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日记
心的味道 1996.10.1~1996.10.15
十月 一日 星期二
最近因为“中台山”出家事件,社会上很多人士,都在探讨“出家”的真义。日前我在录制电视“星云说”节目时,也特地加以说明––
在佛光山丛林学院的招生简章中,就明白说道:“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剃度出家是一件好事,更是一件心甘情愿、皆大欢喜的事。前来佛光山请求出家修行的信众很多,佛光山皆要先考察其发心动机,纵使征得父母眷属的同意,也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实际了解这个人是否真的适合过出家的生活、是否具有出家性格,再决定是否为他剃度。
社会上有很多不了解佛教者,认为出家人是出家遁世、逃避世间,对于忠孝之道无法克尽本分。其实佛教与儒家一样,是非常重视人伦关系、道德纲常的,尤其注重忠孝的实践。佛陀在许多经典中,曾经针对“忠”、“孝”的问题,谆谆告诫弟子如何奉行。如在《杂宝藏经》中,佛陀就曾提出十种譬喻,来说明人应该如何为国家尽忠,并进一步告诉执政的仁君,如何去爱护人民百姓。佛陀认为理想的忠孝之道,应该是君仁臣敬,彼此关系上慈下恭,而非上暴下惧。
至于佛教的孝亲思想,在三藏经典中更是经常可见,诸如《地藏经》、《父母恩重难报经》都是以阐扬孝道为经典主题,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父母章》说:
“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
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
若我住世于一劫,叙述母恩不能尽。
世间大地称为重,母恩其重胜过彼。
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
从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于孝道的重视,佛陀不仅教育弟子要孝顺当世父母,更要扩及一切众生父母。
有正知正见的佛教徒,不但要了解忠孝之道,更要实践忠孝之行。如家庭主妇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家事料理得有条不紊,就是对家尽忠;社会上士农工商每一阶层、每一分子都在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不偷懒、不取巧,就是对社会国家尽忠;佛弟子以佛法来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使民风淳厚,就是对国家民族尽忠。
《梵网经》上说:“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顺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为,更是对有情众生的孝顺。《大集经》云:“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因为父母的生养抚育,我们才得以保有人身,进而追求佛陀所诲谕的慧命,证得佛道,因此要待父母如佛陀,进而待众生如如来。
“忠孝”是由我们内心所激发出来的一种感情与良知、一种爱心和美德,是维系人类关系的伦理纲常。发扬实践忠孝精神,我们的家庭将会更美满,社会更和谐。
总之,佛门讲究的孝道,是要长期的,非一时的;有实质的,非表面的;是全面的,非局部的。
十月 二日 星期三
国际佛光会旧金山协会会员何怀炽居士,曾在IBM公司服务,从事高科技尖端武器研发工作,近年来亲近佛法,觉得从事杀人武器研发工作,非佛教徒正命生活,因而积极想转换工作。有一天,听到美国国防部要淘汰一艘旧的航空母舰,因而兴起购买舰艇的念头,并将于今日内,予以拆解,把杀人武器变成具有和平用途的物品。
因这一艘航空母舰曾参加过韩战、越战、波斯湾战争,杀人无数,同袍兄弟亦有多人丧生,因而何居士希望在拆解之前,请西来寺法师举行一场慰灵法会,以表对罹难战士的追悼之意。
当何居士所购买的航空母舰行经金门大桥时,引起新闻媒体的注意(因从没有一艘航空母舰驶越金门大桥),且得知有慰灵法会,NBC广播电视台即主动表示希望能拍摄整个活动过程。
何怀炽居士希望我以录像的方式,录下一段佛法的开示,方便他在慰灵法会上播放,让更多的美国人,得知佛法的精神及和平的可贵,内容如下––
国际佛光会旧金山协会何怀炽居士,最近购买拆解服役多年的航空母舰转为和平用途,确实发扬了佛教“平等共尊,和平共荣”的理念。今年四月,国际佛光会第二届第一次理事会的会场就在亚洲最大的邮轮“宝瓶星号”上举行,与会者包括来自世界七大洲一百多个国家的理事长及代表。三天的议程中分别就弘法、文化、教育及慈善等工作加以研讨,成果丰硕。这与过去“以战止战”反使人类祸害频传不已的作风,成为强烈的对比。
今年八月,在巴黎举办的国际佛光会第五次大会中,本人所发表的主题演说––平等与和平,谨简述如后:
平等
一、平等必须要人我共尊。
二、平等要彼此立场互易。
三、平等因为是万法缘生。
四、平等真义乃一多不异。
和平
一、 用慈悲促进和平。
二、除我执促进和平。
三、从宽容促进和平。
