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般若宗胜义
 
{返回 慈航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03

二、般若宗胜义

  “义”,是一种正当不移之理。“胜义”,即非普通之理,乃出世间之正义。“般若”,是梵语,此云智慧。此智慧非世间普通之资生事业等智慧,乃一种了生脱死之智慧,智慧之初步,当了达世间是苦、空、无我,方能渐渐垢尽明生。智慧之结晶,分自利与利他二者:由了达我空之理,证到我空真如,解脱世间粗重苦果是谓自利。乃至断所知法执,证法空真如,断微细无明,出生入死,度脱众生,是谓利他。
  此宗之名,约有下列七种:
  (1)般若宗——依经立名,如六百卷《大般若经》等。
  (2)三论宗——依论立名,龙树菩萨依般若经造《中论》、《十二门论》;提婆菩萨造《百论》破外道,依此三论立名故。(P21)
  (3)四论宗——依论立名,除上说三论外,加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故名。
  (4)空宗——对待立名,对有宗言故。
  (5)法性宗——依体立名,直说法性,不立名相故。
  (6)破相宗——依用立名,唯显中道,破诸名相故。
  (7)嘉祥宗——依寺立名,隋朝吉藏大师,盛宏三论,住嘉祥寺,故名。
  上来释名已竟。今当明传承系统:
  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龙树菩萨——提婆菩萨——清辨菩萨——嘉祥大师——其他……
  略标传承系统竟,次明所依经论:
  (1)《大般若经》,(2)《小品般若》,(3)《放光般若》,(4)《光赞般若》,(5)《道行般若》,(6)《摩诃般若》,(7)《胜天王般若》,(8)《金刚般若》,(9)《文殊问般若》,(10)《实相般若》,(11)《仁王护国般若经》等。(P22)
  (图缺)
  此宗自嘉祥大师后,渐渐衰微,现代虽研究有人,而专宏者尚乏,致救世间灯,暗去一盏,苟有大乘种性,愿荷担如来家业,重振之者,真现世菩萨矣。
  释名、标传承系统、及明所依经论竟,今当诠说胜义。胜义为何?曰:即“因缘所生法”也。因者亲因,缘者助缘,其类别有四:
  (1)因缘——因之缘——如万物生起,须有种子,此种子各有自由。
  (2)所缘缘——所缘之缘——如了知事物,须有所缘之境。
  (3)增上缘——增上之缘——如万物发生,须有土水、人工、阳光、空气等。(P23)
  又分三类:
  ①    顺增上缘——如某人办事,我助之以力,令其速成。
  ②不胜增上缘——如某人办事,我虽不助之以力,亦不为之作障,使其事业得成。
  ③逆增上缘——如先生教书,以杖责罚学生,又如提婆达多害佛等。
  ④等无间缘——平等无间的缘——万物发生,须平等无有间断,前灭后生,念念相续。世间万法,仗因托缘,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如阳焰,如空花,如空谷呼声,如蜃楼海市。其中无生,无我,无作者,无使作者,无受者,亦无使受化者,无起者,无使起者。其有利根众生,自己直不承当,全身担荷,其或沉吟,且向下列各门,执剑荷枪,剿其贼首。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十法界,有漏无漏等。
  五蕴,一名五阴:五者,其数有五。阴者,覆蔽义;蕴者,储蓄义。众生由此五法,覆蔽真性,故有生死。
  (1)色蕴——色分二:
  ①有表色——身口
  ②    无表色——内心
  有表色又分三(图缺)
  无表色……心之冲动,强有力之心志等
  (2)受蕴——受分五种:
  五受(图缺)
  (3)想蕴——想,即想像,安立名相的。(P25)
  (4)行蕴——外则爪发生长,自己不知;内则念念生灭,刹那不停。
  (5)识蕴——明了分别,计度是非、善恶,即现前妄想心。
  兹先从“五蕴”观察:
  五蕴(图缺)
  此五种作用之生起,能否离开上能生之四种缘而生起欤?若不离者,则可了知,此四大“假身”,受等“假心”,从众缘生,无我,无人,无作者,无使作者。
  再次由“十二处”观察:(P26)
  (图缺)
  上之十二处为眼是我耶?当知从五蕴生则非我;耳等是我耶?亦如是。乃至现前妄想之意识是我耶?然亦不能离四缘,且此妄想揽外面色、(P27)声、香、味、触、法之六尘。此六尘者,无知无觉,如镜照物,物不对时,则镜无影。然则以何物为妄想之意?
  又试以四缘观色尘亦如是,声香味触亦如是。或曰:然则妄想中之法尘,应是我?曰:亦从五蕴生,且法尘若是我,则我应一半有知,如现前有妄想;一半无知,如外间土木。是故若以智眼观察,但见从五蕴生,空无有我,无人,无作者,无使作者。
  复进作“十八界”观察:(P28)
  十八界(图缺)(P29)
  “界”者,分限义。如上十八界,以智慧去观察,亦但见从四缘生,无我,无人,无作者,无使作者。
  或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作用相似,何以不同?答曰:世尊大慈,悯众生故,众生迷执有我,不出“色”“心”二法,总摄所执,不出三种——
  (1)迷心不迷色——迷心者,如现代之唯心论,故佛使“开心合色”,说“五蕴”法,以启其迷。
  (2)迷色不迷心——迷色者,如现代之唯物论,故佛使“开色合心”,说“十二处”法,以启其迷。
  (3)心色俱迷——心色俱迷者,如主张物质精神为万物本源,故佛使“心色俱开”,说“十八界”法,以启其迷。
  曰:五蕴无我,知之矣。十二处,十八界无我,亦知之矣。然则佛说“苦”、“集”、“灭”、“道”之“四谛”,“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之“十二因缘”;“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P30)乃至六凡、四圣;有漏、无漏;有为法等,应是实有。曰:不然。亦不离四缘!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因缘所生法,如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十法界”、“有漏无漏”等法。用智慧观察,无有一能离开四缘者,故曰:我说即是空。然则一切皆空,应落断见。十方国土,佛及众生,从何而有?曰:真空不空。但以四缘观察,唯有四缘假名,毫无实义。故曰:亦名为假名。然则世出世间之一切法,亦真亦假欤?非空非假欤?曰:然。应离诸戏论,住于中道,故曰:亦名中道义。
  诸法本体,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金刚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贵乎夙秉灵根,见月忘指,得弦外音。今请读《般若心经》一遍,作本论结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菩提萨婆诃。(大憨记)(P31)


{返回 慈航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三、法华宗胜义
下一篇: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唯识宗胜义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九一、《秀峰山闻法纪》序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二一、智慧忍辱与苦干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八、禅宗胜义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六三、佛教哲学之一环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七、般若与五度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四六、谈忍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四、第六识的功用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七、佛教与佛学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六八、可慰矣蓬勃的佛教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一五、福德与穷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华严宗十重唯识观略述[栏目:董群教授]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6)[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学道者的魔障 第三篇 生死烦恼[栏目:学道者的魔障]
 活佛密偈序[栏目:宁玛的红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圭峰定慧禅师遥禀清凉国师书[栏目:宗密大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