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浅谈中观思想与净土的修学(范正风)
 
{返回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86

浅谈中观思想与净土的修学

范正风

  佛说的般若性空法门为一切佛法的根本,性空大师龙树菩萨被尊为大乘八宗的共祖,乃是不争的事实,龙树菩萨的中观之根本论题--缘起、假名、空性、中道,其意义及内容,既博大又精深。今笔者试图着从如何正确把握住中道思想,帮助净土的修学,以步入佛法真理之门而进行展开,才不揣鄙陋, 无非是想真诚地救教于方家大德们批评指正。下面我主要就中观的缘起自性空理念进行论述: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果定律称为"缘起",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并非佛陀所创造,佛陀只是发现,觉悟罢了,佛陀一代时教所说的空有、无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教法,可以说都是为了诠显缘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说。
  修习净土法门,尤其是西方阿弥陀佛净土,每著重于信、愿、行三资粮,三者缺一,则不能往生,另外除了是往生净土之必要条件外,品位高低悬殊之差异,也是修习净土法门者所应斟酌重视的。中观思想对净土法门修习者有如指南针,对于品位之提升更有举足轻重之影响。
  虔诚信仰是往生净土的主要条件之一。一般净土法门修习者,有的是属于[信入],因为信仰释迦世尊的教化,而对西方净土深信无疑,既不需要思考,也无庸证明。这类坚信不疑者,由于信念具足故必得其利益,临终往生无疑。但是,对于求真求实的[理入]修习者,或是其他非佛教徒而言,面对一切讲求证据的科学时代,单纯的信仰与虔诚,似乎无法满足其要求,而中观思想的缘起性空,正可以合理而圆满的针对往生净土之信愿,提出直接有力的说明。
  缘起法说明娑婆世界的存在,正可以类比推知极乐世界的有无。因为宇宙世界的形成过程,一切都离不开因缘条件和合聚散的基本事实。因缘和合的缘起法则,既然是在地球可以适用,在其他的宇宙时空当然也可以成立。同样的缘起法则,由于人类感受与领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能够体认娑婆世界是虚幻的,净土亦当属幻化;娑婆若实,净土亦实。因为,虽然成就净土与娑婆的因缘条件或有不同,但缘生无自性的道理确是全然无异。就如同保持相同信念者,自自然然会凝聚在一起,净土是诸佛与其信仰修行者在无量无穷的时间当中,依照著彼此共同的信愿与功德所创建出来的成就。虽然金沙布地,四宝围绕是极乐国土所展现出来之成果,然而就阿弥陀佛净土之创建而言,经云:"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 阿弥陀佛的因地行愿,<<无量寿经>>有详细说明,但旷劫远因,却显在法华经里。所以,透过[性空缘起]的观念来体会净土之庄严,则可以明了无论十方无量净土或是秽土其形成过程,皆必须要有相称相合的因缘条件的相互辅助,方可成就,而在知其所以然的概念下,对于净土的信心也将更加坚定,而了无怀疑。以西方净土为例,阿弥陀佛积累无穷之愿力与功德,与历劫以来净信圣贤之助缘,始有今日度化众生之净土,此不但是缘起法则的体现,也是自利利人大乘精神的最佳写照。西方九品当中,惟上品上生为最终之正果,其余皆均为前期方便。而上品上生之首要条件则在于菩提心。中观思想由于强调一切如幻、无我、无常、无自性,故在缘起法上努力积聚功德,培养信愿,一方面提升信心,相信一切缘起必有所成,另方面也可以减少自我私心,策发菩提心愿,以符合往生净土、提高品位的条件。
  现在立足于性空而缘起的中观基本立场分析《阿弥陀经》上讲的:念佛者平日执执名号,"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是往生净土的关键所在。"一心不乱"就是念佛进入"三昧","正定"之中,而这"正定念佛"的效果,乃是从"正念资量"而来,关于念佛者正念正定的问题,当然又要回归到入正道的甚深因果义理了,龙树菩萨倡说的八不,主要是为了破除世俗见解,让我们洞见事物缘起的真相,彻底破斥"自性见",进而减除种种的执著,如果能把握住中观正见,对净土修学中遇到的一些疑问自然会悟解,如:
  ①有佛有净土,与无佛无净土之争论;借用中观思想说明,若执着有佛有净土即堕常见;若无佛无净土即堕断见。           
  ②自力与他力之说。借用中观思想来说,他力不离自力,离开自力,绝无他力。也让我警觉到自己以前的狂妄无知常常拿着别人的方便教化当真理,自己执著还是小事,更可怕的是还好心告诉别人说:"往生西方,全凭他力--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力,不是修其他法门,靠自力成道……"现在才知道难怪《阿弥陀经》云"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quot;而不说"来到其前",还是要我们净土行人心清净,原以为只要临终前念几声"阿弥陀佛"便可往生(不退成佛)。现在看来这一本万利的行当之便宜不好占。
  ③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与求生自他不二的法、报、化即三而一、一而三的极乐世界之矛盾。就类似这些问题若借用中观缘起与空合说,缘起即空,空即缘起。二者不过是同一内容的两种看法。一个是依常住真心立说;一个是约俗谛言。缘起的序列必然性,决非离事离理。因为"缘起有"所用"自性空",从缘起有中显示自性空,从自性空说明缘起有然后知道弥陀净土由净业所成,故欲往生须修净业三福为因,以佛的本愿为缘,往生为果,而往生又是成佛的因,往生后的见闻觉知,都是证道因缘,结果成佛。如果我们单恃理具的法性身土,而不念佛求生报化身土,是有因无缘······,认识了缘起,也可知道人生祸福、好坏、成凡成圣皆是自己所造,非有他力可以主宰,了解因缘果报的关系,也更加使人懂得如何在生活中改善逆缘,培植善缘,广结法缘,随顺因缘的内涵。
  ④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的争论。
  ⑤依据《阿弥陀经》裁:"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与"五逆十恶人临终十念往生西方净土"的矛盾。
  ⑥有说佛是万能,却又有佛三不能之说。就这个问题用中观缘起自性空来说明,因果是佛教的真理,自然界有自然界的因果,真如界有真如界的因果,佛亦不离因果。故佛有三不能:一不能改变定业;二不能度无缘众生;三不能度尽有情界。众生依业因而受业果除非自觉。佛也难度等等。因篇幅关系,这里就不逐一阐述分析了,笔者认为作为弘扬净土法门的行人,必须具备理性的态度,中观的正见在充分了解缘起下,即知即行,随缘教化,久久成习,真正做到理明则信深,信深则愿切,相信往生必成。
  再进一步说,往生与否在于信愿,而品位高低则在行持。依据《观无量寿经》,生前多造恶业者,虽然也可以下品往生,但必需经过相当于世间亿万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发心学佛;中品往生者,生前多有正戒慈善,仍需经过人间千生者,则经世间千百年,始登菩萨;由于下中二品,迂回废时,遥遥难期,修习自利利他之大乘修习者,自应争取上品往生,以早日解脱,救生度众。近来习净宗者,或有拘泥一法一事,而不过问外缘善事之培养,坐失发菩提心及深明佛理之机缘,即使往生,亦是下中之数,以慈悲度人,早日成佛的心怀而言,实属可惜。
  但是,若对甚深佛理中的第一义,不能够明了,上品住生仍旧难以成功。中观思想的[性空缘起]是释迦牟尼佛最深刻的体悟,也正是思惟甚深佛理的主要与修习方法,故可视为直揭深义,直趋上品的重要助缘。修习中观,更有助于念佛之功。明了中观一切性空,唯视因缘之具足的道理,即可了解念佛,乃是造作往生净土之因缘行为,并藉由中观的[无我]与[无常],减轻贪念之执著,增进净土之信愿,而使临终往生成为水到渠成,顺利可期。总而言之,净土修行者,为求决定往生,品位升高,应广植福慧功德,深明基本中观之理,并习之纯熟,必有功效。


