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长部28经 能净信的经
 
{返回 南传经典·汉译四部·长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43
汉译经文长部28经/能净信的经(波梨品[第三])(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难陀卖衣者的芒果园中。
  那时,尊者舍利弗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舍利弗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我对世尊有这样的净信:过去不存在,将来不存在,现在也不存在其他的沙门或婆罗门比世尊更高证智的,即:正觉。」
  「舍利弗!你所说的这如牛王之语实在崇高,作一向的、绝对的狮子吼:『大德!我对世尊有这样的净信:过去不存在,将来不存在,现在也不存在其他的沙门或婆罗门比世尊更高证智的,即:正觉。』舍利弗!你以心熟知心后,知道凡那些存在于过去世的阿罗汉、遍正觉者;那一切世尊:『那些世尊有这样的戒。』或『那些世尊有这样的法。』或『那些世尊有这样的慧。』或『那些世尊有这样的住处。』或『那些世尊有这样的解脱。』吗?」
  「不,大德!」
  「又,舍利弗!你以心熟知心后,知道凡那些将存在于未来世的阿罗汉、遍正觉者;那一切世尊:『那些世尊将有这样的戒。』或『那些世尊将有这样的法。』或『那些世尊将有这样的慧。』或『那些世尊将有这样的住处。』或『那些世尊将有这样的解脱。』吗?」
  「不,大德!」
  「又,舍利弗!你以心熟知心后,知道我现在阿罗汉、遍正觉者:『世尊有这样的戒。』或『世尊有这样的法。』或『世尊有这样的慧。』或『世尊有这样的住处。』或『世尊有这样的解脱。』吗?」
  「不,大德!」
  「舍利弗!这里,当你对过去、未来、现在阿罗汉、遍正觉者没有他心智时,那么,舍利弗!你为何说这崇高如牛王之语,作一向的、绝对的狮子吼:『大德!我对世尊有这样的净信:过去不存在,将来不存在,现在也不存在其他的沙门或婆罗门比世尊更高证智的,即:正觉。』呢?」
  「大德!我对过去、未来、现在阿罗汉、遍正觉者确实没有他心智,但我已知道法的类比。
  大德!犹如国王边境的城市,有坚固的壁垒,坚固的城墙与城门,只有一道门,在那里的贤智、能干、有智慧守门人阻止陌生人,而使熟人进入。当他依序环绕整个城市的道路时,不可能看到城墙有甚至猫能出去大小的间隙或裂口,他这么想:『凡任何够大的生物进出这城市,都仅能经由此门进出。』同样的,大德!我已知道法的类比:『大德!凡那些存在于过去世的阿罗汉、遍正觉者;那一切世尊都舍断心的小杂染、慧的减弱之五盖后,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如实修习七觉支后,现正觉无上遍正觉。大德!凡那些将存在于未来世的阿罗汉、遍正觉者;那一切世尊也都舍断心的小杂染、慧的减弱之五盖后,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如实修习七觉支后,将现正觉无上遍正觉。大德!现在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也舍断心的小杂染、慧的减弱之五盖后,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如实修习七觉支后,现正觉无上遍正觉。』」
增上正觉
  大德!这里,我为了法的听闻去见世尊,大德!世尊对我教导更高再更高、胜妙再胜妙、黑白及其对照法,大德!如大师对我教导更高再更高、胜妙再胜妙、黑白及其对照法,这样,这里,我在那个法中的某个法以证智走到关于诸法的究竟,我净信大师:『世尊是遍正觉者,法被世尊善说,弟子僧团是依善而行者。』
善法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善法,世尊教导这无上法,这里,这些善法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大德!这里,比丘以诸烦恼的灭尽,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无烦恼的心解脱、慧解脱,大德!关于善法,这是无上的,那世尊整个自证:关于善法,凡其他沙门、婆罗门比世尊更高证智的自证,超出那世尊整个自证而应该被自证的,没有。
处之安立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处之安立,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有六内、外处:眼与色、耳与声、鼻与气味、舌与味道、身与所触、意与法,大德!关于处之安立,这是无上的,那世尊整个自证:关于处之安立,凡其他沙门、婆罗门比世尊更高证智的自证,超出那世尊整个自证而应该被自证的,没有。
入胎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入胎,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有这四种入胎:大德!这里,某些不正知地入母胎,不正知地在母亲的子宫中存续,不正知地从母亲的子宫出来,这是第一种入胎。
