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千里马 1996.6.16~1996.6.30
 
{返回 星云日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42

星云日记
千里马 1996.6.16~1996.6.30 
 

  六月 十六日  星期日            
  应台湾地区信众要求,今在佛光山为母亲举行怀恩法会。上午八时,从万寿堂和国民弟、侄春来等人,将母亲灵位移至如来殿大会堂。

  灵根、悟一、浩霖等长老和政府首长、贵宾,如:许水德、吴伯雄、吴敦义、余陈月瑛、余政宪、陈履安、王清峰、及国际佛光会各地区代表蔡淑蓉、陈瑞莱、许超才、李嘉祥、西原佑一、陈逸民、张元礼子、林丽珠、高登吉、麦尔康、卡尔等近千名会员,都前来为母亲拈香。总统李登辉先生、副总统连战先生、总统府秘书长吴伯雄先生、大陆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都送来挽联。天主教罗光主教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众来信、传真的吊唁函总计有数百封之多。

  说不尽对各位长官、信徒、亲友们的感谢。家母今年九十五岁,我已七十岁。由于战乱的离散,直到最近的十八年才和她老人家联络上,九十五年的岁月,仅奉养她十八年。

  母亲生下我的身体,七十年后,她的身体却由我火化了。生的会死,死的也会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不止息。生死在世间上是一个秘密,多少万年来,大家一直想要探讨人生的秘密,然而并没有成功。二千多年前,佛陀解开了生死之谜,也就是生也不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只是一体的两面。母亲生我,将我送给佛教,希望我也能解开生死之谜,但愧对慈母,生死相隔,仍未解此迷惑。

  母亲一生历经民国、北伐、抗战、国共抗争,所见所闻实在很丰富。母亲应该是在佛国莲花化生了,我观想她是移民到佛国去了,然而母亲的慈容,并没有因此淡化。母亲很勇敢,不曾流泪,具有侠义心肠,常为街坊邻居排难解纷,虽然物质条件并不佳,但常以助人为乐,虽没有读书,但常有警世的智能之言。

  半个月来,从洛杉矶到佛光山,各为她老人家举行一场怀恩法会,其音容相貌,在我心中更为清楚。席间为信众叙述母亲一生勤劳、威仪、慈悲、恩义、体谅、机智的美德,让大家也能略知一、二。

  下午三时三十分,于彰化县政府礼堂,举行一场皈依三宝典礼,彰化地区信众有八百多名发心皈依。

  晚七时三十分,续昨晚的《般若心经》讲座。

  六月 十七日  星期一

  上午九时起,将一连三天,举行佛光山派下各别分院徒众的“僧众讲习会”。

  讲习会前,由各宗务委员及院会主管,先做工作报告,再依徒众所提的问题,做简略说明––

  虽然各人负责的工作不同,但本山任何单位,都与徒众有关,因缘一来,很可能就会轮到自己去负责,故任何活动、任何事务,每一样都要主动去关心、了解、接受,凡事不知道、不深入,则不能为大众服务。

  佛光山为社会大众所认可的利生事业很多,如净化人心、慈善事业、文化弘法等等,其中以佛教学院培养人才为最重要的长远计画。

  人间佛教不外生活佛教,重在行住坐卧、衣食住行的自我规画,也就是说生活要律仪化,没有律仪规范的放逸态度,是不如法的修持生活。

  有健全的人事制度,才有健全的团体,佛教必须靠教团来发展,制度则要靠大家来维护。

  凡事不要银货两讫,不要只有金钱往来,很多事情是无价的,不能以金钱来衡量。

  在思想上,如何与佛光山相应?不外集体创作、四众平等、行解并重、福慧双修、以退为进、你大我小、教育文化、自尊自重、与人为善、有威仪、有道德、有前瞻性、讲究伦理、规矩。

  人学习的方式,最方便的不外从模仿中去学习,故上位者,身教言教的影响很大。但人若没有自觉,是永远不会进步的。

  待人接物不懂得体谅别人是很自私残忍的,能互相体谅彼此信赖,就是很美好的世界。

  喜欢人家对自己的厚待、恭敬,要先去厚待别人、恭敬别人,尤其是对后学者。

  人彼此不互助,易同归于尽,要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谦虚、尊重、包容,才是共事之道,因为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怀才不遇的情愫者,中间必定缺少一份“缘”,要知苦恼、知惭愧。愚者也有一得,认识清楚自己的长处、缺点、过失,并刻骨铭心的去改过。只要有条件不怕没有伯乐欣赏,就怕自己不是千里马。

