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第22课
 
{返回 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05

《入菩萨行论》第22课

  辛三(皈依)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壬一(总义)分二:一、抉择皈依;二、随皈依而行持。

  皈依的总义抉择了皈依的分类和体性等问题。平时我们常说皈依,城市里去寺庙中皈依的人也比较多。那么参加了皈依仪式,拿到了皈依证,表面上是皈依了,但内心有没有真正皈依,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外在的仪式固然重要,关键还要看内心有没有真正皈依,真正的皈依必须要了知皈依的本体。

  信心是皈依的本体、前提和基础。我们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那么我们对三宝具有何种信心?认为它是神?还是另外一种法?这些问题不经过学习很难了知。真正的皈依必须要了知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了知之后才会真正去信赖它、依靠它。如果对皈依对境——三宝的能力、功德一无所知,盲目地去皈依,那么即便皈依了,也无法得到皈依的真实利益。

  内道和外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皈依,皈依就是进入内道之门。当我们对所皈依的三宝产生不共的信心,发誓不管遇到何种情况——即便是有生命危险也绝不舍弃三宝,内心有这样一种信心、决心时,才可以说是真正发自内心地皈依了。如果随随便便念头一动就去皈依,遇到一些事去归依,只是暂时皈依一下,就不对了。只有通过学习,了知所皈依对境的巨大功德,才会一心一意、信心强烈地去皈依,才能达到加行修皈依到量的标准:“我的一切全都依靠您,安乐也依靠您,痛苦也依靠您,绝不自作主张,不管怎样一切都依靠您。”内心中有这样的决心,完全以三宝作为依靠处,才可以说与皈依有一点相应的意思。通过皈依的修法可以达到这样的标准。

  对皈依境生起清净、彻底的信心,是获得三宝加持、获得证悟的不共前提。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信心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相续被疑惑染污,对所皈依的法没有清净的信心,是没办法真正获得三宝加持的。要遣除这种犹豫和疑虑,必须通过学习来了知所皈依三宝的自性,全方位认知三宝所具有的功德。了知了皈依的本体,我们就会对它产生信心,远离种种怖畏之处。

  比如在世间找到一个很好的依靠处,也需要了知对方的功德:如种姓高贵、能力很强,钱财很多等等,这样就会产生信心,相对离开种种怖畏。同样的道理,在皈依的时候,也必须了知三宝所具足的、远远超出一般世间人天的功德。了知之后才可以将三宝作为生生世世的皈依处。只要对上师三宝产生信心,清净的皈依就有了依处。

  皈依的本体是清净的信心,是我们得到加持和解脱的根本因缘。它还是一种强大的誓愿力:即便遇到生命危险,宁可舍弃生命,也绝不舍弃三宝。

  这方面要对照自己进行观察。如果我们的认知还没有达到用生命去换取对三宝信仰的高度,觉得这样做没有必要,可能就会选择维护生命、舍弃三宝。如果这样我们就失去了依止处,失去了信心,我们的修法也不会有成功的机会。舍弃三宝虽然可能暂时得到一点喘息的机会,苟活十几二十年,但实际上损失了极为重大的利益。虽然还可以再次皈依,但是只要对三宝没有坚定的信心,还是很难与上师三宝的自性相应。

  事实上,我们越放下自己,信心就越清净坚固,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就越猛烈。上师三宝的加持力是无与伦比的,威力非常大。按理说只要皈依了上师三宝,就不会出现很多违缘。但是因为皈依者前世的一些因缘或信心不坚固,还是不可避免会遇到。有些皈依者信心不坚固,一遇到事情就马上开始怀疑,产生不好的分别念。没有真正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上师三宝,所以无法得到遣除违缘的殊胜加持。我们皈依的对境是功德圆满的佛法僧三宝,如果我们能以清净的信心和坚定的誓愿皈依三宝,毫无疑问一定能得到圆满的加持。

  皈依的意义是很深的,它既是内道的入门,也能清净我们的心相续。为坚定皈依的誓言,必须修皈依。首先认真观察所皈依的上师三宝的功德,然后郑重发誓愿,按加行要求修十万遍皈依,这是很有必要的。以上讲了总义。

  癸一(抉择皈依)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三、各自之自性。

  子一、本体:

  〖为了遣除恐怖而依止皈依处。〗这是对皈依本体的总认知。人在世间中,都会因前世和今生的因缘产生很多恐怖,为了遣除恐怖而寻找皈依处,不管是世间的皈依还是出世间的皈依,都具有这个特点。

