界又称为四大,它们是一切物质现象(色法)都具有的最基本的元素,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乃至空气,都有地、水、火、风存在。如果我们用观智去分析空气里面的物质,将会发现里面也许许多多的色法。我们同样可以取任何的物质现象来分析,都可以见到地水火风四界。地、水、火、风是构成一切色法的最基本的究竟法、最基本的元素,它们是不可分离的。

修习四界差别也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简略法;

第二种是详尽法。

简略法和详尽法在帕奥禅林都有教导。但一般上是先教导简略法,观照身体里面地、水、火、风的十二种特相,之后在修色业处的阶段才教导详尽法。

上面很粗略地学习了四十种业处。在这四十种业处当中,除了修习十不净现在有点困难之外,其余每一种业处我们都可以修习。

 


{返回 玛欣德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四节、业处分别
下一篇:《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二节、七清净与戒定慧
 《小业分别经》一
 《应作慈爱经》之三
 《大念处经》开示(五)
 《应作慈爱经》之四
 您想去除烦恼吗?
 《大史》中的佛音尊者 佛音尊者与义注
 沙门果经8讲
 《业的分类》一
 《清净道论》讲要 第二讲:四遍净戒
 禅林开示 第二讲 入出息念(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茶有三味(圣凯法师)[栏目:禅茶文化]
 人命在几间[栏目:无常]
 比丘尼传 2 晋 建福寺惠湛尼[栏目:比丘尼传·白话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