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一)
这以上圣天菩萨为大家讲了获得遍智佛果的修行方法,即需要用善巧方便去成办众生的利益。接下来,圣天菩萨将讲解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如何用这样的善巧方便,来修持波罗蜜多。
戊二、加行入波罗蜜多之理分二:一、先入布施波罗蜜多之理;二、渐入一切波罗蜜多修行之理。
己一、先入布施波罗蜜多之理分二:一、正说;二、明违品过患。
庚一、正说
如此菩萨在行持十波罗蜜多中,首先入的是布施波罗蜜多。菩萨仅仅听闻到布施的声音,也会对布施生起极为恭敬之心,而趣入布施波罗蜜多之中,这就像《本生传》中所说的那样。下面就从以听闻布施的声音,也心生恭敬这一点来讲述。
施声能显示,死法及余有,
是故于菩萨,施声恒优美。
颂文直解
布施的梵文发音是檀那,檀那在梵文中能显示死、法和余有三种含义,正因为这样,所以对于菩萨们来说,这是一个听起来永远优美的声音。
释义
檀那这个声音在菩萨听起来为什么是那么优美呢?这就是因为檀那具有三种含义。第一,能显示死,死无常意味着要厌离和舍弃三有轮回,所以对暂时还属于自己的财产等,会欢欢喜喜地尽量去作布施。二、能显示法,这里的法是三种布施,即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而这三种布施里,又包含了六度。其中,财布施里包含了布施波罗蜜多,无畏布施里包含了戒律波罗蜜多和安忍波罗蜜多,法布施里包含了静虑波罗蜜多和般若波罗蜜多,而精进波罗蜜多则是行持任何波罗蜜多时都需要的,因此包含在三种布施之中。正因为檀那这个音,能显示这三种布施和六波罗蜜多的法,所以菩萨听到之后,心里就特别地欢喜。三、能显示余有,即在今生中,通过护持身口意三门,精进地修持三种布施,以这样清净的善业,就能在来世随意自在地转生到三有的其他道中,继续去行持布施等的修行。
因为梵文中布施这个词的发音有这三种含义,所以菩萨无论什么时候听到它,都会觉得特别优美,心里特别欣喜。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说,菩萨听到檀那,就像死刑犯听到要被释放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心里充满了欢喜。正因为这样,所以菩萨能圆满趣入布施波罗蜜多。
虽然在汉语中布施这个词,没有像梵语的檀那一样可以表示死、法、余有这三种含义,但是通过上面的学习,加深了对于布施的理解后,每个人也应该像菩萨那样,对布施产生出发自内心的欢喜。
接下来圣天菩萨来阐明在修持布施波罗蜜多时的一个误区。
庚二、明违品过患
若谓今行施,当感大果报,
有所取所舍,如商贾应呵。
颂文直解
如果说现在布施给他人,是为了能在将来感得很大的果报,即获得今世的名利等的回报和来世的异熟果报的话,那么这种为了有所取才做的施舍,就和商人追逐利润没有区别,这是应该被呵斥的。
释义
大乘的布施波罗蜜多,和为了一己私利、以做买卖的方式所做的布施,这两者是有天壤之别的。这从动机、结果、本体三个角度可以明显地区别开来。
从菩萨的动机来讲,纯粹是被大悲心驱使,为了利益众生,才去行持布施度。而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就是今世的名利回报和来世的异熟果报,以做买卖的方式去做布施,那就不是为了利益众生了,这就违背了菩萨本来的发心了。
从结果来讲,菩萨通过修持布施波罗蜜多,是超越轮回的成佛之因。但是为了自我的名利等等目的,以取舍心去作布施的话,虽然也会有相应的福德产生,名利等回报也肯定会越来越多,但仍然落在轮回之中,和无漏的出世间功德是根本无法比较的。而且这些正是菩萨应该舍弃,而不应该希求的。对于成佛来说,这些有漏的世间福德,根本起不到真实的作用。
从本体上来说,以这种取舍之心做的布施,是有漏的杂染善法,而菩萨行持布施波罗蜜多,是无漏的清净善法。
以做买卖的取舍之心去做布施,就具有上述的过患,所以应该被大乘的智者们所呵斥。