四、享共荣促进和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这些改善虽然仅仅踏出自我框框的一小步,但只要大家肯持之以恒,在教育上,注重大悲力、宽容心的培养;在文化上,推展人我共尊、互易立场的美德;在社会上,发挥万法缘生、一多不异的真理;在处事上,消除我执,携手合作,以期从时间的共荣、空间的共荣,达到人间的共荣。那么,建立平等社会、达成世界和平将是指日可待之事。
十月 三日 星期四
今天在台北道场“工作会报”中,和徒众提及一些平常容易被忽略的观念,希望大家引以为诫,如––
◎一个人心中,如果只有贪瞋痴邪见、只知自利损人,对人不尊重,就算学问再好,也不会有人欣赏的。教育家非单纯站在讲台上而已,上等的老师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及四维八德的概念;中等的老师是教学生如何做事、管理、策画;下等的老师是教学生知识。
◎真正会读书者,不仅功课好,还懂得做人、做好人、做善人、做一个慈悲的人。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丰厚?给人欢喜。什么东西最诚意?多为人设想。如果我们社会上每一个团体都能为人设想,满足别人的需要,社会必定很和谐。
◎人在生病时,对“病”不要太排斥,要随着病情或伤患程度,好好的爱护“病”,保护“病”,与病为友,如此生病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对不喜欢的人事,要看成是一种病,与之相处的方式不外用爱护对方的心,来代替厌恶的心,比较容易化敌为友。世间上的事,不管苦乐都要自己去处理,不要太排斥,因这些都是我们的逆增上缘。
◎“钱”非万能,有很多事情非金钱所能解决,如人情事故、道情法爱、守望相助、有情有意、真心待人、问候关怀,都非用金钱可以衡量其价值的。
◎身不做坏事,口不说坏话,心不动坏念,行为要正,说话要清净,行为要端正,生活中千差万别、森罗万象要简化,并进而不侵犯他人,即是持戒的真义。
◎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委屈、不平、侮辱、无理要求、不如意,如果都视之为“理所当然”,且任何事不怨人、不恨他,心平气和的接受,再困难的事都会迎刃而解。
◎一个人若老是“不开口”、“不讲话”,是很可怕的,因无从得知其苦乐哀喜的情绪,易引起别人的误会、猜忌。世界是彩色的,要有音声、有笑容、有动作、有表情,与人共事,先让别人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
◎弘法利生的工作,一定要集体创作,没有个人情绪,因“自己”都已奉献给众生,当然要以众生的需要为需要,众生的欢喜为欢喜,才是弘法者的形象。
十月 四日 星期五
最近在不少的公共场合,很多信徒碰到我,都会提到从电视上(台视的“星云说喻”、中视的“星云说”、华视的“星云法语”)听到我说的某一句话、或提到某一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或受用很深。
其实佛门的信众,其信仰除了靠佛菩萨的威德来加持外,大部分还是要靠僧众来帮助信徒和佛陀接心。一句鼓励的话,可以给信徒信心;举手之劳的服务,可以让信众欢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若信徒不能从僧众身上得到信心,因而对佛教失望,便是每一个僧众的罪过。
所以我们建寺、说法、献灯、法会、梵呗、浴佛,都是在培养信众对佛教的信心。也就是说,要以真理、佛法、体悟、感动来给信徒信心。
除了给信徒信心外,还要给信徒欢喜。人间最宝贵的不是金钱、物质、名位、权势,而是一颗“欢喜心”,即使拥有世间的一切,但如果不欢喜,那也没有意义。人能安贫乐道,那是因为有欢喜;方寸之间能拥有法界,那是因为有欢喜。把佛像雕塑得很庄严,让信徒见到了,产生欢喜;把道场打扫得清洁干净,让信徒礼拜得身心清凉自在,而生欢喜心;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接引信众,给予欢喜,让信徒每天在佛法的欢喜中安住。
佛光山把经典现代化、语体化,无非是要让信徒方便阅读;在海内外设立道场别分院,也是为给信众方便礼佛共修;搜集世界各地名画、书法、艺术作品成立“佛光缘美术馆”,也是为了方便信众欣赏而设立。
从政的人,以民众的所愿为依归,所以身为弘法者,也要以信众的“欢喜”、“方便”为前提,来建立信众的“信心”。人有了希望就会去努力,为了希望什么都可以牺牲,可见“希望”是多么重要。
信众精进的礼佛、信佛、拜佛,也是希望从佛法中,求得幸福、美满、快乐的人生,也可以说在佛陀的加被下、僧众的带领下,对生命充满希望。因希望就是一种愿力,非空想、妄想,是可以实践的。
所以我立下佛光山的工作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做为每一位佛光山弟子的座右铭。
十月 五日 星期六
在老报人陆铿先生和新闻界前辈欧阳醇先生的发起下,新闻界一些负责人和总主笔等五十多名先生小姐们,今天齐集台北道场“素斋谈禅”,我首先欢迎大家––
非常欢迎大家的光临,平常记者要找我很容易,但我很怕记者。我想见记者后面的老板––在座的各位,却很不容易,大家今天有缘在此,希望都能畅所欲言。
素菜本身没有味道,若是加味素调味料之类来增加味道,非煮素食的方法,真正的素菜味道,是要用心在长时间的熬焙下,把味道煮出来。希望大家对今天的素食给予批评指教。
谈“素食”,我不站在宗教立场来劝说,但素食的好处,则是大家有目共睹,尤其是对“耐力”的培养,像牛、马、骆驼的长途跋涉,鸽子一飞千里的耐力,更是为大家所肯定。
《新闻镜》杂志负责人欧阳醇先生、《联合报》顾问张佛千先生在席间先后发言,另外有––
