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返回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94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十卷)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阿难,这些勤修三昧的善男子们,到达‘想阴尽’之时,他们平日里的‘融通妄想’已经消灭,醒时无想,睡时无梦,可谓寤寐恒一,醒睡一如;其心境恒常处于觉、明、虚、静之状态,犹如晴朗光明的天空中万里无云一般,不再有那些粗重的六尘缘影了。”

  【梦想消灭】睡时无梦,醒时无想,故名“梦想消灭”。

  【寤寐恒一】睡醒之时不会陷入纷乱思想,睡熟之时不会陷入种种梦想,如此心心念念明明朗朗,叫做“寤寐恒一”,亦名“醒睡一如”。

  【觉、明、虚、静】醒觉、明朗、虚融而不流连、宁静而不骚动。

  【粗重前尘影事】粗重的六尘缘影。其中,前五尘为“尘”,第六法尘为“影”,乃“尘之影”也。也可以说,以前五尘为“缘”,而在心中落谢出“影子”,即法尘,故亦合称“六尘缘影”。

  关于“寤寐恒一”,即“醒睡一如”,到达“想阴尽”的禅修者只是相似具备,还不是真正成就,因为,他们“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而仍有“微细前尘影事”的缘故。

  据蕅益大师《楞严文句》:“《金光明最胜王经》明十地菩萨皆有梦兆,故知直至佛地,方名究竟觉者。”因此,“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所指乃是“粗重梦想”,而不包括“微细梦想”。彻底灭尽“微细梦想”,唯有诸佛能够做到。

  即便如此,到达“想阴尽”的禅修者也太了不起了,在他们看来: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此时,再来观察一切世间大地山河等等,就如同明镜映照着光明境界一般,一切都明朗通畅。境界来了,心无粘着;境界去了,心中不曾留下任何境界的踪迹。”

  “禅修者就这样虚怀而受,虚怀而照,虚怀而应对一切境界,几乎没有了以往的种种陈旧习气,显现出唯一的识精真体。”

  【黏(音:詹)】“粘”的异体字,粘接,胶合。引申为粘附,流连、牵挂的意思。

  也有字典将“黏”字标示为“拈”音,含义一致。大家如何选择,各自随缘。

  【陈习】宿习,过去的旧习气。

  【唯一精真】唯一的识精真体,即第八识阿赖耶识之本体。其中仍有微细“行阴”之流淌,以及极微细“识阴”之急流,后文详明。

  关于“如镜鉴明”,在这个比喻当中,“镜”喻“心”,“明”喻“境界”。此时,即便到达了“想阴尽”,也不等于没有了境界与心念,只是境界已如光明,心念已如明镜,虚融淡泊,彼此来去自在了。

  禅修者心境如此自在明朗,于是在“想阴尽”之后,其“行阴”境界得以显现: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于是,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之生灭根元,就从这里开始披剥显露。禅修者亲见十方世界的十二类众生,完全穷尽了各类众生之情形。”

  “虽然尚未通达各类众生生命之来由(因为还被‘行阴’所覆盖的缘故),但是却见到了一切众生共同的生灭之基础,那就是犹如‘野马’或‘阳焰’似的,光亮闪烁一般的清明扰动,种种生灭幻相因此发生。这也成为了一切众生,浮根四尘之色身得以形成的究竟枢纽,这叫做‘行阴区宇’。”

  【生灭根元】指第七识末那识,遥望第八识的“见分”,而兴起的微细生灭念,念念将其执着为“我”,故名“俱生我执”,这就是一切众生生灭心念之根元,也是一切生死相续之根元。

