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雾霾源自心霾 善行创造净土
 
{返回 魏德东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27

  雾霾源自心霾 善行创造净土

  《净土》杂志2014年第1期文/魏德东

  2014年2月下旬,以北京为中心,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3亿民众处于严重的雾霾之中。都市乡村,云苫雾罩,人们蜷缩着、憋屈着、咳嗽着、肺癌着(雾霾引发肺癌),一副世纪末日惨象。

  雾霾的原因,不外乎生产与生活两个方面。当我们产出了全世界最多的钢铁、水泥、煤炭,为全世界生产廉价日用品,成为世界工厂的时候,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确达到了世界第二。但与此同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远远超出了大自然本身具有的净化能力。这应该是近年来遍布全国、危害全球的中国雾霾的首要原因。在生活方面,当大多数中国人刚刚实现温饱不久,由于体制监管的疏松,以公款消费为主体,铺张奢靡之风败坏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餐馆里的食品浪费,超市里的过度包装,马路上的大排量汽车,国企里的豪华吊灯,凡此种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最终却无不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

  雾霾源自心霾。生产与生活方式,是雾霾的表面原因。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心中的贪瞋痴。贪,是对财富的无限度攫取;瞋,是别人有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有;痴,是不理解自作自受。当我们以贪瞋痴的心态进入现代生产与生活,当我们津津乐道一切向钱看时,“恶”似乎的确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因果如影随形,我们今天不得不吞下乌烟瘴气的苦果。雾霾,与其说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不如说是我们自身恶行的恶报。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是缘起和合而生的,万物都体现着宇宙的本性,都呈现着佛性。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宇宙因此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中国佛教更由此发展出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宇宙精神。中国人甚至强调无情有性,认为山河大地草木瓦砾都有佛性,都是佛性的呈现,都要珍视与善待。

  佛教主张因果报应。因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人的行为就不是孤立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业报轮回,是宇宙的铁则。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个人的行为,称为别业;大家的行为,称为共业。别业产生造业者自己的果报,叫做正报;共业产生对造业者所处环境的影响,叫做依报。2500年前,当佛陀在恒河边提出依报思想的时候,他是否已经洞察到今日北京的雾霾?

  雾霾源自心霾,善行创造净土。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实际是自古名山僧建多。佛教有一个理想归宿,叫做西方极乐世界,堪称生态文明的典范。在那里,清风和煦,百鸟争鸣,花雨浇地,天籁悦耳,八功德水环绕其间。几千年来,亿万佛教信仰者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榜样,建设人间净土。每一座佛寺,都是优美的园林,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佳作。佛教为大地增辉,佛教使山河有名。毫无疑问,佛教的极乐世界理念应该成为今天城市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佛教提倡素食。素食是为了不杀生,不杀生培养慈悲心。今天提倡素食,则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量,具有直接的生态学价值。

  佛教主张惜福。在佛寺用餐,不剩一粒米,喝下洗碗水。惜福的本意是爱惜物力。今天的惜福,则是直接减轻大自然的负担。

  佛教强调报国土恩。我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风水养育了我们,空气与阳光都是我们的恩主。今天的报恩,首先就要报答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

  烧香拜佛是千百年来佛教信仰者的习俗。在雾霾日益严重的今天,数以万计的中国佛寺与数以亿计的中国佛教信仰者拥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使命:心香一瓣,鲜花供佛。燃烧香烛污染大气,生产香烛也消耗自然资源。今生美貌为何因,前世鲜花供佛前。来生如何得美貌,今天供佛用鲜花。今天的中国佛教信仰者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建立以鲜花与清水供佛的文明习俗。

  习近平主席说,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现代化不是无本之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精神支撑。今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佛教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佛教将以空前的文化自觉,提炼与弘扬佛教思想、佛教实践中的生态元素,实现佛教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返回 魏德东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纪念净慧大师
下一篇:夏令营:从东林寺到柏林禅寺
 刍论佛教公益事业的当代意义
 雾霾源自心霾 善行创造净土
 论唯识学的修行次第与内容── 一个时代主题的回应
 佛教的婚姻观
 佛教与生态
 从北大清华出家的和尚们--为什么北大清华的博士、博士后选择出家?..
 爱与敬畏是灾难给人类有价值的启示
 中国禅宗 人类宗教的最高形态
 论智顗的“一念”范畴
 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唯识三十颂诠句[栏目:唯识学研究]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四下[栏目:智者大师]
 论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发[栏目:佛教与教育]
 问:药师佛发愿救疗种种病苦。虽修弥陀净土法门,欲求愈病健康,必须念药师佛,对吗?[栏目:念佛实用问答·净宗法师]
 白六臂嘛哈噶拉灌顶开示(一) 萨迦达钦仁波切[栏目: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佛学入门简要 初级课题 (二十) 六根本烦恼[栏目:佛学入门简要]
 研究净土文化 建设人间佛教——首届净土宗文化研讨会综述(张世辉)[栏目:人间佛教]
 大智慧与小聪明的区别[栏目:万行法语]
 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云增·耶喜绛称大师)[栏目:菩提道次第·参考资料]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三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