  再者,大德!这里,某些正知地入母胎,不正知地在母亲的子宫中存续,不正知地从母亲的子宫出来,这是第二种入胎。
  再者,大德!这里,某些正知地入母胎,正知地在母亲的子宫中存续,不正知地从母亲的子宫出来,这是第三种入胎。
  再者,大德!这里,某些正知地入母胎,正知地在母亲的子宫中存续,正知地从母亲的子宫出来,这是第四种入胎。大德!关于入胎,这是无上的。
记心种类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记心种类,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有这四种记心种类:大德!这里,某人以相而告知:『你的意是这样,你的意是像这样,你的心是像这样[状态]。』即使他告知许多,都如实不异,这是第一种记心种类。
  再者,大德!这里,某人不以相而告知,而听闻人、非人、天的声音后告知:『你的意是这样,你的意是像这样,你的心是像这样[状态]。』即使他告知许多,都如实不异,这是第二种记心种类。
  再者,大德!这里,某人不以相而告知,也不听闻人、非人、天的声音后告知,而在寻、伺时听闻寻扩散的声音后告知:『你的意是这样,你的意是像这样,你的心是像这样[状态]。』即使他告知许多,都如实不异,这是第三种记心种类。
  再者,大德!这里,某人不以相而告知,也不听闻人、非人、天的声音后告知,也不在寻、伺时听闻寻扩散的声音后告知,而入无寻、无伺定,以心熟知心后了知:『这位先生的意行那样朝向,这个心[接下来]将直接地寻思到那个寻。』即使他告知许多,都如实不异,这是第四种记心种类。大德!关于记心种类,这是无上的。
等至之见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等至之见,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有这四种等至之见:大德!这里,某位沙门或婆罗门以热心、勤奋、专修、不放逸、正确作意达到像这样的心定,当如是心定时,观察此身:从脚掌底往上,发梢往下,皮肤所包覆充满种种不净的:『此身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胳、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子、肠间膜、胃、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液、尿。』这是第一种等至之见。
  再者,大德!这里,某位沙门或婆罗门以热心、……(中略)达到像这样的心定,当如是心定时,观察此身:从脚掌底往上,发梢往下,皮肤所包覆充满种种不净的:『此身有头发、体毛、……(中略)关节液、尿。』他超越男子的皮肤、肉、血后,观察骨骸,这是第二种等至之见。
  再者,大德!这里,某位沙门或婆罗门以热心、……(中略)达到像这样的心定,当如是心定时,观察此身:从脚掌底往上,发梢往下,皮肤所包覆充满种种不净的:『此身有头发、体毛、……(中略)关节液、尿。』他超越男子的皮肤、肉、血后,观察骨骸,他了知男子在此世住立与在他世住立,在两处不间断的识流,这是第三种等至之见。
  再者,大德!这里,某位沙门或婆罗门以热心、……(中略)达到像这样的心定,当如是心定时,观察此身:从脚掌底往上,发梢往下,皮肤所包覆充满种种不净的:『此身有头发、体毛、……(中略)关节液、尿。』他超越男子的皮肤、肉、血后,观察骨骸,他了知男子在此世不住立与在他世不住立,在两处不间断的识流,这是第四种等至之见。大德!关于等至之见,这是无上的。
人之安立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人之安立,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有这七种人:俱分解脱者、慧解脱者、身证者、得见者、信解脱者、随法行者、随信行者。大德!关于人之安立,这是无上的。
勤奋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勤奋,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有这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活力觉支、喜觉支、宁静觉支、定觉支、平静觉支。大德!关于勤奋,这是无上的。
行道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行道,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有这四行道:迟缓通达的苦行道、快速通达的苦行道、迟缓通达的乐行道、快速通达的乐行道。大德!这里,凡这迟缓通达的苦行道,大德!此行道就以苦性与迟缓性两者被说为下劣的;大德!这里,凡这快速通达的苦行道,大德!此行道就以苦性被说为下劣的;凡这迟缓通达的乐行道,大德!此行道就以迟缓性被说为下劣的;凡这快速通达的乐行道,大德!此行道就以乐性与快速性两者被说为胜妙的,大德!关于行道,这是无上的。