  皈依:有些典籍解释为归投、依靠。从表面上看,皈依是寻找一个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的人,作为自己的保护者;另外,皈依也有认同的意思,皈依三宝首先是一种认同,然后才会相应。这是两种不同的讲法。

  子二、分类:

  〖皈依有世间皈依与出世间皈依,出世间皈依又分为大乘皈依与小乘皈依两种。〗为了遣除恐怖而依止皈依处,可以分两类:世间皈依和出世间皈依。世间皈依不以出离轮回为目的;出世间皈依以出离轮回获得解脱为究竟。不管出离不出离,轮回中都有很多恐怖和痛苦,都需要以皈依遣除。出世间皈依分为大乘皈依与小乘皈依两种:大乘的皈依,是不忍心看到一切众生感受痛苦而发菩提心——为了拯救众生,遣除他们的痛苦怖畏,我要皈依三宝;小乘皈依并不是因为不忍心看到众生痛苦而皈依,而是为了自己的解脱——通过皈依三宝、依靠三宝的威德力尽快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没有更多考虑众生的解脱利益。

  皈依以不同心态可分三类:大乘皈依——发心的心态非常勇猛慈悲;小乘皈依——只想自己从轮回中解脱;世间皈依——只是为了从各种痛苦和恐怖中暂时脱离。

  子三、各自之自性:

  〖世间皈依:为了摆脱某些恐惧而皈依世间的天神等,这并不是殊胜的皈依。〗首先讲世间皈依。如农民遇到冰雹或干旱的天气,会觉得非常恐怖:天时不好就会没有收成,为了遣除这种恐怖而皈依龙王、土地神等等,想依靠他们超凡的能力帮助自己度过难关,摆脱这些恐惧。天神、龙神等世间神都有超胜世间凡夫的能力,也能帮助一些众生。所以遇到怖畏的时候,一些人自然而然就会去皈依他们。但这并不是一种殊胜的皈依,世间神也不是殊胜的皈依处,因为他们自己还在轮回中,烦恼粗重,自己都没办法将自己安置在解脱道中,又怎么可能将他人安置在解脱道中呢?所以世间皈依的本体是为了摆脱某种恐惧而皈依,没有殊胜的发心,也不是殊胜的皈依。

  〖《胜幢经》中云:“处于畏惧恐怖地,多数依止山森林,寺院树木及佛塔,彼非主要皈依处,依止彼等皈依处,不能解脱大痛苦。 ”〗《胜幢经》讲:有人处于畏惧恐怖的境地,为了摆脱这种恐怖才去寻找归依处。有的人以山为皈依处,比如战争来了,呆在家里容易被杀被抢,很多老百姓都带着粮食躲到深山中;有的躲进森林;有的依止寺院、树木、佛塔。我们会想依止寺院和佛塔当然好了,应该算是主要的皈依处吧?但是后面说“彼非主要皈依处”:这个还不能算主要的皈依处,因为“依止彼等皈依处,不能解脱大痛苦”:依止这样的皈依处不能解脱轮回的痛苦和烦恼。实际上有些人依止寺院和佛塔是为了遣除目前的恐怖。比如在家里面和家人闹翻了,觉得很烦、很恐怖,就到寺庙中暂住,把寺庙当做避难所。进寺庙并不是为了皈依寺庙,也没有认为皈依寺庙能获得解脱。有些佛塔有门、有屋子,下大雨的时候躲到里面避雨,也是一种皈依,但这种皈依不是通过清净信心、通过发坚定的誓言去皈依的,而只是为了暂时躲避恐怖,把佛塔作为一个避雨、遮阳或休息的地方,所以怎么可能属于皈依处呢?即便是依止了这样的皈依处:到佛塔里避雨也好,到寺院里躲清闲也好,暂时能息灭一点恐怖,但并不能解脱大痛苦。

  类似这样的皈依处还有很多:比如小孩以父母为皈依处,在外面受了欺负就回家找妈妈,实际上就是把父母看成遣除恐怖的皈依处;有些青年男女、老年人也相互把对方作为皈依处,都是为了遣除生活的恐怖而皈依,并不是为了解脱而皈依。

