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1)
 
{返回 般若锋兮金刚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20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1)

    密宗的“加行”修法,让萧平实师徒看出了“漏洞”:

    “密教祖师其实根本不懂显教,不懂佛法,连基本的佛法名相都不懂,更不能知佛意。真正如实的佛法四加行,谓:一、暖位……二、顶位……三、忍位,四、世第一法位。……

    索达吉堪布与诸密教祖师皆无力证知此四加行真义。由于不能证知的缘故,便以外道法的修行法门套上佛法四加行的名义,甚至以百字明的双身法密咒掺入四加行中,以四加行的佛法名义套在密教的外道法上,令人误以为密教之法就是佛教之法。然而,连四加行,这个大小乘的前共行、大乘行者的前导行,密教上师都如此胡乱拼凑,这种弄不清楚显教法相内涵的密教上师,说其能懂佛法第八识般若,宁非空口说白话?尽是无义之谈!”(《真假邪说》P245~247)

    “第十四章余诸邪见—恣意解释佛法修证之名相

    第一节密宗对四加行之误解

    佛法中之加行者,谓‘伏、除’二取,证得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此四法者总名‘顺抉择分’。此乃一切种智中之所立见道位之前,为求大乘见道而建立之法,于唯识五位中,说此名为加行位所证四法。……

    然而密宗古今诸师,由于未能取证此四加行法故,皆将此四种佛法名相之总名——四加行——擅作解释,以外道法之实质而冠以四加行之名义,令人误以为密宗之法即是佛法,并令人误以为密宗即是佛教。

    譬如密勒日巴歌曰:‘施肥净信与加行,以五甘露作浸润’,于《密勒日巴大师全集》之中,有如是批注:‘加行——密宗之准备性的初步修行,以为‘起、正分’或大手印之修法、作为前行准备基础之工作。普通有四种,所谓四加行是也:一、十万大礼拜,二、十万上师咒,三、十万金刚萨埵百字咒以忏罪,四、十万供养曼陀罗、或曼达。’(4-2-220)

    如是所言,与真正佛法中所修之四加行完全相异,与佛法所说四加行无关。……”(《狂密与真密》)

    虽都可称之为“加行”,但在藏传佛教中,五道中的加行道四位和属于前行性质的内、外加行修法,不但意义上有着明确区分,而且就具体的语境和用法观察,也根本没有混淆的可能。除了浅陋无知、心怀成见者,任何人都不会在这么简单的问题上产生迷惑。

    “加行”一词的含义,其实非常广泛。《佛光大词典》释曰:“旧译方便。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据成唯识论卷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之说,接近见道的四善根之位,特称加行,然亦广通资粮位,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之白品与黑品中,各举出相应、串习、无倒、不缓、应时、解了、无厌足、不舍轭、正等九种加行之法,即为其意。加行又指密教接受灌顶、授戒、宗脉相承等仪式之前,所须预修之特定行法,有所谓四度加行……所谓加行得,即以种种功力修行而证得者,乃相对于先天即能见道之‘生得’而言;由此所起之善,称为加行善。又加行道,即指修行者达到涅槃四道中之第一道,亦即修戒、定、慧之阶位。”

    既然加行的原始意义“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可知即是一相对的概念,只有在将“正行”特定为见道时,加行才是指“接近见道的四善根之位”(亦即“加行道”,但也可“广通资粮位”)。在其他情况下,就不能这样讲。

    即便“加行道”,也不全都指五道之一。《俱舍论》云:“加行道者,谓从此后无间道生;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解脱道者,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胜进道者,谓三余道。”《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云︰“一切二乘及余异生有漏无漏道,皆唯无间正断伏惑,解脱道中断伏粗重,加行、胜进皆不说能。菩萨利根有漏无漏四道,皆能若伏若断。”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和胜进道,称为(涅槃)四道,在大小乘对法论中有专述。值得一提的是,在小乘五道的见、修、无学三道中,均具此四道。这些道理,想必又会令无知的谤密者大吃一惊吧!

    依萧平实师徒的观点——“加行”一概是指见道前的暖、顶、忍、世第一法位,那么正准备通过加行道、无间道的修持而悟入无学果位的大小乘圣者,岂不都将面临变成未见道凡夫的危险?

    此外,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讲道,大乘菩萨须修持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顶现观加行、渐次现观加行、一刹那现观菩提加行,此“四加行”通于十地最后心。若按萧氏观点论,那么十地大士岂不也将沦为凡夫之人?(太虚大师在《现观庄严论序》中说:“乍观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分上中下(中略)四身差别及智身二十一聚与二十七事业等,玄旨稠迭,惊叹得未曾有。(中略)自非补处深智,安能以三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纶贯经义,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耶?”可见,并不是人人都像萧平实师徒那样惯于依文解义捕风捉影!)

    复次,“加行”既然全须是(五道中的)加行道,那么“资粮”也理应全是资粮道,如此一来,地上菩萨为圆成佛果而广积福慧资粮、修持六度万行,岂不全都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最低级的资粮道修法?谁敢这样承许?