谈说之正行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谈说之正行,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这里,某人说既非与妄语有关,也非中伤、非离间、非生起激愤、非渴望胜利的话,他说圣言,以适当时机说有价值的话,大德!关于谈说之正行,这是无上的。
  又,大德!关于男子的戒之正行,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这里,某人是真实者、有信者,不是设计者、攀谈者、暗示者、讥讽者、以利养换取其他利养者,是守护根门者、饮食知适量者、平静的行为者、专修清醒者、不倦怠者、活力已被发动者、修禅者、有念者、应辩善巧者、正行者、坚决果断者、聪明者、在欲上不贪求者、正念者、贤明者,大德!关于男子的戒之正行,这是无上的。
教诫种类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教诫种类,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有这四种教诫种类: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后}[对]面个人各自的:『这个人当如被教育的实行时,他将以三结的灭尽,为入流者,不堕恶趣法、决定、以正觉为彼岸。』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对面个人各自的:『这个人当如被教育的实行时,他将以三结的灭尽,以贪、瞋、痴薄,为一来者,只来此世一回后,将得到苦的结束。』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对面个人各自的:『这个人当如被教育的实行时,他将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不从彼世转回。』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对面个人各自的:『这个人当如被教育的实行时,他将以诸烦恼的灭尽,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无烦恼的心解脱、慧解脱。』大德!关于教诫种类,这是无上的。
他人解脱智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他人解脱智,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对面个人各自的:『这个人将以三结的灭尽,成为入流者,不堕恶趣法、决定、以正觉为彼岸。』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对面个人各自的:『这个人将以三结的灭尽,以贪、瞋、痴薄,将成为一来者,只来此世一回后,将得到苦的结束。』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对面个人各自的:『这个人将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将成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不从彼世转回。』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对面个人各自的:『这个人将以诸烦恼的灭尽,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无烦恼的心解脱、慧解脱。』大德!关于他人解脱智,这是无上的。
恒常论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恒常论,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有这三种恒常论:大德!这里,某位沙门或婆罗门以热心、……(中略)达到像这样的心定,当如是心定时,他回忆起许多前世住处,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好几百生、好几千生、好几十万生:『在那里是这样的名、这样的姓氏、这样的容貌、[吃]这样的食物、这样的苦乐感受、这样的寿长,从那里死后生于那里,而在那里又是这样的名、这样的姓氏、这样的容貌、[吃]这样的食物、这样的苦乐感受、这样的寿长,从那里死后生于这里。』像这样,他回忆起许多前生住处有这样的行相与境遇,他这么说:『我知道过去世:「世间的破坏或成立。」我知道未来世:「世间将破坏或将成立。」真我与世间是恒常的、不孕的、如直立的山顶、如直立不动的石柱,那些众生流转、轮回、死、再生,然而那等同常恒的存在。』这是第一种恒常论。
  再者,大德!这里,某位沙门或婆罗门以热心、……(中略)达到像这样的心定,当如是心定时,他回忆起许多前世住处,即:一个坏成、二个坏成、三个坏成、四个坏成、五个坏成、十个坏成:『在那里是这样的名、这样的姓氏、这样的容貌、[吃]这样的食物、这样的苦乐感受、这样的寿长,从那里死后生于那里,而在那里又是这样的名、这样的姓氏、这样的容貌、[吃]这样的食物、这样的苦乐感受、这样的寿长,从那里死后生于这里。』像这样,他回忆起许多前生住处有这样的行相与境遇,他这么说:『我知道过去世:「世间的破坏或成立。」我知道未来世:「世间将破坏或将成立。」真我与世间是恒常的、不孕的、如直立的山顶、如直立不动的石柱,那些众生流转、轮回、死、再生,然而那等同常恒的存在。』这是第二种恒常论。
