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住妙行《金刚经》
 
{返回 贤崇·贤宗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96
无住妙行《金刚经》

贤宗法师游学法国于爱心联盟“醒来班”上开示

杜柯整理

  《金刚经》是佛教中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它对外人来说,显得深奥难解。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掠其概要。

  如果按照《金刚经》的思想去修行,可以肯定,你能够得到人生中两件至关重要的东西:智慧与福报。智慧无碍,福报无碍。智慧无碍是你能透视一切,了解一切,通达一切,最后达到无所挂碍的自由之境;福报无碍呢,——在座各位都是做企业的,我们知道,财富跟福报有关,当一个人没有福报或福报微弱之时,很难赚到钱。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辛辛苦苦打拼一辈子也积不下几个钱,而有的人不怎么努力就财源滚滚的原因。

  佛门经典《金刚经》,可以作为我们一生修行的功课,事实上,无论我们处在什么年龄,什么阶段,什么处境,都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滋养,甚至,给自己的灵魂来次大换血。

   无住无着

  先看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是非常坚硬的东西,它代表可以摧毁一切,降伏一切。摧毁什么呢?你的烦恼,魔障,所有负面情绪。波罗蜜,到彼岸。般若,是大智慧。般若波罗蜜,就是用般若智慧的思想,使你达到涅槃的彼岸,相当于用船把我们载运过去。

  在《金刚经》里开宗明义,须菩提问佛陀:我们应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

  安住其心为什么非常重要呢,当我们的心和身体是分离的、游离的,不能聚焦一点,力量就分散了,做什么事都很难成功。如果能把心安住下来,做什么专注一境,心无旁骛,就很容易把力量集中一点去突破它。其实,人最难降伏的就是自己的心,人们常说,一个将军可以打败敌人,于刀光剑影中攻城略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他很难战胜自己,为什么?这便是不能完全降伏其心。老实说,你的心,能随时随地供自己差遣使唤吗?

  而只有安住其心,才能降伏其心。

  对此,佛陀回答道: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住”是怎么住?其实就是无所住,就是不执着于一物之相。相是什么?——佛教中说的俗谛,它与真谛是相对的。俗谛,是我们对事物常规的、浅显的、不正确的看法,而真谛,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掌握和看法。真谛认为世间万物是无常的,生灭的,流动的,是因缘和合的。而俗谛则相反,它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认为一切事物长久不变,可以把握,有独立的自主性。

  《金刚经》里有这样一句话:说法非说法,是名说法。这句话很重要,套用它,可以言说世间的一切事物。比如,树。树非树,是名为树。我们说树,是俗谛,大家认为它就是一棵树。说非树,是真谛,为什么是非树呢?这棵树其实由众缘和合的条件组成,从最初的种子,树苗,到长大成树,中间还要有土壤,阳光,雨露,氧气,甚至人工等等不一而足。少了一样就长不成树。这些因缘条件全部集合在一起,它才成为一棵树。反之,当这些条件逐步离散消失时,它就慢慢不再成为一棵树,最终死去。现在,我们就是以这样的表象,以我们的理念和认识,暂时把它叫做树。当然也可以把它叫做其他东西,它其实只是一个代号而已。

  同理,人非人,是名为人。我们现在成就人身,是众多因缘条件促成的,它是不是一直不变呢,我们是人就可以一直保持人身吗?也不是的,这些因缘条件消失之后,我们的身体就坏了,这个人就死掉了。所以,人非人,只是暂时叫人而已。

  以此推论下去,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妻子非妻子,是名妻子。他作为你的丈夫,你的妻子,只是这一个阶段而已,由众多因缘组成,这个阶段过去,他就不再是你的妻子和丈夫。那你还执着什么呢?所以要安住当下,彼此珍惜,该合则合,该散则散,如此而已。

  我们执着于相,就会被相干扰,束缚。我们放下相,便能站在相之外去认识相。故而,《金刚经》的般若思想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存在,一定要在事物所认识的过程之外,去认识它。

  佛在这部经典里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困扰迷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你想把握事物的真谛,想深入如来藏,想进入事物的本体,你就要破除一切“相”。什么是相?我们所住的房子,所见的山河大地,我们的身体,家庭,工厂,我们的名望,地位,金钱,等等,全部是相。

