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悲之心度无量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308

  慈悲之心度无量

  『修行修心念,宏慈持悲悯,法喜念乐舍,勤修四无量。』
  
  
  『修行』要『修心念』,我们『宏慈持悲悯,法喜念乐舍,勤修四无量』,是要我们平时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欢喜为善,欢喜向恶,都是一念心起。向善,是我们学佛者的本分;一念恶,那就是修行者的业。恶业恶行的累积,很可怕!所以,我们要时时从日常生活中,自我警惕微细的起心动念:我是修行者,我是清修者,我是佛弟子,三宝弟子,发心行菩萨道者,这念心要时时照顾好,若是一念偏差的造作,就会频频发生错误。所以一念心的起落很重要,我们要用心。
  
  『宏慈持悲悯』。常常告诉大家『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佛陀觉悟的境界;修行者的心也要抱持着这么宽大,宇宙有多大,我们的心就能有多大。我们不是要学佛吗?所以要培养宽宏的心和心宽念纯──常常说心要宽、念要纯。这叫做『宏慈』。
  
  我们的心要很宽大,以培养悲心,秉慈运悲──秉持着慈心,就能运用我们的悲愿。能常常心怀慈悲心,为人群所需要而付出,这叫做『宏慈持悲悯』。
  
  我们要常常有悲悯心的付出,就能时时『法喜念乐舍』。『乐』就是快乐。若能常常去付出,心很清净,念念善、念念慈,对人对事都是『宏慈持悲悯』,这样我们还有什么心念过不去呢?还会对什么人过不去呢?我们若时时能心宽念纯,看到事情就会欢喜;遇到任何境界,也是欢喜,虽然是逆境,也能把它当作逆增上缘。这都是法。
  
  我们要常常生起『法喜念』──法喜的念头;无论是什么样的境界,我们都要欢喜接受。我们时时『乐舍』──很欢喜去付出;无论是对什么样的人,有需要时,我们就是欢喜布施、欢喜付出、欢喜帮助,对人世间一切好的事情,我们全都是欢喜付出。这叫做『法喜念乐舍』,常常都有欢喜心,也用欢喜心去付出。
  
  又『勤修四无量』。『勤修』,我们时时要不懈怠、勤精进的修行。勤精进于『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甚至,不只是慈无量,还要无悔;不只是悲无量,还要无怨;不只是喜无量,还要无忧;不只是舍无量,还要无求。这『四无量』全都是在修心念。
  
  展开我们宏大的慈,抱持着悲悯的心,时时欢喜、时时快乐的帮助人,帮助之后的快乐、欢喜,这全都是在实践慈、悲、喜、舍。这慈、悲、喜、舍,就是『四无量心』,是我们菩萨行者不能缺少的。所以,过去佛陀一直鼓励大家要好好用心。
  
  佛陀在世时能亲自为大家说法,佛灭度后,是不是就没有了佛法呢?所以,佛陀的慈悲、智慧是秉慈运悲,慈悲为未来的众生,鼓励用种种方法、形像,来引导人人能将佛法入心。所以经文说:『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苇,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
  
  无论你用什么样的东西,只要心中虔诚,有佛在心中,看到佛塔起欢喜心、恭敬心,看到寺院起虔诚的心等等,都是要引起我们人人这念心——这念悲心,能够慈悲的心念。
  
  有一次佛陀剪下指甲,要一位比丘前往罽宾国,在罽宾国的南山召集一些修行者,这位比丘很恭敬拿着佛陀的指甲,到那里去提倡人人建塔供奉。
  
  所以有五百位的僧众接到指甲,五百人用恭敬心开始动员建塔。这座山,有一群猕猴。这五百只猴,每天看那些出家人在那里建塔,工程中,又是用着很虔诚的心膜拜,一边建塔,一边膜拜地修行。这五百只猕猴看了,牠也在旁边学人的动作,同样在那里建塔,搬东西在那里堆堆、积积,同样随着人拜,牠们也拜。
  
  过了一段时间,山上下大雨,忽然间,水从山上冲下来,这群五百只猕猴被水冲走了,也都死了,但是往生到天上去了。这五百只猴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大家就用天人的天眼,看他们过去到底做了什么?看到的因缘就是很虔诚、欢喜的在那里造塔,在那里膜拜,所以光是这个福缘,牠们生天道了。所以,天人就到精舍向佛礼拜,感恩佛陀的慈悲,派遣比丘众在那里建塔,让牠们能够模仿僧人建塔。佛陀为这五百位天人说法,欢喜而退。这是在《法譬喻经》里面的一段故事。所以我们学佛,无论是什么因缘,都是启发我们的善心、我们的爱的力量。
  
  
  接下来的经文说:『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如是诸人等』,因为建寺院、塔庙、造像起欢喜心,这样『渐渐积功德』。因为这些外面的形像,让人看了也欢喜而虔诚礼拜;虔诚礼拜的人,也是渐渐累积了此功德,启发了求法的心,对佛法了解,并身体力行,所以『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因为是外面的形态引入我们的心,从内心得到净化,所以也是一样能够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在此又再浮现出了佛陀来人间的目的。虽然用种种的方式、设种种方便法,『但化诸菩萨』,但是所教化的,希望人人从有形的『像法』,引入我们的心,回归『正法』。所以我们还要再回归行菩萨道,这样来度化。自己力行、也教人行,这样来『度脱无量众』。自己得到佛法的欢喜,也能够引度他人来接受佛法,也同样的法喜。
  