 


{返回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佛教的医学观——佛教对身心疾病因的探索与防治(范正风)
 略论《阿含经》的无我思想(廖乐根)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释法向)
 《坛经》中的人生佛教思想之我见(玄畅)
 佛教的医学观——佛教对身心疾病因的探索与防治(范正风)
 简述不同时期三教关系的发展及其不同特点(释青平)
 关于华严宗有无实修观法之我见(道因)
 四食与生命的延续和流转(明远)
 从一张桌子来看本质问题(释青平)
 浅谈中观思想与净土的修学(范正风)
 说学术与信仰(智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唯识观行的现象学展开(肖永明)[栏目:唯识学研究]
 了解佛教的四个真理[栏目:雪漠]
 把力量对准自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正念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 Mindfulness helps us deal with our li..[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普贤上师言教 往生法 一 (传喜法师开示)[栏目:颇瓦法[往生法]]
 在家弟子每天一般用什么时间、多少时间进行禅修比较适合?[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四重缘起深般若 增订版说明[栏目:谈锡永居士]
 PART 1 - 我选择修持念“佛陀” MY CHOICE WAS BUDDHO MEDITATIO..[栏目: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The Path to Arahantship]
 Gain the Strength of Dhamma[栏目:S.N. Goenka]
 药师经释义 第六、闻佛名恶趣得度分[栏目:法界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