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此刻,我为何而忙碌?
 
{返回 人生那么长·停一下又何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309

此刻,我为何而忙碌?

  感到周遭事物高速运转的时候,我便停下来自问:

  “此刻,是我的心在忙碌,还是这世界本就忙碌?”

  人们一般认为“心”和“物”是分别存在的。心在我们的身体里,而物在身外。而且我们的内“心”会受到外“物”的支配,随之悲喜。于是感到,我们的“心”在无穷无尽的宇宙面前是那么渺小那么软弱。

  通过修习佛学,我方才体会到,并不是世间的“物”使我们悲喜,而是我们按照自己的“心”在外“物”上的投射,去认识分辨外部的客观世界。

  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内心的投射?让我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是一位不久前完成法堂佛事的师兄讲给我的。

  “自己造过房子的人可能都有体会,到了房顶要上瓦的时候,不管走到哪里总会看到寺庙民居屋顶上的瓦。然后到了要铺地板的时候,就会走到哪里都看到地板,总是注意到各处地板的木纹、颜色和牢固度。这个事实让我有了一个小小的感悟: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似乎总是遵从着各自内心关注的方向。其实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非整个宇宙,那只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心的镜头看到的有限的一部分。”

  仔细想来,的确如此。谁能认识整个世界呢?实际上也没有必要知道宇宙发生的所有事情。我们只要通过自己心的镜头,看到这个世界,就可以了。

  当你在心里设定“现在需要什么”,心的镜头便会只投向你一直追求的东西,你只能够看到这些。就好像得道高僧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普通人不会在意,而苦苦追求真谛的修行者一下子就能领悟蕴涵其中的教诲。

  我们的心也不完全是被动无奈地为客观世界所摆布。至少“心的镜头”投向哪里,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无论如何,通过“心之眼”看到的世界都是有局限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调整镜头的焦点,这个世界便会如我们想看到的那样。当然,做起来并不简单,绝对需要努力。

  因为我们的心有强大的惯性,总是会遵循以往的结论。比如遇见平时很讨厌的人,肯定会先看到这人的缺点。如果试着调整视角,努力去发现他的优点,虽然开始可能会有排斥感,觉得太刻意,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某一时刻,你会蓦然发现自己周围真的全是好人。其实,周围的人并没有改变,好恶全取决于你用什么眼光来看待。

  更重要的,不是心的镜头的角度,而是镜头本身的品质。也就是说,镜头的颜色取决于面对世界的我保有一种怎样的心态。

  心情愉快,镜头也染上一层明朗,透过它看到的世界必然也会欢乐祥和。相反,如果感到孤独,看到的便是满目凄凉。

  因此,世上之事本身并无所谓幸福、不幸、美好、糟糕之分,区分这些的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的心之镜头。看到秋天的落叶,有人会觉得美丽,有人会感到落寞。秋叶飘零,同样的景象,却会随着内心的孤独或平和呈现出不同。

  现在来说说我的生活。在美国我又要尽僧人的职责,又要承担教授的工作,学者、老师、宗教人士、修行者,身兼数职的生活使我实在是忙得不可开交。工作日要给学生们讲课,作为学者又要参与学术活动,周末还要开车三小时去纽约,在恩师所在的寺庙中讲道。放假了事情更多,要拜访名师,要帮人做翻译,接到法门邀请要去做法事,同时还要抽出时间自己修行,再加上,还要写论文搞科研。

  实际上,我也经常自问:“我到底是做什么的?”也曾怀疑:“我还是僧人吗?”“僧人可以这样忙忙碌碌地生活吗?”

  不过很快我就明白了,并非生活忙碌,而是我的内心忙碌。生活永远不会抱怨自己是如何忙碌。归根到底,如果我的心歇一歇,生活的脚步也会随之慢下来。

  再静静地反观一下如此繁忙地生活着的自己,便明白了我疲于奔命,劳碌不堪的原因,正是我自己希望如此。真的想休息的话直接休息就好了,接到邀请什么的直接拒绝就好了,没办法拒绝直接把手机关掉就行了。之所以没有那么做,而是心甘情愿走进忙碌的生活,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自己很享受这一切。对我来说,与需要我的人见面,哪怕只能够给他们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大的收获和幸福。

  真的想休息吗?那么把“心”完全放在当下吧。要做这做那的急躁的想法,只是往返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焦虑不安在作崇。

  活在当下,就不想过去,也不管未来,只专注于现在。不再胡思乱想,只活在当下,就可以不再忙碌,不是吗?

