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陀:尊贵的医师
 
{返回 葛印卡老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79

佛陀:尊贵的医师

葛印卡 

(这篇文章是葛印卡老师于2005年10月15日在法岗Dhamma Giri所举办的「内观与生命知识(Ayurveda -- knowledge of life)研讨会」的开场演讲,以及30日课程开示摘录。)
  
  佛陀被称为伟大的医师、伟大的医者。他也被认为是位外科医师(sallakatto)。
  
  对医师来说,培养对病患的慈悲心是很重要的。生病的人来找我;我必须医好他。病人的国籍、宗教、种族、性别、社会阶层或哲学信仰对医师来说完全无关紧要;唯一重要的是,病人是一个正在受苦的人。同样,病人也不会问医师的宗教、社会阶层或哲学信仰,因这些跟他疾病的治疗没有关系。
  
  任何与疾病、疾病的原因、疾病原因的根除以及疾病的治疗无关的事,就与医师无关。
  
  悉达多.乔达摩太子离开家庭生活,追寻解脱所有的痛苦。首先,他去找两位有名的禅修老师,向他们学习深沈专注的禅定。在当时,这被称为第七和第八禅定,是那时最高的禅修境界。熟习这些方法后,悉达多发觉他仍未达到完全解脱的最后阶段,所以他继续追寻。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相信解脱只能藉由折磨肉体来获得。他尝试练习对身体极度苦修,但一无所获。
  
  最后,由于过去无数世所累积的波罗密,他找到了中道,发现了内观禅修而达到完全的开悟。
  
  之后佛陀第一次说法,对象是他的五个同伴。这次开示称为初转*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他转了法之轮,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宗教或哲学信仰之轮。他称之为法(Dhamma)。宗教、哲学信仰、节庆、习俗和仪式可能相异,但法永远是普遍共通的。
  
  佛陀如此解释四圣谛:
  
  第一圣谛
  
  这是苦(dukkha)。苦从出生便开始了。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一生中,不想要的事发生,想要的事不发生 ─ 这都是苦。
  
  佛陀不但知道有苦,而且对苦彻底了知。任何人对苦都能有表面的了解,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觉悟。必须在经验层面了知苦的一切面向才行。
  
  对第一圣谛的了解必须在它的三个面向都完成时才算圆满。第一面向是:苦 ─ 此是苦。但光是这样无法让他成为佛陀。
  
  接着,第二面向是:应遍知(parinneyya)─ 关于苦的真理必须在经验层面被彻底了解。苦的所有领域、苦的一切,都必须被经验。我们可以说只有在第一次经验涅槃后,一个人才算体验过苦的全部。即使是涅槃前的最后几个剎那仍然是苦。涅槃之前的一切都是苦,所以这一切必须被彻底探究。但即使这个也没有让他成为佛陀。
  
  第一谛的第三个面向是:已遍知(parinnatam)─ 一个人已经探究了苦的一切。对此人来说,已遍知苦(dukkha-parinnana),没有什么是他不了解的。已如实知苦的整体 ─ 已遍知。
  
  第二圣谛
  
  痛苦的根源为何?有许多表面上的原因:不想要的事发生,想要的事不发生;与亲爱的人分离,与讨厌的人聚合。看起来事实就是这样:我们认为自己是因为这些可厌的事情才感到痛苦。
  
  但真相是,一个人的痛苦实际起源于内在,而非外在事件引起。因此痛苦的根源必须被铲除,唯有如此才能从痛苦中真正解脱。所以我们必须找到这个根源并了解痛苦的真正起因。
  
  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的欲望、贪爱、渴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便会感到痛苦。此外,不论获得什么,人都会烦恼要如何保全它;一旦失去,就变得痛苦。在苦难的根源没有完全铲除前,人是无法从痛苦中解脱的。
  
  在经验层面亲眼见到真相后,我们了解到,每当不净杂染在心中现起,痛苦便会随着出现。不净杂染和痛苦是一起产生的。单单只有心的不净杂染而没有伴随痛苦是不可能的;痛苦一定会升起。要在经验层面上了解了这个真理,我们必须确定不净杂染不再出现。没有杂染,就没有痛苦。
  
  因此,第二圣谛同样也有三面向:第一,贪爱(tanha)─ 贪爱是苦的根源。第二,应断(pahatabbam)─ 了解这个苦的根源应该被灭除。第三,已断(pahinam)─ 苦的根源已被铲除。如果这三面向都达成,便成就了第二圣谛。
  
  第三圣谛
  
  痛苦完全止息,不再生起。第三圣谛的第一面向是:苦灭(dukkha-nirodha)─ 痛苦的根除。第二,应证(sacchikatabbam)─ 了解到我们必须直接经验苦痛的根除。单单只是相信有一个免于苦难的境界、一个超越心与物的境界,这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亲眼看到才行。第三,已证(sacchikatam)─ 直接经验到痛苦的根除,不再生起。当这三面向完成时,便圆满了第三圣谛。
  
