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七)时时自省发心才与解脱相应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357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七)时时自省发心才与解脱相应

  有些人修行中并未谨慎观待自己的发心,只要自己感觉还不错,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修行有功德。要记住,我们修行不是为了呈现感觉,因为很多美妙的感觉仅凭外缘也可以产生。但仅凭感觉可以成办解脱吗?

  比如我们去风景优美的地方旅行,暂时卸下生活的重担与事业的压力,确实可以改变我们的情绪,让我们的心情稍微快乐一些,但这与解脱有什么关系呢?类似的显现在城市中比比皆是。比如很多人会经常光顾众多娱乐场所,目的就是暂时忘掉一些烦恼,令心情有些许平静,但我们修行的目的难道就是追求短暂的内心平静吗?

  当然,由于我们习气烦恼沉重的缘故,在修学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恶念发心,这对凡夫而言是很正常的。例如一位出家人想在某处修建一个寺院,但并非他有这样的想法就能当下做得圆满,还需要具备世间多方面条件。在成办的过程中,由于条件不成熟,难免会产生各种困难,这都很正常。但对修行人而言,时时反观自己是否具有恶念发心并及时予以调整非常重要,在座的所有修行者都应该谨慎观心。若反观自己在修行过程中,时时都希望自己能依靠修行而圆满世间一切福报,当具有这种恶念发心时,即便你所行持的善法有多么深奥,对成办解脱而言,都没有丝毫之利益。

  现前有些修行人已经修了两三年的上师瑜伽、本尊、护法,或者诵经持咒、打坐放生等功德也做了不少,常自疑惑为什么自己的心还是没有很好的改变呢?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烦恼呢?按理说,修行几年,即便没有明心见性,也应该有一点好的感觉才对,为什么连好的感觉都没有呢?我想,有这样疑问的人先不讲解修法之方便运用得如何,先问问自己,在从事这些善法的时候,发心是什么?若掺杂于世间琐事,即便所修的法多么殊胜,所做的行为多么广大,都不能称之为功德。

  类似掺杂恶念之发心的现象对凡夫而言也很正常。可能有些人还会想,人要活着,就不能不顾吃穿,否则很难在人间生存。但要记住的是,仅凭这样的发心而修法,恐怕所得受用也不会圆满。尤其我们在修行的时候都会说一切皆为虚幻,既然一切为虚幻,从事世间法的时候为什么就觉得一切真实不虚了呢?所以我们要知道,平常所修的法,无论名字和具体修法如何,实际上都在讲解一个道理,就是要断绝我执和法执。即便当时不能完全断根,一旦知道这个道理,为了断绝我执和法执所行持的一切行为都称之为善。

  当然,对于刚开始入门的信众而言,由于我执太强的缘故,直接讲解这些道理,恐怕也难以做到。他甚至会认为,有这样现实的想法很必要。这时,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恶念发心作为未来多方面条件更加增上的一个空间。但仅凭这一点,想要成办解脱还是不可得的。所以想要令善根转变成无量,就要断除恶念发心,树立清净发心。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时时谨慎反省。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六)端正发心方能成办解脱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八)无记并非解脱之见解
 圣者言教 第二十四课(十五)观修无常而励力修法
 圣者言教 第十课(九)万法摄一的必要性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十一)以四厌离法灭尽世间八法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三)三殊胜法的重要性
 圣者言教 第七课(一)精进修行才对得起自己的珍宝人身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十一)初禅的特点
 圣者言教 第二十四课(十三)时时忆念无常
 圣者言教 第十七课(三)具有分别心的修法无法成办解脱
 圣者言教 第十课(七)修行者不能忽视逆缘
 圣者言教 第十九课(十)何谓上师大悲加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我们所要拥抱的,是那颗圣洁、清净的菩提心[栏目: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空行教授 第一节 首语——行止趋上之教授[栏目:莲华生大士]
 二、上师的教诲 学习给予[栏目: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由来直道世难行,枉道求容我不能;万里滔滔大江水,纵教百折也东倾。[栏目:千江映月·星云说偈]
 伞盖供养[栏目:布施]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0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大音希声 三、附编 王骧陆上师答元音老人[栏目:大音希声]
 福德日记9月29日-「念恩」与「观功」(下)[栏目:福德日记]
 佛教心理学 第八节 罪犯改造及“事业法”[栏目:佛教心理学·陈兵教授]
 如何修习四念住[栏目:妙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