  破除相之后就成了什么情况呢,——房子非房子,是名房子;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妻子非妻子,是名妻子;孩子非孩子,是名孩子……倘若你执着于“相”,便是落于俗谛之见。当你把此人当做许多人所认为的丈夫时,就会对他有诸多要求,诸多纠结,诸多不舍,诸多放不下……很多问题纷至沓来。相反,你把他当做“非丈夫”去看待,便能轻松自在,心无挂碍。

  我们现在所居住的这个房子,是由水泥、木头、钢筋、人工等等组合而成的,其中任何一样都不能叫做房子,只有把这一切加起来才成为房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木头腐烂了,钢筋变质了,水泥风化了,几十年或一百年之后这个房子就慢慢倒塌,最终化为灰尘,归于虚无。这时候房子还存在吗?它就是非房子。虽然说房子最终会毁坏、消失,它是变化的,无常的,但它的存在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也不是,它能够为我所用,为我遮风挡雨,让我住在这里,让我开会、吃饭、睡觉……我们还真离不开它。

  那么,怎么做?最关键一点,不要执着。当你从“非房子”去看待“房子”的时候,就会用一种非常超脱的思想去面对它,比如这个房子突然被火烧了,突然倒塌了,或者被国家没收了,你都不会难受,不会纠结,不会执着。房子这个“有”最终要归于“无”嘛,有就是它的相,无,才是它的本质。你用这种理念去看待世间万物,“孩子非孩子,是名孩子”,“父母非父母,是名父母”,把各种问题往里套,最终,你能得出一个结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对于一切事物,我们只有超越它的表象,才能驾驭它的本质。

  譬如我当了这个会长,如果抓住会长不放,认为它永远是我的,于是,对我的权利和位置产生一点妨碍的时候,我自然就非常恐惧,不安,纠结。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无不如此:我们希望青春永驻,希望长命百岁,希望企业兴旺,希望家人永不分离……我们有很多很多希望,其实这些希望,都停留在相上。房子、金钱、丈夫、孩子、企业、名望、地位、成功,这些是什么?全是俗谛。你停留在相上,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你抓不住本质,就会被它造成巨大的困扰和障碍。

  人来到这世间,只是一个短暂的生命过程,可以说昙花一现。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一个过程,更何况生命所承载的其他东西?财色名食睡,人人抓住不放。但是仔细想一想,有哪样东西可以真正为我们所有呢?人们追求金钱,财富,想尽办法储存起来,想天长地久地拥有,但是佛教讲,金钱其实为五家所共有:盗贼会把它偷走、抢走,洪水会把它淹灭,烈火会把它烧掉,国王和官府会没收它,不肖子孙,会让你倾家荡产。可以说你的钱财,时时面临着被“五马分尸”的局面,你拿在手里,本来就是个风险极大、战战兢兢的过程。其实,钱财只是天地让你暂时保管一下,而你却把自己当成它的主人,要永远占有它。你越想占有,就越容易失去。

  回想几十年前,农村人想尽办法往城市挤,托关系,找门路,要把户口迁过来,现在呢,这些还存在吗?城市人想尽办法要出去,有钱人都希望在郊区盖别墅,农村空气好,日子悠闲,有地种,国家还给补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这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吗?

  《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你明白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时候,就会豁然而悟,那种纠结没有了,障碍去掉了。你发现自己可以活的如此自在,从容,优雅,洒脱,怡悦,因为你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进入了事物的本体。进入了事物的本体,就进入了道。进入了道,就能通达一切,“圣人至物而不伤”,可以乘物以游心,达到自由无碍的境界。所以此时,对于世间任何事物,都像玩游戏一样,不仅玩的非常快乐,还玩的非常好。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玩”的境界。大道至简,活在当下,执而不着,以一颗禅心过至极简单的生活,以赤子之心去游戏万物。此时,身无碍,心无碍,身心无碍,事事无碍。

   一切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金刚经》便是给我们这样一种智慧——不断破除对眼前事物错误的理解,直达事物的内核。无论是金钱、权力、地位,还是我们的身体本身,都是短暂的,无常的,生灭的。我们要牢牢攥在手里,是徒劳而不智。就说我们的身体吧,也是我们灵魂寄居的房子,有一天,房子老了、衰了、坏了,我们只能再换一个房子,那时候这一生就结束了。

