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日记
检查心念 1996.7.1~1996.7.15
七月 一日 星期一
应教育院院长慈惠之请,晚八时参加丛林学院学生的结业典礼,勉励全体同学––
人家不一定会了解我们,任何教育方式,都不如自我教育来得好。只是自己鞭策自己的力量有限,常常会受环境或人为因素所影响,所以不得不藉外在的教育,尤其是社会教育来磨练。拓展自己的眼界、心量,可从四个角度来着手––
1.思想国际化:一个人的思想若不开拓,做事就会墨守成规,要能让思绪海阔天空,才能心包太虚。一个人若心里能容一个家,就能做家长;容一个省,能做省长;容一个国,可以做总统。心量有多大,容纳的世界就有多大。
佛陀常教诫我们,对众生要有平等观、平等心,看世间一切万物都很平等,才能将心量放大如虚空。如果连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都不能包容,如何拥有世界?佛门的“冤亲平等”不外告诉我们,一切的恶人、坏人,都是我们的逆增上缘,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善知识。
要把自己的思想扩大,才不会局限于一方,要发大心,建立国际化思想,包容世界宇宙万有,来成就未来的佛国净土。
2.生活律仪化:人心易散乱且放逸难收。人格需要在生活中培养,在丛林生活中所训练出来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社会人士,乃是在于生活中有规范,行住坐卧合乎律仪。
一个人只要能守住律仪,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污染,一定会是一朵净莲。想要成功,平常就不知要付出多少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一定要受过社会大冶洪炉的磨练,才能成器。而这段熬炼期,心中一定要时时有佛菩萨,举止行为一定要有因果观念。自己做自己的工程师,让律仪来塑造自己的风格。
3.语言清净化:有人喻恶口如粪坑,妄语是欺诈,良言一句三冬暖。会讲话的人,可以讲出法喜来。不要逞一时之快,口无遮拦,或讲一些挖苦人的话,这些都是很损阴德的。
修行最讨巧的方法,不外是身(礼佛)、口(言语清净)、意(好心好念)的清净,懂得修持的人,口德要好好庄严起来,自我规画“要如何说话?”随时备有一百句可以给人欢喜、给人受用、可以让对方接受的好话,走到任何场合,口语都能散播芬芳。
4.学习热烈化:平常课堂上所学就象是牛在吃草,学期末放暑假期间,正好是反刍的时候;平常在吸收,暑假在消化。如何学习?不外––每天写日记、写杂感、练毛笔字、研读经典、每日一善、为常住服务、找佛学资料;也可以三、五人自成小组,利用暑假学习典座、写作、法务、知客,在暑假里忙起来。学习如同煮东西,中间不可以断火,否则东西会煮不熟。虽是放暑假,但不可以太放逸。若能好好利用暑假用功,其收获绝不亚于整个学期在课堂上的所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心就会有力量、有成绩,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很充实的暑假。
七月 二日 星期二
在“老报人”陆铿先生的带领下,上午八时,来了几位贵宾,有张佛千先生、唐德刚教授、刘绍唐先生以及崔蓉芝女士、洪美珍小姐等人。
于法堂奉茶后,亲自陪大家巡山,并参观“佛光山三十周年收藏展”,在这些行家眼中,尤其唐德刚教授站在历史学的眼光,许多收藏的文物经其解说,更显得弥足珍贵。
下午一时三十分,特集合徒众及丛林学院学生于大会堂,请张佛千先生等人,和大家见面,并说几句话––
张佛千先生:“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后,内容变得更深广。宗教如果不能与艺术结合,就不易发挥,很多外来的宗教到中国不能发展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不能跟艺术结合。文学是艺术的一项,中国文学把佛教表现得更真、善、美,比方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精神内涵与唯美象征,这是不懂中国文学的外国宗教,无法跟佛教比拟的。
我到佛光山看见各殿堂的建筑艺术,它虽不会言语,却有一股吸引人的力量,让你不由自主的想拜佛,想赞歎佛光山的伟大。我最近刚从北京回来,对紫禁城印象深刻,紫禁城的气势是世界上所没有的,房子虽不大,也没有人,但是那种雄伟的气势,足以预见中国将来必定会领导世界的。
佛光山本是一片荒山,星云大师赤手空拳建造这么一座美好世界,其派下各别分院遍布全世界五大洲,这是平常人办不到的事。虽然星云大师已退位不再管行政方面的事,但是在世界各地分布的道场,都能在当地不断发展扩大,这是很合乎科学的,就如同一个细胞,会不断发展出许多新细胞。
我读过历史上各朝各代的高僧传,没有一位大师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我非常羡慕在座各位,能依止在星云大师座下学佛,同时帮助大师共同创造如此美好的佛世界,我很高兴在过九十岁生日的时候,能到佛光山来礼佛。”
张佛老已年届九十岁,在文化界被尊称为国宝级大师,他的学问是没有话讲的,不过他最受人欢迎的还是“嵌名联”的功夫。所谓“嵌名联”就是把人的名字嵌在一副对联里,这需要很大的学问才能做得到。
刘绍唐先生:“我有不少国外朋友来台时,都一定要我陪他们到佛光山。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收获,佛光山如此多元的佛教事业,实在是前所未有。
《传记文学》已经办了四百一十个月,大约是三十四年又两个月,对办杂志而言,这是创纪录。它有功也有过,有功,是保留了许多历史资料;有过,则是把很多作者的青春、心血都消耗掉了。
大陆在一九八四年时,也办了《传记文学》,前后十二年,最近六月分才被停刊。站在我们的立场,希望它能复刊,史料的东西越普遍越好,希望能保留久远,历史不是个人专利。很希望各阶层人士,都能写一些回忆的文章,因回忆的文稿与历史、和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有关系,尤其是一些跟时代进退有关的人,一定有很多正规的史料,值得保存下来。