  一个人只要有真心、热心、慈悲心,一定可以赢得人心。对人没有记恨心、嫉妒心,就是佛心。

  受教育就是要明理,不明理,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

  “仁”即是指人有二个,心中要有另外一个人的存在,才是“人”。不闹情绪、不冤枉人、不欺侮人,能包容人、尊重人、服务人,才像个人,千万不要做“半人”。

  在寺院道场,最亲信的朋友,不外是信徒,要把信徒当亲友,而非只是义工、雇员。

  要获得信徒尊称一声“师父”,必须具备:亲切、友爱、慈悲、关怀、佛法等条件。

  为众生服务者,必能开悟。

  六月 十八日  星期二

  今天是“僧众讲习会”的第二天,座谈中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我的看法––

  历史是镜子,人物是榜样,年轻人心目中要有偶像才会见贤思齐。

  再好的管理法也要有人奉行,有法但不能贯彻实行,如同没有。发惭愧心者比较容易受教,最好的管理不外自己做自己的管理员。

  学佛若学不到欢喜,则失去意义;对所负责的工作能胜任,自然就会感觉愉快而不觉得苦。学佛要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并从中增长自己的道心。

  服务信徒志在发菩提心,没有所谓上、下班。

  如何学佛?要从自己的身口意去反省,做的、说的、行的、想的都能合乎佛法,并时时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要时常反观自照,而非向外追求。

  作务是一种健康之道,能培养与常住的感情,凡事多参与,自然会有同体感。

  化缘主要在化心、化欢喜,原则不外以不要而有,以不化缘而有缘。

  在团体中要有常住立场,要有是非观念,人没有学问不要紧,但不能没有人格、品德。

  理由不能依个人好恶,自由也不能依个人欢喜,要以团体为重,以常住立场来着想,更要有牺牲个人成就大众的理念。

  良好的习惯要靠自己用心去培养,不好的习惯要用心去改过。

  口中无瞋出妙香,一个人要修口德,不要信口开河、乘兴发言,在乱言乱语中,会从“口边”流走太多的功德及好因好缘。

  一个人若没有包容性,对看不惯的人事,就会放不下,就会痛苦,所以生活中要时常自我调适,才不会怨憎会苦。

  信众到道场来,一定要让他有所得能受益,除佛法的供养外,还要慈悲、赞美、主动、亲切,给信众欢喜,是每一位弘法者的责任。

  人,尤其是做一个现代的人,在群我关系的生活中,要做一个制造业,制造“欢喜”给人,我为了给人欢喜,总是很用心的与对方结缘。

  每个信众,都有他的个性,有的喜欢参加法会、有的喜欢布施行善、有的喜欢当义工、有的喜欢接待信徒、有的喜欢研究经典、有的喜欢带活动,尽管类型不同,重要在于彼此能互相尊重,不妨碍他人。

  下午,接受《亚洲周刊》叶小姐的访问,内容重点如下––

  社会乱象的革新方法,首重提倡正见与教育。

  世界越来越需要佛教,只有佛教才能解决社会问题。

  佛门讲究业力(自做自受),一切事情要从建设性上去看。

  如何进步?我提倡每人每天都要有一小悟。

  任何一件事,一离开佛法,就没有价值了。

  若不关心人权,如何普渡众生?

  六月 十九日  星期三

  常有人问我:“以一个外省人的身分,如何融入台湾的社会?”

  我当初出家时,在丛林就没有同乡,为了相处,我主动的融入其它省籍的同参之中,除尊重外还要有一份包容。来台湾时,我以一颗真心与诚意,而成为大家的师父,且信众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日本乃至世界各地。

  不管在任何国度,开山之际,不见得会为当地民众认同,但我主张要本土化、尊重对方、给予对方坦诚的付出,慢慢地大家自然可以接受,进而支持。

  希望佛光山的弟子,不管在哪里一个国度弘法,都能保有为佛教奉献的热心、对信众的真心,让佛法在当地生根发芽。三天来的“僧众讲习会”,与大家的座谈、研讨、决议,希望对今后在弘法工作上能有所助益,归纳此次讲习会的内容,不外勉励大家––