    密宗祖师可不像萧平实师徒那样,糊涂到依文解义死搬硬套的地步。关于五道十地的道次第,以及暖顶忍胜法位详情,藏传佛教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如全知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云:

    “资粮加行与见道,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无垢光。

    初学者入门的资粮道与加行道随抉择分法是胜解地,即凡夫之二道;见道与修道是圣者有学道,圣者在这二道中断除见断与修断并精进修持;无学道是无与伦比、究竟唯一之地。”

    “加行道暖顶位修,信勤念定慧五根,

    忍位以及胜法位,修持信心等五力。

    加行道之所依:身体所依即已生起大资粮道的六道众生任何一种均可。如经中说天龙非天等无量有情生起加行道。意乐之所依:欲界或静虑六地任何一种均可。

    因:究竟大资粮道。《现观庄严论略释》中云:‘生起随解脱分之欣喜者,获得随抉择分。’

    本体:世间之修所生慧。

    分类: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世第一法)位。

    暖位与顶位时修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因为对生起菩提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故称为根。《中般若经》中云:‘所谓信根等五根。’加行道四位有四种智慧。(一)得大乘暖相之智慧:见诸法仅是心之显现,获得世间的修所生慧的下品明,作为实执外境的对治。《经庄严论》云:‘尔后成如是,菩萨之入定,除意言说外,不见诸外境。’此时的明是指法智忍。《经庄严论释》引用《江河盐碱地经》而云:‘所谓之明即是于法生起定解之异名。’(二)顶位增智慧:为了令正法之光明增上而精进修持无我法门,获得世间修所生慧的中品明。《经庄严论》云:‘为令法光增,稳固精进修。’(三)忍位趋入一分真如之智慧:获得安住于唯心执著之修所生慧的上品明,作为耽执外境的对治。《经庄严论》云:‘法光增上已,安住唯心中,其后诸外境,明现于心中。尔时将断除,所取之散乱,尔后唯剩余,能取之散乱。’(四)胜法位无间智:无有能取散乱之世间修所生慧的光明圆满从而不被他缘间断获得见道。彼论云:‘尔时速获得,无间三摩地。’如是四种抉择分每一种也可分为小、中、大三类,总共有十二类。《现观庄严论》中云:‘此顺抉择分,即有小中大。’……”

    阿底峡尊者所造之《菩提道灯论》云:“由圣教正理,定解一切法,无生无自性,当修无分别。如是修真性,渐得暖等已,当得极喜(初地)等,佛菩提非遥。”《菩提道次第广论》云:“又加行道得顶、忍时,未断邪见及恶趣因不善种子,然遇缘时,亦定不起邪见及恶趣故……”“又加行道世第一法,尚须总相证无我义,而许现在初发业者,修习空性心离分别,最为相违……”

    他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大乘庄严经论释》、《辨法法性论释》等众多论著,皆对包含加行道在内的五道功德和次第,作了详明阐述。如能有幸拜读,相信就再没人敢说“诸密教祖师皆无力证知此四加行真义”、“弄不清楚显教法相内涵”了。

    在对五道次第有着清醒认识的同时,藏传佛教针对密宗正行——四续或六续修法,宣说了特定的“预备行”,即前行性质的内、外加行修法。不妨以自宗宁玛派要典《普贤上师言教——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为例,简要介绍一下密乘正行修法之前的加行方便。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主要包含“共同外前(加)行”和“不共内前(加)行”两部分。修习外前行的目的,是对整个三有轮回生起坚定的出离心,藏传佛教认为,出离心并非小乘的特法,对于大乘学人特别是密乘弟子来说,出离心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认清轮回的痛苦和欺惑本质,从心坎深处产生强烈的厌离心,才能摈弃世间法,激发并保持精进不渝的修道热情。以大悲故不舍轮回和众生,虽为大乘的不共特色,但大悲救世和大智脱俗、殷切出离并不相违,对轮回法的自相贪爱烦恼,何时何处皆不被开许。试想:自身尚对轮回痛苦麻木不仁,无意出离,又怎能发起大悲菩提心,真切救度众生彻底出离轮回苦海呢?

    大小乘经论中,宣说出离心的教言浩若烟海,而藏传佛教的外前行修法,则无疑是集大成者。传统上,为令学人速疾生起无伪出离心,最初必须反复熏修如下四种共同外前(加)行:即睱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痛苦)和因果不虚。具体的内容,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有着精彩论述,这里不多讲。

    然后是不共内前(加)行。各教派在开合上虽略有不同(有说四种,有说五种),但总体上无甚差别。《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讲道:“依靠皈依三宝奠定解脱道的基础,依靠发殊胜菩提心树起佛子如海行为的框架,依靠念修金刚萨埵通过四力来忏悔一切过患之根本的堕罪,供三身曼茶罗可积累一切功德之根本的福慧资粮,一切加持的源泉——祈祷上师可使自相续中生起殊胜智慧,这些是不共内前行五种引导。”下面我们就逐个看看,皈依、发心、忏罪、集资、祈祷上师善知识,是否真如萧平实师徒所言,都是“外道法”。