  〖出世间皈依(有小乘皈依与大乘皈依):其中为了自己脱离轮回的痛苦,在有生之年皈依三宝,这是小乘的皈依。〗小乘的皈依也是为了遣除恐怖而寻找皈依处,他们以轮回痛苦为恐怖之处。轮回痛苦无量无边,只要没有解脱就会一直感受,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而发起勇猛意乐,尽形寿皈依三宝,以三宝作为皈依处。(尽形寿就是从现在开始到生命结束为止。)这就是小乘的皈依。

  〖以大悲心引发,为一切有情脱离痛苦,而欲求自己获得佛果,时间直至菩提果之间,这是大乘的三皈依。〗大乘的皈依也是为了遣除恐怖而依止皈依处,大乘以自己一个人获得解脱为恐怖之处,个人解脱在小乘认为是一大功德,但在大乘中只管自己解脱、根本不管有情痛苦与否,就是一个大恐怖之处。为了遣除这个恐怖,以大悲心引发,为了一切有情能脱离苦海,从现在起乃至于成佛之间皈依三宝,这就是大乘的皈依。

  综上所述,在了知了世间皈依、小乘的皈依不圆满之后,理当发起大乘的皈依,在相续中生起真实救度众生的皈依心,这是非常关键的。

  癸二、随皈依而行持:

  〖经中云:“皈依佛宝者,彼为真居士,何时不皈依,其他诸天神。皈依正法者,远离损害心。皈依僧众者,不交外道徒。”〗根据上师的讲记,经中指的是《大涅槃经》,里面讲了皈依的戒律。

  皈依佛的戒律是“皈依佛宝者,彼为真居士”。从皈依佛宝开始,这个人就变成了真正的居士、修行者,之后“何时不皈依,其他诸天神”,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不皈依其他天神。为什么呢?因为其他天神还没有获得解脱,相续中还有很多烦恼,所以不应皈依他们。而且有些天神以伤害众生为业,皈依它们之后就要做血肉供养、杀生祭祀。如果皈依天神,就破了皈依戒,失去了皈依三宝的纯净意乐,意乐不纯净就很难获得三宝纯净的加持。

  “皈依正法者,远离损害心”,皈依了正法之后应该远离损害心,不能伤害众生。伤害众生就破了皈依戒。

  “皈依僧众者,不交外道徒。”皈依了内道僧众,就不能和外道徒交往。不和外道徒交往怎么理解呢?现在城市中有很多不信佛的人,还有很多皈依了基督教或其它宗教的外教徒,我们不可能不和他们打照面,有时还要和他们一起工作、生活等等。这里不交往并不是说不能和他们交谈、不能和他们接触,而是说不能与他们过于接近。对刚皈依的人来说,对上师三宝的信心还不是很稳固,与持邪见的外道徒交往会影响自己对三宝的认知,也会影响自己修持佛法的意乐。所以我们皈依僧众之后不交往外道徒,是指不故意和他们交往。有时不是刻意的、也不是很欢喜的和他们交往,也不算破皈依戒。这方面要自己把握得很准才行。

  〖首先在上师面前受皈依戒以后,依照经中所说于一切时分中诚心依赖三宝,心怀恭敬之情精进供养,〗皈依之后,还必须要学习支分的学处。

  皈依佛宝之后,必须要恭敬佛像,即便是看到一尊破损的佛像,也要当成真佛恭敬顶礼。皈依法宝之后,应该非常恭敬胜法,即便是破损的经书,也要当做真正的法宝来对待。皈依僧之后,哪怕是对僧众袈裟上的红色、黄色或其他颜色的补丁,也要恭敬顶礼。

  阿底峡尊者也规定了五条皈依戒:

  第一、纵遇生命危险或者为了大的奖励也不舍弃三宝,比如别人给你王位,让你舍弃三宝,那自己不干;或者让你舍弃三宝,给你很多奖赏,也不干。

  第二、遇到重大的事情时,不寻求其他方法,唯一认为三宝能救护。

  第三、恒时忆念供养三宝,哪怕是一盏灯、一根香也尽量供养。作为一个皈依者,每天要多多少少在佛堂中供水供花,不间断供养三宝,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我们皈依三宝之后,尽量劝别人皈依。