最近大师的《传灯》在金石堂排行榜是第一名,像这一类的书我们希望越多越好。假使能多几家类似《传记文学》的杂志,那我们的史料就会很丰富了。遗憾的是,中国经过许多战乱,年轻的一代看不到上一代的史料,所以现在的新人类、新新人类不从历史的脚印来走,反而创出一些可以说是莫名其妙的想法,因此很希望新生代的青年,能从历史上认识国家、认识时代、认识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创新得太离谱,使我们大家都无所适从。”
刘绍唐先生是《传记文学》社社长,《传记文学》是中国近代史不可不读的刊物,所以有人说刘先生是一人敌国,也就是说他一个人办杂志可以敌过一个国家。“为文学开生路,为史家找材料”三十四年不辍。刘先生办杂志有“三不主义”,就是在编辑上,一不登化名或用笔名发表的文章,必须署真名;二不登寿庆应酬性诗文;三不登其它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经营上坚持除了书刊广告,绝不利用刊物、人情到处兜揽广告;绝不利用刊物、人情到处要求金钱、补助或津贴;更不用任何关系或人情推销刊物。
《传记文学》三十四年来,累积发表过的传记、自传、回忆录等,初估有六千多篇,每期以三十万字计算,总共超过一亿字,丛书、丛刊等出版四百余种。刘先生的《传记文学》奠定了中国现代史研究范畴的重要地位,最近行政院将在国家文艺奖中,颁给他最高荣誉的贡献奖。
唐德刚教授:“我的成长适逢国共两党战争的时代,当时我参加国民政府举办的留学考试,考取公费留美,带了政府给我的几百块钱出国。想不到一到美国,国民党打败仗,我的奖学金没有了,在毫无接济下只得做小工。现在留学生的打工,要比我们当时舒服多了,我们可是真正在做苦工。
那时候常常要填表,有一栏是‘宗教’,我没有宗教信仰就填‘自由思想家’,结果不得了,那时候在美国,你如果没有宗教信仰,会被人认为不是强盗,就是土匪。我既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是犹太教徒,只好填了佛教。第一次和佛教结缘就是为了免于被认为是个强盗、土匪。但是填了佛教以后,张三、李四都来说Mr·唐,他是一个buddhist,请他来讲buddhism。中文我还会说‘阿弥陀佛’,英文怎么讲我就不知道了。后来我就拿佛书来念,问题又来了,原文无法按英文字母来拼音,因为佛教的名相多是印度巴利文翻译的,再翻成英文就不一样了,于是我又读了一些梵文书,才对佛教有更多的了解。我是因为读了佛经有所感悟,才从冒充佛教徒,渐渐相信佛教。
我在国外讲佛教讲多了,还写了书,难免有人会来找麻烦,譬如一些犹太教、回教、天主教等信徒。有一次,一位回教徒站起来说:‘上帝那么远,只有阿拉才是真理。’又有一个犹太教的朋友对我说:‘佛教too bad’。我想咱们来比比看,我旧约全书读得比他还熟,我们来判教好了,于是我被迫去辩论。犹太教的圣经是旧约全书,他们看不起其它宗教,可是我们佛教徒不会这样。西方人到中国来传教时,他们没有教堂,在我们佛教的庙里传教,他们背着释迦牟尼佛,中间挂着十字架,旁边的僧众都能接受,我们东方佛教可以包容其它宗教,但是基督教却不能容忍任何宗教。世界上许多重要的宗教都发源于中东,如天主教、回教、犹太教、拜火教,可以说中东的宗教是从战争开始的,因此对其它的宗教不能容忍。
后来我开亚洲宗教的课,有些教宗教学的老师脾气不好,情绪一来不教了,我只好自己教,各家的书我也读过了,我有回教的学生,有基督教的学生,有来自各地的学生,也有中国学生。中国学生是这样,你问:‘有没有问题?’大家都不举手,他顶多写字条问你,你爱答就答,不答把字条丢了就算了。外国学生就不同了,我们在海外教书,必须控制会场,这个人举手,那个人发言,讲个不停,问题刁钻古怪,你答得不好,他站起来就走出去,让你下不了台。我们要应付这些学生,一定要读他们的书。我教过上千个伊朗和伊拉克的学生,他们都是回教徒,我也教过正统犹太教徒,我有一句话是他们不能否认的,那就是:‘你们的宗教是出于战争,只有佛教释迦牟尼佛是以慈悲为本。’
要讲世界和平,必须从佛教开始。人是不能背离宗教的,它是冥冥之中朝自然的力量,同人心结合,才发展出来的。星云大师也是这样创建佛光山的,就是把自然与人性结合起来,完成宗教。自然和人是分不开的,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中古社会到现代社会,一层层的发展,那股朝自然的力量同人类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古代社会有古代社会的思想,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思想,朝自然的力量不会改变,而人是随时在变动的。
一九八九年我很荣幸追随星云大师到大陆去,看到中国的佛教,我个人觉得大陆的佛教至今依然属于朝自然的力量与中古社会结合。现在台湾已走向现代化的社会,这个力量就展现出与现代社会结合的佛教,这即是星云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也是现代佛教的开始。
基督教在南美洲的教堂,同我们大陆的土庙差不多,但是现代化的教堂也是有的,他们也是从古代的基督教到中古的基督教,发展到现代的基督教。我们的佛教从星云大师开始走向现代的佛教。所以佛教能够为人福证举行佛化婚礼,这是中古佛教所不能的。星云大师能领导我们唱三宝歌,这是现代化的佛教,所以诸位法师都是走向现代化佛教的先锋,我要多向大家学习。”
唐德刚教授是安徽人,现年七十七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在纽约市立大学任亚洲系系主任近三十年之久。现在虽然退休,依然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是有名的历史学家,其著作在海外受到很大的重视,如:关于胡适的研究––《五四健将》,唐教授可算是国内外的权威;另撰写《李宗仁传》,也受到很大的好评。他曾表示,如果因缘成熟,想参加佛光山的短期出家。
