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心利刃轮释 第九课
 
{返回 修心利刃轮释·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64

  第九课

  通过学习以温和的方式教诲这一科判,就能了知:在即生中,自己身上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都不是平白无故而来,而是有因有缘的。所以,在生活或修行过程中,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就要想:这是自己前世或今生所造恶业所致。但很多人往往抱怨外境,将情绪发泄在他人身上,这极不应理。若是真正的修行人,则应通过调整或反观自心的方式来断除烦恼,而这正是智者的行为。

  行善自心不调时,是图即生大富贵,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策励求解脱。

  如果在行持闻思修行、弘法利生等善法的过程中,自心越来越没办法调伏,甚至刚开始性情还比较调柔,后来烦恼却越来越重,心也越来越刚强,此时千万不能责怪上师、道友、佛法,更不能舍弃他们(当然邪而不正者除外),而应了知这是自己前世今生贪图即生大富大贵,或今生的荣华富贵所致。很多人特别希望即生获得世间圆满,比如:名声、财产、地位、势力、妙色等,但这完全与解脱道相违。现在这样的恶业利刃已经轮转到了自己头上。从今开始,应鞭策、鼓励自己追求解脱,生起从三界轮回出离的心。

  出离心非常重要!若没有生起出离心,则不算真正的修行人,因为贪著世间五欲六尘,绝对会堕落。《方广大庄严经》中云:“若著五欲者,即失解脱乐,谁有智慧士,而求大苦因?”意思是说,如果谁贪著五欲,一定会失去究竟的快乐——解脱,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怎么会去追求巨大痛苦的因——世间八法、荣华富贵呢?但很多人整天都追求这些,特别可怕!

  所以,修行人都要生起出离心。若没有出离心,一边贪著今生的健康、快乐、成功,一边修菩提心、大威德、大圆满,也不能调伏自心、获得解脱。若有出离心,并将追求名声、地位、财富等世间法的精力、时间用在追求解脱方面,就像《前行》里面所讲的一样,则一定能够获得成就。

  在《杂阿含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有一天早晨,佛陀和阿难尊者从给孤独园外出化缘,看到很远的地方有一对像乞丐一样的年老夫妻,他们身体战栗,非常可怜!佛陀问阿难尊者:你看到这一对可怜的夫妻没有?阿难回答:看到了。佛陀说:这两个人在少年时,若非常努力地勤求财物,则会成为舍卫城第一大富翁;若出家学道,则会获得阿罗汉果位。若在壮年时努力地勤求财物,则会成为舍卫城第二大富翁;若出家学道,则会获得阿那含果位。若在中年时努力勤求财物,则会成为舍卫城第三大富翁;若出家修道,则会获得斯陀含果位。可惜,他们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方面都没有努力,今天落到这种惨状。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佛教并不承许:一切都是前世所造、命中注定,今生努不努力结果都一样。《百业经》中也说:若没有忏悔,则会变为旁生;因为忏悔的原因,不但不会转为旁生,连人道都不会栖息,而会直接获得解脱。因此,虽然今生与前世有关,但在即生当中也应努力,若努力则有成就的机会。

  但现在世间很多人,都将学法的因缘一推再推,比如有人对我说:我要回去赚钱,等事业、家庭好起来后,再来修行;我一定要成功,等成功以后,再来学院发心,再来做功德,再好好闻思修行……把人生看作常有,而不知道是无常的。不过我也常劝他们:“你不能太慢了,否则永远也没有修行的机会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抓住机会精进修学。

  其实,只要精进,解脱就在当下。米拉日巴尊者曾说:“你们以我为金刚持,当然会得到加持,可是你们以为我是化身,这对于我固然是净信,然而对于法却成了无比的大邪见!这是因为你们对于佛法的伟大果利不了解的缘故。”当然,也有古佛再来的,比如六祖、无垢光尊者等。但最根本的,还是自己要努力闻思修行,若断除烦恼、智慧圆满、弘法利生事业广大,后人也会称你为普贤如来、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的化现。若即生没有努力,解脱则无比遥远,因此务必励力求解脱。

  诵经思择后悔时,无愧喜新好高攀,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交往悉谨慎。

  在行持念诵经典、思择法义、闻思修行等善法的过程中,有时会没有感应或感觉,所以经常产生后悔心,比如:我长年做了这么多念诵等功德,现在看来完全错了,等等。有些为上师发心的人,在与上师发生小小的摩擦、误解、矛盾时,也开始抱怨,比如:我已发心十几年,这太浪费时间、太不值得、太愚笨了。当年,我为什么依止这么一个人,为什么做这件事情?!

