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通达真谛德庄严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191
  通达真谛德庄严
  
  『心光明亮无始终,恒照寰宇无疆界,众生敬仰世所尊,微妙真实法无量。』
  
  
  修行就是一念心,心要保持得光明。『心光明亮无始终』,我们本来人人的心就是一片清净,原来就本具,无始以来都是,未来也是,永远这念心光都存在,只是凡夫没有发挥心光的良能,因为被覆盖了。
  
  心光,我们能『恒照寰宇无疆界』。只要我们的心光展现出来,我们也能永永远远在宇宙之间无疆界都很明朗。不会像我们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何况宇宙万物真理完全不知,这就是凡夫的无奈。
  
  佛陀已经成等正觉,佛陀的心光,如何能够回归他的心光,将那个方法来教授我们。我们要好好接受,要学佛。
  
  佛陀是我们『众生敬仰世所尊』,所以称为『世尊』。出现于人间,他的过程,他的成就,已经是人间典范。凡夫应该要相信,应该生起敬仰心。
  
  『微妙真实法无量』,佛陀所得之法是非常微妙,尤其是真实。那个真实微妙之法无量,寰宇无疆界,这是永恒的,这个法是永远存在。
  
  佛陀就是要告诉大家:我已经知道这些法了,这个法本来就具有,并非这些法都是我拥有,是人人拥有,大家都有,原来就有的法。所以,所得的是这么的微妙,一个人觉悟之后,那个看不到的心,能够透彻宇宙万物之真理,都能完全摄受于心里。你想,微妙吗?真的是微妙的实法啊!这个法是无量,原来具有。
  
  这是一念心。我们修行就是要修得我们的心与佛心一样,那么明净、光明,非常明,非常亮;他能透彻了宇宙万物之真理,就是只在此一念心而已。
  
  佛陀在世时,有一次,阿难与一位婆耆奢,这二位比丘同时入城去。城里的人很多,忽然间有一位很端庄的美女从他们的面前走过,婆耆奢看到了,内心起了爱慕之想,眼光随着她的行踪移动。女孩子消失于人群中,他忽然间自我觉醒了,很自责,自己是一位修行者,怎么可以看到一个女孩子的形象端庄,这么容易心就被引过去呢?不应该!不应该!
  
  人身难得,好不容易得了人身,闻了佛法,出家于僧团里,我的心又起了这种欲念,这个色的欲念于内心里,要怎么办呢?我想,应该要保护我的慧命,我宁可毁掉生命,都不可毁掉慧命。
  
  他的心很挣扎,很痛苦,就向着身边一起走的阿难表明心思,说:『我宁可毁掉我的生命,我应该也是要护住我的慧命。但是我的心,要如何能让我的慧命永住呢?』
  
  阿难就很坦诚向他说:『幸好你能及时觉醒,这就是你的慧命还稳定。要知道,这种色入心来,很容易令我们颠倒。欲好似一把火于干草边,不小心,一阵风将火吹向干草,那整片干草就会烧光了。修行就是要很用心,保护这念心,要及时修心。』
  
  『佛教我们要修不净观。平时我们若是在这么平顺的环境中,若有念头起,色欲,尤其是欲心一起,要赶紧及时要修,修不净观。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要赶紧及时做这样的观想。这个色入心来,如火烧心一样,要赶紧做不净观。』
  
  佛陀的时代,与佛同世的修行者,就这么容易在人群中被色欲引诱他的眼光,就起了欲心,何况我们现在呢?现在的修行,外面引诱的陷阱实在是很多,所以我们必定自我警觉。修行,我们就是要学佛的德行。佛陀如何修,所显现的德相,那个过程,我们一定要好好追随着佛陀修行的过程,才能到与佛同等的果相。所以我们必定要常常保护心光明亮。
  
  我们必定要敬仰佛。世尊,他所得之法,在这过程中所得内心微妙的真实法,我们必定要生深信之心,敬仰佛陀这分微妙真实,无量之法。其实,他就是来为我们开示,让我们人人知道,此微妙真实法于人人的心底,本来就具有,只要我们这念心光起,就能照彻人间、宇宙万物。所以,希望我们能够透彻这念心。
  
  就是如阿难在警惕他的同修行者,万一心若有受到外面诱引之时,赶紧起这一念心,将心镜赶紧擦拭干净,好好保护这念明彻之心。同样的道理,我们要人人都能做阿难,来帮助同修者。不要去嫉妒别人;我们能做,别人也能做,我们就要赞叹、随喜他,甚至还要再帮助他,让他更胜过我们。这才是真正的心胸能心包太虚,才是真正能够透彻无边界。
  
  所以我们必定要『断诸法中恶』,外面的一切与我们的内心相应,我们不要被它诱引,不要让这个习气常常在心里。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用心。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前面的(经)文,『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已经于十方——四方、四维、上下;这全都是佛陀所了解的,甚至他的心是包含于宇宙万物之间。
  
  我们人人会起心动念,人人那种无明烦恼,佛陀都很透彻了。但是,佛陀要向众生说法,他要完全都是住于实相的道理中,这个法,绝对不受污染的杂法来污染他的心。所以他的心很坦然,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人间,开示众生,大爱无私之心,所以『独无所畏』。在这个世间里面,应该是唯有佛陀单独能够这么坦然,为所有的众生在付出,没有私心,希望人人所得之法都与他一样。
  
