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6)观业品(2)
 
{返回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52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6)观业品(2)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在这里主要是要明白业果的关系。

  辩论的主题是:不可能在做善业和恶业的同时感受果报,造业和感受果报之间肯定有间隔。这时若是业产生后不毁灭的话,就成为恒常法了。若业是恒常的,就不能有产果的作用或情况;若这个业当时毁灭、没有了,如同被火烧死的种子一样,它不可能产生果报,因为它已经毁灭了。

  这里确实有这样的疑问,现在就要遣除这个疑问,要遮破业和果之间的关系不成立的邪说。内道佛教有部、经部、唯识宗、中观都有不同的回答,有各自不同的遮破方式。

  经部认为,业和果之间有一个相续存在,这个相续是连续不断的,由它来做连接。虽然业本身毁灭,但是它的相续还存在。由业产生相续,通过这个相续产生果,比如异熟果等。这是经部宗的观点。

  有部认为经部的观点是不合理的,若是业通过相续产生果,就比如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心的相续,只能产生与自身相续同类的果报,不能产生不同类的,这样还是不合理。比如善业只能产生善,中间不能有恶业产生。若是有恶业产生,中间这个相续就已经间断了,这样就不合理。再如,对于欲界和色界的众生而言,若欲界的众生造了业,这个业产生相续的时候,只能产生属于欲界的善业或恶业,中间不能有其他类的业果。有的业果是很多生生世世以后再报的,如果这些业还没有报时,欲界的众生若是转生到色界或无色界,在这个相续中就无法产生其他属于色界和无色界的善和恶。可见,这个观点有很多过失,所以是不合理的。

  有部认为,这里有一个不失坏法,这是佛曾经说过的所谓“不失坏业”。佛当时讲了不失坏业,就是业不失坏,因此他们就认为不失坏法是佛亲自讲的。所作的作业虽然已经消失,但在作者的相续中却即刻产生了“不失坏法”。不失坏法是不相应行,不是善行,也不是恶行。不相应行指不是和善相应,也不和恶相应。众生以身口意造作的时候就产生了业,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所作的业都会毁灭,否则就成恒常了,但是在它毁灭的同时,在造业者(人或众生)的相续中会产生一种不失坏法,它是不相应行法,由此不失坏法来作业果中间的连接。

  根据有部的观点,业和果之间有一个不失坏法,不失坏法就相当于是债券契约,如同签订了欠债的契约一样。业如同所欠的债务,虽然毁灭了,但是业果是不会浪费的。比如你欠债了,你可以使用借来的钱物等,但是因为有债券,最后连本带利都要还回。同样,虽然业已经毁灭了,但是因为有不失坏法,由不失坏法让造业者将来感受果报,所以到时候还要连本带利感受果报。虽然所造的业当时毁灭了,但是同时会在他的相续中产生不失坏法。这个不失坏法一直存在,并且会因此在将来感受这个果报。如同欠债一样,这是有时间限制的,到时候必须还,但还债时必须有一个凭据,这就是签订好的债券,由它来收回债务。在业毁灭的同时,不失坏法就产生了。就如同你借出东西的同时借条就产生了,通过借条将来连本带利收回。直到果报成熟的时候,就如同拿这个借条索要债务一样,这时以不失坏法就可以使造业者承受与业力相应的果报。

  有部认为,中间由不失坏法作为业和果之间的连接,成立这样的因果关系。

  辛二(有部避免过失之理)分二:一、宣说他宗之过;二、建立自宗。

  壬二(建立自宗)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癸一、略说:

  今当复更说,顺业果报义,诸佛辟支佛,贤圣所称叹。


  我们所建立的因和果之间的这种关联关系,令佛、辟支佛、声闻等贤圣们都对此赞叹不已。有部宗看似很自傲,他们自己这样安立因果关系,来说明远离常边和断边的理由,并认为佛、辟支佛、声闻等一切贤圣们也都非常赞同这种观点。这是略说,下文广说。

  癸二(广说)分五:一、宣说不失坏法之喻;二、宣说不失坏法之本体与分类;三、宣说不失坏法之断除;四、安立债券生灭之理;五、宣说以本体而分类。

  子一、宣说不失坏法之喻:

  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物


  这是用比喻说明不失坏法。不失坏法就像世间人借贷的债券(借据),不失坏的业就像所借的债款,而业力的成熟就如同收回欠款。

  子二、宣说不失坏法之本体与分类:

  此性则无记,分别有四种。

  “此性则无记”:
“此”是指不失坏法。它的自性是无记,不是善也不是恶。

  不失坏法的自性不是善。比如在某人的相续中生起了强烈的邪见,会同时因此而彻底间断善根,在他的相续中暂时就没有善根了。因为在他的相续中没有善根,如果不失坏法的自性是善,那么不失坏法也不能有,因为它的自性就是善。若这时没有不失坏法了,那么这个众生以前造业的果报怎么办?业与果中间必须由不失坏法来作连接或建立关系,否则就不能产生果报。既然在间断了善根的众生的相续中,仍然有不失坏法存在,所以它的自性不是善。

  不失坏法的自性也不是恶。若自性是恶,对于已超出三界的那些圣人而言,因为他们的相续中没有恶业,所以就不能有不失坏法,但是这也不合理。在他们的相续中也有不失坏法,所以他们也有果报成熟的时候。比如目犍连尊者虽然神通广大,但最后也没有逃脱灾难,被外道打死了。革究罗汉因前世把母亲饿死了,后来他虽然成了阿罗汉,但最后自己也饿死了等等。诸如此类在阿罗汉身上成熟业果的公案还有很多。他们虽然没有恶业,但是有恶业的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有不失坏法。不失坏法不是见所断,是修所断。虽然他们见道了,但是在他们的相续当中还是有不失坏法存在,所以就有业的力量存在,还要因此而遭受业果。阿罗汉的相续中也存在不失坏法,所以不失坏法不是恶。如果是恶,此不失坏法就不应该存在于在阿罗汉的相续中。

  可见,这个不失坏法不善、不恶,是无记的。

  “分别有四种”:分别来说,不失坏法有四种,这是从三界和无漏界的角度进行的划分。欲界、色界、无色界叫三界,这三界都是有漏的。除了这三界,就是圣者的境界,叫无漏界。不失坏法有属于欲界的,属于色界的,属于无色界的和属于无漏界的,但这些法既不是有漏业,也不是无漏业,是无记法。

  这是不失坏法之本体分类。

  子三、宣说不失坏法之断除:

  见谛所不断,但思维所断。以是不失法,诸业有果报。


  “见谛所不断”:见道者虽然断除了凡夫之业以及见道之断,但是并没有断除不失坏法,所以不失坏法是“见谛所不断”。

  “但思维所断”:它是所断法,但它不是见道的所断法,而是修道的所断法。“思维”是修的意思。不失坏法属于修断,即“思维所断”。

  “以是不失法,诸业有果报”:如果它是见道的所断,那些阿罗汉就不能有产生业果的情况,为什么?没有不失坏法的缘故。既然在他们的相续中也可以有不失坏法,所以不失坏法不是见道之所断,而是修道之所断。通过修行,通过思维,最后才能断除。

  前面已经讲过,圣者与凡夫以前所造的善与不善之业,因不失坏法的作用,不可能使悦意与不悦意的业果失坏,并一定会产生。所谓不失坏,就是指不浪费业果。若不是这样的话,会有很大的过失。

  因见断故断,业灭彼亦灭。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

  “因见断故断,业灭彼亦灭”:一切凡夫到见道时,他自己的所断都断除了,同时不失坏法也彻底断除,不失坏法也不存在。因为业已经灭了,业灭的同时,不失坏法也灭了。若是这样承许,这是有过失的。

  小乘见道及以上的果位有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预流果才是见道,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都还是要感受业果的。阿罗汉有无余涅槃和有余涅槃。入有余涅槃时,他们身上还有业果,还会出现业果;入无余涅槃时,即最后五蕴或其综合体等一切都消失,这时才不受业果。小乘认为,佛陀也有受业果的时候。虽然佛陀是阿罗汉,但他还没有无余涅槃,只有在他圆寂、趋入涅槃的时候,才入无余涅槃。在入无余涅槃之前,阿罗汉也有受果报的时候。他们认为入无余涅槃是最究竟的果位,最后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修道才是结束了,这时不失坏法就会消失,而在此之前它一直存在。所以,不失坏法不是见道之所断,而是修道之所断。