  【披露】披剥显露。

  【毕殚】完全穷尽。

  【由绪】来历,来由。

  【野马】佛经当中称之为“阳焰”,庄子称之为“野马”,指的是山野地表的蒸腾之气,在阳光照耀下泛出一片亮白色,遥望好似水面一般。

  在如今的高速公路上面,也常常有此类现象,路面上蒸腾而起的水汽,因反射阳光而一片亮白,远望好似一片水面,实则完全是幻相,犹如海市蜃楼一般。

  【熠(音:义,“光亮”的意思)熠清扰】犹如光亮闪烁一般的清明之扰动,种种幻相因此发生。

  【浮根尘】指色、香、味、触四尘,名为浮根四尘,乃是构成众生外在身形的四尘。

  【枢穴】“枢”:门轴;“穴”:轴窝,支撑门轴的地方。引申为枢纽、关键之义。

  佛经当中多有“渴鹿逐阳焰”之类的开示,是说荒野当中的鹿口渴了以后,遥遥望见了“阳焰”,恰似一片水光,便误以为前方有水,于是一路狂奔。结果,直到饥渴、劳累而死,也没找到水。

  世间人就是如此,饥渴地追寻着那些如同“阳焰”和“空花”一般的种种名、利、欲望,以为那里面有“快乐”,有“幸福”。其实呢,那里面什么都没有,完全是自己的无明妄想造作出来的幻境。

  渴鹿逐阳焰而亡,世人则追逐名、利、欲望等而生生世世流转,陷入苦海无边,完全不知其虚幻不实。人们都说畜生愚痴,其实呢,对照诸佛菩萨们,再来看看自己,又能胜过畜生多少呢。

  所谓“熠熠清扰”,乃是众生内心深处的清明之扰动,也就是念念生灭不停的“幽隐妄想”,种种幻相因此而发生。它就是“行阴”,正是从“无相”之心念,到“有相”之生死轮回的变现之枢纽。

  就好比“阳焰”之水面,本来并不存在,只是因为无形的水汽蒸腾而起,在阳光下不停扰动,才“幻化”出了水面。懂得了这个道理和其中的甚深法义,才会彻底明白什么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所谓的“若见诸相非相”呢,这纷杂万相无非是“心念”扰动所化现,究其实质,相相归心,相相本是心体之幻相,相相无有真实。

  一旦把“幻相”看破了,修行人的心自然也就放下了攀缘,当此之际,无相“心性”超离一切万相而醒觉,自知自觉自明。如此心性,非形相可及,非心念扰动可到,修行人当即明心见性,故名“即见如来”也。

  这些可不仅仅是道理,而是当前的“心行”所在。大家的心只要如此行持,见性只是早晚的事。见性之后才好修行,才懂得如何修行,才真正明白佛法之妙义。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禅修者进一步深入三昧,如果此清明扰动当中,那犹如光亮闪烁一般的扰动之根性,消融归入于本然澄澈的识精真体,在此一体澄澈当中,‘熠熠清扰’之根本习气得以澄清,犹如水中波澜已灭,全体化为澄清之水,禅修者澄清明澈之心体现前,叫做‘行阴尽’。”

  “于是,这位禅修者便能够超越‘众生浊’,再来观察所谓‘众生浊’之缘由,随‘无明妄见’而发生的‘幽隐妄想’就是其根本。”

  【元性】生灭根元之性,指第七末那识。

  【元澄】本然澄澈的识精真体,指第八阿赖耶识。

  【元习】指末那识和行阴当中的“熠熠清扰”之根本习气。

  【如波澜灭,化为澄水】犹如水中的“波浪”和“微澜”已消灭,全体化为澄清之水。

  以比喻来说,真如心体如水性,其中:“想阴”如同“波浪”,即“融通妄想”;“行阴”如同“微澜”,即“幽隐妄想”;“识阴”如同看似澄清之水,即“罔相虚无”之“颠倒微细精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识阴”这个澄清之水当中,只是表面宁静,内里仍有着急速潜流,如后文中世尊云:“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

  【行阴尽】指众生心行深处,起起灭灭的相续之微细念停歇,不再念念执着“阿赖耶识”之“见分”为自我,得以超越“妄念迁流”之覆盖,故名“行阴尽”。此时,禅修者到达阿赖耶识之精明心体,虽然还是“众生”,但已经超越了普通众生的浑浊迁流之心念。

  【众生浊】心念朝夕生灭不停,内心想着长留世间,但是,却总是在业力驱使下生死不定,往来迁变。此微细心念与因果业力相互交织,令本然真性浑浊不堪,名为“众生浊”。(具体可参考《楞严经》卷四)

