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不幸的贾亚塞纳王子
 
{返回 葛印卡老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71
不幸的贾亚塞纳王子
 
葛印卡老师讲
 
以下文章翻译自1994年11月发行的印度文内观通讯
 
 
佛陀在世时的摩揭陀(Magadha)王国由频毗娑罗(Bimbisara)国王执政。我们无从得知当时这位国王的后宫有多少嫔妃子女。但依据当时皇族习俗及我们对频毗娑罗国王在未遇见佛陀前纵欲习性的了解,可以推知他有多位嫔妃,并为之产下众多子女。
 
在古经文中,我们得知频毗娑罗国王育有一位名为贾亚塞纳(Jayasena)的王子。这位王子母亲的名字不详,但他的舅舅布米贾(Bhumija)加入了僧团。虽然他的父王及舅舅均受益于佛陀的教导,贾亚塞纳却未获得任何法益。可能因他身为王子,时常沈溺于感官享乐中,对于纯净正法的教义没有欲求,亦完全未被吸引,甚至可能想要远离它。另一可能原因是他盲从与佛陀敌对的老师,或综合了以上二原因。
 
当时佛陀曾寄居于维鲁瓦纳(Veḷuvana),但这位王子从未与佛陀本人或任何他的主要弟子们会过面。也许是他的老师曾警告他悉达多乔达摩施行黑法,改变人们成为他的信徒。这或许也导致贾亚塞纳对于面见佛陀一事小心警惕。
 
因此有一天,不是去会见佛陀,他反而跑到城外的森林,拜访一位刚受戒的沙弥(沙弥指的是接受披剃、想成为苦行僧或是沙门者),当时他正在背诵从佛陀处学到的「法」义,并试着将之运用在修行中。
 
贾亚塞纳王子步向沙门行者,于相互问候后,坐在一旁。似乎王子在他成为沙门行者之前就已相识,所以并未称呼他为沙门而直称其名 。
 
「阿格尼,我听说当一位比丘过着精进持戒和道德生活,他会达到专注于一的状态,这是真的吗?」
 
「是的,这絶对是真的。」阿格尼 回答说。
 
当时,有一些老师认为,透过把心专注于单一目标、镇伏内心、使之安住无想的禅定,是不可能达成的。这位王子的老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或者王子很清楚他自己的内心浮躁,即便一刻也无法保持内心不起妄念,因此认定真正内心的专注是不可能达成的。
 
因此,出于好奇,他想知道佛陀的教导中,是否有真正使内心专注的方法。当他得知确有此方法时,他要求道:「阿格尼,请你就所闻所知,解说这使内心无念之法。」
 
也许阿格尼知道这位王子对佛陀及其教义并无信心,因此,并不想和他进行无用的讨论。禅那这课题本身是如此深奥,怎可能与一位心存疑惑又没有正信的人讨论而有成效呢?所以,一方面,他自知本身对法的解说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了然这位王子对其原异教信仰辩护的习惯,阿格尼订了一个讨论法的条件。「王子,若你不懂我所解说的法,你可继续保留原意见,但你必须停止讨论,不要开始与我辩论,问更多的问题。」王子同意了这条件。
 
接着阿格尼教他正法,王子一听,立即反驳:「透过把心专注于一目标、镇伏内心使之安住于无想的禅定,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随即掉头离开了。
 
我们无从得知阿格尼确切的教导内容,但可推测,他应该除了说明了禅定的四个修行次第之外,还解说了一位禅修者应该:
 
vitakkavicārānaṃ vūpasamā-调伏心(对所缘)的作用,把心专注于一目标上。
 
ajjhataṃ sampasādanaṃ cetaso ekodibhāvaṃ -以内在的无求,达到心的专注,
 
avitakkaṃ avicāraṃ samādhijaṃ pītisukh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安住二禅那喜悦舒适的感受,降伏心(对所缘)的作用,把心专注于一目标上。
 