  其实,这是很愚痴的!若为个人当仆人,十几年过了什么感应都没有,最后抱怨也情有可原。但为弘法利生发心,则不应该产生后悔心,因为行持善法后生起后悔心,会摧毁自己的善根,而这样的后果自己根本不愿意看到。不过在被业力催动、驱使下,自己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实际上,这是往昔自己在众人面前无惭无愧,做什么事都不讲因果规律;人与人之间交往,喜新厌旧,没有长远情谊,甚至所修佛法也换来换去;好高攀、好高骛远造成的。

  在生活中,很多人特别喜新厌旧,不要说十年二十年,在两三年中,从行为、表情上也看得出来,因为前后截然不同、判若两人。有些人特别喜欢高攀有名声、地位的人,以及禅宗、大圆满等大法、高法,眼中根本瞧不起没有名声、地位的人,对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等基础法,也不屑一顾。每当我看到这些口口声声说大话、高谈阔论的人,就感到很可笑,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佛法,也没有佛法的境界。其实,这是以上所讲的恶业利刃,已经轮转到了自己头上。

  从今以后,在交往他人时,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若经常与一些没有内在知识,仅有外在名声的人交往,则不可能有好的结果。即使名声与内证相符,自己也不一定相应。所以,所寻找的上师与佛法,一定要与自己相应,一定要有德行,一定要是正法。《法集要颂经》中云:“不亲恶知识,不与非法会,亲近善知识,恒与正法会。”因此,皆应亲近善知识,皆应修学正法。因为,唯有他们能对自己生生世世带来快乐。但很多人往往将戒律清净,有德行、禅定、智慧的高僧大德不放在眼中,整天四处寻找名相师、高法、大法,那自己的相续就会与正法南辕北辙。

  在《出曜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当年,耆婆医师迎请佛陀和僧众到家中应供,除周利槃特之外。当他向佛陀供养净水时,佛陀不接受,并说:还缺周利槃特比丘,他没有到,我不接受供养。耆婆说:他在四个月中连一个偈颂都记不住,而牧人都比他强,这么笨的一个人,请来有什么必要呢?佛陀说:若不请来周利槃特,我不接受净水。(其实,当时周利槃特已经获得圣果,但耆婆根本不知道。)于是他勉强把周利槃特请来。佛陀告诉阿难:你将我的钵盂给周利槃特。佛陀等周利槃特得到钵盂后,又让周利槃特将钵遥递给他。于是周利槃特示现神变,将钵盂递到佛陀的手中。耆婆医师见后,非常惭愧,并马上作了忏悔,觉得毁辱了圣者。但他对其他比丘又退失了恭敬心。

  当时佛陀广说前世因缘:以前,耆婆医师是一位卖马的商人。有一次,他将一千匹马吆到邻国去卖,途中一匹母马产了一匹小马,他觉得带着它耽误时间,就送给了他人。邻国国王特别擅长看马,当听到那匹母马的鸣叫声时,就断言它生下来的小马,与一千匹马的价值相等,并说:若没有得到它生下来的小马,就不买这一千匹,若得到这匹小马,这一千匹全都可以买下来。后来商人不得不返回寻找。但小马提前就以人的语言对新主人说:若旧主人来找我,你就说需要以五百匹马来换。商人到后,新主人就提出了这个条件。商人只好以五百匹马来交换这匹小马。

  佛陀告诉耆婆:当时的小马就是周利槃特,而商人则是你。以前,你先轻贱小马而看重五百匹大马,后来你看重小马而以五百匹大马交换。而今日,你也先轻贱周利槃特而重视五百比丘,后来又重视周利槃特而轻贱五百比丘。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耆婆生生世世对众生都没有平等心。若对众生平等,则不管表面看来小也好、大也好,都会平等待之。若心不平等,前世重高法、大法,轻小法、低法,恭敬有地位、名声的大人,轻贱无地位、名声的小人,即生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后悔心。在修行和发心过程中,也会发生许多自己不想看到的事情。

  在汉地,为什么有些人会说自己前世是什么,即生如何具有神通、神变,就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恭敬,让自己受到好的待遇。很多人也很盲目:他真有神通,跟佛陀没有差别,于是盲目依止。当然,这与佛教徒的综合水平比较低有关,也与自己前世的业力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一定要明辨真假,并谨慎自己的言行。