  第五、如果要去另外一个地方,今天晚上或者明天出发之前,首先要顶礼那个方向的佛、三宝。这是皈依戒,也是不忘失三宝的一种殊胜方便,是很重要的。

  〖不害任何有情,不交往恶友等等。我们要依靠这种方式避免失毁皈依戒。一旦不慎失毁,就要通过再次受戒等途径来断除罪业,增上功德。〗诚心诚意地依赖三宝,怀着恭敬之心对三宝做供养,对任何有情也不损害,也不交往恶友。这些方面都要认真对待,不要失坏了皈依戒。如果失坏了皈依戒,我们应该重新受戒,通过这种途径来净除相续中的罪业,增上功德。

  壬二、论义: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佛陀,

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前面总义讲完了,现在讲论义。“乃至菩提果,皈依诸佛陀”:从现在开始,乃至菩提果之间,我非常殷重地、诚心诚意地皈依佛陀,以佛陀为导师;“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也皈依正法宝,正法宝是我们是非取舍的标准;还需要皈依初地以上的菩萨圣僧众,或者僧团,或者几个居士以上的小僧众。严格意义上来讲,都是需要皈依的。

  从现在开始到菩提果之间皈依圣僧宝,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与前面总义所讲相同。所皈依三宝的自性是怎样的?大家可以看《随念三宝经》和《宝性论》,里面对佛宝、法宝和僧宝的功德做了详细清楚的讲述。通过学习这些经论,我们对皈依的对境产生不变的信心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的信心今天有、明天没有,变来变去,就离开了三宝的加持机缘。该学的必须要学,该串修的必须要串修,把这些基本的内容串习得很好、记得很清楚,在修皈依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比较敦实的基础。如果不打好基础,该用的时候就用不上,不该犯错误的时候,也容易犯过失。所以我们在学习皈依的时候,应该把所皈依的对境、皈依的方法、清净的信心、坚固的誓愿反复串习。如果我们每天都串习皈依、忆念三宝,就会每天处于三宝的庇护之下。三宝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如果我们能经常皈依、观想、赞叹,就能获得殊胜的加持,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其实给大家讲解皈依,也是一个非常善妙的因缘。皈依的法要再再地修,特别是通过皈依圆满所获得的戒律有很大必要。在修不共加行的时候,皈依的修法最好修十万遍,在心中真实产生坚固的信心和誓愿是非常关键、不可缺少的。

  以上讲到了皈依佛、皈依正法、皈依僧众。下面讲第四忏悔。

  辛四(忏罪)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首先讲忏悔的总义。我们在修忏悔之前,必须要了知哪些内容比较重要,了知之后就可以好好地修持忏罪了。

  壬一(总义)分三:一、所净罪业之六门;二、能净四对治力;三、净法加行正行后行。

  癸一、所净罪业之六门:

  〖所净罪业的途径有时间、因、门、加行、对境与形相六种。〗所清净的罪业有六个方面:第一是时间;第二是因;第三是门;第四是加行;第五是对境;第六是形相。

  首先讲第一个时间。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人连续造恶业,有的没有连续造,有的是正在造。有的人造了之后马上忏悔,有的没有忏悔,不管是哪一类罪业,我们都必须忏悔清净。如果罪业留在我们相续中,一旦成熟之后,我们就无法自由自在地享受快乐了。所以一定要忏悔内心的罪业。凡夫人身语意的罪业每天都在不间断地生起,所以每天做忏悔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个是因,即以什么样的因来造业。主要有三类:贪心、嗔心和痴心,以此为因造下罪业。

  第三是门,指三门。有些罪业是身体造的,比如杀生、偷盗等等,属于身业;有些是语言造的,比如妄语、恶口、绮语等,属于语业;还有贪心、害心、邪见属于意业。我们忏悔的时候,贪嗔痴、身语意的罪业都要忏悔。

  第四是加行。加行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造业,比如自作、教他做、见作随喜等等。自作是自己跑去偷东西;指使他人偷盗,是教他做;自己没有做,也没叫别人做,但是知道别人做恶时很高兴,叫见作随喜,虽然自己没有做也获得同样的罪业。前面讲随喜善根可以轻松获得福报,同样随喜造恶也轻松获得罪业。

  第五是对境。对境是缘何种对境而造恶业。比如是缘三宝所依而造?还是缘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而造?缘一般人而造等等,罪业都有差别。

  第六是形相。是属于自性罪,还是属于佛制罪?