贾亚塞纳王子想了解是否有可能降伏心(对所缘)的作用、把心专注于一目标上,他对于更高深庄严的境界并不感兴趣,因此有可能阿格尼仅解说至此。不过他必定表明在达到二禅那之前,必须先证得初禅那,那就是:
 
savitakkaṃ savicāraṃ-持续把心念专注于一目标,
 
viviccheva kāmehi viviccha akusalehi dhammehi-但要停止感官享乐的念头及其他不善法。于初禅那,内心的念头尚未全然止息,但仍存留者为根基于法的善念。一切让心滋生不净杂染的皆为不善。为达禅那,所有不善念均需根除。其中对于感官享乐的习性反应最为不善,这是絶对必需灭除的。因此,经文记载道:
 
viviccheva kāmehi-若欲念未灭,即无法成就初禅,何况二禅。
 
想必阿格尼清楚解说了为达初禅那,必须去除五盖(五种障碍)。五盖之中,贪爱感官享受是第一大敌。如果禅修者内心有淫欲,是根本无法建立初禅那的基础,更不用谈达成了。至于二禅那则更遥不可及。
 
以持守五戒来破除五盖是很重要的。假如是舍离俗家生活的和尚,他应该完全独身,戒除所有性行为。而在家居士则应避免不当性行为,即不可与人通奸。在家居士夫妻在禅修中心及八关斋戒(uposatha)期间亦要保持独身戒淫,逐渐的即使在家生活,也可自然的不费力的完全遵守独身戒,去除所有感官欲望。在未能消除对性爱欢愉的渴望之前,是不可能完全根除内心的不净杂染。除非根除了这些不净杂染,否则无法成就正定─sammā samādhi。虽然修行者也可练习非与自身实相相关的专注而达到禅定,但那不是正定。显然这位王子发现这样的说明不合他的口味,所以才会在离开时边说着:「不可能的!不可能的!」
 
当佛陀得知这件事,他说:「禅那仅可在戒除感官享乐后才得成就。」由于贾亚塞纳王子纵情于感官享受之中,充满情色意念,激情如焚,不断追求性爱享受,因此不可能成就禅那。
 
我们不知道是否贾亚塞纳王子因色欲天性使然,而无法戒除性行为即使数天,以便给予这个利益法门一个公平试验的机会。或许他受控于他的老师,没有认清守戒(sīla)训练的重要性,不认为沈溺于性欲享受有任何过错。
 
佛陀在世当时有六位具影响力的老师。其中四位不相信造作善业或不善业会导致相关的果报。他们也不认为道德的生活是善的,而不道德的生活是不善的。这些老师包括:Punna Kassapa, Makkhali Gosala, Ajit Kesakambala, 和 Prakrudha Kātyāyana。这几位所谓精神导师鼓励不道德的行为,在当时印度社会他们有许多的弟子与信徒。这四位均是saṇghīceva gaṇī ca gaṇācariyo ca, ñāto, yasassī titthkaro sādhusammato bahujanassa─意指,他们均有信徒随众,被认定是有智慧的、成功的,自成教派,许多人相信他们是圣者。
 
即使他们鼓吹不道德,却依然如此的成功及著名,还有许多的追随者,实在令人讶异。无疑的他们有令人崇拜、迷人、支配他人的特质,以蛊惑人心的口才讲解性灵与禅修。或许就是这些厉害的特质,让他们得以欺瞒许多人们。幸而在印度,往往还是有许多圣者过着道德、贞洁的生活;但不幸的是一直也都有这类巧言令色的行骗者。也许这位王子就是被这样的老师所影响,以致未能自纯净正法中获益。即使他生在一个笃信佛陀的皇室家庭、处于佛陀的世代并与之如此接近,却从未亲见佛陀,从未获得任何法益。
 
 
 
访谈葛印卡老师
 
林崇安教授
太空科学家,台湾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教授
 
(以下节录自两人1996年2月于法岗的访谈对话)
 
林:葛印卡老师, 请您简介何谓内观。
 
葛印卡:内观是客观的观察每一时刻身心作用之下的状态。它是'Yathābhūta jñāna darśanam' 了解如其本然实相的智慧。内观禅修就是透过客观的自我观察、在经验层面上去体认"如其本然"的实相,而非只是表相所展现的。
 
林:请问佛陀的教法是否为一通用法门,任何人均可修习?
 