    佛经论典中找不出皈依三宝的罪过,对皈依的赞叹,倒随处可见。《涅槃经》云:“若人皈依于三宝,必能解脱诸怖畏。”《日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纵破戒律心散乱,彼亦定能趋涅槃。”《校量功德经》云:“四有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三宝胜故。”《法句经》云:“帝释命终,入驴母腹中,因归命三宝,驴缰解走,破坏坏噐,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去复天身。佛为说偈,帝释闻之,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遵寂灭之行,得须陀洹道。”《木槵子经》云:“时有难国王,名波金璃,白佛言:我国边小,频岁贼寇,五谷勇贵,疾病灾行,人民困苦,我恒不安。法藏深广,不得修行,惟愿垂矜,赐我法要。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者,当穿木槵子一百八个,常以自随,志心无散称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乃至能满百万遍者,当断百八结业,获无上果。王闻欢喜,我当奉行。佛告王曰:有莎斗比丘,诵三宝名,经历十岁,得成斯陀含果,渐次修行,今在普香世界,做辟支佛。王闻是已,倍复修行。”《万善同归集》云:“皈依三宝无上福田,起坚固心具不坏信,离五怖畏成三菩提,最初之因缘,摄一切善法。”

    上述教言不仅对皈依三宝赞叹有加,而且讲到至心念诵皈依偈功德无量。——这恰是藏传佛教徒孜孜不倦地修持的内容:修一遍五加行,至少须念完十万遍皈依偈。而现实中,不少行人一生之内认真修过十数遍乃至数十遍五加行!如果谨遵佛敕如理修行,真是“外道法”、“违背师教,离经叛道,背反佛意”的话,那么请问:是不是只有取消皈依修法、肆意轻毁三宝,才能算是内道法,才能算是顺从佛意呢?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指出,皈依是区分内、外道的重要标准,其基础是清净的信心。对皈依和净信表示不满,这样的“佛教徒”是不多见的。

    有人以为“四皈依”是藏传佛教的独家说法,而事实上,汉地晚课中的“礼佛(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一开头就唱言“南无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请注意,金刚上师排在首位。)我们总不至于对汉地佛教徒奉持千年的传统也要斥为“外道法”吧!

    关于菩提心,前文已有述及,这里就不重复了。《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对菩提心及其基础——四无量心的论述,十分生动感人,读者可以自行参阅。

    接着看第三个加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如是介绍忏悔的意义和方法:

    “丁一、忏悔之理:

    相续中生起甚深道之殊胜证相的主要障碍就是罪障、习气。为了使阿赖耶的明镜中显现证悟的影像,净除罪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好比镜中要映现出影像,擦拭镜面十分关键一样。为此,佛陀宣说了不可胜数净除罪障的方便法门,而在这所有法当中最为殊胜的就是念修上师金刚萨埵。

    总的来说,不管是什么罪业,只要忏悔就没有不能清净的。如古代诸大德也曾经这样说过:本来罪业无功德,然忏可净为其德。所以,无论是违犯外别解脱戒、内菩萨学处还是失毁密宗三昧耶等等,即便是罪业再多么严重,通过忏悔也能得以清净。举个例子来说:婆罗门央具理魔罗,也就是指鬘王,他残暴地屠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但是通过忏悔而清净罪障,并且在即生中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再有未生怨王虽然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但后来通过忏悔而恢复清净,结果仅仅感受了如绸线球触地即刻弹起般短暂的地狱之苦便从中获得解脱……,佛陀在诸经藏中讲述了许多通过忏悔而得清净的公案。怙主龙树菩萨说:‘何人昔日颇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能乐同。’

    如果具足四种对治力而诚心诚意认认真真加以忏悔,就能清净罪业。反之,一边东张西望、胡言乱语、自心随着其它分别妄念转,一边口中发露忏悔等等,仅仅是口头上念诵忏悔文或者认为以后忏悔也可以、今后造罪也无害,诸如此类。如果是这样,那么尽管作了忏悔但是罪业也不会完全清净,诚如米拉日巴尊者说:‘若想忏罪能净否?忆念善法则清净。’所以,不论是任何人进行忏悔,尽其所能具足四种对治力都相当关键。

    丁二(四种对治力)分四:一、所依对治力;二、厌患对治力;三、返回对治力;四、现行对治力。

    戊一、所依对治力:

    在这里,所依对治力就是指,将金刚萨埵作为皈依境,具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在别的场合也有其他忏罪的所依对境,比如在《三聚经》中的三十五佛或者善知识、佛像、佛经、佛塔等前进行忏悔都属于所依对治力。此外,发愿行菩提心在一切忏罪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即使具足四种对治力来忏悔堕罪,也只能稍稍减轻而不能达到彻底清净的效果。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菩提心,那么往昔造了多少罪业都会自然而然清净,如《入行论》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依靠何者速解脱,彼者善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戊二、厌患对治力:

    所谓的厌患对治力,就是说对于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如果既没有将罪业视为罪业也没有以强烈的追悔心进行发露忏悔,显然不能得以清净。如《三聚经》中云:‘发露忏悔,不覆不藏。’此外大成就者噶玛恰美仁波切也说:‘若无悔心忏不净,往昔罪业如服毒,当以大惭畏悔忏。’

    戊三、返回对治力:

    返回对治力是指回想起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誓从即日起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如《三聚经》中说:‘从今以后,必断严戒。’《极乐愿文》中也说:‘若无戒心不净故,发誓今后遇命难,亦不造诸不善业。’

    戊四、现行对治力:

    现行对治力,是指尽心尽力奉行对治往昔所造罪恶的善业。尤其是顶礼佛及佛子、随喜他人福德、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发愿行菩提心、护持无伪实相之本体等等,这些都属于现行对治力。