  再者,大德!这里,某位沙门或婆罗门以热心、……(中略)达到像这样的心定,当如是心定时,他回忆起许多前世住处,即:十个坏成、二十个坏成、三十个坏成、四十个坏成:『在那里是这样的名、这样的姓氏、这样的容貌、[吃]这样的食物、这样的苦乐感受、这样的寿长,从那里死后生于那里,而在那里又是这样的名、这样的姓氏、这样的容貌、[吃]这样的食物、这样的苦乐感受、这样的寿长,从那里死后生于这里。』像这样,他回忆起许多前生住处有这样的行相与境遇,他这么说:『我知道过去世:「世间的破坏与成立。」我知道未来世:「世间将破坏与将成立。」真我与世间是恒常的、不孕的、如直立的山顶、如直立不动的石柱,那些众生流转、轮回、死、再生,然而那等同常恒的存在。』这是第三种恒常论。大德!关于恒常论,这是无上的。
前世住处之回忆智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前世住处之回忆智,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这里,某位沙门或婆罗门以热心、……(中略)达到像这样的心定,当如是心定时,他回忆起许多前世住处,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在那里是这样的名、这样的姓氏、这样的容貌、[吃]这样的食物、这样的苦乐感受、这样的寿长,从那里死后生于那里,而在那里又是这样的名、这样的姓氏、这样的容貌、[吃]这样的食物、这样的苦乐感受、这样的寿长,从那里死后生于这里。』像这样,他回忆起许多前生住处有这样的行相与境遇。大德!有天神,其寿命不能被算术或计数计算,不论存在的个体以前住在色中,或在无色中,或在有想中,或在无想中,或在非想非非想中,像这样,他回忆起许多前生住处有这样的行相与境遇,大德!关于前世住处之回忆智,这是无上的。
死亡与往生之智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众生死亡与往生之智,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这里,某位沙门或婆罗门以热心、……(中略)达到像这样的心定,当如是心定时,他以清净、超越人的天眼,看见当众生死时、往生时,在下劣、胜妙,美、丑,幸、不幸中,了知众生依业流转:『这些众生诸君,具备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斥责圣者,邪见与持邪见之业行,他们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已被往生到苦界、恶趣、下界、地狱,或者这些众生诸君,具备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不斥责圣者,正见与持正见之业行,他们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已被往生到善趣、天界。』这样,他以清净、超越人的天眼,看见当众生死时、往生时,在下劣、胜妙,美、丑,幸、不幸中,了知众生依业流转,大德!关于众生死亡与往生之智,这是无上的。
神通种类的教导
  又,大德!关于神通种类,世尊教导这无上法,大德!有这二种神通种类:大德!有神通是有依着与有烦恼的,这被称为『非圣的』,大德!有神通是无依着与无烦恼的,这被称为『圣的』,大德!哪一种神通是有依着与有烦恼的,这被称为『非圣的』呢?大德!这里,某位沙门或婆罗门以热心、……(中略)达到像这样的心定,当如是心定时,他经验各种神通:有了一个后变成多个,有了多个后变成一个;现身、隐身;无阻碍地穿墙、穿垒、穿山而行犹如在虚空中;在地中作潜入、潜出犹如在水中;在水上行走不沉没犹如在地上;以盘腿而坐在空中前进犹如有翅膀的鸟;以手碰触、抚摸日月这样大神力、大威力;以身体自在行进直到梵天世界,大德!这种神通是有依着与有烦恼的,这被称为『非圣的』。
  大德!哪一种神通是无依着与无烦恼的,这被称为『圣的』呢?大德!这里,如果比丘希望『愿在厌拒上住于不厌拒想』,在那里,他住于不厌拒想。如果他希望『愿在不厌拒上住于厌拒想』,在那里,他住于厌拒想。如果他希望『愿在厌拒与不厌拒上都住于不厌拒想』,在那里,他住于不厌拒想。如果他希望『愿在不厌拒与厌拒上都住于厌拒想』,在那里,他住于厌拒想。如果他希望『愿在厌拒与不厌拒两者上都避免后,住于平静,正念、正知』,在那里,他住于平静,正念、正知,大德!这种神通是无依着与无烦恼的,这被称为『圣的』。大德!关于神通种类,这是无上的,那世尊整个自证:关于神通种类,凡其他沙门、婆罗门比世尊更高证智的自证,超出那世尊整个自证而应该被自证的,没有。
大师其他种类的教导
  大德!凡被有信的善男子以活力已被发动、强力、男子的力量、男子的活力、男子的力量、男子的努力、男子的忍耐应该到达的,世尊已到达了,大德!世尊不在欲上从事欲乐的实行:下劣的、粗俗的、一般人的、非圣者的、无益的,也不从事自我折磨的实行:苦的、非圣者的、无益的,世尊是[构成]增上心与在当生中为乐住处之四[种]禅的随欲获得者、不困难获得者、无困难获得者。
布施种类的实行