  1.生活律仪化

  3.经济统一化

  5.仪规统一化

  7.僧事互助化

  9.自我规画化

  11.交通规定化

  13.政治超越化

  15.依食简朴化

  17.作务发心化

  2.人事制度化

  4.常住安全化

  6.思想宗风化

  8.进修考试化

  10.环境净土化

  12.拥有合法化

  14.做人正常化

  16.信徒亲友化

  18.观念人间化 

  六月 二十日  星期四

  今为华视“星云法语”节目,录制存档。“星云法语”从开播至今已播出一千多集,实在是一个很具纪念性的节目。今录像部分内容有––

  领导者的条件

  要为大众谋求福利,要为大众减轻负担,

  要为大众计画未来,要为大众担当责任。

    如何度过难关

  要有忍耐的功夫,要有承担的勇气,

  要有吃苦的精神,要有不挫的毅力。

    真正的补品

  一碗道心粥胜饮人生蔘,一杯清和茶胜喝琼玉浆,

  一口菜根香胜嚼酒肉饭,一念思无邪胜办满汉餐。

    什么是人才

  人才如土含垢低下,人才如海不拣粗细,

  人才如林含藏万象,人才如水委屈自如。

    天堂的样子

  心中无事就是天堂花香,赞歎妙语就是天堂音乐,

  尊重包容就是天堂光明,少瞋少贪就是天堂现前。

    六根之病

  耳目混淆视听,口舌颠倒是非,

  手足不定摇摆,心腹背离正道。

    深藏的大用

  幽兰藏于深谷,宝玉藏于琢磨,

  大器藏于晚成,显达藏于谦卑。

    忏悔的功用

  忏悔的明矾能洁净污浊,忏悔的鍼药能炙治百病,

  忏悔的山泉能顿除干渴,忏悔的导师能救护指引。

    读书与做人

  会读书不如会读人,会读人不如会识人,

  会识人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用人。

    超度自己

  超度贪欲得喜舍,超度瞋怒得慈悲,

  超度痴闇得光明,超度冤亲得平等,

  超度悲忧得安乐,超度妄念得正觉。

    生老病死

  生是前世的造作要去改进,老是无常的定律要去接受,

  病是必然的现象要去承担,死是神识的流转要去面对。

    真正的享受

  享受健康不如享受平安,享受财富不如享受书香,

  享受名利不如享受无求,享受求得不如享受施舍。

  六月 二十一日  星期五

  暑期将届,丛林学院又有一批即将结业的同学要出来实习,常住再度面临分发工作的繁琐手续,拟计画这几天和传灯会人事监院安排时间,和即将分发实习的学生们座谈,希望听取大家的意愿,以做为分发工作的参考。平常忙于弘法,很少与学生接触,但这几天则完全属于应届结业的同学所有。

  在我的信件中,有几封值得一提––

  妙固:“参与了僧众讲习会,师父的话,让我得到很大的满足,心中许许多多的贪瞋痴,也常因师父的一句话烟消云散,所有的问题,遇上师父就不成问题。甚至在面对同学不成熟的问题时,师父亦不嫌弃,一一回答,让我深深感受到师父的心胸是多么广大,师父提倡『尊重与包容』,本身就是实践者,从师父身上,我体会到所谓的『有容乃大』,佛光山的『大』,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发愿向师父学习,等到有一天当了人家的主管,我一定要像师父一样,以慈悲、包容来对待属下;当然在这之前,我一定会先做好别人的属下,拥护我的主管。师父您是我的榜样,我一定会好好学习。”

  妙纪:“师父,忍不住想告诉您,我爱学院,我爱这一个家,几天来的僧众讲习会,深为师父慈悲的教诲而感动。我终于明白,我什么能力都没有,但我可以发大心,可以慈悲待人,可以忍让谦和,可以热心服务,可以随缘安住,可以委屈受苦,可以承担负责,可以做好一个出家人,因为我是师父的弟子,『感动是一时,受用才是一生。』这股感恩,让我更坚定要奉献给佛教,回馈众生。

  我真心爱这一个家,血脉早已和佛光山融和,愿生生世世结下这份菩提缘,『滴水之恩,涌泉以报。』我会努力实践,感谢师长、同学、学院、佛光山给我的一切﹗”

  满运:“这一次回山,师父见到弟子便问道:『满运现在还勇不勇敢?』当下,我的回答是非常肯定又欢喜的:『勇敢﹗』而事后想想,师父指的是哪里一方面的勇敢呢?如果是指圆明寺的生活环境(圆明寺附近是墓园),其实一点也不可怕,反而很温馨、很快乐,那些『众生』虽然我看不到,但可以感受到他们很友善,常常在没有油香的困境时,都靠他们召集新邻居来住(进骨灰、牌位),才能有收入。可怕的反而是人与人间的是非,人心实在难测。