  第四圣谛
  
  什么是根除一切痛苦的方法?单单心里想要是不够的,必须付出努力才行。第一,通往苦灭之道(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 一条去除所有痛苦的道路。第二,应修(bhavetabbam)─ 在理智上知道八正道的每个部分都必须在经验层面被彻底了解。第三,已修(bhavitam)─ 亲身体验到八正道的每个部分,并将之发展至极限。如此这般,当每一圣谛都在三方面被实践而四圣谛在十二方面被圆满达成时,悉达多获得了完全的觉悟。他不是因为理智上或心里虔信而接受真理,而是因为直接经验真理。只有到那时,他才宣称「我是佛陀」、「我已解脱」。任何想要获得解脱的人都必须完成四圣谛每一圣谛的三个面向。
  
  藉由修习四圣谛,每一圣谛各三个面向,我的如实智见变得纯净。(Imesu catusu ariyasaccesu evam tiparivattam dvadasakaram yatha-bhutam nana-dassanam suvisuddham ahosi.)
  
  何谓如实智见?如实(Yatha-bhuta)的意思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每一圣谛的真相;第一圣谛的真相是苦 ─ 此刻正在经验苦。「此即苦」。我们了解如实 ─ 这是苦。我们藉由见(dassana)、藉由客观的观察而领悟到即使最快乐的感觉仍然是苦。智(Nana):随着这个经验而生起智慧。因客观地观察实相而产生的智慧就是智,正智(samma-nana),而见则成为正见(samma-dassana)。如实智见不再是一种哲学,而是彻底清净(suvisuddham ahosi)。不受任何哲学信仰或束缚羁绊,没有各种信念所造成的不纯净。它在当下被经验到。除非做到这点,否则他的教导不过是另一种哲学、见解(ditthi)。这个见解应该变为正见(samma-ditthi),变为彻底清净的如实智见。这即是他的教导。只以心中信仰或理解的方式接受佛陀的教导并无法让我们解脱。只有直接的体验能够让我们解脱。
  
  哲学信仰或教条是无益的。不论信念有多正确,如果只依赖自已的信念是没有帮助的。必须实际经验真理才行。对真理的直接体验会将变为正见。否则,就只是哲学信仰,而任何哲学信仰都是束缚。佛陀之所以为佛陀是因为他了解哲学如何束缚了人们。他自己脱离了这些束缚并指出一条路,一条能够从这些束缚中获得解脱的道路。他唯一的目标是让一切众生都能摆脱痛苦。
  
  每个人都有心的不净染污这个疾病。每个人都因为无明产生的杂染而受苦。当感受到愉悦的感觉时,不管感觉多微细,人都会产生贪爱:我想要更多,我想要更多。当感受到不愉悦的感觉时,不论多微细,人都会产生瞋恨:我不要这个,我不要这个。人对愉悦生起贪爱、对不愉悦生起瞋恨,而失去心的平衡,失去平等心,失去心的祥和,失去快乐。这就是病。
  
  一个人一旦领悟了真理 ─ 当愉悦的感受生起,贪爱也会同时在心中生起;当不愉悦的感受生起,瞋恨也同时在心中生起,并因为发展出这种觉知而铲除无明 ─ 于是便脱离了贪爱、瞋恨和对真理的无知。
  
  不论一个感受多么愉悦,它不是永久的;不论一个感受多糟糕,它也不是永久的。感受生起后,早晚会逝去。整个心和物质的世界都是无常、短暂、不稳定、时时改变的。这不只是哲学,而是能够实际经验到的真相。只要我们还在这个无常、短暂、不停改变的领域里,我们就在痛苦的领域里。如何才能超越这个领域呢?
  
  佛陀教导了能够超越这个心与物范围的方法。每个有智慧有活力的人都能走上这条路,从所有的伤痛中解脱。内观这个印度伟大禅修技巧不时出现在世上。在被正等正觉的佛陀(sammasambuddha)重新发掘后,内观又失传了一段时间。它不断地被重新发掘并再度失去。
  
  约2500年前,乔达摩佛陀重新发现了内观这个方法,并把它教导给印度的人们。在500年内,印度遗失了它,但很幸运,邻近的国家缅甸保存了它最纯净的风貌。现在,佛陀后2500年,内观重回印度并顺利地被这里聪慧的人民接受。从印度,内观被传播到全世界,被各地的人们所接受。
  
  每个医师都应该练习并精通内观。如此便会发现自己的治疗极为成功、极为有益、极有收获。
  
  愿一切众生快乐!

 


{返回 葛印卡老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各种快乐
下一篇:自我观察的重要
 为正法服务的价值
 向祖父致敬
 为法服务的价值
 法的抉择
 闭幕谈话的摘录
 内观十日课程开示 第七天开示
 三宝的特质
 内观十日课程开示 第三天开示
 愿正法传扬
 感恩心的神圣象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栏目: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晚明佛教的禅戒一致论:从摄心归戒支禅律一体[栏目:陈永革博士]
 如何做到心止念绝不起心动念呢?[栏目:学诚法师·微教言]
 《西方确指》了心无处所,方便福群生;四喻显净业法要[栏目:大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