  大德!如果这么问我:『舍利弗道友!过去世有其他沙门、婆罗门比世尊更高证智的正觉吗?』大德!当被这么问时,我会说:『不。』『舍利弗道友!未来世将有其他沙门、婆罗门比世尊更高证智的正觉吗?』大德!当被这么问时,我会说:『不。』『舍利弗道友!现在有其他沙门、婆罗门比世尊更高证智的正觉吗?』大德!当被这么问时,我会说:『不。』
  又,大德!如果这么问我:『舍利弗道友!过去世有其他沙门、婆罗门与世尊相同正觉吗?』大德!当被这么问时,我会说:『是。』『舍利弗道友!未来世将有其他沙门、婆罗门与世尊相同正觉吗?』大德!当被这么问时,我会说:『是。』『舍利弗道友!现在有其他沙门、婆罗门与世尊相同正觉吗?』大德!当被这么问时,我会说:『不。』
  又,大德!如果这么问我:『尊者舍利弗!为什么一个允许、一个不允许呢?』大德!当被这么问时,我会这么解说:『道友!我在世尊面前听到、领受这样:「过去世有阿罗汉、遍正觉者与我相同正觉。」道友!我在世尊面前听到、领受这样:「未来世将有阿罗汉、遍正觉者与我相同正觉。」道友!我在世尊面前听到、领受这样:「这是不可能的、没机会的:在一个世间界中会同时出现两位阿罗汉、遍正觉者,这是不可能的。」』
  大德!当被这么问而我这么解说时,是否为世尊的所说之说,而且不以不实而毁谤世尊,法、随法地解说了,而任何如法的种种说不来到应该被呵责处吗?」
  「舍利弗!当你这么解说时,确实是我的所说之说,而且不以不实而毁谤我,法、随法地解说了,而任何如法的种种说不来到应该被呵责处。」
不可思议-未曾有
  当这么说时,尊者优陀夷对世尊这么说:「不可思议啊,大德!未曾有啊,大德!如来的少欲求、知足的状态、俭约,确实因为如来有这么大神通力、这么大威力而从不显示自己,大德!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们看见自己有像这样的一法,他们会就只那点而举旗帜绕着行走。不可思议啊,大德!未曾有啊,大德!如来的少欲求、知足的状态、俭约,确实因为如来有这么大神通力、这么大威力而从不显示自己。」
  「优陀夷!请你看:『如来的少欲求、知足的状态、俭约,确实因为如来有这么大神通力、这么大威力而从不显示自己。』优陀夷!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们看见自己有像这样的一法,他们会就只那点而举旗帜绕着行走。优陀夷!请你看:『如来的少欲求、知足的状态、俭约,确实因为如来有这么大神通力、这么大威力而从不显示自己。』」
  那时,世尊召唤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因此,在这里,你应该常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此教法,舍利弗!对愚钝男子们来说,会有对如来的怀疑或疑惑,他们听闻此教法后,对如来的怀疑或疑惑将被舍断。」
  像这样,这是尊者舍利弗在世尊面前告知净信,因此,对这个解说来说,『能净信的就这样成为同义语』。
  能净信的经第五终了。
 
  「无余(DA.18)」,南传作「整个」(asesam,另译为「无剩余;所有的」),Maurice Walshe先生英译为「完全地」(fully)。
  「法之分齐(SA)」,南传作「法的类比」(dhammanvayo,另译为「法的次第」),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从法而推论」(by inference from the Dhamma)。
  「如牛王之语」(āsabhī vāc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像公牛一样吼的话」(bellowing utterance)。按:「如牛王」(āsabhī, āsabhin),另译为「伟大的;庄重的」,在古印度,牛被认为是神圣的。。
  「知断一法(MA.186)」,南传作「某个法以证智」(abhiññā idhekaccaṃ dhammaṃ, ekaccaṃ dhammaṃ abhiññāy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某个教导的经由直接理解」(through direct knowledge of a certain teaching),并解说,为了带出要表达的意思,将「法」转译为「教导」。
  「于诸法得究竟(MA.186)」,南传作「走到关于诸法的究竟」(dhammesu niṭṭhamagam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关于教法来到结论」(comes to a conclusion about the teachings)。
  「以他相占他意(MA.143)」,南传作「以相而告知」(nimittena ādisa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标志的方法宣称」(by means of a mark, declares, AN.3.61),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解析其心理状态所相关的外在征侯(external indications)。