  三天来的僧众讲习会,我有一个譬喻:就像雷达不断发射电能给每户人家,但有些人家并没能装电线,抑是电线走火,或是断了线,故不能接收。而这次的充电,我相信每户人家都有来电,不管伏特多少,都能充足供应,感谢雷达、高压电的发明者(奶奶),也感谢英明的政府装设高压电给予电源(常住),最感谢的莫过于师父您这座发电厂,没有您就不容易让大众产生共识与力量。

  每次我负责的儿童夏令营结束后,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到小朋友的心得报告。想想师父每次为我们徒众付出的心力,最期待的一定是我们的回响与心得,仅以此不成熟的词组,表示我对师父的感念,您辛苦了。”

  六月 二十二日  星期六

  今起分梯次和丛林学院各级即将结业的同学进行“师徒时间”,上午八时,首先和专四应届徒众座谈。

  一个人只要能适应,有欢喜心且心甘情愿,不管从事任何性质的工作都好,反之,不能胜任又不欢喜,则一切都不好。

  如何做好一份工作?不外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

  1.大慈悲:慈悲就不能做阿修罗,能如此不管走到哪里里,都必定会成功。

  2.大自在:不管被常住分派到哪里个单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虚心学习,随缘自在。

  3.大勇猛:要有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的同事性,不推诿、不退却。

  4.大无畏:世间上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只要有一颗真心,没有学不会的事。

  能好好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大自在、大勇猛、大无畏者,必定能做好常住分发的工作。

  通常人在被怪罪嫌弃时,一定都是说对方不好、不对,事实上皆是因自己本身才艺不精、道行不高才会不悦,本领高强者,都是要求自己。人贵在自知,了解自己很重要,能自我了解,就可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要老是要求别人对我好,而是要想如何将自己奉献给大众。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没有播种如何有收成?真正的佛弟子要做好播种(度众)的工作。任何事情皆有好与不好,不要太固执己见,能力强者,对不合己意或看不惯的事情,会自我调整去接受、不排斥。人与人相处,要比的是:我比你慈悲、我比你有耐力、我比你有道德、我比你有风度、我比你胸量大,而非比谁的拳头硬、比谁的声音大。

  晚七时三十分,于“佛光会干部与檀讲师讲习会”上,和与会干部们座谈。

  佛光会的性质,除了有社团联谊外,更具有宗教信仰,故包容性很大,可以消除人我之间地域观念。

  一个人怎么可以眼中无人?要有“人相”,对人要尊重、爱护,人间佛教是从家庭做起,注重亲情、伦理,佛教才能落实人间。

  修道者的心态,对红尘福乐看得很轻,对法乐看得比较重,也就是说,乐法乐而不乐世俗之乐。

  有些宗教并不主张离婚,甚至禁止离婚。不准离婚,每天怨偶同居相对,实在苦不堪言。所以有些事情,要通达人性,合则聚,不合则离,不要太勉强。

  佛教站在人伦立场上,关心下一代的生长环境,对离婚的看法是:不轻易准许,也非一定不可以,在离婚前,要先有一段分居生活,经过冷静思考后,如果真不能再继续共同生活下去,再进一步商谈。不是赞成,而是可以。

  和大家讨论的问题,尚有––

  人与人间如何相处?

  心灵如何充实?

  对安乐死的看法?

  对优生保健法的看法?

  对农药、杀生、毒品、重婚的看法?

  六月 二十三日  星期日

  上午,参加佛光大学南华管理学院的董事会。

  佛光大学的宗教文化研究院,将于今年(八十五学年度)七月正式招生。

  宗教文化研究院旨在带动台湾宗教文化学术研究风气,培养杰出的宗教学术专业人才,纯属专业研究机构,仅提供学术研究与专业进修(学员仅颁给本研究院自订之研究生毕业证书),研究生就学资格与学程完全比照正式研究所,就学期间严格要求,积极与海外各宗教学术机构合作,辅导成绩优良之毕业生到国外深造。

  宗教文化研究院下设有––

  1.佛教文化研究所,招生十二名。课程以佛教文化为主,专攻佛教哲学、文学、史学与艺术等领域。重视梵、巴、藏文等佛学语文,且加强英、日文等现代语文的学习。

  2.比较宗教研究所,招生八名。课程以宗教文化理论为主,专攻宗教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并重视亚洲各族群的宗教研究。

  希望有缘的青年学子,今年都能进入南华管理学院就读。

  佛光大学于五年内,拟发展的系所规画如下––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人文管理系、文化行政与艺术管理系所、非营利事业管理学系、信息管理所、旅游事务管理所、环境管理所、非营利事业管理学所、财务管理学所、旅游事务管理学系。

