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转化瞋怒为慈悲的力量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43

转化瞋怒为慈悲的力量—一 海涛 辑

1.如何培养悲心呢?我们首先要去除悲心的最大障碍:瞋怒和怨恨。

2.不管瞋怒和怨恨的力量多强,它们仍是可以控制的。如果不控制它们,这些负面的情绪会轻易地折磨我们,阻碍我们对慈心之乐的追求。

3.如果不觉得瞋怒是一种障碍,就必须先探讨瞋怒是否有价值。有时候,我们在困境中感到灰心时,瞋怒看起来是有用的,似乎可以带来更大的力量、信心和决心。然而,在此时刻,我们需要仔细去检查我们的心理状态。

4.瞋怒确实会带来更大的力量,但如果我们去探索这种力量的本质,会发现它是盲目的:我们无法确定它会带来正面还是负面的结果。

5.这是因为瞋怒会遮蔽了我们头脑中最棒的一部分——理性。所以瞋怒的力量,几乎永远都是靠不住的。它有可能导致极大的破坏、不当的行为。此外,如果瞋怒达到极端,人就会疯狂,做出害人害己的行为。

6.可以受控制的力量不只源自悲心流露的心态,也源自理性和安忍。这些是对治瞋怒最有效的解方。

7.许多人错将理性与安忍视为软弱的表现。佛、菩萨认为正好相反,那是内在力量的真正表现。

8.悲心的本质是温和、平静、柔软,但也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它给我们内在的力量,让我们安忍。

9.容易失去耐性的人没有安全感、不稳定。因此,动怒通常是软弱的直接表现。

10.你应该要了解,就算敌人好象在伤害你,他们伤人的行为最终只会伤害到他们自己。

11.检查自己自私的报复冲动,应该先忆念自己想要修悲心的愿,负起帮助他人的责任,让他人不要遭受其行为所带来的苦果。

转化瞋怒为慈悲的力量—二 海涛 辑

1.如果你采取的行动是心平气和做出来的抉择,它就会更有效益、更精准、更有力量。

2.要培养悲心、理性和安忍,但光是心里想着它们很好并不够。我们必须等待困境出现,才能试着去实践它们。

3.谁会制造我们培养悲心的机会?当然不是我们的朋友,反而是怨敌,也就是带给我们最多麻烦的人。

4.若是我们真的想要学习悲心,就应该将怨敌视为我们最好的导师。

5.对于珍惜悲心与慈爱的人来说,安忍的锻炼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怨敌也是不可少的。

6.除了修持安忍以外,我们也应同时修持菩提心——为饶益一切众生而欲成佛的愿,以及大悲心与修心的锻炼。

7.当敌人伤害我们的时候,将提供我们稀有难得的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对安忍的修为,也让我们修持其它的菩萨德行。

8.我们能在被伤害之中累积福德并获取利益。反而是可怜的敌人,因为出于瞋怒与怨恨而伤害他人的恶业,最后终得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不堪后果。

9.那个伤害我们的人,反而是为了我们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

10.由于修持安忍所累积的福德是由于敌人提供机缘而促成的,所以严格说来,我们应该把福德回向于那个敌人的利益。

11.因此,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怨敌,就是他们最能帮助我们培养平静的心!况且,在个人和群体生活中,一旦情况改变,敌人往往会变成朋友。

12.结交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悲心相待!只有温情会带给我们真正的好友。

13.修持安忍的利益,不但能够在未来证得一切种智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体验到它的实际利益。你将能够维持内心的平静,过着愉快的生活。

转化瞋怒为慈悲的力量—三 海涛 辑

1.寂天菩萨提到:就如诸佛帮助我们成佛,凡夫众生也有同等的贡献。诸佛恩、众生恩——唯有依赖这两者才能成佛。

2.对我们这些自称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且又尊崇菩萨理想的人而言,对敌人怀有憎恨与嫌隙是不对的,因为诸佛、菩萨都贴心地爱惜所有众生。

