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前行讲记 第二百二十七讲 前行备忘录-发心-总说2
 
{返回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62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备忘录》合讲

  蒋阳龙朵加参尊者      传授

  桑昂丹增           传讲

第二百二十七讲 2014年5月2日

  【原文】

  也就是说,在初学阶段,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如云:“心善地道亦善妙,心恶地道亦恶劣。”如果具有菩提心的意乐,那么地道都必然善妙,也就是会经行五道十地。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地也恶劣道也险恶,必然走向三界九地,必然步入五道。为此,在初学阶段,不看见解,不看修行,就是看菩提心意乐,除此之外什么也不依赖。谈到见解,其实声闻缘觉也有证悟的,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诸声闻修空性法,彼之果即灭尽定。”所以说,依靠菩提心意乐和积累资粮这两者才能获得佛果。新派主张世俗发心位居于首。旧派把菩提心分成不了义、相似了义和了义三种。不了义,具备世俗菩提心。相似了义,世俗和胜义菩提心需要双运。声闻缘觉没有证悟三大的见解,了义就是最终要达到的究竟胜义菩提心。龙树菩萨说:“菩提心即大乘……”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1]中说:建立究竟一乘,只有以胜义菩提心来证成究竟一乘,而以世俗菩提心无法建立究竟一乘。

  这样的善妙意乐——菩提心,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会生起来,而心肠歹毒的人不会生起。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包括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和受愿行菩提心学处三个步骤。

——《前行备忘录》

 

  【正文讲解】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祈祷大恩根本上师赐予意心相融之加持!

  愿尽虚空之际有情父母即生证得四身五智之金刚持果位,为此结合《大圆满龙钦心滴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备忘录》而宣讲。

  此前行分三:首义、论义和结义。首义已宣完,今天宣讲论义。论义乃大圆满龙钦心滴共与不共之前行,由吾等殊胜上师无谬口传所著之备忘录。论义分三: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前行、修持正行之支分捷径往生法,共同外前行已宣讲完毕,今天所宣的是“第二、不共内前行”。

  不共内前行分为六个科判: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三、清净违缘罪障——念修金刚萨埵;四、积累顺缘资粮之供曼茶罗;五、顿然断除四魔之古萨里——积累资粮;六、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诸圣道之基石——皈依已宣讲完毕,今天所宣的是“第二、趣入大乘发殊胜菩提心”。

  大乘之根本发殊胜菩提心分三: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和愿行菩提心之学处,今天首先所宣的是“第一、修四无量心”。

  《普贤上师言教》中的“修四无量心”法义已宣讲完毕,今天所宣的是堪布昂琼所著述的《前行备忘录》中的“发殊胜菩提心之修四无量心”。

  今天所宣之法是大圆满龙钦心滴。大圆满龙钦心滴乃经续窍诀之精髓,由无垢光尊者和智悲光尊者遍知父子所宣,所宣之法圆满具足基道果以及前行、正行和结行。此法是如何宣讲的呢?此法以无偏袒且没有分别安立闻思修而宣讲和修持;同样此法中没有分离和偏袒如来教证二法;同样,观察修和安住修没有分离、没有相违;同样,寂止和胜观也没有分离、没有相违;同样,世俗谛和胜义谛也没有分开;同样,显空也没有分离;同样,基道果没有分开安立。如是所宣之法为无垢光尊者遍知父子所宣之大圆满龙钦心滴。你们闻法之时要如是无分离而闻,思法之时要如是无分离去思,实修之时也应如是没有分离而实修。

  现今所宣大圆满龙钦心滴修持之道,实修的方式应如是奉行。如是之道没有分离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也没有分开智慧和方便,希望大众如是理解,实修之时遵循遍知父子所宣般而如是实修,现今所宣的大圆满龙钦心滴是甚深和殊胜之法的原因也在此处。

