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讲 智慧品
Lecture 30 Chapter Nine Wisdom
日期:二零零年三月四日
上次讲座我们已破斥「我执」中的「俱生我执」,所谓俱生我执是在色等五蕴组合的整体上执着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人我」,除了身体的五蕴之外,我们找不到别的「我」;我就是这五蕴身。只要经过多方面分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不是我;当我们透过沉思,知道在五蕴身找不到一个真实的「我」,蓦地有人踩着你,有不明东西朝着你掷来,你仍会十分害怕恐惧,这就是我们未完全了解空性,俱生我执尚存在的缘故。今次继续再破「我执」的另一部份:「遍计我执」,这种遍计我执是经后天教育、计较思量而来。比如有人说「魂归天国」,意思是说他放弃了肉体,灵魂意识往生他方;这种执灵魂意识为我的,寂天菩萨以数论为代表;又有一些例如是唯物论者,认为自己很科学,我就是这个身体。当你一提到身体要心识配合,才能行动,他干脆说在这脑袋内放个人工智能晶片就可以了,这样一切情绪、智力都可以有效管理;这种执物质身体为我的,就是胜论派和正理派的主张。这些外道邪说歪曲事理,在千百年前已被寂天菩萨以中观正理一一驳倒了;为什么在这个时势仍有人执持这些谬思?其势力邪见还嚣张过于千百年前?我们佛教徒似乎要好好深思反省。
有些外道好像数论(Sāmkhya) 1 主张「我」是一独立、自主的意识。另外极端是胜论(Vaisheshika)和正理派(Naiyāyika)2 认为我是无心的物质身体。寂天菩萨分别在颂六十至六十九破斥他们。
(六十)
声识若是常,一切时应闻;
若无所知声,何理谓识声?
(六十一)
无识若能知,则树亦应知;
是故定应解:无境则无知。
数论主张了别声音的识是恒常的。
中观瑜伽师反驳:「耳识如果是恒常的话,那么任何时候都应该听到声音?(但是当耳识的对境声音停止,与之相应的耳识便听不到声音。)如果没有作为认知对象的声音,你凭什么道理说『识』听到了声音呢?」
再者,如果在没有声音的时候,耳识依然存在;换言之,没有了知声音的作用,还有能了知的耳识;那么,树木也应该有耳识!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识就不能了知;反之,没有认知对象,也不会有认知。
数论派回应说:「没有声音时,这个恒常的识就去了知色境。」
If the hearing consciousness is permanent, it follows that it’s hearing all the time. If there is no object, what is knowing what? Why do you now say that there is consciousness?
If consciousness is that which does not know, it follows that a stick is also conscious. Therefore, in the absence of a thing to know, it is clear that consciousness will not arise.
(六十二)
若谓彼知色,彼时何不闻?
若谓声不近,则知识亦无。
中观瑜伽师驳斥说:「如果『识』是恒常的话,就应该没有听不到声音的时候。就算当『识』了知色境,那时没有声音出现,他也应该听到声音。」
数论派回应:「当识了知色境时,因为声音不在附近,所以听不到。」
中观瑜伽师立即抓到要点说:「若声音不在附近,所以『识』听不到。因此,没有被了知的声音,就没有能了知的识;这正好说明『识』不是恒常。」
“But consciousness may turn to apprehend a form,” you say. But why, then, does it cease to hear? Perhaps you say the sound’s no longer there. If so, the hearing consciousness is likewise absent.
(六十三)
「闻声自性者,云何成眼识?」
「一人成父子」,「假名非真实。」
中观瑜伽师继续驳斥:「再者,如果『识』是恒常的话,那么本来具有听闻声音的耳识,怎能又变成另一有视觉作用的眼识呢?」
数论派回应:「如同一人,既可为父,也可为子;一个人就可以同时具有父亲和儿子的身份;同理,了别外境的识,既可以闻声,也可以了别色境。」
中观瑜伽师回应:「你这样的譬喻不能成立!因为父亲和儿子只是假名,并非如你们所说是真实!因为常『我』如果是父亲的话,那么他永远先于儿子之前;相反,假如常『我』是儿子的话,那么儿子也永远无法超前于父亲。何况常我既然不变,如何被生和生人呢?所以『常我』既不可能是儿子,亦不可能是父亲,遑论同时又是父亲,又是儿子呢?」
How could that which has the nature of perceiving sound be changed into a form-perceiver? “A single man,” you say, “can be both son and father.” But these are merely names; his nature is not so.
