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八课 禅宗 (二)
方伦居士 著
{返回 高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839

第廿八课 禅宗 (二)

四、见性
此宗所重者,惟在见性,所谓见性者,即断绝思路,直显真心。利根行者,在六根接触六尘的一 刹那间,以一念相应慧,截住现业流识,回光返照,便见即身本具,上同诸佛,下等含识,灵明洞彻,广大周遍的真如自性。见性之后,对于教义上所谓之:法身 (1)、法性 (2)、真如 (3)、如来藏 (4)、法界性 (5) 、佛心 (6)、真谛、涅槃、实相 (7)、心印 (8)、等名词,皆能理会、所以惟有通宗,才能通教。

五、直透三关
本宗不重打坐,不须看教,但能透过三关,即可直入堂奥。学者若能凡情顿尽,真境现前,悟得无生无灭的本地风光 (9),即名破初关,或破本参 (10) 。一切思想,不管是非善恶,世间出世间,皆名妄心,皆不应有,若离一切想,以无想为想,即是佛心。学者见性之后,若能脱离根尘能所,保持佛心,久而不失,即名过重关。重关虽过,倘若怕有走作,但是呆若木鸡,不敢任运应事接物,这还不是理想的境界;一定要做到:纵使五欲当前时,千军交杀顷,还能运用自如,刹那不离,才算透末后牢关。

六、参话头
上述三关,皆须上上根器,才能成办。初关的关键在悟,一悟即了,不假功勋 (11),至中后二关,仍须凭藉修持之力。尤其初关是中后二关的基本,初关若不能破,则中后二关,皆无从措手,自来禅门行者,拼性命以求一悟者,就是要破初关,初关若破,即见自性。隋唐时,行人根器尚利,经指点后,多能解悟,之后,虽闻亦不能悟,由是乃有参话头之举。其法即由禅师说出一两句,无意义的语言,令行者聚精会神,加以参究。由是集中心力,起大疑情,从朝至暮,积年累月,至于行卧不废,寒暑不知。最后迫到山穷水尽,实无办法时,忽然灵机一动,霎时百杂粉碎,真境现前,然后知横遍竖穷 (12),原无一事。到此时,方见不死之身,始得无生之体,上与诸佛同行,下与含灵 (13) 共住,这就是参话头的大作用了。

参话头之举,在梁武帝与达摩问答时,即已微露端倪,之后,如六祖问怀让:「什么物?怎么来?」以及他示寂前问弟子:「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乃至马祖对庞蕴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却对汝说。」等皆是。后来到了沩山 (14),才愈益明显,如他告智闲说:「将汝学得记得者,一概不谈,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便是话头,嗣至大慧果 (15),始极力提倡,起初的语句,是各人不同,后至渐趋一致,在元明间,多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明清之际,人多念佛,乃又改参「念佛是谁」?这都是参话头的例子。

七、寻常日用中磨练
本宗禅法,惟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故无话可说,与教内禅不同,又因其标榜见性成佛之旨,不假功勋,故亦无有四十二位阶之别,乃至亦不主张静坐。六祖对薛简说:「道在心悟,岂在坐耶!」所以他见人默坐,曾将杖打起。他的弟子怀让,对道一说:「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又岂能成佛。」可知宗门的禅法,不单注重坐时,是要在寻常日用中,待人接物上磨练,与老子所说:和光同尘,湛兮若存 (17) 的境界,大有契合。


【注释】

 (1) 佛的三身之一,其真身名为法身,言以法性成身,为一切功德所依止也。
 
 (2) 诸法所依的本体,是为 法性,即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的异名,此在有情,名为佛性,在无情则名为法性也。
 
 (3) 诸法的体性,离虚妄而真实,名为真,如常不变名为如,合真实如常二义,名为真如。亦名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
 
 (4) 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为如来藏,若出烦恼,即名法身。
 
 (5) 法界义详第十课注五,合法界法性,称为法界性。
 
 (6) 顿悟入道要门论曰:「无住心者,是佛心。」
 
 (7) 即真如实相,见中级佛学教本第十五课注十一。
 
 (8)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义。禅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语。惟以心传心,以佛心印定众生心,证不二相,故称心印。
 
 (9) 又曰本来面目,是形容自己心性本分的禅语。
 
 (10) 本参即本所参究之意。
 
 (11) 功勋二字是借用,犹言功夫、功效之意。
 
 (12) 言横遍十方,直穷三世也。
 
 (13) 见第十九课注三。
 
 (14) 唐潭州沩山禅师名灵佑,参百丈明究心法,值武宗毁佛,里头隐藏于民间,大中初,还沩山,宏法四十余年寂,寿八十三。
 
 (15) 宋哲宗时,径山宗大慧禅师,三十七岁悟道,法席甚盛,隆兴元年八月寂,世寿七十五,有语录八十卷,随大藏流行。
 
 (16) 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法,称为教外,其余佛的声教,有文字可循者,皆称教内。
 
 (17) 原句:「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谓虽与尘俗相合,而湛深清静的心境,亦能保持不失,此是形容忘形合道的境界。
 

【习题】

 (一) 何谓见性?
 (二) 何故惟有通宗,才能通教?
 (三) 三关如何透法?
 (四) 何谓参话头?它的大作用,是怎么样?
 (五) 极力提倡参话头者是谁?
 (六) 禅人在元明之间,多参什么语句?明清之际,多参什么语句?
 (七) 六祖及怀让,皆反对坐禅,有何言语作证?

 


{返回 高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九课 禅宗 (三)
下一篇: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二课 读经录要 (三)
 高级佛学教本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四课 真言宗 (二)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十一、十二课 综合指要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 综合指要
 高级佛学教本 第二课 律宗 (二)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七课 法相宗 (四)
 高级佛学教本 第七、八、九课 综合指要
 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卅一课 净土宗 (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塔发重还—净因僧杲[栏目:造塔感应]
 花开花落一回回[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我在听经或者是拜佛之后,时常产生谤佛、谤法、谤僧的念头,请问这是邪见吗?[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