    从前,无等塔波仁波切的一个修行弟子向他请教:‘我往昔以贩卖佛经维生,如今想起真是追悔莫及,请问上师,我该如何进行忏悔呢?’仁波切说:‘就造那些经典吧!’于是那个人着手造经典,结果经常心思外散。他又怀着十分沮丧的心情前去上师面前汇报说:‘造经典时我心思也是经常散乱,对于忏悔罪业来说,恐怕没有比护持本性更甚深的吧?’上师异常欢喜地说:‘实际上就是如此,纵然往昔所造的罪业积如山王,也能在现见本性的瞬间得以清净。’因此,净除罪业的方法没有比修菩提心以及恒时护持无伪的实相更为甚深的了。在这里,也要在不离开这二者的基础上,观修金刚萨埵、降下甘露、净除罪障、念诵百字明等等。”

    即使观想金刚萨埵形相,也须远离实执:“这种明观既不是观想成唐卡或壁画一样扁平的,也不是观成土像、金像那样实质物体自性或无情物的形体一般。从显现的角度而言,包括主尊的双目黑白颜色在内都要互不混杂地观想得清清楚楚;从空性的侧面来说,没有一丝一毫实质身躯的血肉内脏等等,就像空中显现彩虹或无垢水晶宝瓶一样。”(有必要指出,(和其他许多密宗圣尊一样)金刚萨埵既有双身像,也有单身像,普通根性的密乘弟子一般都是根据单身像进行观修的。)

    由此可见,除了观想、持咒,虔诚皈投三宝、发殊胜菩提心、强烈的追悔心、宁舍生命亦不再造恶的决心,特别是护持实相本性,都是忏悔修法的要素。萧平实对这些内在要素的忽视和抹杀,并不能降低作为有机整体的密宗忏悔修法的殊胜性。

    莲池大师在《瑜伽焰口》中开示道:“金刚萨埵百字咒此咒乃补阙之谓也。或行者,手印不次第,观想不专注,真言恐淆讹,如是等过,诵此咒已悉皆清净。复回观自心月轮上金色阿字,一气默持二十一遍。则前来能想所想一一作行皆不可得,若不如是,则堕有为矣。……阿字者,无生义,亦名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如上所作,皆以如幻三昧,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成就梦中佛事。虽有种种差别,以此字威力印之,当体亦无差别,究竟证入无生自性之涅槃也。又上来所作,皆从因缘生,而法性实无生也。论云: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缘生法不生,缘灭法不灭。于吾体上,何曾有丝毫增益损减也?所谓焰口,岂易语哉!”法护等论师所译的《大乘集菩萨学论》云:“又底哩三昧耶王经说对治行云:若闭目观缘诸佛菩萨,诵百字明八千遍已,开眼备睹佛菩萨等,得离彼罪。”汉文大藏经密教部中,对百字明的介绍和赞叹就更多了。倘若此法真的“实质是为‘鬼神祈请忏悔咒’,其实是双身邪淫法门的咒语”(《狂密与真密》),又怎能瞒过莲池大师等历代圣祖的慧目呢?难道汉文大藏经和众多祖师大德,都成了鬼神法、邪淫法的同道和后台吗?希望萧先生以后说话,还是三思为妙。

    藏传佛教的三十五佛忏,则与汉地盛行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渊源颇深。三十五佛是八十八佛的后半部分,出自《佛说决定毗尼经》(蕅益大师《阅藏知津》谓彼“即《大宝积经》第二十四优婆离会异译”)。经文讲道:“若有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萨应当三十五佛边,所犯重罪昼夜独处至心忏悔。忏悔法者: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如是舍利弗,菩萨如是观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来所有功德,应作如是清净忏悔。菩萨若能净此罪已,尔时诸佛为其现身,为度众生亦说种种诸行,成就愚惑诸众生故,菩萨于诸法界心不动摇。……又舍利弗,师子兽王大吼之时,其余小虫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又如香象其所负重,诸驴骡等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又如释梵所有威德光明色像,贫穷之人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又舍利弗,于意云何?如金翅鸟王所有势力,鹫鸽等鸟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如是舍利弗,菩萨所有其心勇健善根势力,所有之罪依出离智,得见诸佛及得三昧,非一切众生声闻缘觉,所有犯罪忧悔之事而能得除。菩萨若能称彼诸佛所有名号,常于昼夜行三事者,得离犯罪及诸忧悔,并得三昧。”

    不空三藏所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后面,专门附了一段话:“右此三十五佛名并忏悔法,出乌波离所问经,能净业障重罪,现生所求禅定解脱及诸地位皆能满足。五天竺国修行大乘人,常于六时礼忏不阙,功德广多文烦不能尽录,但依天竺所行者略记之,余如本经所述也。”

    所以说,无论金刚萨埵修法还是三十五佛忏,都是十分殊胜的大乘忏罪法门,并非什么“外道法”。萧平实师徒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