  “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业灭了,不失坏法不能灭,因为要由它来安立因果关系。若是业毁灭了,同时不失坏法也灭了,那么它将来就不可能成熟果报。为什么?因为业因已经毁灭了,不失坏法也不存在了。

  若是这样承许的话,声闻、缘觉、佛1都不用承受业的果报,这是“破业”的过失。此外,修善法的人将来无法享受福报,造恶业的人将来不用遭受痛苦,这也是破坏业。可见,这样承许有很多过失、罪过,这是不合理的。

  子四、安立债券生灭之理:

  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一界初受身,尔时法独生。


  “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一切善业、恶业、有漏或无漏之业,既有同类、相似的,也有不同类、不相似的。

  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包括所有属于同界的善业等同类或相似的业,以及互不相似的善与不善之类的业。众生在世的时候,既有同类或相似的业,也有不同类、不相似的各种业,这些业个个都会产生各不相同的不失坏法。无论在欲界、色界还是无色界,众生在世时都一样,若是造善业了,肯定会产生一个不失坏法,若是造恶业了,也会产生不失坏法,各不相同,个个都有。

  “一界初受身”:如果属于欲界的一个众生,他转生到色界的时候,在他第一得到色界身的时候,这些不失坏法就会在欲界众生的相续中消失、毁灭。“一界初”,就是第一时间,初次;“受身”指得到天身或某种身的时候。

  “尔时法独生”:在受身之同时,他就会得到不失坏法的得绳。这是小乘有部讲的,得到任何法都要先有他的得绳。得绳一到,就由它产生不失坏法。这个时候只有一个不失坏法,不是有很多的不失坏法。

  比如在欲界的时候,善恶业、相似的或不相似的业等各自都会产生不失坏法,有很多不失坏法。一旦他转世,比如说欲界的众生转世到色界,在那边第一时间得到天身的时候,同时就会得到单独的一个不失坏法。也就是说,这时会产生一个新的单独的不失坏法的得绳,得绳产生的同时,就会引生不失坏法。

  之前在世的时候,善恶业各自都有不同的不失坏法。一旦他转世,比如说色界的众生转生到欲界也是一样,这时就会单独新产生一个不失坏法,由它来做因果之间的关系。

  如是二种业,现世受果报,或言受报已,而法犹故在。

  “如是二种业”:“二种业”可以指善业和恶业,也可以指有漏和无漏二种业。

  “现世受果报”:比如说在欲界之人间遭受果报,肯定有现世现报的,也有过去业现世报的,它们的不失坏法怎么办?比如说前世造的业,它的不失坏法是存在于现世中的;今生造的业,也有不失坏法。善业、恶业、有漏或无漏业等都有不失坏法。果报成熟以后,这个不失坏法就没有用了。这个时候,不失坏法是不是毁灭?

  “或言受报已,而法犹故在”:果报成熟后,不失坏法也不会毁灭。不失坏法只在两种情况下才会毁灭,其他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毁灭。

  它就像债券一样。果报虽然已经成熟了,但是不失坏法债券还存在。债券是据以收回债务的,既然债务已经收完了,若还以债券收债,就有无穷无尽的过失。为避免这样的过失,他就说,这个是债券,但是债券已经作废了。债已经还完了,债券就不起作用了,虽然有债券,但是凭借它要不到债务。同样,这时不失坏法就如残留的债券一样,它的果报已经成熟了,尽管它依然存在,但是起不到作用了。它还是存在于相续当中,但是不可能再因此而感受果报。