  
  ⊙如是诸人等:由于一念虔敬建塔造像,以诸有为法,巧工造作庄严像传人间。
  
  
  『如是诸人等』,就是每一个人『由于一念虔敬建塔造像,以诸有为法,巧工造作庄严佛像传人间』。『如是诸人等』用最虔诚的心来建塔、造庙,为了要传佛法在人间的这些人,造种种的福,长久累积福利『渐渐积功德』。
  
  
  ⊙渐渐积功德:长久累积福利人群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功德。又内修涵养,外行谦恭之德者。内修诚正信实谓之功,外行慈悲喜舍谓之德,内修外行有所得,故曰功德。
  
  
  因为我们建塔之后,此像能够留存人间,让很多人因为有形、有像的启发,接触佛法。我们本身也要虔诚深入佛法,去了解佛法,如何修行、如何利益人群。像这种福利人群的功能,就是我们所造作的一切,不只是能够引导别人,自己也能自发心。
  
  『此功能为善行之德』。对人能够谦卑、恭敬,这就是德。内心的修行,这是我们的涵养;内心有这种修养,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对待,会显现出来,让人看到你的形态是待人谦卑、恭敬。常常告诉大家『感恩啊!』凡事都是感恩,这是谦卑;『尊重』就是心中存有大爱的涵养,所以感恩、尊重、爱,就是内修外行。
  
  所以『诚正信实谓之功』,我们内心有修诚正信实,这就是内修的功;『外行慈悲喜舍谓之德』,能够付出这就是德。『内修外行有所得』,所以叫做『功德』。『得者,德也。』我们内修外行,有所得就是我们的功德。
  
  
  ⊙具足大悲心:大悲愍众生,同体众生苦,即拔苦之心切。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人伤我痛,人苦我悲』,不忍之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解脱,是名大悲心,恳切至诚,无求无怨。
  
  
  『具足大悲心』,『大悲』就是『愍众生,同体众生苦,即拔苦之心切。』我们要常常体会到众生的苦。
  
  我们若自己有苦,就会想要如何去拔除。别人的苦和我们的苦是一样的,也要即刻解除的心要很殷切,这样叫作『菩萨悲悯一切众生,受种种之苦。』这是菩萨所不能忍的事情,所以常怀着『人伤我痛,人苦我悲』之心,『不忍之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解脱,是名大悲心,恳切至诚,无求无怨。』
  
  
  ⊙皆已成佛道:道者是因,修行此道正因。人皆本具佛性,若用圆妙正观,则以大慈悲铺成菩萨通达之菩提道。
  
  
  要当菩萨就是要非常的恳切,无求无怨。『无求』就是舍,『无怨』就是悲。大慈悲喜舍,这就是菩萨的心。所以若能这样『皆已成佛道』,若能够如此,渐渐、渐渐累积,行菩萨道步步精进,就能渐渐接近佛的道路。所以,『道者是因,修行此道正因。』
  
  『人皆本具佛性』,我们人人本具佛性,若会用,就是用在真正圆妙的正观──真正的圆融妙巧,正确的观念,『则以大慈悲铺成,菩萨通达菩提之道』。我们若能用这圆妙正观,来启发大慈悲之心,用此大慈悲之心来铺路,就能铺成了一条菩萨通达的菩提道。所以要用心。
  
  
  ⊙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始从方便引导无量众生,终至入正道法,乐求一乘实法,度脱无量众。
  
  
  所以『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前面很长的时间佛陀一直说各种的方便法,现在建塔、造庙、雕像,还是方便法。这些方便法,『但化诸菩萨』,就是要来接引、度化诸菩萨,这些菩萨再发心『度脱无量众』。
  
  所以开始从方便来引导无量众生,用这种方便法来引导无量众生。『终至入正道法』,到最后还是要引他入正道之法。『乐求一乘实法,度脱无量众』。让大家能够『乐求』,时时从内心起很欢喜、很快乐,的那分喜心;这在『四无量心』的『喜』,无忧无愁,常常以宽阔的心,去『求一乘实法,度脱无量众』。这就是用种种的方法,无非是接引菩萨发『宏慈持悲悯』的愿心,再来度其他的人。
  
  各位菩萨,学佛要用心,虽然是方便法,其实内涵着很深的法,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造像启信应机接引
下一篇:虔心行供养
 闻成就
 莫入邪见稠林
 万法唯心当警策
 漏智慧了悟因缘
 远离诸恶 亲近善友
 心光遍照万八千土
 佛畅本怀度无边
 烦恼生浊受法净心
 诸佛菩萨 显迹人间
 应机逗教 演说正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一依章第十一[栏目:白话佛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一集[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佛教与商道(凤凰网【问道】海空上师专题纪实)[栏目:海空法师]
 吾心忠告 1 突西宁波车序 2 黎日光上师序[栏目:敦珠法王]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一二三六)[栏目:杂阿含经]
 《三论宗源流考》简评[栏目:三论宗文集]
 脾气是障道的因缘[栏目:宣化上人]
 299.问曰:释提恒因,何以化作文陀罗华与萨陀波仑?[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阿秋喇嘛 (蒋阳龙朵加参尊者)自传[栏目:阿秋法王]
 27.羊舌头 The Goats Tongue[栏目:放生故事 The Story About Free Captive Animals]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