陆铿先生:“记得我在西来寺挂单的时候,台湾有一个文化代表团来到西来寺,大师请我跟大家见面。结果在座有很多是我的老朋友,就说:‘陆大声你在这里,应该讲一讲你的感受。’我当时真诚地跟他们说:‘中国有一句话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从佛光山的事迹看来,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因为有台湾这个环境,才有了佛光事业;同样地,假如没有星云大师这样的佛教高僧,也不能使台湾的光辉向全世界散发出来。也就是说台湾的环境成就了佛光事业,而星云大师的佛光事业反过来又映照了台湾的成就。从佛教观点来看就是一种机缘。另外,大师提倡‘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这不是容易的事,看起来是一、二句口号,但想到要付诸实现,是多么地难啊。结果星云大师竟把它成为现实的生活。在座的各位能在这样一个佛光普照的环境下学习,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九八九年我们陪大师到大陆弘法探亲的时候,大陆的中国佛教会会长,也是大陆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居士,在大师未去之前,就已经很佩服大师。他透过我送一副对联给大师,上联是‘富有恒沙界’,下联是‘贵为人天师’,等大师到了大陆,彼此更结下深厚的友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各位能够成为大师的入室弟子,皈依大师,是大家一生最好的缘分。当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候,人的情绪总有高低,当不顺心时,要想到:我是星云大师的徒弟,什么都应该化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你们有这个机缘实在太难得了。
从整个世界的情况可以预见,将来一定会走向世界和平之路的。我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地记者,那时候我们一群记者在欧洲分别时,大家都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再见。’事实上,我想不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看这个局势,不太可能有战争,影响这种情况的就是宗教的力量。而宗教力量当中,佛教是最了不起的一种力量。为什么?因为佛教有包容心,包容心非常重要,大师当然在各方面都很伟大,但在我个人认为,他最伟大的是包容心,你们只要学到他的包容心,一生就受用不尽。
最后讲一讲台湾的现况,我们住在台湾,不能不关心台湾。怎样看待台湾的情况?现在是民主社会,容许各式各样的看法,但是,台湾却能走向民主,这一点我们引以为傲,不管怎么样,我们毕竟生长在民主社会啊﹗各位不知道,身在独裁、专政的社会是不得了的,说出来,你们也许会吓一跳,我曾在大陆坐过二十二年牢,把整个青春都奉献在牢狱里了,而你们是把青春奉献给佛教,这样差距有多大啊﹗在这种情况下,台湾是看好的,而整个大陆也是看好的。因趋势还是要走向民主、均富,所以整个中国人的前途是乐观的,因为佛光普照,佛光一普照,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的。”
陆铿先生,有“老报人”之誉,笔名陆大声,现年七十七岁,曾被共产党指为国民党特务,被国民党指为匪谍,总计坐过二十二年黑牢,一辈子只做过两种职业:记者与犯人,目前在台北中研院闭关写回忆录。
下午四时离山时,张佛千先生等人各自挥毫,以纪念今日之行,内容有––
“大师礼赞
一星一佛
一云一佛
张佛千合十”
“千载一时
一时千载
赵朴初迎大师句
大声陆铿 丙子”
“坡心佛印重相逢
吩咐长江缓缓流
随大师游赤璧归句
唐德刚恭撰”
“万丈慈云绕绝壁
原来大佛是前身
随大师谒乌尤寺旧句
唐德刚恭撰 丙子”
七月 三日 星期三
在我座下出家弟子当中,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出了家以后,懂得孝顺父母,更懂得进修读书。尤其是每逢一个学期结束,新的学期开始,要求再进修或到海外参学者的人很多。
我非常赞成,也很鼓励大家读书,更欢喜大家用功,但读书要有读书的条件外,更要自知,读书要做什么?拿到学位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想成为作家?(真正能达到吗?)
想做一个教育家?(可以成功吗?)
只想从事公文行政方面的工作?(能就所学开拓思想,做很多策画工作吗?)
花费三年、五年、八年的时间来读书,如果拿到学位后,回常住不知道能做什么,不能为常住所用,这种读书实在是浪费时间。依我的经验,在现实生活中,能一边工作,一边进修读书,做多少就会有多少的收获,这种学习法,比较容易成功。
最怕的是,花费许多时间来读书,不仅书读不好,还把人读懒了,读成邪见怪僻或高傲看不起人,这种读书有什么用?我自己是属于一边读书一边学习的性格,很多知名的成功人士,大多是在半工半读中自我成就的。所以读书不一定是好或坏,而是要能学以致用,才是重要。希望佛光山的弟子,都能懂得读书,而且知道如何去进修。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是你喜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别人喜不喜欢,因一切事物都与别人有关,不得不考量对方的心态与接受程度,才能皆大欢喜。
事业的成就如何,完全看一个人度量大小。能包容,别人就是你的朋友;反之,就成了冤家。要化阻力为助力,接受包容的胸量不可缺少。
自己要知道自己的短处,不要轻易为一句话、一件事而改变初心时发的大愿。要纠正自己的成见、过失、劣习与不如法,一是要用心,二是要有心,否则无法进步。
人要有理想,凡事不轻言放弃,且志愿都是一生的承诺而非一时兴起,除了理想外,还要有规画、办法才能做好一件事,发心、真心、欢喜心、尊重心、随喜心,是处事不可或缺的心态。
七月 四日 星期四
在佛光会小琉球分会许春发会长的带领下,四十名来自小琉球的女性会员,专程到台湾巡礼佛光山全省各别分院,中午抵达台北道场,特在海会堂和大家见面。
几个月前,因为我到小琉球弘法的因缘,促成此次大家到台湾参访佛光山。小琉球虽“小”,但我很希望以后能成为台湾最美丽的岛屿,在人口上要增加,在建设上要进步。一个人最需要的不是物质与金钱,而是信仰与教育,而这些都是目前小琉球最欠缺的。如果能将信仰化为家居生活的一部分,如同柴米油盐不可缺少,那就是最珍贵的了。