    《禅秘要法经》(鸠摩罗什大师译)云:“佛告禅难提,及敕阿难:佛灭度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忏悔者,欲灭罪者,佛虽不在,系念谛观形像者,诸恶罪业,速得清净。……见此事已,复还摄心,如前观一佛像,尔时彼佛光明益显,不可具说。复持澡瓶水,灌行者顶,水相光明,亦如上说。如是七遍。佛告禅难提:此名观像三昧,亦名念佛定,复名除罪业,次名救破戒,令毁禁戒者,不失禅定。佛告阿难:汝好受持此观佛三昧灌顶之法,为未来世一切众生,当广分别。佛说是语时,尊者禅难提,及诸天众,千二百五十比丘,皆作是言:如来世尊,于今日为诸众生乱心多者,说除罪法,唯愿世尊更开甘露,令诸众生于佛灭后得涅槃道。禅难提比丘,闻佛说此观佛三昧,身心欢喜,应时即得无量三昧门,豁然意解成阿罗汉,三明六通皆悉具足。佛告阿难:此想成者,名第十九观佛三昧,亦名灌顶法,汝好受持慎勿忘失,为未来世一切众生,分别广说。佛说此语时,诸比丘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观虚空藏菩萨经》云:“尔时当起是想:是虚空藏菩萨顶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作紫金色,若见如意珠即见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佛像现,如意珠中十方佛像现,虚空藏菩萨身长二十由旬,若现大身与观世音等。此菩萨结跏趺坐,手捉如意珠王,其如意珠演众法音与毗尼合,若此菩萨怜愍众生故,作比丘像及一切色像,若于梦中,若坐禅时,以摩尼珠印印彼人臂,印文有除罪字,得此字已,还入僧中如本说戒。……佛告优波离:持是观虚空藏法,为未来世无惭愧众生多犯恶者广分别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佛告阿难: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花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由此可见,《狂密与真密》所言“密宗之如是观想除罪之法亦复如是,纯是愚人妄想之所想也,无有实义,终无饱食之实质故……终无消罪之实质故。由是正理,说此密宗观想名为‘妄想者所想’也”,是十分错误的。佛相、密咒、刹土等净缘起,实为如来智悲的不思议幻现,故此借助四种对治力,诚心观想如桥梁般连通相对层面和绝对层面的胜妙境相,必能有效地净除罪障。性相融通事事无碍的实相义,是观想除罪法的坚实基础。

    第四种内前行为供曼茶罗。佛经论典中讲到的供养法,有实物供养、意缘供养和意幻供养,供曼茶罗实际包含了这三种方法。修此法者需具备极广大的心量,明观自身现在所处世界之外,尚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刹土,其中复有无尽美妙物品,遂起妙观摄取如是无量财物虔诚供养一切佛菩萨。以此方便,可迅速圆满福德资粮。因为心力无量,供品无量,供奉对境无量,故所集福德亦复无量。

    莲池大师《瑜伽焰口》详细介绍了曼茶罗修法:“初总明世界因起,如《俱舍》颂云:‘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犁,咸海外铁围,方名器界立。’……为从一切法空之理,随定智力应念而现,不涉筹量,如幻术力,刹那顿彰,大小染净,随心应量。如善财入弥勒楼阁,以三昧力具见庄严等事,忽然不见,问弥勒曰:适来境界从何处去?曰:从来处去。曰:从何处来?曰:智慧中来,依智慧神通而住。若随法性,万象都无,随愿智力,何所不成乎?次微细委释世界因起。夫未免形累者,故须托土以居,八地以上永脱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用土奚为?然复现有染净差别者,无非因时设化接引群机耳。将建曼怛,先释因起竟。

    ‘轮围山’:即大铁围山。

    ‘铁围山’:念真言时,手拈花米于曼怛上右旋散洒,如空注雨,成此二山。……

    ‘金刚地’至‘而作拥护’:此成金刚界,手拈花米于曼怛啰中间书一吽字作拥护,排列花米,从中间而出。胜金刚地基者,赞智力所现,不同众生妄想也。若依次第差别因起者,如因本经云:此大地厚四十八万由旬,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依妄想,妄想依真如,真如无所依。水聚厚六十万由旬,水上别有风大吹转,于上成金。……

    念真言时,应观心月轮上有金色嗡字,此名庄严一切佛刹大智大轮金刚三摩地。入此定已,能从无住本建一切法。法句经云:菩萨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诸法。故于真空自性之中,默想嗡阿吽,一念顿成十方世界所有天妙曼怛等哑哩干五供。犹如普贤云集供养者,正明其供养之心广也。遍空充界者,明此供横遍十方也。尽轮回而无间者,显此供竖穷三际也。……”

    如能深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理,肯定会对通过观想而集资忏罪的大乘法门生起殊胜信解。至尊上师堪布仁波切在《破除邪说论》中,就此问题作了深入论述:

    “萧平实说:以观想之法消除罪障及供养诸佛,实乃密宗独有之妄想也……若观想还债即可真正还债,则一切人造恶业已,如是观想之后,债即可还清,如是简易消除业障之法门,释迦世尊绝无可能吝惜而不宣说,然终未见世尊曾说此法。若观想之事即是真实,可以成真,则观想能力较强者,亦可藉观想之法,将他人之福德据为己有;则诸佛亦可观想其一切弟子皆成究竟佛,则诸弟子不须勤苦修行,只须多多供养于佛,讨佛喜欢,由佛观想弟子已成究竟佛道即可。……

    答:萧先生认为‘以观想之法消除罪障及供养诸佛,实乃密宗独有之妄想也。’这种观点的得出,一方面说明先生其实并不像自己弟子评价的那样‘深入经藏”、饱览经卷;一方面也说明先生始终将本人的言谈、修证境界当作判定一切佛法现象的准绳这种作风,业已发展到蔑视经教、完全抛开、无视释迦牟尼佛教言、教法的地步。这种评价绝非言之无据,相信读者看了下文的分析后自会得出公正的结论。