  当然,从本质上讲,佛法并没有真假之别。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格鲁、萨迦、宁玛、嘎举,都是纯洁的佛法。但因人的分别念作怪,所传授的却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教义。所以导致现在非议、批判藏传佛教的人日益增多。其原因并不在于佛教,而在于佛教徒。

  我曾经讲过,极个别人打着藏传佛教的旗号,他们心中装的并不是佛法和众生。而部分信徒并不想获得解脱,在追求自己目标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广告,便像饿狗和精肉碰在一起一样,饥不择食地依止,过一段时间就后悔、诽谤。比如:我给某某上师供养了多少多少钱,但他们寺院根本就没有造佛像、佛塔等;在当地,这位上师并不是真正的上师……甚至上师和弟子在法院见面,很不愉快!

  正因为刚开始佛教徒没有以智慧观察,导致出现了很多闹剧。所以很多对佛教半信半疑,或准备学习的人,在听到这些消息后,就开始害怕、远离,甚至到处说:以后再不能亲近这些人,尤其穿红袈裟的。因为他们没有学习过因明,所以心中想:既然他是这样,那跟他穿一样衣服的人也是如此。而将本来具有不遍过失的推理,当做正理。

  因此,大家都要对佛教负责任,不要一直埋头闻思,应时常抬头看看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尤其应关注佛教徒在寻找心灵诺亚方舟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若不关心,对自他都不一定有好处。当然,每个人的精力、发心、发愿都有限,即生真正对佛法做出巨大贡献,对谁来说都很困难。但都要尽量帮助周围的人,哪怕让一个人不误入歧途,也很有意义!

  总之,为了不让自他做后悔的事,每个人都要认真观察自相续。否则,现在虽然是佛教徒,也在学院多年闻思,但再过几年,若自己定力不够,行为不如法,很有可能对佛教带来不良影响。在这方面,大家不得不注意!

  他之狡诈欺己时,是自私慢贪念大,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于物悉寡欲。

  在即生中,他人经常用一些狡诈、虚伪的手段来欺骗、欺惑自己,使自己上当受骗。这是前世自私自利、贡高傲慢,对人、物的贪欲极其强烈,这样的恶业利刃轮到自己。从今开始,应尽量知足少欲,对人和物都不要有过多欲望。

  实际上,现在整个地球很多人的行为都不规范,就是欲望太大造成的。因为人受欲望支配,就不会顾惜生命的珍贵,甚至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生命都不会尊重,也不会管周围的环境,对道德等也会肆无忌惮地践踏。当今世界,很多人对财色名利都不满足,每个人的欲望都像熊熊烈火一样燃烧,这样痛苦就会不断增上,甚至毁坏整个社会。

  不过从根本上讲,就像断法中所讲的一样,还是我执慢魔在作怪。若我执慢魔一直存在,生老死病等各种痛苦就会不断发生。《大宝积经》中云:“欲断诸有苦,远离老病死,当舍于憍慢,常行菩萨道。”所以,想断除世间一切痛苦者,皆应舍弃我执傲慢。因为只要我执存在,就会有贪求、欲望,最后一切痛苦都会出现。因此,所有人都要认真修学佛法。

  但修学佛法一天两天也很难有成效,一定要长期努力,尤其应重视修学业因果。我去学校和知识分子交流时发现,他们根本提不出因明、中观等佛教甚深问题,很多都卡在业因果上。比如,很多人提出的问题,都有这种倾向:若真的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某人做善事,为什么他即生不快乐?而某人无恶不作,为什么他今生如是幸福?这说明善恶因果的道理值得怀疑。

  其实,对稍微懂得一点佛教理论的人来讲,根本不会有这样的疑惑。佛陀在《杂阿含经》中告诉弟子:农民在耕地、灌溉、播种之后,不会想今天、明天、后天收获果实,他会想:我现在播种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因缘成熟时,就会有收获。同样,作为修行人,在修学戒定慧三学之后,也不应想今天、明天、后天得到成果,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因缘成熟时,修学戒定慧的善果,就会在自相续中成熟。

  又如,母鸡孵小鸡,它不会想用爪或口破开蛋壳,让其儿安隐出生。因为长时爱护的缘故,其儿就会从卵中顺利产出。同样,行持任何一个善法都不能想:我今天做善事、守戒、修禅定、闻思修行,明天、后天、这一辈子,一定要成熟果报。因为,这根本不符合因果规律。