很期望小琉球将来有多一点人,尤其是青年们加入佛光会,除了促进彼此联谊外,也能带动社区活动,进一步还要研究佛法考取檀讲师,发心弘法或来山读佛学院,这样佛法才能在小琉球落地生根。虽然目前客观环境有限,特别是经济来源并不充裕,但只要心中世界大,就不怕小琉球地方小。将来还可以向中华总会申请参加世界大会,以开拓眼界。
再者教育水平提高,人格品质都上轨道后,将来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表现。因此,“佛化小琉球”是我们的心愿。
我于座谈会中,捐赠十万元奖学金,给小琉球学校的研教班,由许会长代表接受,希望能对当地有心于小琉球的青年学子,有所助益。最后简略的回答大家的发问––
任何人的心,只要亲近佛法,就会显得更加真善美。
对外在的东西强烈拒绝,容易招致贫穷;富有的人是不会排斥任何一件事物,就如同大海是不择细流的。
外在的环境是“缘”,自我的条件是“因”,有缘没因,或有因没缘,皆不能成就大事,平常要不忘广结善缘。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有机会写历史时(共襄盛举,成就因缘),要多参与。
佛法的布施称“喜舍”,大家要发自内心的欢喜,才会有法喜;而“化缘”才会有缘,化缘者比出功德者更可赞歎。
一个有为的政府,对国民的照顾,老、中、青三个层面都要能兼顾到,唯有佛光普照才能做到。
七月 五日 星期五
今起一连三天,将在台北道场,以开大座方式,宣讲《般若心经》––
什么是“般若”?能让人觉悟者,一切都是般若,如:无言说教、拂尘扫垢;不能让人觉悟者,一切都不是般若,如法华会上五千人退席。
没有般若的人,就是盲人摸象,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般若”不同于“智能”,因智能有善有恶,若智能“生病”则成“痴”,如同科学有益也有害,含义较肤浅,有邪正之分;而般若是纯善的、不可言说的、意义深远的,闻者大都能生殷重之心。
般若的种类,不外:
1.文字般若,在于方便引导,重于解悟,如舟筏。
2.观照般若,在于体验真理,重于实行,如驾驶。
3.实相般若,在于所悟所证,重于性体,如抵目的地。
般若指的是我们的智能、真理、实相、本来面目、真心、佛母。究竟什么是“般若”?懂了,就是般若。
般若有何功用?
1.可以认识自己。
2.可以明白事理。
3.可以增加力量。
4.可以破除执着。
5.可以知苦脱苦。
6.可以扩大自我。
七月 六日 星期六
一个团体要如何发挥功用?不外古人所说的“家和万事兴”,团体中的每一分子都要有共识––
1.精神要一致: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但纷争要对事不对人。凡事面对外在,态度、发言、共识一定要相同。团结如同“铁桶”,不可有漏洞,所以树立起精神堡垒,是团体中每一分子的责任。在团体中,绝不可以违反众议,因民意不可轻,如果一个人已听不进逆言,如何能改进?
深感现代领导人的条件,必须要能礼贤下士,过往的高居身段,已不适合带领现在的人众。故要从自我健全,主动和别人合作做起。
2.相处要和谐:要自我要求,每天至少赞歎五个人,尤其在团体中,赞歎是法宝,可以改变我们的人际关系。工作的基本态度,要有社会性、有笑容、有音声、有包容雅量,能如此,相对因缘也会改善。
晚七时三十分,续讲《般若心经》––
“波罗蜜多”是完成、得度之意,要得度可以用般若。六度之所以会让我们得度,就是因为有“般若”,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有般若,就能波罗蜜多﹗
佛法以《般若经》为中心,其中尤以《心经》为主,所以说《心经》是整个佛法的宗要中心,而“心”主要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大乘起信论》中,有“一心开二门”之说,一个是心的真如门(永恒的生命),一个是心的生灭门(生生死死的凡夫心),如何将生灭门堵住,而拥有一个真如门来出入,才是我们要用心追究的,如此也才可以得到永恒的生命。
人会受苦不自在是因为虚妄心停不下来,不得安住,所以要心能转境,不被境转,就要看修行功夫,故般若的观照很重要。
生命非身体可以包容的,身体如村庄,“心”只是暂住而已。
人每天都在欢喜与不欢喜中生活。“观自在”就是要教我们自我观照,视一切人、事、物、境、地都能很自在。而如何可以做到观自在?唯有“般若”才能自在。
七月 七日 星期日
今天和服务于佛光会的徒众进行“师徒时间”––
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个性中,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事,而我最喜欢的事:从善如流、与人为善、大众同在、好的就做、对人礼貌尊重不伤害;我不喜欢的事,也是我的戒律,那就是任意侵犯别人、侮辱别人、伤害别人,尤其是语言上的侵犯。
人与人之间共事,要“讲清楚说明白”,就不会有误会,我是主张创造欢喜满人间的。做事要有“你、我、他”不要只有“我和你”。尤其是要注重言语的修养,不要让语言成为刀剑来伤害人,做事或请示时,问号的问题,若能改成选择题,比较容易达到目的,最好多讲句点的话。
每天一定要写“工作日志”,向上报告我做了些什么,其作用可以让主管及有关单位知道,自己的做事程序,是否有处理错误。常有人推唐,因工作忙,而没有时间写日志,就是因为忙才要写,否则别人怎会知道你在忙?更何况“日志”是将来历史最基本的资料,不可忽视。
下午二时,于台北道场主持皈依三宝典礼,发心前来皈依的信众有一千八百多人。
四时,主持佛光会“台北北区分会联合成立大会”,分别授证给七个分会––
台北永吉分会会长:黄月云
台北学府分会会长:郭安心
台北南雅分会会长:杨月娥
台北海山分会会长:黄拱东
新庄第二分会会长:罗仕钧
新庄第三分会会长:陈香雪
新庄第四分会会长:林茂盛
晚七时三十分,续讲《般若心经》,以圆满此次讲座––
“空”是一物的两面,说“有”也不是,说“无”也不对,佛门称为“空”,空将有和无调和起来。
人往往将五蕴之身的假我,误为真我,若能找到真我者,就可以度一切苦厄。
人,对事情可以知道很多,但理则不易明白;就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相貌与性格是不会一样的。
“空”的样子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如何见空?