    大乘显密佛法的一切修证法门,其理论依据都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一点想必一直‘弘扬’如来藏及唯识学思想的萧先生应该不感陌生。(中略)另外,下面的这首偈颂大家可能早就耳熟能详,它讲述的依然是以心忏罪的道理:‘罪由心造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一切坚信般若空性之理的佛教徒,无不承认万法包括罪业等的本质空性,以心而幻造,以心而空之,只有那些一切执实的人才会以为不论供养还是忏罪,都不可能做到所谓的三轮体空,所有这些行为举止都得抓住我与我所,否则就太简单省事,也便宜了欲行忏罪与供养之众。

    而《宣说四法经》中则云:‘弥勒,菩萨若具四法则能压制所造所积之一切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指若行不善业则多生悔心;现行对治力指虽做不善业,亦极为精勤行善;返回对治力指真实受戒后获得不再造罪之戒心;所依对治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宝与不舍菩提心。’

    正是在上述以及众多经论、教言的指导下,密法中才出现了那么多极具加持力及清净传承的观想忏罪等殊胜、方便之法门。而且这些方便法绝不是密宗所独具之修行快捷方式,更谈不上是密宗‘独有之妄想’,显宗经典中也早就有了释尊亲口宣讲过的同样修法之详述,如果萧先生硬要将观想修法罗列在密教的邪法分支之中,则先生本人是否也彻底地将显宗佛法、将释迦牟尼佛统统都打入妄想邪法以及大妄想者的行列?因世尊在多种显教经典中都广为介绍、弘传过此种法门。如《德藏请问经》云:‘何人作合掌,观十方诸佛,顶礼做供养,随喜诸福德,忏悔诸罪业,祈祷转****,祈请不涅槃,彼之福德量,恒时遍虚空。’对此段偈颂中的‘观十方诸佛,顶礼做供养’等内容,如果按照萧先生的理解,是不是需要行者一一来到十方诸佛面前顶礼、供养、忏罪、随喜、请转****……?除了极个别如先生一般的大成就者之外,大多数修行者面对这样的修法要求,岂不要望而却步?离开观想,请先生为大家想出一种不属妄想之法的‘新想法’来。有关此种修法的详细说明,诸位可参见《普贤行愿品》,那里面的观想修法已远远超越了属于‘密宗独有之妄想’的观想忏罪、观想供养的领地,其观想的范围几乎涵盖了佛法一切积资忏罪的领域。

    又如《十方广大经》云:‘谁人若欲忏罪净,身体端直观真义,真实义中观真义,若见真义则解脱,此乃殊胜之悔净。’《三摩地王经》中也说:‘散步安坐站立卧,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彼前,彼者将获广大果。’此经又云:‘身体宛若纯金色,世间怙主极庄严,何者之心专注此,菩萨彼者即入定。’而在《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佛陀则完整、细致地阐述了观想佛之相好能灭除重罪、观像与观佛自身等无有异等观点,并对具体的观想礼拜、供养之修法以很长篇幅做了完整介绍。下面就从这部殊胜佛经中摘录一些片断以供读者参照,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看个清楚明白,到底是密宗独辟邪径、发明了观想妄法,还是某些人自己智识浅薄、在根本未深入经论的前提下就急急忙忙、别有用心地抛出自己的妄见。在是与非面前,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毫无疑问是唯一、也是最可靠及最后的判定标准,如果我们还是一个佛教徒的话,那就必须在世尊教诲与某些人(不管此人都给多少人印证过其修证境界,也不管此人歪批过多少祖师大德,俨然自己的修证层次早就凌驾于这些未见道者之头上。)个人的分别念之间做出选择。你是要听世尊的话,还是要死心塌地跟着违背世尊教言的人跑?既然这个人整天都在高喊、教育你们应该‘依法不依人’,那就对照着下面的佛法,自己好好抉择一番吧。

    此经《六譬品第一》中云:‘佛告父王,如是如是。未来世中,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及与一切,若能至心系念在内,端坐正受观佛色身,当知是人,心如佛心,与佛无异。虽在烦恼,不为诸恶之所覆蔽,于未来世,雨大法雨……佛告父王,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以是心故,能得三种菩提之根……佛告大王,诸善男子及善女人,系心思维诸佛境界,亦能安住诸三昧海,其人功德不可称计,譬如诸佛等无有异。’

    《观相品第三之二》中云:‘若我灭后佛诸弟子,舍离诸恶,去愦闹相,乐少欲法,不务多事,昼夜六时,能于一时,于一时中分为少分,少分之中能须臾间念佛白毫,令心了了,无谬乱想,分别正住,注意不息念白毫者,若见相好若不得见,如是等人,除却九十六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之罪……’

    《观相品第九》则云:‘佛告弥勒,阿逸多,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灭后多有众生,以不见佛作诸恶法。如是等人当令观像,若观像者,与观我身等无有异。若有众生观像坐者,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未来值遇贤劫千佛;过贤劫已,星宿劫中,值遇诸佛数满十万,一一佛所受持佛语,身心安稳,终不谬乱。一一世尊现前授记,过算数劫得成为佛。’

