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之施与不施—一 海涛 辑
◎菩萨不行施之因缘与布施的态度
1.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受施之后不得利乐,则不行施;受施之后必得利乐则便行施。
2.菩萨若知缘以身施,令众生受苦,妨行善法,及非法求,亦不应施。
3.菩萨摩诃萨若见百千万亿众生非法因缘,求不得故,丧失身命终不为此而行惠施。
4.非法求者,所谓若杀、若诳、若偷、若害,是名不施。
5.复有不施者,菩萨摩诃萨若知身自能多利益无量众生,有来求者则不应施,是亦名施。何以故?有净心故。
6.若知如是魔及魔眷属则不应施。若有为魔所迷乱者,来求索时亦不应施。
7.若有狂痴及欲恼乱,如是乞者,亦不应施,是名内不施。
8.外不施者,火、毒、刀、酒能为众生作恶因缘,菩萨终不以此施人。
9.若作利益则以布施,菩萨摩诃萨终不为他作恶业使。
10.若知受者受施之后必行恶业,亦不施之,是亦名施。何以故?以净心故。手虽不施,其心已舍。所以者何?菩萨定知受施之人受已,必作无量恶业,堕三恶道,是故不施。
11.菩萨虽知受者得物其心欢喜,然知不免三恶道苦,是故不施。
12.菩萨摩诃萨终不教人张弶捕猎,亦不教人事婆薮天,自不杀羊,祀祠天神,亦不教他杀羊祠天,不以罗网施来求者。
13.一切怨恶、打骂、系缚,悉不施人。
14.若有困厄、贫穷、愁恼,欲自刑戮,或求刀槊,亦不施之。亦不教人自坠高岩,投渊赴火,以丧身命。
15.若有病人所须之物,是医禁者悉不施之。
16.贪食之人食饱已不施,是名不施。
菩萨之施与不施—二 海涛 辑
17.菩萨摩诃萨不以父母、师长布施。
18.若为国主不应自在取他妻息以施于人,唯除城邑、聚落、国土。
19.若自妻息及以僮仆、眷属、宗族,先以软语慰喻,其心若不肯者则不应施;设其肯者终不施与怨家、恶人、罗剎、恶鬼、旃陀罗种。
20.虽以城邑、国土、聚落惠施于他,终不施与暴恶之人,亦不私以父母、师长、兄弟、妻子、僮仆、奴婢所有财物布施于人。
21.菩萨不以非法求财而行布施。
22.行施之时于己眷属不瞋、不打、不骂、不呵,善言教导,令其欢喜:「如是福报汝亦有分!」
23.菩萨施时其心平等,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不观怨亲、种姓、尊卑。
24.已许之物,终不生悔;多许之物,终不少与;不先许好,后以恶施。唯许恶与好,许少施多。
25.菩萨施时无不喜心、瞋心、乱心。施已,终不于受者所计于恩报。
26.行施之时不以受者是尊贵故,恭敬手奉;受者卑贱,撩掷而与。
27.若其受者打骂、劫夺,菩萨于是终不生瞋,但责烦恼,不诃其人。于是人所深生怜愍,终不念言:『因是施故,我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施亦能庄严菩提,不为求果故而行于施。
28.一切所施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他教故行于布施,不以闻有施果报故而行于施。
29.如经中说,施食得力,施衣得色,施乘者得乐,施灯得好眼,施房舍者得随意物。
30.终不悕得如是等果而行布施,唯以怜愍而行于施,为破贫穷故而行于施,为调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行于施,不施非施。
菩萨之施与不施—三 海涛 辑
1.非施的物品——不净之物不以布施
一、非施者,不以残食以施圣人。
二、非圣人者,不求,不施。
三、不以残食施于父母、师长、耆宿有德之人,如其求者则应施之。
四、终不以吐脓汗、涕唾、粪土杂食而以施人,不以秽食而以施人。
五、凡所施食若多、若少,先语后施,不语不施。
六、不食葱者不以杂葱食施,不食肉者不以杂肉食施,不饮酒者不以杂酒食施,若有酒香亦不以施。
2.菩萨布施的心态
一、菩萨摩诃萨见来乞者,求时即施,终不以施要他策使。
二、不为天乐而行布施,不以名称而行布施,不求恩报而行布施,不以转轮圣王身故而行布施,不以魔天梵天身故而行布施,不为国王长者恭敬、供养、尊重而行布施。
三、少物尚施,何况有多!