  “情人眼里出西施”,外部的世界是怎样的,完全取决于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观察。

  总之,不能把错全归罪于生活。我对世界那些好的坏的难过的煎熬的感觉,都取决于我的内心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种下的因由。心慢下来,生活便也会慢下来。由衷感到幸福,生活便会美好起来。“心”不是独立于外物的,在抱怨这个世界之前,先擦亮我们内心的镜头吧。

  我们只有通过内心才能了解这个世界

内心喧嚣 世界便聒噪
内心平和 世界便安宁
所以 比改变世界更重要的
是读懂人心
缩着身子挤进地铁
前后、左右,挤满了人
这时我们也许心烦气躁
也可能会“嘿嘿”一笑,庆幸不用扶把手了
同样的境遇下,人们的反应却如此不同
因为不是环境在为难你
想一想,其实是你自己在折磨自己
海啸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海水
而是海水卷来的东西
旋风致死也不是因为风
而是被风中裹挟的物体击中

  
我们之所以痛苦
并不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
而是由环境引发的胡乱猜想
发生了不好的事?
不要总是对那些转瞬即逝的事情
耿耿于怀了
那样只会使自己越陷越深
那样只能独自痛苦
要把粘在平底锅上的食物残渣清除
只需要倒上水 然后等待
过一会儿它就会自然地脱落下来
不要企图勉强甩掉痛苦的伤痕
只要同样地,在心灵上倒上“时间之水”
然后等待 它就会在不经意间消失
若懂得知足
就能够从自我折磨的奋斗中停下来
若懂得知足
便知道珍惜当下,和身边的人
若懂得知足
结束工作心里就不会留下任何遗憾
自我认识的修行途径
不是一味地学习

  
正相反,应该是“静止再静止”
完全静止下来,放空自己
才能与通向领悟的本心相遇
心的功课与一般的功课正相反
一般的功课是学习新的知识去填满
心的功课却是怀着“谙达”的意念,休息再休息
在“空”的状态下悟到充盈的心门之所在
假如用尽全力也无法改变目前的处境
就请改变心态
唯其如此 才会幸福
事物本无好坏之分
以心造之相去观察人世
便会生出好恶
请努力觉知内心的焦躁
请努力觉知不耐烦的心境
请努力觉知心中的怒火
已经觉知,就不会受其影响
觉知的瞬间即能从中解脱
因为,觉知本身便是清静无为
是否果真如此,请亲自试试

  
无论是躯体还是心灵
放空
便会舒爽安宁
相反
久久不能释放
身心都会生病
全部放空 最好
像身体中堆积的毒素一样
如果心中郁积着痛苦、嫌恶、绝望、悲伤
毒素便会结瘤害病
这些毒素要靠运动,靠谈话,靠祈祷,靠忏悔
靠冥想思悟来消除
还在为过去的记忆痛苦吗?
如果心在当下
心上就不会有旧日的痕迹
把心放在当下
尽情享受“只在当下”的静谧
时间将不复存在
雨夜,深一脚浅一脚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
如果突然生出“我得一辈子过这种生活”的念头
第二天清晨早一些起床
为了自己 静静地冥想

  
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目标
再次确认目前生活的意义
找到了价值 就是辛苦一点也没关系
人生的虚无感也会随之消失
现代人的“苦”中之一
用遥控器调换电视频道
频道很多却不知选择哪个好
哦,过多的选择会使人不幸
现在内心纠结矛盾吗?
痛快睡一觉后起来,想法就会不同
真的是这样
睡前想想生活中值得感激的人
或者帮助了他人而感到欣慰的事
在被窝里想想这些再入睡
一定会睡得特别香甜
心中有爱
便觉得生活如此美好
心中有爱
便会生出隐隐的喜悦
并且爱
能够消除戒备,敞开心灵
去爱吧,爱生活

  
越是想得少
越是一起分享
越是活在当下
越是幸福
合上双眼深呼吸
在心中祈祷:身边的人都能平安
平安会立即到来
幸福的捷径
第一, 停止与人攀比
第二, 不要诉诸外界而要求诸内心
第三, 此时此刻,去寻找、感受人世的美丽

  
完完全全接受自己
并且,对自我的存在安之若素
那时,才能使他人轻松愉快
此时此刻的你
便是珍贵而完满的人
你看不到这些
是因为你自造的成见
以及对这些成见的偏执
快去发现自己的珍贵和完满吧
修行者不与人世争论
只是努力去呈现:
本是物我合一


{返回 人生那么长·停一下又何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说给那些不知选什么职业的人们
下一篇:累了 便歇一歇 再走
 人生那么长,停一下又何妨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们真正应该努力的
 为了幸福的有意义的人生
 说给那些不知选什么职业的人们
 此刻,我为何而忙碌?
 原谅他,为了我
 说给那些不知选什么职业的人们
 累了 便歇一歇 再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藏传系大多认为必须以广大的福德资粮作成佛之基石,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究极,彻证深观,这种说法为何正确?[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第八十一 陶师经[栏目:第二篇 中分五十经篇]
 移喜措嘉佛母祈赞文─双运大乐金刚之戏歌[栏目: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
 谁是中观派的代表人物?其基本教义是什么?[栏目: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缅怀释迦牟尼佛[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十五[栏目:本源法师]
 全球化趋势下的信仰价值观与教育—圣严法师与单国玺枢机主教的对话 宗教如何看待全球化[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三节 丛林组织 五、称谓 六 佛教称谓注意事项[栏目:佛教丛林观]
 佛经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栏目: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