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有二十难之四 得睹佛经难
 
{返回 人有二十难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33

人有二十难之四──得睹佛经难

人生好像难的事情很多!比如说:曰常生活中常会碰到‘难’,就连口头上说话,也常会出现这个‘难’字;例如地上弄湿了,正巧看到一个人要走过来,细心的话,我们会提醒他:‘地上湿湿的,很“难”走,你要小心哦!’或是想打开一个瓶盖,可是怎么用力也打不开时,也会说:‘这个盖子很“难”开呀!’反正,举手投足之间,常常就有难走、难提、难开..等等类似的事。而现在我们所要说的‘难’,才是人生真正的大困难。

虽然如此,我们果真有心想去做,即使是很难的事,也不成其难;反之,若根本无心要做,那人家只说了一句:‘地板湿湿的,很难走。’我们便停于原地,怕地上湿湿的会滑倒,就不敢走过去。这么简单的事,若能稍加注意,小心地跨步,很容易就走过去了,那有什么难?如果我们的人,时时都放在这个‘难’字、那我们这段人生怎能顺利过关呢?

□文字不足是一难□

现在,来谈第四‘得睹佛经难’。能看到佛经很难?有些人一定会说:‘有什么难呢?经常接到热心人士助印的佛经,经书这么多,都已经造成收存放置的困扰了呀!’的确!数量这么多,怎么说“得睹佛经难”呢?

就现代人而言,“得睹佛经难”,其实是难在经文深涩。平常的人,想要深入去看佛经,且加以完全体会贯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现代人对文学,文字较轻忽,已经看习惯了白话文,对古文经书的接受力很弱,“文字代沟”的距离很大,自然无法体会古文经中的文义。因此,这些经典对我们来说,就不容易看懂。

佛陀在世时,他说‘得睹佛经难’,因为当时并没有佛经!佛陀是配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他所遇到的人与事,然后以他自身的智慧来观机逗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他都可以运用智慧思想去教导人们:佛陀并没有先拟稿、或先做好一篇文章才讲话,完全是依智慧的观察,照当时社会背景需要、依智慧观机逗教。等到佛灭度后,才由弟子将口口相传的资料结集而成。

当时,迦叶尊者、阿难尊者虽然结集佛法,也只是将所记忆和所听闻的,由阿难重述宣讲。而有些记忆力较好的人,就把阿难尊者口述的法,再以简单的短句方式传诵,再为他人宣讲。就像法华经里所讲的,如果听过法华经后,能够以口宣说,让其他人也有机会听闻;不但说的人有功德,听的人若再把‘法’传播出去,如此辗转相传,直到第五十个人,他的功德和佛陀在世时,当场听闻的功德一样。意思是说,我们要利用各人的记忆,用心去听,然后再去教导其他的人。

□时空阻隔也是难□

慈济志业也走由‘无’到‘有’,逐渐创立而成。在还未建立慈济之前,根本就没有一本慈济的范本;只是凭著理想,辛苦地把它一一建立起来。慈济建立之后,大家来看、来听,再把由看到、感觉到的那份心得,一一口耳相传,让其他的人也觉得很欢喜,因此大家同心摄受在一起,共成慈济志业。

佛经的结集也是由‘无’到‘有’,佛灭度后只有口头的传诵,直到后来再以梵文记录于贝叶,但也是非常简单的记录。可见佛说‘得睹佛经难’的原因:第一、佛灭度后一百年问,根本就没有佛经可看;第二、口耳相传的经文,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呢?这也很难说。以我为例,我现在用台语说话,你们用文字记录下来,也无法百分之百,一字不漏的写下来。因讲的是方言、记的是文字啊!何况佛经留下来的时间已经很长远,因此,想要体会佛陀当初的语言意境,自然更难了!

台湾的佛经数量很丰富,但其他地方可不一定看得到:就如,现在慈济在美国已设立分会,每个月寄过去的慈济道侣和月刊,或是其他文章,他们看到都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因为‘难得’啊!要得到那些文物不容易,因为从台湾寄过去的数量有限,所以,他们把它当成宝贝一样,而这么有限的东西,到底有几人可以看得到呢?所以也是很离。

□心行放逸难上难□

我想即使有无上妙法排在前面,如果无心去看,那怕是伸手可及,而且只要花一点点时问,便可看完,却仍然不会动手拿来看,这是不是难呢?总而言之,佛所说的难,是难在我们的心。心若没有这份企求妙法的倾向,就不会有所行动。世问没有不劳而获的便宜事,况‘出世妙法’呢!

佛陀说‘得睹佛经难’,我想现代的出版社那么多,三藏十二部经都甚齐全。除了三藏十二部之外,还有许多学者用心研究后,再杷经文译成白话文,但是我们若不想去看,不去了解它,那即使坐在经书堆里也是‘得睹佛经难’呀!

经者,道也;道者,路也。我们不只要看经,还要去‘行’。如果不肯去行,凡夫与佛的距离,毕竟是几十万亿佛土之遥呀!学佛者应该心领神会,身体力行,要不然真的是‘得睹佛经难’。也希望大家都能站在‘经’的道路,不要畏惧,若听了人家说‘路湿湿的很难走’,我们就不敢前进,这短短的路都走不过去,如何去走十万亿佛土的路呢?能够把心调整好,时时刻刻,步步向前精进,就能到达千经万论的路途尽头──诸佛的圣域。