四、不为诳故而行布施,不为坏他眷属,成己眷属,乃至聚落、城邑、国土而行布施。
五、菩萨施时手奉上座,乃至沙弥及持戒、毁戒,心无疲厌。
六、菩萨施时,终不呵毁乞求之人,不为憍慢故而行布施。
七、菩萨摩诃萨于一切物常生舍心,所畜之物常为众生。
八、若有审知菩萨已舍于己有分,作己分取则无有罪。
九、菩萨摩诃萨见求者时心生欢喜,如重病人见大良医,随其所须自恣听取。三时欢喜,所谓未施、施时、施已。
十、菩萨施时常发是心。设有贫富俱来乞者,应自思惟:「若多有物当等施之,如其少者先救贫苦。」作是愿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3.悭有三种:谓下、中、上。菩萨摩诃萨先坏下悭,以坏下悭则能破坏中、上二悭。既自破悭,复为众生说破悭法。以说法故,利益众生。
菩萨之施与不施—四 海涛 辑
◎菩萨智慧布施
1.复次菩萨于不求者强以物施。若无财物,应以方便役力求觅,而行惠施。若无财施,应行法施,教化众生:「汝今何故不行惠施?」前人若随行布施者,深生欢喜,身力佐助,代其策使。又无财者,应以智慧为诸众生开示善恶。
2.复次菩萨不以正典施邪见者,不为活命衒卖经律。若读诵者,则应施与。若悋不与,名曰法悭。若能说法不为说者,亦名法悭。「若我不能以法施人,云何能破众生烦恼?」
3.菩萨终不作是说言:「我今无财,不能行施。」亦不瞋恼,自燋其心。以善方便慰喻求者:「我今未有不称来意?」何以故?初发心时自言当施一切众生故。
4.复次菩萨闻求者来,即出承迎,为施床座。既得相见,先意共语,软言问讯,随所须物事事供施。
5.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自言:「我今所有之物当施十方诸佛、菩萨及诸众生!」譬如弟子以衣、钵物奉施于师,师虽不取而此弟子得福无量;菩萨亦尔:所有之物奉施诸佛及诸菩萨,诸佛、菩萨虽不受取,亦令施者得无量福,常随菩萨,如恒河沙。
6.菩萨摩诃萨观己财物,如十方佛、菩萨所寄,知佛、菩萨于是物所心无悭悋,是故菩萨自在随意以施众生。
7.亦复深观不应施者,应当谏喻:「如此物者实非我有,乃是诸佛、菩萨所有!」以柔软语晓喻求者,不令瞋恨。是故菩萨成就具足财、法二施。具二施已,知性、知因、知果、知分别。
8.菩萨若施于怨憎者,慈因缘故;若施苦者,悲因缘故;若施有德者,喜因缘故;若施眷属、兄弟、僮仆,舍因缘故。是名菩萨因智慧施。
9.复次菩萨内身寂静,至心思惟,常作是念:「我设有财,当以供养诸佛、菩萨,若施法、僧。」是名菩萨智慧布施。
10.有财、无财,常作如是系心思惟,法施亦尔,是名一切施。
菩萨之施与不施—五 海涛 辑
1.复次菩萨知害施心。害施心者有四种:无量世来不习施故、财物少故、贪着好物故、不求后世善果报故。
一、无量世来不习施故: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富有财物,不即发施心,是则菩萨无量世来不习施心。菩萨尔时应以智力而自思惟:「以我从昔无量世来不习施故,不即发心。我于今者多有财物,兼有求者。若不惠施,于未来世复当增长悭悋之心。终不随顺不修施心!」
二、财物少故:菩萨见来求者,财物少故,不即发施心。菩萨复应以智慧力而自思惟:「我以无量恶业因缘,无量世中身属于他,受大苦恼、饥渴、寒热,不能利益无量众生。以是业缘令身少财。今若不施,复增来世贫穷、困苦。我今以是少物施人,虽当贫苦,终不至于三恶道苦!」作是思惟,能坏少物悭悋之心。
三、贪着好物故:菩萨见有求者,于好物中心生贪着,不即发施心。菩萨尔时应以智慧而自思惟:「我于无常而作常想,无我所中作我所想。我若不施则长贪着,是我颠倒。」是故菩萨能坏贪着好物之心。
四、不求后世善果报故:菩萨不求果报故,不行布施。菩萨尔时应思惟言:「一切诸法,无常、无定。若常、定者,则不须施。何以故?无因果故。以无常故,则有因果。今若不施,云何当得菩提道果?」是故菩萨则能破坏不求果心,而行惠施。
2.菩萨摩诃萨知四颠倒,法无决定,无有常想,是故能坏四怨恶心。 (以上内容整理自《菩萨善戒经.菩萨地施品第十》)
3.心常喜惠施,功德具足成,在众无疑难,亦复无所畏;智者当惠施,初无变悔心,在三十三天,玉女而围繞。《增一阿含经》
4.当知布施之时,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如实而知之。当求方便随时惠施,若欲得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皆悉如意。《增一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