  「他念、他思(MA.143)」,南传作「在寻、伺时」(vitakkayato vicārayato, AN.3.61),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当一个人在想与检查[某事]时」(as one is thinking and examining [some matter])。
  「声(MA.143)」,南传作「寻扩散的声音」(vitakkavipphārasadd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思想扩散(传播)的声音」(the sound of the diffusion of thought, AN.3.61),并解说,这是「寻」(思想)本身产生的细微声音(subtle sounds),天耳根(divine-ear faculty)可以听到。
  「意所愿(MA.143)」,南传作「意行」(manosaṅkhār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心的活动」(mental activities, AN.3.61),并解说,这是对入第二禅(无觉、无观定;无寻、无伺定)以上的人回到第一禅或出定后想法(寻)的预测。
  「(将)寻思到那个寻」(amuṃ nāma vitakkaṃ vitakkessatī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将想这个思想」(will think this thought, AN.3.61)。
  「专修」(anuyogamanvāya,另译为「实践;实行;随致力」),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献身;专心」(devotion, MN.136)。
  「正确作意」(sammāmanasikāramanvāy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正确注意」(right attention, MN.136)。
  「心定」(cetosamādhi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心的集中贯注」(concentration of mind, MN.136)。
  「不住立」(appatiṭṭhitañca),Maurice Walshe先生英译为「不确立」(not established),并以「阿罗汉」作注解解说。
  「身证(MA.194)」,南传作「身证者」(kāyasakkh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身体的见证者;亲身体证者」(a body-witness)。
  「见到;见到者(MA.194)」,南传作「得见者」(diṭṭhippatto,逐字直译为「见+达到」),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达到见者」(one attained-to-view)。
  「信解脱(MA.194)」,南传作「信解脱者」(saddhāvimutt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信自由者;以信释放者」(one liberated-by-faith)。
  「断乐迟(MA.215);乐灭迟得(DA.18);乐行迹所行愚惑(AA.31.3)」,南传作「迟缓通达的乐行道」(sukhā paṭipadā dandhābhiññ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快乐而迟钝的直接理解之实行」(practice that is pleasant with sluggish direct knowledge)。「通达」(abhiññā),原意为「有通智的;证智的」。
  「更求他利(DA.18)」,南传作「以利养换取其他利养者」(lābhena lābhaṃ nijigīsanak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计画、谈话、暗示、轻视、以获得追求获得」(Scheming, talking, hinting, belittling, pursuing gain with gain, MN.117)。按:「设计」(Kuhanā),另译为「诈欺;欺骗;诡计」,依《清净道论》的解说,这是指以言说、举止、做作,来设计别人给自己供养(以下类推)。「以利养换取其他利养」(lābhena lābhaṃ nijigīsanatā),另译为「以利贪求利;以利求利」,这是指拿自己不喜欢或剩余的供养品,去换取其他更好的供养品。
  「未来成败我亦不知(DA.18)」,南传作「我知道未来世」(Anāgataṃpāhaṃ addhānaṃ jānāmi),Maurice Walshe先生英译为「但我不知道未来」(but I do not know the future),可能所依版本不同之故。
  「不孕的」(vañjhā,另译为「石女儿」),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不生育的;不妊的」(barren, SN.24.8)。
