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光大藏经》
内容摘要:自清代集《龙藏》三百余年来,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成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修《佛光大藏经》,三十余年来,已呈现相当成果,对佛教的推展弘扬也起到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佛光大藏经》的编修缘起以及实际编修的经验,提出修藏重要工序和流程。最后并将多年来的成果作一综合报告。
关键词: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 星云大师 佛光大藏经
一
佛法的弘传能够长远恒久,历代佛教藏经的刊行流通,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来一代时教,自汉时陆续传来东土,译着典籍代有所出。这些译着典籍,若从内容教义来看,固然有它根本不变的价值,但是若从研究信解的角度而言,仍应要有契合时代的方法和权巧,方能使古今融会贯通。
因此,到了宋、元、明、清,历代高僧大德为了佛教的永续发展,均曾搜集编印藏经,既保存了圣言经教,也为学者从事研究与发扬提供了依据。然而随着时空的转移,各版所刊,未将三藏分段标点,且编排古板,致使今人误以佛典深奥,非初学所能解,而望经怯步,即便是有心想学习的人,或高才饱学之士,也得苦钻穷研,耗费时日,方能得入。
有鉴于此,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遂于公元1958年起,倡印每月一经,将古刻板经典予以现代化,经文加以标点、分段,并作科判表解,以辅助读者理解经文义理,希望佛典能普遍为大众所接受。
公元1977年,大师更于佛光山成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从事完整、大量、有系统的修藏工作,「为我中华文化,续佛慧命,点无尽之灯,开般若之华,让佛光普照寰宇,使法水长流九州岛[1]」。
二
“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重新编纂的《佛光大藏经》,分为十六大类:
1.阿含藏 2.般若藏 3.禅 藏 4.净土藏
5.法华藏 6.华严藏 7.唯识藏 8.秘密藏
9.声闻藏 10.律 藏 11.本缘藏 12.史传藏
13.图像藏 14.仪志藏 15.艺文藏 16.杂 藏
上述十六大类中,“图像藏”、“艺文藏”是历代各版藏经中所未曾收纳的,可以说是深具开创性、前瞻性及时代意义。佛经本身即深具文学、艺术意涵[2],佛教东传,更丰富了文学、戏曲、建筑、雕刻、绘画等创作内涵,使得佛教文学、艺术留下了大量辉煌瑰丽的文化遗产。星云大师说:“我相信文学、艺术可以美化人生,也可以美化佛教,为佛教带来生气,所以文学、艺术能让佛法的弘扬事半功倍,而且影响深远。”因此,《佛光大藏经》的编纂,突破传统的藩篱,将佛教文学、艺术收编入藏,作为佛教传播和弘扬的方便法门。
三
《佛光大藏经》的编印,旨在编纂一部“现代人人能读,读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的佛教圣典,以助长佛法的延续与流传。因此,本藏主要编辑工作是:
1.采集各版藏经;2.作文字校勘;3.考订全经;4.经文分段;
5.逐句标点;6.名相释义;7.经题解说;8.经后索引;9.诸家专文。
各部藏的编辑工序重点说明如下:
1.搜集资料:搜集各部类相关典籍(包括当代高僧大德的著作),予以分类。
2.确定入藏:精选、沙汰各类典籍。断简残篇、内容与主要典籍重复等,均在沙汰之列。以《佛光大藏经.禅藏》为例:
(1)南宋普济禅师撰《五灯会元》,是以“五灯”(即《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为基础,删繁就简,撮要汇编而成。若从此书的编排结构而言,较之原来「五灯」各书纲目明了易查;但是若就禅宗史的研究角度来说,则因删削颇多,所引数据远不如《传灯录》等完备,因此,在《禅藏》里,《五灯会元》则以“存目”编入《附录》。
(2)宋代王随等编《传灯玉英集》,是《景德传灯录》的删节本,原为十五卷,现存本内容不全,缺卷一、四、七、九、十一、十三及卷三、十、十五等三卷的首部。因此,《传灯玉英集》也以「存目」编入《附录》。
3.确定底本:各藏收录内容确认后,接着是决定编印典籍时作为依据的原本。原则:
(1)古本:现存最早的本子。
(2)精校本:若古本错刻、漏刻严重,也没有第二顺位的本子可做为选择的对象,则可以精校本为底本。
4.影印装订:为方便“数据输入”、“校对”等工作流程的进行,在确认底本后,即可进行影印装订。
5.输入计算机:随着科技的进步,使用计算机软件编辑,是现代编藏的一大助力,因此,以计算机输入经典内容,已取代手抄经、旧式的打字机输入。从事数据输入工作时,如果遇到计算机排版软件无法显示的字形,为达到一定限度的现代化,以及避免造字过多,编辑困难,因此有如下的处理方式:
(1)转换:为配合现代计算机排版,将底本中的异体字,在不害字义的原则下,直接改为现代通行字,不加校勘说明。
(2)造字:不符合上述条件者,则必须造字解决。公元1994年出版的《禅藏》,造字多达2000余字。随着排版软件的更换、Unicode码可使用的字数增多,即将在公元2009年4月出版的《法华藏》也造了657字。
6.标点分段:采取新式标点符号与分段,将全书的文义标示清晰。以《佛光大藏经.阿含藏》为例:
【原文】
时给孤独长者问天神言贤者汝是何人天神答言我是摩头息揵大摩那婆先是长者善知识于尊者舍利弗大目揵连所起信敬心缘斯功德今得生天典此城门是故告长者但当进前慎莫退还前进得利非退还也。(《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整编后】
时,给孤独长者问天神言:“贤者!汝是何人?”