(六十四)
忧喜暗三德 3 ,非子亦非父。
彼无闻声性,不见彼性故。
中观瑜伽师驳斥:「你们执着喜、忧和阇三本事,产生起二十三法,三本事和二十三法都是真实,就好像刚才你们执着某人可以同时具有真实的父亲和儿子的身份;经过分析,其实是既非为子,亦非为父;同样,眼识也不具有闻声识的性质,因为在眼识找不到其中有闻声的性质。」
The sattva, rajas, tamas do not partake of fatherhood or sonship, and we indeed have never yet observed a consciousness of form perceiving sound.
(六十五)
「如伎异状见。」「是识即非常。」
「谓异样一体,彼一未曾有。」
数论派回应说:「意识就像艺人一样,可以因应剧情的需要而扮演不同的脚色,所以闻声识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了别色境!」
中观瑜伽师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闻声识就不是恒常了。」
数论派回应说:「表现不同,但自性为一,所以是『常』!」
中观瑜伽师说:「然而,这种『表现不同,但自性为一』的常法,我却闻所未闻,前所未有。」
“But like an actor,” you say, “it takes on different roles.” If so, this consciousness is not a changeless thing. “It’s one thing,” you say, “with different modes.” That’s unity indeed, and never seen before!
(六十六)
「异样若非真,自性复为何?」
中观瑜伽师再质问:「那么你所说:『异样的自性』又是什么呢?」
数论派回应:「它就是意识本身!」
「若谓即是识,众生将成一。」
中观瑜伽师又再驳斥:「如果你们主张心识是实有的自性,岂不是所有众生便都应该成为一个了。因为所有不同连续体的众生却有共同的自性(all beings with different continua would have such a nature),那么,他们必然都是一样了 4 。」
“But different modes,” you claim, “without reality” and so its essence you must now describe. You say that this is simply knowing – all beings therefore are a single thing.
(六十七)
「心无心亦一,同为常有故。」
中观瑜伽师再进一步质疑:「如你们所说,由于自性相同的原故,所有的现象都相同,那么,不管是有心例如『我』,无心例如『主物』等二十五谛也应成一体,因为它们同为常有之法。」
数论派作出最后的狡辩:「『我』和『主物』变现的差别现象是假的!」
「差殊成妄时,何为共同依?」
中观瑜伽师顺势一语定论:「如果这些差别现象差殊不同,例如眼识或耳识是虚幻不实的,那么,这些假象怎样能成立一个真实的唯一的共同所依呢?」
What has the mind and what does not have mind are likewise one, for both are equal in existing. If the different features are deceptive, what is the support that underlies them?
胜论和正理外道 5 :「我们主张人有一个不变的、不可分的、普遍的物质实体 6 。它无心,却能经验现象世界,并从事各种活动。这个实体是我。」
(六十八)
「无心亦非我,无心故如瓶。」
中观瑜伽师质疑:「一个无心识的物质实体,既然没有心识,就不可能体会自我的经验,一如瓶子一样。」
「谓合有心故」,「知成无知灭」。
胜论和正理外道:「虽然本质上无知,只要附上暂时的心就有知了!」
中观瑜伽师反驳:「然而,当『无知』变成『知』的话,你们先前主张无心的自我就破灭了。在这个情况而言,它就不是一个不变的实体。」
Something destitute of mind, we hold, cannot be self, for mindlessness means matter, like a vase. “But,” you say, “the self has consciousness, when joined to mind.” But this refutes its nature of unconsciousness.
(六十九)
若我无变异,心于彼何用?
无知复无用,虚空亦成我。
中观瑜伽师进一步破斥:「如果自我是不变、不可分的、普遍的,那么暂时的『心识』对它又有何作用呢?再者,你们主张的自我是物质,没有心识,没有作用,岂非虚空也可以成为『我』了。」
Moreover, if the self is not subject to change, then what is the use of its mind? Then, lacking mind and being separate from activity, space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self.