  「然而那等同常恒的存在」(atthitveva sassatisama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但我与世界保持一样正像永恒本身」(yet the self and the world remain the same just like eternity itself, DN.1)。Maurice Walshe先生英译为「然而这些永远地持续」(yet these persist eternally, DN.28)。按:atthitveva sassatisamanti,译者解读为atthi-tu-eva sassatisama-ti,其中,atthi(存在)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
  「世中(MA)」,南传作「在一个世间界中」(ekissā lokadhātuy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一个世界系统」(in one world-system, MN.115)。按:当「世间界」为「一个三千世界」的解说被接受时,就开启了大乘佛较蓬勃发展的契机。
  「布施种类的实行」(Anuyogadānappakāro),原文解读为Anuyoga-dāna-pakāra,但这样的解读与标题以下内容看起来不相关,不知原文是否有所讹误,或另有更适当的解读。
  「教法」(dhammapariyāyaṃ,逐字直译为「法+法门」,另译为「法门;法数」),Maurice Walshe先生英译为「法的解说」(exposition of Dhamm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法的解说」(the Dhamma exposition, SN.35.235)。按:「法门」(pariyāya,音译为「波利耶夜」),也可以指「教法」,参看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728。
  「自清净」,南传作「能净信的」(sampasādanīyaṃ,另译为「会净信的;会欢喜的」),Maurice Walshe先生英译为「清澈的信」(The Serene Faith)。按:本经经名北传作「自欢喜」,从南传经文比对来看,其实就是「自清净」,因为「清净;净信」(sampasāda)也可以是「欢喜」的意思,而这里的「欢喜」,应该是与「净信」有关的。
  「见定」,南传作「等至之见」(dassanasamāpatti),Maurice Walshe先生英译为「达成的见解」(the attainment of vision)。  

{返回 南传经典·汉译四部·长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长部29经 清净经
下一篇:长部27经 开端的了知经
 名色与识的关系
 散陀那经第八
 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03.说取业处品
 浴佛功德经 The Sutra On The Merit Of Bat..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八六)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The Sutra On Praise Of The..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九八六)
 杂阿含经卷第七(一八七)
 盂兰盆经 THE BUDDHA SPEAKS THE ULLAMBAN..
 比丘尼传 2 晋 建福寺康明感尼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心祈祷[栏目:论语禅]
 发育中的小孩适合吃素吗?会不会导致发育不良?吃素会导致骨质疏松吗?[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受菩萨戒现改诵阿弥陀佛[栏目:戒律仪轨·净空法师问答]
 漫说《杂阿含》(卷九)~D 第234经(世间边经)[栏目:界定法师]
 如何思维认识“因果不虚”[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辨法法性论释·辨析智慧光明 科判[栏目:辨法法性论]
 心心相应[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The Wind-deer and the Honey-grass [The Craving for..[栏目:Buddhist Tales For Young & Old]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修行的目地在哪里?[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大悲生起之量?[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