俞国基(《自由时报》执行副社长):“佛法是从事心灵健康的工作,很多人平常都会很注重身体的健康,但少有人重视心理的健康,多亲近佛法对现代人也是一种心灵环保。又,佛光大学南华管理学院,设有‘传播学系’,这对新闻界是一项贡献,希望在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共同来护持此‘传播学系’,让它成为台湾最完美的系所,这也是我个人的心愿。”
司马文武(《台湾日报》发行人兼总编辑):“我曾批评过大师是‘政治和尚’,如果说修行要忏悔的话,新闻界每天都要忏悔,新闻界做得很差的地方还很多,还有待加强努力。我很好奇大师的传奇,这在佛教史上从不曾有过,但到过佛光山十几次,每次佛缘都不够,想见大师,都只是在旁观望,没有机会亲近,希望将来有机会亲近大师,免得讲出一些外行人的话。”
过去,我对“政治和尚”这个名词颇为介意,但现在已很释怀,因为曾有不少人跟我谈过,有人想当政治和尚都当不上,被称“政治和尚”是表示有办法才会有此头衔。我从宜兰开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这一生只要我接触过的老少都很爱护我。没有见过我的,不喜欢我,我也不会介意。人与人相处,如果能不忘给人欢喜、信心、希望、服务,人间就会很圆满。
王力行(《远见》发行人兼总编辑):“我早在一九八八年就访问过大师,接着天下出版社又出版大师的《传灯》,所以和大师结了很多的好缘。大师的话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对我的视野,无形中拓展了不少。
大师一生弘扬佛法,从事文化、教育,成立国际佛光会,为国家社会树立了很好的形象。每次跟大师接触,从大师的法语中,都受益不少。希望透过大师的开示,让我们大家一起从心的管理与开发做起,健全每一个人的心理。”
我是主张提倡欢喜和快乐的人,但最近似乎有点不快乐,因世界进步太快,感觉自己跟不上。以前三、四张报纸,再忙都可抽空看完;电视的选择只有一、二、三台,随便转也可以找到想看的。但现在报纸每天十几张,看都看不完;电视有五十多台,不知要看哪里一台?“多”给人不快乐,思想太复杂也让人不快乐,人要快乐,不外要“单纯”。
平路(《中时晚报》专栏作家):“因为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第一次和大师结缘是在华视录制‘莲心’节目,大师对人的‘包容心’和对女性的‘平等心’叫人感动。”
胡有瑞(《中央航空》国际版总编辑):“我自认是个很有佛缘的人,但是却没有因缘亲近大师,因看到《星云日记》深受感动,而转载到海外去,得到很多的回响,大师替我们这些没有进佛门的人,将佛教神秘面纱给去除了,让佛教能够走进每一个人的心中。
佛教启发人心的工作,需要新闻界大家共同来发扬,大师的快乐法门很能唤起大众的共识,人一不快乐,心门不开就会有仇恨。愿以后有因缘多向大师请示佛法。”
吴铃娇(《时报周刊》副总编辑):“我和大师结缘甚早,在普门寺见过大师多次,也参加过佛光山二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大师把佛教的丛林制度移到台湾来,台湾的佛教有今日面貌,都是大师带动起来的,对佛光山、对大师深感敬佩。”
李义仁先生问起前香港新华社社长现在在美国的许家屯先生近况?我简单的说明:许家屯先生在美国的生活很安定,看起来比实际的年龄更年轻,身体很好,他也喜欢娱乐、读书,比我们有福,每天生活作息都很规律,他今年已经八十岁了,但看起来像六、七十岁。
许先生原本是极端的共产主义,不过他现在对宗教很有兴趣,尤其是佛教。但我并不希望他一定要信佛教,只要欢喜,信什么教都好。我知道他现在佛书看得很勤,希望他能从中得到法乐。
黄天才(文化大学教授):“因我长期住在日本,所以对大师不是很了解,十多年前陪张大千先生到过佛光山,拍了几张照片,这几张照片保存到现在真是太有价值了。刚刚大师跟我提到看过我的文章,又赞歎一番,实在惭愧,希望以后有因缘能多亲近佛光山,亲近大师。”
卜大中(《中国时报》副总编辑):“公元一九八九年我随大师赴大陆弘法探亲,希望从途中的观察,来印证传言中的大师是好还是不好。我的结论是,佛光山弟子对大师的尊敬是很自然的,大师不会嫌贫爱富,不会看上不看下,其包容和忍耐更是出自其悲心,热闹中看出冷清,忙碌中看出清闲的举重若轻,是其处事度众的写照。”
项国宁(《联合报》总编辑):“佛教在整个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很有分量,尤其是在社会教化工作方面。现在学佛的信仰年龄层不断地下降,可见人间佛教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对佛光山的教化工作,应受肯定。”
林圣芬(《中时晚报》发行人):“第一次有因缘面对大师。自己本身也是宜兰人,但却来不及追随。每一个地方的人,都很注重其生长环境的环保,尤其是心灵上的,希望日后有因缘可以多亲近大师,并且佛光山能更积极推广信徒圈,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很感谢在座这五十多位新闻界的重要人士,希望往后还有机会再相聚。人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为了理念,像佛光大学龚鹏程校长,建立了不发加班费的制度,主要就是“为理念在办学,而不是为加班费在工作。”
今天整个人类问题,都要靠我们自己来检讨,把自己的心找出来,社会国家才能得救。在座各位都是从事大众传播的,我们要发扬人生的理念,让它更升华、更扩大。