1. 从相续假看空
3.从循环假看空
5.从和合假看空
7.从相对假看空
2.从相状假看空
4.从名词假看空
6.从认识异看空
8.缘起性空
七月 八日 星期一
华视“莲心”节目,今明两天又要录像,今天和我一起在电视上探讨社会问题的贵宾有:律师王清峰女士、台大精神科主治医师王浩威先生、立法委员潘维刚女士、文化评论家平路小姐、新学友书局发行人廖苏西姿女士、教育部训育委员会常委郑石岩先生等人,问题有––
谈家庭暴力
组织家庭的分子若不和谐,有意见时,就会有语言的冲突,甚至肢体的冲突,那就很可怕,让家人一想到回家就犹豫。建设一个家庭初期,都是有情有意的组合,演变到后来会有暴力的发生,皆因慈悲心不够,对人尊重不够才发生的。
如何减少家庭暴力
1.不比较不计较:通常口角的起因,都是为一句话或一件事而坚持不下,能彼此互相忍让一下,兄弟姊妹、夫妻之间不计较,各得其所,各得所爱,就不会起冲突。
2.要尊重要包容:家庭分子因彼此不能尊重,就容易有冲突发生,若每一个成员,在包容中互相结缘,将来出社会,必定能与人结缘。
3.存慈心存善意:要相对的惜福,具慈悲心,有此慈心善意,自然在家庭中就会人人惜缘。
4.有信仰有道德:凡是有信仰有道德观念的人,对不当的事不做不说。家人之间彼此互爱都来不及了,怎可能做出对不起对方的事。
能互相体谅沟通,自然不会有暴力倾向,而能具道德观念。
佛教对女权的看法
宇宙之间的众生,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争女权是因为男权太高了,未来世界所注重的是生权,即一切众生皆有共存的权利,女权要争取的不外:平等权、参与权、特质权、尊严权。
女性在本具温柔、慈悲、细心、和平、忍耐、勤劳等的条件下,凭着自己的能力,参与各行各业的工作,能在自我发挥下表达女性的尊严。
女性要自我承担,世界是男女共同走出来的,女性只要负起一半的责任,自然就可以享有权利。希望现在的每一个女性––
1.品德重于美色
2.慈悲重于能力
3.端庄重于活泼
4.实际重于虚荣
愿人人都能成为生活在“阳光”下,生活在“春天”里的阳春女性。
如何帮助青少年成长
我从小在打骂的教育中成长,但是我最不赞成用打骂教育。老师打学生,是因为已经没有办法了,才出此下策。不打骂小孩并不表示不关心,相反地,可以依学生性向用“变化球”的方式来教育,要培养青少年多方面的兴趣,不要让他们只喜欢跟着一个人或只有一项嗜好,要带动青少年多方面的群育活动,扩大生活领域接触人群,并从中拓展视野。
一个人一生最麻烦的阶段,不外是青少年时期,如何帮助其成长?
1.给予尊严的关怀
2.给予鼓励的爱心
3.给予合群的美德
4.给予包容的行为
七月 九日 星期二
上午十时,续录华视“莲心”节目,今前来一同探讨主题的贵宾有: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凯先生、元大证券行董事长杜丽庄女士、《商业周刊》发行人金惟纯先生、立法院副院长王金平先生、佛光大学哲研所所长林安梧先生。谈到的问题有––
婆媳之间相处之道
婆媳因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怀抱不同的感情,从事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彼此––
1.应了解所爱不同
2.应做好家庭分工
3.应相处类似母女
4.应彼此互易立场
对家庭伦理的看法
伦理可以维持秩序,可以相互尊重,可以促进和谐,可以同体共生;所以伦理分有:
1.传统文化的伦理
2.职业工作的伦理
3.社会群我的伦理
4.同体共生的伦理
对现代社会经济的看法
世界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是一部经济史,人要生存就离不开经济,台湾虽小却是个经济大国。经济的发展在于––
1.以经济提高生活品质:有了钱,不要只想到买土地、建大楼,那就成了暴发户。我们要用钱来提高生活品质,比方过去人说的书香子弟,就是说要读书或学美术、音乐,把生活提升到一个真善美的境界。我觉得这才是经济的功用。
1.要促进个人道德:我记得过去曾做过一些救济老人的事业,这些救济进来的老人是免费的,道德、品行比较差。后来又做了收费的老人事业,这些有缴费的老人,道德观念各方面就比较高一点。于是我想到,经济与一个人的道德是有关系的;人,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贫穷对一个人的道德观念是有影响的,经济好的话,对于个人的道德、荣誉、形象就比较重视一点。
3.我希望经济发展能增加社会气质:经济发展后,我们整个社会要能有一种与经济平衡发展的气质。什么叫经济气质?比方说,守时、有礼貌、开会不粗鲁、讲话客气。社会的成长,经济气质很重要。
4.经济发展后,要想到大众的福祉,要能共享、共有、共荣。比方说,帮助苦难的人,或者为国家社会建一座公园、儿童育乐中心、图书馆、大众聚会的场所。因为我有了,别人会嫉妒我、障碍我,他会不欢喜,当大家都有的时候,他就不会嫉妒我,所以我希望大家共享共有。
佛教早期为了传教,为了利益社会,在唐朝以前,那时因没有银行、钱庄,就以开当铺流通经济,便利周转不灵的人。它本来是一种慈善事业,但是发展到后来,由于个人私欲的操纵,产生了许多弊病,已不再受到好评。其它像油厂、米厂,最早也是由佛教所开设的,为大家解决生活问题,所以不管国家也好、团体也好,都应把拥有的成就与大家共荣、共享。