  为什么大圆满龙钦心滴是殊胜之法、甚深之法、无上捷径之法?此法中既没有分开教证二法,也没有分开观察修和安住修,也没有分开闻思和实修,也没有分开基道果、也没有分开寂止和胜观,总之,轮涅道一切法无有改变如是而修持,此法称之为甚深之法、无上捷径之法的原因也在此处。这也是为什么大圆满称之为无上殊胜之道,尤其大圆满法中的大圆满龙钦心滴称之为是甚深无上捷径之法的原因所在。

  现今所宣之法是甚深无上捷径之法——大圆满龙钦心滴。闻思修此法之时,应以遍知父子所宣之方式般闻思修。否则,修法的方式与遍知父子所宣的方式相违,虽然法为殊胜之法,但是法与补特伽罗相违之故,所修之法无法成为甚深、无上乘法,也无法成为无上捷径成佛之法。

  因此之故,闻思修、观察修和安住修、寂止和胜观应相结合交替而修,从前行开始如是奉行、如是修持非常关要。否则,有些弟子既没有闻,也没有思,也没有修,认为于无念中什么也不想、不起分别念坐在那里就可以了。现今这样讲解的人很多,但是这种方式不是亚青传承之法规。还有些弟子说:“大圆满法不需要闻,不需要修。如果有所修,就不是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安住于自心之本面,这样护持就可以了,这就是大圆满。”我们修持大圆满的方式不是这样的。我们修大圆满的方式是闻思和实修没有偏袒交替而实修,同样观察修和安住修没有分开交替而修。

  什么称之为闻呢?“闻”指的是:现今我们所宣的法,你们来听,比如今天讲了什么内容,讲了这个、讲了那个,这样去听就称之为闻。什么称之为思?“思”指的是:分析或思维所闻之法的内容。比如说,如理思维“讲法的内容应该是这样”,此称之为思。什么称之为修持呢?“修持”指的是:闻和思所理解的内容如理修持,称之为修持。

  闻法以后以思断除增益,再做实修,此称之为观察修。途中不起三时分别念,不迎接未来之妄念,也不跟随过去之妄念,随着现在自心之本面而安住下来,此称之为安住修。

  修持上师瑜伽的时候,应具足闻思实修交替而修,同样具足观察修和安住修交替而修。上师瑜伽中的“闻”应如何去闻呢?首先善于观察上师,中间善于依止上师,最后善于修学上师的意行。首先在上师处听闻上师的功德,详细观察上师的法相;接着依止上师,如是理解听闻上师所宣之教言,此称之为上师瑜伽的“闻”。

  接着是上师瑜伽的“思”。比如说,上师是佛法僧三宝之自性尊,上师是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之自性尊,同样上师是法报化三身之自性尊。“为什么上师是自性尊”如是而思维,此称之为上师瑜伽的“思”。

  什么称为上师瑜伽的“修”呢?比如说,观想上师皈依境时,观想上师的肤色、手帜、服饰、法座或者法帽等等,甚至连上师的眼眶、眼睛的黑白没有交杂、很明了,此称之为修。初学者必须次第观修,否则很难做到明了观想上师皈依境。当你的心堪能自在,甚至连上师的眼眶、眼睛黑白都没有交杂、很清晰地观想出来,此称之为上师瑜伽的“修”。

  闻思和实修都称之为观察修,为什么呢?闻是心、思也是心、修也是心在修,都是分别念造作,因此称之为观察修。

  接着是安住修:所观之上师和能观之心两者分不开,此并非是今天修持才相融,而是二者本身就是相融的。反观所观之上师和能观之心,两者有没有分离?没有分离。这说明什么?所观之上师是自心的显现,此时于两者相融、无法分开中安住,既不跟随过去的分别念,也不迎接未来的分别念,安住于现在此念之上,此称之为安住修。

  观察修为方便,安住修为智慧;修持上师瑜伽是方便,意心相融是智慧;修持上师瑜伽是有现的福德资粮,意心相融是无现的智慧资粮;修持上师瑜伽也在同时修持基道果,观想上师是基,意心相融而修持是道,最后意心相融是果,因此一座上师瑜伽修法中圆满具足所有修法,这也是为什么“大圆满法称之为殊胜捷径之法”的原因所在。