    又经中《念十方佛品第十一》中说:‘云何供养?(中略)如是等无量供养,皆当起心从心想出,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是名坐时功德从心想海生。如是坐时,入深禅定无量境界诸三昧海,但于心中,出息入息、念念想想,相续不绝。于一心中运其心意,作无数供具云,上供诸佛下施一切,作是念者名学普施。此想成时,渐渐减消诸烦恼结。观想无相无相力故,当得甚深六波罗蜜多。’

    以上所引即为《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有关观想的部分内容,从这部显宗经典中,我们当可看出观想法门是否为密宗独创之妄想方便法门。如果萧先生阅后又要想方设法痛斥此经为密宗祖师伪造之续部经典,我们也只有无话可说,因该说的话早已说尽了。

    为加深读者印象,使大家都能在佛经中找到真正的依止处,下面再不惮啰嗦引用两段经文,以帮助大家明白到底是谁在妄言、妄想。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云:‘佛告阿难,谛听谛听……我今当说其忆念法……当学是观……一一华上有一玉女,颜色红辉有过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乐器以为眷属……于象牙上,诸池玉女鼓乐弦歌,其声微妙,赞叹大乘一实之道……是名始观普贤菩萨最初境界。’佛陀又于《般舟三昧经?行品第二》中说道:‘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既然如此众多的显宗经典都在讲述观想灭罪及供养的法门,再将之列为密宗独有的‘妄想’法恐怕就有失公允,至少也应将其定罪为显密共有的‘妄想法门’。我们已经领教过先生的密法修养,想来作为被弟子们称道的善知识及‘深入经藏’的典范,显教基础理应具备一点吧,谁知又是这个样子!

    其实,密宗行者的观想忏罪绝非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属于明知故犯、事后临时抱佛脚般的投机举动。他们在守持三昧耶戒的同时,亦受持严格的别解脱戒与菩萨戒。若违反别解脱戒及菩萨戒的戒条,则需要依照羯磨法来忏悔干净;至于三昧耶戒的违犯,则更非仅凭形式上的观想就能忏悔并恢复好。而观想忏罪的应用,主要是依四力来清净阿赖耶识中以往所造罪孽的种子习气。而‘造恶业已,观想后就可还债’这样轻飘飘的话,经论中从未说过,因为若属故意造罪,即便如何观想,这种投机取巧的忏悔方式也无法使所作罪业彻底消除。

    萧先生还说‘终未见世尊曾说此法’,这也许是孤陋寡闻所致,除了上引教证外,佛陀尚于《禅秘要法经》中阐述过以观想法消除业障的问题。这种观想并非一蹴而就,凡夫也不可能借助一次观想就位登佛地,这其实与念佛求生净土的道理没有两样。对此感兴趣者不妨参阅《禅秘要法经》,以与我们上文的分析互为借鉴。

    至于‘若观想之事即是真实,可以成真,则观想能力较强者,亦可藉观想之法,将他人之福德据为己有,……’则真真切切是投机心理之绝佳写照。佛法修证尤重发心,正所谓‘亏损失败我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藉观想之法觊觎他人之福德,此种动机早已违背了佛陀教法。推己及人若从设身处地这方面来讲,原本是一褒义词,但萧先生此处把骨子里损人利己、只能导致修行人堕落三途的恶意妄加在并不具备这一恶意的密法行者身上,就令人不知其用意、本怀、居心为何了!

    再说‘则诸佛亦可观想其一切弟子皆成究竟佛,则诸弟子不须勤苦修行,只须多多供养于佛,讨佛喜欢,由佛观想弟子已成究竟佛道即可’,这种看法着实有些可笑,因它纯属以凡夫俗子之心态来推测诸佛及菩萨之境界,这样做的结果与那个流传颇广的笑话倒产生了同一效果:一个乞丐极尽梦想之能事,依然无法揣测到国王早餐会吃什么,恰好此时别人施舍给他半根油条,于是他感慨万千地说:国王的早餐一定是满满一盘油条。上文的论断便也具有这种乞丐的梦想特质。

    首先,诸佛皆具有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能现量观照一切情器世间。具体说来,如所有智是了知诸法本性皆为空性大平等的智慧;尽所有智可了知显现的万法所各自拥有的作用及其差别。因此佛根本无需观想,在其自现境界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大千世界尽为清净刹土。而本具圆满佛性的众生,却由于各自的业力而显现为六道凡夫,且因缘果报互不混杂。

    如此说来,有些人可能又要振振有词地反驳了:既然因果各自承当,谁也替代不了,那么观想忏罪或供养又有何用?对此我们回答说:诸法皆依因缘而生,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亦不例外。尽管佛的慈悲与智慧无量无边,但对无缘度化的众生,他依然不能拔苗助长、越俎代庖般地替其消尽业障、替其成佛。对我们这些修行人来说,值遇佛陀、闻佛说法或有幸生在其教法尚留存于人间之时,都可谓是修行的增上缘,但这些因素都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亲因缘,否则佛陀岂不沦落为万能的上帝一类的角色。这一点正如佛自己所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显密修学者的观想就绝不会采取懈怠投机的态度,也绝不会只观想‘多多供养于佛,讨佛喜欢’,更不会奢望佛陀会观想自己已成究竟佛道,任何一种真正的观想修法中都从未有过这些提法。