佛教对现在社会经济有什么贡献?佛教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有时不必从正面去讲,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佛陀教人不要贪心,不要贪心就表示,即使你有钱,我也不会侵犯你。佛教对经济的贡献,不一定要从有形去看,有时它教你开智能,教你悟道,教你要容纳一切大众,教你要发共财。比方说,我们的经济,每个人可以享受一点共财,譬如阳光、月亮、大自然风景、空气,这些都是共有的,都可以给我们享受。然后逐渐地把我们的私财,也能慢慢地作为共财,跟大家共有。比方说结缘、喜舍。佛教最大的贡献是钱财流通,公的私的要流通,你的我的要流通,大家互相共住共荣。
佛教在经济上的贡献,如过去僧众开山林、种树、修桥铺路、建设人心、建设社会秩序等。佛教对经济有潜移默化的贡献,让大家对钱财有正确的认识。
七月 十日 星期三
由中央电影公司制作,王童先生导演的影片“佛光山”,目前工作进行到剪接阶段。在负责人永文的带领下,前往中影公司看毛片。
十时,抵中影,承中影公司副总经理邱顺清先生、中影厂长林鸿钟先生、导演王童先生等多人接待。和邱副总经理谈及,目前电影业在市场上的状况,以及电影与电视对观众最大的不同在于:电影的银幕宽大,视觉效果是全身被摄受包容,比较有震撼力,令人印象深刻;电视屏幕小,在视觉上的感受,较不强烈看了容易遗忘。所以电影的影响力比电视还要深远,而从事电影业者,目前正积极拍摄使心灵净化的电影。
王童导演亲自陪我参观中影电影城,里面有多项电影院让人犹如身历其境––
1.动感电影院,这是在一九九○年以四千余万元,向美国Omni电影公司引进全世界第五座七十毫米影片全自动电脑控制系统之动感电影,此电影特色是:影片内容与座椅剧烈震动,视觉感官刺激惊险。
2.三百六十度电影院,这也是在一九九○年,以五千余万元,向美国Senema System公司购入,为九机九银幕三百六十度环型效果影片,颇为壮观。
3.立体电影院,此为一九八八年设立,影片特色在于观赏时需戴特制眼镜,产生立体效果,很具娱乐价值。
此外尚有伟人馆、奇幻乐园、电影文物、蜡像馆、猩猩剧场、恐龙馆、水中恐龙、文化城街道外景等。虽然空间规模没有像美国迪斯奈乐园那么庞大,但颇具风格,实在值得一游。
早在民国三十七年左右,南京国营影业机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迁台,此即为“中影”的前身,四十三年九月“中影”成立。如果说在不同的时代里,电影工业的兴盛与衰微,都直接影响到电影创作的质变和量变,中影公司的四十年是这样过来的:
1.第一个十年(一九五四––一九六三),由李叶总经理促进港台合作,蔡孟坚董事长促进中日合作,这是台湾电影的奠基期。
2.第二个十年(一九六四––一九七三),龚弘总经理创造历史,进入彩色时代,进行多元化拍片,是政宣的一大进步。
3.第三个十年(一九七四––一九八三)总经理梅长龄发挥导演潜力,明骥总经理领导电影新潮。
4.第四个十年(一九八四––一九九三)林登飞总经理多角经营成功,江奉琪总经理与徐立功先生联手培养第三代导演。
中影从艰苦的客观情势到跃登国际影艺舞台,这四十年来,实在是一段辛苦又值得纪念的日子。也可以说中影四十年沧桑,正是台湾电影史的缩影。
七月 十一日 星期四
下午出席“佛光哲学论文奖颁奖典礼及南华管理学院管理四书发表”记者会。会中回答记者的发问––
佛教本来就是一种教育,尤其佛陀弘法不光是以宗教与传播为主,更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共荣共存。
隋唐时代的丛林,以江西马祖道一禅师和湖南石头希迁禅师两处最为兴盛,青年学子们,不是到“江”西就是到“湖”南参学,故有“走江湖”的术语。
丛林是供给十方青年学子进修的地方,比英国八百年历史的牛津大学,美国三百年历史的耶鲁大学还要早,元明清以后,丛林变成山林,因交通诸多不便才渐没落。
而佛教办大学发展进度缓慢,则是受了教育部法令限制,至今才开始起步。大学非指校园大、人数多就算大学。依《八大人觉经》云,大学为“大”人之“学”,是教育一个人的完成,并培养其人格、学问圆满。
我以前曾在东海大学上过六年课,但不认识一个学生,可见师生间的疏离感。故佛光大学是采精致型路线发展,不要人多,让师生除了在课堂上,也可以在园林山边树下上课;除上课外,用餐及休闲时间,师生也能生活在一起,从人格的自我树立建设做起,以重视生活教育、品德教育为主。
佛光山从三十几年前就开始创办佛教学院,至今在佛光山丛林学院派下的学部有十六个(分布于南非、美国、香港、马来西亚、台湾)都一律不收学费,还负起一千多名学生的食宿。佛光大学南华管理学院,体谅尚无就业能力的学生,又不忍增加父母的负担,所以比照我办佛教学院的愿心,让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会因负不起学杂费而望门兴叹,故而大学不收学杂费。
本校不收学杂费,有助于––
1.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并可扭转目前大学生“消费者意识”之偏差心态,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之态度。
2.鼓励学生组自治会,自行管理宿舍、水电等收费问题,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及认同学校精神。
也就是说,我们不在学杂费上竞争,而在师资上竞争,不是因为没有学生才不收学杂费,而是给一些青年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并与社会大众广结善缘。
佛光山有一百多万名信徒,大家都很鼓励子弟就读佛光大学,这是一种共襄盛举的表现,绝不是报载所谓“恶性竞争”、“抢生意”,佛门本就是取之于十方,用之于十方的,希望有缘人都能一起来就读佛光大学。