下午三时,主持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督导长及分会会长联席会议”。
十月 六日 星期日
就徒众请示的一些问题,以座谈方式,和大家交换意见––
◎在佛门非常提倡忠孝节义,一个人要以忠心为本,如信仰要忠贞不二、工作要责任不二、对父母要孝顺不二、对出家要不退道心、时时提起正念,以法为师,以戒为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朋友要彼此认识,要与圣贤交,见到好人好事要很欢喜,尤其要向善知识好好学习。人从出生起,就不可能单独生活,要靠很多因缘来成就我们。所以事业有成时,不要独享,要大众共同享有,这是一种回馈社会的方式。
◎一个有智能的人,可以观照出受苦受乐皆是由分别心造就出来的,每一个人的本性皆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好畏惧的。
◎如何合乎做人条件?做人要像人,受持五戒,尊重他人生命、名誉、财产,且梵行清净有道德者,才合乎人道。
◎华香、木香皆有空间限制,受持净戒者,身体合乎律仪,尽行世间一切善事,利益天下苍生,此“戒香”可以遍满十方。
◎慈悲可以破瞋怒的坏事,精进可以破懈怠的坏事,布施可以破悭贪的坏事,所以在一半一半的世界里,自我脚步要谨慎小心,走向光明。
◎善友会鼓励、指引、诱导我们,以免走入歧途。有了善友后,还要精进听闻正法,才可进入佛法真理之海。
◎与人相处只问自己如何待人,不问人家如何待我;人之烦恼不快乐,皆因与人争老大,如果肯自退做“老二”,则会有另一个宽广空间。
◎布施不一定要有钱,有心比有钱更重要。布施者若心存妄薄,不情愿、不乐意,功德反而会减少。布施不在于钱的多少、对象是谁,而在一颗恭敬心、广大心。
◎学佛不可以自轻,成佛都可以了,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只要有愿力,则无事不办,因为“金刚非坚,唯有愿力最坚。”
下午二时三十分,前往华视,为“净化心灵系列”讲座,做一场讲演,讲题为“拥有富贵的人生”。
十月 七日 星期一
上午,前往北海道场,巡视沙弥学园的沙弥们。在经典中曾提到,世间上有“四小”不可轻,即星星之火、小龙、小王子和小沙弥,因沙弥将来都可能是佛门龙象、未来的法王,虽然现在还在养成期,但对他们的关心、照顾和期待的心情,并不亚于对待徒弟。
勉励沙弥们––
1.要让父母安心、放心不挂念,才是孝顺父母。
2.学习过程中要有目标与希望,不可盲目不知。
3.要有“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的立志。
希望十年、二十年后,在座大家都仍在佛门,没有流失一个。
晚八时,和道场的徒众进行“师徒时间”––
◎“如何让对方喜欢我?”是处事第一步,不仅要人家喜欢我,还要去喜欢对方,才是会处众的人。
◎一个出家人,必须要经过三至五年的考验、挫折、磨难,才易为他人肯定或接受,因慈悲和忍耐是僧众的特性。
◎能折服人的讲演,必须具备:1.诚恳、真心的语调。2.内容贴切,生活中可以印证。3.说辞不空洞、不重复,很具体。
◎利益要为人着想,苦事则要自己做,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工作中有意见,在会议中可以解释、协调、沟通,不要用不满或不合作的态度来处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者,比较好做事,因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容易;要求自己包容别人,不要要求别人来包容我们。
◎礼貌就是尊重,注重师生间、主客间、工作间、主管间各层次的礼仪者,除了会有人缘外,将来必定会有前途。
◎比较心、嫉妒心最易引起人事不和,对此要懂得去转化,懂得去欣赏他人的荣耀、成就、美丽,也是一种修养。
◎世界是要靠自己去经营,非外求、非别人赐与。凡事不承担,到处躲避,世界就慢慢没有你的份了。要多参与,才会有自己的空间。
十月 八日 星期二
上午,巡视位于普门寺紫竹林《觉世》月刊的新办公室,并听取满祥、觉兆等工作人员,对《觉世》重新整编的规画报告。并和普门寺住众进行“师徒时间”。
下午五时左右,由普门寺出发往宜兰。车行进入台北县境内,沿途庙宇林立,不是庙、就是宫、殿,一直延续到宜兰县。想到在台湾的寺庙时有争执,尤其是在宜兰境内的寺庙,更是无所不争,其原因不外––
1.政府法令不健全,对寺院财产、继承人、主管的资格、任期不明确。
2.宜兰寺院的出家人,中年出家者多,除了俗家有儿女外,还有徒弟,一有问题,尤其牵涉到寺产(徒弟与俗家儿女之争),应该用世俗方式来解决?还是由师徒关系来解决?造成寺院没有保障。
3.在宜兰负责寺院的僧尼,本身没有受过佛教学院的教育,世间教育程度也不高。佛学或世间学都没有具备,就掌管寺院行政,是造成今日寺院混乱的原因之一。
4.在宜兰的寺庙,早期没有德高望重的法师来弘法及领导信众共修。大都是“僧俗合资”(如拿退休金来合资买地建寺),当见解不同或权利有所冲突时,就开始有纠纷。
5.寺庙的僧众本身不懂法令,对于自耕农、管理人、信徒代表的资格限制都不懂,一旦有问题时,到处都是纠纷之源。百分之八十的寺庙都有这些问题。
6.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人管帐,不知道要记帐,将财产归公,是属寺院所有或教团所有?如能明确,就不会有纠纷。
7.寺庙的管理、行政、弘法,没有树立领导中心,所以谁领导谁?谁听从谁?十几年下来,僧众不像宗教师,修行的道场与世俗相同。