3.如果我们对诸佛、菩萨贴心爱惜的众生心怀嫌隙的话,将与我们想学习的典范相违背,违背诸佛、菩萨的理想与觉受。

4.在世俗情理中,我们越是尊重与疼爱人们,就越会为他们着想。我们会设法避免一些他们不赞同的行为,以免冒犯他们。我们会考量到朋友的想法,他们的原则等等。

5.如果我们可以为一般的朋友这么做,那么身为菩萨理想的修行人,我们也应该为诸佛菩萨表示更高或至少同等的尊重,设法不对我们的敌人心怀嫌隙或憎恨。

6.修持安忍的利益,不但能够在未来证得一切种智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体验到它的实际利益。你将能够维持内心的平静,过着愉快的生活。

7.当我们修持安忍以对治怨恨与瞋怒的时候,具备精进的意乐很重要,我们应该善巧培养精进。

8.不断修持悲心,我们将能逐渐降低有害因素的影响,强化能支持培养悲心和善心的因缘条件。

9.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获得安乐且保护自己不受痛苦而努力,但我们也应该为其它人的利益而努力,帮助他们获得安乐,免于痛苦。

10.虽然我们身体分为许多不同的部位,如头部、肢体等,可是一旦谈到保护它们的需要,它们之间并没有差别,因为他们一样都是属于同一个身体。同样地,所有众生都有希望能离苦得乐的自然倾向。

11.在这个自然倾向的方面,众生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差别。因此,我们在为离苦得乐而努力时,并不应该分别自他。

转化瞋怒为慈悲的力量—四 海涛 辑

1.所有的人想要更快乐与更成功的关键在于悲心的增长。

2.自他平等相换的意思,就是培养以下的态度:「就如我希求安乐、希求离苦,一切其它如虚空般无尽的众生也是如此——他们也是希求安乐、希求离苦。」

3.当我们谈到自己的福利时,我们只谈到一个人的福利,但他人的福利却涵盖着无量数目的众生。从这观点我们可以理解到,他人的福利比我们的福利来得更加重要。

4.佛教不只关心缓解个人的痛楚,也关心一切有情能解脱痛苦。如果连忍受自己的苦都那么困难,我们怎能挑起承担一切有情苦的责任?

5.寂天菩萨说:你受取他人的痛苦到自己身上而经历的苦,和从你自己的痛楚和苦难直接而来的苦,两者之间有种现象学上的不同。

6.前者的情况,有一种不舒服的要素,因为你在分担他人的苦。然而其中会有某种份量的安定,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你是自愿接受那种苦。在自愿参与他人的苦这情况中,会有力量和自信的感觉。

7.但在后者的情况,当你经历自己的痛楚和苦难时,其中有不情愿的要素,因为在你自己那方面欠缺控制,所以你觉得脆弱、被打败。

8.无论我们的道行在哪种层次:在未成佛之前,当我们还在修行道中,以及在我们成佛之后,自己永远与他人息息相关,而且非常依赖他们。

9.我们存在的本质就是我们必须仰赖他人的恩泽与合作才能生存。我们越是将他人的福利放在心上,为他们的利益而努力,我们就越能够为自己获得利益。

10.如果你真的要为自己的利益与福利而努力,那么就应顾虑他人的福利,并重视他人的福利胜于自己的福利。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逆境有助于修行 1-4
下一篇:慈悲巨流
 认识「业」
 修行点滴
 修行的基本
 对在家众修行的忠告
 爱与快乐的源泉
 菩萨如何实践方便波罗蜜
 饮食修行法
 掌握修行重点
 菩萨必须修学的八十个德目
 如何面对临终那一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来藏[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往生,要靠坚定信念遣除内心的障碍[栏目:达真堪布]
 相应49经 善友谊经[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观察者与参与者[栏目:太阳我的心]
 中阴救度密法 特传六字大明简法[栏目:中阴救度密法]
 发心去念诵[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成为一个祝福的人[栏目:日常的佛心]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D 908经与907经,有位“战斗活聚落主”来请教佛[栏目:界定法师]
 《西方确指》义、善、见,病与勤,寸阴当惜[栏目:大安法师]
 观世音菩萨本觉妙心[栏目: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