除了佛经之外,现代人的知识水准都已提高了,但真能用功读书的人却不多,能用功读书,并且又能实际运用书中的理论者更少。有些年轻学子最初选的科系是农业系,到后来却是经商;有人选商科,毕业后却从事工业。总而言之,世间的一切学问,能专心去学习而且能学以致用的人的确是少之又少,更何况要以出世的精神,来研究佛陀的教法,更是难呀!如果做人的行仪和世间的学问不能圆满,不能用心,如何能做好一个学佛者的本分?虽然当今的印刷术很发达,到处都能看到佛经,但能够了解佛经的教理,且运用于生活中的并不多,所以说‘得睹佛经难’。

□生命贵在实践□

不说现在,就是佛陀在世时,也有一位叫二十亿的弟子,他是一位很富有的长者之子,又是独生子,父母很疼他,他一生下来,父母就请了很多仆役来侍奉、照顾他,平日把他侍候得足不著地。小的时候是这样,长大了也仍是这样;一个人从小到大,脚底不曾踩过土地,那要如何生活呢?当然是时时刻刻都有人侍候著他,而且在家中也时时坐著轿子,让人抬著走,以致他的脚底都长了细毛,从这点我们就能想像得出,这位‘二十亿’在家里是如何的享受,亲族父母又是如何的宠爱他。

有一次,佛在只园精舍讲经时,这位年轻人,虽然很少外出,但他曾听说──佛是超世间的觉者。他从心中起了仰慕之心,所以,就向父母请求,要去见佛。他的父母也认为这是一项增加智识的好机会,就派人用轿抬著这位年轻人到佛的住处。

佛陀看到这么多仆从簇拥著一位小主人,扶扶抬抬地来到他的面前,佛陀就为这位年轻的长者之子讲经,讲了很多人生道理,和生命功能的使用价值观,也宣说生死的无常。这位长者之子听完之后,深深地觉得自己从出世到今天的生命根本就不曾发挥过功用,他心里非常恐惧,因为生命无常啊!他觉得自已不适合再于社会上生活,便请求佛陀让他皈依,甚至求佛度他出家。

但佛陀提醒他说:‘出家必须和大众过著“六和敬”的团体生活,要能和睦相处才行。’这位富家子,因出家之心殷切,他很愿意过这种生活。于是他勇敢地站立起来,跨出他人生的第一步。第一次把脚踏在地上,迈开脚步,走到佛陀的面前皈依顶礼,并且对佛陀说,他愿意在僧团里,付出这一、二十年当中所没有发挥的生命功能;他要做人家所难做的事,要修人家难以忍受的苦行。

□生命如琴弦□

出家之后的二十亿很勤奋,也很用心。祇园精舍前前后后,僧团所住的范围,他都很辛勤地打扫,处理杂物;有空的时候就不断地背诵佛陀的教法。人们每次遇见他,总会听见他喃喃诵念的声音,甚至睡眠的时间也一直减少,直到连眼睛要阖一下,他都觉得浪费时间,认为分分秒秒均不能让它轻易消逝。

有人向佛陀说,长者子──二十亿比丘,已经发愤忘食,托钵的时问不出去,甚至晚上该睡的时间也不睡,再这样下去很危险啊!佛陀听了,就到这位比丘的住处向他说:‘你修行这么用功呀!你在家最喜欢的嗜好是什么?’二十亿比丘说:‘我最喜欢弹琴。’佛陀问道:‘琴弦如果太松了,琴音如何?’二十亿比丘说:‘弦太松,就弹不出声音。’佛陀又说:‘如果弦绷太紧呢?’比丘说:‘那很危险,琴弦很容易断!’佛陀又问:‘什么情况下,琴发出的声音最美妙呢?’比丘回答:‘弦的松紧调得适度,弹出来的声音最好。’佛陀说:‘修行也是像调弹琴一样,不可放松,但也不能太紧,否则过犹不及是很危险的,最好是行于中道。所以,你应该调节自己的生活,日常的作息要正常,而用功的时候则要很专心,切不可放逸。若能把生活调节得恰当,再用心去体解道理,把所学的法和实际的生活配合在一起、那你的修行就成功了!’

现代人学佛也应该依照佛陀在世时,所教化的方法来学习,不要把时问浪费掉。要学得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道理,能够清楚为人的道理,才能体会出世间的实相。如果,学佛只是光看而不做,不把道理和生活融合在一起,那么事与理就完全脱离了。所以,‘得睹佛经难’,意思是指:能真正去体会,实践佛陀的教理很难,而不是要得到印刷精美的经书难。现代人的智识水准提高了,不只是文言的经书多,白话文的经书也很多。不过,看佛经和运用佛经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因此,不能只看经书、背经文,背得很熟稔而不思考经文意义;看书而不见理,那是没有用的。

‘得睹佛经难’。总之,一定要真正身体力行才能受益啊!


{返回 人有二十难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有二十难之五 生值佛世难
下一篇:人有二十难之三 弃命必死难
 人有二十难之二 富贵学道难
 人有二十难之五 生值佛世难
 人有二十难之一 贫穷布施难
 人有二十难之十八 随化度人难
 人有二十难之八 被辱不瞋难
 人有二十难之十二 除灭我慢难
 人有二十难之十七 见性学道难
 人有二十难之七 见好不求难
 人有二十难之十四 心行平等难
 人有二十难之十六 会善知识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Anitthigandha Kumāra的故事 The Story of Anitthigandha..[栏目:摩罗迦子经讲记·马哈希西亚多]
 念佛法乐知多少[栏目:妙莲法师]
 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13.行车鞭牛[栏目:善祥法师]
 第三章 彼岸 《支罗经》的记载[栏目:舍利弗的一生]
 佛学纲要 第三章 释迦牟尼的略史[栏目:蒋维乔居士]
 苛刻待人,竟至绝嗣[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恶果源于内心的失衡[栏目:心律法师]
 心灵环保 心灵环保[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法鼓法音]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