  人文学院:哲学所、生死学所、文学所、哲学系、文学系、哲学所(博)、历史学系所、人类学所、比较文化学所。

  艺术学院:美学与艺术所、环境科学与艺术所、应用艺术与设计系所、建筑研究所、美学与艺术所(博)。

  社会学院:教育社会学所、欧洲所、亚太所、应用社会学系、台湾原住民学系、国际关系学系、社会学所、公共政策所、法律研究所、经济学所、国际关系所、民族社会学所、社会学所(博)。

  传播学院:传播管理系、出版学所、传播管理所、国际传播学系所、传播管理(博)。

  除此之外,佛光大学的发展架构,拟朝国际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国内教育等四个方向努力。

  对于办学的理念,我觉得除了财力、物力外,最重要的是心力。

  今日董事会中通过佛光大学的校训为“慧道中流”,用智能与中道做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六月 二十四日  星期一

  在华光传播公司负责人江硕平先生的策画下,这几天将至华视摄影棚录制“莲心”节目,此节目的特色,是由我和几位贵宾来谈目前社会上一些问题的看法,并回答现场观众针对谈话主题所提出的问题。

  今天所谈的主题是“身心安住的家园”,参加的贵宾有总统府秘书长吴伯雄先生和名演员陈丽丽小姐。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一颗心,合起来,则能有各种的生活行动。“身体”只要有一张椅子、一个办公桌就能安;但“心”则不一定会安住,常常是心猿意马,不听我们的话。找金钱,将心安住在金钱上;找爱情,将心安住在情爱上;五欲尘劳不时与之接近,一天中天堂地狱来来回回不知多少次。如何才能将心安住?不外要将心管理好,让心安住在欢喜、慈悲、平等、和平、信仰、读书、满足、尊严、道业。心能有所安住,人生自会安乐、自在﹗

  吴伯雄先生表示:“根据内政部二十年前的统计,台湾人口平均寿命是五十岁,二十年后的现在,平均为七十岁。我们这一代的人,比祖父辈的那个时代,多活了二十年。而现在的生活,物质丰富,步伐紧凑,从二十年前台北到高雄要三、四天的车程,到现在只要四十分钟的飞机就可以到达;又,不管多远的讯息,只要打开收音机、电视就可以听到、看到,真正达到千里眼与顺风耳的境界,我们可以说比上一代的长辈生活得更充实,更有内容。

  但事实上我们快乐吗?每天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实在是要自己去负责。生命苦短,要多珍惜,就像在官场中并不是事事都很快乐,但自从亲近佛教后,不时参加公益活动,从中增加了不少生活内容,深感人性本善,要懂得感恩、知足、惜福,身心一定会很快乐的。”

  心的问题,还是要从心的方向去解决,不要向外求,要向内求。凡事多向上、向好、向美、向光明面积极去做。人的定力不够,其原因不外心太乱,心负担着太重的担子,如教育、是非、人我、亲朋,而起烦躁。“定”是一种力量,以不变应万变,从定中可以看破、放下、担当,不要在人情上患得患失,要做个富有的人。

  现代的人安住身心的方法,不外要爱护家庭、让家人祥和快乐,并营建一个书香环境,因书可以让我们身心安住。拥有现代科技美好的生活外,更要懂得自我提升,平常多参与公益活动、讲演、慈善等有意义的工作,皆可令我们身心安住。

  六月 二十五日  星期二

  晚和丛林学院全体学生进行“师徒时间”––

  能读书的徒众,常住一定会支持,我本身没有学历,但我有实力,实力比学历更重要。在西来寺服务的满和,当初托福考了六百多分,常住一心想栽培他读博士,但他不想读,表示到佛光山来,并非为了读书拿博士学位,而是要做好一个出家人。没有实力的人即使读出学位但无内才,人家一样会看不起。何况一个人成功与否,不一定要读书,把读书的时间,用在苦行、修行、结缘、服务上,其成就有时反而会更大。

  佛光山是一个教团,人多有压力也有竞争力,彼此可以互相激励进步。有些人的性向是喜欢追随一个可以天天见面又可以陪他吃饭的师父,然而我们信佛、学佛,佛也没有天天跟我们在一起。所以,学佛是重在精神理念上的拓展,而非表相上的天天在一起。

  鱼一定要到大海中去游,发展的空间才会宽广;狮子一定要在山林中,才能展现英姿;鸟一定要到虚空中去接受挑战,才能学会遨翔;只要徒弟有能力,我很欢喜给每一个人机会,恨不得大家飞得高、游得深、跑得远,人,是要靠自己往前走的。