  以上六门都要一一观察加以区分,对六门所引发的罪业要有全面的认知,忏悔的时候也要全面忏悔清净。

  癸二(能净四对治力)分四:一、厌患对治力;二、所依对治力;三、现行对治力;四、返回对治力。

  子一、厌患对治力:

  〖见到过患后追悔莫及,如同饮毒者见到后果一般,这就是厌患对治力。〗在四对治力中,第一个是厌患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是对以前所造的罪业产生很大的后悔心。如同无意中服了毒药,毒性发作时非常后悔,想把毒取出来,这种心态就叫做“厌患对治力”——对自己以前造恶业的行为非常厌患、非常不喜欢。厌患对治力有一种与罪业不共住的意乐,如果没有厌患对治力,就会自认为戒律清净,沾沾自喜。只有对罪业非常后悔,看做真正的过患而极为厌恶,此时忏悔者的心才有真正的动力。忏悔时把厌患对治力放在最前面,就因为它非常重要。我们以前因为贪嗔痴通过身语意造过很多很多的罪业,现在我们学习了佛法,知道了这些罪业的过患,相续中就不能再与罪业共住下去,一定要通过忏悔的方式将其遣除。这是厌患对治力。

  子二、所依对治力:

  〖依止能摆脱罪业的方法,如依止药物一般,这叫做所依对治力。〗第二个叫做所依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就是忏悔时需要依止具力的对境。比如前面说中了毒就要依止有效的药物,只有得到有效的药物,才可能有治愈的机会。同样,我们现在想摆脱罪业,必须要有殊胜的所依——在悔罪时有一个可依靠的对境。比如以金刚萨埵作为所依,金刚萨埵佛尊在因地时发愿清净一切众生的罪业,如今善业已经圆满,清净一切众生罪业的善因已经成熟,所以我们依止金刚萨埵佛、念金刚萨埵心咒,就可以很快清净罪业。所依也可以是菩提心、空性慧,总而言之,我们的罪业必须要依靠一个具足对治力的对境,这叫所依对治力。

  子三、现行对治力:

  〖奉行善法,如同服药一样,这是现行对治力。〗第三个叫现行对治力,就是真正开始行持。以前面中毒的比喻来说,就是真正开始吃药了:药喝下去,把毒吐出或解毒,这样病才能痊愈,有一个过程。所以现行对治力相当于服毒药后再服解药一样。我们在行持时,现行对治力就是要行持善法,比如念百字明、听法、念大乘经典等等,通过修持善法与罪业作战,把罪业完全消灭,这叫做现行对治力。

  子四、返回对治力:

  〖从今以后纵遇命难也不造罪,如同以后不再服毒一样,此为返回对治力。〗第四个叫返回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是发誓以后不再造这样的罪业。就像自己好不容易把肚子里面的毒全部清净,获得了痊愈,此时就痛下决心,以后不管怎样也不服毒了。从此行为上非常小心、非常注意,不再去吃这个毒。就如同发誓以后不再服毒药一样,自己发愿从今以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

  〖我们必须要具足以上四种对治力,如果具足了这四种对治力,那么必定能净除罪业。〗我们通过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清净以前的罪业,再通过返回对治力,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也不再造相同的罪业,这样四对治力就圆满了,罪业可以完全清净。

  〖四对治力的数量是确定的,《宣说四法经》中云:“弥勒,菩萨若具四法则清净一切所造所积之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依止菩提心(所依对治)、现行对治、返回对治。”〗四对治力在《宣说四法经》当中讲得很清楚。我们忏罪的时候,最好具足四对治力,如果不具足,虽然忏悔了也不一定清净。如果依止了四种对治力,忏悔清净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平时在忏罪的时候一定要依止四对治力精进地进行忏悔。

  癸三、净法加行正行后行:

  〖加行皈依发心,正行以具足四对治力的方式念诵忏悔文、观修罪业清净,后行观想依靠忏悔对境的加持而净除一切罪业、作回向等,这是诸位上师的窍诀。〗修持这样的忏罪法,它的加行、正行、后行均为殊胜。首先发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持,这是加行;然后以具足四对治力的方法念诵忏悔文、金刚萨埵心咒、观修罪业本来清净等等,这叫正行;最后观想依靠忏悔对境的加持,使罪业得以清净,这是后行。以上总义讲完了,下面讲论义。