第三十讲完
注释
1 数论派的主张和佛教怎样破斥他们,详见上卷第一六四页注释1。
2 一般注释《入菩萨行》(Bodhicharyāvatāra)者都只会举出胜论派为这种邪见代表;而达赖喇嘛在“Transcendent Wisdom”则以正理派(Naiyāyika)为代表。按胜论六句义中实体的「我」是指个体灵魂,另外还有作为灵魂和感官联络者的「意」,所以胜论虽主张有一实在的「我」和「意」,其实并不符合寂天菩萨在这里破斥执「无心的肉身为我」的条件。在这里我采取折衷方法,把胜论和正理派并举,原因有二:(1)移喜秃顿格西在 “The Way of Awakening” 页三一二也有类似的看法;(2)胜论和正理派理论很接近;同时在历史发展上,它们两派亦于西元十世纪合流。
3 综合上卷页一六四至一六五注释1和注释3,数论派把整个宇宙现象分成二十五种因素。第一个要素称为主物(Primal substance, Prākrti),它是第一因,只会产生后果。第二个要素称为我(self, Purusa),是主物之外另一个造作因,不是由其他因创造,一样也只会创造结果。当「我」进行思惟活动,认识境界时,「主物」就变化出种种现象供「我」享用。例如主物产生大(mahat),大产生我慢,我慢(ahaṃkāva,自我意识)可视为一种动力,动力又会创造三本事(Guna),依这三种本事不同的组合,产生了分歧复杂的现象世界。这三本事分别称为明质(sattva,萨埵;如石法师译为喜,《成唯识论》译为勇);激质(vajas,刺阇;如石法师译为忧,《成唯识论》译为尘);暗质(tamas,答摩;如石法师和《成唯识论》均译为暗);明质占多的我慢称具精力的我慢(sattvika),由这种我慢生十一根(五种感官:眼、耳、鼻、舌和皮肤;五种行动器官:口、手、足、肛门和生殖器;与及意根)。激质占多的我慢称具变易的我慢(rajasa),由这种我慢产生五唯(色、声、香、味、触等微细物质要素);再从五唯生五大种(地、水、火、风、空五种粗大物质)。由于数论执着我的主体是思,能受用二十三法;而二十三法由三本事(萨埵、刺阇、答摩;如石法师译为喜、忧、阇)合成,所以二十三法和三本事都是实有,都是「我」的实在对境。
4 事实与经验不符合,如他们坚持意识是现象的自性,数论派在此有两点漏洞:第一,人类当中有一个人解脱,则全人类便会解脱;人类当中有一个人善良,全人类便皆善良。其次,数论派亦有自相矛盾,他们一方面主张二元论,主物和我都是第一因,不会被创造,只会产生结果;但他们在此又坚持异样的自性是意识;这样逻辑上「主物」和「我」亦不是第一因,主物和我这两件东西亦要异样结合而成为一体,这明显是自相矛盾。
5 古印度哲学胜论派(Vaiśheshika)的核心理论是六句义,认为现象界可纳入实体、性质、运动、普遍、特殊和内属等六个范畴;其中实体包括地、水、火、风、空、时、方、我和意。而正理学派(Naiyāyika)认为有十二种由物质构成的客体,包括我、身、根、境、觉、意、作业、过失、转生、果报、苦、解脱;这十二种客体都实在;正理派批评唯识识外无境及中观不承认实有客体存在的假名;在西元十世纪,胜论与正理结合,发展成新正理学派(Nauya Nyaya);为佛教大乘主要劲敌。无论是胜论或正理都认为「我」含有最基本像原子般单位,不可再细分,是最实在、最微细的物质性存在单位。
6 胜论派的核心是原子理论;而正理派则有原子不灭论的倾向。
应用讨论问题
一)数论执着意识是真实不变的「我」,其实在论议中露出很多破绽;例如意识是不变,它如何同时看和听外境?还有,如果意识是真实的话,它一定可以永恒地起作用,例如听声;如此,宇宙必定要有一种永恒的声音,供给真实意识去听;可是在经验上,我们找不到有这种声音。试以自己经验找数论执「我」是意识而露出的破绽。
二)数论提出现象由主物和我同时作为第一因,彼此作用,产生二十三谛,再分成森严万象;其实这是自相矛盾的论点。试列举说明。
三)如胜论及正理派执着人有一个不变的、不可分的物质实体,它虽无意识,却能经验世界,并有种种行为。试依颂六十八和六十九两颂分别破之。
四)现今世界有很多人为了给自己肉体上提供种种物质享受,不惜自甘堕落,甚至损人利己,其实是顺世外道的延续;千多年前,已为唯识、中观等佛教大德所破斥,势力式微;为何现今邪说反充斥于各媒体,甚至高等学府;而崇高的佛法反为一般人唾弃?人心不古,足可证明人性向下堕落极其容易。你能以一万字,以佛理为根本立场,抒写己见,旁征佛祖及大德立端,痛斥顺世外道主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