  身为领导者,要替属下找出路,栽培他。生活在教团里,要以教团为依止,规矩严不严不重要,重要在对自己的要求要严格。

  忙的人生必定是有作为者,不忙即是没有用,能者大都多劳。平常的放香日,主要是给大家一个空间处理私事,而适当的休息,也是一种精进,可以走更远的路。

  我们心中的佛性,被尘劳覆盖,必须要将它发掘出来,才能发光,一个人有没有道,不是口说而已,而是要去真实体验。

  与不讲理的人如何相处?做事要做难做之事,处人要处难处之人,对实在不能相应的人,相处之道不外“默摈之”。彼此有芥蒂,讲清楚说明白,没有必要吵嘴或翻脸,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只好忍耐。能接受、忍耐即表示有力量,而一个有力量有修行的人,对别人恶意的毁谤、冤枉、委屈,比较不会去介意,更何况人情是无常的,很快就会过去的。

  在团体生活中,要让大家接受,融入大众中很重要,因为“众”,是表示民主、表示舆论,让大家肯定很重要。

  人是很丑陋自私的,能将自己的缺点找出来并改过,才能净化我们的气质。面对不顺遂的事情,不要责怪人,要怪自己的因缘不具足,所以,平常就要多广结善缘。

  六月 二十六日  星期三

  侨委会副委员长洪冬桂女士、荣总妇产科主任赵灌中医师、名演员杨庆煌先生、明华园团长陈胜福先生及当家小生孙翠凤小姐,是今天录制华视“莲心”节目里的贵宾。探讨的主题有––

  佛教对因果的看法

  一般人认为因果是古老的观念,但事实上,因果是宇宙间不变的大自然道理。如是因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至香蕉与芒果接种的新品种,仍不失和合因果关系,宇宙间无论什么都有其因果存在。

  常有人会抱怨,为何好人常遭恶运,坏人却常享福乐?在因果律上看,现世的因果关系要看前世,不可只看眼前,好人在过去世所造作的恶业,今生一样要还;坏人现世虽无恶不作,不过由于过去累积的善业,今生仍可以享受种种的福报。所以说,人逃得了法律的制裁,却逃不了因果的报应,因果是历久而弥新,每个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念头,皆是因果的种子,在我们的心田里是不会变坏的,将来都会开花结果,不可不慎。

  介于因与果之间,“缘”也很重要,有了因要靠助缘才能有果报。但若其中助缘不同,“果”自会有差别,因果是一种理则,是可以改善的。所以平常我们多忏悔,行善做功德,可以改变我们的恶因缘。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每个人的命运有好有坏,命运不完全是外在的,大都由自己的行为决定,别人是不可能改变的。要改变命运,不能靠外力的帮忙,而是完全在一念心田的改变,也就是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改变命运完全靠自己,好不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遗传与学习是改变命运的二大因素。

  积阴德、守口德、勤劳、多工作、多花一点时间去结缘、多为人服务、改变自己的恶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命运。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

   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饱。

   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

   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六月 二十七日  星期四

  上午十时,续为华视“莲心”节目录像,今天参与节目主题讨论的贵宾有:国民党秘书长许水德夫妇、立法委员萧万长先生、名作家陈艾妮小姐、晶华酒店副董事长潘孝锐先生、三福建设公司董事长简丰文先生、国立编译馆馆长赵丽云小姐。

  今天录制的“莲心”所探讨的社会问题,分别是––

  如何才能使家庭和谐

  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大家庭,每个家庭是其中的组合分子,藉着家庭散发的光芒来照耀每个人。每个家庭分子都要靠缘分来维系关系,所以只要诚心诚意的付出,自然能够彼此接受,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从家庭做起。家庭中除夫妻要互相尊重外,对子女也要尊重,因为伤害子女的自尊心,最容易破坏家庭气氛的和谐,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

  婆媳之间如何相处

  母女相处与婆媳相处不相同的原因,主要是观念与心态的不同。婆婆要有:“媳妇是人家的女儿,从别人的家里来成为我家中的一分子,所以要好好待她。我的儿子也因此有人照顾,觉得很安心。”用这种感谢的心态来对待媳妇,就能增进彼此和谐。另外,媳妇则要让婆婆有多一个女儿的感觉,对婆婆在意的事情,尽量满其所愿,能和婆婆有说不完的话题,像女儿一样贴心,彼此互尊互重体谅对方,是改善关系的最好方式。