不管是对僧众作上供,还是对乞丐作下施,如果不是为了弘法利生,也不是以大悲心引发,为了救拔众生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相续成熟而成就佛果,纯粹是为了自己增长福报,获得种种享受,今世获得各种回报,来世获得很大的异熟果,那么这根本不是大乘的布施,而恰恰是大乘布施的违品,具有严重的过失。所以大家在心里清楚后,就要断除智者们所呵斥的这些非法行。
在布施波罗蜜多之后,接下来就要渐次修行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慧、方便、愿、智这九个波罗蜜多,下面就阐述渐次修行其余波罗蜜多的道理。
己二、渐入一切波罗蜜多修行之理
若昔所作恶,有亦成非有,
彼具善业者,无有不能办。
颂文直解
对于这样的菩提萨埵来说,往昔所造的微小罪业,不会成熟;又因为具有了殊胜的善业,那就没有什么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成办的。因此,菩萨必然会一地一地地上进,而圆满一切波罗蜜多。
释义
通过修持布施波罗蜜多积累了无量的福德的菩萨,之前在凡夫阶段时所造的少许罪恶,因为被殊胜善业的大力压制的缘故,已经失去了产生果的力量。这就像几粒盐,能改变一杯水的味道,但是无法改变整条恒河水的味道一样。这样的菩萨,没有了恶业力的羁绊,又具有强大的善业福德,必然有能力去成办众生的一切利益。
对于凡夫来说,恶业相比于善业还比较大,这时虽然也在修行,虽然也立志要去利益众生,但是自身的恶业经常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成熟。比如,或者因四大不调而生病,或者遭遇到车祸等飞来横祸,或者无端地受到诽谤等等,这些障碍都会使得闻思修行和弘法利生一波三折,难以顺顺利利地开展下去。但是一地菩萨通过精进修持布施波罗蜜多,行持了无数的善业,积累了无量的福德。而他们之前在凡夫地时所余留下来的恶业呢,则已经极其轻微。而且这些轻微的恶业,在强大善业的压制下,也极不容易成熟。这样他们就有足够的资粮和顺缘,来渐次开展接下来的九个波罗蜜多的修持。
丁三、明具如是意乐加行之利益分二:一、现前利益;二、究竟利益。
戊一、现前利益
大势心意者,此间亦无损,
故彼视三有,涅槃无差别。
颂文直解
具有如是强大的心,也就是意乐和加行的大乘佛子,在此轮回之中,因为有断的功德,所以不会受到苦的损害。因此,菩萨对三有轮回以及寂静涅槃已经获得了无差别证悟的证的功德。
释义
前面所讲的菩提心意乐和善巧的加行,都是菩萨通过修行,而产生出来的强大的善心力量。当菩萨具有如此强大的善心力量时,他就断除了烦恼,不会因烦恼而造业,而且宿世的恶业也很不容易成熟,即使万一成熟一些微小的苦果,也不会像凡夫那样产生心苦和烦恼,而是会通过如理作意和大乘的善巧方便,将苦转为道用。所以对于凡夫和小乘修行者来说充满了惊涛骇浪的凶险轮回,对于这些菩萨来说,就像是风平浪静的海洋,他们不会再受到任何的伤害,偶尔有小浪花打在脚上,也像按摩一样,不会造成痛苦,这其实已经获得了轮回和涅槃没有差别的证悟了。这种断的功德和证的功德,即是菩萨不可思议的意乐和加行的现前利益。
同样,弥勒菩萨造的《大乘无上续论》,也就是《宝性论》中,对菩萨的这种强大心力的作用,也作了这样的阐述:“依于业及惑水等,不能令彼新生起,以死病老猛烈火,亦复不能焚烧彼。”
一地以上的菩萨,在示现中虽然也有生老病死,这是他们接引众生的方便,但是在名言谛中,菩萨自己的心里,有没有四大损害,或者生老病死等让他们受苦,受到伤害的情况呢?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毕竟涅槃无比快乐和自在,没有轮回的苦,那么这样菩萨会不会舍弃三有,进入到真正的涅槃之中呢?对于小乘修行人来讲,确实可能是这样的,但是对具有菩提心这一世俗发心的菩萨来说,这是不可能的;而且菩萨的胜义智慧超越了小乘声闻、缘觉的智慧,因为他证悟的是大空性,是轮涅大平等的法性。所以从世俗和胜义两个角度,都说明了菩萨不会舍弃众生,而只是进入到涅槃之中。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用母亲牵挂子女的心态来说明了这个道理。母亲本来可以享受平静的生活,但是如果子女生了病,母亲马上会放弃平静的生活,而会千方百计地去把子女的病治好。同样地,菩萨成佛就是为了救度广大的众生,众生都在轮回的这一边受苦,所以菩萨在证得了轮回和涅槃平等无别,具备了大力后,必然会在轮回中,精进地救度众生。大家所熟知的《普贤行愿品》中就这样说:“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戊二、究竟利益分二:一、正说;二、建立之理。
