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愿诚意施供养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270

  愿诚意施供养

  『承受佛法恩泽深,滋润心地长慧命,佛灭度后愿诚意,诸珍宝物施供养。』
  
  
  我们人人时时都要用感恩心。难得人身闻佛法,又是时时沐浴在法流中,我们要时时有感恩。我们能够『承受佛法恩泽深,滋润心地长慧命』;我们要『佛灭度后愿诚意,诸珍宝物施供养』,这是我们能做得到的。因为我们必定要用感恩心,受佛的恩惠,佛法如水,洗涤我们心的污染。我们一直都沐浴在法海中,在佛法中洗涤,所以叫做『佛法恩泽深』。
  
  佛法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像大地得雨露的滋润一样。我们内心的清净本性,必定受法水雨露时时洗涤、滋润,让我们内心发芽的种子能够粒粒滋长,这就是滋润我们的心地,让我们长慧命,那就是佛法如雨露。
  
  佛已经成佛以来无央数劫。所说的成佛,真如现前,哪会到今生此世才看到生、老、病、死,现出厌恶无常的心态呢?这只不过是来人间现这个相,和我们人一样。和我们人一样的生活,同样这样在长大,同样那个时代有人生各种的苦难,在苦难中又有这种人生的无常。那个时代的形态,他示现了『应该要去追求解脱的道理』,这是在教育我们,
  
  觉悟之后,就赶紧向众生表达:苦啊!从『苦谛』开始,所有的法就是以『苦谛』来教育,然后让大家了解就是平常的行为中所聚『集』而来。既然让大家知道了,平常所造作而聚集了苦,『集』就是苦的源头;开始进一步告诉大家要修——修行于法,所以说很多很多的法。
  
  众生的根机,法随众生的知识、智能,这样来接受。就是首先设这样的方便。不过,时间不留给人,哪怕是佛陀,他也有现『老』相之时。将要结束时,不得不说,这些方便法的尽头,回归来,就是一乘清净的实相妙法,那就是回归我们人人本具心地真如。这是佛陀用几十年的时间,来人间化种种的方法来教育众生,和我们人生的生活全都一样。所以,这是我们要时时感恩。
  
  所以佛陀灭度后,众生应该要发心立愿;发心立愿要从诚意开始;诚意要从立愿开始——信、愿、行。这个信、愿、行是修行者不可缺少。当然要有诚意,信要有诚意,要来立愿。
  
  佛陀灭度后到现在,已经过了二千五百多年了。还记得吗?『五个五百年』,前后我们若用心想,佛世时大家认真修行,正法住世。经过五百年后,人的心虽然相信,却是那分殷勤的心慢慢就退了,所以有修有得的人就很少了。
  
  第三个五百年,认真听,『听法增长知识』,只是到这个层次,将佛法当做知识来论,这样的流行。有身体力行吗?好像少了。
  
  第四个五百年就是形像,无论是建塔、造庙,或者是雕塑形像,都是为一个『有功德,所以我要做。』这是第四个五百年。
  
  到了第五个五百年,我们现在已经是在第五个五百年的末尾了。知道吗?那就是斗诤,心不调和。这种不合、不和,没有互相的尊重、赞叹,反而是彼此毁谤,这就是现时代的佛法。这个时代,我们才更要发愿,我们要回归于第一个五百年那时候,我们的心还是一样,与佛出世时一样,不增不减。
  
  当佛陀开始显示人间那个时候,佛陀的说法,对人间很有信心,人人本具佛性。我们信佛,虽然经过了时间,不过我们信的是当初佛陀所说法,所以我们此时的心应该是在佛陀说法的时代,就是这样接受,所以我们要有这分『佛灭度后愿诚意』,这很重要。
  
  法是永生不灭,所以,佛现相灭度,我们所接受的法是永恒的。我们要发愿,发愿要诚意。我们若很诚意的心接受佛法,我们与佛在世无异样,我们的心还是与佛同等。
  
  但是,要让世间人难舍而能舍。有的人在人间纷纷扰扰,糊里胡涂过日子,尽情地享受,很多。但是,你要他用享受的时间来为人群付出,这也很难啊,这就是身心难舍。还有一种,人生所执着的财物珍宝,你要他把他所爱的舍了,这也难。所以,佛陀说法还是要教导人人能舍,舍出了你所有的爱欲,成就了有意义之事。
  
  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将佛法永存人间,对人间要时时有觉悟的教育,所以用种种方法。经文里面才会开始说,要有舍诸珍宝来建塔、造庙等等,所以我们要诸珍宝物供养。但是,是要告诉大家,要付出无所求,这就是我们所要学的法。
  
  再来,供养,要很虔诚的供养。我们若没有虔诚的供养,无法真正得到佛的法。我们要用感恩心,要发愿。感恩、虔诚、发愿这必定要。
  
  再接下来,经典就是这样说,『清净广严饰』。
  
  
  ⊙『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沈水,木榓并余材,砖瓦泥土等。』《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清净广严饰』,清净,就是在说我们的心清净、身清净,表达我们的身心清净。这个清净,就是用最虔诚的心念,内外的境界都是要用很虔诚来付出、供养。这是昨天说过『清净广严饰』。
  
