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见法之道 一位阿拉汉的开示(韦布 西亚多)
 
{返回 [南传]其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968

见法之道

一位阿拉汉的开示

缅甸 韦布 西亚多 (Venerable Webu Sayadaw)--蔡文熙 译

按语:韦布西亚多(Webu Sayadaw,U Kumara, 1896-1977)

  生於上缅甸,剃度出家後,心仪佛陀教法中的实践面。然后他努力于内观的实践,并获得伟大的阿拉汉果。
  1927年,年仅三十一岁,便开始弘扬佛陀的内观训练,足迹遍及全缅各地,五十年如一日,不曾间断,是当代缅甸佛教中,独树一格的长老。
  1977年,韦布西亚多般涅磐。
  他是二十世纪中缅甸僧团者伟大圣者之一,他以他的修行的努力和奋斗要无愧于佛陀的教诲。

   1.佛陀在三藏中的教法,只有一个目的:从痛苦中解脱。方法虽然很多,目的是一致的。修行人没有必要追逐所有的方法,抉择其中一种,付诸实践,适切的努力,踏实去做,就可以了。  

  2.智明(Vijja)与行为(carana)必须同时开发,两件事可以同时去做的。 
 
  3.遵从佛陀的教法,也要听从老师的引导。维持敬意、谦逊,恳切地修习忍耐与慈悲。  

  4.直观就是澈见实相。修行人必须如实地澈见事物,否则,就不是直观。  

  5.真实不必外求,就在自己的身体,它是一直现前的,是不可回避的,是「名」、「色」(心与物)。  

  6.「名」与「色」会在身体中显示,可是,不容易辨识,只要专注在吸入与呼出上,就容易加默观。  

  7.我们一出生,吸入与呼出的活动也跟著开始,一直到死亡,才会结束。这种呼吸的活动不需要任何压迫或勉强,不论是在工作、走路、研究或睡觉,呼吸活动仍照常进行。  

  8.虽然吸入与呼出的活动持续不断,心神不一的人却很难注意到。缅甸的谚语这样说:「心神不一的人,不会注意到洞穴,心神专注的人,即使身陷五里雾中,还是可以发现到。」只有心神专注的人,可以警觉到呼吸的活动过程。  

  9.在这个地方,「觉悟」是指修行人吸入空气时,注意到鼻孔的「触」,以及呼出时,鼻孔的「触」。呼吸活动是持续不断进行的,「觉悟」也必须持续不断地观照,只有这样去「觉悟」,才可以称为直观法门。  

  10.一天有24小时,如果「觉悟」维持24小时,利益果报会非常明显。如果可能的话,应该采取常坐不卧的苦行(nesajjika dhutanga)。佛陀的教法,不是去制造痛苦,而是如何将痛苦止息。佛陀在世的时候,采取常坐不卧苦行的修行人,非常健康、长寿。如果修行人屈服於睡眠,就像在轮回中常眠不醒。修行人如果昏昏欲睡,有必要起身到不会入睡的地方。  

  11.必须全心专注在事物的真相,或者澈见实在,这是戒定慧三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的要义,简言之,也就是整部三藏的精髓,可以这样提纲契领去体会。  

  12.「触」就是「色」,「觉知」就是「名」。  

  13.震动现象的出现与消失。就是「名」「色」生起与止息的过程。  

  14.正如修行人注意到鼻孔触受生起与消失的瞬间过程,循序开展直观的禅定,经过一段时间之後,禅定开发愈澈底,修行人愈能觉知到遍及全身的瞬间变化现象。
  
   15.当修行照见了这些瞬间变化的现象,「无常」就显示出来了,「苦」与「无我」也可以了了分明,这不全然需要使用语言。直观法门就是全心专注在任何生起的事物上。日以继夜开发正念,修行人终将澈见一切。  

  16.正如修行人开展禅定,他们的直观能力也获得开展,并且具足了「道智」与「果智」,就好像口渴的人,饮水解渴之後的满足感。具足「道果」的修行人,是在此生中,自己去证知的,不用等待来世。修行的果报是自证自见的(Sanditthiko)。  

  17.达到「道智」与「果智」之後,如果修行人想要重新获得「果定」(phala-samapatti),他必须回到直观的修行,求取进一步的开展。「果定」,就像一个人的住宅。  

  18.以坚定的信仰与不倦的努力,全心专注在呼吸与鼻孔的触受上,不要有任何的松懈中断,切莫踌躇不定,切莫延迟耽搁,当下即是,持续地修,将会立即产生出果报。这种果报是情感之苦的止息,并获得难以形容的喜乐。修行的果报是当下即是(akaliko),直接发生作用。

◎如何圆满戒律 ?

  去做一些有价值的行为,诸如清理佛塔,或浇水供养菩提圣树,为导师或父母服务,甚至关切你家人的需要,这些行为会丰富戒律的宝藏。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修行人仍然可在禅修中。如果你疏忽责任,你可以确信自己已经具足戒律了吗?如果戒律还没有圆满,你能够获得你所追寻的快乐?如果没有快乐,没有和平,你就不可能契入禅定;缺少了禅定,你就无法获得智慧。

 


{返回 [南传]其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出入息观修持法要(哲智明陀比丘)
下一篇:智慧的语言(韦布尊者)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
 阿姜索的教导
 禅修法概说(缅甸本雅难陀尊者)
 奉持八关斋戒(那那瓦拉 上座)
 阿姜索的教导——阿姜普·谭尼育的回忆
 法性(罗睺罗法师)
 身念处禅观修法
 法语微言(阿姜敦)
 分文不取(关于不持金钱戒)
 七种觉悟的因素(喜见长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云灌顶 谁是善知识[栏目:果煜法师]
 佛教心理学[栏目:慧律法师]
 学佛的人[栏目:文珠法师]
 天台念佛观[栏目:法藏法师]
 如何觉悟自我[栏目:白云禅师]
 少林寺和大悲寺同样是出家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知母已次当念恩,从今生母、次父、亲眷,次推中庸、仇仇,乃至飞禽走兽。何故如是次第思修?[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五六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八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七集]
 谈判高手[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