  【幽隐妄想】即后文卷十“五种妄想”当中的“幽隐第四妄想”,其内容就是众生心行深处的相续不停之微细念,念念以阿赖耶识的“见分”为自我,希求其能够长久住世。

  此“幽隐妄想”在,“行阴区宇”就在,“五浊”当中的“众生浊”便得以显现。

  到达“行阴区宇”的禅修者非常殊胜,他们不会再被天魔及其派遣的精怪所扰乱。但是,禅修者从“行阴区宇”到“行阴尽”的禅修过程当中,有可能发生十种邪见,世尊后文称之为十种“禅那狂解”,如果不善于识别并及时醒悟,便会迷失菩提真性,落入“外道”境界。

  以下,世尊便具体宣讲“五阴魔境”当中“行阴境界”之十种“狂解”,都属于外道邪见,乃是禅修者的内心境界,而非外相境界:

  “行阴境界”之第一种外道“狂解”,叫做“立无因论”: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阿难,你要知道,到达‘想阴尽’而得到正知见的禅修之善男子,已经具备了凝明正心的缘故,前文十种‘想阴境界’当中的天魔已经无机可乘。于是,他们得以在三昧中深入观察,精细研究,终于穷尽了十二类众生的生死相续之根本,生灭根元得以披露。”

  “其中,有些禅修者在生灭根元披露之后,继续观察那个幽深、清明、周遍的扰动之根元,在此周遍扰动之根元当中生起了分别计度,以为它是无因而有的,这样的禅修者便会坠入两种‘无因论’外道邪见:”

  【正知】正知见。如前文世尊云:“令不着魔,得正知见”。

  【凝明正心】不起“想阴境界”之十种妄想贪求的定慧光明之心。

  【十类天魔】此处指十种“想阴境界”当中的天魔及其所派遣的精怪,而并不是说天魔有十类。

  【幽清圆扰动元】幽深、清明、周遍的扰动之根元。

  【计度(音:夺)】计较,算计。

  这两种“无因论”外道邪见分别是: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

  “第一种,这些在周遍扰动之根元当中生起了分别计度的禅修者,妄见一切众生本来无因自有。”

  【见本无因】妄见一切众生本来无因自有。

  其具体情形是:

  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为何说他们‘见本无因’呢?因为,这些禅修者既然已经把一切众生的生死机缘全面勘破,便借助于眼根本有的八百功德,发生了久远之宿命通,能够亲见过去八万大劫当中所有众生,随业流转,轮回不定,不断死此生彼的情形。”

  “但是,他们只能够见到众生轮回在八万大劫当中,而对于八万大劫之前,则一片茫然,了无所见。”

  【生机全破】生灭根元全然披露,生死机缘全面勘破。

  【业流湾环】随业流转,轮回不定。

  不要说这些“想阴尽”的禅修者,即便是得证无漏圣果的阿罗汉,也只能够观见过去八万大劫之事(宿命通),以及未来八万大劫之事(漏尽通)。

  由于所见不远,却误以为自己已经穷尽过去,这些禅修者于是发生了错解:

  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于是,他们便发生了这样的见解:所有这些十方世界的众生,都是在八万大劫之前,无因而自有的。”

  “由于如此计度,就亡失了正遍知的禅修之路,堕落在‘无因外道’当中,迷失了菩提觉性。”

  据圆瑛法师解读,这样的错谬见解,与“拘舍梨”等外道“昧为冥谛”相类同;也和道家及儒家所说的无始之“混沌”相类同。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千万不要相信那些儒释道“三教合一”之邪说。据历代高僧大德所开示,从南北朝的智者大师,直到明末四大高僧:莲池大师、憨山大师、紫柏大师、蕅益大师等等,都不认同“三教合一”。

  当然,这些高僧都非常尊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老子和孔子等等前贤都心怀敬意。但是,佛弟子就是佛弟子,必须依照佛陀教法为准,绝不可以“颟顸佛性,笼统真如”。如来教法之纯粹是不可以混淆的,否则,那就不是佛弟子,而是“附佛外道”。

  问:难道老子和孔子等圣贤,不能是菩萨示现吗?

