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自觉手册(二)
 
{返回 正念动中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475

自觉手册(二)

隆波田禅师

第二篇 走在正道上

  要确定我们练习佛法的目标是自己的觉性(自觉)。
  我们应该遵循佛陀所教导的,由基本做起,逐步前进。如果不如此,练习将毫无进展。
  初学阶段
  对初学者而言,练习手的规律动作要比往返经行好。规律地、缓慢地、柔和地、轻轻地动手。当它停时,要觉知它;当它动时,要觉知它。如果手臂动得太快,由于我们的觉知力还不够强,便无法赶上身体的动作。
  要持续的练习,别怕累。如果以为累了就稍作休息,持续的环链就断了。
  一旦你领悟了什么是「名与色」,就可以往返经行。你一定得真正领悟它。当念头生起时,不要阻止它们,任其流动,但不要陷入其中,要将注意力回归到「名色」,时时刻刻对「身心」历历分明。
  有时,喜悦会生起,而把我们由「名色」的觉知带走。一旦我们不觉知「名色」,心便渐渐地变黯然混浊。
  念头生起时,任由它起。你如果压抑它们,可能会导致晕眩、窒闷。要放松,别担心你是否觉知。
  第一阶段,所要体认的是「名色」,包括了身、心、身动、心动等等(详见附录一)。必须一再地反复温习。
  当我们复习这些目标时,会有念头生起,由它去。只要我们觉知,心便会安住在「身心」上。反复观照,直到它们深植于心。
  当念头生起时,有时我们会受其牵引,导致经行或规律动作的速度加快。应该要觉知并调慢速度,不管需要多少时间。
  看见念头—见心性
  在完全领悟「名色」之后。别以觉性看名色,要用觉性去看念头。将规律的手部动作或走动的速度加快。
  不要压抑念头,轻轻松松练习。轻松地看念头。念头生起时,不管是快乐或悲伤,只要察知身体的动作,念头便会立刻停止。
  通常念头生起时,心便被带着跑,如小猫捕大老鼠似地。大老鼠(念头)比小猫(觉性)强。当大老鼠出现时,小猫本能地便会捉它。大老鼠因为害怕逃跑,即使小猫紧捉不放,过一会儿,当小猫累了,就把大老鼠放了。同样地,念头将不停地生起,也将自动地停止。
  当我们一再地训练自觉,就好像不停地饲养小猫直到它长大强壮一样。念头生起时,心不会被拖走,念头自然立刻停止。
  念头如果来得凶猛,我们必须握紧拳头或做任何有效的姿势。如果动作够强,念头会即刻停止。
  继续练习,只要念头一起,你便能立刻觉知。正如我常告诉你们的,如果有两个人和一张椅子,强健快速的人会坐到椅子。当我们一再地训练培养自觉,「自觉」将取代「不觉」,而「不觉」将逐渐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念头生起得越频繁,我们也越觉知。当「自觉」越来越强时,便能赶上念头。
  假定有一百个念头生起,我们只觉知十念而不觉其它九十,接着是能觉知二十而不觉八十。继续练习到能知八十而不觉二十,接着知道九十、九十五。当一百念中能知九十五时,我们应该要很用功的练习。不要灰心、懈怠或在白天睡觉。
  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要立刻觉知,一而再,再而三。念头生…赶上…念头生…赶上,念头无法继续下去,这会让我们的心在此开始转化。「圣者」之质在此处产生,或者我们在此处得到流向涅槃的起点。
  从前,心在黑暗中,不认识「正道」。当它能快过念头时,心将会变光明。这光并不是肉眼可见的外界之光。心本身就是自在光明的。它称之为「慧眼」,也就是「内观智慧」的生起。
  我们应继续以任何我们相应的速度练习手部的规律动作或来回经行。
  继续加勤用功,「经行」不是用脚走,而是用智慧走,让智慧走进去穿透「所缘(念头)」。不再需要求教于老师或经典。
  当智慧穿透「所缘(念头)」时,心将次第知道五禅那层层生起。共有五个层次:第一禅那(此处禅那是指以心看见、知道、触及这些「所缘(念头)」)、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及第五禅那。
  当它如此的知道、看见、明白,觉性会敏捷地察觉到层层的心的状态,而它会见证自己达到究竟法,同时本自具足的智慧会自然呈现。当我到达这境界时,领悟了「世尊只剃一次发」的话。(注:当悉多太子决定出家时,他离开了王宫,在河边换衣服并剃发。据说他那时的头发大约两吋,剃发后就未再长。)
  当你悟证这本自具足的智慧后,你才明白这不是以自己的想象、猜测去明白的,并说自己「当证」、「具有」。
  当我看见、明了、领悟时,就领会到「哦!世尊只剃一次发。」并非指真正的头发,而是指断尽一切烦恼。就像在两柱间紧绷一根绳子,如果在中间截断它,它将弹回两边的柱子上,而无法再连接。
  当我们领悟、见证状态的转化,身心会轻安、柔软。这称为「修行已毕、究竟已达、智慧具有」。
  