  壬二(论义)分四:一、厌患对治力;二、所依对治力;三、现行对治力;四、返回对治力。

  论义是把前面总义中的内容,在颂词和论文中,做进一步的开显。我们学颂词时,要对应哪些是厌患对治力,哪些是现行对治力等等,还要进一步深入了知忏罪的方式。

  癸一(厌患对治力)分二:一、总说忏悔罪业之方式;二、依殊胜对境而忏悔特殊罪业之方式。

  丑一、总说忏悔罪业之方式: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

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

  这是明观对境。首先观想:在安住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以及具足菩提心的大悲圣尊面前,自己恭恭敬敬地合掌,如是陈白。以此行为表示真正有忏悔之意,具足所依对治力和厌患对治力。

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

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

  这里把今生所造的罪业与他世所造的罪业联系起来了。颂词当中说“无始轮回起”:从轮回开始到现在的过程中;“此世或他生”:今世的罪业基本都能回忆起来,这是此世;他生指过去世或未来世,过去世造了很多罪业,一个修行人如果没有舍弃今生好好修持,未来肯定还会去轮回,也肯定还会造业,所以说“此世或他生”。“无知犯诸罪”:犯罪是一种无知,犯了罪不忏悔也是一种无知。不了知业因果之道,不了知造罪会导致一系列的业果,也不了知造了罪之后要忏悔,这些都是无知。世间人常说“无知者无罪”,但这只是一般人的一厢情愿而已。无知有没有罪恶呢?比如火有烧的作用,只要你把手放在上面,不管知道不知道都会被烧。所以,不管是了知某种行为而导致罪业,还是不了知而导致罪业,实际上只要是造了自性罪,都会成为罪业。再加上造罪者相续中贪欲、嗔心等造罪的因都具足,所以只要因缘具足,就会造罪业。所以不管是明知故犯,还是无知造罪,只要造罪就要忏悔。“或劝他作恶”:不是自己造恶业,而是劝他人作,或者自己作也劝他人作。

或因痴所牵,随喜彼所为,

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

  “或因痴所牵,随喜彼所为”:被愚痴所牵,以为只要不是自己亲手所作就没有后果,去随喜杀生等罪业,这种愚痴的想法背离了因果,导致自己跟他人一样也犯了这种罪业。造罪有自做、教他作、见做随喜三种:无知犯罪属于自作,劝他作恶属于他作,看到不如法的事情产生随喜心,叫见作随喜。不管造了哪种罪,自己都需要忏悔。“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我们了知了罪业之后,知道它不会给自己带来安乐,不会为修法带来顺缘,也不会给其他众生带来幸福。这样的罪业留在我们的相续中有什么后果呢?每个人的寿命都是相当短暂的,如果去世时自己的罪业已经清净了,那还可以。然而,如果到了死的时候这些罪业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还在继续往上累积着,那么虽然不愿意感受罪业的痛苦,但是业果不虚,缘起的规律是不会虚耗的,一定会感受痛苦,自作自受。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自己造罪业是不对的,然后趁现在自己还活着,还有忏罪的机会,忏罪的方法也懂,就应该对自己所造的罪业发露忏悔。在忏悔的过程中能具足四种对治力,或具足菩提心、三轮体空的智慧是最好的,尤其是空性的智慧,能直接照见罪性本空,罪业本来不存在。只要智慧力够大、够深,直接观察罪性本空能够很快清净罪业。这方面有很多窍诀。我们在忏悔的时候,应该配合中观、菩提心等方法忏罪,这些方法是非常殊胜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讲完了总说忏悔罪业。


{返回 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第21课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第23课
 《入菩萨行论》第52课
 《入菩萨行论》第08课
 《入菩萨行论》第81课
 《入菩萨行论》第41课
 《入菩萨行论》第63课
 《入菩萨行论》第03课
 《入菩萨行论》第62课
 《入菩萨行论》第47课
 《入菩萨行论》第15课
 《入菩萨行论》第64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1.能持子——供养独觉并发愿,出生富贵证不还[栏目:藏传百业经故事集]
 观智进程 VI、行道智见清净 7、忧患智[栏目:观智进程·马哈希尊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The Parabhava Sutta - Downfall[栏目:A Manual Of Buddhism]
 总序[栏目:牟子理惑论·白话文]
 相应30经 离车人那达迦经[栏目:相应部 55.入流相应]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第三节 如来禅与祖师禅[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可以带小孩子受皈依戒吗?如何为他讲解佛法道理? [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达摩祖师西来意 The Intention of Patriarch Bodhidharma’s C..[栏目:达摩祖师西来意 The Intention of Coming from the West]
 法海集三 第一部分:中观论 3 生死流转之因[栏目:法海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