  有的人,不相信人有灵魂,说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这在我们佛教中叫“断见”。要说明人有生死轮回,不是一两句可以讲透彻的,但是我可以提供一个现象供大家参考:附体。有人可能见过这种现象。以前在我老家有个女的,本来极其瘦弱,平时提拿十几斤东西都费力,但是有一天,突然中邪,莫名其妙力大无比,五六个年轻小伙子都拽不住她,说出的话也不是她本人口音,而是一个男人的声音。到下午,这个附体的东西走掉了,她似乎才从梦中醒来,问她刚才发生的事,一无所知。那女的躺了两个月才慢慢恢复过来。

  这就是附体,类似的现象还很多。

  前两天,我碰到一个物理学家,他说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不是说你眼睛看就看到了,而是它在你面前,还要有光照到那里,然后反射到我们眼里,瞳孔成像,才能看到,这个物理上大家都学过。没有光,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我们看不到,不代表它不存在。还有一种情况,有光,我们也有眼睛,但是看不到。为什么,难道我们是睁眼瞎吗?可以说是这样的,因为人眼的功能十分有限,不要认为我们的眼睛是万能的,就像超声波和低声波耳朵听不到一样,我们的眼睛对超过我们域限之外的光波也看不到,就像你看不到紫外线和红外线一样,但科学证明它是存在的。

  同样的,对于我们的灵魂,对于其他空间的众生,你看不到就说明他不存在吗?科学证明,这个世界有百分之十的明物质,剩余百分之九十都是暗物质。暗物质是我们肉眼没法看到的,占百分之九十。你想想,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有多少?

  佛教中有部经叫《俱舍论》,它详细论述了人去世后49天到投胎前,中阴身的状况。中阴身不是鬼,是中间的过度阶段,在前四个周,关于人此生的记忆还很清晰,到后三个周则慢慢淡化,更接近于他要投胎的物象。现在,我们的科学还不能印证这一点。

  其实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和去向。你的心态、品质、为人、处事,决定了你灵魂的纯净度,也决定了你下一生去什么地方。你灵魂的纯净度高,就往上走,天人,或者阿修罗。如果你的灵魂污浊,沉重,就往下走,畜生,地狱。所以它决定了你下一期生命的品质和质量。你现在在什么频道,就会吸引什么频道的人来到你身边,包括你的父母。有人说父母是不能选择的,肤色不能选择,国家不能选择,出生地不能选择……这些,在佛教中根本不成立。你的一切都是你自己选择的,今生的父母、家庭、国家、环境,都是我们前世的业力所吸引,一切唯心造,你自己造就了自己的命运。所以要想改命,就要从现在做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此简单。

  藉此,修行对我们每个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当然,佛教的修行主要是奔着解脱去的,我们能够脱离六道了脱生死当然很好,但这个不是一朝之功,非一蹴而就。“人成即佛成”,把世间的事做好,就是成佛的基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真俗不二,事理兼通,二者并行不悖。

   繁华事散逐香尘

  《金刚经》给我们揭示的真理就是无上的智慧。什么是无上?一切有相的东西在他面前都变成无相,从真谛去认识俗谛,超越于俗谛,最终你所站立的高度就超越一切,就是至高无上。为什么说佛法的思想是最究竟圆满的?——因为它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超脱出来,同时又再次回归,以出世之心入世。

  我们做企业也一样,你的思想高度决定了成就的大小。譬如你站在第一层,能看到什么,只有墙壁、桌子、椅子,这些把你障碍住了。你站在十层,可以目尽百里,看到更多的景象。当你站在50层,看到什么?可以目尽千里,看到无量无边的东西。

  试想一下,为什么别人可以打击到你?因为你和他站在同一个高度上。倘若你在十楼,他在五楼,再长的胳膊也打不到吧。为什么别人随便骂你一句你就恼怒、纠结、痛苦呢,因为你心的容量和他一般大小,你的心是一个脸盆,扔一个石头就激起水花,溢出来了。如果你的心是黄河,把整座泰山投进去,也会湮灭不见。