从宜兰的寺庙看全台湾寺庙,其混乱之源不外早期只看人情、金钱,而没看到法令,等人往生了,金钱没有了,就只剩下法令。因此更要重视“宗教法”的设立,最重要在于住持、管理人的资格一定要是佛学院毕业,就如同教师要师范学院毕业、医师要医学院毕业、媒体工作人员要传播学系毕业一样,要有专业人员来负责,才不致于以盲引盲,而成为乱象的根源。
晚,安单于仁爱之家。
十月 九日 星期三
前任佛光山朝山会馆馆长、现在佛光山宗务委员会服务的萧碧霞师姑,其令尊萧松枝老先生,日前往生。今天专程前往罗东,为其主持告别式。
萧老先生当选过好人好事代表,一生乐善好施,子女皆能继承其遗愿,在社会上都有乃父之风。特题“仁德传灯”挽联,并书一对联表彰他的仁德––
“养廉修德喜舍照万方
教子泽民慈悲传千古”
中午,转往基隆极乐寺用午餐,并和极乐寺的住众进行“师徒时间”––
极乐寺内,设有丛林学院的基隆学部,“学部”与“常住”在一起时,要有“常住第一”,其它单位皆是第二的观念。因若没有常住,其它单位就不能发挥功能。平常信众都会发心到道场来当义工,何况是安住在道场内的学部,当然更要护持常住。香期法会活动,学生要多参与实习,没有常住就没有生活。
在求学过程中,不敢参与,不敢发表意见,不敢接触大众,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一切都要等他人的指示才敢动作,这种学习有什么用?人是有灵气的,要将此“气”生生不息的发展出来,才会有气势。
凡事不敢承担,到处推托或躲避,久而久之,世界就没有你的空间了。要参与、要加入、要关心、要用心,才会让大众接受、受团体肯定。
人之所以会苦,是因为没有佛法,对别人的批评、指责或毁谤,要接受下来并借以强化自己。
学习,不光只是来自书本上,工作上、生活上、待人接物上,都可以从中学习。人要生存得有价值,光能干是不够的,还要杰出。“杰出”则是要靠辛苦堆积起来的。
大家要懂得开发自己––
上等人:能了脱生死,解脱自在。
中等人:稳重、发心、包容、人和并能安住身心。
三等人:有力量抵抗一切逆境,世界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
智能者:肯承担、有力量、有方法、看得开、会处理一切事物。
要把自己规画成哪里一种人,就要看自己的智能了。
财宝会有人抢,但是佛法、真心、功德、善业等则是别人抢不走的。
有佛法、有看法、有意见,才会受人欢迎;学佛要一心、单纯,才会快乐,有了快乐能与人分享,才是真快乐。
十月 十日 星期四
最近从“宋七力事件”开始,教界一连串的怪异现象,激起社会极大的回响。宗教之所以在台湾如此偏差,实因民众对宗教太不了解了。
很多中年出家,没有一点佛法基础的僧众,只凭自我对佛法的一点观念,又不深究健全基础教育,而导人于邪信,有关单位实应该注意此一事件的严重性。
在《民生报》“民生论坛”上有一则社评,题目为“佛教界真有‘整合’的可能吗?”值得一读––
因一连串教界事件而引起广泛关注的中国佛教兴革研讨会,刻已宣布将成立“佛教兴革执行委员会”,以催生佛教法,并推动成立中国佛教总会或中国佛教联合会,以“整合”佛教内部。
所谓整合佛教内部,包括建立僧伽教育制度、组织教典编辑委员会、订出正法道场标准、建立僧才推荐制度、建立发言人制度与危机处理小组等等,目的在使教界有遵循之标准,统筹事权,团结力量,发挥社会功能。
这些办法与理想,诚然甚为良善高远,但整合之效,真能因此而达成吗?
成立中国佛教总会或中国佛教联合会,立意甚佳。但试问:现今岂非本就有“中国佛教会”存在吗?所谓统筹事权、团结力量、建立制度、订定标准等,不也同样应该做或可以做吗?既然属于各教派联合之佛教最高权力机关现在根本无力整合,那么,又怎能企望再组一个“总会”或“联合会”,就能办得成这些事呢?何况,佛教内部派团林立,各有道场,宗风互殊,布教之型态各异;且不说“正法道场”之标准难以确定,徒然引起纷争,就算能定出这些标准,又如何执行?
例如本次会议提出“检讨时下佛教诸多弊端”之议,抨击教内资源分配不当,某些道场“独肥”,“花钱在与政府相重迭的社会福利事业上”,不无指向慈济功德会等教团的用意,但教团本身自有其弘法布教之策略,中佛会能禁止它办慈善救济吗?个别道场之资源,又如何提供给总会来做“适当”之分配呢?
可见此类建议,甚少实现之可能,充其量只是彰显了教内某些人对某些道场之心理状态而已。但若仍想走回从前由中佛会代表佛教界的时代,也是行不通的。
过去中国佛教会的组织运作,并非未曾遭到訾议。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与民主化,才形成目前中央教会权力不彰,各地道场多元发展之局面。这个局面,是与整个社会发展步调相结合的,故许多道场都异常兴旺。保守者却误以为此系“乱象”,系“山头林立”,有“诸多弊端”云云,实是昧于时势之谈。人们当然不能说佛教现今没有应作改善之处,但援用一套老办法,整合其名,集团其实,恐是不可能改善什么弊端的。
十月 十一日 星期五
晚七时三十分,前往阿莲布教所和信众座谈。“阿莲”是一个很合乎佛教的名字,“阿”弥陀佛“莲”登九品,且在地理位置上很靠近大岗山,又有超峰寺、光德寺、日月禅寺、新超峰寺等,可见住在此地的信众都很有佛缘。在座谈会上,依信众提及的问题,给予回答––
◎人若不能“活动”,不是病人就是死人,只要是人一定要活。世界上的人,每天都要“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十方诸佛”就是在活动;佛陀持衣钵入舍卫大城、饭后经行;观音菩萨三十三身度化众生;地藏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都是在活动。唐玄奘大师经八百里流沙的艰辛旅途,若无此活动,东土怎会有佛经?