  因此之故,你们在闻的时候,要如理理解、如是理解;思的时候如是理解;实修修持之时,也应该如是理解,这也是我为什么每次都宣讲“修持的方式比所修之法更重要”的原因所在。尤其不如理掌握大圆满修持的方式,仅仅口中宣说“大圆满是殊胜的、甚深的无上捷径之法”,大圆满法也无法成为捷径之法,你的修法也无法具义。你们要如理理解“大圆满无上、甚深、捷径之法”的理趣所在,理解以后就会明白:“我知道了,哦,原来大圆满是这样的。”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再去修持,所修之法才能成为无上捷径成佛之法。

  比如说,有些人会讲解“念诵六字大明咒功德很大”,或者“念诵莲师心咒会消除魔障”,或者“念诵金刚萨埵会清净罪障”,或者“念诵度母心咒会消除修道中的障碍”,或者“念诵《心经》会消除一切魔障”等等,要正确了知理解念诵这些咒语和经文的功德以后再去念诵。否则仅仅口头宣说“殊胜、具足功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念诵莲师心咒能消除魔障,难道念诵六字大明咒就无法消除魔障吗?同样,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可以清净罪障,难道念诵六字大明咒或其他咒语无法清净业障吗?此等咒语为何能清净业障以及清净的方式一定要明了,否则仅仅口说“念诵《心经》能消除魔障”或者“念诵六字大明咒很殊胜,下一世不堕地狱”,而不知道此等咒语或经文的殊胜之处,仅仅口说“殊胜”也无法具义。同样,如果不知道大圆满的殊胜之处以及具体修持的方式,也无法具义;同样,仅仅口说“上师瑜伽殊胜”,也不清楚殊胜之处所在,这是无法具义的。

  很多人都是这样,迷乱中只是口说“殊胜、殊胜”,但没有了解大圆满法殊胜的理由和理趣以及修持的方式,修行很长时间停滞不前,因此之故,你们应该明了此等理由和理趣。

  我讲法的方式方法是大圆满引导的方法方式,我以这样一种目的在引导你们,大众要如理理解此等理趣。否则,有的弟子认为“大圆满法不需要思,只是坐在那里”,不要这样修持,这样修持很容易颠倒迷乱。

  有些人认为和上师碰一个头就是一个大圆满的灌顶,再碰一个头又是一个大圆满的灌顶,很多人处于这样一种迷乱之中。同样有些人坐在某某上师的前面,这位上师猛地喊一声“啪的”以后,他们认为上师已经引导大圆满法了,而且认为自己已经得到大圆满的印证,已经具有大圆满的见解,这样的弟子仍然处于这样一种迷乱之中。同样有些人自称自己在实修大圆满法,但是他们不熟悉上师,上师也不熟悉弟子。比如说,某位上师灌顶之时他们坐在其中,他们听闻上师传授灌顶以后,就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灌顶,而且灌顶的上师也在说:“现今我有很多弟子,有百千万的弟子得到了了灌顶。”很多人就处于这样一种迷乱之中。

  比如说,上师给弟子传法或灌顶的话,上师不认识弟子,这样能成为师徒关系吗?同样弟子依止上师的时候,如果弟子没有把自己放在上师的意中,弟子能实修大圆满法吗?无法修持的。因此之故,上师必须要熟悉弟子,弟子也要在上师的意中,如果彼此不具足此等要点,无法具足上师和弟子的形象。

  比如说一个医生,首先要认识病人,之后要熟悉病人,针对病人的病情诊断用药,这样才能医治他的病。如果医生不认识病人或者只是看到过这个病人,医生不知道病人具体的病情,随意给病人一付头痛药或者止泻药,这样能医治好病人的疾病吗?无法医治。与此同理,上师要熟悉弟子相续的贪嗔痴如何、或者相续的业障有多重、是否具缘,这样熟悉弟子以后再去引导,自然会具义。如果上师不熟悉弟子,能具义吗?

