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初级佛学教本 第一课 佛
方伦居士 著
{返回 初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353

第一课 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或作佛图、浮屠、浮图等,凡此皆为印语的意译,原是如来 (1) 十号之一,于义为「觉者」。觉复具有觉察和觉悟二义:在事障 (2) 上,一切烦恼,伺隙侵人,惟至圣能随缘省察,不为所困,是觉察义。在理障 (3) 上,凡夫疑迷,颠倒执著,惟至圣能朗然彻悟,烛照无遗,是觉悟义。一切圣者,于此二义,虽皆能行,但是,行得最彻底者,惟有佛。

觉有三种:一者:于界内见思惑 (4),及界外尘沙 (5) 无明 (6) 惑,悉皆断除,此名自觉。二者,复能以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此名觉他。三者,其觉悟程度,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此名觉满。

每一位的修行人,当他破尽三界 (7) 见思惑,于界内的事理二障,不复贪恋迷惘,是即达到小乘自觉的地位。声闻乘的阿罗汉 (8),和缘觉乘的辟支佛 (9),都是这一类人物。由自觉更迈进一步,内怀修道成佛之愿,外行布施利他之事,于三界内外的见思和尘沙二惑,皆能逐渐勘破,是即达到自觉觉他的地位。菩萨乘 (10) 的一切圣者,都是这一类的人物当菩萨位满,再破尽元品无明惑(11),此时大觉已圆,即成佛道。所以佛是具有自觉、觉他、觉满,这三种觉的圣人。

【注释】

(1) 是佛十号之一,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
(2) 贪、聩、疑等、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
(3) 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4) 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者,谓之惑。迷于三界内之妄见,如身见边见等,名见惑,迷于理而起之惑也。迷于三界内之妄情,如贪、嗔、疑等,名思惑,迷于事而起之惑也。
(5) 菩萨教化他人,必须通达多如尘沙的法门,然而学力未充的菩萨,心性暗味,不能达此无数法门,成为化道之障,故名尘沙惑。
(6) 此为迷界、无于理体之惑,能障蔽中道实相者,因系属于根本无明,故名无明惑。
(7) 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欲界的范围,包括地面及六欲天,其中众生,皆有淫欲,有色身,有想念。色界的范围,包括初禅至四禅天,其中众生,无淫欲男女,但有色身及想念。无色界的范围,包括四空天,其中众生,无淫欲男女,亦无色身,但有想念。
(8) 为声闻乘极果之名称,含有三义:一杀贼义,谓杀尽烦恼贼也。二应供义,谓已断尽三界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的供养也。三不生义,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也。余义详后第十八课课文中。
(9) 为缘觉乘极果之名称,若译义则为缘觉或释觉 。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道者,为缘觉;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自行悟道者为独觉。余义详后第十九课课文中。
(10) 菩萨为菩提萨的简称,菩提为觉,萨为有情,言既能自觉,而又能转而觉悟一切有情也。亦译为大士、门土等,为大乘行者的总称。余义详后第七课课文中。
(11) 元品无明,亦名根本无明,或无始无明,此无明与真如,皆属无始,为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源,若断之,即入佛位。


【习题】

(一) 何谓「佛」?
(二) 何谓「如来」?
(三) 觉察和觉悟的意义,有何不同?
(四) 何谓自觉、觉他、觉满?
(五) 何谓三界?
(六) 试述元品无明的别号,及其性质。


{返回 初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初级佛学教本 第二课 释迦牟尼佛(一)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初级佛学教本 第六课 佛法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课 中国四大名山 (二)
 初级佛学教本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初级佛学教本 第二课 释迦牟尼佛(一)
 初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课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二)
 初级佛学教本 第九课 中国四大名山 (一)
 初级佛学教本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初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五课 三十七道品 (二)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 综合指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