◎“动”是人生的意义,“动”是我们的生命力,因有动才能向前、才能活跃、才能学习、才有参与。若不能动,即表示有麻烦。人只要有力量可以活动,为什么一定要休息偷懒?想休息,将来在棺材内,就可以永久的休息。
◎一个人要能动也要能静,能动静一如,才是最高境界。一天中,至少要求自己有五分钟属于“静”的时间,闭目禅坐将心静下来。在修福之余也不忘修慧,能福慧双修者,将来成就必定更大。
◎在佛门想做好一件事不外发心,发心要做好家务,家务必定会整洁有序;发心教育子女,子女必定会懂事乖巧;发心要好好工作,工作必定会有好表现。人只要发心,凡事都会很圆满。
◎“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而能成其大”。六根因为能各司其职,所以能看、能说、能听,世间上所有一切,彼此都不会互相妨碍的。学佛不可以嫌这嫌那的,不要轻易舍弃一法,人要能集合万千的善法,才能成就其功勋事业。
◎在参与活动中,可以学习到很多做人的方法、处事的技巧,及达到联谊的目的。但活动的内容要用心构思,如要有学习性、有新知性、有未来性,让参与的人有所得,自然就会有人参加,只要有佛法的地方,自然就会有人聚集。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信众到处做义工,到处去帮忙,只要有意义,只要是为大众,也算是一种修行。从服务中散播欢喜给人,更是一种功德,能东奔西跑的忙起来,是结人缘最便捷的方法。
◎“给”是表示富有,“接受”是表示贫穷,有好话给人听,有好脸色给人看,有好的心意给人领受,这些都比金钱可贵,能布施好音声、好脸色、好态度给人,比什么都富贵。
◎俗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可见朋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多大的分量。加入佛光会可以结识很多新朋友,人家和我们结缘,我们同样的也可以和别人结缘,佛光会在全世界各大都会都有协会或分会,今日加入佛光会可与全世界联机,认识全世界的朋友,所到之处就不怕没有朋友可以协助我们了。
◎佛法提倡随喜随缘、随遇而安、随喜而作、随心自在、随缘生活。学佛非速食,也没有特效药,一个人要完成大学学业,至少需经过十六年的功夫,何况是学佛。只要功夫深,铁杵一样能磨成锈花针,“学佛”要老实修行按部就班。功夫不够,自然不会深入。
十月 十二日 星期六
国际佛光会彰化、南投等中部地区各分会,今举办联合大会师,齐集回佛光山。面对这二千多名会员,特和大家谈及目前社会的一些宗教问题。谈到神界、灵界、精神世界这部分,如神通、舍利子、奇迹、活佛、感应、开悟、轮回、神通、往生等,究竟是真、是假?
◎佛教讲到神界、灵界、精神世界究竟是真是假,要用般若智能才能分辨,舍利子当然有真的,但假的也很多。
◎舍利子也不一定要火化后才有。讲经的人,讲得舌头可以掉下舍利子;写经的人,写到笔尖可以流出舍利子;看经书,经本上也可以跳出舍利来;一盏油灯,灯花上也可以结出五彩的灯花舍利来。
◎除此之外,像六祖惠能大师、汐止的慈航法师、日本的石头禅师,其身体都不坏,这叫肉身舍利。像印光大师火化后,有五彩舍利;太虚大师火化后,心脏的莲花型舍利等,这些都是假不了的。
◎神通,必须要有大慈悲、大道德、大禅定、大智能才可以拥有,像我们一般人的神通只有给自己麻烦,没有帮助。
◎活佛是真?是假?释迦牟尼佛就是活佛,活佛不是没有,不过没有现在这么多,要用慧眼来分辨。佛在世时,对神通、怪力乱神、自赞毁他说自己是活佛的大妄语是不准许的。
◎所谓开悟,是一种大彻大悟,迷妄的虚空皆粉碎,出现另一番景象。有的开悟,会情不自禁痛哭流涕,所谓千生万世的浪费,到今天才悟道鼻孔出气的地方,到现在才认识娘未生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有的人开悟,则是哈哈大笑不能制止,因找到了,得到了自性本源。
◎悟,千千万万都浮现在眼前,非常清楚,身体会感到很轻安;一悟后,没有障碍,凡事皆很逍遥自在。
◎如何能悟?在念佛、参禅、止观中都会慢慢增加。
◎天上的月亮是一个,但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会显现,可是如果水不清净,月亮就现不出来。鼓敲一下,就会有回应,钟一敲,就有回响,这就是感应。感应不是用求的,在因缘和合下,不用求也会有感应。
◎社会之所以不安定,也其来有自,因每个人都向社会要求,当然不会满意,在不能满足时,就开始抢、开始偷,社会混乱现象就出现了。
◎社会这么复杂,和海鲜店很有关系,有时一条街上,有好多间海鲜店,过去是活鱼七吃,听说现在活鱼有三十几种吃法,到处要吃活的,导致社会怨气太重了,自然不安宁。
◎佛教并不鼓励人一定要吃素,但却主张不要杀生,可以买现成的来吃,但自己不要去杀生。父母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其尊重生命的可贵,爱惜小生命小动物的习惯。
◎政治要扫黑,社会要扫黑,宗教里面则要扫邪。有些民众在追求精神世界不得其门时,找不到正道,就走到邪道、外道上,这是很可惜的。这一次民政厅长讲了一句很正确的话:“台湾宗教之所以有问题,就是因为学校里,没有开宗教课程,大家不认识正式的宗教,因为不认识,社会才会弄得这么乱。”
◎拜神、拜王爷、拜妈祖,有的是为求财富、求平安、求儿子娶好媳妇、求女儿嫁乘龙快婿、求股票要涨价,学佛却是自我要求,要布施、要发心、要为人服务,别人都对,只有我错,所以佛教的发展比不过神明信仰。其实明白说,信神只是宗教信仰上的小学,而信佛则是信仰上的大学。台湾社会如此混乱,与社会、教育、家庭、宗教有关,但是与佛教无关。
十月 十三日 星期日
侨务委员会委员长祝基滢先生和夫人、副委员长明镇华先生、洪冬桂女士、侨委会第一处处长苏成福先生等人,今来访,中午,特地请大家在法堂用素斋,饭后并陪同祝委员长等人参观“佛光山三十周年文物收藏展”。
席间,和祝委员长谈到目前宗教的一些乱象。事实上,宗教不需要“扫黑”,而是“扫邪”,要将正邪分清楚,不可正邪不分,今日社会邪不可怕,但处在正邪之间才可怕。
人间佛教倡导的是道德、慈悲和心灵的净化,对每一个人的幸福快乐,多半应大众的根机而给予不同的方便法门。人不要好奇想求神通,“神通”必须具备有大慈悲、大发心、大智能、大般若、大自在等条件,才宜拥有,否则有神通是很苦的。