己一、正说
若谁一切时,从心自在生,
何因彼不成,一切世间主。
颂文直解
这样菩萨具足了福德和智慧的力量,在一切时中,心都能于圆熟净三者获得自在,由此能生起断证圆满的功德,这以何因而不能成为一切世间之主呢?就是说,菩萨必将会现前大菩提。
释义
菩萨获得了上述的断证功德后,心已经获得自在,由此能自在地在轮回中投生,而且也具足了福慧二种资粮,这样就完全具备投生为世间主的资粮和能力,比如说投生为转轮王或者人间的国王等等。所以菩萨可以顺利地成就圆熟净的功德,这就是菩萨不可思议的意乐和加行的究竟利益。
“圆”,就是圆满十度;“熟”,就是成熟众生;“净”,就是严净国土。菩萨的心于圆熟净获得自在之后,就能够现前大菩提,而成就佛果。这是以事势理而成立的必然规律。
但是善根不具足的众生,并不相信菩萨通过殊胜的意乐和加行,获得现前的断证功德和究竟的圆熟净之后,所成就的佛果是遍知一切的。为了遣除这种怀疑,下面圣天菩萨来建立佛是遍智的道理。
己二、建立之理分二:一、立遍智为最胜净之量;二、明世间量难知彼。
庚一、立遍智为最胜净之量
世间亦现见,从胜出最胜,
故不思议力,应知亦定有。
颂文直解
在世间中也可以现见到,殊胜之中尚有更为殊胜的。比如种姓之中,最胜可以到婆罗门;生处最胜可以到三有之顶的非想非非想处;山的最胜可以到须弥山王;王的最胜可以到转轮王。同样,心的最胜,可以到究竟的遍知一切相的智慧。是故,不可思议的力量,应知也必定会有。
释义
菩萨在圆满了圆熟净三种功德之后,即圆满了自利利他的功德,成就了佛果。但是有外道不承认佛的遍智是最殊胜、清净的量。他们说,佛长得就像一个普通的路人一样,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大的功德呢?
这里圣天菩萨指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是小孩都知道的道理。不能因为眼光的狭隘、见解的低劣,而否定有遍知一切的佛陀。外道看佛就像一个普通人,以此就认定佛真的没有遍智的智慧了,这是非常幼稚可笑的。大家要清楚,这个缘起的规律,就是自然的规律,是法尔的道理。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世间的因,只能结世间的果,菩萨种下广大福慧资粮的因,自然就可以结下具足不可思议智悲力的佛果。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如理来闻思佛所传讲的成佛之道,并按此修持,这样就能够以亲身的体验,来发现佛是究竟圆满的一切智智,打消掉心里的疑惑了。
庚二、明世间量难知彼
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惧,
如是劣根者,怖最希有法。
颂文直解
如是极为深奥具足殊胜意义的三解脱法,愚夫因为没有通达而生起了恐惧。同样,诸劣根者,因为仅仅依于见世间的智慧,而怖畏最为广大的遍智量等稀有之法。因此,不应颠倒四依,而应当不依识而依智。
释义
世间的量,只能衡量世间法,对于出世间的法,就如聋如盲了。很多世间人,甚至包括有些具有傲慢的声闻弟子,对于如上所说的大乘菩萨道之因以及大乘佛果,显得不能理解和接受,这就是智慧低劣的缘故。
这个偈颂的前两句是比喻,后两句是意义。就像有的人,由于智慧低劣,缺乏善加辨别的能力,对于极为深奥的缘起性空,也就是空、无相、无愿三解脱法,产生了恐惧;那些根器低劣,非大乘种姓的人,对于极为稀有的深广大乘道,以及如来最胜稀有的不可思议之力,也狐疑不信,而生出恐惧。
但是,依智不依识是不变的真理,因此,应当依佛的教导,闻思修大乘佛法,明了大乘佛法的见修行果,以此就能对大乘佛法产生出真实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