  佛教对金钱的看法

  提到钱,几乎没有人不爱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会用钱的人,可以用出功德,不会用钱的人,可能会用出罪恶;金钱本身无好坏,在于使用的人用法不同,而做出种种的善恶之事。人生的富有不光只是金钱而已,像身体健康、智能、慈悲、满足、欢喜等都是财富,何况心外财富有限,心内财富则是无穷,所以不要只从金钱上看财富,要从金钱外来看财富。钱的多少并不表示一个人是否富贵,金钱上的富有在于满足,因此人要会用金钱,不要为金钱所用。

  金钱非万能,“贪”不一定能得,要“舍”才能得,故只要能将贪“舍”去,自然会“得”到因缘、欢喜与尊重。

  佛教对生死的看法

  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不外生与死。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有的为国家、事业、主义而牺牲,有的牺牲成仁,有的舍身取义。一般人对生死之常情是生则可喜、死则可悲;但在佛门,生不一定可喜,死也不一定可悲。人随着业力流转,人死如换衣服、如乔迁、如不断的薪火,所以佛门说生命是死不了的,对自己的生命要有信心。

  生死是一种妄想烦恼,要远离,人生不要为生死太罣碍,应该对现实生活多关注、多爱护。

  生死是一个秘密,是很茫然的一个点,不应为生死之事而成天担心忧虑,将现实的生活照顾好最重要,要用智能以不畏不拒的明理态度面对生死。

  六月 二十八日 星期五

  傍晚,从台北回到佛光山,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回”徒众写给我的六十多封信,只是我回信的方式,不是分别一个个写,而是集合他们,以座谈方式,一并作答––

  学术是自由的,要扩大思想领域去研究。

  对人生的发展创造,要争取时间,不容放逸,才能有所成就。

  凡做一件事要“考量”自己的能力能否承担,不做虚无的承诺。

  身为住持、传教师,先决条件不外“明理”。

  要自我期许––我有“什么”可以回馈信众的护持。

  面对无理的事,如何接受?无理的事并非完全不好,就像植物,天天施肥浇水,有时反而长不大,甚至奄奄一息;但若故意几天不浇水,它反而长得更好。“无理”是一种肥料,是逆增上缘,可以激发出我们的力量。

  生性怯弱易感觉有压力者,对他人的闲言闲语太在意,就不会自在。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的竞赛,不到最后一分钟是不会知道胜负的,所以平常要多礼佛、多亲近善知识,来增加自己的力量,能在无理中求进步,才是真进步。

  修持道上,各种境界都可能发生,有时是瑞相、有时是征兆、有时是幻想,但不管如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学佛道上有了境界,这种体验非能言说,完全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境界但不着相,才能与佛法相应,更能增长修道上的信心。

  做人要正常化,如何正常?

   为僧之道要正常,不闹情绪不颓唐。

   求证慧命万古长,忍辱持戒不可忘。

   清茶淡饭要自强,粗布衣单有何妨。

   善恶因果记心房,人我是非要能忘。

   朝暮课诵莫废荒,念经拜佛礼法王。

   十年之内莫游方,安住身心细思量。

   时时记住弘佛法,莫叫初心意彷徨。

   勤劳作务要正常,恭敬谦和出妙香。

   生活不必求享受,超然物外见真章。

   深研义理明罪福,慈悲喜舍道自昌。

   无钱无缘由他去,只求佛法作慈航。

   每次跟徒众接心,让我最罣碍的是徒众的问题,都是生活圈中的小涟漪,不曾有过关心常住、佛教、国家、未来的问题,都只是在人我是非中打转,没有关心信徒,没有付之于大众的胸怀。既已出家,色身要奉献给常住,性命要付诸于龙天,以众生的需要为需要,个人是很渺小的,没有什么好计较的,要计较的是发大愿力,行大慈悲。

  人我是非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没有绝对的好不好。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心中的佛地、宝地要随心转。

  在学院求学过程中,老师教得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在健全自我才是课题。

  六月 二十九日 星期六

  下午三时,于台南文化中心主持佛光会中南区各分会的联合成立大会,分别授证给––

  台南东区第一分会会长:孔健常

  台南东区第二分会会长:林顺得

  台南安南第二分会会长:朱春梅

  青年第五分会会长:刘俊杰

  普中教师分会会长:王廷二

  台南南区第一分会会长:邱莲香

  台南南区第二分会会长:吴世辉

  台南南区第三分会会长:邱证翰

  台南南区第四分会会长:李明垂

  四时三十分,为前来发心皈依的一千多名信众,主持皈依三宝典礼。

  七时三十分,仍于台南文化中心,为台南地区信众举行佛学讲座。平常生活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不外是金钱;没有钱时,一文钱也会逼死一条英雄好汉,但有时钱多,烦恼也多。要有钱非凭妄想,而是要努力、用心去赚取。有不少人,钱是赚到了,但也相对的失去朋友、健康、人缘、道德,所以说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是智能。