  若度果已灭,若死已而灭。

  不失坏法只在两种情况下才会毁灭,其他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毁灭。

  “若度果已灭”:“度果”就是超出三界,这个时候成为圣者了。不失坏法不是见道之所断,所以见道时它不会毁灭。但它是修道的一个所断,所以它可以“度果”。“度果已灭”是指预流果度到一来果的时候,属于预流果的这些不失坏法自然会毁灭;一来果度到不来果时,属于一来果的不失坏法自然就会毁灭;不来果到阿罗汉果时,属于不来果的不失坏法都会消失。阿罗汉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入有余涅槃时,他的相续中还有很多不失坏法。入无余涅槃时,属于有余涅槃的不失坏法都会毁灭;在无余涅槃上面就没有了,结束了。

  “若死已而灭”:所谓死亡之后的毁灭,比如我们欲界的众生死了转生到色界,在欲界之人间时有很多善业、恶业,有漏和无漏的业,所造之业的不失坏法都存在,一旦转生到天界,初次得身时,只会得到单独的新的一个不失坏法,在欲界之人间时相续中的不失坏法都会自然息灭、毁灭,因为他已经死了、转生了。那是不是不失坏法就彻底没有了?不是,而是在那边单独新产生了一个不失坏法。这也是毁灭不失坏法的一种情况。不是彻底没有了,但是部分不失坏法通过死亡转世而毁灭。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不失坏法会毁灭,其他任何情况下它都不会毁灭。比如在现世中承受果报了,这个不失坏法就起不到作用了,但它还是存在的。为什么?“度果而灭”“死已而灭”,不失坏法在这两种情况下会毁灭。这时既不是度果,也不是死亡,它没有遇到毁坏它的因素,所以它不会毁灭。

  子五、宣说以本体而分类:

  于是中分别,有漏及无漏。


  前面讲了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漏界的四种不失坏法。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都是有漏的不失坏法;圣者们相续、境界中的不失坏法则是无漏的。所以最终还是分有漏和无漏两类。不失坏法本身不是有漏或无漏,但他是持有漏法、持无漏法,所以分为有漏与无漏两类。这是按照本体进行的分类。

  癸三、摄义:

  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

  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


  以不失坏法与业相关联所具有的四种特征:

  “虽空亦不断”:什么叫空性?一切法到第二刹那的时候都是毁灭的,都没有一个恒常性,所以都是空性。前面讲过,小乘尤其有部宗认为这叫空性,不是自性空,但是也可以在这个上面安立空。因为这些善业、恶业在第一刹那产生的同时,没有留在第二刹那就毁灭了,他们认为这就是空性之义,也是空性。业虽然毁灭了、没有了,但它的不失坏法还有,不断灭。

  业在第二刹那就毁灭,所以它是空;但它不是断灭,不是没有了,也不是不产生果报。若它毁灭后再也不产生果报的话,就是灭。它不是断灭,没有断灭,因为有不失坏法。虽然它是空,第二刹那就毁灭,但它不是断灭,这个因果关系由不失坏法的作用作连接。

  “虽有而不常”:三界的众生,包括圣者的相续当中都有不失坏法,但它不是常有,没有恒常性。一直到果报成熟或它遇到自己毁灭的情况时,它也毁灭,所以它也不是恒常。

  “业果报不失”:业果之间有这样的不失坏法,所以业果不会有丝毫的浪费,也可以说丝毫不爽。

  “是名佛所说”:以具有四种特点的不失坏法安立这样的因果关系,这样自然就远离了断灭和恒常的这些过失,这也是当时佛所宣说的。

  有部认为,经部以相续安立因果关系不合理。他们认为,由不失坏法来作用,可以合理地安立因果关系,也能遣除断灭和恒常两种过失,而且这也是佛陀亲自所讲的因果关系。这是有部的观点,他们认为这是最合理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1有部的果位只有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这四个果位。住于这四个果位的有声闻、缘觉,也有佛。


{返回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5)观业品(1)
下一篇:《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7)观业品(3)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6)观因缘品(4)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0上) 观本际品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9)观去来品(2)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6)观业品(2)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33)观颠倒品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5)观因缘品(3)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15)观三相品(1)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16)观三相品(2)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11)观六情品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12)观五阴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道前基础 听闻轨理[栏目: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与祖师同行 柒 遍界真实义 “无缝塔”中的放下[栏目: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栏目:李四龙教授]
 净虑澄心证真如[栏目:首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