又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为鼓励大专、研究所学生及一般社会人士从事哲学思考,同时为庆祝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特举办“佛光哲学奖”征文活动,得奖者也安排在今天记者会上受奖;另外,南华管理学院特别规画出版的财经企管系列丛书《人文与管理》、《创造竞争优势》、《全面优质管理》、《投资原理与操作技巧》四本新书,也一并在今天发表。
七月 十二日 星期五
今天将前往日本,经过洛杉矶、温哥华、爱民顿、多伦多,再转往法国,主持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佛光会第五届世界大会,这一路行程,有一个多月时间在海外。
上午八时三十分,在台北道场的徒众工作会报上,勉励大家––
一个团体最重要的是,要树立领导中心,在工作中要能依法不依人,为共同目标奋斗,凡事以集体创作为要;在精神上彼此要赞扬、体谅、互相提携。
既名为“道场”,要懂得去表现“道”,表现“学”。信徒不喜欢到道场来,不外是活动内容没有吸引力、没有学习性,引不起参与的兴趣,所以对各行各业的信众,要了解其所需,分别给予个别的、团体的,临时的、预约的,道场内的、道场外的辅导。弘法型态不可一成不变,要力求改变,以信众能接受的方式举办,佛法才能够深入民间。
平常除忙于弘法度众外,也要懂得利用时间,多留一些时间在禅堂、佛殿、图书馆用功,立志在一年内考取弘讲师资格,以鞭策自我不要懈怠。
能干的人,只会在做事上认真,并自我评估一个月的工作成果、一年内的工作成果,绝不会在情绪上计较。从事佛教事业者,发心有多大,成就就会有多大。不擅长讲说者,可以用笔,将理想意愿诉之于文字。不会讲又不会写者,可发心于作务上,一个人无特长,但肯奉献(发心)就是一种特长。
下午搭机飞往大阪,慈怡及佛光协会会员干部多人接机,回到位于宝塚的大阪道场,已晚间七时三十分,和大阪佛光会会员及信众以自助餐方式用完晚餐,便和在道场服务的徒众进行“师徒时间”––
如何度日本信徒?如何提高信众的素质?是今晚大家座谈的内容。日本本身就具有佛教基础,且有非常完整的架构,所以佛教本土化,在日本并不合适。为日本的信徒服务,维持中日佛教界的融和,是最基本的原则。为应信众的需要,道场活动的内容可以分为:属大众共修的聚会、专题讲座、家庭普照、以及多举办可以发表彼此学佛心得的法会,以满足信众的普遍需要。对在日本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弟尤其要加强辅导,如此,中国文化的传承、语言,才不致流失。
我面对近一、二十年才新进入门的弟子,总会不时的自我提醒,和青年相处,不要老朽、不要顽固、不要有代沟、不要落伍。但我对现代青年的工作态度、服务精神,却无法给予领导,也就是说带动不起来,在节拍上总不能相和。原因是现在的青年,做事无傻劲,不会卖力,也就是说道念不坚固,无宗教情操又不发心。常会为一句话、一件事就不能忍耐。如果对别人的指责不能虚心接受、用心改进,只会埋怨他人、替自己辩护是永远不会进步的。
身为弘法布教者,要具有社会性格,活泼、开朗、乐观、进取、主动与人来往交流,如同海浪在互相冲击下,才能汹涌往前。希望在海外弘法的弟子,要多与信众接触,让佛法在群众身上发光、发热﹗
七月 十三日 星期六
上午十一时,于大阪道场主持大雄宝殿的上梁典礼。
日本人的风俗,对重要行事,都会采用佛教仪式来举行,就象是上梁、奠基之类。所以一些较古老的寺院、佛像在翻修时,在天花板上或角落隐密处、或佛像肚子里,都可以发现几百年前,该寺在奠基、破土或开光时,所储放镇宝之用的手抄经、功德主芳名、高僧真迹等,因本身已具有历史价值,故珍贵无比。
今大阪道场举行上梁仪式,慈怡也准备了一根特选的木梁,作为镇宝之用,木梁的四面,由我亲自写下––
佛法僧道场上栋 日本大阪佛光山道场
平成八年七月吉日 星云
佛光普照三千界 法水长流五大洲
佛光世纪三十年七月吉日
管理设计 山本西原建筑设计事务所
施工 株式会社 盛工务店
这根木梁预备在上梁典礼圆满后,放在屋顶上固定封起来,可以万世留传下来。
前来参加盛会的贵宾有:大阪华侨总会李瑞乾会长、张秋雄副会长、中华学校张桐龄校长、妇女会何会长及大阪佛光会会员干部信众等三百多人观礼。
台北驻大阪的余处长代表李世昌先生,盛赞大阪道场的设立,提供此地信众一个聚会共修的场所,尤其去年阪神大地震时,佛光会极力的协助,充分发挥救苦救难的精神。很欢迎佛光山大阪道场的兴建,相信两年后落成时,必定能广度更多的信众。
下午一时,主持皈依三宝典礼,有一百多位信徒发心皈依,其中日籍信徒就有三十六名。
三时,与大阪地区的信众“座谈接心”,并回答大家的问题。
自从去年手术后,信徒供养的红包,我都一律婉谢,在座谈会要结束时,一位署名王礼子的小姐,给了我一个信封,深怕我不收,马上说道:“大师,这是一封信,不是红包,请您收下。”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得知大师亲临大阪主持大阪佛光山大雄宝殿上梁仪式及皈依典礼,真是感谢。上一次因时间来不及,而错失了一次皈依典礼,一转眼已过三年,今日终于如愿以偿。
感谢大师在大阪设立道场,使得一些旅居在日本的信徒能有个礼佛、学佛、念佛的共修场所。
还有要告诉大师的是,我的生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日。”
真是有缘人﹗
下午五时十五分搭机飞往东京。
抵东京别院时,已晚上八时二十分,东京佛光会员和信众,早已在等候欢迎。在欢迎的队伍中,较特殊的是有近三十名的童子军也在队伍中,“童子军”是东京别院青少年朋友的组织。