  平常要时时结善缘,培养好因缘,不要为赚钱而失去太多,尤其是友谊,因为钱去了,将来还会再来,人格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何况除了金钱外,我们的内在还有很多财富,如:慈悲、智能、信仰、惭愧、感恩,都有待我们开发出来。

  一个人发了心以后,会更有人缘,更有道德,做事会更平安顺遂,而这些都比有形的财富更为重要。所以相信命运不如改心,将嫉妒心改成尊重心,瞋恨心改成慈悲心,贪欲心改成喜舍心,排斥心改成包容心,计较心改成成就心。因此,发财不如发心,改运不如改心。

  讲座圆满前,由信众发问,我简答如下––

  不管任何身分的人,到佛前来,都是一样平等,同时也是最有智能的人。

  人要单纯一点,不要有太多的烦恼妄想,常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助于道业上的精进。

  能在工作中得到法喜法乐者,才是会工作的人,不会工作者,即不会修行。

  在禅堂,只管打坐,重在“坐功”,“心定”后再接受“解”的深入,所以要多坐少讲。禅堂的管理非专制独裁,只因其为竖的来往,即只认主、认领导人,所以禅堂的规矩是非常严格的。

  一个人的美,除了风度、仪态、端庄外,心地的纯善、真实比任何美更重要。

  我是大众的,非某一个人专属,所以教育徒众,不习惯叫人做这个、做那个,希望大家自由去发展,不要因我的一句话或一个指示,影响大家学习的真正趣向。

  六月 三十日  星期日

  应丛林学院专四应届结业同学们要求,和大家进行“师徒时间”––

  一个人没有历史、没有过程要让人信任是不容易的。所以要把自己的长处给人了解,在时间的熬炼下、人情的摩擦下,声望才能一天天增加。

  现在的生涯规画,要主动让人家了解,你自己有多少能力?多少内学?自己虽没有用,但要能知苦恼、惭愧,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苦恼、惭愧,才真的没有用。

  身为传教师,是“责任制”,而非“上班制”,因弘法重在接引信众,是一种家务、一份责任,没有所谓的上下班。

  如何规画自己的未来?

  1.不管碰到任何逆境,永远不会脱掉身上这袭长衫。

  2.永远不会离开佛光山,不会私建道场,不建立个人关系。

  3.为将来能上台讲经弘法,一定要深入经藏,并好好训练口才。

  4.为将佛法弘扬到海外,一定要进修两种以上的语言,以备将来之用。

  5.要用一枝笔,阐述世界的真善美,也要透过笔让佛法深入信徒心中。

  6.发心担负起住持佛光山道场的责任,并为服务信徒的需要,发展更多的佛化事业。

  7.发愿要透过教育、文化、弘法、慈善等不同事业,将佛光山的人间佛教弘扬到各个角落。

  8.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修行人、苦恼僧、忏悔人,本分的守住佛光山,与佛光山兴亡共存,与佛光山荣辱与共。

  9.个人与佛光山的关系,就如同在一条船上,一定要用心维护、修补,绝不能让它有漏洞。

  在学道过程中,必定会有挫折、不如意的低潮,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辛苦是必然的,但只要抱者“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逆境定会迎刃而解。

  接着,大家探讨的问题还有––

  如何检查自己?

  如何提起疑情?

  如何发觉自己不足的问题所在?

  如何将“心”与“境”融和?

  什么是人生大事?


 


{返回 星云日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菁华语录
下一篇:生死一如 1996.6.1~1996.6.15
 人生的马拉松 1994.7.16~1994.7.31
 禅的妙用 1992.3.16~1992.3.31
 菁华语录
 是非之道 1994.2.1~1994.2.15
 打开心门 1993.3.16~1993.3.31
 慈悲不是定点 1990.11.16~1990.11.30
 相由心生 1991.8.16~1991.8.31
 人生三昧 1991.11.1~1991.11.15
 勤耕心田 1991.3.16~1991.3.31
 不舍众生 1990.7.16~1990.7.3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五戒学处[栏目:新编佛教念诵集]
 人乘比丘[栏目:圣开法师]
 誓愿文式[栏目:寿康宝鉴·白话版]
 故道白云 4.受伤的天鹅[栏目:故道白云]
 缘何而起,缘何而灭?[栏目:理净法师·问答集锦]
 刻不容缓的运动[栏目:证严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