  比如,医生认识病人十几年、熟悉病人以后方可赐药。哪怕医生今天才认识病人,这个病人也要把十几年的病历拿给医生看,医生了解以后才能确认病情。不然的话,医生今天才认识病人,今天诊断以后能断定病人是什么病吗?能当下给病人用药吗?能医治他的病吗?无法医治的。

  弟子依止上师之时,尽力把自己放在上师的意中。比如你去找一个名医看病之时,你也会带上一些水果或者财物等等,而且会嘱咐医生:“你一定要记住我!一定要给我好好看病啊!”同样你在依止上师之时,把自己的财物或者身语意供养以后,一定尽力把自己放在上师的意间。医生只是在病人治病期间记住病人,而上师赐予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安乐,出现任何痛苦之时,我们都要把自己放在上师的心间。因此之故,依止上师更加重要,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上师的心间。

  此等修持的方式方法和依止上师的方式方法如理理解以后依教奉行。很多人虽然在修法,但是不知道修持的方式方法;有些弟子欲求修持佛法,但是不知道修持的方式方法;有些弟子实修之法是大圆满法,但是也不知道修持的方式方法;同样有些人依止了上师,但是不知道依止的方式方法……很多人都处在一种迷乱之中无法修持。

  因此之故,此等方式方法希望大众铭记于心,恒时如理奉行。总之,我所宣讲的方式方法以及引导的方式方法就是这样。

  亚青有一万多藏族弟子,比如说,这个弟子来自什么地方什么寺庙,什么时候来亚青,刚开始什么样,中间是什么样,最后什么样,昨天是什么样,去年怎么样,今年怎么样……我都非常熟悉,上师摄受弟子也应该这样。喇嘛仁波切大恩者也这样赞叹我:“应该这样,摄受弟子应该熟悉弟子,你要知道弟子来自何方寺院,要了解弟子的情况,这样非常殊胜。”我除了喇嘛仁波切的一些老弟子不认识之外,其他所有弟子都很熟悉,喇嘛仁波切曾经多次赞叹我,真是这样的。如果我随意交差应付了事,也可以;但是上师真正引导弟子,应该熟悉弟子以后摄受弟子。也应该是这样。

  以前弟子们做任何事情都和我经常接触,我这样和出家男众或出家女众接触多了以后,我非常熟悉他们。而现今很多弟子好像有恐惧心,平常跟我不接触,这样做是一种很大的过失。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苦乐劳累,我熟悉这些弟子以后,很容易引导他们步入解脱之道。否则,我只是坐在房间里,即使我有很多弟子,但我也不熟悉他们,我也无法引导他们。

  我以这样的意乐、这样讲法的方式和引导的方式在引导你们,你们是以何种意乐、以何种方式来奉行呢?一切主要取决于你们自己。

  在座的大众来到亚青以后,哪怕在路边走动或者坐着的坐姿,我都一一掌握、了知和熟悉,你们不要认为我不熟悉你们。有些弟子看到我在观察的时候,走路的姿势好像很具足威仪般,其实我时时都在观察你们,并思维以什么样的法才能调伏你们。而不是你们认为看见我的时候我在观察你们,于是你们装作身语上好像具足一种很严肃的威仪,不是这样的,我平时都在观察你们,讲法中我在观察你们,行住坐卧中也在观察你们,总之,我时时都在观察你们的身语,并思维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调伏你们。除非你不想留在亚青而离开,这样我就没有办法观察你,除此之外,我时时都在观察之中。

  比如说,在亚青住了十五年的很多老弟子,有些弟子没有出家,十五年前我就认识他们,熟悉他们铭记于心。总之,我时时都在观察他们、并思维以何种方便法能调伏他们、帮助他们步入正道。这就是我护持徒众的方式方法和讲法的方式方法。因此之故,祖师们也如是所宣,修法的方式比所修之法更重要,真的是很重要的。希望大众在修持的方式方法上不要步入偏道或误道。

  今天所宣之法是《前行备忘录》中的内容“大乘之根本——发殊胜菩提心”。大小乘主要取决于什么?主要取决于是否具足世俗菩提心或者善良的善心,为什么呢?此处如是所宣:

  也就是说,在初学阶段,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如云:“心善地道亦善妙,心恶地道亦恶劣。”如果具有菩提心的意乐,那么地道都必然善妙,也就是会经行五道十地。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地也恶劣道也险恶,必然走向三界九地,必然步入五道。为此,在初学阶段,不看见解,不看修行,就是看菩提心意乐,除此之外什么也不依赖。谈到见解,其实声闻缘觉也有证悟的,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诸声闻修空性法,彼之果即灭尽定。”

  大小乘取决于善心或者善的大小,尤其取决于世俗菩提心。具足善的菩提心能步入五道十地,圆满见解也必须依靠善的菩提心。如果心恶的话,必然步入三界九地和五道之中。因此之故,初学者不看见解,也不看修行,主要取决于菩提心之意乐。有的初学者云:“见解是没有的、空的、无我无修的。”对于初学者,这些见解不重要,主要取决于菩提心之意乐。

  其实声闻和缘觉也有证悟者,他们证悟了无我和空性。辟支果是什么?是灭尽定。因为声闻和缘觉没有菩提心之故,他们所证悟的无我空性,只能得到灭尽定,而无法证得究竟佛之果位。因此之故,对于初学者,见解不是首要,善的菩提心最为重要。

  所以说,依靠菩提心意乐和积累资粮这两者才能获得佛果。新派主张世俗发心位居于首。旧派把菩提心分成不了义、相似了义和了义三种。不了义,具备世俗菩提心。相似了义,世俗和胜义菩提心需要双运。声闻缘觉没有证悟三大的见解,了义就是最终要达到的究竟胜义菩提心。龙树菩萨说:“菩提心即大乘……”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中说:建立究竟一乘,只有以胜义菩提心来证成究竟一乘,而以世俗菩提心无法建立究竟一乘。

  这样的善妙意乐——菩提心,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会生起来,而心肠歹毒的人不会生起。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包括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和受愿行菩提心学处三个步骤。

  此处宣讲的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依靠世俗菩提心才能生起胜义菩提心,也就是说,依靠世俗菩提心才能证悟实相之义。因此之故,首先具足世俗菩提心最为重要。只有心地善良的人,他的相续才能生起这种世俗菩提心,而心肠歹毒的人无法生起世俗菩提心。

  生起世俗菩提心的方法和方式分为三个科判,即三个步骤: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愿行菩提心之学处。明天继续讲解,今天就讲到此。

    

  【备注】

  此为弟子根据大恩上师讲法记录略作整理,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闻法录音。因时间仓促,恐有错谬。故于大恩上师及道友面前忏悔!

  愿大恩上师*轮常转!信众法喜充满!早证菩提!


{返回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前行讲记 第二百二十六讲 前行备忘录-发心-总说1
下一篇:前行讲记 第二百二十八讲 前行备忘录-发心-方法-四无量心-功德
 前行讲记 第一百六十二讲 普贤上师言教-依止上师-依师之次第-观察上师..
 前行讲记 第五十五讲 前行备忘录-观修十圆满-普贤上师言教-暂生缘八无..
 前行讲记 第一百四十八讲 普贤上师言教-因果不虚-所断之不善-邪淫妄语..
 前行讲记 第一百九十四讲 前行备忘录-皈依-皈依分类-持明内僧众..
 前行讲记 第一百零六讲 普贤上师言教-轮回过患-空游饿鬼
 前行讲记 第一百四十一讲 前行备忘录-业因果-诸法因缘生-内道佛教之观..
 前行讲记 第五十六讲 普贤上师言教-暂生缘八无暇之三
 前行讲记 第二百一十四讲 普贤上师言教-发心-四无量心-悲心2..
 前行讲记 第二百一十七讲 普贤上师言教-发心-四无量心-悲心5..
 前行讲记 第一百五十八讲 普贤上师言教-解脱利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7-051菩萨圆满忍辱波罗蜜[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境明,千里皆明 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栏目:境明·千里皆明]
 自觉手册 二 导论[栏目:隆波田禅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