葛印卡:是的,佛陀的所有教义放诸四海皆准。佛的教导以八正道为基本,每一步骤如戒、定、慧均是一味通用。无论任何宗教门派的人士都能够无碍的力行戒律,而"定"及"慧"是利用自己身体的呼吸及感受来体认。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障碍的练习,因为禅修的对象-呼吸与感受-也是普世通用的,人人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这就是为何佛陀的教导毫无疑问可以一味通用,这也就是为何我强调内观法门适用于各宗教门派的原因。
 
林:透过唱诵持咒或观想,有些禅修者可以达到内心平静安详的状态,同时也能觉知身体的感受。请问他们最终可以达到的成就,与您所教授的传统方法会是一样的吗?
 
葛印卡:透过唱诵持咒或观想,人们确实可以达到内心平静安详的状态,这是定禅(dhyānic meditation)。未成佛前的悉达多乔达摩菩萨,就曾分别就教于当时著名的禅师阿罗逻迦兰(Ācārya Alāra Kālāma)及郁陀罗罗摩子(Ācārya Uddaka Rāmputta),向他们学习专注力"定"(samādhi),并分别达到第七、第八次第的禅那状态,但仍无法让他完全解脱。后来佛陀藉由自己发现的内观才完全证悟,他加入了正知(sampajañña),即时时彻知无常(anityatā)之智慧于定禅修行之中。这是佛陀当时对于正定的贡献,透过正知帮助人们根除随眠烦恼(anuśaya kleśa),这是指在内心潜意识深处的不净染污,使心净化。一般人即使不做内观,透过定禅,有时也会感觉到身体波动的升起,但大多数这是由于持诵特定咒语,如此产生的波动是不自然的,这不是内观;内观要观察的是自然的波动,佛陀所用的字眼是'yathābhūta'(如其自然发生)。此外,一位内观禅修者要经常觉知体验无常、苦、无我;才有助于净化其内心根除随眠烦恼,这是一般的定禅修行法门所缺乏的。
 
林:如何应用内观于日常生活之中,及临终时刻?
 
葛印卡:所有内心产生的不净杂染皆缘自于身体的感受,虽然表面上,这些感受似乎是因外在事物所引起的。一位好的内观禅修者,一旦内心升起不净杂染,就会开始观察身体的感受。平等看待身体的感受,能够培养内观行者以平等心,去面对外在生活环璄中的盛衰起伏,从而学会生活的艺术以及死亡的艺术。持续规律地修习内观,以平等心观察感受,得以强化禅修者的智慧心(prajñā-citta)。此智慧心有助于无常觉(anitya-bodha)之生起,临终时得以平等心观察感受。死亡因而充满觉知、祥和、无忧、无惧、亦无悲苦。此一觉知的、安详的往生现象在许多内观禅修者临终时,经由他们床畔亲友见证得知。这显然就是死亡的艺术。
 
禅修者经验谈
*前印度Maharashtra 省秘书长,Sri P. V. Nayak叙述他的内观经验:「我是一位退休的公务人员,服务公职超过34年。在我的职场生涯之中,有些时候我会发牌气、失去耐心、无礼、或发生可避免的不愉快而在事后后悔。当时我无法跳脱这些负面行为。直至我开始修习内观才理解到自己是如何陷入这种倾向。真希望这个禅修方法,能在早些年即进入我的职场生涯!
 