  答:能,也应该就是。但是,即便如此,其教法毕竟不同于佛法,也远远不能与佛法相提并论。仅就其所显现出的“证量”来说,尚且远不及历代圣僧,更不要说诸大菩萨与佛陀了。

  问:可是,老子和孔子的影响力,没有哪位“圣僧”可以相比呀?

  答:影响力?在人间或许如此,在整个法界当中就未必了。仅就影响力来说,据国际上学者们的统计资料,人类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人是穆罕默德。假如只看重“影响力”的话,您是否应当改学伊斯兰教呢?

  但我不会,我不仅仅看影响力,而更看重其内在教义之圆满、透彻、殊胜与实用。如何实用?降伏烦恼,明达心性,乃至于成就最究竟的身心自在。能有此用者,唯有佛法。

  究其实质,“影响力”是什么?无非是“因缘”而已,是生生灭灭的虚假现象而已,又何必太过看重呢。假如太过看重的话,不是“着相”又是什么呢?如此着相,还想要契入佛法,想要明心见性,那是不可能的。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

  “第二种,这些在周遍扰动之根元当中生起了分别计度的禅修者,妄见一切众生本来无因自有,且于八万大劫之前不见众生源于‘菩提’,便认为劫尽之后,众生也不可能成就‘菩提’,末后亦应归于无因。”

  所谓“末无因”,乃是“本无因”邪见的延续,禅修者误以为一切众生与国土世间,在八万大劫以来,都是无因自有的。八万大劫之前不见有无上菩提的缘故,便错认为无论众生如何修行,末后也不可能成就无上菩提,而仍归于无因。如此邪见,故名“末无因”。

  禅修者尚未“明心见性”的缘故,不知在八万大劫之前,菩提觉性本自如如;劫尽之后,菩提觉性依旧本自如如。而所谓成就无上菩提,只是灭尽生死轮回之幻相,灭尽一切生灭妄想,归于本来圆满之菩提觉性。

  只因“菩提觉性”本来无相,不可见,难以被芸芸众生所了知,即便是得到三昧正定的禅修者,即便是到达“想阴尽”的禅修者,也未必能够明了。其心尚未离相的缘故,只见八万大劫之种种事相,却不认识显现种种事相之“妙心”的缘故。如此“心外求法”,故名“外道”。

  其具体情是:

  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

  “为何说他们‘见末无因’呢?因为,这些禅修者对于众生的生死相续既然已经见到了其根元,又有了八万大劫的宿命通,清楚地知道人自然生人,明白鸟自然生鸟;乌鸦向来就是黑色的,天鹅向来就是白色的,等等。”

  “人和天人本来就是站立的,畜生之类本来就是横行的;天鹅的白色不是洗出来的,乌鸦的黑色也不是染出来的。从八万大劫以来,一切本来如此,不曾有所改变;今生色身死后,也是一样,依旧不会改变。”

  【鹄】天鹅之类的白色鸟类。

  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言外之意,八万劫尽,末后皆亦归于无因)。

  “而我在八万大劫以来,本来就不曾见到有‘无上菩提’,未来怎么会有成就‘无上菩提’之事呢?于是可以知道,当前的一切物象,本来都是无因自有的;末后劫尽之时,也同样将归于无因。”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禅修者由于如此计度,就亡失了正遍知的禅修之路,堕落在‘无因外道’当中,迷失了菩提觉性。”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这就叫做禅修者在‘行阴区宇’当中发生的第一种外道狂解:立无因论。”

  “行阴境界”之第二种外道“狂解”,叫做“立圆常论”:


{返回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十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十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九)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九)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四)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业的认识[栏目: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五、临西妙境,却为地藏经而滞留[栏目:地藏菩萨灵感记]
 用心念佛(清虚)[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猫头鹰人[栏目:情深·万象皆深]
 智慧甘霖萨迦法王访问 第五章 佛陀洞悉自我并非真实存在[栏目:萨迦法王]
 宗通与说通(禅与教)[栏目:圣严法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 第四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有理解才有受用[栏目:仁焕法师]
 皆大欢喜 生气不能解决问题[栏目:往事百语]
 佛教和自然科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