  刚才讲到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在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的幸福指数,快乐等级,就会直线上升。我们家庭的和谐,人际关系的融洽,事业的顺遂,内心的强大,情感的祥和,精神的自由,都是来自“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包括我们企业文化的落实和贯彻,能不能得到本质的提升,也来源于这样一种思想和观念。

  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的欲望,贪婪,执着。倘若不能臣服自己的心,就会不断地被外境所干扰,看到好看的,眼睛恋恋不舍,放不下;听到好听的,耳朵流连忘返,想多听;尝到好吃的,津津有味,要多吃……六根追逐六尘,被它所控制。

  你被外境干扰,久而久之便迷失掉自己。我们可不可以做到,这个东西我虽然拥有,但也可以放下;我可以想办法得到它,但也可以忍着不要它?这就是一种仁,一种淡泊,一种割舍。实际上,这就是降伏其心的方法。

  但是人要做到这一点极不容易,所以我们遇到各种境遇时,要学会自我反思和观照。人,常常想买更大的房子,坐更高档的车,升更高的职务,挣更多的钱……在这个过程里,你的欲望不断膨胀,当欲望不断膨胀的时候,人就成为金钱、物质的奴隶,甚至导致了人性的异化而不知。前几天,一个云南的弟子给我打电话,说他要结婚,但是觉得自己的房子不够大,想买个更大的,所以去借钱做首付,而且每月按揭要五六千元。既然一月按揭要五六千,两人一月不赚上万元是没法生活的。但是上万元,也不那么好赚。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要换大房子呢?他说父母来可以住啊,将来孩子有更大的活动空间,等等。我问你父母一年来几次,要住多长时间?他说,也不一定年年来,但来了就住几天吧。我说,你就为了这几天,给自己这么大压力吗?好好想想,人为什么活着,难道是为了面子,为了虚荣吗?原本这个房子,他完全可以生活的,但和别人一比较,在别人的鼓动下,就迷失掉自己。

  有人也许觉得,有压力才有动力,也是好事。你既然这么想,心甘情愿把自己压在泰山底下,把自己绑架起来享受绑架的快感,我也不说什么。只是提醒一点,人的一生很短暂,最美好的年华其实也就二三十年时间,这些时间你愿意压在几座大山之下,苦苦挣扎、奋斗,喘不了一口气。仔细想想,这一切值得吗?当你的所谓理想实现的时候,是不是又在比较中有了新的失落呢?

   活在当下,直下承当

  前面讲到“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其实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叫无住生心。当我们无住生心时,就是住而不住,着而不着,做而不做。住而不住,即你住着,但不会被住干扰,就像你当会长,但你不觉得自己是会长,你当董事长,但你不觉得自己是董事长,你在讲课,但不觉得自己在讲课。这样,你就能超越目前的角色、身份,从而产生一颗超然之心、解脱之心和自在之心。那种心生起来,你才能真正达到般若之境界。

  大英博物馆里认为中国有三个圣人:第一个孔子,第二个老子,第三个慧能。在这里面,慧能接受后天教育最少,他本来大字不识,是个樵夫,后来到寺院去,又做伙夫,很少有听经闻法的机会。然而他后天接受教育少,先天却积累深厚,所以别人一点就通,很容易就会开悟了。在佛教里面,只有释迦摩尼说的法才叫经,唯有慧能例外,他说的法,我们也叫经,可见其影响之大。

  如今,禅修已经风靡世界。禅宗的思想,也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中国的禅宗,不但融合儒家、道家,还继承了印度两河文明,是糅合而成的奇葩。佛教,本来是注重知识理论传承的,但自慧能起推崇“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立地成佛”,这是对传统佛教的背叛和超越,它没有任何文字的枷锁和缠绕。有人担心,以后中国汉地的佛教会不会被基督教、天主教占领吞没,或者被藏传密宗所取代,其实不用担心,我们汉人行事的风格一贯喜欢简洁,禅宗慧能的思想正好契合了这一点。你不用学那么多高深的道理,每天就是打坐,就是观照,就是吃饭,就是睡觉,砍柴挑水是禅,行住坐卧是禅,一言一行也是禅,从生活中,时时刻刻面对自己观照自己,了解自己超越自己。以什么样的心活在这个世间,才是最重要的。这一刻,你心地清净,就是佛;下一刻,你心地不清净,就是魔。魔跟佛就那么简单,只在你的一念之间。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直下承当,活在当下。