一些附佛外道的邪教很多,让民众黑白不明、是非不辨、正邪不分,很值得忧虑。颇赞同日前民政厅所表示的––
“宗教自由本属宪法保障权利,但是从每年查获多起神坛骗财骗色情况来看,我们的教育缺乏宗教课程是严重的缺失。不肖之徒假借宗教牟不法利益,使得民间信仰几陷‘无政府状态’,也值得关切。”
国际佛光会二林分会会长洪进国先生,以他擅长作诗的才华,用类似《传灯》的方式,写了一百五十首关于我从小到现在弘法的过程,集录成《圣僧缘诗佰伍首》,免费和大家结缘,其用心可见,特抄录其中数首,如––
“佛力无边度有缘,光明永耀九重天;
山今喜逢卅秋庆,摄尽生灵亿万千。”
“开山大师仰星云,宏愿慈深第一尊;
度众随机宣妙法,人间净土史扬勋。”
“千金一诺上栖霞,沙门原来是吾家;
从此因缘殊胜定,晨钟暮鼓伴袈裟。”
“赤足单衣一钵僧,登山涉水寻居行;
基隆台北寺中乞,一句言穿断首情。”
“弘法利生本职宗,奈何因缘未熟红;
雷音寺内待机应,日夜勤修六和敬。”
“常见黄昏微光斗,青年诚绕一僧堂;
高歌妙律梵音唱,云集闻听老少童。”
“著作佛陀弟子传,时空摄尽缘生穿;
神奇妙笔十天竣,意契华藏九界观。”
“六度万行菩萨心,随缘不变善施临;
人间净土无尘处,世海澄清越苦沉。”
“文教为宗启道坚,佛门性德永长延;
无心插柳论功过,信众僧尼遍满天。”
“星音妙语破无明,云海仰皈断死生;
大觉慈深惠法界,师今弥陀佛来登。”
十月 十四日 星期一
朝山会馆馆长觉安近日将调往洛杉矶西来寺,今特拨空集合会馆全体工作人员,为新任馆长吴秀月小姐举行布达。
朝山会馆在佛光山初创时期,是对外的贵宾馆、信众来往的外交部,更是佛光山的大门,地理位置是全佛光山的黄金地段。三十年来,朝山会馆为佛光山立下汗马功劳,这都因为会馆的背后,有大家全心在奉献,为来往的信众游客提供吃、住外,还把“欢喜”让每一个人带回去。就因为会馆的大众有此服务精神,所以从四面八方来的信众一天比一天多。
本具“青春气息”的朝山会馆,三十年来,在时间的变迁下,虽已跟不上时代,但却为佛光山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服务典范。
馆长觉安将派往西来寺,新任馆长由在会馆服务有十一年历史的吴秀月小姐担任。吴小姐十一年来,在会馆默默付出的恒常心、忠诚、负责、耐烦及柔和个性,深获大家的肯定。
新人有新血,我希望今后朝山会馆要能做到下列几点––
1.让每个到会馆来的人,不仅吃到我们的素菜,还能吃到我们的心意,能如此,就算是菜根香也会津津有味。如何将心的味道给人欣赏?表达“心的味道”其方法不外,真诚、用心、庄重、诚恳、礼貌,能做到如此,就算举止动作笨拙,也不会有人责怪,因能将心意表达出来,就是好的、美的、善的。也就是说,将心意煮在菜里:拣菜用心、煮菜用心、端菜用心,每一道菜,每一个动作都有我们的心,如同电视广告上的“爱之味”––将心中供养“爱”人的味道,在菜里表达出来。
2.不管走在会馆的任何角落,听到的音声都是赞美的话、鼓励的话、欢迎的话;随时等待替人服务、引导,从大家接待的行序中,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不仅享受语言的芬芳,也能感到受尊重的礼遇。
3.对每一位到会馆来的信众,其要求、希望都要点头说“OK”,凡事皆“是”、皆“好”;回答要“是”、要“可”、要接受。不可以回答“不是”、“不行”或拒绝,一个能干的服务人员对别人的要求都是“OK”,而非“NO”。要有“服务为天赋”的认知。
凡事讲“OK”者,必是发心的人、有人缘的人、能干的人、勤劳的人;反之,只会讲“NO”老是拒绝人者,必是懒惰者、懈怠者、敷衍了事者,希望今后朝山会馆对人来客往的要求,都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因服务就是要给人欢喜,要广结善缘的。总之,多点头、多OK、多说好,就不会错。
4.对信众的投诉,要耐烦的听,尤其是批评的话。因讲话是艺术,听话更是一种艺术。一个会讲话的人,也要会不讲话,更要会听话。会听话的耳朵,是能将不好的听成好的,好的听成真善美。把听话当成是修行,并要懂得从不同人物背景中去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一个“会”听话的人,可以听出很多好因、好缘、好事。
5.眼睛看到每一个到会馆来的人,都是“自己”––都是我们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朋好友或是多年知己。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跟我们没有缘的人是不会碰在一起,跟我们不亲的人是不会来的,所以会看人的眼睛,是要将知心看出来,将欢喜看出来。会修行的人,会将眼睛修得如观世音菩萨的“慈眼”视众生,而非“势力眼”或“狗眼”看人低。生活在人世间,看上看下皆不宜,只有看人,才能将“自己”看出来。
6.要将服务信众的这一双手,修成佛手,带着恭敬的心端菜、倒茶、洗碗筷,这种服务心态就是佛法,由我们的双手将欢喜、祝福和关怀传达给每一位来访的客人。若能如此,朝山会馆必定是个佛国净土﹗
十月 十五日 星期二
针对目前社会乱象,在一片扫邪声中,中午接受警广交通网花莲台“东海岸”节目主持人林秀霞小姐的电话访问,并开放叩应(call in)电话,在节目中,随时回答听众们拨电话到节目中所提的问题,前后约一个小时,内容有––
关于“宋七力事件”都是因一些民众对宗教的不了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没有透过智能的认识,就去参加活动,所以就易为邪教所控制。
其实真正的信仰并不是神通、灵异、希求,这些现象容易被邪言所控制。信仰最主要目的是发扬自己的慈悲、道德,从心灵净化中产生智能、正见。
一个人的钱财、富贵、幸福、平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上生出来的,更不是别人给我们的,都是要靠自己做得正、行得正、思想纯正,然后才能有幸福平安。也就是说,日常的“所得”皆是行为善恶的反应,自己要去负责。基本上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神权上,这是一种错误,也是最容易为人所诈骗,造成自己吃亏上当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鼓励民众,从神权的信仰中走出来。要相信自己才是力量的主宰,可以决定自己的一切。更要走出迷信,在正知正见下,才能认清事实的真相。