  荐言
  有两种念头,第一种是剎那生灭的妄念,它带来了贪、瞋、痴。第二种是我们做主的念头,它不会引发贪、瞋、痴,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在这方法,不要试图压抑念头。让念头自然地现前,念头越多,越觉知。有些人因为心散乱,没有定,就不耐烦了;其实心生妄念、散乱、不耐烦,就随它想,它越想,我们越要觉知到。不要停止觉知,也不要专注。
  当念头生起时,不要压抑它们,而要以觉知身体的动作来离开念头。「自觉」将取代「不觉」。
  观察念头是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首要事情。妄念一起,我们便开始批判或评论它。这表示我们「陷入」妄念里而非「斩断」妄念。虽然我们知道,但是「陷入」了妄念,而不知道要「观照」妄念。当我们陷入于妄念,就造作出有模有样的事物,这造作叫「行」。
  如果我们静坐而没有任何身体的动作,妄念一起就陷入了妄念,虽然知道它是妄念,但无法出离妄念。一方面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所缘,所以我们才用色(身)的动作来修行,色(身)要时常动,并以觉性觉知色(身)的动作,一旦念头生起,我们方能看见、知道
  这方法不会看见什么,见鬼、见神、见佛像、见到水晶球,乃至见到佛都不正确。因为我们的心游移出去。我们没看见念头被繁衍,是心自己在造作,它在繁衍。我们没看见“念头的根源”而已。
  我们这颗心极快,我们看不到它想,一想,刹那间就出去了,它会显现出鬼、颜色、光亮、天神、地狱、天堂,随它显现什么东西,我们要随观心所显现的影像,这是心的幻法,我们称之为心的花招。
  能如实看见才是真实的。“被见的”是虚妄,才解决不了苦。如果见到真实了,那一定可以解决苦。
  这是快捷方式:当念头升起时,立即觉知,这就是真正的修习佛法。规律地动作只是一种方便法(藉以帮助我们看见念头)。
  第三篇 障碍及解决之道
  在这个实修方法过程中会有些障碍。我将推荐你们如何解决可能面对的障碍。
  紧张、晕眩、窒闷
  刚开始练习时,会有专注的倾向。我们想知道、想看、想有、想得。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你追求这些,可能就会变得紧张、晕眩或窒闷。这不是正确的练习。
  当妄念太多时,我们不喜欢,便想压抑它,这反而会带来麻烦。正确的方法是轻松地练习。目光看远方而轻柔地培养自觉。不要专注。带着觉知轻松地、规律地动或走。
  昏沉
  如果练习时觉得疲困,应该转换另一种动作,例如:除草、洗脸、洗澡、或洗衣。我们应找个方法来避免障碍。
  宁静(止禅)
  没有觉知的宁静称为喜(piti),喜欢宁静是修行的障碍,修习这方法不是要宁静,而是要持之以恒的自觉与动作。
  观障(Vipassanu)
  当知道「名色所缘」,可以说是完成了基础的修习。有人会停止练习,以为他已得最高的佛法。在此阶段,知识将会涌现不已,使我们因此而骄傲。以至于念头生起时不观看它们而卷入念头中。
  执着于「观障」的人多话而且傲慢。
  「观障」的知识不久就被忘记,并且使人太自傲,这就是所谓的「观障」。
  解决的方法是轻松地做规律动作。不要专注或期待成果,就只是轻柔地做动作。当念头生起时,觉知身体的动作。
  喜障(Jintanana)
  当你知道「胜义谛所缘」(见附录一)时,喜悦会现前,而且对所知道的感到欣喜。
  一般而言,喜悦是好的。但是,根据这方法,喜悦却是达成苦灭的障碍。
  喜悦生起时,练习者会执着它。我们应该要精进并尽所能地做身体的动作,使心由喜悦转回动作。慢慢地、规律地做。当觉性愈强时,喜悦便渐渐消失,心将回到平常的境界。