   无相布施

  《金刚经》的思想除了无住生心,还有无相布施。佛说:“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无相布施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它其实也是无住生心的一种。佛法讲,布施能得财富,得福报,能让你内心得到丰足,让你充满快乐。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是用金钱物质去帮助别人,法布施是用技术、知识帮助别人,无畏布施,就是在别人担忧、恐惧、困苦之时让他安稳怡乐。

  为什么有人生来富有呢?因为过去世中他布施过。为什么有的家庭不幸福,总是争争吵吵呢?因为家里的成员不布施,——都想别人服务自己,自己不愿意服务别人,服务就是布施。为什么有的公司有强大的凝聚力,蒸蒸日上呢?因为里面的每个员工都在布施,没有自私心,只有奉献心。

  无相布施,是布施的最高境界,即布施时心中没有你、我、物的概念。

  佛教认为,如果一个人能让你帮助他,布施他,你应该反过来感谢他。为什么呢?感谢他给你种福田的机会,他就是成就你的菩萨,没有他,你积累不了福报。

   人生如梦,借假修真

  《金刚经》最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谓“有为法”,是跟“无为法”相对。无为法就是如来,就是真谛,就是实相,就是真如,就是如来藏,就是不生灭,永恒固定的东西。有为法呢,就是有所造作的法。这个世间只要我们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舌头尝到、鼻子闻到、手摸到、心里想到的,这一切东西,都属于有为法。

  房子,是由木头、水泥、钢筋、人工和合而成。人,是由皮肉,骨骼,血液,毛发等组合而成。我们的家庭,公司,也一样,都是由各种因缘条件组成,所以叫有为法。故而有生灭、变动、造作的法,都叫有为法。

  这些东西都怎样呢?佛陀连用了六个比喻,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来说明有为法事物的本质——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

  《金刚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幻觉而已。你的存在,可以当做自己做了一个梦,转瞬即逝。

  我们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做梦见到了一只蝴蝶,醒来后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是昨晚上那个梦是真实的存在呢?还是现在是真实的?我们在梦里感觉也很真实啊,吃饭,打架,生气,伤心,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跟现实生活没有多大区别,醒来后才明白刚才不是真的,只是一个梦。那反过来说,难道我们现在就是真实的吗?当你这一生结束时,再回头想想,不跟做梦一样吗?现在想起十年、二十年前的事,也跟做梦一样。我们今天大家一起上课,吃饭,做什么,好像很真实,但一二十年之后你再想想,也跟做梦一样。

  人生本来是梦,何必执着于梦?执着一个虚幻的东西没有意义。梦,最终要破灭,要醒来。不过凡夫的人生是一个接一个梦连成的,这一生是人,下一生可能就是畜生,恶鬼,那下一个梦就是噩梦,不如现在这个梦好。但再好的梦也是梦,也有结束的时候,正如天道的人,福报享尽也一样要堕落。

  梦,就是相,我们执着于梦就是执着于相。现在《金刚经》一语惊醒梦中人:快醒来吧,不要再假戏真做了!但,既然戏是假的,是不是就不要做了呢?——也不是,你不做了还做什么?我们要借假修真。戏,还要做,还要演,但不能执着、痴迷,要以“假的”心去做假的戏,目的是保养我们的“真心”、“真性”不受伤害,返回到最初的纯净无染。


{返回 贤崇·贤宗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是心作月
下一篇:金刚不坏,真谛永存(一)
 弘一法师:斋心一味,修福十种
 修行“五眼”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企业家:你真的成功了吗
 听《醒来》,观非常,读《心经》,悟无生
 乘金刚上智,品五佛人生
 水流花开,无我自成
 幸福的人生如何打造
 第十五期止语禅修班开示
 心心相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论佛教的师资法--以《行事钞》为中心(释胜心)[栏目:其它法师]
 “大唐三藏”说[栏目:宗舜法师]
 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语365则[栏目:梭巴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