天神答言:“我是摩头息揵大摩那婆先,是长者善知识,于尊者舍利弗、大目揵连所起信敬心,缘斯功德,今得生天,典此城门,是故告长者:‘但当进前,慎莫退还!前进得利,非退还也!’”(《佛光大藏经.阿含藏.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第2082页)
标点符号的使用与分段,可提供读者快速阅读和避免会错文意而误引。为实践星云大师“给人方便”的佛光人工作信条,《佛光大藏经》的编辑群在下标点、分段之前,都务必将作者所引用资料的“来源及起讫处”详实查明,尽最大力量给读者和研究者正确信息。
7.校勘:这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不犯遗漏、妄改、以讹传讹的错误,是本编修委员会对编辑群的要求。做法如下:
(1)一书有数种版本,孰是孰非,难以断定者,校勘者保存其异,不作更改,只在校勘记说明记录之。
(2)本书怀疑有误,又无他书为证,实在是没有证据可以做为修改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校勘者只能提出疑问,留待后人解决。
其次,校勘方法:灵活运用“本校[3]”、“他校[4]”、“理校[5]”等正规校勘方法,有别于《大正新修大藏经》采用“对校”,“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的短处——不负责任。
8.注解:将文中艰涩难懂的词句,参考各类工具书,加以解释。
9.题解:对一书题目的解释和介绍(包括作者、内容结构、现存等)。
10.核对:这是针对计算机排版工作人员所修正的文稿,在打印输出后,进行下一校次或审定前,务必进行的工序。主要目的在避免校对者或审稿者的盲点,以达到理想的编修成果。
编 藏 流 程
搜集
资料
确定各藏
收录内容
确定
底本
影印
装订
标点
分段
校勘
注解
题解
全文完
校对
一校
二校
三校
错误
修正
计算机
修正
一审
核对
核对
二审
计算机
修正
核对
发排
校对
一校
二校
三校
计算机
修正
核对
确认
无误
底片
输出
整理
蓝图
制版
印刷
检查
毛书
装订
成书
输入
计算机
编纂工作参与人员的来源,是编藏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件事。以《佛光大藏经》的编修来说,主要参与人员是来自佛光山早期赴日留学的博硕士僧(如慈惠、慈容、慈怡、慈嘉、依空等法师)、佛光山佛学院的研究生、南华、佛光大学的博硕士,以及学者等,经年累月,日以继夜,孜孜不倦地进行千秋不朽的编藏大业。
四
三十余年来,“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重新编纂的《佛光大藏经》,已出版流通的有五大类,即:1.阿含藏、2.般若藏、3.禅藏、4.净土藏、5.法华藏,共198册,其中入藏编纂的典籍有374部,存目有1023部,研究专文有39篇;流通中、日、韩、英、法、德、美、澳、纽、瑞士、瑞典、苏俄、非洲等世界各国,深获读者肯定与回响。例如:
1.《佛光大藏经.阿含藏》广为各界所采用研读。例如:韩国曹溪宗专研《阿含经》的布教师表示,他以《佛光大藏经?阿含经》为底本来学习,使得原本不易了解的经文,变得容易阅读,特地来山感谢。
2.北大楼宇烈教授、中国人大方立天教授等以为《佛光大藏经》的出版是“华人之光”。
3.《佛光大藏经.禅藏》中,《祖堂集》一书为学者张美兰、孙昌武教授等,赞许为最佳版本。
4.学者葛兆光教授称许《佛光大藏经》的题解比《佛书解说大辞典》更加详尽,质量非常高。
5.日本大谷大学木村校长说:“《佛光大藏经》的尺寸、厚度,给读者很大的方便。《佛光大藏经》对佛教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很重要,其中《艺文藏》、《仪志藏》很有特色。”
6.学者叶朗教授认为《佛光大藏经》标点、校对等严谨,质量非常高。
7.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经济学教授高希均先生与知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共同推荐《佛光大藏经》为「镇宅之宝」。
8.北京大学朱庆之教授认为《佛光大藏经》的工序缜密。
9.美国长春藤名校史丹福大学的邵东方教授等赞许《佛光大藏经.禅藏》的索引是他们使用过的索引中,最方便检索的索引。
10.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罗多弼教授肯定《佛光大藏经》是划时代的巨献,有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
至于正在进行编纂的各部藏,也计划在未来三年能完成,届时《佛光大藏经》将完整、全面呈现世人眼前,继历代各版藏经之后,流传千秋万世,使“佛法遍传三千界内,真理普扬万亿国中”。
[1] 见《佛光大藏经》编修缘起。
[2]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比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本身就是瑰丽的文学作品;马鸣菩萨的《佛所行赞》是长篇叙事诗;《阿弥陀经》是一幅庄严的建筑蓝图。
[3] 陈垣说:“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4] 陈垣说:“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5] 使用此校法者,本身先得通文理。
作者简介:
永明,佛光山编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