  窒闷、昏沉或紧张可能发生。我们应练习得轻松,目光远看,动作轻柔。不该因这些障碍而中断,而是继续用功地练习。白天不睡觉,晚上休息。
  颠倒障(Vipallasa)
  根据经文,颠倒障是以假为真、以地狱为天堂、以恶为善。
  颠倒障是一种心态,当人发现好东西并以为可以保住它,便抛下自觉而取它,就好像被小偷偷走了似的,当他开始寻求时,它已不在那儿,被藏起来了。
  人不应离开自觉,即使痛苦已灭或其它。
  我在悟得它后才证苦灭。那时我是在颠倒障的境界中。我沉浸在狂喜的阶段,因为我从不曾如此。
  我正来回地走,感觉像在离地一、二公尺处漂浮。事实上,我正走在地上。我抓住这狂喜不放。可是,它没有维持多久,我自己觉知:「咦!为什么如此?」
  我回头去观「所缘」。在这阶段,你应往返复习观「所缘」。但是,并不包含「名色所缘」。
  复习这目标后,狂喜会渐渐消失,心将回到平常状态。
  总结重点
  如果紧张、晕眩、或窒闷,应该使动作轻柔,不要专注,要轻松的动,眼光远看,不适的感觉将自行松开。喜障的解决方法也是如此。
  观障和喜障要以调整方法来解决,不要温习「内观所缘」。
  至于颠倒障,我们一定要复习「内观所缘」。轻松地练,所缘明显时,压力便会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不要压抑它们。
  当你练习时,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期待老师来照顾你。当不正常的情况发生时,就停止,马上停下来。停止什么?停止那个行为。只要我们停了,从心里面升起来的事物就会落下去,自己落下去。
  后言
  一
  如果我们有正确的了解,修习佛法并不困难。佛陀所教导的真理现存于人,他所教的,人人都能做。
  二
  这个方法简单,不需研究经藏,因为真理现存于人。每人都可以觉知自己的身心动作。
  即使我们没有觉知自己,身体还是动,念头还是起,只是我们不觉而己。如果没有觉知身心的动作,心便会出现幻象。
  这个方法除了觉知身心动作之外无他。其它方法则有许多活动,例如戒律或练习专注等。
  这方法与其它事无关联,因为真理存在于我们之内。
  三
  培养自觉时,应让身心的每一部份自然地运作,不要勉强它们违背其自然法则。
  这方法要自然地运用,不要做出违反身体的功能:眼看、耳德、鼻嗅、身体的动作,一定得依照它们的功能自然地运作。念头生起,也由它自由地运作。
  别做任何违反身心自然功能的事,只能训练自觉使其与身心运作同步。
  四
  有两种定:
  第一种是没有觉知的定,好像是砖石一样,就叫做「无慧的定」或「无明的定」。
  第二种是带着觉知,它也许不该叫定而应称为「觉」。这种定是一种没有贪、嗔、痴的定,没有无明的定,没有不觉的定,不管你叫它甚么,都只是文字。
  带着觉知的定,意味着我们不需其它的东西。我们不再寻师、求法或找道场。这种带着觉知的定就是寂灭的意思。
  五
  规律的身体动作以及自觉的培养带来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由知识而生,而是来自自然的法则,我们称之为「内观智慧」。
  智慧现前是什么意思?
  它指智慧是从一套内观法则领悟而生。它并不是由经藏中去学习这些法则。
  这意味着成就内含于这套内观法则中,正如钻石藏于泥中,将泥沙筛漏后留下的就是钻石。
  我们应练习直到这法则自然出现而永远存在。
  人人皆有这套法则。在痛苦终止后,智慧会显现。「此生已尽、梵行己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学佛到此毕业了。
  六