  昨前天,我讲了一个有250头牛的寓言。第二天,两位资助智悲学校的居士对我说:为了听这一堂课,早上七点钟吃了一碗面,就匆匆忙忙往学校赶,中午也没有时间吃午饭。到学校刚好赶上听课,晚上下课就11点多了,所以晚饭也没有吃。虽然一天只吃了一碗面条,但还是听到了一堂课,其中250头牛的公案印象特别深刻,对自己影响很大。所以在座的各位,不要每天都听课却没有一点感觉,就像每天都吃好吃的东西,而感觉不到好吃一样。不管是教证还是公案,都要得到利益,就像每天只吃一餐饭,感觉特别香一样。

  这两个比喻,以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希望大家都要记住。否则,当他人驳斥因果规律时,就无言以对。比如当他人问:为什么我做善事得不到报应?此时就可以反问:农民会不会问,为什么我现在种庄稼,还那么贫穷?最后再告诉他:现在生活穷苦,是因为去年庄稼没有种好,而不能怪现在种庄稼没有收成,因为现种现收谁也没办法,所以你的想法并不正确。

  不知是否与这个比喻有关,在讲因果规律时,很多农民都容易接受,而知识分子却成见很深。以前,一位讲辩证唯物主义的老师,经常对我们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他却说没有善恶因果。我很不满,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经常与他辩论,始终坚持善有善果、恶有恶果。虽然他尽力破斥,语言也很苍白,但他却说:“索达吉,索达吉!你思想有问题。”

  总之,在生活中行持善法时,应远离自私自利、无有傲慢,对人和物都不要有强烈的贪欲。

  讲闻反增贪嗔时,是未深思魔过患,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思择断违缘。

  按理来讲,通过闻思修行、讲经说法,应该断除自相续的贪嗔痴等烦恼。可是,有些人反而成了产生贪嗔烦恼的因,要么处于对自方的贪心,要么处于对他方的嗔恨。这是很长时间没有深思魔众过患的恶业利刃轮到自己,致使魔王波旬有机会以各种方式干扰自心。从今开始,应思择魔的过患,断除种种违缘。如《禅宗永嘉集》云:“正慧坚固,不被魔摄。”意谓:若自己智慧坚固,魔事就不会发生。

  不过,这需要提前做准备。在《现观庄严论》和《般若摄颂》当中,讲了46种魔障,若提前有所认识,到时就不会受危害。所以,在平时生活和闻思修行的过程中,为了不受贪嗔痴等烦恼危害,一定要长期思维魔的过患。

  对修行人来讲,值遇魔众乃正常现象。佛经中说:有一位比丘尼禅定非常好,除了早上外出化缘之外,其他时间都在林中入定。魔王波旬发现后,特别不高兴,便想毁坏她的禅定。它变成一位庄严的男子,到她面前说:你住在这里有什么目的?是不是失去了亲人?……用一些漂亮的语言来引诱她。这位比丘尼说:你到底是人还是魔?我在禅定中如如不动,你不可能毁坏我的境界。然后魔王波旬就离开了。在佛经中,诸如此类的公案非常多,但要获胜一定要有修行。

  现在有些修行人,表面上看来有名声、财富、地位,但对修行来讲,却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心很容易被腐蚀。学院里面有些女众说,我找到了一个道场,便匆匆忙忙离开学院。其结局就是离开闻思修行的道场,到处漂泊不定,甚至破戒还俗。当然,也有极个别人变成道场的住持。因此,大家的心不要经常变动,尤其是女众。

  其实,无论是在国内外,住持道场都不容易。今天有些女众说:某国家有某仁波切,这位仁波切的道场特别好,若去那边,家人也会支持,周围的人也会帮助,这样的话,还是很成功的!若定力不够,听到这样说,就会想:我到那边道场,很有可能变成最高法人代表,然后就会拥有钞票、势力、前途。回来时,别人对我的评价也会与以往不同……但结果是什么样,却很难说。

  在修行过程中,有时违缘会以顺缘的方式出现,到一定的时候自己就会说:若我以前没有离开,就会如何如何。但被业风吹动时,上师、道友等也无法阻拦。就像《前行》里面所讲的一样,“千万不要向南方走……”,“不要朝南方走……”,“不要向南方走了……”,但他仍要往南方走,最后遇到了特别可怕的对境。