    不过,这种说法对观想行者倒构不成任何具本质力量的讽刺,它却有些诬蔑佛陀的味道洋溢在其中。因人天导师早已断尽二障,圆满了福慧二资粮,还要说他贪图凡夫的供养、讨好,这无异于在说佛陀依然摆脱不了庸俗的市侩习气。佛陀之所以接受各种供养并赞叹其功德,无非是给众生提供种福田的机会。佛弟子们极尽供养之能事,亦是要借此机会断除自己对财物的执著,同时与佛结下善缘,于心相续中种下解脱的善根。佛弟子必须以清净信心忆念佛陀功德,同时祈请诸佛本尊加持自己忏净业障,靠着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大悲愿力,再加自己恒久不退的清净心念、对十方三世佛陀坚定不二的诚挚信仰与祈祷、对自己所造罪孽的真诚、痛切忏悔以及永不再犯的勇气与实际保证,最后再加对万法本性的理性认识与次第增进的实修体验,一个修行人绝对可与诸佛的无缘大悲相应,并决定得到他们的加持,自己的罪障云何不能忏悔干净?如果将罪孽当成实有不灭的实体,则佛陀也成带罪之身。当亲因缘与增上缘互相合和而发生作用的时候,相应之果报一定现前(当然其中亦需要等无间缘、所缘缘等条件聚合)。这个道理原本也不难理解,何以一应用到密宗的观想法门上,萧先生就不以其为准绳了呢?在他眼中,密宗弟子各个善于钻营算计,只知超快捷方式、走旁门。在这种偏见误导下,他甚至把佛陀也当成了与密法行者沆瀣一气的一丘之貉,居然在收了他们的供养后欣欣然欢喜无比。这样看来,是否只有先生一人秉公执法,严厉追讨众生所欠下的一切业债,并永远都把这些罪过实执起来?……

    先生不仅认为观想忏罪无异于自欺欺人,同时也认定观想供养亦达不到供养的作用。照这种观点来看,似乎佛只接受真实供品,除此之外的一切幻化供品皆拒不纳受。但稍一思索大家就会发现,此种论调明显与我们上文引用的所有经教直接违背。若此说成立,则供品真实,所供之佛亦需真实才符合逻辑。若不如是,则以真实供品供养木雕、泥塑之佛像,真实供养之功德又从何而来?但一个明显的事实却是,所谓‘真实’的释迦牟尼佛早已于两千多年前示现涅槃了,若不对着泥雕木塑的佛像供养,后人就无法行一切供养之行为。而每一个在佛像前献上供品的人,我想也包括萧先生在内,恐怕绝不会以为自己是在给一块木料或一团泥巴奉上供养,哪个不是把眼前的佛像观想为真实的佛陀本身?这不是观想又是什么?如果我们可以把显现上非真实的佛像观想为真实的佛陀,与之相同,人们又为何不可以把观想的供品供养给诸佛菩萨?他们不可思议的功德力量难道还不能接受我们以诚心观供的一切物品?如果不能观想供养的话,就请给大家再找出一位真实的佛陀来,以作众人供养的对境。

    况且几乎所有的经论都强调供养十方一切佛的功德与必要,而对所有凡夫而言,别说十方诸佛,我们连一个佛都不可能现量目睹,仅能凭意生定解而观想供养。不这样做,众生何时才能断尽贪欲,并迅速圆满成佛所需之资粮?我们眼前有现成的供品,同理,十方世界中皆有无量无边之供品,行者以意观而供养诸佛,必然应理。既然万法皆由心造,那么以幻化的心再幻化出无数供品供养并非实有的、特异于众生的佛陀,这在教理上决定行得通。

    不仅观想供佛,随喜功德、回向功德以令众生皆入佛道等行为都可为行者带来无边利益。若非如是,则前文所引经典尽皆变成妄语。”

    堪布仁波切有理有据的论述,不容置疑地阐明了通过观想而集资忏罪的合理性与现实性。我们不期望萧平实师徒能够完全读懂上述教言,但对于广大正信佛子来说,是不是一定要受限于实有的时空、事物、境相而心外求法,才能完成大乘的神圣修道,应当不再存疑了。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对六度均依心而立所作的精妙论述,历历在耳。同样,护法菩萨在《成唯识宝生论》中讲道:“若知但是自心所作,无边资粮易为积集,不待多时,如少用功能成大事。善逝行处,犹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愿求当能圆满,随意而转。……若异此者,所舍之物尽持行施,及所遗生,何能总遍令其欢喜惬顺求心?此即便成无边际境,所为施事,无有竟期。又复所有广为利益有情戒等,于诸无障有情之类,随彼乐欲悉能称意,赴彼希望正行施等,速便收集正觉资粮。由斯但自心,复何须外境?若许外事,复与正理义有相违,故知境无,斯成胜妙。……然于施等,各随其事,而能获果,实不假藉识外境事。”既然空有二宗异口同声,那么萧先生再怎么想不通,也只得忍气吞声了!


{返回 般若锋兮金刚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2)
下一篇: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三节 菩提心和观想法(2)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三节 此心谁知
 第九章 神圣的回归 第三节 此中有真意(2)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误区(6)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节 禁行、善恶、戒律(1)
 第九章 神圣的回归 第一节 即生成佛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一节 一切显现法的本性
 第九章 神圣的回归 第三节 此中有真意(1)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三节 事事无碍与性具善恶(1)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误区(5)
 第三章 般若中观和禅宗不是了义正法吗? 第三节 仗不上人势的尴尬..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中阿含》(卷三)~A 一、盐喻经[栏目:界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