  「只剃一次发」是指依自然法则,将身体回归本来,心亦回归本来。「此」既不长也不短。它是平淡的、绝妙的、可尊敬的。你以往从不曾证得它。
  「法」并不是你可以想象的,你必须修行直到证得「是」的境界。
  每个人都应记得,如果我们不能证得这境界,在临死时,大约最后一口气前一到二秒到五秒钟间,我们会经验「此」,然后呼吸停止。「此」即是真理,最极的真理。
  每个人都会死,也会经历「此」。如果不悟「此」,我们将活在世俗间,如果悟「此」,便是出世。
  当我们见「此」(此生已尽的状态),我们将了解死时的状态。它必定如此。我们将知道如何死。每个人必须走到这一点。没有人逃得过,因为每个人都会死。真理是不变的,不管悟不悟,它是如此。
  七
  觉知身心的动作能带领我们到此点(痛苦的熄灭)。这就是自己要走的正道,唯一的道。这道与其它不同。
  如果你用功的话,在五到十天之内你将领悟「名色」。
  精进的人在一到三个月内,心态会转变。这就是正道的起点。
  假如你是位实实在在用功的人,不出三年将证苦灭。至于不用功的人,就是十年也没用。
  我向很多人保证并邀请很多人来练习。或多或少他们都有所领悟。
  注意事项
  你不应该根据自己的意向、见解或思想来练习。为了使练习有所进展,你应该遵循师父的指导。
  禅修中应避免交谈,禁止各种上瘾物如香烟、茶、咖啡等,否则你的心便会执着它们。(注:以茶、咖啡等上瘾物来赶走昏沉,反而会障碍对动作的觉知)
  应下定决心来练习,不要自欺。
  不要静坐不动,应连续不断地做规律的动作。
  不要专注。轻松地练习。张开眼睛。让念头自然现前,不要压抑它们。
  在这方法里,你将会看见、知道、明了这条道路(见附录)。如果你看到其它的,那是不对的。

 


{返回 正念动中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自觉手册(三)
下一篇:自觉手册(一)
 正念动中禅动作分解图
 捨识用根的动中禅
 正念动中禅 一种简单直接的修行法门
 身念处和其他念处的关系
 自觉手册(四)
 觉性与念头
 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隆波通禅师)
 正念动中禅 第六日法谈 圣者、八圣道、受
 修行随笔(岩松)
 正念动中禅的传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八 慈经[栏目:经集 一 蛇品]
 梦中梦因果问答 35 我的父母往生后转世到什么境界?是否获得供养佛像...[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我之学佛经过与宣传佛学[栏目:太虚法师]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 四、弘法 感物[栏目: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
 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2003年药师佛圣诞)[栏目:傅味琴居士]
 神奇的药师咒水[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栏目:印顺法师]
 八关斋戒(大乘布萨)的利益[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摩犍提经 (节译)[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心灵环保与人间佛教(赖永海)[栏目:人间佛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