  表面看来,很多东西特别美好,实际上背后却隐藏着獠牙毕露的魔王波旬,在面具脱落时,想逃避也没有办法,而后悔莫及,所以提前就要有所准备。《诸法集要经》中云:“智者善调伏,心种种过患,则超出魔网,得渡于彼岸。”若诚心诚意祈祷三宝,不离善知识、出离轮回、行持善法的心很真诚,所有魔王波旬都会羞耻离去。若没有这样的心,出现一些特别欢喜的景象时,就很难应付、对治。所以,在修行过程中,要善调自心、战胜魔军,尤其是在末法时代。

  一切妙行变劣时,是曾恩将以仇报,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顶戴大恩人。

  一切好的行为都变为恶劣,一切好事都变为坏事,比如:有人想好好发心,做一些好事,但结果却与计划背道而驰;有些道友刚出家时,很想一辈子做清净的出家人,但到后来也未如愿以偿;有些人想在某个利益众生的事业上做贡献,但到后来反而成为毁坏自他的因。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自己前世曾经恩将仇报,这样的恶业利刃轮到自己。从今开始,凡是对自己有法恩、财恩的人,都要恭敬,还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我经常讲,上师如意宝一辈子特别重视报答恩德。所以,哪怕对我们有小小恩德,也不能忘记,否则就成了忘恩负义之人。麦彭仁波切讲过:忘恩的人,所有天众、护法神、人类都会抛弃,就像扔在路边的尸体一样,谁都不会理睬。不仅不会理睬,在感受因果报应时,所有事情都不会有开心的结局。

  以前,500只狐狸经常跟一头狮子在一起,狮子每天猎杀动物时,它们就跟在后面享用,所有生活都依靠它。后来狮子落入坑中,其他499只狐狸都跑了,其中一只想报答恩德,就将旁边的黄土填入坑中,让狮子跳出。狮子跳出后,非常感恩这只狐狸,但狐狸却谦虚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非常感谢你长久以来的帮助。这只狮子是释迦牟尼佛前世,狐狸是阿难前世,其他狐狸则是提婆达多欺骗的499位比丘的前世。

  因此,人不能忘恩负义。对待上师或法师,不能在他面前得到法后就万事大吉,像对待取款机一样。现在世间,学生在上学时会叫老师,离开学校后,在路上碰到也不打招呼,这是当今社会教育所致,因为只有知识教育,没有人格教育。在座的各位,不要自认为在学校读了十多二十年书很了不起,因为学校只重视分数,并不重视人格。所以,我们应该感恩,而不仅是索取,更不能过河拆桥。否则,自心生生世世与世出世间正法都不会相融。

  作为凡夫人,修出大的成就,确实很困难。但在有生之年当中,无论是心态还是行为,对老师等具有恩德的人,都要尽量感恩、报恩。比如:在我最贫穷时,这个人给了我两块钱;在我最痛苦时,这个人安慰过我……现在我有能力,只要有机会就应报答他的恩德。虽然这是执著,但有时善的执著也值得称许。

  麦彭仁波切说过,转*轮并不是自私自利心,而是大悲心。同样的道理,在世俗中,知恩报恩也值得提倡。所以,不能以胜义空,来破斥世俗有。若是这样,那我们也可以说:世界不都是原子组成的吗,你还要用碗啊?你还要吃饭啊?原子组成的人,怎么还要吃原子呢?这不是原子吃原子吗?若以专业术语来糊弄,我们也会,所以没有必要乱说。


{返回 修心利刃轮释·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修心利刃轮释 第十课
下一篇:修心利刃轮释 第八课
 修心利刃轮释 第三课
 修心利刃轮释 第十三课
 修心利刃轮(达玛绕杰达造论)
 修心利刃轮释 第十课
 修心利刃轮释 第十五课
 修心利刃轮释 十一课
 修心利刃轮释 第十九课
 修心利刃轮释 第二十课
 修心利刃轮释 第八课
 修心利刃轮释 第二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七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什么叫学佛修行[栏目:楞严悲华法师]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薪水[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观修无常是为了成办快乐[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四圣谛的多层义蕴与深层义理(傅伟勋)[栏目:佛教思想研究]
 解脱之门 一、道次第、修心类 4、修心八偈[栏目:解脱之门]
 谈修行与办道[栏目:白云禅师]
 佛法原典 道品诵[栏目:果煜法师]
 量子佛学(7)[栏目:量子佛学]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