世界本来就是一半一半的,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的一半、坏的也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也一半;世界上并不是全部都是善的、美的、好的,还有一半是坏的、恶的、丑陋的,要把坏的一半认识清楚,自然就不会上当了。
人要观照自己才能自在,要明心才能见性,而不是用狂热的精神去向外求,因外在世俗都是无常变化不真实的,有些人不懂得宗教真义,以自我为出发点,藉用外力来麻醉自己,如狂喊、吼叫,这是不能得到解脱的。
真正的佛教提倡息下万缘,从减轻妄想妄念,增加自己的道德人格、慈悲智能。我们拜佛就是藉着佛的影响力来反观自己,因观照自己才能自在。
人常常为神权所控制,那是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遭天打雷劈或遭遇不幸,所以就不得不依照神权的指示,看日期、看时辰、看风水、看地理,久而久之就在神权綑缚下,不得自在。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所以佛教提倡“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做人好哪里里都好,只要心安什么都好。”
神迹、灵异,那是一时的,因感应不是求来的,也不是永久的、更不是用来表演的,若可以表演的话,那就是魔术了。感应是一种宗教体验,是可遇不可求的,更不可以着相,心一着相就会入迷了。
基督教也是正当宗教,有些基督徒很相信神迹,这是个人体验,不能说没有,但也不是说人人都可以遇到,它是一种自己内心的自我感受。我们不一定要传播神迹,反而应该要传播道德、传播智能、传播信仰、传播正知正见,传播合理的、必然的、普遍性的、平等性的道理,让大家共同遵守,不必只是自己看到,别人看不到,这就不合乎普遍性、平等性的原则,故我们不强调神迹,但神迹、感应是可以相信的。
我不太愿意把自己的感应、灵异告诉别人,因为这是个人有的,别人照我这样做不一定会有,所以我主张提倡“人间佛教”;倡导守五戒、守道德、行十善,重视忠孝仁爱,凡事以人为主,并共同遵守道德、法律,以提升做人的境界。人生而平等的境界要把它发扬光大,实践人间佛教的人,必须要说话正正当当、做人做事也正正当当,凡事都正正当当的,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大家回到“人”的本位来,不要让神权拐骗了,佛也是人成的,所以要以人为本,人都做不好了,如何成神、成佛?
如何认识宗教?第一要看信仰的对象是不是真实的。第二要看其教义、道理是不是合乎人道。第三要看传教士本身是否具慈悲道德,形象好吗?
我们买东西,都要选择材料,讲究品质,在宗教里也有很多品质,应该为自己的信仰,小心谨慎地做一个选择。
教派很多、山头林立也很好,像大陆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不也是各拥山头吗?就象是大学有台湾大学、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让大家有取舍的标准,所以这种教派林立的现象,皆是应众生根器而产生的,让信众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宗教里面的钱财,要用之十方,而不是用于个人,如果宗教的钱财用于自己或养家活口,那就错了。宗教的钱财,应用在教育、文化、社会公益上,而且是必然应该要这样的,否则宗教存在的价值在哪里里?
“宋七力事件”是个案,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种宗教,而且他自己也没有承认他们是宗教,不要将神格的信仰与佛教信仰给错乱了。
宗教毕竟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个案”并不能代表全体,就像在大海中倒进一点髒水,就能说大海很髒吗?其实大海还是很清净的。社会上的乱象很多,我觉得扫黑外,宗教应该扫邪,扫邪道、邪教。因为正当宗教不兴,邪信的宗教才会这么多。
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十方大众都能够理解正信的宗教?应该在学校的教育中就必须安排宗教教育课程,让大家从小就对宗教有正确的认识,可以分清楚正信与邪信。因为人基本上是具宗教性的,除了物质的需求外,还要精神的、心灵的、超越的,需要很多的东西。在家庭、学校,父母、老师都应给孩子正当的观念,免得长大后因没有认识清楚宗教而乱信。
出家孝顺父母是一种大孝的行为,佛陀出家后,为母到忉利天说法,为父担棺;大孝目犍连到地狱去救母亲,这都是孝道的行为表现。
在佛门中孝分三等,生养死葬是一种小的孝顺;如果能够光宗耀祖,是比较大的孝顺;能让父母了脱生死、自在逍遥,没有烦恼,这就是大孝中的大孝。
现在有很多家庭,在家的儿女,都把父母当成足球踢得远远的,或当排球推到千里之外,让别的兄弟去奉养,父母都不要了。反而很多父母都靠出家儿女在奉养,出家众比一般子女都孝顺父母。
身为宗教人士,我的理念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没有出世的思想,不能升华,不能超越;如果完全出世,太空华太玄妙,都不着力,能出世才能入世,能入世必须也要有出世,出世入世不要分得那么严格,应该二者并重最好。
对宗教我们要有正确的理念、正确的认识,基本上宗教追求的是内心自我洗链,和性灵的自我提升。佛陀告诉我们修行要靠自己,不是向外求,唯有远离向外攀取的妄想、颠倒,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教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