其实佛教就是童子军佛教,没有结婚的人,都可以称为“童子”。佛教在两千多年前,童子就很普遍,像文殊菩萨称文殊童子,还有以童子身分参学的善财童子。而国际佛光会的精神和童子军的纯洁、天真、爱心、勇敢、善良一致,佛光会员就如同老童子军一般。
希望佛光山各道场,能带动青少年的活动,组成童子军团,必定会为佛教带来新朝气。
七月 十四日 星期日
上午十时三十分,参加由东京协会主办的“供僧法会”。
佛在世时,过的就是非常人性化的生活,僧众每天都要到大街小巷去托钵,接受信众的供养。藉此因缘为信施说法,所以有“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的功德之说。“托钵”有其规矩,即不分贫富人家或供养的食物精粗好坏,皆一律以平等心次第乞食,“乞食”在经典上记载有十利––
1.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
2.众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宝,然后当食。
3.若有施我食者,当生悲心,我当劝行精进,令善住布施,作后乃食。
4.顺佛之教行。
5.易满易养。
6.行破骄慢之法。
7.招感三十二相无见顶相之善根。
8.见我乞食,则其余有修善法者,亦当效我。
9.不与男女、大小有诸因缘事。
10.次第乞食,于众生中生平等心。
“供僧法会”则源于《盂兰盆经》所载––
“盂兰”是“倒悬”之意,喻亡者之苦,如倒悬痛苦之极;“盆”是“救护之器”,“盂兰盆”指的是“救倒悬解痛苦”。《盂兰盆经》的内容说的是:“佛的大弟子目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令其母脱离苦难。”演变至今,很多信众为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都举办供僧法会。也有信徒在特别节日里,举行不限人数,大家一起来受供的“无遮大会”。
感念东京佛光会员及信众,举行此盂兰盆供僧法会,愿此功德,令见者、闻者皆能产生信心、恭敬心,蒙受佛法的恩泽,也祈祝大家事业顺利,平安吉祥。
下午一时,于东京别院主持皈依三宝典礼,发心皈依的信徒有七百多人,把一百四十坪左右的道场,挤得几乎不能转身,其中日籍人士就占了五分之三。
在日本有一习俗,即往生时,做佛事要用皈依的法名,而在日本求受戒法的费用很高,非一般人负担得起,所以今天有很多父母是代替子女来皈依的,以求取“法名”。更有些孕妇,是为胎中婴儿报名皈依,真是天下父母心。
在观礼席上,有不少是日本寺院的住众、和尚和其眷属,很多人在甘露灌顶时,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人在宗教情操浓郁的气氛下,最容易与佛印心、接心。
七月 十五日 星期一
今天和在东京地区的功德主,举行“座谈接心”,为大家报告佛光山三十年来的贡献,及长达一年的系列庆祝活动内容,很欢迎在海外的信众,能随缘回山参加。
晚,和东京别院的住众进行“师徒时间”––
世间上的事,成功在人为,失败也是在人的因素;人可以做功德,也可以造罪恶,故做事要能随喜随缘,才是佛法;我执法执皆不是佛法。
凡事无所谓欢喜不欢喜,而是信众需要不需要。在没有情绪下,与人沟通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好。
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要发大心、立大志、行大愿,摒除一切人我是非,则周遭的一切,都可以变为成就我们的因缘。
人生何处不相逢,故平常就要培养因缘,不要小气小量的和周遭事务计较、比较,而起分别心。
举办活动最重要不外要“准时”,时间一到,就要开始,不可姑息迟到者,久之,信众自然就会准时。
在生活上,勉励大家––
1.要识大体:做事要以信众为重,常住为先,不要让自己的烦恼影响度众情绪。在修道的过程中,忍耐是必要的考验,透过逆增上缘,来增加自己的力量。有过失,要禁得起别人的指正批评,做好一个出家人。
2.要集体创作:只凸显个人的光彩并非福气,因凸出的榫易烂,凡事在大家齐心协力下,以德服人,共同创造,才能互尊互荣。
3.要检查自己的心:起心动念、观想忆念,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要什么、为什么、毛病在哪里里。能如此,才能忍耐成和气,屈辱成打气,悔过成勇气,心中无一点污染的气。
4.要建立自我的净土:从自我的环境做起,从办公桌到寮房,所接触的人、事、物,都要规画到自我的心中,以智能的力量、信仰的财富、慈悲的事理,来建设自己的净土,而爱护常住,佛光山就是我们的净土。
人在闹情绪时,要懂得处理,以下有几种处理方式––
1.上策是自我解决,自我排遣,多礼佛或将精神投注于工作中,或主动找人讲话。
2.中策是靠朋友帮忙,加入大众中,先自行表白自己的感受,由旁观者为其解忧(如同找医师看病)。
3.下策是靠世界解除情绪,外出几天,转移环境,散散心。
4.劣策是关房门生闷气,那只会烦上加烦,是最不智的方法。
有烦恼时,与朋友诉苦,不可在言语上伤害人格,只在事物上陈述即可。做人处事不要忘了人事理要调和,你我他关系互易,才会懂得如何与人共事。受委屈没有对象可以申诉时,更应该走进大众中,让大众的力量,来帮忙纾解情绪。
“君子爱人以德”,身为主管,要爱护住众,体贴住众,为其前途着想,将属下的长处付诸于大众,以服务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