我知道内观是听了几次葛印卡老师在孟买的公开演说。当时虽产生兴趣,还是隔了一段时间才下定决心去参加课程(1990年6月)
 
我发现内观的理论部分是简单有逻辑可吸引大部分的人们。在实修部分,它的正面效果是渐进的,但可察觉到个人的安详与快乐在递增中。虽然内心净化这种抽象概念可能很难理解,但藉由对个人心智和行为模式特定的觉察与经验,可感受到此种改变或净化。
 
我深信针对那些有权力影响各领域人事的当政者,内观能够对他们的行为模式产生更巨大、深远和健康的影响。它有双重的益处─对当权者直接的利益,那些受其行使职权所影响的人们也将间接地受惠。
 
内观教导我们"个人要为自己的快乐与不快乐负责"、"活在当下",这样的道理我了解也接纳了多年,但从不知如何将它转化为行动,直到内观进入我的生活。
 
有个古老的格言"可惜年少不懂事;年老无体力"。在历经五年内观禅修并从中获益,我比以往更能体会这其中道理。年少时我错失了内观"巴士",到了生命较后期身体荒废、脑力与体力衰退时才登上这部列车,较难达到必要的成效,对此我有一些遗憾。不过,等等!内观教我们不必追悔过去,而是活在当下实相,我感到慰藉了。我很高兴看到一些年青人致力于内观服务,这同时也是帮助他们自己。他们确实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懂事"了。愿这些族群增加!
 
*来自加州的Mustafa Munshi先生说道:「我生来是穆斯林,从12岁就开始找寻真理。我尝试过苏非教派、印度教,最后找到了佛教及内观。许多身体上的小病痛消失了,(心智上)我变得比较宁静、包容与具同理心。」
 
*来自英格兰的Brian Ritchie说:「身体压力的下降、平等心的增加、习性反应的减少、对他人较能容忍、挫折感的轻减....进展不错,只是不稳定。然而整体效果对我而言是颇为激励的....在有些关键时刻仍缺乏觉知,导致身体的紧张,虽然这仍是个问题,但有在进步中。」
 
* Ann Watson写道:「有一个奇特的例子,说明内观禅修如何改变我的生命特质-它让我越来越能以关爱的方式来服务他人。去年我的父亲经历了三个月癌症病痛后逝世。因着多年的内观修习让我了悟疾病、死亡与无常,才能在那段期间同时照料我的父母双亲,帮助他们撑过折难,协助我的家人面对死亡。为此纯净、爱与耐心我永远感恩老师们。」
 
*来自纽西兰的Susan Esther Callaghan小姐写着:「主要是较有平等心、内心较为平和与快乐、与家人亲友的关系更亲近友善了。问题很少产生,即使有也不会困扰我的内心太久。」
 
「过往已然不重要了。我受西方教育多年,当我成为一名护士目睹人们的精神严重受苦,才真正开始"学习"。助人之心油然而生,然而我也知道助人者需先行净化内心才有能力去帮助他人。我目前住在印度,将在此全心修习正法,直至返回我的国家。」
 
若要在内观禅修中有所进展,学员必须尽力时时保持觉知无常。佛陀给比丘的建议是他们必需于任何动作中随时保持对无常、苦、及无我的觉知。成功的秘诀就是不间断的了知无常、苦、及无我。
 
佛陀在呼出最后一口气、进入大般涅槃前的最后话语是:「衰败(无常)存于所有事物中,努力精进以图自救。」
 
这就是佛陀传法45年的精髓。若你能随时保持觉知存于所有事物中之无常,随着时间必能达到目标。
 
- 乌巴庆老师
 
 

{返回 葛印卡老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谈感受:从信仰到亲身体验
下一篇:内观于世界经济论坛
 来吧,世人们!Come, people of the world!..
 建设法的住所
 内观的美梦成真
 与师母一席谈(葛印卡夫人访谈)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五天
 三宝的特质
 「法」是要修行的
 内观:一统分歧之实修法门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二天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字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请问如何帮助孩子的教育,并使其人格及道德上,要有菩萨心利益众人。[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俱舍论颂讲记[栏目:演培法师]
 希迁~示法诗[栏目:禅诗三百首]
 做火施的时候,用一般的塔香代替食子,有过失吗?[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禅宗“直观本质”的哲学意蕴(韩凤鸣)[栏目:禅宗思想研究]
 略论禅宗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理证法师)[栏目:禅宗文集]
 饮酒失智[栏目:持戒]
 永明延寿的心性论(杨曾文)[栏目: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
 论宗教定义中的──本质论与功能论 兼以探求《阿含经》中佛教之宗教本质[栏目:帕奥禅师]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一 (3)[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