  再接下来『庄校于诸塔』。塔,就是将舍利供奉于塔中,让人长久能瞻仰着、思慕着佛,显佛德于塔。其实,塔的另外一个名称也是叫做显德,真正是供奉佛、诸菩萨、罗汉、有修行的人,才能称为『塔』。
  
  以世俗的来说,『塔』就是葬人往生后的骨,这是世俗。其实,真正有德行叫做『显德』,所以建显德的高塔;『庄校』就是庄严这座塔。
  
  『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栴坛及沈水,木榓并余材,砖瓦泥土等』。就是说除了建塔,还有庙。庙,这是在古时候都称做『庙』。用种种材料的建材,无论是木料,或是石材,或是土等等来建设。
  
  其实,『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我们要再回归于法。
  
  
  ⊙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谛理无形相,称无为法。谛理智用,显示人间事物形相,称有为法。建庙起塔广严饰。
  
  
  法,就是『谛』,真谛妙理是无形象,我一直要让大家常常认清道理是无处不在。但是,看不到、摸不到,不过就是要由人来表现出来,所以『谛理无形象,称无为法』。『谛理智用』,将真理用我们的知识智能彰显出来。
  
  所以『显示人间事物形相,称有为法』。本来都没有的一个空间,用我们的知识将它建设起来。就如我们『主堂』这个空间,从地下室开始,这样往上一直建起来。
  
  要创造这个空间必须经过多少人的专业呢?不同的专业,水泥的专业、钢构的专业、装修的专业,多少不同的常识、智慧、专业合成起来,所以这称为『有为法』。建庙、寺、造塔,要庄严饰,将它非常庄严完成起来,让大家知道这就是佛教的道场。
  
  我们更要了解,『庙』,怎么佛陀那个时代不是说『寺』,怎么会称为『庙』呢?其实,『庙』就是中国古时代用来祭祀、纪念祖先的宗堂。古时候有家庙,家庭的叫做宗庙、家庙;若是于国家,叫做太庙。这都是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纪念祖先的地方。
  
  
  ⊙庙:古代用来祭祀祖宗之堂舍,如太庙、袓庙、家庙等;又供奉神、佛的堂,民间俗称神庙、寺庙。
  
  
  在里面所供奉的是神,渐渐地世俗一直传下来,变成很多的神,很杂,都放在那个空间里,很多叫不出名的神都有。甚至到后来,奉供佛的地方,也称为『庙』。其实,佛经中所说的庙,是一个非常庄严、很有礼节,这种慎终追远,追思着佛德、古贤大德,这种追远的德,所以称为『庙』,那个时候的意思是这样。
  
  奉神与佛的殿堂,他们就称之为『庙』,民间俗称是叫做神庙或寺庙。现在大家都说『寺庙』,寺与庙合在一起,寺庙。
  
  
  ⊙寺:原为国家招待外来宾馆之名。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
  
  
  『寺』,原本是国家在招待外来贵宾的地方。这个『寺』字,是『士』下面一个『寸』,这就是一种礼节、法度。『士』就是说有智识的人,『寺』就是国家官庭士大夫在制订法度、修法的地方。若有外来的贵宾,就是像现在叫做招待所、贵宾馆,同样的道里。
  
  一直到东汉永平十年时,中天竺有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位僧人,用白马驼经,传法来中国。当时的汉明帝,开始要追求佛法,将外来的出家人、修行者,他就是以外宾来了,表示很尊重,让他住在鸿胪寺。但是,这是在招待外宾的地方,不能久住,所以才又建一间白马寺。从此开始,寺院变成了就是修行地方,也就是佛法所住,全部的名词。所以现在中国有僧寺的开始,是从白马寺开始。
  
  西土,就是印度,称为『僧伽蓝』。伽蓝,译为『众园』,很多人共住的地方,也就是佛弟子修行,在那里『种植道苗』;人在那里,心如一粒一粒的种子,在这个『众园』中修行,就像将我们内心的种子不断地发芽,所以是众生种道的地方,种道,能够发圣道芽,成为果,这样称为众园。
  
  我们共住于此『众园』之中,要让粒粒的道种萌芽,成为圣果,这就是寺院。我们应该要为这个寺院道场,表示很神圣。古时候,国家将『寺』做为有识之『士』,『寸』度——制订法度的地方,所以说起来,这就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所以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心净境庄严
下一篇:佛法无处不在
 教示菩萨法
 熄灭心火修三昧
 行于大菩提道
 当精进证最后身
 三昧威仪成就
 正信生善根方便教众生
 菩萨成道得大自在
 皈依如来清净性
 深心定力一心不乱
 运慈启悲因圆果满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前提条件[栏目:达真堪布]
 真正的惭愧心[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佛说梵网经 题解[栏目:佛说梵网经·白话文]
 南传法句经 第十一:老品[栏目:南传法句经[文言版]]
 佛陀的样子 第三篇 佛陀十号[栏目:佛陀的样子]
 中观唯识思想与真常思想之比较研究(胡晓光)[栏目:中观宗文集]
 香港教育学院问答[栏目:索达吉堪布]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九、广第八所缘行相[栏目:韩镜清教授]
 58、‘命由心造’这句话符合佛教的观点吗?[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人生苦乐[栏目:隽永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