  这世间、宇宙间,唯有佛的心是最清净的。因为心最清净,所以『无所畏』,不必怕,没有担忧,处于万法很清楚,很明了,所以说法无所畏。
  
  若是凡夫,说法时就是能说,但是担心的事情也还是很多。为什么会担心?担心这件事情是否能成就?担心此地是否能平安?担心的事情确实多啊!所以若是我,我不敢说『而独无所畏』。
  
  所以,这几句(经文)说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其实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很重视。
  
  为什么佛陀那么的安然自在?为什么我们凡夫于日常生活中烦恼会那么多?为什么与佛同世修行的人,还会有起心动念的念头?为什么佛陀面前的弟子,佛还是要为他们一再一再,不厌其烦,对他们观机逗教,为什么?常常会一直想,哎呀!佛,要成佛实在是很不容易!
  
  不过,佛陀就是先告诉我们不简单的法。他所说的『不简单』,就要耐得住时间的长远,无央数劫,无量千万佛所修行过来的。这是佛陀也很坦然这样告诉我们,绝对没有现在修行,现在即得。所以,我们应该要很了解,佛是真诚实语对我们说话,我们要用真心来接受。
  
  佛陀说:『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也是大家要用心了解。佛陀他说『我』,就是佛自称:我释迦佛『以相严身』。我们都知道佛陀有三十二相,不过佛陀现在所说的『相』,不是他外形的相,是他所得到的实相。
  
  
  ⊙我以相严身:庄严,佛德相也。一心三谛(空谛,假谛,中谛),终显一实相是即为佛德庄严。
  
  
  佛的庄严,佛的德相。佛陀的德相是他修行成就来的,他心所得的,所修的行,他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什么程度呢?一心三谛。『三谛』就是道理。
  
  因为我们无法体会人世间的道理,所以佛陀所说的法,对这些小乘教的人开始就说『空谛、假谛、中谛』,这叫做『三谛』。
  
  『三谛』,众生有很多执着,佛就要用种种的法来为我们解释,你再怎么样的执着,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哪怕是贤人、圣者,现在在那里呢?尤其是在中国,孔夫子、庄子、墨子,这些人都是大家认为是道德者,是圣人,是贤人,今何在?释迦牟尼佛,两千多年前也是圣人,超凡圣人,现在有形之相何在?
  
  所以,连佛与所有的圣人、贤人一样,还是在生、老、病、死中。山河大地也是在无常败坏的范围里,成、住、坏、空。心是很无常的,看也看不到,却是心多变化,生、住、异、灭。
  
  我们的心,起一念的善念,事事都是好事;心若是受外面境界的诱引,又起另外一念贪、瞋之恶念,这种的痴心、无明就会现前,那就是所做的都是恶。只是一念心,缘于所有的境界,所以佛陀要警惕大家:『空』。
  
  古时候的霸王,秦始皇今又何在?拥有了天下,又何在呢?哎呀,空啊!都是假,假的名称。这个假相,让我们的心不定,让我们的心会得失。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是空。
  
  如果一切是空,是不是这样我都不用做工作了?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假的,这样我何必再做什么事情呢?好事不必做,坏事不必怕,因为是空,是假。那是不是矛盾了?佛陀就要告诉我们『中道』——你要了解『空』是真空,真空中含摄着的是『妙有』。谈『妙有』,就要用譬喻、因缘、言辞来为我们解释。这是佛陀的智慧,将这些智慧合起来于他的一心,来教育众生,最终的道理就是要显『一实相』。
  
  所以,佛为德庄严,这是佛陀所修来的德,所得的相。常常告诉大家『德者,得也』。我们有所修,就有所得——得到我们堪受肯定、堪得相信之相,这样人就会尊重。
  
  所以,我们所造作的一切,修的行,总是要入我们的智慧,智慧中要一片的清净。我们要如何去体会到真空中的微妙真理,在假相中要如何透彻它的真理,在我们要透彻真理的中途,不要受到贪、瞋、痴等等障碍了我们。
  
  佛陀能够『相严身』,那就是因为『一心三谛』,就是空谛、假谛、中谛。我们若能透彻这些,最终合来起,佛陀就是为一实相,一实之真理,那就是一乘。佛陀已经都具备了,所以这是佛陀的『相严身』。
  
  各位,学佛真的要用心,不要让一点点的烦恼、无明将我们遮盖,成为我们修行求法中的恶念,在我们的内心。所以我们要时时多用心。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心无常法无我
下一篇:法印心光照世间
 心法合一真性琉璃
 重视因缘会合
 愿为如实说
 为佛子说深妙道
 转识成智成就慧命
 于诸佛所 植众德本
 禅定思惟断烦恼
 精修正法福慧圆满
 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行众善业 见无数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栏目:林国良教授]
 印祖故事 56、不务虚名安本分,反对为己写传记[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我怎样做一名寒山书院学僧(妙航)[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教思想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借鉴(延阔)[栏目:佛教与经济]
 相应42-47经 舍断结经[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心绝法缘八无暇[栏目:妙离世间·嘎玛仁波切]
 相应6经 沙门经第二[栏目:相应部 23.罗陀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